“中国潜艇之父”邓三瑞
中国的脊梁(为祖国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

请让我们用无声但无穷的 力量,向“中国的脊梁”黄旭 华老先生深深致敬!
Hale Waihona Puke 终于,随着解密期的到来, 他的工作终于可以公开了。 他一生崇尚俭朴生活,坚持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 艰苦奋斗。 院院士; 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却 2013年,获选感动中国十 把名利看得淡如水,却把享 大人物之一; 受视为身外物。 2017年,获全国道德模范 舍弃了个人,舍弃了小家, 奖; 是为了国家,是为了大家。 201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 最高奖“科学与技术成就 奖”。
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领袖,致以他 历史和时代终不会忘却他!他就是“中国核潜 的由衷的深深敬意! 艇之父”——黄旭华老先生!
上世纪50年代末,鉴于 国防安全形势需要,核潜艇 作为绝密项目,迅速启动。 黄旭华和他的团队,从此, 隐姓埋名,仿佛人间消失, 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哪里,在 干什么! 仅仅十年后,1970年,中 国首艘核动力攻击潜艇“长 征一号”下水,震惊了全世 界,中国成为继美、苏、英、 法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 潜艇的国家。
他说:“我愿意为核潜艇事业发挥 余热、贡献力量”;“我要做年轻人的 啦啦队,为他们加油鼓劲,必要时出个 点子。什么时候退休不知道,身体还可 以干几年。”
“时代到处是惊 涛骇浪,你埋下头, 甘心做沉默的砥柱; 一穷二白的年代, 你挺起胸,成为国 家最大的财富。你 的人生,正如深海 中的潜艇;无声, 但有无穷的力量!”
中国的脊梁
————黄旭华
他是一位年届 90 的 白发老者, 2017 年 11 月 17 日, 获评为全国道德模 范, 在人民大会堂接受 颁奖。
习总书记在和模范 们握手致意时,注 意到了他,于是, 一幕温情脉脉的小 插曲,催泪上演。
只见,习总书记亲 自搬开前排座椅, 腾挪出了一个位置, 伸出双手,妥妥地 扶住这位耄耋老者, 挨着自己坐下,一 块儿合影留念。
情系国防献身国防的典型事迹

情系国防献身国防的典型事迹情系国防献身国防的典型事迹1. 张富清:在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开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张富清,早年为中国数学家,后来转行军工,在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开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5年,他成为了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艘核潜艇“长征号”的舰长。
他和全体船员在艰苦的条件下进行过多次长途航行,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他之后,中国陆续研制出了多艘核潜艇,成为拥有自主核动力潜艇的五大国家之一。
2. 陈赓:中国近代海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陈赓,是中国近代海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20世纪初,他担任广东海防司令时,积极推动修筑海防城墙,强化海防武备建设。
他还积极推行征兵制度,组建了一支精锐的海防部队。
在其鼓励下,广东海军部队逐渐壮大,为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还多次对海盗采取果断行动,维护了南海地区的安全和稳定。
3. 朱德:中国近代军事事业的杰出领袖朱德,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的杰出领袖之一。
他参加过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多场战役,在中国近代军事事业中奠定了深厚的功勋。
尤其是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最后一个阶段,他领导人民解放军攻克了多个重要的城市,夺取了全国胜利。
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他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和国防部长。
4. 邓稼先: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邓稼先,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他参与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制,创造了中国自主发射卫星的历史。
之后,他又积极推动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为中国成功实现载人航天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2019年他逝世后,中国官方追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5. 雷锋:中国军民合一的典范代表雷锋,是中国军民合一的典范代表。
他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后来调到了农村支援工作队,以自己的行动感召了广大人民群众。
他在日常生活中尽心尽力地为人民服务,受到了极高的赞誉。
今天,中国社会还广泛开展了“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弘扬雷锋精神,推动中华民族的美德风尚。
父母兄弟误会的科学家

父母兄弟误会的科学家1947年前的12月26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我国仅用10年时间就研制出了国外几十年才研制出的核潜艇。
当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强国梦、强军梦的庞然大物从水中浮起时,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难掩激动,泪流满面。
正是包括他在内的无数人的艰辛付出,才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动力潜艇的国家。
由此,黄旭华的名字与核潜艇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再往后,不少人称他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但黄旭华婉拒美意。
这个为了核潜艇隐姓埋名30年、奉献了毕生精力的九旬老翁,哪里在乎什么名头,他只是觉得:“这辈子没有虚度,我的一生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无怨无悔!”“三哥(黄旭华)的事情,大家要谅解,要理解。
”1987年,在通过杂志得知阔别卅载、下落不明的三儿子正是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时,黄旭华93岁的老母亲召集子孙说了这样一句话。
她没想到,30年没回家、被家中兄妹埋怨成“不孝儿子”的三儿子,原来在为国家做着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消息传到黄旭华耳中,年过六旬的他忍不住流下了热泪。
第二年,黄旭华在赴南海进行深潜试验前,顺道回家探望母亲。
当一段尘封的记忆被打开,母子俩却无语凝噎——30年前,新中国刚成立不久,母亲对离家的三儿子再三叮嘱:“过去颠沛流离,如今工作稳定了,要常回家看看。
”黄旭华满口答应,却心知实难兑现。
30年间,父母与三儿子的联系只能通过一个信箱。
父母多次写信来问他在哪个单位、在哪里工作,身不由己的黄旭华避而不答。
这期间,父亲病重了,黄旭华怕组织上为难,忍住没提休假申请;父亲去世了,黄旭华工作任务正紧,也没能腾出时间奔丧。
直至离开人世,父亲依然不知道他的三儿子到底在做什么。
“我到现在还感觉很内疚,很想念我的父母。
”可是,当别人问起黄旭华对忠孝的理解之时,黄旭华淡然答道:“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对于妻子和三个女儿,黄旭华同样心怀愧疚。
自他开始研制核潜艇之后的几十年间,夫妻要么天各一方,要么就是同在一地却难相见,妻子李世英只好独自操持着家里的大事小情。
中国核潜艇之父:赫赫而无名

中国核潜艇之父:赫赫而无名作者:陈世冰来源:《莫愁·天下男人》 2016年第9期陈世冰在惊涛骇浪的孤岛,他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
他的人生,正像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他就是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
艰难求学,立志造艇天生聪慧的黄旭华4岁时就到当地的教会学校给长兄伴读。
抗日战争爆发后,广东沿海的学校停办,14岁的黄旭华背着沉甸甸的书箱辞别双亲开始了艰难的求学之旅。
抗战进入白热化阶段,20岁的黄旭华随着逃难的人群向重庆转移。
在经历了一次次飞机轰炸后,他问长兄:“大哥,为什么天上的飞机都是日本的,我们国家的飞机在哪里呢?”大哥告诉他:“国家落后啊,没有飞机。
我们要好好读书,将来好好报效祖国。
”少年黄旭华握紧了拳头说:“我将来要造一种武器,上能升天,保卫祖国万里长空;下能入海,捍卫祖国万里海疆。
”到了重庆,错过了夏季招生考试的黄旭华进入为流亡学生特设的大学选修班。
经过一年精心的准备,他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上海交大船舶制造专业,追寻造船造舰抵御外侮的报国梦想。
四年深得精髓的专业学习,为黄旭华日后从事核潜艇研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大学毕业后,黄旭华被分配到华东军管会船舶建设处。
1949年10月,华东野战军战士乘坐几百只木船攻打金门岛,但因退潮,木船搁浅在沙滩上,缺少支援的战士们最后弹尽粮绝,壮烈牺牲。
看到消息,黄旭华几日几夜没有睡好觉,这让黄旭华更加坚定了要造船舶的信念。
憋着一股劲的黄旭华跟随辛一心导师从事船舶设计与制造工作,经过导师的争取,黄旭华前往当时拥有全世界最先进船舶制造技术的德国,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学习。
回国后,正赶上中苏军事合作时期,他在前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开始对苏联舰船进行仿制,随后转入学习潜艇的设计与制造。
1958年,国际形势波诡云谲,面对当时美苏两个超级军事大国的核威胁,毛泽东主席对中国所有的科技工作者说:“原子弹,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聂荣臻挂帅的中国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成立了,黄旭华被召集到北京,出任副总工程师。
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集团所属719

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集团所属719所名誉所长黄旭华:矢志潜艇铸造国器■文/昆仑大师档案:黄旭华1924年2月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田率镇,中国核潜艇之父,上海交通大学1949届校友,中船重工集团公司719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 潜艇总设计师。
开拓了中国核潜艇的研制领域,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曾任前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719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副所长、所长兼代理党委书记以及核潜艇工程副总设计师、总设 计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职。
2014年1月,黄旭华当选中国中央电视台“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2017年10月25 E ),获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同年11月9日,获得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敬业奉献类奖项。
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被授予“共和国 勋章”和“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2020年1月10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荣获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结缘核潜艇1926年,黄旭华出生在广东省汕尾市。
汕尾市地处广东省东南沿海,是潮汕文化、闽南文化、广府文化、客家文化的交汇地,被称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 之乡”。
黄旭华上小学时,正值日寇犯我中华,家乡饱受日本飞机的轰炸。
“想轰炸就轰炸,因为我们国 家太弱了!我要学航空、学造船,我要科学救国! ”这位少年立下了 科技报国之志。
在小学和中学期 间,他成绩优异。
高中毕业后,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国立交通大 学(今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同时收到中央大学航空系和上海交通 大学造船系的录取通知。
生在海边、长在海边的黄旭华毫不犹豫的选择了造船这个专业, 由此开始了他的科研生涯。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核大国不 断对我国施加核威慑。
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央决定组织力量自主研制核潜艇。
在考虑研制团队人选时,黄旭华有幸被选中。
1957年元旦,在参加研 制任务前夕,黄旭华回到了久别的老家。
时代楷模:核潜艇之父彭士禄

不忘初心的“垦荒牛”
在荣誉面前,彭士禄院士从不 计较得失,也从不提个人要求。他 一直认为,对中国共产党的回报就 是做好工作,对百姓的回报就是关 心工人和下属,从不忘本。
20 世纪 70 年代,彭士禄提出和 制订了秦山核电站的设计方案,正是 在他的力主之下,中国核电决定走 “压水堆”为主的技术路线。改革开 放后,中国启动广东大亚湾核电站项 目,彭士禄被任命为筹建总指挥。彭 士禄 80 高龄时还在视察核电站的建 设工作,经常参加各种学术活动。
1965 年,代号为“09”的中国第一个核潜艇工程重新上马。一支几百人的先遣队悄悄来到四川青衣江畔 的深山,开始建设“909 基地”,即中国第一座潜艇核动力陆上模式堆试验基地。1970 年 8 月 30 日,由中 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设计研制的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发出了中国第一度核电!这意味着,新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心 脏——核动力装置开始运行了!这一天,中国成了世界上第 5 个拥有自主核动力技术的国家。1974 年 8 月 1 日,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 1 号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 5 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时代楷模: 核潜艇之父彭士禄
撰文 / 邵红胜 邵红能 绘图 / 骆玫
彭士禄(1925.11.18—2021.3.22),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 是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核动力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中 国核潜艇之父”。2021 年 5 月,被追授“时代楷模”称号。
在颠簸中成长的科学家
1928 年,彭士禄 3 岁时,母亲 遭反动军阀杀害。1929 年,时任中 共中央农委书记的父亲彭湃在上海 牺牲。后来,年仅 6 岁的彭士禄被 送到革命群众家里寄养,先后被 20 多 户 人 家 收 养 过。1933 年 7 月, 时任中国共产党潮安县委书记陈醒 光叛变并出卖彭士禄等人的居住信 息。8 岁的彭士禄被国民党反动派 抓获,送至潮安县监狱,接着被押 送到汕头石炮台监狱。直到 1935
中国核潜艇之父的事迹对人生价值的启示

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的事迹对人生价值的启示有以下几点:
1.坚持信仰:彭士禄先生在年少时就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和考验,但他始终坚守着对党和人民的信仰,不断追求自己的理想。
这启示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坚持信仰,不被困难和挫折所打败,勇往直前。
2.勇于创新:彭士禄先生在核潜艇研制中敢于突破传统的束缚,勇于创新,最终成功研制出了属于中国的核潜艇。
这启示我们,在工作中要敢于创新,勇于尝试,才能不断突破自我,取得更好的成绩。
3.勤奋刻苦:彭士禄先生在核潜艇研制中勤奋刻苦,日以继夜地工作,最终成功实现了中国的核潜艇梦。
这启示我们,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必须要勤奋刻苦,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和时间。
4.担当奉献:彭士禄先生作为核潜艇的总设计师,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担当奉献,为国家的核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这启示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担当精神,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5.不断学习:彭士禄先生在核潜艇研制中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这启示我们,在工作中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竞争力。
总之,彭士禄先生的事迹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在于追求信仰、
勇于创新、勤奋刻苦、担当奉献、不断学习等方面。
只有在这些方面不断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原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 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课堂练习 1.阳光中学学生会准备开展“天下国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请你积极参加,完成以下问题。
1.请你写出连续两句关于爱国的诗词。
【示例一】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示例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请仿照示例,另外设计两个活动。 示例:“我为祖国点赞”的征文比赛。
【示例】①“爱国歌曲大家唱”的歌唱比赛; ②“爱国故事我来讲”的故事会; ③“最美方块字”的汉字书写大赛。
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丞相,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 ,还依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还撼人心弦的《正气歌》。
负帝投海的陆秀夫: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陆秀夫追随二王逃到温州,
大小政事都疏于治理。每当群臣朝会的时候,陆秀夫仍端持着手板,像过去 上朝一样。后来,益王惊惧而死,群臣都想借此机会离开。陆秀夫说:"皇帝 有一个儿子还在,把他怎么办呢?"与众大臣共同拥立卫王,为左丞相。其时 张世杰领兵驻守崖山,陆秀夫则既要筹措军旅,又要调集工役。虽然在颠沛 流离之中,事务繁多,他每天都写《大学章句》以劝讲卫王。
至元十六年崖山被攻破,陆秀夫护卫卫王的船一起逃走,而张世杰、苏 刘义则各自逃生去了,陆秀夫考虑到难以逃脱,于是将自己的妻子儿女赶下 海去,自己背着卫王赴海而死。在华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陆秀夫是唯一抱 幼主壮烈蹈海、以死殉国的爱国丞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潜艇之父”邓三瑞
作者:唐宋元
来源:《人生与伴侣·综合版》2020年第10期
9月16日,哈尔滨工程大学官网发布讣告,“中国潜艇之父”邓三瑞于9月15日13时30分不幸逝世,享年91岁。
作为中国第一艘常规动力试验潜艇、第一艘核动力潜艇的总设计师,邓三瑞“一生为船、为海、为国防”。
在国家海权觉醒的上世纪中期,毛主席亲自下令:“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以邓三瑞为代表的船舶设计师,正是毛主席说这句话的底气之一。
1956年,邓三瑞参与制定了全国科技十二年发展规划的潜艇规划;1958年,他领导主持新中国第一艘试验潜艇的设计与研制;1959年,他领导主持我国潜艇首次自行设计的技术设计工作,其后担任我国第一艘核潜艇设计总体顾问,是我国潜艇事业当之无愧的先行者!
从“小半拉子”到船舶专家
1929年,邓三瑞生于北京,但中学就读于南京中央大学附属中学。
在他的青少年时期,恰好遇到了战乱的年代。
他说:“(在南京读书)原本来说是个学习的好机会,可惜当时恰逢国共兵戎相见的关键时刻,所以生活上、学习上都很不安定。
”
不过即使在炮火声的陪伴下读书,邓三瑞依然考上了上海国立交通大学(上海交大前身),成为天之骄子。
1949年上海解放之后,邓三瑞来到了交大就读造船系,从此一生与船结缘。
当时,新中国对各个行业的人才都求贤若渴,周总理更是亲自批示将4年制的本科学习缩短为3年。
邓三瑞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在大三时毅然参军。
后来,他被分配到当时中国造船技术水平最高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海军学校继续学习。
等到1953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前身)成立后,他便北上做了一名海军工程系的教员。
当时,新中国在许多领域都属于刚起步阶段,要求“全员学习”。
据邓三瑞回忆,当时连大学里的教员都要不停地学习、进修、提高。
用他的话说,就是“要永远地学习,永远有前进的空间”。
1956年,中央要制订十二年科学规划,邓三瑞被军方选中参与了规划的制定。
这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规划,因为正是这次规划,确定了中国要建造自己的水面舰艇、核潜艇和原子弹。
但是在回忆起这次规划制定的过程时,邓三瑞谦虚地说:“当时我军衔只是中尉,在华罗庚、梁思成等大专家面前属于‘小半拉子’。
”
其实,当时的邓三瑞已经是国内出色的船舶专家。
不久之后,国家便给予他一项重任。
挫败的教训
上世纪50年代,对于中国海军来说是极为特殊的历史时期。
1954年6月,人民海军第一支潜艇部队宣告诞生。
然而,此时服役的潜艇没有一艘是国产的。
但与此同时,世界主流国家的潜艇装备却在迅猛发展。
美国早在1951年8月就开工建造第一艘核动力试验潜艇“舡鱼号”,另一艘核动力试验潜艇“海狼”号也已在1957年编入大西洋舰队。
到了1958年,法国DCNS集团开始研制可畏级战略核潜艇,苏联也已经在“列宁”号破冰船上使用了核动力装置,并开始建造核潜艇……
同年,中国的潜艇事业才刚刚起步。
1958年初,还是哈军工一名青年教师的邓三瑞准备被派到苏联留学。
在他正为俄语感到头疼时,却忽然接到了一个通知。
那一天,海军工程系科主任冯捷来到单身宿舍,把午休的他推醒,急切地说:“海军有任务,你来主抓,出国的事以后再说吧。
”
原来在那之前不久,中国军方决定开始自主研发潜艇与核潜艇。
而这个重担,就落在了邓三瑞等一批新中国船舶专家身上。
回忆接到任务时的心情,多年之后的邓三瑞依然激动:“我当时是哈军工海军工程系舰艇设计教研室主任,上尉军衔,根正苗红的共产党员,能接受这样一个任务自然也是深感自豪。
”
很快,他开始带领舰艇设计第二期学员的4个组进行毕业设计,目标就是攻克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水滴型”潜艇。
设计草图出来之后,邓三瑞由当时哈军工院长陈赓大将陪同,一起向海军司令部修造部副部长薛宗华做了汇报。
与此同时,邓三瑞的同事们也在争分夺秒地根据草图进行实验。
1958年11月底,032-1实验潜艇建造完成,并拉到旅顺下水实验。
可惜的是,因为技术还有瑕疵,再加上当时特殊的历史原因,032-1的实验最终以失败告终。
后来接受采访时,邓三瑞这样回顾了032-1实验潜艇的命运:
“由于困难太多,实在搞不下去了,海军于1958年底决定暂停项目。
我很坦然地说,‘停就停了吧’。
”
最后,这艘失败的032-1潜艇被卖了废铁。
“中国潜艇之父”
据邓三瑞自己回忆,032-1项目的失败其实属于“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通过那次研发,有关部门和组织理顺了科研队伍的人员构成,为几个潜艇研究单位和大学的潜艇研究专业奠定了基础。
除此之外,032-1项目的失败,也让相关研究人员走出了那段特殊历史时期下狂热的“唯心主义”状态。
国家对于潜艇技术的研究,也终于进入了正轨。
到了1959年,国家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已经有了较为齐备的工业基础和众多高校科研力量。
邓三瑞曾回忆道:“当时哈军工海军工程系是按照舰船上的5个部门分类设置的5科。
与造船专业配套的声呐、内燃机、电机专业都被我们吸纳进来。
”
經过一年的实验与研究,1959年底,由邓三瑞领导主持建造的新中国第一艘常规动力试验潜艇终于成功进行了水面、水下航行试验!
1971年,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代常规潜艇下水。
3年后,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服役。
后来,很多人都称邓三瑞为“中国潜艇之父”。
但对于这个称号,他并不认同:“我不是什么‘中国潜艇之父’,我认为叫个‘先驱者’还可以。
”
谦虚是邓三瑞始终如一的美德,而这种美德也让他始终保持着进步,为祖国发展做出了更多贡献。
1984年,他被联合国聘为海军军备竞赛研究专家组专家,与人合著的《海军军备竞赛》一书被联合国出版。
淡泊名利的他,用报酬为学生们购买了大量原版海军和船舶工业的专业书籍,余下的5000美元,也悉数交给了学校。
20世纪90年代初,他又开辟了军用智能水下机器人研究方向,并领导研究了我国第一台军用智能水下机器人的研制工作。
他是“火花”也是“春风”
邓三瑞是一名深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他的“教师应当是火花,应当是春风”的思想感染了很多人,他的“实者虚之,虚者实之”的教学理念受到很多人推崇。
他学术造诣精深,知识渊博,讲起课来旁征博引,妙趣横生。
数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他先后讲授过“潜艇结构”“潜艇设计学”“系统工程”等多门课程,为国家培养了许多船舶工程、海洋工程、系统工程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
2011年,深受师生爱戴和尊敬的他,在哈工程校园里给学生上完了最后一堂党课,完成了“培养后继人才”这一国家交给他的最后一项任务。
2017年,83级校友毕业30周年返校,83-712班校友向母校捐赠陈赓院长和邓三瑞教授的肖像画,邓三瑞上台接受捐赠。
“半导体材料原本是砂石,但知识让它成了资源。
这些要由教育来解决。
教育工作是平凡的,但是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这是邓三瑞教授在哈工程终身荣誉教授颁奖仪式上的精彩发言。
沧桑变幻人不老,福荫后辈永安康。
从1953成立的哈军工,到如今的哈尔滨工程大学,邓三瑞教授始终坚守在这个军工大院里。
邓三瑞的一生,是与国家军工自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一生。
他用传奇的人生践行了哈工程的那句校训:
“大工至善,大学至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