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女子教育
古代对女子的教育重视些什么

古代对女子的教育重视些什么古代对女子的教育重视着家庭教育、礼仪教育、文化教育、家政技能教育、体育教育等方面。
古代对女子的家庭教育非常重视,女子从小就被教育要懂得家庭的管理和照顾,要能够管理家务、照料长辈和孩子。
古代女子的主要任务就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要学会服从丈夫的吩咐,顺从丈夫的安排。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女子被教导要懂得顺从、孝顺,要尊敬父母、尊重长辈,要尽心尽力地照顾自己的家人。
女子还被教育要遵守家族的规矩、遵从家族的传统,要学会在家庭中扮演好女儿、好妻子、好媳妇的角色。
古代对女子的教育还非常重视礼仪教育,女子从小就被教育要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待人,要懂得如何在不同场合下正确地表现自己。
古代女子被教导要学会谦逊、懂得宽容、要懂得尊重他人,要学会礼貌待人、举止得体。
在古代社会,女子的整个一生都要遵守着各种各样的礼仪和规矩,要懂得如何在公共场合下、在社交场合下表现得体。
因此在礼仪教育中,女子被教导要学会各种礼节、要懂得穿着打扮、要懂得交际应酬,要懂得如何在不同场合下正确地表现自己。
古代对女子的文化教育也非常重视,女子虽然不能像男子那样获得全面的古代文化教育,但是在古代社会,女子也还是被教育要潜心向学,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
在文化教育中,女子被教导要学会识字、要懂得基本的算术、要懂得一些简单的历史地理知识。
同时女子还被教育要学会欣赏一些音乐舞蹈、要学会一些书法绘画,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和文艺修养。
因此在文化教育中,女子被教导要懂得识字识数、要懂得读书学习,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
古代对女子的家政技能教育也非常重视,女子从小就被教育要懂得一些家庭的基本技能,要能够做饭、烧菜、织布、缝补等。
在古代社会,女子的主要任务就是照顾家庭,因此在家政技能教育中,女子被教导要学会一些烹饪技巧,要了解一些家居用品的使用,要掌握一定的家政管理技能。
因此在家政技能教育中,女子被教导要学会一些简单的家务技能、要掌握一些家居管理技能,要懂得如何管理家庭和照顾家人。
古代对女子的教育重视些什么

古代对女子的教育重视些什么古代对女子的教育是十分重视的,尤其是作为家庭的主要成员和母亲的角色,女子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其教育备受关注。
古代对女子教育的重点包括道德品质的培养、家纺技艺的掌握、婚姻家庭观念的灌输等方面。
古代对女子的教育首先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
古代的社会价值观强调女子的贞烈、纯洁和忍辱负重的美德,因此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女子的道德品质。
家庭是女子教育的基本场所,父母是女子教育的第一任教师,他们会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教育女儿要守妇道、博贞烈,要忍辱负重,不图私利,要尽好妻子和母亲的责任。
古代的教育机构如女子学堂也会注重培养女子的道德品质,教授女子尊敬父母、孝敬长辈、关心他人等美德,以培养女子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古代对女子的教育其次注重家纺技艺的掌握。
女子在古代主要负责家务劳动和养育子女,因此掌握好家纺技艺对于女子而言是尤为重要的。
女子在教育中会学习编织、绣花、缝纫等技能,以便能够制作家庭的衣物和织品。
女子还会学习烹饪、洗衣等家务技能,以便能够独立管理家务,并为家人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
这些家纺技艺的掌握不仅能够提高女子的生活质量,还能够展现女子的才华和能力。
古代对女子的教育还注重婚姻家庭观念的灌输。
古代的社会价值观认为女子的婚姻和家庭是其重要的人生目标,因此在女子的教育中注重灌输婚姻家庭观念。
女子会学习婚姻礼仪和规范,了解婚姻的意义和责任。
女子还会学习做一个好妻子和母亲的技能,如养育子女、家庭管理等。
女子会被告知要尽好作为妻子和母亲的责任,要照顾丈夫和孩子的生活和情感需求,以维护家庭的和谐和稳定。
古代对女子的教育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家纺技艺的掌握和婚姻家庭观念的灌输。
这些教育内容旨在培养女子的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提高女子的生活质量和家庭地位。
虽然古代女子的教育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和束缚,但是在这些限制和束缚下,女子教育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古代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古代对女子的教育重视些什么

古代对女子的教育重视些什么在古代社会,女子的教育一直受到重视,尽管古代社会普遍存在着男尊女卑的现象,但对女子的教育仍然得到了一定的重视。
古代对女子的教育重视的是女子的德行修养、家政技能和礼仪规范。
古代女子的教育的理念和内容在不同的朝代和地域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整体来看,古代对女子的教育重视的是与妇德有关的道德修养和家务技能,以及社会礼仪和规范。
以下将分别从古代女子的德行修养、家政技能和礼仪规范这三个方面来阐述古代对女子的教育重视的内容。
古代对女子的教育重视女子的德行修养。
在古代社会里,女子的德行修养被认为是妇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家庭的和睦和社会的稳定密切相关。
古代女子的教育注重培养女子的良好品德和高尚情操,要求她们懂得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和睦相处;要求她们谦让礼貌,不骄不躁;要求她们勤俭持家,善良笃实,具有与人为善、有益于社会的品质。
在教育内容上,古代女子通常从小就要求懂得礼仪规范,尊敬师长,懂得分辨是非曲直,忠诚守信,尊重他人的权利和人格,经常进行有关道德修养的故事和典范的讲解等等,培养她们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
古代对女子的教育重视女子的家政技能。
在古代社会里,家庭是女子的重要舞台,而家政是女子的必备技能。
古代女子的教育注重教导女子家政、烹饪、织纺等家务技能。
在教育内容上,古代女子通常要求掌握家政常识,学习如何负责家务、照顾家人、烹饪饮食等技能,以及一些女红、织绣等手工活动。
古代女子的家政教育注重实践,通常在家中长辈或专门的女家长亲自指导下学习,古代女子普遍具备一定的家政技能,能够胜任家庭主妇的工作。
古代对女子的教育重视女子的礼仪规范。
在古代社会里,女子的礼仪规范一直是十分重要的。
古代女子的教育注重培养女子懂得社交礼仪、尊重他人、合乎礼数。
在教育内容上,古代女子通常要求她们懂得言谈举止,懂得礼貌待人,熟悉各种礼节,明白亲友交往中的礼仪规范。
古代女子的社交礼仪教育通常要求她们学习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言谈举止,拜访亲友时需要遵守的礼仪规范等等,使她们在社交场合得体得体得体,能够胜任出入社交场合。
中国古代的女子教育

中国古代的⼥⼦教育虽然古代⼥⼦不能像男孩⼦⼀样前往私塾读书,但许多⼈家的⼥孩还是可以在家接受教育的,或由⽗亲、亲属教授,或专门聘请⽼师传授。
⽽古代⼥⼦教育所使⽤的教材,既不同于男⼦所使⽤的成⼈教材,⼜有别于蒙学读物,⾃成⼀套体系,显⽰出其为“⼥学”的特点。
古代⼥学教材的最⼤特点是内容全部集中于妇德、妇职和闺门礼仪,其中影响较⼤的教材有四类。
第⼀是纪传类教材,如刘向《列⼥传》,分为母仪、贤明、仁智、贞顺、节义、辩通、孽嬖7类,每类代表⼈物为15⼈。
《列⼥传》强调“君⾂、⽗⼦、夫妇三者,天下之⼤纲纪也”,宣扬贞顺节义、宽容去妒、循法守礼等妇德,同时也对⼀些关⼼国事,具有通才卓识、机敏⼲练、富于聪明才智的普通民⼥予以赞扬。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部为妇⼥⽴传的专史,体现了对妇⼥“兴国显家”作⽤的充分肯定和⾼度重视。
第⼆类是阐明义理类教本,如班昭的《⼥诫》。
《⼥诫》分卑弱、夫妇、敬顺、妇⾏、专⼼、曲从和叔妹7篇,着重从理论上论证⼥⼦⽴⾝处世的道理,并具体规定了约束⼥⼦⾔⾏的准则。
《⼥诫》被奉为古代⼥⼦教育的经典,被誉为“简要明肃,⾜为万世之规”。
第三类是论传综合类教本,如吕坤《闺范》共辑录了经传典籍及历代⼥教家训的“嘉⾔”,选摘了历代妇⼥可资效仿的“⼥⼦之道”、“夫妇之道”、“妇⼈之道”、“母道”、“姊妹之道”等9类“善⾏”,流传颇⼴。
另外还有仪则规范类教本,如《⼥论语》分⽴⾝、学作、学礼、早起、事⽗母、事舅姑、事夫、训男⼥、营家、待客、和柔、守节12章,语⾔浅显通俗,对推⼴普及正统⼥教发挥了深远的影响。
帝王后妃、重⾂名儒亲⾃撰写,是古代编印⼥教读本的⼜⼀特点。
唐代长孙皇后“传古妇⼈善事,勒成⼗卷,名⽈《⼥则》,⾃为之序”。
武则天召⼠⼈撰写《孝⼥传》、《古今内范》等书,并以⼥皇名义颁⾏天下。
明代数位皇后分别撰写了《内训》、《⼥鉴》、《⼥训》,帝王为之作序。
其馀刘向、班昭、蔡邕、诸葛亮、曹植、魏征、解缙、张居正等名家也都有此类着述。
古代对女子的教育重视些什么

古代对女子的教育重视些什么古代对女子的教育注重的是培养女子的家庭责任感和道德规范,同时也注重培养女子的文化修养和才艺。
古代对女子的教育非常注重培养她们的家庭责任感。
在古代社会中,女子的家庭地位非常重要,她们的主要职责就是成为一个合格的妻子、母亲,承担家庭的繁重责任。
古代教育强调女子应该具备良好的家庭道德和家庭管理能力,学习如何照顾丈夫、孩子和家务劳动等。
古代女子的教育从小就注重培养她们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使她们能够成为合格的家庭主妇。
古代对女子的教育也注重培养她们的道德规范。
古代社会非常重视道德伦理,而女子是家庭的重要一员,她们的品德和行为对整个家庭的影响非常大。
古代教育注重培养女子的品德修养,教导她们要遵守社会规范,要有节制、谦让、尊重他人,注重公德和私德。
古代女子的教育强调培养她们的道德自觉,使她们成为一个有品德、有亲和力和正直的人。
古代对女子的教育也注重培养她们的文化修养。
古代社会封建思想严重,女子应该以贞状元配之的地位为荣。
古代教育注重培养女子的才艺和文化修养,使她们具备合适的文化和艺术修养,以提高她们在社交场合中的地位和声望。
古代女子的教育重视文化修养的方面包括音乐、舞蹈、诗词书画等,这些都是展示她们修养和文化水平的重要形式。
古代对女子的教育注重培养女子的家庭责任感、道德规范和文化修养。
这些方面的培养使得女子能够在家庭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使得她们在社会中具备一定的能力和尊重。
这种教育方式在古代社会中对女子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为当代女性的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古代对女子的教育重视些什么

古代对女子的教育重视些什么【摘要】古代对女子的教育重视着女性的修身、容貌、才艺和礼仪等方面。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女子的优秀品质和合格的家庭主妇,使她们能够胜任各种家庭事务和社交场合。
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文学、音乐、绘画、诗词、礼仪等,旨在提高女性的修养和素养。
教育方式以家庭教育和私塾培训为主,辅以传统的经典教育。
教育工具主要是经典书籍、绘画工具、乐器等,帮助女子学习和培养各种技能。
古代女子的教育影响在于提升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培养了一批有文化修养的女性代表。
虽然古代女子教育有其重要性,但也存在着局限性,如忽视女性的独立发展和思想解放。
古代女子教育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注重女性的全面发展和平等待遇,尊重女性的个性和独立意识。
【关键词】引言:古代对女子的教育重视正文:古代对女子的教育目的、古代女子的教育内容、古代女子的教育方式、古代女子的教育工具、古代女子的教育影响结论:古代女子教育的重要性、古代女子教育的局限性、古代女子教育的启示关键词:古代、女子、教育、重视、目的、内容、方式、工具、影响、重要性、局限性、启示1. 引言1.1 古代对女子的教育重视在古代社会,对女子的教育是一项备受重视的事业。
虽然女子地位低下,受到种种限制和歧视,但古代社会仍然认识到女子教育的重要性。
女子教育被看作是培养优秀母亲和贤淑妻子的基础,也是传承家族文化和道德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古代人们相信,通过教育可以提升女子的品德修养和才智,使她们更好地履行家庭责任和社会角色。
古代的女子教育注重培养女子的品德和礼仪,强调女子应当贤良淑德、谦和有礼。
女子们被教导要孝顺父母、尊重长辈、谨守贞操,做到言谈举止得体,举止文雅端庄。
古代女子教育也注重培养女子的才能和技能。
女子会接受一定程度的文学、音乐、绘画等方面的教育,以提升她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古代对女子的教育重视是基于家族传统和社会价值观的需要,目的在于培养德、才兼备的女性,为家庭和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古代对女子的教育重视些什么

古代对女子的教育重视些什么古代对女子的教育在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都不受重视,女子被认为是家庭的财产,仅仅是作为传承家族血脉的工具。
但是在中国古代,也有一些关于女子教育的重视和关注。
在古代,对女子的教育重视了女子的德行、礼仪、才艺等方面,这些教育成为了女子成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对女子的教育重视女子的德行。
在古代社会里,女子的德行被视为重中之重。
一般来说,女子应该具备贤良淑德的品质,要懂得孝敬父母,谨慎言行,善良忠厚,勤勉持家。
女子的家庭教育是女子成长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父母亲要教导女儿做一个懂得廉耻之人,要懂得自律和自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并且,女孩应该学会尊重长辈,谦逊有礼,这是古代女子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古代对女子的教育还重视女子的礼仪。
在古代,女子的礼仪被视为女子的修养和品质的重要体现。
女子应该懂得如何得体地言行,懂得各种社交礼仪和家庭礼仪。
女子的礼仪教育主要包括了言谈举止、衣着搭配、坐姿站姿等方面的教导。
母亲要亲自教导女儿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在家庭中要尽量做到温文尔雅、得体大方。
这也是古代女子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对女子的教育还重视女子的才艺。
在古代,女子的文学才艺和绘画音乐等才艺技能也是受到重视的。
尤其是文学才艺,女子的写作和诗歌创作也并非少见。
古代许多女子都具备了一定的文学和艺术才华,她们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了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世界的感悟。
女子的绘画音乐也是受到鼓励的,一些女子也因为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有所建树而受到了尊重和赞赏。
古代对女子的教育虽然不如男子重视,但也有其独特的一面。
女子的家庭教育、礼仪教育和才艺教育都是古代女子教育的重要内容。
虽然古代女子的地位和权益相对较低,但是古人对女子教育的重视也是有目共睹的。
希望如今的社会能够更多地了解和尊重女性,给予女性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尊重。
【2000字】。
古代对女子的教育重视些什么

古代对女子的教育重视些什么古代中国的女子教育主要是以家庭教育为主,其特点是以嫁人为目的、注重礼仪教育、以家庭为重心,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普遍存在。
尽管受到这些传统观念的限制,古代对女子的教育依然重视一些方面,下面将逐一进行介绍:古代对女子的教育重视品德修养。
品德修养是女子教育的核心,主要包括道德修养、家庭美德和妇德。
古代的女子应该以孝顺父母、尊敬丈夫为首要目标,同时注重自身的修养和独立思考能力。
通过家庭教育,女子被教导要守纪律、尊重长辈、保持自律等美德,培养她们端庄、淑静、谦和的性格特点。
古代对女子的教育重视艺术修养。
在古代社会,女子的教育中强调对诗词、音乐、书画等艺术的修养,使她们能够以文雅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并能够欣赏和欢迎艺术带来的美好。
古代女子被培养成有教养,有修养的女子,能够以她们的艺术熏陶影响丈夫和家庭。
古代对女子的教育重视家庭管理和经济技能的培养。
古代女子被要求学习家政技能,如织锦、细活、制作服饰等,以提高她们在家庭管理方面的能力。
女子还被鼓励从小学习手工技能,这不仅培养了她们的专业技能,也为她们日后的家庭生活提供了更多选择和帮助。
古代对女子的教育重视经济独立。
尽管女子在古代社会地位较低,但对于一些有财富和地位的家庭来说,女子的经济学习和独立养家能力至关重要。
古代女子被教育应当具备一定的商业头脑和财务管理能力,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能够独立生活,并为家庭带来额外的收入。
古代对女子的教育虽然存在一些限制和偏见,但仍然重视女子的品德修养、艺术修养、家庭管理和经济独立。
这些重视的方面能够帮助女子在古代社会发挥自己的能力,并为家庭和社会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 A N H U A
●邸永君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
—,.
——.
—
..
.—
—
Hale Waihona Puke 1 工 历史上, 才女之分 野大 致有二, 一是大家闺秀,
家女儿 的私家教 课书, 不料京城世家争相抄诵 , 不久便风靡 宇内。班 昭 不仅是史 学家 , 也是文学家, 两千年来 中国才女第一人。
G U ( t ; X t 难 2 4
l
X I A N H U A ・ S A N Y E i 闲话・ 散叶
{
※ 旷世 才女蔡琰
蔡琰 , 字文姬 , 又字昭姬 , 其 父蔡 邕是东汉大文学 家, 也是大书法 家。 文姬
一
生 的命运 。十 四岁时 , 薛郧逝 世, 薛涛与母裴 氏相依为命 。 迫 于生计 , 薛涛 凭
美貌及 精诗文 、 通音律 的才情 , 开始在 风月场 中侍酒赋 诗 、 弹唱娱 客 , 被 称为 “ 诗伎” 。 当时与薛涛 交往 的名流才 子甚 多 , 如 白居易 、 牛僧孺 、 令狐楚 、 辈庆 、 张
会 了吹奏胡笳 , 并粗通 当地语言 。 十二年 后, 曹操任丞 相, 思及 恩师蔡 邕独女被 掠北地 , 便派使者将文姬赎 回。文姬 一方 面结束 了多年来 离乡背井的痛苦 , 但 另一方面又要 离开对 自己恩爱有加 的左 贤王和 天真无邪 的两个儿 子,真是 悲 喜交加 , 只觉得柔肠寸 断, 泪如雨 下, 从 而留下 了动人心 魄的《 胡笳十八拍》 。
自幼耳濡 目染 , 博 学能文 , 又善诗赋 , 通 音律 , 兼长于辩 。
文姬命运坎坷 , 一生三嫁。先远 嫁河东卫家 , 其夫卫仲道 , 为著名才子。 夫 妇两人恩爱非常 , 可惜好景不长 , 不足一年 , 仲道便 因咯血而死。
不久匈奴南侵。 战乱 中文姬 与许 多被掳妇女 一齐被掠 至北地 。 她被迫嫁 与 左 贤王 。 饱 尝了流 落异族异 乡而屈从异俗之痛苦 。她为左 贤王 生二子 , 也还 学
文姬 回到 故 乡后 , 奉 曹操之命 , 嫁 与校尉董祀 。董祀 一表人才 , 通 书史, 谙
音律 , 自视甚高。迫于丞相授意 , 无可奈何地接纳 了文姬。后董祀 犯罪 当死, 文
姬 多方奔走 , 终于使曹操 生怜悯之心 , 董祀保住 性命 。此后 , 董祀 感念文姬 恩
德, 夫 妻比翼双飞 , 溯洛水 而上, 长居 于林 木繁茂 的 山间。文姬传世作 品除《 胡 笳十八 拍》 外, 还有《 悲愤诗 》 , 被称 为我 国诗史上 文人创作 的第一首 自传体 的 五言长篇叙事诗 , 酸楚激 昂, 在建 安诗歌 中别构 一体 。
所 以人称“ 曹大家” 。
班昭的贡献, 首为助班固修《 汉书》 。其中最为棘手的《 百官公卿表》 和 《 天文志》 , 是班昭在班 固去世后独立完成。 班 昭的文采和理念 , 存 留于她所撰写的《 女诫》 之 中。 《 七诫》 内容包 括“ 卑弱 、 夫妇、 敬慎 、 妇行 、 专心 、 曲从和叔妹” 等七 章。 本是用来教导班
※ 一代词宗李清照
李清照是宋朝 南渡前 后的女 词人 , 也是 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才女 。 清照 号 易安居 士, 山东济 南入 。 其父李格非 , 字文叔 , 北宋文章名流。清照 自幼便 显
露 出过人才 华。 十八 岁, 嫁 与名 士赵 明诚 。 明诚 对钟鼎铜器 、 古董文字和石刻碑
文的考证 下过极深 的功夫 , 所著 的《 金 石录》 , 深 受后世 文史学者 重视 。二人 志
同道合 , 恩爱融洽, 美 满幸福, 共 立“ 尽天 下古文奇字” 之 志。 就文 学天赋 而言, 清 照胜过 明诚 。 填词 多描 写悠闲生活, 意境 清新。 起初 明
诚 不服 。 一年重 阳节 , 明诚又 出公差 , 清照思 念丈夫 , 填《 醉花 阴》 词一首寄与 明
所谓风 尘女子 , 是指 沦落于 秦楼 楚馆 中的不幸女子。其中不乏学问淹 通、 有作 品传世 的才女。现举其 要以展示之。
◎ 唐 代女才子薛涛 , 字洪度。 父薛郧为京都小吏。 薛涛 幼时即显示出过人 的天赋 , 八 岁能诗 。 其父 曾以“ 咏梧桐” 为题 , 吟 了两句诗 : “ 庭 除一古桐 , 耸干入 云 中” 。薛涛应 声即对 : “ 枝迎 南北 鸟, 叶送往来风” 。薛涛的对句似 乎预 示 了她
二是风尘女子。
大家闺秀是指 家庭 出身名 门,受教育 机会来 自家学传 承的女中俊
彦。在此行列 中, 为后世瞩 目者历代 皆有, 现聊举数例以示之。
※ 首席女史班 昭 班昭 , 字惠班 , 又名姬。 因家学渊源, 极擅文采。 其父班彪 , 乃东汉大
文豪 , 兄长班固和班超 , 亦颇有名于 当时。 班昭本人常被 召入 皇宫, 教授 皇后及诸贵人诵读 经史 , 尊之为师。班昭十 四岁嫁 与同郡曹世叔为妻 ,
诚 。明诚 叹赏之余 , 忽然心 生一计, 穷三天三夜 之功, 填词 十五首, 并与清照词
一
起 同人 品评 。 陆德夫 品味再三 , 正色道 : “ 其 中有三旬最佳 。 莫道不消魂 , 帘卷
西风 , 人比黄花瘦 。” 正是 清照词 句, 明诚 自此甘拜下风。 好景不长 , 不久金兵入据 中原 。夫妇二人流 寓南方 , 明诚病逝 , 清 照境遇孤 苦。此后所作词章 , 多悲 叹身世, 情调感伤 , 不 时流露 出对 中原之怀念。于形式 上多用 白描手法 , 自辟途径 , 语 言清丽 。论词强调 协律 , 崇尚典雅 、 情致 , 提 出词 “ 别是 一家” 之说 , 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 , 留存不 多, 部分篇 章感 时咏 史, 情辞慷慨 , 与其词风 不同。 有《 易安居士文集》 、 《 易安词》 等, 已散佚。 后人有 《 漱 玉词》 辑本。被词界尊为“ 一代词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