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临床实验室检查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四版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精装大16开198元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4月简介为了加强临床检验工作管理,保证临床检验质量,1990年,我们委托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编写了《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供全国临床检验专业技术人员在实践工作中使用。
随着检验医学的不断发展,原规程已不能满足临床检验工作的需要,因此,1996年,我们组织有关专家对《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了修订,于1997年1月出版了《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2版。
规程出版十余年来,对于促进我国检验医学的发展、提高临床检验质量、为临床医疗提供科学诊疗依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量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引入到医学领域和临床实验室,检验项目、检验方法不断更新和发展,检验医学在临床医疗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并不断加强,对检验医学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比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临床实验室工作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已成为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及临床实验室的共同目标。
为此,卫生部于2006年2月下发了《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并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和“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中,都着重强调了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根据新形势下医学科学发展和医疗卫生管理工作的需要,我们组织有关专家对《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进行了修订,以更好地适应临床检验工作的需要,适应临床检验为临床诊疗服务的需要,适应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的需要。
相信《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的出版,对进一步提高临床检验质量、更好地为临床工作服务、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一定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目录第一篇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第一章临床实验室管理概论第一节临床实验室的定义、作用和功能第二节临床实验室管理特性第三节临床实验室管理过程第四节临床实验室管理的政府行为第五节临床实验室认可第六节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概论第七节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第八节质量管理文件编写第二章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要素第一节分析前质量保证第二节临床实验室检测系统、溯源及不确定度第三节临床检验方法评价第四节质量控制基础第五节室内质量控制第六节室间质量评价第七节分析后质量保证第二篇临床血液学检验第一章临床血液一般检验第一节血液标本采集及处理一、静脉采血法二、毛细血管采血法三、抗凝剂的选用四、血涂片制备五、血涂片染色第二节血红蛋白测定一、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测定法二、十二烷基硫酸钠血红蛋白(SLS—Hb)测定法……第三篇临床体液检验第四篇临床化学检验第五篇临床免疫学检验第六篇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第七篇临床核酸和基因检验附录一临床化学实验室基础附录二计量单位表联系人:林雨订书单(回执)。
47 第七篇第五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预后
良好。病情控制后突眼常自 行消失
因高度突眼,不能闭眼、结膜角膜经常 暴露,受外界刺激,引起充血、水肿、 继而感染。可出现角膜炎、甚至全眼球 炎,以致失明。
四、特殊临床表现 (一)甲亢危象 主要诱因为精神刺激、感染、手术前准 备不充分等。 表现为体温在39℃以上,心率在160次/ 分以上,大汗、谵妄、昏迷。
甲亢患者的双手细颤
(三)心血管系统 有心悸、胸闷、气促。 1.心动过速 常为窦性,一般每分钟90~120次,休息 或睡眠时仍快,与代谢率升高呈正相关。 2.心律失常 以过早搏动较为常见,房颤。 3.心音和杂音 心脏搏动增强, 心尖区第一音亢进,常有I、Ⅱ级收缩期 杂音。
4.心脏肥大、扩大 5.血压变化 脉压增大,出现水冲脉、毛细血管搏动 等周围血管体征。 6.血液循环时间 臂肺、臂舌循环时间缩短。
(二)禁忌证 ①年龄小于20岁; 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③症状轻、病程短,未经药物治疗者; ④重度浸润性突眼; ⑤血白细胞低于3×109/L;等。 (三)剂量与疗法 根据临床及实验室估计的甲状腺重量,每克甲 状腺组织给80微居里量,1次口服。 (四)并发症 剂量偏大或个体对射线敏感,引起甲状腺功 能减退症。
二、抗甲状腺药物治疗 (一)硫脲类制剂及作用机制 抑制甲状腺合成甲状腺素。 可分为硫氧嘧啶类和咪唑类。 硫氧嘧啶类常用的制剂有甲基硫氧嘧啶 (MTU)和丙基硫氧嘧啶(PTU)。 咪唑类有甲巯咪唑(他巴唑)和卡比马 唑(甲亢平)。
(二)适应证 ①病情较轻,甲状腺较小; ②年迈体弱或合并严重心、肝、肾等疾病而不宜手 术者; ③手术前准备;等 (三).禁忌证 ①对硫脲类药物有严重过敏反应或毒性反应者。 ②应用ATD(抗甲状腺药物)治疗两个疗程复发者; ③周围血白细胞持续低于3×109/L者; ④哺乳期甲亢患者。
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全程质量管理

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全程质量管理
莫建坤;黎永新;李明友
【期刊名称】《现代医院》
【年(卷),期】2003(003)004
【摘要】@@ 检验质量保证是指医院实验室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质量所进行的全部活动.为了获得可靠的检验结果,临床实验室要建立一个全程的质量管理体系[1~4].检验工作过程包括下列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实验分析前包括临床科医生开单、病人准备、采集标本、标本运送.第二阶段:实验分析包括标本处理、分析测定、质控.第三阶段:实验分析后包括实验结果审查、报告发出、结果解释.
【总页数】2页(P39-40)
【作者】莫建坤;黎永新;李明友
【作者单位】广东省一七七医院,广东广州,510317;广东省一七七医院,广东广州,510317;广东省一七七医院,广东广州,51031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9
【相关文献】
1.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解读肝功能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J], 姜绯
2.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解读——血脂心肌酶谱检验项目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一) [J], 姜绯
3.中心静脉置管全程质量管理的临床研究与体会 [J], 王朝霞;王惠玲;乌红芳
4.温州市某医院临床实验室全程质量管理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J], 高志宏;高志立
5.临床输血实行全程质量管理的探讨 [J], 冯晓林;张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医学生学习计划7篇

医学生学习计划7篇第一篇:个人基础知识的巩固在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学生之前,首先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这个阶段,我将主要通过课堂学习和阅读医学相关的书籍来巩固医学基础知识,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
我将每天花至少2小时的时间来复习和总结这些知识,并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以确保自己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第二篇:临床技能的训练临床技能对一个医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我将在实习期间,通过观察和模仿医生们的操作来学习如何进行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测、使用医疗器械等技能。
此外,我还会主动向老师和医生请教,争取更多实践机会,以提高自己的临床技能水平。
第三篇: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在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基础上,我将进一步深入学习与医学专业相关的知识,包括各种常见疾病的病因、病理变化、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内容。
我将通过参加课程讲座、研讨会、参与科研项目等途径来学习这些知识,以增加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第四篇:参与科研项目在学习医学的过程中,参与科研项目不仅可以增加对医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将主动积极地寻找并参与一些医学科研项目,与导师和同学们一起合作,通过思考、实验和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第五篇:与患者的沟通能力作为一名医学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我将通过观察医生们与患者的交流方式,学习如何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让患者感到舒心和安心,如何倾听患者的需求和故事。
此外,我还将主动参与志愿者活动,与患者互动,提高自己的沟通技巧。
第六篇:医德医风的培养医德医风是医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我将主动学习医德医风的相关知识,了解医生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在实习和工作中,我将时刻以医学生的身份行事,坚守医者的庄严、慎独和守行,并且要尊重患者的疾苦和尊严,做到以患者为中心,竭力为患者服务。
第七篇:实践与总结在学习医学的过程中,不断的实践和总结是非常关键的。
实验室基本检查项目

实验室基本检查项目实验室基本检查项目为我们了解实验室的状态和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在进行实验前,进行一系列的基本检查是必要的,以确保实验室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实验条件的稳定性。
本文将从实验室基本检查的意义、检查项目及其注意事项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实验室基本检查的意义实验室基本检查是指对实验室设备、仪器以及环境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以确保实验的可靠性和数据的准确性。
它是实验室管理的重要一环,对于提高实验效率、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实验室基本检查,可以及时发现设备的故障和缺陷,及时进行维修和更换,保证实验设备的正常运行。
二、实验室基本检查项目及其注意事项1. 仪器设备检查在仪器设备检查时,需要关注仪器的外观是否完好、读数是否准确、仪器是否有异常噪声等。
需检查仪器的电源和电缆是否正常,排除一切不良因素对实验的干扰。
2. 实验室环境检查实验室环境检查主要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的检测。
温度和湿度对实验结果影响较大,应在一定的范围内保持稳定。
避免阳光直射和强烈光线照射到实验样品上。
3. 实验材料检查实验材料检查包括实验样品、试剂、溶液等材料的检查。
要注意检查实验样品是否完整、试剂是否过期以及溶液是否浑浊等。
合理使用和储存这些实验材料,能够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及时和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是至关重要的。
实验记录应包括实验时间、实验参数、实验结果等。
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通过统计学方法和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实验室基本检查是实验室管理的基础工作,它直接关系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实验效率的提高。
只有通过严格进行实验室基本检查,我们才能够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在实验中,我们不仅要仔细和细致地进行实验操作,还要时刻关注实验室的检查项目,保证实验环境的稳定和实验设备的正常运行。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获得高质量、可靠的实验数据,并为科研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诊断学-第七篇 诊断疾病的步骤和临床思维方法 第二章 临床思维方法

诊断,就是由个别上升到一般,由特殊性上升到普遍性
诊断学(第9版)
1.推理(inference)
(3)类比推理 ➢ 是医生认识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个以上疾病在临床表现上有某些相同或相似,而其中一个或两个
疾病还有另外某些表现或病理改变,由此而推出其诊断的推理方法
诊断学(第9版)
一
临床思维的两大要素 及应注意的问题
诊断学(第9版)
(一)临床思维的两大要素
1.临床实践 ➢ 通过各种临床实践活动,如病史采集、体格检查、选择必要的实验室和其他检查以及诊疗
操作等工作 ➢ 细致而周密地观察病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诊断学(第9版)
(一)临床思维的两大要素
2.科学思维
➢ 这是对具体的临床问题进行比较、推理、判断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建立疾病的诊断 ➢ 即使是暂时诊断不清,也可对各种临床问题的属性范围作出相对正确的判断 ➢ 这一过程是任何仪器设备都不能代替的思维活动 ➢ 临床医生通过实践获得的资料越翔实,知识越广博,经验越丰富,这一思维过程就越快捷,越
诊断学(第9版)
1.推理(inference) (1)演绎推理(deductive reasoning)
➢ 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方法 ➢ 这种推理方法是从一般性原理即带有共性或普遍性的原理出发,推论出对个别事物的认识,
临床实验室检验手册内容

临床实验室检验手册内容本手册旨在提供临床实验室检验的相关信息和指导,以确保检验过程准确可靠,为病患的健康提供可靠的诊断和医疗服务。
遵循本手册的指导,既可以保证检验的质量,也能够提高实验室的工作效率。
一、实验室安全和质控要求1. 实验室安全确保实验室的安全是检验工作的首要任务。
在实验室内,应该遵守各种安全操作规程,包括但不限于佩戴个人防护装备、正确使用试剂和仪器设备、遵循废物处理流程等。
2. 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保证检验结果精确度和可靠性的基础。
为了保证质量控制的有效性,实验室需要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定期核查仪器设备,以及参与并评估外部质量评估计划。
二、标本采集和处理1. 标本采集关于标本采集的要求需根据具体的检验项目而定,例如,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需要遵循无菌技术,保证采集工具的干净和采集部位的消毒等。
2. 标本保存和运输标本采集后,应根据不同检验项目的要求,正确保存和运输标本。
有些标本需要进行冷藏,有些则需要离心和分离,因此需要在标本容器上正确标注相关信息和保存要求。
三、实验室常规检验项目要求实验室常规检验项目包括但不限于血液学、生化学、免疫学等,下面列举一些常见检验项目的要求:1. 血液学血液学检验项目要求有血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血小板计数等。
在进行这些检验项目时,需要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程序,如正确选用试剂、准确计量、正确使用设备等。
2. 生化学生化学检验项目包括血糖、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的测定。
在进行这些检验项目时,需要准确区分标本类型、合理选择试剂和仪器、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分析,以确保结果准确可靠。
3. 免疫学免疫学检验项目常包括抗体检测、病毒感染等。
在进行这些检验时,需要严格控制环境条件,准确选择试剂和具备良好的仪器设备。
四、特殊检验项目要求除了常规检验项目外,还有一些特殊检验项目需求,下面列举一些例子:1. 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检验项目包括核酸提取、PCR等。
在进行这些检验时,需要严密操作,准确选用试剂和反应体系,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IVD临床试验现场检查要点

IVD临床试验现场检查要点IVD临床试验是指用于诊断病情和预测治疗效果的体外诊断试剂和设备的临床试验。
在进行IVD临床试验时,现场检查是确保试验过程和结果的准确性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从试验人员、试验样本、试剂和设备等方面介绍IVD临床试验现场检查的要点。
一、试验人员:1.试验人员的资质:核查试验人员的专业背景、经验和资格认证。
确保试验人员具备相关的医学或生物学背景,并通过了相应的培训和认证。
2.试验人员的数量和配备:确认试验人员的数量是否足够,并确定每个试验人员的具体职责。
确保试验人员之间的工作分工明确,以避免工作重叠或遗漏。
3.试验人员的培训记录:核查试验人员的培训记录,确认他们是否接受了必要的培训,并了解他们对试验操作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必要时,可要求试验人员进行操作演示,以检验其技术操作能力。
二、试验样本:1.样本采集和保存:检查样本采集的操作规范是否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要求。
确认样本采集容器的质量和适用性,并核实样本的保存条件是否符合试验要求。
2.样本标识和记录:检查样本标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确保标识上的信息与样本信息记录相匹配。
确认样本的记录方式是否规范,包括采样时间、采样者、样本编号等信息。
3.样本运输和接收:了解样本的运输方式和温度控制措施,确保样本在运输过程中的稳定性。
在样本接收环节,检查样本的数量和完整性,核实样本接收记录的准确性。
三、试剂和设备:1.试剂和设备的质量:检查试剂和设备的质量认证证书,确认其是否符合相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
核实试剂和设备的存储条件是否符合要求,以保证其在试验过程中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2.试剂和设备的使用:检查试剂和设备的使用说明书,了解使用方式和操作流程,确保试验操作符合要求。
查看试剂和设备使用记录,核实其使用情况和频率。
3.试剂和设备的维护和校准:了解试剂和设备的维护计划和校准周期,核查相应的记录和证明文件。
确保试剂和设备的维护和校准工作得到充分的关注和执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起溶血的原因有:
①采血用的注射器或试管潮湿; ②静脉穿刺血流不顺利; ③用酒精消毒未干时即采血; ④把血从注射器推出时用力过大,过快; ⑤用力摇荡试管,进行混匀。
错误案例
• 例一:张彩冰 女 3岁 ,临床诊断ALL(急性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2000-12-7 覃医生送检血 生化,检验结果发现血糖异常升高 25.7mmol/L,经与临床科室联系,证实为 输液时抽血。 • 例二:2000-11-2 某内科送来43床张霞血生 化,首先检查电解质:K-0.92 Na-153 Cl133。结果明显异常,立即与科室电话联系, 医生说病人正在透析,为透析时采血。
临床意义
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 (1)相对增多:严重吐泻、大面积烧伤、大 量出汗 (2)绝对增多: 1)继发性增多(非造血系统疾病):胎 儿、新生儿、高原居民、心肺疾病、某些 肿瘤或肾疾患 2) 原发性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临床意义
2.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 (1)生理性减少:婴儿、<15岁儿童、中晚期 妊娠、老年人 (2)病理性减少:各种原因的贫血 • 根据血红蛋白的减少程度,将贫血分为 轻度:<90g/L 中度:60~ 90g/L 重度:30~ 60g/L 极度: <30g/L
影响检验结果的常见因素:
1.病人状况的个体差异 包括人种、民族、 性别、年龄、月经周期和妊娠、精神状态、 采血时间等生理因素,以及运动、体位、 进食或禁食、吸烟、饮酒和咖啡等生活因 素的影响。还可受到居住条件、居住地区 和海拔高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2.检验标本的采集和处理等因素的影响。 3.药物的影响
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查
• 红细胞检查
• 白细胞检查 • 血小板计数 • 血细胞分析仪检查
一、红细胞检查
• RBC+Hb
• Hct • RET • ESR
一、RBC+Hb
• 【目的】 测定单位容积血液内红细胞数和 血 红蛋白的量。 • 【采集法】 毛细血管采血、静脉采血 • 【参考值】
红细胞数 成年男性:(4.0~5.5)×1012/L 成年女性:(3.5~5.0)×1012/L 新生儿: (6.0~7.0)×1012/L 血红蛋白 120~160g/L 110~150g/L 170~200g/L
三、血块退缩试验(CRT)
【参考值】血块退缩时间:于凝固后1/2~1h 开始退缩,于24h内退缩完全。 【临床意义】 血块退缩不良见于: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功能异常、 凝血因子异常
四、凝血时间(CT)
【参考值】6~12min(试管法) 【临床意义】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过程第一期有
无异常。
• 凝血时间延长见于: 1、甲、乙、丙型血友病。 2、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 3、应用肝素、双香豆素等抗凝药物。 • 凝血时间缩短见于: 血液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
第七章 临床实验室检查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 护理系
• 实验室检查
标本
血 液 体 液 骨 髓 排泄物 分泌物
实验技术
物理学、化学 细胞学 生物化学 微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免疫学及遗传学
结果
协助诊断 观察病情 推测预后 制定治疗方案等
与临床护理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 一方面大部分实验室检查的标本需护士去 采集; • 另一方面实验室检查的结果作为客观资料 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又可协助和指导护 士观察、判断病情,作出护理诊断。 • 护士必须熟悉常用实验室检查的目的、标 本采集要求、方法以及结果的临床意义。
错误案例
例三:2000-11-9 某科室 潘云清
•K •11:30 •6.77 •Ca •2.18 •P •2.62 •BUN •10.4 •Cr •144 •Glu •36.3 •ALT •139 •AST •393 •CK •1371 •HBD •863 •LDH •901
•10:00
•4.51
(一)血液的组成
• 血浆:约占55%,90%的水分和10% 的溶质; • 血细胞:约占45%,包括红细胞、白 细胞和血小板。
血浆中10% 的溶质成分包括:
(1)蛋白质 血浆溶质中以蛋白质含量最多,血 浆内含有清蛋白、球蛋白与纤维蛋白原三 种蛋白质 ;
(2)其他为电解质(钠、钾等)、营养物质(主要 为葡萄糖、氨基酸、脂质)、代谢后的产物 (尿素、尿酸、肌酐等)等。
1、中性粒细胞(N)
(2)中性粒细胞减少 ①感染性疾病(病毒、某些G-杆菌如结核伤寒、某 些原虫如疟疾)、 ②血液系统疾病(再障、粒缺、恶组) ③物理、化学因素(放射线、同位素、化学/药物) ④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 (脾亢、类脂质沉 积病、恶性肿瘤) ⑤其他:SLE、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休克等。
【参考值】
成人(4~10)×109/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20)×109/L(15000~20000/mm3) 6个月~2岁(11~12)×109/L(11000~12000/mm3)
临床意义
白细胞增多 白细胞减少 WBC>10×109/L(10000/mm3) WBC<4×109/L(4000/mm3)
(二)Hct
【参考值】 男性:0.40~0.50L/L(40~50容积%),平均 0.45L/L 女性:0.37~0.48L/L(37~48容积%),平均 0.40L/L 【临床意义】 • 红细胞比积增高: 相对性增多(血液浓缩) 绝对性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 红细胞比积减少:见于各种贫血
(三)RET
血液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1.血液标本的种类
• 全血:血细胞成分的检查;(抗凝) • 血清:临床生化和免疫学检查;(不抗) • 血浆:部分临床生化的检查。(抗凝)
血液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2.采血的部位
(1)静脉采血(普通检查) (2)毛细血管采血 (<1ml) (3)动脉采血 (血气检查)
采血注意事项
• 尽量不要从正在输液的手臂采血,应从对 侧采血,不能从对侧采血时,要从输液穿 剌部位的远端采血,防止血液被稀释以及 输注成份对标本检测的干扰。 • 禁止在输液部位的近心端采血。 • 动脉采血作血气分析时应防止空气进入, 阻止.采血时间 (1)空腹采血: 是指在禁食8小时后 空腹采取的标本
2.嗜酸性粒细胞
•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主要见于
①变态反应性疾病;②寄生虫病。
•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多见于: 伤寒、副伤寒以及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者。
3.嗜碱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 症、骨髓纤维化、粘液性水肿、脾切除术后 以及铅、铋、锌等重金属中毒。 •嗜碱性粒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N)
在防御和抵抗病原菌侵袭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1)中性粒细胞增多 • 生理性增多:新生儿、月经期、妊娠 • 病理性增多 ①急性感染:最常见的原因 ②严重的组织损伤或坏死:烧伤、心梗、急性溶血 ③急性大出血: ④急性中毒:尿毒症、安眠药、铅、汞中毒 ⑤粒细胞白血病、恶性肿瘤、骨髓增殖性疾病
(四)ESR
2.病理性: ①炎症性:急性细菌炎症、风湿热、慢性 感染 ②组织损伤及坏死:心肌梗塞、肺梗塞 ③恶性肿瘤 ④高球蛋白血症 ⑤贫血 ⑥高胆固醇血症
(四)ESR
【参考价值】: 1.动态观察病情 2.良、恶性肿瘤鉴别 3.高球蛋白血症疾病
二、白细胞检查
(一)WBC+DC
(二)形态
(一)WBC+DC
•1.88
•0.89
•1618
•4430
•4895
•2675
•4880
电询主管梁医师,11:30为昨天从静脉套管 内抽的血,且置冰箱一夜后送检。
注意
• 临床上还可遇到检验结果略比参考值增高 或减低称为临界值,对其意义的判断应首 先排除技术或人为的误差,也可能是疾病 早期或轻型的异常值,解释检验结果时必 须结合其他临床资料全面考虑,以便能及 时发现早期或潜伏期病人,必要时还需要 进行动态观察,才有利于作出较为正确的 判断。
补充内容:出血性疾病的检查要点
(2)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
•中毒性改变 1)大小不均 2)中毒性颗粒: 胞浆中 出现粗大、大小不等、 深、紫蓝黑色颗粒 3)空泡形成: 胞浆中出 现空泡 4)核变性: 核固缩、核 溶解、核碎裂
三、血小板计数
• PLT,BPC 是指测定单位容积的外周循环血 液中血小板的数量 【参考值】 (100~300)×109/L 【临床意义】 1.血小板减少:血小板的生成障碍、血小板 的破坏和消耗亢进、血小板分布异常 2.血小板增多(>400×109/L):原发性增多、 反应性增多
【参考值】 百分数 成人0.5%~1.5%,平均1% 绝对值 (24~84)×109/L 【临床意义】 •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 •贫血治疗疗效判断和治疗试验的观察指标,↑ •作为病情观察的指标(溶血性贫血,↓)
(四)ESR
【原理】 红细胞下沉力与血浆的阻遏力,影响因素有: 红细胞聚集、大分子蛋白质 、白蛋白、脂类物质 【参考值】 男 0~15mm/ln 女 0~20mm/ln 【临床意义】 1.生理性:12岁儿童、月经期、妊娠、 老年人、高原地区
4.淋巴细胞
•成人淋巴细胞增多主要见于 ①感染性疾病;②白血病;③肾移植术后。 •淋巴细胞减少多见于 放射病、免疫缺陷病、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 激素及烷化剂。
4.单核细胞
• 单核细胞增多见于疟疾、结核、单核细胞 性白血病、淋巴瘤、急性感染恢复期等。 • 单核细胞减少一般无临床意义。
(二)白细胞形态
第二节 止血与血栓常用的筛选检查
1、毛细血管壁与血小板相互作用的检验 (1)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CRT) (2)出血时间测定(BT) 2、血小板的有关检验 (1)血小板计数(plt) (2)血块退缩试验( CRT) 3、凝血功能检验 (1)凝血时间(CT) (2)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