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河北梆子乐队
解析河北梆子

学年论文09音乐董青20098944目录摘要关键字 (1)简介 (2) (3)浅析河北梆子【摘要】河北梆子是我省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之一。
作为我省的音乐工作者应及早地深入研究这一剧种的产生、发展、以及它的演唱特点和它的整体艺术风格。
这样不仅对河北梆子的挖掘、发展起到很好的益处,还会对搞各种艺术专业的技术人才起到触类旁通的带动作用。
【关键词】发展史河北梆子看法一. 简介河北梆子是河北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梆子腔的一种。
河北梆子又称“京梆子”形成于1820--1850年,迄今已有一百六七十年的历史。
它主要流传在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东北等地,河南和山东的部分地区也有流传,但集中地还是河北省。
河北梆子大约诞生于1820---1850年之间。
它以北京、天津两大城市和河北农村为基地,逐渐向邻近省市传播。
到1880年左右,北至海参崴(原苏联符拉迪沃斯托克)、伯力(原苏联哈巴罗夫斯克),南至广州、福州、东至上海,西至乌鲁木齐,都有河北梆子班社的演出活动,是一个颇受广大人民喜爱的全国性的大剧种。
1920年后,河北梆子出现衰势;1930年后急剧衰落,濒临灭绝;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河北梆子才获得新生,是最早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的剧种之一。
河北梆子的音乐唱腔,高亢激越,悠扬婉转,具有浓厚的抒情韵味。
大慢板善于表现人物的抑郁、愁烦、缅怀、沉思等情绪。
正调二六板如行云流水,从容舒展。
而反调二六板则哀怨缠绵、凄楚悱恻。
河北梆子有丰富多彩的传统剧目500多个,有的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丑恶,有的反映阶级压迫,有的歌颂抗击侵略战争的英雄人物,有的赞美妇女对婚姻自由的追求与向往,有的反映农村生活的风趣……在反映当代生活方面,自1890到1937年,河北梆子编演了150多个时装戏。
二. 河北梆子的发展史1. 河北梆子产生河北梆子是由流入河北的山陕梆子演化而成的,最早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山陕梆子是由到河北经商的商人带来的,山陕梆子流入河北后,在长期的演出过程中,为了赢得当地观众的喜爱,根据当地的语言习惯、情趣、爱好等,在艺术上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创造,随着时间的推移,本地演员逐渐增多,导致形成了河北梆子这一新的剧种的形成。
河北梆子的音乐特点及传承保护与发展

河北梆子的音乐特点及传承保护与发展河北梆子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河北地区,流行于天津、北京、河北等地,被誉为“戏曲之王”。
河北梆子的音乐特点突出,其传承、保护与发展也备受关注。
河北梆子的音乐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音乐旋律独特:河北梆子的音乐旋律多为旋律简单、句式短小、节奏明快的小调,强调流畅婉转的旋律,给人以亲切、饱满的感受。
2. 曲调高亢豪放:河北梆子的曲调多呈现高亢豪放的特点,以高音和大调为主,体现了河北人民豪迈、奔放的个性。
3. 表演快速饱满:河北梆子的表演节奏快速饱满,强调技巧的独到和快速变化的节奏感,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听冲击。
为了保护和传承河北梆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 立法保护: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遗产保护法、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为河北梆子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2. 培训传承:通过开展培训班、举办讲座、举办比赛等形式,传承河北梆子的表演技艺和传统知识,培养一批新一代的梆子演员。
3. 研究记录:加强对河北梆子的研究和记录工作,保留有关音乐、剧本、表演技巧等方面的资料,为后人研究和传承提供基础资料。
4. 舞台推广:通过在国内外的演出中推广河北梆子,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观众参与和支持。
在保护的基础上,河北梆子也在不断发展中。
一方面,注重创新,推出一些具有现代元素的新剧目,以吸引年轻观众的兴趣。
加强国际交流,与国外戏曲团体合作交流,吸收其他地方戏曲的优秀元素,丰富河北梆子的表演形式和艺术内涵。
河北梆子的音乐特点独特而受欢迎,其传承和保护工作也得到了重视和付诸实践。
河北梆子在传承的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中,以适应当代观众的需求和审美趋向。
河北梆子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继续在国内外的舞台上展示其独特的魅力,为人们带来戏曲艺术的享受。
河北梆子简介介绍

据传,河北梆子的起源与一位名叫“良儿”的民间艺人有关 。良儿在演唱华北传统戏曲时,结合自身嗓音特点和对当地 民众欣赏口味的了解,不断尝试新的演唱方式,逐渐形成了 具有独特风格的梆子腔。
河北梆子的发展历程
01
早期发展:河北梆子在清朝末期和民 国时期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一时期, 许多著名的河北梆子艺人如元元红、 金钢钻、小香水等活跃于舞台,为该 剧种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学术研究
加强国际学术界对河北梆子的研究,提高其在国 际艺术领域的地位。
3
跨国合作
鼓励跨国合作项目,推动河北梆子在海外的发展 与传播。
THANK YOU
06
河北梆子的未来展望
发展方向与趋势
传统与现代融合
河北梆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积极融合现代元 素,以适应时代发展。
数字化技术应用
利用数字化技术,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创新河北梆子的表现 形式和传播途径。
多元化发展
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优点,丰富河北梆子的艺术内涵,推动其向多 元化方向发展。
河北梆子简介介绍
汇报人: 日期:
• 河北梆子的起源与发展 • 河北梆子的艺术特点 • 河北梆子的剧目介绍 • 河北梆子的传承与保护 • 河北梆子的价值与意义 • 河北梆子的未来展望
01
河北梆子的起源与发展
河北梆子的起源
起源背景
河北梆子起源于清朝中期的直隶省(今河北),是当地民间 艺人在演唱华北地区的传统戏曲艺术时,吸收了昆曲、弋阳 腔、皮黄等戏曲艺术的元素,经过不断融合发展而形成的。
动作幅度大
河北梆子的表演动作幅度 较大,能够充分展现演员 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表情夸张
河北梆子的表演中演员的 表情通常非常夸张,通过 这种方式传递角色的情感 和性格。
河北梆子 演绎 赏析

河北梆子演绎赏析河北梆子,一种地方戏曲,源于中国北方河北省。
作为汉剧的代表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韵味。
河北梆子以其独特的唱腔、韵律和表演形式,被誉为“北方汉剧之花”。
华美的舞美,精湛的演技、独特的唱腔以及鲜明的色彩,都是河北梆子中最具有特色的元素。
它以河北方言为基础,融合了京腔、山西腔等多种语音和发音特点。
这种腔调独特、深沉、嘹亮、豪放,形成了河北梆子戏曲的声韵格局。
河北梆子的表演形式分为分脚、会唱、会补、会跳四个主要技能。
其中,“分脚”是河北梆子的基本表演技法,是指演员在配合唱腔的同时用脚尖或脚跟迅速地离开或落地,达到表现动作和反应的效果。
同时,“会唱”则是指演员必须懂得唱调,配合戏曲,情感表达。
在表演过程中,演员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和积极的发挥,才能有效地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性格。
他们的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和音乐节奏的配合,使得观众能够深刻体验戏曲的感染力。
河北梆子的剧目包括四大类:历史剧、传奇剧、故事剧和神话剧。
其中历史剧是河北梆子的主要剧目类型,这类戏曲以中国历史为背景,讲述了很多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事件、传奇和英雄故事。
细数河北梆子中的经典剧目,不得不提的一定就是《聪明女》、《王招儿》、《红灯记》、《白蛇传》等,这些戏曲作为河北梆子的代表剧目之一,无论是唱腔、表演还是剧情架构,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成为了河北梆子的经典代表之一。
河北梆子还有一个较为重要的元素就是音乐伴奏。
它们多是由鼓、板、笛、二胡等乐器组成,演员们在演出的同时随着音乐的旋律舞动、演唱,使得观众能够深刻的感受到这种民族文化的独特韵味和情感表达。
总之,河北梆子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代表之一,其细腻、深情、优美的表演形式和戏剧内容,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中,并越来越受到全球各地民众的欣赏和喜爱,表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大家对于传统文化的高度关注和尊重。
浅析河北梆子“大慢板”

浅析河北梆子“大慢板”河北梆子以其高亢、激昂、豪放、慷慨、悲壮的声腔旋律而闻名,河北梆子唱腔经过不断发展,唱腔板式更加系统,旋律音乐更加丰富,下面我根据从事河北梆子演出近30年所积累的一些经验,对河北梆子“大慢板”进行探析。
“大慢板”是一种速度极慢的板式,具有某些部分近似散板,“过门”要比其唱腔快一倍的特点。
“大慢板”具有最复杂的唱腔和较长的“过门”,唱腔有很强的装饰性,节奏平稳而委婉,旋律起伏较大,腔多字少,复杂曲折,表情丰富,优美动听。
这种板式一般表现人物内心复杂的情绪,抒情性很强,用于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传统唱腔中的“大慢板”常表现一种忧虑、苦闷、自叹、深沉的回忆等复杂的内心情绪,“大慢板”在传统的唱腔中,多被青衣、老生两个行当所采用。
如:《空城计》中诸葛亮在城楼之上那种逍遥自在、欣然自得的心情;《捡柴》中姜秋莲在捡柴时内心苦闷、伤感的心情。
改革后的河北梆子“大慢板”则常常表现一种亲切的联想,也可以表现一种痛心的情绪。
传统“大慢板”过门有两种名称:一种叫大头板,一种叫大安板。
大头板即一鼓敲开,过门中不使用打击乐(大锣、铙钹、小锣)。
大安板又分清起大安板和混起大安板两种形式。
清起大安板由打击乐引入,在旋律的第二小节打击乐停止。
混起大安板则在开始时运用了打击乐的引入,并且在过门的前三小节至第四小节第一个音,始终用打击乐有规律的进行伴奏,“大头板”过门与“大安板”过门在曲调上不完全一样,速度上“大头板”过门比“大安板”过门要慢。
“大头板”过门在听觉上给人以压抑、伤感的感觉,多用于青衣等角色。
如《三击掌》、《捡柴》等。
“大安板”过门因运用了打击乐,在听觉上则给人以沉稳、阳刚的感觉。
多用于老生等角色,如《江东计》、《空城计》等。
但两种过门所引出的唱腔都是表现剧中人物内心复杂的情绪的。
第一句大慢板为上句,唱词唱腔结构一般为十字句、九字句、八字句、七字句,最常用的为十字句。
下面以十字句“大慢板”唱词为例进行句式分析。
河北梆子——精选推荐

河北梆⼦河北梆⼦ 河北梆⼦是中国梆⼦声腔的⼀个重要⽀脉,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清光绪初年进⼊兴盛时期,接下来就由⼩编带来河北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河北梆⼦(河北梆⼦) 河北梆⼦是河北省汉族地⽅戏曲剧种之⼀,梆⼦腔的⼀种(梆⼦腔:戏曲声腔之⼀,因⽤梆⼦加强节奏得名。
)解放前,它有许多名称,在河北本地叫直⾪梆⼦、河北梆⼦、梆⼦腔;外地⼈称之为京梆、笛棒⼦、反调等;此外,也有⼈称它为卫梆⼦或⼭西梆⼦。
中华⼈民共和国成⽴后,在1952年统⼀称为河北梆⼦。
除北京、天津、河北⼴⼤乡镇以外,河北梆⼦还流传⼭东、河南、⿊龙江、吉林、辽宁以及内蒙古等地,在长江以南的活动基地,主要是上海、武汉等地。
2006年5⽉20⽇,河北梆⼦经国务院批准列⼊第⼀批国家级⾮物质⽂化遗产名录。
河北梆⼦是中国汉族地⽅戏曲之⼀,河北梆⼦是河北省的主要地⽅剧种,是梆⼦声腔的⼀个重要⽀脉,是“⼭陕梆⼦”传⼊河北之后经河北⼈民培育⽽形成的。
⼤约诞⽣于1820—1850年之间。
它以北京、天津两⼤城市和河北农村为基地,逐渐向邻近省市传播。
到1880年左右,北⾄海参崴(原苏联符拉迪沃斯托克)、伯⼒(原苏联哈巴罗夫斯克),南⾄⼴州、福州、东⾄上海,西⾄乌鲁⽊齐,都有河北梆⼦班社的演出活动,是⼀个颇受⼴⼤⼈民喜爱的全国性的⼤剧种。
1920年后,河北梆⼦出现衰势;1930年后急剧衰落,濒临灭绝;⾄1949年新中国建⽴后,河北梆⼦才获得新⽣,是最早反映当代现实⽣活的剧种之⼀。
河北梆⼦有丰富多彩的传统剧⽬500多个,有的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丑恶,有的反映阶级压迫,有的歌颂抗击侵略战争的英雄⼈物,有的赞美妇⼥对婚姻⾃由的追求与向往,有的反映农村⽣活的风趣……在反映当代⽣活⽅⾯,⾃1890到1937年,河北梆⼦编演了150多个时装戏。
河北梆⼦的⾳乐唱腔,⾼亢激越,悠扬婉转,具有浓厚的抒情韵味。
⼤慢板善于表现⼈物的抑郁、愁烦、缅怀、沉思等情绪。
河北梆子发展困境及改革路径浅析

河北梆子形成于清道光年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006年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戏曲艺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性剧种,被河北人民亲切地称为“家乡戏”,河北梆子唱腔高亢、激越、慷慨、悲忍,听来能使人有热耳酸心,痛快淋漓之感,因而深受河北人民喜爱传唱。
但是在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我国戏曲整体处于低谷,河北梆子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生存与发展不力的严峻形势和危机。
要想摆脱这种危机,就必须既继承和弘扬河北梆子的优秀文化传统,保持剧种浓厚的地方特色,又要从剧团人才梯队建设、体制建设、文化产品生产、品牌意识的树立、宣传空间的拓展等方面入手,使河北梆子在新时代更具艺术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河北梆子由流入河北的山陕梆子蜕变而成,几经改革完善。
山陕梆子传入河北的时间悠久,在清代相关记载中,有的称山陕梆子为秦腔,类似今天陕北的秦腔,有的称山陕梆子为乱弹,有时也称之为弋阳梆子,总之在清代时对于山陕梆子称呼不一。
传入河北后,山陕梆子为了让当地群众接受喜爱,不断融入“河北”血液,补充后继人才和从业群体,在演员队伍中逐渐增加河北当地人,尤其是按照河北人当地的生活和语言习惯、爱好等,不断的对山陕梆子进行艺术更新、创造,使山陕梆子不论是在情节上,还是在语言风格和表现形式上,都明显的发生了“河北化”变化,有着浓郁的河北色彩,到了道光年间,便逐步发展成早期的河北梆子。
这一情况被清代人郑法祥《谈悟空戏的表演艺术》记载,他的父亲郑长泰,生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七、八岁时即入河北故城黄毛科班(当时河北梆子的戏班),学习直隶梆子(河北梆子)。
郑法祥在文中记载说他的父亲“出科后常演于保定一带”。
据此可知,清道光年间,河北就有了直隶梆子科班,道光年间的科班,当属最早的河北梆子科班,也是河北梆子诞生的重要标志。
而且在戏班学戏的人很多,喜爱听戏的人更多,河北梆子在当时已广受欢迎,很有市场。
从此,河北梆子便改弦易辙,脱开了山陕梆子的底子,有了自己独特面貌,焕然一新,发展迅猛,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河北省内已出现许多班社剧团,涌现了大批优秀演员和优秀剧目,喜之者众,从之者众,呈现欣欣向荣的繁荣昌盛景象,一度甚至与国剧京剧形成争妍斗盛、分庭抗礼的局面,高亢、激越、慷慨、悲忍的唱腔和清脆的梆子声传遍河北大地村村落落,有很多百姓对《大登殿》、《秦香莲》等河北梆子的优秀剧目如数家珍,更有的还能有板有眼的来唱上几段,听的人也能随声附和,叫好声响彻云天。
河北梆子的音乐特点及传承保护与发展

河北梆子的音乐特点及传承保护与发展河北梆子是中国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河北地区,经过历史的沉淀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音乐特点和表演风格。
河北梆子的音乐特点主要体现在曲调、节奏和演唱技巧等方面,同时也在传承保护与发展上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加强相关保护措施和推动发展,以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北梆子的音乐特点一、曲调独特河北梆子的曲调独特,曲调多样,包括高亢剧烈的“上腔”、低沉厚重的“中腔”和明快激昂的“下腔”,配以精妙的音乐旋律,使得梆子音乐变化丰富,旋律动听。
在演唱中,曲调变化多端,通过高低起伏的音调,使得梆子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能够很好地传达角色的情感和心情,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戏曲剧情。
二、节奏明快河北梆子的音乐节奏明快而富有活力,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梆子音乐的节奏感强烈,旋律跌宕起伏,韵律明快,富有激情。
演唱时,演员们能够根据音乐的节奏来表现角色的心情和情感,使得梆子音乐与演唱的表演更加生动、饱满。
三、演唱技巧高超河北梆子的演唱技巧非常高超,演员们在演唱时能够准确把握音乐的节奏和曲调,同时还要能够清晰地表达出角色的情感和心情。
演员们的嗓音要求高亢激昂,能够很好地表达出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同时还要能够很好地控制声音的起伏和变化,使得梆子音乐更加饱满和具有感染力。
传承保护与发展目前,河北梆子在传承保护与发展方面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加强相关的保护措施和推动发展,以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加强保护措施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河北梆子,相关部门需要加强保护措施,包括加强对梆子艺人的培训和扶持,建立健全相关的传统戏曲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强梆子音乐的记录和整理工作,保护和传承梆子音乐的精髓和核心技艺,以及加强对梆子戏曲剧种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二、推动发展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需要加强对河北梆子的发展和推广工作。
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梆子戏曲演出和比赛活动,培养和选拔一批优秀的梆子艺人,推动梆子音乐的创新和发展,使其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和生活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河北梆子乐队
河北梆子乐队分文乐(弓弦乐器及管乐器)、武乐(打击乐)两大块,俗称文场和武场。
两者时分时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却又分工合作,各有侧重。
相比之下武乐又比文乐在整出戏中占的比重又多些。
文乐主要是伴奏唱腔及根据剧情发展演奏一些曲牌,但所有这些离不开武乐的配合;武乐除了在文乐演奏里紧密配合外,还在武戏中担任主要的伴奏任务。
我们分别看一下这两大块的构成。
一、河北梆子文场的乐器有板胡、笛子、笙、琵琶、三弦、中阮、大提琴各一件,二胡、中胡若干件,唢呐一般是由笛子演奏者和板胡演奏者兼职,根据时代特点现在一般有条件的院团还加上了电子合成器。
文场主要是伴奏唱腔,吹腔曲牌,演奏过门,用来烘托剧情,丰满人物。
特别是在唱腔伴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演员在唱段中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同时在一些庆典场面、祭奠场面配以大型曲牌来渲染气氛,表达情绪。
最初在传统的戏曲乐队伴奏中,板胡、笛子、笙、被称为河北梆子的三大件。
在文场中主要是板胡领奏,板胡的主要作用是带领整个乐队为演员服务,利用“托腔保调”来使演员更好的表现剧中人物。
“托腔”,是指为烘托演员的演唱的一种方法,一方面要求演奏者演奏的唱腔旋律的长短、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强弱要与演员保持一致,与演员在演唱中的起伏、“气口”、滑音、特别是人物情绪要相互吻合,否则,就难以体现剧种的风格特色,难以营造剧中的
音乐形象,影响演员的正常发挥及演出效果。
另一方面,板胡演奏者还要带领乐队充分运用技巧,全力“随着”演员来完成演唱,并使其演唱起来既舒服又自然,又能很好的体现演员的演唱水平。
板胡可以在剧中情境、人物行动及舞台调度允许的情况下演奏出一些花样一来显示水平,二来给唱腔添彩。
笛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横吹木管乐器之一笛子常在中国民间音乐、戏曲、中国民族乐团、西洋交响乐团和现代音乐中运用,是中国音乐的代表乐器之一,板胡、笛子这两件乐器是最有特色的两件主奏乐器,他们各自的独特演奏技法与它们之间的有机结合,最鲜明的体现了河北梆子的特色。
笙是我国古老的簧管乐器,是古代八音乐器之一(即:金、石、丝、竹、跑、土、革、木,抱即笙) ,在古时已广为流行。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音乐的繁荣,旧笙得到改良,新笙不断出现,如二十
一簧、二十二簧、二十四簧、二十六簧、三十七簧圆笙、二十七簧方笙、三十六黄、半音笙、中音笙、低音笙等等,成为民族乐队中很重要的一种既能演奏旋律,又能演奏和声的乐器,是河北梆子乐
队中重要的伴奏乐器,起着‘粘’‘溶”各种乐器和烘托唱腔的作用。
现在二胡、琵琶也被选作河北梆子文场的主奏乐器与领奏乐器。
由此,河北梆子文场乐器增加到五大件。
随着现代戏剧的诞生和新编传统剧目的上演,中西乐器混编的管弦乐队也给河北梆子的乐队注入了新鲜的养料,各专业演出团体组建了相应的混编中小型乐队,这加大了音乐感染力,丰富了人物的音乐形象,也是戏曲音乐唱腔更动听,更丰满。
二、河北梆子的武场有板鼓、大锣、铙钹、小锣、梆子五件基本的乐器组成。
河北梆子武场,是伴随着河北梆子的诞生而成长起来的。
它虽来源于山陕梆子,但却扎根在河北大地,与河北地方的花灯会、吹歌会相结合,吸收了昆曲等剧种的精华,并经前辈乐师们不断提炼和创造,逐渐演化为现在的演奏形式。
河北梆子的锣鼓点节奏鲜明,铿锵有力,有着独特的演奏风格,为北方地区许多剧种以及京剧所引用。
如京剧的【马腿】、【流水】、【串子】、【双飞燕】(又称“九锤半”)等,都来自河北梆子。
传统的河北梆子武场乐器由板鼓、大锣、铙钹、小锣、梆子五件基本的乐器组成,以严密的合奏形式和锣鼓经路数来进行表演,使各种打击乐器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特性并形成有机的组合体,从而演奏出既有相当的规范性。
板鼓,属打击乐器,常与拍板由一人兼奏而得名。
它还有“单皮”(一面蒙皮)和“班鼓”(过去戏班专用)之称,是我国戏曲乐队中的指挥乐器,板鼓构造独特,音色清脆。
随着明、清戏曲艺术的发展,便世代相衍,流传至今,广泛用于昆曲、京剧、评剧、越剧、汉剧、豫剧、河北梆子、山东梆子、陕西梆子、山东柳子等地方戏曲伴奏和器乐合奏,也可以独奏(如苏南吹打中的快板鼓)。
它在伴奏或合奏中,常常居于指挥和领奏地位。
在京剧音乐中,凡人物出场、角色演唱、剧情变化,除用各种打击姿势及各种击音进行指挥外,它还与拍板一起为唱腔打节奏,给锣鼓演奏增加花点,以及烘托舞台气氛和人物形象。
随着戏曲艺术不断的发展,为了适应现代戏曲及新编大型历史
剧目,加进了大筛锣、大钹、哑钹、定音鼓、小军鼓等中西打击乐器,这是对河北梆子这一传统剧目的音乐伴奏的重大改革,从而更
加丰富了打击乐的艺术表现力和烘托力,在表现人物的情感方面和渲染气氛方面都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是配合了演员的表演,增加了艺术表演力。
戏曲中的念白和各种动作,无不需要打击乐的配合,这样更突出了念白的节奏感和动作的音乐美感。
比如:有武打情节的打出手时,用打击乐来烘托满台长枪飞来飞去的场景,使这个武打
程式更形象传神,更具艺术色彩,更加动人心魄。
二是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
传统戏曲舞台上经常见到是一桌两椅就代替了很多场景,没有空间来搞大的布景或是实景制作,而往打击乐完全可以表现一些特定的情节和场景。
如:用堂鼓和大锣边就可以表现人物上下船;用一个叫“水底鱼”的锣鼓点就让千军万马行万里路等等。
三是起到控制节奏的作用。
在场与场的衔接处及节奏的变换处,都要靠打击乐来控制,使其节奏错落有致,层次分明。
打击乐虽然不能演奏旋律,不善于对人物的思想做深入细致的展现,但它却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功能。
它通过节奏、音色、强弱、快慢、高低、长短的变化对比来表现舞台上的矛盾冲突,渲染舞台气氛,加强节奏感和终止感。
强化人物性格,夸张人物形象,起衔接音乐唱腔,伴送人物上下场,配合舞蹈、配合表演,统领整个舞台的节奏和风格变化。
文场和武场之间紧密结合,相互制约,又相互依托,演唱者在文武场的引导和伴奏下,可弥补艺术上的欠缺,同时也会因为巧妙
的伴奏获得圆满的艺术效果,给观众带来美好的艺术享受,从而增强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