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上课)-中国古代的教育共108页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

六、汉代教育
汉代学制:汉代官
学制分五级:在中央有 太学一级,在地方按行 政系统分学、校、庠、 序四级。由郡国县邑举 办的称学和校,由乡和 聚开办的称庠和序。
1、重新允许各私家学派开办私学
2、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 代 太 学 讲 学 图
以吏为师:即整个社会除文吏外,没有具备文字能力的人,
人们要学习文字,只能向政府官员学习。政府官吏承担教
育行政官员和教师职责。 学习的内容是朝廷的法令。 以法为教:秦国的教育制度,为法家思想。 意思是说人们学习知识的内容只限于朝廷的法令,即秦律。 人们看到的文字也只能是朝廷的法令,法令要求你作什么
你就作什么,不能有丝毫违背。
• 选士制度:隋唐时期创立科举考试制度,废九品中正制,唐 代取士之法,主要有“生徒法”、“贡举法”、“制举法” 。从京师中央官学和地方学校中选在校里成绩优秀者,选入 京师尚书礼部受试叫“生徒法”,成人先试于州县,及格后 再送至京师复试叫“贡举法”。所谓“制举法”,特种考试 ,让全国考试中最优秀的状元在京师殿廷应试,以选拔非常 之才。
汉代教育
考试与视学。汉代太学没有规定修业年
限,只要通过了考试就可以毕业授官,所 以汉代太学很重视考试。西汉太学、博士 试策学子,每年进行一次,称为“射策”, 类似我们今天的抽签考试。
这种方法始于武帝时,由主试者设问题 若干,按照难易的性质分为甲乙两科,后 来还有丙科。主试者把这些难题写在帛上 面,密封好不让泄露,任凭被试者随意取 出一种或两种解答,以他们所答试卷而评 判优劣。试策合格曰“中”,分别授予不 同官职。
2、远古时期的学校: ①五帝时期的学校:成均(chéng yùn)、上庠 董仲舒曰:“五帝名大学曰成均。” 郑玄:“上庠为大学,在王城西郊。”
中国古代早期启蒙教育

中国古代早期启蒙教育在中国古代早期,启蒙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这个时期,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其他事物。
中国古代早期的启蒙教育,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师友教育和书院教育三种形式,这些形式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早期的启蒙教育体系。
家庭教育是中国古代早期启蒙教育的基础。
在古代中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会通过口头传授和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来教育孩子。
父母会教孩子做人的道理,教导他们如何做人处世,这种教育方式在中国古代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同时,父母也会教导孩子一些基本的知识,比如日常生活中需要的一些技能和常识等等。
师友教育是中国古代早期启蒙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中国,孩子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还会接受师友的教育。
师友不仅会传授孩子一些更深层次的知识,还会教导他们做人的道理和处世之道。
师友教育在中国古代早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很多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离不开师友的教导。
书院教育是中国古代早期启蒙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书院教育是在家庭教育和师友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学习经书和古籍来获取知识的一种形式。
在古代中国,书院是孩子们学习的地方,他们会在书院里学习儒家经典和其他经书,通过学习来获取知识,提升自己的修养。
书院教育在中国古代早期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为后来的科举制度和士人阶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早期的启蒙教育是一个非常完整的体系,它包括了家庭教育、师友教育和书院教育三种形式,这些形式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早期的启蒙教育体系。
这种启蒙教育体系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也为后来的教育制度和文化传承奠定了基础。
在当代,我们也可以从中国古代早期的启蒙教育中汲取经验,为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原始社会大多由长者通过实际活动身教与口耳相传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有“图书文字”和“象形文字”了。
有了文字自然会有专门传授和学习的机构,当时称为“成均”,这就是学校的最初萌芽。
到了夏代,则有了正式以教为主的学校,称为“校”。
孟子说:“夏日校,教也。
”到了商朝,称为“庠”,到周成为“序”。
“序”又分“东序”、“西序”,前者为大学,在国都王宫之东,是贵族及其子弟入学之地;后者为小学,在国都西郊,是平民学习之所。
商代生产力日益发展,文化日趋进步,科学日渐发达,因之学校又有增加,称为“学”与“瞽宗”。
“学”又有“左学”、“右学”之别,前者专为“国老”而创,后者专为“庶老”而设。
国庶之界在于贵族与平民。
“学”以明人伦为主,“瞽宗”以习乐为宗。
西周是奴隶社会鼎盛时期,学校组织比较完善。
当时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
国学专为贵族子弟而设,按学生入学年龄与教育程度分为大学、小学两级。
乡学主要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而定。
因地方区域大小不同,亦有塾、庠、序、校之别。
一般情况下,塾中优秀者,可升入乡学而学于庠、序、校;庠、序、校中的优秀者或升入国学而学于大学。
国学为中央直属学校,乡学是地方学校。
春秋战国时代,官学逐渐为私学替代,出现新兴阶层“士”,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提倡“以吏为师,以法为学”。
西汉私学重新恢复发展,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长安兴建太学,置《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为教官,招收博士弟子,年龄在18岁以上。
汉平常时,规定郡、国设学,县邑设校,乡聚设庠序。
校学设经师一人,庠、序置《孝经》师一人。
魏晋南北朝,晋武帝在太学外另设国子学。
唐时,京师设国子监,长官称国子监祭酒,学校六所,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以上专收贵族官僚子弟),律学,书学,算学。
教师称博士。
入学年龄在14岁以上,19岁以下(律学为18岁以上,25岁以下),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设博士,文学,助教与教官。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上课)-中国古代的教育PPT共108页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明清的学校教育制度

明清的学校教育制度明清之际,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经历了重大的改革。
在此之前,中国的教育多是私塾制度,虽有不乏杰出人才,但整体上仍然偏于封闭。
明代以来,对于公共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教育制度也逐渐得到了改善。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兴起在明代初期,主要的公共教育机构是县学和府学。
县学和府学不像私塾那样依赖于个体教师的经验和培训能力,它们架构完备,有自己的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
同时,学校教育也开启了一种新的时代,将“国学”正式引入教育课程。
从庆历年间(1041年-1047年)开始,科举考试便成为了进入官场的唯一途径,由此使得学校教育体系的需求更加强烈。
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各级政府不断修建县学和府学,招聘专业老师,让更多的青年才子接受教育,参与到科举考试中。
二、学校教育体系的构成县学和府学课程的设置基本相似,包括文、史、经、子等四大类,每大类下设若干科目。
文既有语文和数学,史则有史地、史传等;经则包括《周易》、《诗经》、《尚书》和《礼记》等经典,子则包含《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等,这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教育的经典。
县学和府学课程的设置并非静态不变,随着时代的推移,它们也逐渐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而调整,例如在明朝的后期,科举考试进一步扩大了对于乡村人口的需求,因此,县学的数学教科获得重视,地理、农林等教科也逐渐补充进了课程中。
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在府学的基础上新建学馆,暨古的南北朝时期就开始形成的方志学馆,则向府学和县学“借鉴”,将方志、地理、历法等专业知识注入教育体系中。
多种机构的建立也反映了对于提高教育水平的重视程度。
三、教师和学生县学和府学的教员主要由省面县级官员充任,也有特别委派的专门掌握学术知识的人员。
在府学中还设有助教,帮助学生完成学术任务。
学生的核心是由经过“选贤安良”的推荐,或者是已接受过私塾系统基础教育的适龄儿童组成。
一些细节,例如学生入学时需要根据身体条件和家庭背景进行分班,入学后需服从严格的纪律规定等,均体现了当时教育体系强调的“德育、智育、体育”理念。
中国古时儿童启蒙教育

中国古时儿童启蒙教育
在中国古代,儿童启蒙教育一直被重视和注重。
古时的儿童启蒙教育,主要包
括家庭教育、师傅教育和书院教育三种形式。
家庭教育是最早的启蒙教育形式,父母亲戚都会在孩子小时候就开始对他们进行启蒙教育。
师傅教育则是在孩子稍大一些的时候,家长会找一个擅长某种手艺或技能的师傅,让孩子跟着师傅学习。
书院教育则是在孩子成年之后,会送孩子到书院学习经书、礼仪等知识。
中国古代的儿童启蒙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和文化修养。
在家庭教育中,父
母亲戚们会教导孩子要懂得孝顺父母、尊敬长辈,要有礼貌、有分寸。
而在师傅教育中,师傅们除了教授技艺,也会教导孩子要诚实守信、勤奋好学。
书院教育则是培养孩子的文化修养,学习经书、诗词、文章等,培养孩子的文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古时的儿童启蒙教育还非常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和体能锻炼。
在家庭教育中,
父母亲戚们会教导孩子要多运动,要勤于劳动,培养孩子的体力和意志力。
师傅们在教导孩子技艺的同时,也会让孩子参与一些体力劳动,如搬运、扛水等,锻炼孩子的体能。
书院教育中也会有一些体育活动,如武术、射箭等,培养孩子的身体素质。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儿童启蒙教育是全方位的,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文化
修养和身体素质。
这种教育理念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我们也可以借鉴古代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文化修养和身体素质,让他们健康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古代教师考试知识点总结

古代教师考试知识点总结一、古代教育制度古代教育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
它包括教育的组织结构、招生规则、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师选拔与考核等方面。
古代教育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即家庭教育和官学教育。
家庭教育是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而官学教育则是政府主办的学校教育。
古代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才,教授孔子的儒家思想,提高政府的治理水平。
二、古代师范教育古代师范教育是中国古代培养教师的一种教育形式。
师范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教育思想、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
师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教师,传承教学经验,提高教育水平。
古代师范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古代师范教育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理论为基础,以实际教学为重点,培养应用型教师。
2.重视道德教育。
古代师范教育注重教师的道德修养,提倡教师品德高尚,为人师表。
3.注重师范实训。
古代师范教育强调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求师范生通过实习、教学实训和校外实践等方式,提高教学技能。
三、古代教学方法古代教学方法是古代教育中的教学手段和方式。
古代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辅导法、讨论法、实验法等。
古代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是以传统的言传身教为主,注重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以及学生的模仿和理解。
四、古代教育理论古代教育理论是古代教育思想的总称,包括古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名家、农家等不同学派的教育思想。
古代教育理论主要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培养人才的原则等方面。
古代教育理论对中国古代教育实践的发展和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五、古代教师选拔与考核古代教师选拔与考核是指古代选拔优秀教师和对教师进行考核的程序和制度。
古代教师选拔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举荐制。
古代的举荐制是指在贵族家庭或官方学校进行推荐,由贵族或官方进行选拔优秀的人才。
2.科举制。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也应用于古代教师的选拔。
3.学校考核。
官学教育中,学校会对教师进行终期考核,以评定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品德素质。
中国历代教育制度

中国历代教育制度"劝之以学,诱之以禄"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中最主要的指导思想,那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本文将谈谈,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
一、古代教育制度从推荐选才制度发展为科举取士制度中国的教育从原始社会就有了,五帝时期就出现了古代学校的萌芽——成均、庠等,奴隶社会早期的时候也就是夏朝,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形态,就是庠、序、校,前面这个几个朝代教育制度仅仅是雏形并没有真正形成。
而从西周开始,教育制度开始比较完善,有了确定的选才方式,也有了确定的选才标准,并且还跟随着时代的发展加以转变。
(一)以阶级为选才标准,以贵族为教育对象,以官吏为直接学习对象夏商西周的教育都是面向王公贵族的子孙进行教育,面向的人群是以后的王朝有本质上的不同,西周的学校是官府开办的,只提供给王公贵族的孩子学习,本质上就是"学在官府"。
学习的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教育,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根据内容培养的是文武兼备的人才,西周后每个朝代都有了符合自己王朝需要的教育制度。
秦朝时,是中国历史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这种辉煌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这时候仍然是以官学为主,皇帝禁止私学的发展,"以吏为师"的风气就这样形成了。
在进行学习教育的同时也是在选拔适合王朝发展的官吏人才,教育的性质就是那么纯粹了,政治和教育从最开始就相融合在一起了,而"以吏为师"的风气也影响到了隋唐以前的王朝。
首先是两汉时期,这时候的教育选才制度是察举征辟制,学习的内容仍然是如何做官,跟秦朝学习的内容是一致的,只是选才的方式有所不同,另外还有一点是比较看重人的性格和品性。
察举是从下到上,由地方官员开始,在管辖区内寻找符合王朝统治需要的人才,进而向上层阶级报备人才进行推荐,然后进入王朝做官;而征辟是从上到下,由统治者下达命令寻找什么样的人才,进而面向全天下寻找人才。
这样的选才制度就造成了一个弊端,举荐人和被举荐人之间存在一定的贿赂关系,造成被举荐人徒有其表,进而危害到王朝的统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108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上课)-中国古代的教育
31、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32、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33、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
34、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 扬明辉 ,冬岭 秀孤松 。 35、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