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十大名方(上)

合集下载

古代中医之十大明方

古代中医之十大明方

古代中医之十大明方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中医十大名方1、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

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浮肿、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方解:本方为解表涤饮方剂。

内有水饮者,一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则咳痰清稀,喘息胸满,甚则喘息不得平卧,当内饮外邪得解,里饮得化。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行水为主药。

桂枝助麻黄解表,又能温化阳气,助麻黄行水为辅药。

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

干姜、细辛温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水液能在体内正常运行,以杜其生痰之源;半夏燥温化痰,治已成之水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肺气耗散太过之弊,以上均为佐药。

甘草调合诸药,以缓和麻、桂、姜辛温刚烈之性。

诸药合用,共凑解表涤痰、止咳平喘之功。

临床运用:1.本方为温化痰饮、宣肺平喘之代表方剂。

凡咳嗽、痰白清稀有泡沫、口不渴、舌苔白润者,无论有无恶寒发热,有汗无汗均可加减运用。

如恶寒无汗者,重用麻黄;恶风自汗者,重用桂芍,或加姜枣以调和营卫;外寒已解而咳嗽未除者,去麻桂,改用蜜炙麻黄,加杏仁以加强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卧者,重用细辛、半夏、干姜以温化降逆寒痰。

2.本方加石膏,名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

用于本方证兼有热象者。

3.本方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均有一定疗效。

注意事项: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为治咳喘痰饮之要药。

若肺寒停饮偏重,五味子用量宜少于干姜、细辛;若寒饮之咳肺虚者,则五味子用量宜酌加大。

2、小柴胡汤《伤寒论》组成:柴胡9克、黄芩9克、制半夏6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党参6克用法:水煎服。

功能:和解表里,扶正祛邪。

古新安医家和医籍

古新安医家和医籍

古新安医家和医籍来源:互联网徽州古称“新安”,作为徽州六县的新安医学,以其医家人数之多,著作甚丰而著称于世。

据医学专家初步统计,新安地区从宋至清末出现著名医家有522人,其中有54人任各级医官(包括县、府医学训、正科、医学教授、翰林医官、太医院吏目等),有214人撰写、翻刻425部医著。

其中宋代名医13人,撰医籍4部;元代名医18人,撰医籍13部;明代名医190人,撰医籍133部;清代名医301人,撰医籍275部。

新安医家在医学理论、临床、药物学著作方面,均有重大贡献,在海内外有深远影响。

黄山市人民医院肿瘤科张徽声新安医家各有所长,医著除综合性的医书外,还有内、外、妇、儿、喉、眼,及针灸、推拿、按摩、运气、养生等分门别类的专著,可谓灿然夺目。

北宋,歙人张扩为蕲水(湖北浠水)庞安时高弟。

后又师四川王朴。

善脉诊,治病有良效,名扬京、洛间。

扩侄孙张杲,宇季明。

深得家传,潜心医学50年,博采宋前古籍中有关养生防病、名医医案和名医传记等,于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撰成《医说610卷行世,人称“医林之诊海”。

该书记述了从三皇到唐代名医一百一十多位的临床经验,对诊治疑难险症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据传张氏还著有《秘方奥旨》传世。

《医说》东传朝鲜,刊于李氏王朝成宗十五年(1488),日本万治三年(1659)亦有刊本。

这个时期还有婺源王炎撰《伤寒论》,程约、马苟仲甚工医,且善针法。

又程汝清精医,著《医方图》等。

休宁吴源精医,歙县名医黄孝通乃妇科专家,有御赐“医博”称世。

元代,新安医学有发展。

休宁徐道聪,精儿科,其子杜真精内科,著《杜真方书》传世。

歙县鲍同仁,宇国良,官会昌同知,旁通针灸之术,治无不中,著《通玄指要》、《经验针法》行世。

洪徽甫传其术。

另婺源王国瑞,客于浙地,精通针术,著《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1卷行世。

是书专论针灸之法,现属《四库》珍本。

明清时期,随着西方近代科学的崛起,在世界科学中心逐渐从中国移至欧州之际,安徽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科技发展高潮。

十大千年名方,太珍贵了!补肾、补气血、祛寒湿…赶紧收好

十大千年名方,太珍贵了!补肾、补气血、祛寒湿…赶紧收好

十大千年名方,太珍贵了!补肾、补气血、祛寒湿…赶紧收好展开全文1补血第一方:四物汤一年之计在于春,做好春季养生保健,可以让您健康一整年。

春季三个月是万物萌生的季节,肝主生发,养好了肝才能健康,肝藏血,养肝必补血。

有“妇科养血第一方”美名的四物汤,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最早见于晚唐医书,后被载于中国第一部国家药典——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四物汤是最牛的补血汤,且见效快。

台湾很多明星们说到保养时,都推荐过四物汤。

【组方】熟地18g、当归18g、白芍15g、川芎9g【功效】补血活血,润肤养发,改善面色苍白、肌肤粗糙等状况。

【方解】当归可以减轻妇女经前疼痛、腹胀,对缓解抑郁情绪也有帮助;熟地含有甘露醇、维生素A等成分,能使当归补血活血疗效得到增强;川芎可活血祛风,还富含维生素E;白芍能增强细胞免疫,充盈气血。

【制法】不仅可以单纯地煎水服用,还可以用来炖鱼、炖肉煲汤。

四物排骨汤:1、排骨洗净斩块,汆水捞起;2、将当归、熟地、川芎、白芍各物洗净,放入过滤纱袋中;3、煮沸瓦煲里的清水,放入所有材料,武火煮沸,转文火煲一个小时,下盐调味即可食用。

2补肾第一方:六味地黄汤这个方子已经流传了近两千年,是医圣张仲景总结前人经验所创肾气丸,宋代儿科医家钱乙在肾气丸的基础上减去桂枝、附子而成,可以对付很多老年人的疾病,如肾虚、耳鸣、脱发等。

现在市面上有六味地黄丸卖,六味地黄汤在家就可以熬制,很简单。

【组方】熟地15克,山茱萸肉12克,山药12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

【功效】滋阴补肾,可治疗肾阴不足所引起的虚火牙痛、牙齿松动及口舌生疮。

【方解】用熟地黄滋阴补肾益精髓而生血;山茱萸温补肝肾、收涩精气;山药健脾兼调理遗精、遗尿,是本方三补。

丹皮凉血清热而泻肝肾之火;泽泻、茯苓利水渗湿,是本方三泻。

【制法】上药加水适量共煎,去渣取汁。

【服法】每天1剂,分两次服。

3补气第一方:四君子汤现代人生活压力大,难免气虚。

补气第一方是四君子汤,源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因四味药材均属于平、温药材,不燥热,补性平和,品性中正,不偏不倚,从了“君子致中和”的古意,所以用“四君子”来命名。

十大中医药经典名方

十大中医药经典名方

十大中医药经典名方
1.清热解毒汤:用黄芩、连翘、薄荷、芦根等中药材煎制而成,用于治疗感冒、咳嗽、痰多等症状。

2. 四物汤:用当归、川芎、熟地、白芍等中药材煎制而成,用于调理女性月经不调、经痛等问题。

3. 逍遥散:用白术、茯苓、甘草、陈皮等中药材配制而成,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等问题。

4. 川芎茶:将川芎加工成茶叶,具有活血化瘀、提神醒脑的功效。

5. 人参鸡汤:将鸡肉、人参、枸杞等中药材熬制而成,具有补气养血、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6. 十全大补汤:用人参、黄芪、枸杞、当归等中药材煎制而成,用于调理气血不足、疲劳乏力、失眠等问题。

7. 小柴胡汤:用柴胡、黄芩、半夏等中药材煎制而成,用于治疗抑郁、焦虑、失眠等精神问题。

8. 桂枝汤:用桂枝、白芍、生姜等中药材煎制而成,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头痛、肢体酸痛等症状。

9. 补骨脂酒:用补骨脂、红枣、桂圆等中药材泡制而成,用于治疗贫血、月经不调等问题。

10. 神曲:用糯米、黄米等杂粮制作而成,具有补血养颜、调理肠胃等功效。

- 1 -。

十大名方

十大名方

中医十大名方1、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9 克、桂枝9 克、干姜9 克、细辛3 克、五味子6 克、白芍9 克、半夏12 克、甘草6 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

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浮肿、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方解:本方为解表涤饮方剂。

内有水饮者,一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则咳痰清稀,喘息胸满,甚则喘息不得平卧,当内饮外邪得解,里饮得化。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行水为主药。

桂枝助麻黄解表,又能温化阳气,助麻黄行水为辅药。

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

干姜、细辛温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水液能在体内正常运行,以杜其生痰之源;半夏燥温化痰,治已成之水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肺气耗散太过之弊,以上均为佐药。

甘草调合诸药,以缓和麻、桂、姜辛温刚烈之性。

诸药合用,共凑解表涤痰、止咳平喘之功。

临床运用:1.本方为温化痰饮、宣肺平喘之代表方剂。

凡咳嗽、痰白清稀有泡沫、口不渴、舌苔白润者,无论有无恶寒发热,有汗无汗均可加减运用。

如恶寒无汗者,重用麻黄;恶风自汗者,重用桂芍,或加姜枣以调和营卫;外寒已解而咳嗽未除者,去麻桂,改用蜜炙麻黄,加杏仁以加强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卧者,重用细辛、半夏、干姜以温化降逆寒痰。

2.本方加石膏,名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

用于本方证兼有热象者。

3.本方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均有一定疗效。

注意事项: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为治咳喘痰饮之要药。

若肺寒停饮偏重,五味子用量宜少于干姜、细辛;若寒饮之咳肺虚者,则五味子用量宜酌加大。

2、小柴胡汤《伤寒论》组成:柴胡9 克、黄芩9 克、制半夏6 克、炙甘草3 克、生姜3 片、大枣3 枚、党参6 克用法:水煎服。

功能:和解表里,扶正祛邪。

主治:用于少阳证之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呕恶、口苦咽干、耳聋目弦、舌苔薄白、脉弦而数者。

新安医学导论复习参考

新安医学导论复习参考

十大新安医家1、汪机(字省三,号石山居士)学术思想:“营卫一气说[1]”、“参芪双补说[2]”、“调补气血,固本培元[3]”、“治病无定穴[4]”、“治外必本诸内[5]”、“知乎内,以求乎外[6]”、“以消为贵,以托为畏[7]”、“新感温病[8]”“阴暑[9]”著作:、《针灸问对》[10]、《医学原理》[11]、《脉诀刊误》[12]、《重集读素问抄》[13]、《推求师意》[14]、《本草汇编》[15]、《运气易览》[16]、《痘治理辨》[17]、《推求师意》[18]、《外科理例》[19]、《伤寒选录》[20]、《医读》[21]、《石山医案》[22]、《续素问钞》[23]、《附录》[24]、《附方》[25]、《内经补注》[26]、《营卫论》[27]代表作:《石山医案》[28]“营卫一气说”又作“营卫论[29]”“参芪双补说”又作“参芪说[30]”《本草汇编》又作《本草会编》[31][1]-[7]:王键,黄辉,郑日新.十大新安医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3):740[8]-[9]:陆翔.新安医学导论[M].[出版者不详],2014:6[10]-[22]:王键,黄辉,郑日新.十大新安医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3):740[15]-[27]:陆翔.新安医学导论[M].[出版者不详],2014:44[28]:王键,黄辉,郑日新.十大新安医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3):740[29]- [30]:陆翔.新安医学导论[M].[出版者不详],2014:10[31]:陆翔.新安医学导论[M].[出版者不详],2014:442、徐春甫(字汝元(汝源),号东皋,又号思敏、思鹤)学术思想:“物我两利[1]”、“医学贵精贵专贵讲[2]”、“不精而害人匪细[3]”、“调和脾胃为医中之王道[4]”、“治病不查脾胃之虚实,不足以为太医[5]”、“脏腑之郁[6]”、“久病当兼解郁[7]”、“脉为医之关键[8]”、“慎疾慎医[9]”著作:《古今医统大全》[10]、《医学捷径六书》[11]、《医学未然金鉴》[12]代表作:《古今医统大全》(包括《历代圣贤名医姓氏》、《内经要旨》、《医通考》、《内经脉候》、《经穴发明》、《针灸指直》、《妇科心镜》、《螽斯广育》、《老老余编》、《幼幼汇集》、《痘疹泄密》、《养生余录》等)[13][1]-[9]:王键,黄辉,郑日新.十大新安医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3):740[10]-[11]:王键,黄辉,郑日新.十大新安医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3):740[10]-[13]:陆翔.新安医学导论[M].[出版者不详],2014:473、孙一奎(字文垣,号东宿,自号生生子)“固本培元派”[1]学术思想:“命门动气说[2]”,“三焦为相火说[3]”、“肿满多因火衰[4]”、“暖补肾气、温补下元[5]”、著作:《赤水玄珠全集》[6]、《痘疹心印》[7]代表作:《医旨绪余》[8]《赤水玄珠全集》含(《赤水玄珠》、《医旨绪余》、《孙文垣医案》)[9]《孙文垣医案》(又称《生生子医案》),含(《三吴医案》、《新都医案》、《宜兴医案》)[10][1]:王键,黄辉,郑日新.十大新安医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3):741[2]-[5]:王键,黄辉,郑日新.十大新安医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3):741[6]-[7]陆翔.新安医学导论[M].[出版者不详],2014:48[8]:王键,黄辉,郑日新.十大新安医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3):741[9]-[10]:陆翔.新安医学导论[M].[出版者不详],2014:484、吴崑(字山甫,号鹤皋,又号参黄子)学术思想:“以药明针[1]”、“针药二途,理无二致[2]”“药之多不如针之寡,针之补不如药之长[3]”、“针药保元[4]”、“考其方药,考其见证,考其名义,考其事迹,考其变通,考其得失,考其古方之所以然[5]”著作:《吴注黄帝内经素问》[6]、《医方考》[7]、《脉语》[8]、《针方六集》[9]、《脉语》[10]、《十三科证治》[11]、《参黄论》[12]、《药纂》[13]、《砭焫考》[14]代表作:《吴注黄帝内经素问》、《医方考》、《针方六集》[14]《吴注皇帝内经素问》又称《素问吴注》[15][1]-[4]:王键,黄辉,郑日新.十大新安医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3):742[5]-[13]:陆翔.新安医学导论[M].[出版者不详],2014:48[14]-[15]:王键,黄辉,郑日新.十大新安医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3):7435、汪昂(字讱庵,晚年被乡俚尊称为“许(浒)湾老人”)“医学启蒙派[1]”学术思想:“暑必兼湿[2]”、“清暑化湿[3]”、“脑神学说[4]”、“胃乃分金之炉[5]”、“体温而用凉[6]”著作:《本草备要》[7]、《医方集解》[8]、《汤头歌诀》[9]、《素问灵枢类纂约注》[10]、《勿药元诠》[11]、《经络歌诀注释》[12]、《经络歌诀》[13]、代表作:《本草备要》、《汤头歌诀》、《医方集解》[14]“暑必夹湿”又作“暑必兼湿”[15]《勿药元诠》又作《勿药玄诠》[16][1]:王键,黄辉,郑日新.十大新安医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3):742[2]:陆翔.新安医学导论[M].[出版者不详],2014:7[3]-[6]:王键,黄辉,郑日新.十大新安医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3):742[7]-[14]:陆翔.新安医学导论[M].[出版者不详],2014:51-52[15]:王键,黄辉,郑日新.十大新安医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3):7426、叶桂(字天士,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晚号上津老人)与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一起并列为清代“温病四大家”,且在四大家中贡献最为卓著。

中医十大名方

中医十大名方

中医十大名方目录1、小青龙汤《伤寒论》 (1)2、小柴胡汤《伤寒论》 (2)3、大承气汤《伤寒论》 (3)4、五苓散《伤寒论》 (4)5、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6、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6)7、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7)8、归脾汤《济生方》 (8)9、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9)10、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10)1、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

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浮肿、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方解:本方为解表涤饮方剂。

内有水饮者,一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则咳痰清稀,喘息胸满,甚则喘息不得平卧,当内饮外邪得解,里饮得化。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行水为主药。

桂枝助麻黄解表,又能温化阳气,助麻黄行水为辅药。

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

干姜、细辛温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水液能在体内正常运行,以杜其生痰之源;半夏燥温化痰,治已成之水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肺气耗散太过之弊,以上均为佐药。

甘草调合诸药,以缓和麻、桂、姜辛温刚烈之性。

诸药合用,共凑解表涤痰、止咳平喘之功。

临床运用:1.本方为温化痰饮、宣肺平喘之代表方剂。

凡咳嗽、痰白清稀有泡沫、口不渴、舌苔白润者,无论有无恶寒发热,有汗无汗均可加减运用。

如恶寒无汗者,重用麻黄;恶风自汗者,重用桂芍,或加姜枣以调和营卫;外寒已解而咳嗽未除者,去麻桂,改用蜜炙麻黄,加杏仁以加强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卧者,重用细辛、半夏、干姜以温化降逆寒痰。

2.本方加石膏,名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

用于本方证兼有热象者。

3.本方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均有一定疗效。

注意事项: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为治咳喘痰饮之要药。

中医10大千古第一方

中医10大千古第一方

中医10大千古第一方中医养生群. . .祖国医学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能够流传下来的方子,基本都安全、方便、有效,毕竟大浪淘沙,亿万人亲身实践证明效果才能留存。

今天为您整理了十大千年名方,补气血、补肾、止咳、祛寒湿、失眠、落枕……所有方子都详细到制法,非常实用!1补血第一方:四物汤一年之计在于春,做好春季养生保健,可以让您健康一整年。

春季三个月是万物萌生的季节,肝主生发,养好了肝才能健康,肝藏血,养肝必补血。

有“妇科养血第一方”美名的四物汤,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最早见于晚唐医书,后被载于中国第一部国家药典——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四物汤是补血汤,且见效快。

【组方】熟地18g、当归18g、白芍15g、川芎9g【功效】补血活血,润肤养发,改善面色苍白、肌肤粗糙等状况。

【方解】当归可以减轻妇女经前疼痛、腹胀,对缓解抑郁情绪也有帮助;熟地含有甘露醇、维生素A等成分,能使当归补血活血疗效得到增强;川芎可活血祛风,还富含维生素E;白芍能增强细胞免疫,充盈气血。

【制法】不仅可以单纯地煎水服用,还可以用来炖鱼、炖肉煲汤。

四物排骨汤:1、排骨洗净斩块,汆水捞起;2、将当归、熟地、川芎、白芍各物洗净,放入过滤纱袋中;3、煮沸瓦煲里的清水,放入所有材料,武火煮沸,转文火煲一个小时,下盐调味即可食用。

2补肾第一方:六味地黄汤这个方子已经流传了近两千年,是医圣张仲景总结前人经验所创肾气丸,宋代儿科医家钱乙在肾气丸的基础上减去桂枝、附子而成,可以对付很多老年人的疾病,如肾虚、耳鸣、脱发等。

现在市面上有六味地黄丸卖,六味地黄汤在家就可以熬制,很简单。

【组方】熟地15克,山茱萸肉12克,山药12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

【功效】滋阴补肾,可治疗肾阴不足所引起的虚火牙痛、牙齿松动及口舌生疮。

【方解】用熟地黄滋阴补肾益精髓而生血;山茱萸温补肝肾、收涩精气;山药健脾兼调理遗精、遗尿,是本方三补。

丹皮凉血清热而泻肝肾之火;泽泻、茯苓利水渗湿,是本方三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安十大名方(上)方剂作为中医用药治病的发展形式,是理、法、方、药思维过程的终极体现,反映了医家辨治疾病的思路和水平,决定着临床疗效的高低。

富有创新精神的新安医家在理、法、方、药各个环节都有发明,自然也少不了创立新方、化裁古方,流传至今的很多经典名方都出自新安医籍,现代历版方剂学教材均收录有20多首。

笔者结合理论学说的先进性、治法用药的典范性、医家医著的代表性和现代运用的广泛性综合考虑,并参考《新安医学方剂精华》有关论述[1],从新安医籍中筛选出10首临床实用、疗效确切的新创方或首载方,按来源、(别名)、组方、(制备)、功效、主治、用法的体例,统一整理、归纳,加按语阐析说明,其中药名加以规范而保留特色标识,用药剂量严格按照明清时期度量衡制度[2]折合成现代法定计量单位,如1斤≈596.82g(库平制)、1两≈37.30g(折算时精确到个位),1钱≈3.73g、1分≈0.373g(折算时精确到十分位),以便于现代临床学习、使用和参考。

大健脾养胃丸【来源】明代徐春甫《医学捷径六书·评秘济世三十六方》。

【别名】大健脾丸、百谷丸。

【组方】净白术1790g (饭上蒸),人参373g(吉林清河者佳),白茯苓597g,广陈皮597g(温水洗),枳实298g(饭上蒸),川黄连298g(姜汁炒),神曲298g(炒),谷芽298g(炒去壳),吴茱萸112g(开水泡,去苦水),当归身224g(酒洗),青皮186g(醋炒),白豆蔻112g(炒仁),南木香75g。

【制备】上药碾作细粉,老粳米煮荷叶汤滴丸,如绿豆大。

【功效】健脾养胃,滋谷气,除湿热,宽胸膈,去痞满。

【主治】日常治未病养生,饮食积滞消食后以及病愈后脾胃调养。

【用法】饭后相隔一定时间,温开水吞服,每服75g,日3服,小儿用量减半。

【按语】anyu徐春甫私淑李东垣,是新安固本培元派早期医家,以创制脾胃王道之剂起家,此药即为羽翼李东垣补中益气汤而创设,方中一派培元理气、调补脾胃之药,且重用倍用白术并重用人参、茯苓、陈皮,集中体现了“固脾胃元气”为本的学术思想。

一般疾病只要正气内存,注重从不同的角度补益调整脾胃功能,患者皆有逐渐向愈的可能。

他在《评秘济世三十六方》中推荐说“医家之主药,人生之根本,不可须臾离也”,并自豪地说:“余寓京师,惟藉此方以著名,海内咸知,罔不求赎,缘治未病养生之要药也”,且立广告曰:“新安徐氏:保元堂制大健脾养胃丸,诸人服此丸,脾胃大壮,饮食多进,元气畅充,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得所养,诸病不生,百邪不入,寿考长龄,此其基本。

”保元堂系徐春甫寓居京城之家宅。

另其《古今医统大全·脾胃门》载有小料方,组方和用药比例大同小异。

后世有名方健脾养胃丸,用药虽大同小异,但各药剂量较为均衡,补脾胃元气之力远不及此方。

徐春甫十分留心奇验秘方的收集运用,凡平日闻见均加以吸纳采录,并积极主动地广泛征求,甚至不惜以重金赎买,《评秘济世三十六方》就包括有收集来应手取效的秘验方。

到了晚年,他将“业医五十余年,积久频验”的药方“付之梓人”。

除大健脾养胃丸外,书中新创方或首载方还有健脾消食的香砂枳术丸,和脾治痢的香连方,消酒积、食积、痰积、气积的四神消积方,生精壮元的斑龙百补方,镇养心神的琥珀安神丸,收敛止咳的宁嗽琼玉散,固虚止带的秘验带下丸,收涩止崩的秘验血崩丸,明目消肿的金花明目丸,软坚散结的内消瘰疬丸,壮阳固精的仙灵酒,以及外用消炎的明目紫金膏、收疮的定痛太乙膏等;而《古今医统大全》又首载有散寒湿、驱瘴疟的圣散子,调养气血的八珍益母方,补养安胎的太山磐石散,养血清热的芩连四物汤,益老扶羸的秘传六和丸,外用固精的保真种子膏等,均是屡用屡验的良方。

壮原汤【来源】明代孙一奎《赤水玄珠·第五卷·胀满门》。

【别名】壮元汤。

【组方】人参、白术各7.5g,茯苓、补骨脂各3.7g,肉桂心、大附子、干姜、砂仁各1.9g,陈皮2.6g。

【功效】温补下元,调气消肿。

【主治】下焦虚寒,中满肿胀,小水不利,上气喘急,阴囊两腿皆肿,或面有浮气。

有痰加半夏3.7g;喉中痰声,加桑白皮3.7g,咳嗽亦加;脚趺面肿,加薏苡仁7.5g;中气不转运、不知饿,加厚朴、木香;气郁不舒,加沉香、乌药,临服磨入;气虚甚者,人参加作18.6g,大附子加作5.6g;汗多者,再加桂枝1.9g,白芍药(酒炒)过3.0g;若夏月喘乏无力,或汗多者,加麦门冬3.7g,五味子11粒;夜梦不安者,加远志3.7g;两胁气硬,加白芥子3.0g;若面浮肿,胁下气硬,加白芥子、紫苏子各1.9g;若身重不能转动,加苍术3.7g,泽泻2.6g;湿盛加桑白皮、赤小豆。

【用法】水煎,饭后相隔一定时间服,日1剂。

【按语】anyu臌胀为中医四大难治症之一,孙一奎认为“肿满多因火衰”,“起于下元虚寒”,“先宜温补下元”,才能“使火气盛而湿气蒸发,胃中温暖,谷食易化,则满可宽矣”。

方中以人参、白术大补元气,加附子、桂心、干姜、补骨脂温补命门之火,茯苓健脾利尿,砂仁、陈皮调气,温补即以气化,水湿得运,臌胀自可消除。

孙一奎与徐春甫同属新安固本培元派早期医家,但他认为命门元气不足可致气虚肿胀、中满、癃闭、遗溺、小便失禁、痿证等病,创有治疗臌胀(下焦元气虚寒)的壮原汤和治疗痿证(脾肾阳虚)的壮原丸等代表方,将固本培元治法推衍至命门元气,反映了他所提出的“命门动气”学说,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景岳全书·杂病谟·肿胀》“温补即所以气化”之论,实际上就是对这一治法的最好注脚。

现代研究认为,凡慢性、顽固性水肿,多系水邪泛滥阻遏脾肾阳气所致,如心脏病、肺心病、心力衰竭、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肝硬化水肿等,尤其体质较差的慢性水肿,脾肾、心肾阳虚,气化不利,运用温补脾肾、化气行水法为主治疗,可获得较好的远期疗效[3]。

据观察慢性充血性心衰具有典型的心肾阳虚征象,90%以上是采用益气温阳活血利法,显效率在40%左右,有效率在90%以左右[4]。

孙一奎还创有攻积杀虫的积块丸、清热燥湿的端本丸等治疗难治病症的名方,攻艰克难,卓有成效。

六味地黄丸加黄柏知母方【来源】明代吴崑《医方考·卷五》。

【别名】滋阴八味丸、知柏地黄丸、知柏八味丸、滋阴地黄丸、八味丸、凉八味丸。

【组方】熟地黄298g,山茱萸(去核,炙)、山药各149g,牡丹皮(去木)、白茯苓、泽泻各112g,黄柏(盐炒)、知母(盐炒)各75g。

【制备】上药共碾为细粉,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滋阴降火。

【主治】肾劳,背难俯仰,小便不利,有余沥,囊湿生疮,小腹里急,便赤黄者。

【用法】温开水送下,每服30丸,日服2次。

【按语】anyu该方即今治疗阴虚热证的常用经典名方知柏地黄丸,虽数度改名,其实源自《医方考》。

吴崑在方论中分析说:“熟地、山萸,味厚者也,味厚为阴中之阴,故足以补肾间之阴血;山药、茯苓,甘淡者也,甘能制湿,淡能渗湿,故足以去肾虚之阴湿;泽泻、丹皮,咸寒者也,咸能润下,寒能胜热,故足以去肾间之湿热;黄柏、知母,苦润者也,润能滋阴,苦能泻火,故足以服龙雷之相火。

夫去其灼阴之火,滋其济火之水,则肾间之精血日生矣。

王冰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此之谓也。

”本方以六味地黄丸“三补三泻”为基础,而熟地黄用量是山茱萸、山药两药之和,故以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更加知母、黄柏苦寒坚阴,而具滋阴降火之功,用治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小便短赤等症。

现代辨证灵活运用十分广泛,诸如慢性咽炎、口腔炎、肾病综合征、急性尿路感染等,凡属阴虚火旺、虚火上炎证均可使用。

本方性质寒凉,虚寒性病证不适用,孕妇慎服。

《医方考》尚新创或化裁有清痰止咳的清气化痰丸、行气散郁的五磨饮子、化湿降浊的六和汤等名方。

金锁固精丸【来源】清代汪昂《医方集解·收涩之剂》。

【组方】沙苑蒺藜(炒)、芡实(蒸)、莲须各75g,龙骨(酥炙)、牡蛎(盐水煮一日一夜,煅成粉)各37g。

【制备】莲子粉糊为丸。

【功效】补肾涩精。

【主治】肾虚封藏失司,精关不固,症见梦遗滑精,早泄遗尿,虚烦盗汗,倦怠乏力,腰酸耳鸣,舌淡苔白、脉细弱。

遗精梦泄加金樱子、五味子;心烦失眠加酸枣仁、柏子仁;腰酸甚加杜仲、川断;腹泻加补骨脂、五味子;大便干结加肉苁蓉、当归;肾阴虚加龟板、女贞子;阴虚火旺加知母、黄柏。

【用法】早晚空腹,淡盐汤或温开水送下,每次10g。

【按语】anyu 此方为涩精止遗剂,以固涩为主,专为肾虚滑精者而设,使肾复封藏,精无外泄,犹如金锁一般,故名。

《医方集解》分析说:“蒺藜补肾益精,莲子交通心肾,牡蛎清热补水,芡实固肾补脾,合之莲须、龙骨,皆涩精秘气之品,以止滑脱也。

”全方兼顾肾之封藏不密、肝之疏泄太过、心之心肾不交、脾之湿浊下注四种病机,治标之中亦寓有治病求本之意。

现代还常用于慢性肠炎所致腹泻、崩漏、带下、小儿遗尿、乳糜尿、淋病、肾炎、糖尿病肾病、慢性前列腺炎、精囊炎、神经衰弱等病症,多有良效,并有治愈重症肌无力的报道[5-6]。

本方多为收涩之品,收敛作用强,凡下焦火盛或湿热下注所致梦遗者不宜服用,肾阳虚阳痿早泄、腰膝酸软者也不适用;外感发热时应停用。

《医方集解》首载方尚有养阴润肺的百合固金汤、补益肝肾的扶桑丸、消食健脾的小保和丸、祛暑利湿的六味香薷饮、清泻肝胆实火的龙胆泻肝汤、治疗体肥不孕的启宫丸等名方。

止嗽散【来源】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卷三·咳嗽》。

【组方】桔梗(炒)、荆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1194g,甘草(炒)448g,陈皮(水洗去白)597g。

【功效】宣肺利气,疏风止咳。

【主治】诸般咳嗽,尤适于外感引起,咳嗽咽痒或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者。

风寒初起,加防风、荆芥、紫苏子;暑气伤肺,加黄连、黄芩、天花粉;生痰黏稠,加半夏、茯苓、桑白皮;燥咳无痰,加瓜蒌、贝母、知母、柏子仁。

【用法】上为末,每服11.2g,食后临卧服,温开水调下。

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

【按语】anyu止嗽散为程国彭“苦心揣摩所得”的一首著名治咳方,具有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散寒不助热、解表不伤正的特点,随证加减,可用于风寒、风热、痰浊、肺痨等多种咳嗽,“服者多效”。

何以“药极轻微,而取效甚广”,程国彭指出“药不贵险峻,惟其中病而已”,并分析说:“盖肺体属金,畏火者也,过热则咳;金性刚燥,恶冷者也,过寒亦咳。

且肺为娇脏,攻击之剂既不任受,而外主皮毛,最易受邪,不行表散则邪气流连而不解……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宜其投之有效欤!”因疗效卓著,后世广为运用,被誉为“治嗽第一名方”。

现代常用于流行性感冒、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等外感咳嗽的治疗。

痰中带血者慎用,阴盛劳嗽者不宜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