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教育制度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与方法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与方法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与方法一、引言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与方法的发展,是中国文明积淀和教育思想传承的重要体现。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论述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与方法的特点和影响。

二、古代教育制度1. 儒家教育儒家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主流,儒家强调以经为纲、以礼为体,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其传统的教育制度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等考试方式,从而选拔人才。

2.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并且给予合格者晋升官职的机会。

科举制度在中国的教育史上持续了近1,300年的时间,对后世影响深远。

3. 私塾教育私塾教育是古代中国保留至今的一种传统教育形式,起源于先秦时期。

富有地方特色的私塾教育在教育内容、师资和教材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独特性。

三、古代教育方法1. 五经教学古代中国的教育重视经书的教学,五经被视为儒家经典,包括《易经》、《书经》、《诗经》、《礼经》和《春秋》。

学生在私塾或官学里通过注解、诵读和讨论等方式来学习这些经典。

2. 师徒制度在古代中国,师徒关系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

学生通过拜师学艺,由师傅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其品德和才能等方面的发展。

3. 记忆与背诵以记忆与背诵为主要手段的教育方法在古代中国得到广泛应用。

学生通过反复背诵诗词、经典和古文等来记忆和理解知识,这种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四、教育制度与方法的影响1. 培养文化传统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和方法的发展为后世人才培养和文化传统的承继提供了基础。

儒家教育体系和科举制度的运作,促进了中华文明的繁荣与传承。

2. 塑造人的品质中国古代教育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将个人的发展融入社会整体。

这种教育方法培养了许多具有高尚品质和为人师表的人物。

3. 影响后世教育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和方法的影响可追溯到现代。

科举制度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并促进了社会流动,儒家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中仍有一定的影响力。

五、结论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与方法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历代教育制度年表

中国历代教育制度年表

中国历代教育制度年表公元前206年 - 公元220年:秦汉教育制度公元前206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统一的政权。

秦朝实施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推行县官学制,即各县设立官办学校,培养人才为国家服务。

此外,秦朝还实行了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即推行科举制度,通过文化考试选拔人才。

公元220年 - 公元280年:三国时期教育制度三国时期,教育制度相对较为混乱。

由于地方政权的分裂,各地实行的教育政策不一致。

在这一时期,士人多以门第身份传承学问,私塾逐渐兴起。

公元581年 - 公元618年:隋朝教育制度隋朝时期,推行了新的教育制度。

隋朝设立了国子监,负责培养各级官员。

国子监设置了六经博士、进士、明经、显学、翰林等职务,为培养优秀士人提供了多样的途径。

公元618年 - 公元907年:唐朝教育制度唐朝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巅峰时期。

唐朝推行科举制度,明确规定了文、武、才三种科目的考试内容和选拔程序,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唐朝设立了国子监、太学等教育机构,并出台了许多教育法令,提高了教育水平。

公元960年 - 公元1279年:北宋至南宋教育制度北宋时期,推行了新的教育体制。

设立了国子监、太学、书院等教育机构,注重文化教育。

南宋时期,加强了科举制度,设立了国子监、宗子庙等学府,并提出了“儒学为宗,诗书礼乐为体”的教育理念。

公元1279年 - 公元1368年:元朝教育制度元朝的教育制度延续了宋朝的教育体制,但同时也进行了一些改革。

元朝废除了科举制度,推行了新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如诏选、贡举等。

元朝还设立了四库全书,进行了大规模的图书编纂与收集。

公元1368年 - 公元1912年:明清教育制度明朝时期,推行了科举制度的变革,加强了课程的多样性,如增加了地理、历史、数理等科目的考试内容。

明朝还设立了书院,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清朝时期,沿袭了明朝的科举制度,且加强了对儒学的推崇。

1912年 - 1949年:近现代中国教育制度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新时期。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历史,这与古代中国教育的发达是密切相关的。

一般认为,早在公元前二千七百年左右五帝时代,即已有了学校教育的萌芽。

原始初民聚集在一道,祭祀天地鬼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传授生产、生活的知识,他们进行这些活动的地方,便是学校的雏形了。

经过夏、商、西周和春秋长期的发展变化,逐渐形成比较正规定型的学校。

中国古代的教育,可分为官学和私学两大类。

一、西周教育(一)西周的官学制度西周的学校教育制度是在夏、周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据古籍记载,早在夏朝,就有了学校。

《孟子·藤文公》说:“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这里,庠、序、学、校都是那时学校的名称。

但是有文物佐证的学校,迄今所知最早的时代是在商代,因为殷墟甲骨文里记载了殷商学校的名称,如庠、序、学、瞽宗等。

从文献记载来看,大约“庠”“序”等属于教育平民的乡学,“学”则属于培养贵族子弟的国学,“瞽宗”则可能是学习祭礼的学校。

因为殷人迷信,祭祀盛行,在祭祀时多半配乐,乐官多由盲人担任,“瞽”就是盲人。

到了周代,随着宗法制度的逐步确立,为巩固宗法制度而建立的学校由了进一步的发展,教育制度较前代更为完善,学校的机构也更为完备。

大体来说,西周时,学校分国学(国家官学)乡学(地方官学)。

国学是中央设立的学校,有“大学”和“小学”之分,周天子所设大学叫“辟雍”(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环为名。

其学有五,南为成均、北均上庠,东为东序,西为瞽宗,中为辟雍。

其中以辟雍为最尊,故统称之。

)各诸侯国所设大学叫“泮宫”(学校前半环雨水而得名),一般说来,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入国学,平民子弟只能入乡学。

奴隶子女没有入学资格。

当时的教学内容因国学和乡学而有所不同。

以国学而论,包括了德、行、艺、仪四个方面,具体内容为六艺:礼(规章仪式)、乐(音乐舞蹈)、射(射箭)、御(骑马驾车)、书(历史)、数(数学)等,大学以诗、书、礼、乐为主,小学则以书、数为主。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典籍教育和家庭教育。

在此基础上,随着历代王朝的更迭,教育制度也逐渐完善和发展。

在古代中国,教育被视为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

最早的教育方式主要是通过家庭教育进行的,父母亲通常会亲自教导子女基本的礼仪、道德观念和文化知识。

另外,古代还存在着一些私塾和师傅制度,许多有学识和才华的人都会开设私塾,供愿意学习的学生前来学习。

封建时代的教育由于农业社会的特点,存在着严重的等级制度和贵族教育的倾向。

典籍教育成为封建社会的主要教育内容,尤以四书五经为代表,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易经、诗经等成为教材。

这些典籍篇章旨在教育人们尊重长辈、关心社会、追求美德,成为封建社会忠诚的基石。

经科举制度改革后,明清两代的中国教育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非常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

1905年废除科举后,私塾成为主要的教育形式。

私塾通
常由有一定学识的学者或士人创办,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才能,并致力于研习经典著作和文艺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体现了重视道德品质、传统文化和知识培养的特点。

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存在差异,但其核心目标一直是培养品德高尚、有文化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才。

古代的教育制度对于塑造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社会行为和价值观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对后世的教育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以孔孟之道为主要思想基础,注重德育和文化传承。

学校教育在古代中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当时的社会和人民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两个方面论述中国古代教育。

一、教育制度1. 家庭教育中国古代的教育始于家庭,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

父母教育子女,传授家庭伦理、道德观念以及基本礼仪。

这种家庭教育注重的是品德培养,培养孩子的孝顺和尊重他人的品质。

2. 私塾教育私塾是古代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富有经济实力的人家会请教书先生开办私塾,为子弟们提供教育机会。

私塾教育注重的是文化传承和学术知识,学生们通过诵读经典、诗词书写以及讨论学术问题来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

3. 国子监国子监是古代中国官方设立的最高学府,用来培养朝廷官员和士人。

国子监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经学、史学、诗词、文章等。

只有通过国子监的考试,才能够进入朝廷做官。

国子监的教育制度具有严格的等级性,每个级别都有相应的考试和晋级制度。

二、学校教育1. 学校类型古代中国的学校类型丰富多样,除了私塾和国子监之外,还有诸多特殊类型的学校,如四书五经学堂、宫廷学校、寺庙学校等。

每种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内容和方式。

2. 教育内容古代中国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经典阅读、文学写作、礼仪习俗等。

学生们通过诵读经典来学习古代圣贤的思想,通过文学写作来培养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礼仪习俗来培养社交能力和仪态规范。

3. 教育方法古代中国学校的教育方法多样,在诵读经典、讨论学术问题、写作和演讲等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对于学生的品德教育也非常重视,注重培养孝顺、友爱、宽容等美德。

总结: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教育制度注重德育和文化传承,学校教育以经典阅读、文学写作和礼仪习俗为主要内容,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道德品质。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简述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简述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简述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和形式:
1. 家庭教育:在古代中国,最早的教育主要在家庭中进行。

父母或家庭长辈负责传授儿童基本的道德规范、家族传统和一些实用技能。

2. 私塾教育:在社会上层阶级家庭中,富有的家庭通常会雇佣私人教师( 家庭教师)来教育子弟。

私塾教育注重经典文化的学习,主要内容包括儒家经典、文学、历史和礼仪等。

3. 公益教育:中国古代的公益教育主要指由政府或官府设立的学校,如太学、府学、州学等。

这些学校培养官员和士人,提供更高级的学问和专业知识的教育。

主要内容包括经义、文学、礼乐、法律等。

4. 私学:私人设立的学校,通常由有名望或有学识的人士创办。

私学的形式多样,有些只接受特定学生,有些则对外开放。

私学的教育内容因创办者的偏好和学科特长而有所差异。

5. 书院:书院起源于宋代,是由士人创办和管理的教育机构,以培养士人为主要目标。

书院教育注重儒家经典的学习,同时也涵盖文学、历史、政治等领域。

书院往往成为学术交流和思想传播的中心。

这些教育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有所不同,但整体上强调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培养,注重道德修养、经典学习和社会责任。

这种教育制度也塑造了中国古代教育的传统和价值观,对后来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教育介绍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教育介绍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教育介绍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中国古代教育在中国古代,教育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一项事业。

受到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古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具有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以揭示中国教育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一、古代教育制度1.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早在唐代就开始形成,并在宋代达到鼎盛。

科举主要分为进士科和举人科。

进士科是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合格者可以成为朝廷的高级官员。

而举人科则是作为进士科的选拔预备考试,合格者可以成为地方官员。

2. 国子监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也是培养官员和教育精英的重要场所。

在国子监中,教授孔子经典和儒家思想是教育的核心内容。

学生们通过学习儒家经典,以及模拟考试来准备科举考试。

3. 私塾除了国子监外,私塾也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私塾通常由知识渊博的教师创办,并吸引学生来学习各类文化科目。

这些私塾通常以教授四书五经为主,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

二、古代教育思想1. 儒家教育思想儒家教育思想是中国古代教育中最为重要和有影响力的思想之一。

儒家教育强调道德伦理和人的修养,提倡仁爱、中庸和礼制。

儒家教育主张培养一个有德行的“君子”,这种教育观念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发展。

2. 佛教教育思想佛教教育思想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佛教强调个体内心的修养和心灵的觉悟,弘扬慈悲、舍得和禅定。

佛教教育在唐代盛行,尤其是对于士人和文人,佛教的哲学和思想对他们的心灵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3. 道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以道家哲学为基础,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修炼身心、追求永恒和道德自由。

道家教育注重个体身心的平衡与修养,通过修炼养性达到心灵的自由自在。

总结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度为培养政治精英提供了机会,在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角色。

儒家、佛教和道家三大思想流派对古代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简述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简述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简述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主要包括两个层面:家庭教育和官府教育。

家庭教育是最早的教育形式,贯穿整个古代中国。

孩子从小到大都接受家庭教育,父母、祖父母、叔伯等长辈都会对他们进行教导,传授基本的礼仪、道德和知识。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为孩子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和教育方法,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经典课本,以及吟诵、背诵和描写等技能训练。

官府教育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官学,另一种则是私塾。

官学是由朝廷设立的教育机构。

在这里,政府聘请学者担任教授,授课内容包括儒家经典、历史和政治哲学等。

官学主要接受社会名门望族之子,另外还有少量的进士子弟和官僚家族的后代。

官学为学生提供了相对稳定和高质量的学习条件,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教育机构之一。

私塾则是由民间设立,其教授内容往往更加注重实用技能和文学艺术,包括音乐、书法和绘画等。

私塾一般是由知名学者或文人设立,学生也是由大众汇聚而来,其门槛相对较低,促进了社会上下层的交流和互动。

在中国古代,教育贵在个人的意识和家庭的责任,它是人生的必修课程。

教育制度长期以来都是一个稳定而庞大的系统,以亲师知己和传承为基本原则,通过传统价值观念的正确引领,进行广泛深入的人格塑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原始社会大多由长者通过实际活动身教与口耳相传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有“图书文字”和“象形文字”了。

有了文字自然会有专门传授和学习的机构,当时称为“成均”,这就是学校的最初萌芽。

到了夏代,则有了正式以教为主的学校,称为“校”。

孟子说:“夏日校,教也。

”到了商朝,称为“庠”,到周成为“序”。

“序”又分“东序”、“西序”,前者为大学,在国都王宫之东,是贵族及其子弟入学之地;后者为小学,在国都西郊,是平民学习之所。

商代生产力日益发展,文化日趋进步,科学日渐发达,因之学校又有增加,称为“学”与“瞽宗”。

“学”又有“左学”、“右学”之别,前者专为“国老”而创,后者专为“庶老”而设。

国庶之界在于贵族与平民。

“学”以明人伦为主,“瞽宗”以习乐为宗。

西周是奴隶社会鼎盛时期,学校组织比较完善。

当时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

国学专为贵族子弟而设,按学生入学年龄与教育程度分为大学、小学两级。

乡学主要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而定。

因地方区域大小不同,亦有塾、庠、序、校之别。

一般情况下,塾中优秀者,可升入乡学而学于庠、序、校;庠、序、校中的优秀者或升入国学而学于大学。

国学为中央直属学校,乡学是地方学校。

春秋战国时代,官学逐渐为私学替代,出现新兴阶层“士”,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提倡“以吏为师,以法为学”。

西汉私学重新恢复发展,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长安兴建太学,置《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为教官,招收博士弟子,年龄在18岁以上。

汉平常时,规定郡、国设学,县邑设校,乡聚设庠序。

校学设经师一人,庠、序置《孝经》师一人。

魏晋南北朝,晋武帝在太学外另设国子学。

唐时,京师设国子监,长官称国子监祭酒,学校六所,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以上专收贵族官僚子弟),律学,书学,算学。

教师称博士。

入学年龄在14岁以上,19岁以下(律学为18岁以上,25岁以下),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设博士,文学,助教与教官。

宋代除了太学外,有律算书画医诸学,书院制度开始兴起。

宋初有四大书院——白鹿,乐麓,应天,嵩阳。

南宋书院有“三舍”制度。

元代有蒙古国小学,回回国小学,教授蒙文、阿拉伯和波斯文学。

元代书院始设“山长”明清教育制度相近,中央有国子监,学生称贡生、监生明代国子监分南北两监(北京和南京),有日、朝等国学生清代正式形成五贡——副贡、拔贡、优贡、岁贡、恩贡明清府和州县设孔庙和学官(学校),府学教官称教授,县学称教谕明学称学正,副职均称训导,学生院试进学后的生员(秀才),按成绩优劣依次分廪生增生、附生。

还有启蒙教育,明清有三类:私塾,义学,专馆清光绪三十一年,废除科举建立京师大学堂为新式学校中国古代书院制度之革沿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模式。

作为中国教育史上与官学平行交叉发展的一种教育制度,它萌芽于唐末,鼎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改制于清末,是集教育、学术、藏书为一体的文化教育机构。

它在系统地综合和改造传统的官学和私学的基础上,建构了一种不是官学,但有官学成分,不是私学但又吸收私学长处的新的教育制度,它是官学和私学相结合的产物。

自书院出现以后,我国古代教育便发生了一个很大变化,即出现了官学、私学和书院相平行发展的格局,三者成鼎立之势,直到清朝末年,它们之间具有排斥,但更多的是互相渗透与融合,促进了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繁荣。

书院在中国大地上存在了1000余年,成为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引人注目的一大奇观。

(一)中国古代书院发展之轨迹1、书院制度的起源书院之名始于唐代,分官私两类,但都不是聚徒讲学的教育组织,前者如集贤殿书院为藏书修书之所,后者为文人士子治学之地。

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国家由强盛走向衰落,政治腐败,民生凋敝,文教事业也受到严重冲击,官学废驰,礼义衰亡。

于是一些宿学鸿儒受佛教禅林的启发,纷纷到一些清静、优美的名胜之地读书治学。

此后,归隐山林、论道修身,聚徒讲学之风逐渐兴起。

真正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书院至五代末期也基本形成,北宋初年才发展成为较完备的书院制度,成为中国传统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书院制度的确立到了宋代,国家重归统一,社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相对稳定,士心开始向学,由于统治者忙于拓疆守土,无暇顾及兴学建校之事,只重科举对现有人才的选拔和吸收,以满足立国之初的一时之需。

因此在建国近百年的时间里,官学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正是在此背景下,书院才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获得较大的发展,并确立了自己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的地位。

宋代书院的发展轨迹,大致可分为三大阶段:1)宋初的勃兴宋立国后,暂时无力顾及振兴官学,因而对著名私学采取“赎买”政策,始为官私联营的学校模式出现。

宋初的六大著名书院即为代表。

2)中期的消沉北宋三次兴学期间,官学空前兴盛;且重在改革的实践理性成为主流,纯学术的研究日渐消沉,因而书院不彰,连著名的六大书院也破败停办或改为官学。

3)南宋的大盛外族的入侵,内部的倾轧和科举的腐败,致使南宋的官学形同虚设。

更由于朱熹等人对书院卓有成效的复办和理学的流行,书院又日渐昌炽。

宋代书院普遍订立了比较完备的条规,这是书院制度化的重要标志,其中朱熹亲自拟订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成为书院学规的典范。

3、书院制度的官学化到了元代,统治者为缓和蒙汉民族的矛盾,笼络汉族士心,对书院采取保护提倡的政策,同时也逐渐加以控制,使元代书院日益呈官学化趋势。

1)控制书院办学的领导权元代书院的中后期,其山长或洞主由朝廷或地方政府委任,或派员出任,他们是朝廷命官,纳入官制系统。

2)控制书院师资延聘权元代书院的直学、教授等须经礼部、行省或宣慰司延聘、审批或在朝廷备案。

3)控制书院经费使用权元政府通过给书院调拔钱物,遣员到书院监督使用,对经费进行控制。

此外,元政府还对书院的招生、考试、毕业后的出路等方面严格控制。

元政府采取这些措施,逐渐使书院失去了其自由讲学的特质,最后与官学无异。

它赖以生存,饮誉于世的学术特色逐渐由淡化到消失,最后沦为科举的附庸。

不过,元代政府对书院改造所持的极为审慎的理性克制态度,值得注意。

4、书院制度的勃兴与毁禁明代书院的发展“经历了沉寂——勃兴——禁毁的曲折道路”。

1)明初的沉寂明初因政府重视发展官学,提倡科举取士,使官学兴极一时,书院备受冷落,近百年不兴。

2)中期的复兴明中叶以后,因官学空疏,科举腐化,书院教育由此复苏,嘉靖以后,发展到极盛。

3)后期的沉沦由于书院研究学术特质的复归,书院讲学的政治色彩愈来愈浓,“讽议朝政、裁量人物”,统治者深感“摇撼朝廷”。

明代后期,当权者先后四次禁毁书院,严重地戕害了学术思想的发展。

尤其是,“洞学科举”的创设,使书院、官学、科举逐渐融为一体。

5、书院特质的消失与改制清初,统治者为压制舆论,消除南明的复国情绪,对书院严加限制,但禁而不绝,不过这时的书院已经同官学没有什么区别,从元代开始的书院官学化倾向,到清代达到极致。

清代书院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八股文制艺,目的是参加科举考试,获取功名,完全丧失了书院原有的教学风格与学术研究的性质,其独立性和自主性已所剩无几。

鸦片战争之后,闭关锁国百余年的“天朝大国”的大门终于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所打破。

在“师夷制夷”的洋务运动中,洋务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改革旧式书院就成为大势所趋。

在此情形下,清政府终于采纳了张之洞、刘坤一的建议,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下诏将各省城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书院改为中学堂,各州县书院改为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至此书院制度走完了近千年的曲折历程之后,最终汇入了近代学校教育的洪流之流(二)中国古代书院制度之评价1、形成机制书院的出现绝非偶然,它不仅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源流密切相关,而且与封建经济的发展及期独特的政治结构紧密相连。

1)思想文化因素中国封建社会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孔子首创儒学,后经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由此成为官方哲学和统治方略。

隋唐以后,儒、佛、道三教鼎立局面形成。

为与佛、道抗争,再创儒家教育的真精神,宋代新儒家无可避免地要担此重任。

当然,宋代理学家,并非盲目的排斥佛、道,而是理智地吸收佛、道的某些思维到了南宋,由于外族的入侵,内部的倾轧,科举的腐败,导致社会动荡不安,有识之士,纷纷避居乡野民间,创办书院,潜心研究学问,力图再造先秦儒学的自由讲学之风,借以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矫治社会弊病,以复兴华夏民族。

正是由于上述因素,书院才在宋代形成而勃兴,它是中国古代私学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私学的制度化阶段,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承和传播做出了历史贡献。

2、办学特质书院是介于私学与官学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它具有“非官非私”、“既官既私”的特征。

具体而论,其办学特质可以归纳为:1)官方的认可、扶助从历代书院的确立来看,往往与皇帝赐匾额,经书或学有关。

宋初的六大书院皆是如此。

2)注重藏书、读书宋代“书院之所以称名者,盖实为藏书之所”,而藏书的目的自然是为了读书。

3)自由讲学,研讨学术宋明的书院,更多地承袭了私学讲学自由、各有所本之风习,以传播学术思想为职志,宋代理学的流行与书院自由讲学,研讨学术的追求密不可分。

4)坚守儒理,与佛、道争胜书院是“三教”鼎立、争斗和兼容的产物之一,可为印证的是书院的确立正好是佛、道式微的开始。

书院大多选址于名山大川、风景优美之地,这与佛、道的抗争与影响不无联系。

3、教学方式1)讲演辩论中国书院十分重视学术讲演,其形式有“升堂讲说”、“学术会讲”等。

书院大师除了阐发自己的学术见解外,还十分重视不同学术观点的论辩交流。

明代后期的顾宪成、高攀龙就特别制订了书院会讲制度、规定:“每年一大会”,“每月一小会”,并订有“会约”、“会规”,以道义相磋磨,学术相珍重。

2)自修问难除学术讲演外,书院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学生自修研究和质疑问难。

书院藏书丰富,这为学生自由读书和独立钻研提供了方便。

朱熹认为,除集体讲演外,书院的老师的职责就是指导学生自修读书,强调读书须有疑,有疑而又深思未得者即当请教大师,这就叫做“质疑问难”。

朱熹创造的读书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3)研究探讨书院以学术探究和理智训练为根本。

无论是大师讲演,还是学生自修,都十分明显地体现了注重学术探讨的研究精神。

书院作为知识分子求知问学的精神家园,努力将学术研究与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他们一方面通过学术研究深化学理探讨,促进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教学和学术研究培养人才,扩大学派影响。

正是这样交互递进,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思想和学术的发展。

4、组织管理在组织管理上、书院也与普遍学校有所不同:1)管理机构精简化与私学一样,书院只有一位明确的主持人。

其名称有洞主、山长、堂长、院长等,主持人往往是学派宗师,讲学释难为主要职责,而管理实为兼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