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教育制度 ppt

合集下载

选择性必修1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共29张PPT)

选择性必修1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共29张PPT)

家化。 (2)量刑原则 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 (3)实施目的 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
《晋律》首先确立“准五服以制罪”的定罪量刑原则, 把“五服”制度与法律相结合,凡亲属之间犯罪,在刑 法方面的适用原则是:亲属相犯(如杀、伤等),以卑 犯尊者,处罚重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重;若以尊 犯卑,则处罚轻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轻。在民事 方面,如财产转让时违反法律,则关系越亲,处罚越轻。
判决:根据《诗经》:“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证明养父子关系等同于生父子关系。又根据《春
秋》: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证明②藏受匿罪儒犯家不思适想用于影父响子,之间汉。朝也重视礼治,用儒家思想 案例先用《诗经》来证明父子来之解间的释关律系令是,合法称的“,以再用经《断春狱秋》”来。证明父子之间不适用藏匿罪。
《家礼》书影
凡诸卑幼,事无大小,毋得专行。必咨禀于家长。 凡子受父母之命,必籍记而佩之,时省而速行之。事毕, 则返命焉。或所命有不可行者,则和色柔声,具是非利 害而白之,待父母之许,而后改之。 凡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
——朱熹《家礼》
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2)乡约——乡里中订立的共同遵守的规约 ①创立: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北宋吕大钧撰写的 《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
——曾宪义《中国法制史》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4.唐朝的法律与教化 (1)唐朝的法律
①发展
影响:历代王朝大多以此 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
《贞观律》 《永徽律》 《永徽律疏》(《唐律疏议》)
地位:《唐律疏议》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
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山西巡抚、刑部侍郎吕坤《乡甲约》

中国文化概论 第五章 中国古代教育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 第五章  中国古代教育PPT课件
4
四、书院
书院起源于唐代,是一种官办的图书收藏机构。 从宋代开始,书院成为私人讲学和学术研究机构。 书院制度是中国古代有别于官学的重要教育制度。它始于晚 唐,盛于宋,历经元、明,延至清末。据不完全统计,我国 历代创建的大小书院,有7000余所。 宋代四大书院:
庐山的白鹿洞书院 长沙的岳麓书院 商丘的睢阳书院(应天府书院) 登封的嵩阳书院
10
二、拓展学习: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金榜题名
考场
11
北京国子监
12
宋代四大书院
13
《朱子童蒙须知》
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
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今逐目条列,名曰
《童蒙须知》。
《杂细事宜第五》: 凡子弟,须要早起晏眠。 凡向火,勿迫近火旁。。 凡相揖,必折腰。 凡饮食于长上之前,必轻嚼缓咽,不可闻饮食之声。 凡众坐,必敛身,勿广占坐席。 凡侍长上出行,必居路之右。住,必居左。 凡如厕,必去外衣。下,必盥手。 凡夜行,必以灯烛,无烛,则止。 凡危险,不可近。 凡道路遇长者,必正立拱手,疾趋而揖。 凡夜卧,必用枕,勿以寝衣覆首。 凡饮食,举匙,必置箸。举箸,必置匙。食已,则置匙箸于案。
7
二、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温故知新 学思并重 循序渐进 教学相长 言传身教 尊师爱生
8
第三节 科举制度
一、科举制度发展史
1、科举制度的初创:隋代 开皇18年(598),隋文帝“分科举人” 大业3年(607),隋炀帝“置明经、进士二科”
2、科举的制度化:唐代 明经和进士两科的独盛 常举和制举 殿试制度的初创(武则天时期) 武举
14
考试等级
考生身份
第一名功名

第三章 中国古代教育

第三章 中国古代教育
隋文帝开始采取“分科举人”的选官政策。隋炀帝执政时期曾数 次颁布分科取士的政策,但没有建立起固定的选拔机制
(一)隋唐时期产生
隋文帝开始采取“分科举人”的选官政策。隋炀帝执政时期曾数次 颁布分科取士的政策,但没有建立起固定的选拔机制。
唐代基本沿袭了隋代的制度,唐太宗李世民特别重视选拔人才, 设立御史府,每年都取进士补充国家的人才库。
科举制度在元代数经废除,最终元代统治者迫于人才匮乏的现状 恢复了科举制度。
(三)明清的继承与衰落
明代把四书五经纳入科举考试,并将八股文作为固定考试格式。 这让科举制度进一步成型,也提高了这一制度的地位。
明代科举制度更为完善,对应考者的层次划分更加细化。当时科 考包括乡试、会试、殿试三种等级。
清代科举制中的常科基本承袭了明代的形式,但考试录用与结果 都区别了满汉,并专为满蒙人设立了翻译科,以维护满蒙人的利 益。
第三节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一、古代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二、明清科举制度的考试类型
一、古代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一种选官制度,是指朝廷允 许普通士人向官府报名,经过分科考试,依照成绩从中选取 人才和授给官职的一种制度。
科举制度的发展经历了隋唐时期的初创、宋元时期的发展、 明清时期的顶峰,直至晚清时期的废止四个阶段。
(二)私塾
有塾师自设的学馆,有地主、商人设立的家塾,也有 以祠堂、庙宇的地租收入或私人捐款举办的义塾(免 缴学费),每个私塾一般只有一个教师,采用个别教 学,教材及学习年限均没有定制。
(三)精舍、精庐
汉代出现的精舍、精庐是私学的高级形式,也就是书 院的前身。精舍、精庐自汉开始,沿魏、晋、南北朝 到唐代仍大量存在。精舍、精庐在东汉时被儒生用, 也被禅师、道士用;到了唐代,儒生和僧道混用非常 普遍,甚至僧道比儒生用得还多。而书院则是儒生专 用。

中国古代教育PPT课件

中国古代教育PPT课件


南宋书院建立了一套严密的组织制度。
一是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相结合。二是 教学实行“开放”政策,学生可不受学 派的限制,,允许学生中途易师。三是 建立“讲会”制度,不同学派的学者可 以往来讲学,进行学术交流,使不同的 思想出现在同一书院的讲坛上,体现了 一定的(争鸣)精神。



汉代:汉代管学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类。中央官学 主要是太学、地方官学识军郭学校,西汉时期的太学规模 宏大,档次较高。 太学作为中国当时最高学府,与西方的雅典大学、亚历山 大尼亚大学等同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高等学校。 太学的教师是五经博士,博士中的领袖叫仆射,学生叫 “博士弟子”。西汉平帝元始四年为太学扩建校舍,能容 纳万人。东汉太学学生最盛时曾达三万多人。 汉代的私学也很发达,又压倒官学之势,学生人数远远超 过太学。汉代凡未从政或罢官还乡或得不到博士机会的经 学大师都从事私人讲学,收徒教授,人数之多曾达数百, 乃至上千人。汉代不管上官学还是上私学,都以儒家经典 为教材,而且不管官学还是私学毕业,都可以求官。



春秋战国: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贵族社会制度的崩溃,赖以生存的官学一度衰落。 社会对新型文化的教育需要为私学的产生创造了契机。 当时产生了一批私学大师,如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等,不仅在 《论语》、《孟子》、《墨子》《荀子》等典籍中记载了大量的教育 资料,还出现了象《礼记· 学记》《礼记· 大学》《荀子· 劝学》等教育 专著。 当时,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广收门徒,只要能交纳“束 ” (干肉)履行入学礼节,不问来者出身贵贱,一律施教。因此,他创 设的私学规模愈来愈大。有“弟子三千,贤士七十有二”之美称。 公室养士制度,官办教育,如稷下学宫。 春秋战国时私学的发达使学校教育开始走上官学、私学并存的二元化 轨道。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
详细描述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认为教育应当普及到每个人,不论其出身和地位。他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 性、特长和兴趣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同时,孔子强调“德育为先”,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根本,应当放在知 识教育之前。
孟子与儒家教育思想
总结词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与西方教育制度的比较
教育目的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注重培养人的 德行和修养,而西方教育制度则 更注重实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教学方法
中国古代教育以教师讲授、学生听 讲为主,而西方教育则更注重学生 的主动参与和实践。
学科设置
中国古代教育的学科设置以人文为 主,如经史子集等,而西方教育则 涵盖了人文、科学、技术等更广泛 的领交流与合作,引 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资源, 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借鉴古代教育思想的现代实践
儒家思想与德育
借鉴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准则,强化学生的 德育教育。
科举制度与考试改革
科举制度中的考试选拔机制可以借鉴应用于现代职业资格考试和选 拔制度中。
明清时期
八股文取士制度,强化儒家经 典的学习,但也限制了创新思 维的发展。
现代教育体系的发展趋势
01
02
03
04
多元化
现代教育体系逐渐向多元化方 向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
素质和创新能力。
个性化
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 求,因材施教,挖掘学生的潜
力和特长。
信息化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教育 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提高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核 心,强调道德、仁义和礼教,对后世 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了中华民 族的传统价值观。

中国教育简史PPT第三章 学制

中国教育简史PPT第三章    学制

中国教育简史
清末“学年化”学制的确立
新编 21 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学制主系划分为三段七级: 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包括蒙养院4年、初等小学堂5年和高等小学堂4年。 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设中学堂5年。 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分为三级: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3年 (分第一、二、三类);大学堂3~4年 (分为 经学、政法、文学、商、格致、工、农、医共8科,京师大学堂8科全备,设于各省至少备其中3科);通儒 院5年,属研究院性质,以“能发明新理以著成新书,能制造新器以利民用”为宗旨。从小学堂到大学堂, 学制总年限长达20~21年之久。 (三)清末学制的性质与特点 清末学制的制订是近代以来学习西方教育的系统性成果,在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中具有标志性意 义。 (四)清末学制的补充与修订 其一,在学制中开放了“女禁”。 其二,针对民间关于初等小学堂难于按章程规定普及的议论,1909年颁布《变通初等小学堂章程》 其三, 1909年对中学制度进行调整,实行文、理分科,课程各有侧重。
目录古代学校制度的演变中国教育简史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0102近代学制的引进近代学制的中国化改造03中国教育简史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01古代学校制度的演变政区化学制的形成与发展中国教育简史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一夏商西周的国学和乡学设置政区的设置与划分是政区化学制形成的基础
中国教育简史
中国教育简史
学制的变动、调整和讨论
新编 21 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中国教育简史
古代学制中的分段与分级观念
新编 21 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一)小学、大学与教育阶段 按教育的初级和高级阶段划分“小学”“大学”,区别教育场所和内容,在东汉应已相当普遍。 魏晋南北朝时期,整体上因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官学教育时兴时废,但也有不少政权重视崇儒兴

传统教育_中国_PPT

传统教育_中国_PPT


Song Dynasty above Tang Dynasty training school education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lso set up has trained the military talented person specially military study and raises th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talented person's picture study specially.After Song Dynasty, the medicine, the masculine and feminine elements study has also obtained the development.
In the sui dynasty, China has formed complete education system of school. 在隋朝,我国形成较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
The emperor SUI WEN advocates to opening schools, set up offical schools from central to local.This offical school also called Guo ZI Jian . In that time ,the department and officials of specially manage with education began to appear .
教育是原始人适应当时社会生活和生产 劳动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活动,并且随 着人类生产生活的进行而发展变化着。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中国教育发展史ppt课件

中国教育发展史ppt课件

2、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春秋时期,我国奴隶制崩溃而 转向封建制,经济、政治的大变化,也变化在教育上。为旧经济旧 政治服务的受贵族垄断的“学在官府”的教育走向没落.春秋战国 周天子权威尽失,列国纷争,旧的传统秩序完全被打乱,原来的官 学教育体制也崩溃了。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的孟子、荀子,各有学术特色。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也是教 育剧变的时代。学校教育从官府移向民间,私学兴起,养士盛行。 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站在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的立场上,各抒 己见,相互辩驳,相互争鸣,而又相互吸收、补充,促进了教育思 想的发展和教育经验的丰富,使得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呈现出前所 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构成了中国教育思想史上最为丰富多彩的一页, 教育价值呈现多维度发展,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础。
4、魏晋南北朝的教育
魏晋南北朝近400年,是我国历史上处于分裂和长期战乱的 时期。由于社会动荡等原因,官学时兴时废,教育总的来说是不景 气的。由于当时社会上佛、道、玄学盛行文学、史学、自然科学发 达,儒学不振,退居次要地位。
这一时期豪强地主垄断政权,形成了势力强大的门阀世族 集团。这个集团的内部要分配政治权力,这就必须对选士制度进行 改革。“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墨子(公元前468 —公元前376), 名翟(dí),汉族,我国战国初期宋 国国都(今河南商丘)。是战国时 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 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及主要 代表人物。后来其弟子收集其语录, 完成《墨子》一书传世。他提出了 “兼爱”、“非攻”、“尚贤”、 “尚同”、“天志”、“明鬼”、 “非命”、“非乐”、“节葬”、 “节用”等观点。墨子创立的墨家 学说,并有著有《墨子》一书传世。 墨子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 哲学家、有重大影响力的人,墨家 创始人。其主要思想有兼爱、非攻、 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 天志、明鬼、非命等项,以兼爱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学馆、玄学馆、史学馆、文学馆。 意义:分科办学冲破了汉以来儒家学说垄断
太学课程的局面,对隋唐的分科教育很有 影响。
宋文帝
-
21
八、隋唐时期的教育 1、、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
制。 隋代在中央设置了国子寺(后改“国监”) ,
内设祭酒一人,总管教育 事业。标志着中国古 代教育事业成为独 立部门。
习以个人钻研为主 。 ②、教学条件(场所、设备)逐渐规模化 。 ③、教育管理的规范化:管理人员(山长以及
职事人员)、管理制度(学规)等等。 ④、师生之间有着极强的 和谐精神。
-
30
3、宋代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 天府书院、嵩阳书院
-
31
5、宋代书院教育制度的意义:
书院教育制度体现出来的有别于官学的特征, 弥补了官学教育急功近利、常常流于形式的弊 病:
——书同文,车同轨
-
16
2、教育政策: “禁私学,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史
记》)
3、对秦代教育政策的评价:统一人们的头脑, 思想专制,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
17
六、汉代教育 1、重新允许各私家学派开办私学
2、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18
3、汉武帝的文教政策: ①立五经博士,罢诸子博士。
-
22
2、学校等级性设置进一步明确: 弘文馆,崇文馆:皇帝,皇太后近亲,及宰相
等一品功臣子弟才能入学 ; 国子学:供文武三品以上或从二品以上官员子
弟入学; 太学:供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 ; 律学,算学,书学等:八品以下子孙入学; 药学:只招收庶人子弟入学
-
23
3、形成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
①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
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显著特征 。
-
10
三、春秋时期私学的兴起 1、背景:“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左
传》) 2、私学创始人:孔子
-
11
①孔子教学内容:创新“六艺”教育 —— 《诗》、《书》、
《礼》、《乐》、 《易》、《春秋》 ②新六艺的特点:重文事
-
12
③孔子教育思想: △将德育放在首位。 △培养“文质彬彬”的君子。 △修身。 △学而优则仕。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 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论 语》)
第五章:中国古代教育制度
-
1
一、西周以前的教育 1、原始时期的教育:
《孟子·滕文公上》 :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
2
原始教育的特点:
完全是自然状态下的教育。教育与社会 实践完全结合为一体,早期人类在生产劳 动中获得经验、技能、知识以及行为规范。 教育并没有被分化
为专门的活动。
-
27
③、佛教禅林的影响 佛教徒往往在山林名胜之处建立禅林精舍, 从事坐禅和讲经, 这种形式给书院以很大 影响。
-
28
④、书籍的积累与传播 自从雕版印刷术在唐朝发明后,使书籍的
制作极为便利,书籍传播迅速。印刷术的发 明,为书院藏书创造了条件。
唐代雕版印-刷:《金刚经》
29
4、宋代书院的特点: ①、自由风气浓重:教学上实行自由讲学 、学
-
34
十、元代:国子学中采用积分法 积分法:是累积计算学生全年学业成绩
的方法,它始于宋朝,至元朝趋于完善。将 学生平时的表现、测试计分,作为定级升退 的依据之一。
-பைடு நூலகம்
35
十一、明代教育的发展 1、广设学校,加强对学生的模式化管理,并将
②办太学,培养儒家人才。 ——我国大学教育开始的标志。
◆太学的教学内容:经学 ◆太学的教学风气:重师法和家法 ◆士子读太学的出路:考核合格后可以授官
-
19
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1、设国子学 :西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 晋武帝下令在太学之外,设国子学(五品 以上官员子弟入学 )。
-
20
2、设分科大学 刘宋设四大学馆:
整理图书的机构 ②、由民间设立的主要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
-
25
2、唐末五代以后书院发展的原因:
①、 官学衰落、士人失学 。晚唐五代军阀割 据十分严重,战争不断,严重危害了学校教 育事业,士人大量失学,需要寻找求学的途 径。
-
26
②、私人讲学的传统 私人讲学自古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④私学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旧有的士
庶界限。
-
13
四、战国时期的教育 典型代表:稷下学宫
-
14
稷下学宫的特点: 1、性质二重性:官私合营的自由联合体 。 2、多功能性:集讲学、教育、咨议为一体 。 3、士人充分享受学术自由、精神自由与人身
自由。
-
15
五、秦代的教育 1、背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的文教政策
-
3
2、远古时期的学校: ①五帝时期的学校:成均(《礼记》)
董仲舒曰:“五帝名大学曰成均。” 郑玄曰:“均,调也。乐师主调其音。”
-
4
②夏商的学校 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
——《说文》
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孟子》
-
5
3、关于商代学校的记载:
①、商代已经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学”。 ②、商代学校的学习内容——“戒”。
①书院本身学术自由的风气,极大促进了 宋代理学的发展;
②构成对官学教育的挑战,从而促进了官学的 发展。
-
32
6、蒙学教育的发展:
①蒙学教材的编写:《三字经》、《百家姓 姓》、《千家诗》等。
-
33
②蒙学教育的细致化发展倾向: 朱熹《蒙学须知》: 1、衣服冠履第一.ppt 2、语言步趋第二.ppt 3、洒扫涓洁第三.ppt 4、读书写文字第四.ppt 5、杂细事宜第五.ppt
甲骨卜辞:“丁酉卜,其呼以多方小子 小臣其教戒。” ③、商代学校受到高度重视——上学需占卜。
-
6
二、西周的教育 1、西周教育内容: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 ①礼、乐。 五礼:吉,凶,宾,军,嘉 。(《周礼》)
-
7
②射、御。
-
8
③书、数。
-
9
2、西周教育的特点: ①、是一种文武兼备的教育。 ②、是一种知行合一的教育。 ③、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即 “学在官
考试分三种:旬考:考查学生十日之内所学 习的课程 。
岁考:考查学生一年以内所学习的课程。
毕业考 :考试及格即取得应科举省试资格 。
②完善放假制度:
旬假 :在每次旬考后放假一天。
田假和授衣假:田假在阴历5月农忙时,授衣 假在阴历9月预备换冬装时,每次各放假一 个月,
-
24
九、宋代书院: 1、起源。早期被称为书院的两种场所: ①、由中央政府设立的主要用作收藏、校勘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