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辩证方法思考
我们这样辩证的看待中西医结合

医师的能力
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 以保身长全 ; 不为良将,即为良医 每个人对学习中医的理解各不相同 中医能交给人们养生 的方法,教给人们 预防和治疗疾病
中、西、医结合,上上 之策
互补
传统医学要在继承经典的基础上,取得进 一步发展与创新,也必须从西医的微观战 术上,汲取方法与手段。现代科学知识、 高科技成果,西医能用,中医同样也可采 纳。若仅固守传统经典,拒绝现代科技成 果,就只能延守经验,而不能创新发展。 长期以往,恐怕连延守也要发生困难了。 在此,医者任重道远。因此,中西医应当 发挥各自优势,互相借鉴,用对方的优势,
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
消长平衡
相互转化
3
西医
西医是建立在人体解剖学的基础上,以 高科检查为手段,以生化化验为目的, 以化学方法治疗为原则和用先进医疗设 备为人体解除疾苦的一门科学。
西医对疾病的治疗主要有西药治疗、手 术治疗,激光治疗和化疗等。
中医 优势和缺点
优势:养生保健;和西医相比,中医的治疗费用的
缺点:西药大多是通过化学合成的药物, 对人体很有大的副作用;治标不治本; 治疗过程繁杂,价格昂贵等
医生的概念和能力
从事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专业人员的统称。 各时代医生的社会地位均不高 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张湛曰: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 病可治;及治病三年, 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 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
中国传统哲学对道德的理解
儒家文化的道德核心,就是一个字 “仁”。 《尚书》记载: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孔子对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 “唯”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孔子阐释人格教化四要素:“志于道, 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中医与自然辩证法探讨

中医与自然辩证法探讨引言中医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医学体系,自古以来一直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闻名于世。
其中,自然辩证法作为中医的核心思想之一,深刻地反映了中医对人体与自然、人体与疾病之间关系的理解。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医与自然辩证法的关系,探索其背后的哲学观点以及对现代医学的启示。
中医的根基与哲学观点中医起源于古代中国,其基础理论根植于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阴阳五行学说。
根据中医的观点,宇宙万物都由阴阳和五行构成,而人体也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阴阳理论强调平衡,认为健康是阴阳平衡的体现,而疾病则是阴阳失衡的结果。
五行学说则将自然界的五个元素(木、火、土、金、水)与五脏(肝、心、脾、肺、肾)相对应,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医的自然辩证法,正是基于这些理论,强调将人体与自然界联系在一起。
中医医生常常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如四季交替、气候变化,以帮助诊断和治疗患者。
在寒冷的冬季,中医认为人体内的阳气相对较少,因此容易出现寒邪感冒。
这种观点强调了自然界与人体的相互关系,强调了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共生共荣。
自然辩证法的核心原则自然辩证法在中医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包含一些核心原则,帮助中医医生理解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1. 阴阳平衡阴阳是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概念之一。
中医认为,健康是阴阳平衡的体现,而疾病往往是由阴阳失衡引起的。
中医治疗的一个关键目标是恢复身体的阴阳平衡。
这可以通过草药、针灸、饮食和其他治疗方法来实现。
2. 五行相生相克中医将自然界的五个元素与五脏相联系。
这种相互关系不仅帮助中医医生理解疾病的起因,还指导了治疗方法。
如果一个患者的肝脏功能受损,中医医生可能会使用与木元素相关的草药或针灸点来恢复平衡。
3. 顺应自然规律自然辩证法鼓励个体顺应自然界的规律。
这包括遵循四季的变化、作息规律和饮食习惯。
中医认为,这样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
4. 全面治疗中医不仅仅治疗症状,还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因。
中医医生通常会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情绪和生活环境,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自然辩证法作业论文--自然辩证法对医学模式形成及转变的指导

自然辩证法对医学模式形成及转变的指导郝强山西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摘要自然辩证法作为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对医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医学辩证法是自然辩证法与医学相互结合的产物,它着重研究的是辩证规律和范畴在医学中的特殊表现,是医学科学正确的理论指导。
随着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创立和系统科学方法被应用于医学的各个领域,旧的医学模式、生命观、疾病观、医疗观、保健观等诸多方面都面临着新的挑战。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现代医学模式系统科学方法医学辩证法指导作用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医学界一直热衷于对医学模式的研究和探讨,不少专家相继提出了若干种医学模式。
为何医学界如此关注医学模式的研究?医学模式指的又是什么?1,医学模式。
模式:数理逻辑概念,即用一系列公式来表达形式逻辑理论。
后引入到其他各学科,成为总结各学科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
模式可以理解为人们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是指在不同历史阶段和科学发展水平条件下,人类为保护健康与疾病作斗争时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的标准形式和方法。
医学模式的核心就是医学观。
它研究医学的属性、职能和发展规律,是哲学思想在医学中的反映。
医学模式的演变:医学模式是人类获取健康和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而不是由少数人头脑中臆造出来的。
2,医学模式的发展过程和经历的阶段。
医学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僵死教条,而是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与人类健康需求的不断变化而转变着。
历史上主要经历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等几种医学模式。
⑴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
人的生命与健康是上帝神灵所赐,疾病和灾祸是天谴神罚。
因此人们主要依赖:求神问卜、祈祷。
如:“巫医”等。
⑵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
宗教是对自然力的屈服,并将其神秘化的结果;医学是对自然力的征服,并将其明朗化的结果。
浅谈自然辩证法与医学模式

浅谈自然辩证法与医学模式1000字
自然辩证法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种思想体系,它强调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进行辩证分析。
医学模式则是指医学实践中采用的理论架构和方法论。
在医学中,自然辩证法可以被用作一个基本哲学观念,以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人体机能的运作和疾病的形成。
自然辩证法倡导的是一种综合性的思考方式,它将自然和社会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并试图通过辩证分析来揭示事物内在的矛盾和发展规律。
在医学中,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帮助医生理解人体内部系统的相互作用,从而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生和治疗方法。
例如,在治疗肝脏疾病时,医生会考虑到肝脏与其他器官和功能的相互作用,以及体内矿物质和荷尔蒙等元素的平衡,以便制定一个全面的治疗计划。
医学模式则是指医学实践中采用的理论架构和方法论。
它是指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遵循的规则和程序。
自然辩证法可以被用作其中一个基本哲学观念,通常是与西方医学中的科学方法和证据基础相结合,以确保精确和可靠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在医学实践中,自然辩证法和医学模式是不可分割的。
医生在向患者提供诊断和治疗建议时,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以保证治疗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比如,在治疗皮肤病时,医生需要考虑患者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同时依据皮肤病的病因、症状、病程和治疗效果等因素,制定一个科学可靠的治疗方案。
这就需要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坚持自然辩证法和医学模式的基本原则,以确保治疗的成功。
总之,自然辩证法和医学模式是医学实践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医生需要了解和运用这两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确保提供准确和全面的诊断和治疗服务。
浅谈中医科学性 自然辩证法大论文

摘要作为我国丰富文化历史留下的瑰宝,中医随着中华文明的进步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关于中医是否是科学的争议也从未间断过。
结合中医和科学的基本定义,中医在实践过程和研究的结论所表现出来的特性是符合科学的。
而科学定义不清、民族自卑感的影响以及中医被歪曲利用等因素,成为中医科学性问题争论存在的原因。
中医应该看清现实,不必在科学性问题上做过多的纠缠,如何继承、如何大力发展真正的中医才是当前要注重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中医;科学性;争议中医是我国丰富文化历史留下的瑰宝,随着中华文明的进步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医带有浓厚的古代哲学色彩,所以关于中医是否是科学的争议从未间断过。
自上个世纪初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引入中国以来,有关中医前途命运的争论共有三次。
第一次是20世纪初由北洋政府主导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第二次是1929年从行政上的“废止中医案”;第三次则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医被视为“四旧”成为了清除对象。
进入二十一世纪,2006年张功耀等人发起的《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签名的公告》在全国各大媒体和网上火爆传播,引发了本世纪新一波中医科学性的争论。
到现在,中医的支持者和反对者依旧站定自己的观点,随时都有可能再爆发新一轮决定中医走向的争论。
每当提到中医是否是科学这个问题,必然不能避免地涉及到中医和科学的定义。
完整的说,中医应该称为中医学,它是产生在中国并经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一个具有独特理论体系,是有丰富的养生和诊疗手段的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诊断和防治的一门学科。
中医拥有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理论知识和经验,是在自发的辨证法思想及古代朴素的唯物论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为医学理论体系。
在科学发展史上,科学的定义都是人们从某一个侧面对于科学的本质特征做出的论证和描述,其概念非常难以界定。
由于科学本身在不断发展,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给科学下一个永久不变的定义几乎是做不到的,关于科学的定义也众说纷纭[1]。
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浅谈中医的科学性

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浅谈中医的科学性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浅谈中医的科学性近年来有许多人对中医存在的必要性提出了质疑,有人写文章批判中医的科学性,有人在网上发起告别中医的征集签名。
究其原因,是由于一些人没有真正弄清中医的科学性,还有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打着“老中医”、“祖传中医”的虚假口号,利用人们对中医了解不深的漏洞,使用中医行骗,这严重损害了中医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以致于歪曲了人们对中医的看法。
但给中医贴上伪科学的标签是不合理的,因为中西医的哲学基础是异质性的,而且科学的评价标准理应是非绝对唯一性的。
我们应该正确看待中医的探索角度和其在治疗疾病中所起到的医学价值。
中医是我国的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是我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的总结,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
如今很多人喜欢利用西医学的标准去评价中医,当中医很多理论无法用西医学的观念去解释和理解时,他们便对中医产生质疑,认为中医是不科学的。
比如当前流行的观点认为脏腑理论不科学,因为脏腑找不到现实的实体结构作为对应。
而以解剖学为基础的西医则是按照一个个有形的实体单位来追溯它的功能,但是每一个实体结构单位真的能独立完成它所谓的功能吗,如胃的功能是消化食物,但仅靠胃能消化食物吗,当然不能,它必须依赖内分泌、神经等等其它机制的协助。
由此推而广之,其实人体任何功能的完成都不可能靠某一个独立的形体结构单位来实现,而是依赖一个统一的机制来完成。
而中医脏腑理论中心、肝、脾、肺、肾实质上是人体五个大的功能系统,它们超越了单一的形体结构单位,是多个形体结构单位相互协作的结果。
勿容置疑,每个事物的发展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不同的时代和科技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事物即使是为同一目的服务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我们不能用同一标准去衡量不同的事物,同样把一个事物的衡量标准用于去衡量另一事物也是不合理的。
2022 自然辩证法与医学思维学习报告4800字

自然辩证法与医学思维自然辩证法作为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对医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医学辩证法是自然辩证法与医学相互结合的产物,它着重研究的是辩证规律和范畴在医学中的特殊表现,是医学科学正确的理论指导。
随着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创立和系统科学方法被应用于医学的各个领域,旧的医学模式、生命观、疾病观、医疗观、保健观等诸多方面都面临着新的挑战。
目前随着现代医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使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性和重要性,21世纪的医学不仅需要完成由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而且需要更进一步地向生物--心理--社会--生态医学模式转变。
1自然辩证法与医学相结合的必要性在临床工作中,临床思维对于疾病诊断和治疗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
一个好的临床医生,必须要有清晰的思维,明确患者疾病的归转。
人食五谷杂粮,也生百病,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自我调节紊乱而发生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并引发一系列代谢、功能、结构的变化称之为疾病,表现为症状、体征和行为的异常。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的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
很早之前大众总是把疾病分成单独的个体,片面地进行认识,医生在临床诊断上很大程度上也因为这种认识,片面进行治疗。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这句俗语中,可以充分说明当时大众对疾病是一种片面、肤浅的看法。
医学模式是在医学科学水平下和不同历史阶段,观察与处理医学问题的思想与方法。
它是人们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对健康和疾病现象认识的反应。
疾病的发展和转归是连续的,后来的研究中,循证医学的研究者提出了健康与疾病的发展起源的概念,认为身体出现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部位,而是一系列的微病变最终引起的病变。
以细胞为单位,解释了组织、器官的病变,从细胞水平解释了病变的原因,同时也对临床医生的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在临床治疗中将人从一个局部渐渐开始认识为一个有联系的整体。
自然辩证法论文—浅谈中医学中的辩证法

浅谈中医学中的辩证法摘要: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
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医理论是自然哲学性质的医学,中国古代自然哲学概念直接构成中医的理论概念,中医理论的辩证施治原则充分体现了古代自然哲学的辩证法性质。
自然辩证法与中医学有着一定的联系。
关键字:中医学,唯物观,辩证观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受到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的深刻影响,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现存的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黄帝内经》,它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其中包括藏象、经络、病机、诊法、辩证、治则及针灸和汤液治疗等。
《黄帝内经》中许多内容已大大超越了当时的世界水平。
《难经》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系秦越人所著,成书于汉之前,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多个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与《黄帝内经》一样,成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
两汉时期,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写成了《伤寒论》,它是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辩证论的第一部专书,为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
此后,在上述几部医学典籍的基础上,后人又写出了一些流传后世的医学专著。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唯物辩证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不管自然科学家们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总还是在哲学的支配下。
”中医学和其它自然科学一样,总要受一定的世界观的支配和影响。
由于中医学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在其形成的过程中,又受着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因而在它的理论体系中,始终贯穿着唯物辩证的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辩证方法思考作者:指导教师:2012年10月26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辩证方法思考(医学院)摘要: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未来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从研究对象、思维方式、理论基础、科学底蕴、治疗用药等方面比较分析了中西医的差异,进而从辩证法的角度,总结思考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三种辩证方法,即交叉兼容、互补增强与集成创新。
关键词:中医西医结合治疗辩证方法0 引言中西医结合,是在我国既有传统的中医药学,又有现代的西医药学的特定环境和条件下,从我国国情和民情的实际出发,以及人民群众防治疾病和卫生保健社会需要而提出的。
中西医结台医学作为我国独特的医学学科,同中医、西医一起组成了我国的医学科学体系[1]。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一直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坚持中西医结合方法”,并进一步提出“中西并重,发展中医药”和中西医要加强团结,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促进中西医结合的方针[1][2]。
正确理解中西医结合,正确应用中西医结合,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出中西医结合的强大作用,为人类健康带来前所未有的益处。
本文首先分析了中西医的主要差异,在此基础上,结合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发展现状,总结了实现中西医有效结合的三种辩证方法。
1 中西医差异比较分析中医是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
在研究方法上,中医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
西医大都需要借助仪器设备来诊断,同时利用自己的感觉器官通过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等方法或借助听诊器、叩诊锤、血压计、体温表等简单工具对人体进行局部检查来诊断患者的疾病。
中西医在研究对象、思维方式、理论基础、科学底蕴、治疗用药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3][4]。
2.1研究对象中医学之研究对象偏重于人与自然之关系,中国古代先哲认为人类生存的目的是适应自然,而不是关心是否能认识到物质世界之深层结构、形态,并不离开实际情况去思考问题。
认为一切脱离相对关系之个体,以及脱离整体的部分,是毫无意义的。
人类认识自然界之规律是“以人为本”,认为能够更好的适应自然,有利生存发展。
强调人类个体生命过程及人类历史相对于自然界乃至整个世界是短暂的,而宇宙对人呈现出来的规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西医由于把动态的生命过程静止在一点上,忽略了自然因素之影响,简化其研究条件,借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对人体之结构及各个结构之功能借助仪器进行周密细致、系统的观察和纵深研究,提高了研究速度,一大批前沿性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从而加速了医学科学化的进程。
必须指出尸体与活体是不能同等的。
最终还需要回到整体动态作用条件及其复杂的人的层面上来。
所以随着西医研究的越深入,其进程也就愈艰难。
2.2 思维方式西医的思维方式,基本上属于直观的、线性的思维方式。
中医的思维方式,基本上属于抽象的、综合的思维方式。
西医强调能够观察(如解剖学的肉眼观察和细胞学、细菌学的仪器观察)、能够化验(要求拿出化学成分、化学分子式,让数据说话)、能够反复实验(通常是在割裂其它因素的条件下就某一种因素的反应进行实验),并且在临床中往往是针对疾病的直接原因采取对抗性措施(特别注重消毒、灭菌、杀死癌细胞、切除癌变部位)。
这些都是西医直观与线性思维方式的具体表现。
中医自然也需要解剖学知识,但除此之外便没有西医那些东西了。
中医的“阴阳”、“五行”、“经络”、“气相”、“血相”都是抽象的,需要靠灵性去领悟,需要靠想象去意会,需要靠感觉(即望、闻、问、切)去判断,既拿不出什么数据,更拿不出化学分子式。
中医尽管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分别纳入“五行”之中,但绝不将它们割裂开来,而恰恰是将它们作为一个相互制衡的有机系统,完整地统一看待。
中医尽管将人体的前后、表里、虚实、寒燥等分别划归“阴”、“阳”两大范畴,但不仅不将其割裂,反而特别强调“阴阳调和”。
中医不是针对疾病的直接原因采取对抗性措施,而是强调“扶正祛邪”,即扶持和维护人体自身所具有的正常功能以排除各种不正常的干扰。
由于思维方式迥然不同,对于维护人体健康,西医是将治疗放在第一、预防放在第二、养生放在第三的;而中医恰恰相反养生第一,预防第二,治疗第三。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西医治‘已病’,中医治‘未病’。
显然,中医这种“养生第一,预防第二,治疗第三”的思路,是从源头上维护人们健康的正确思路。
除了易理、“阴阳”、“五行”,中医还要求懂得道家思想乃至佛家思想。
实际上,一位高明的中医师往往具有相当深厚的哲学造诣,甚至本身就是一名够格的哲学家!这是西医界实在难以比肩的。
2.3 理论基础中医与西医两者的理论基础是全然不同的。
众所周知,西医的理论基础是科学,而且主要是经典科学。
中医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呢?可以认为是哲学,而且是中国哲学。
西医是建立在解剖学细胞学、细菌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科学基础之上的,基本上属于“机械唯物论”的范畴。
西医把人体划分为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骨骼系统、肌肉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等若干系统,再分别将各个系统划分为若干器官。
这实质上等于把人体看作一台由各种部件、诸多零件组合起来的复杂的机器设备。
医生往往只熟悉某一系统的专科,而对其它系统专科往往缺乏了解;在临床上,也往往只注意本专科的病变,而对其它方面的病变不闻不问。
至于西药,就基本上属于纯粹的化学范畴了。
2.4 科学底蕴人的生理、病理、病因、病机等涉及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多学科的具体内容,需要应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和阐明,移植和应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是医学研究和发展的杠杆和桥梁。
中西医的现有差异在这个方面也深刻地显示出来。
在中医发展的历史条件下,所吸收的主要是中国古代的科学文化,包括中国传统的科学思想和数学、天文学、历法学、地学、物理学、化学、动物学、植物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受其发展水平的限制,不能有效地解答医学的各种具体问题,中医不得不在总结临床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哲学思辨,尽管掌握了许多深刻的客观规律,并在临床应用有效,但大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从整体来看,中医学术的科学技术内涵还属于古代科学技术的水平。
西医学术的科学技术内涵在16世纪之前不比中医高,但从16世纪开始欧洲发生一系列科学技术革命,西医走上移植和应用近代科学技术革命成果的发展道路,把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知识直接应用于解答医学问题,把这些学科的分解还原方法、实验方法、定量方法等应用于医学研究,对于生理、病理等能够以实验为依据,定量地做出物理的、或化学的、或生物学的解释,由此被人们称为医学的科学化和技术化。
西医学术的科学内涵的提高主要是近代以来的事情。
2.5 治疗用药在治疗方面,西医的一个特点是“手术万能”,这与西医在外科方面的优势密不可分。
中医也有外科手术,早在东汉末年,被誉为“神医”的华佗就有“刮骨疗毒”、“开颅洗脑”的本领,可惜后来没有发展起来。
西医的另一个特点是“同病同方”(即对不同人的相同病症开列相同的处方),正如俗话所说的“感冒发烧,阿司匹林一包”。
而中医恰恰相反,是“同病不同方”一一同样是感冒发烧,中医要考虑到患者的性别、年龄、胖瘦、机体的强弱、病症的虚实寒热乃至生活的习惯,对不同的人开列不同的处方。
西医还有一个特点是“对症治疗”,即针对症状进行治疗。
而中医则讲究“辨症施治”,即对病症的所有相关因素及其相互影响作通盘的考虑加以治疗。
在用药方面,中医与西医有着原则的区别。
中医完全使用自然药物,并且往往是不加提纯直接使用,还特别注重多种药材相“配伍”;而西医基本上完全使用化学药物,即使有少许自然药物,也总是尽量提纯为单一的成分。
由于药理完全不同,因而导致中药与西药的两大差异:其一体现在效果方面;其二体现在价格方面。
就效果而言,西药是针对症状的,一般当时的效果都比较明显,但往往存在两大问题:一个是只顾局部而不顾整体,因而往往顾此失彼;另一个是只顾眼前而不顾长远,因而往往导致严重的后遗症。
中药处方是经过对整个人体通盘考虑之后才开列的,并且重在调理人体自身功能以恢复健康,因而一般当时的效果都不够明显,对有些重病患者往往需要经过几个阶段、按照治疗过程的进展开列几副不同的处方。
然而,正因为如此统筹兼顾、标本兼治,一般也就不存在西药的两大问题。
3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辩证方法可以看出,中医注重整体宏观之哲学思辨,而西医崇尚部分还原方法;中医思维强调认识从感性直观上升到理性直观,而西医思维则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中医宗旨辨证论治,而西医根于辨病论治;中医采用直接观察人体之方法,而西医主要借助仪器间接观察机体变化;中医试验方法简便直观,而西医实验方法复杂严谨[5]。
中西医体系差别明显,方法迥异,各有其优势和缺陷,但两者均以传播健康为使命,目的是为人类打造健康人生。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不断普及发展,结合的形式也会多种多样,结合的水平也将日益提高。
中西医结合有不同的层次,只有从一个层次向更高的层次不断迈进,才能使中西医结合不断发展,如用中医、西医两种方法进行诊断或同时使用中药或西药。
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讲,世间万物都是由不同的因素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而成的大大小小的动态系统。
同样,中西医结合也不例外,它是由中国的传统医学与西医学在不断地实践中通过相互竞争、相互渗透、相互吸收互为补充,实现有机结合,形成为对立统一体[6][7],中西医结合治疗有以下三种辩证方法。
2.1 交叉兼容交叉兼容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第一种方法,也是最基本的方法。
当前,国内各级别医院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兼容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在临床治疗中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或模式。
中西医之间的交叉和兼容将不断扩展,兼容不仅仅在药物和医疗手段上,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逐渐交叉兼容。
兼容在基础医学与现代诊断学方面的成果,某些特效现代中西药物,都应当成为中西医共用的东西,特别是基础医学。
西方医学在过去的时间里,之所以取得了如此大的成绩,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是建立了完整的系统的基础和临床现代体系。
中医的精华很多,尽管在理论方面,其实以自然科学为理论指导,但是在医学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去重视的地方。
通过和西方医学的结合,能够使得中药西用,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中药西用似乎成为了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
如许多中药颗粒剂,中药注射剂等等。
2.2 互补增强互补增强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第二种方法,也是最普遍的方法。
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台不仅需要正确的科学战略和决策,尤其还需要正确的科研方法。
中西医是在不同历史条件与不同文化背影下形成的,互有短长,互补性很强。
取长有方,补短有术,就会促进理论水平与临床疗效的共同提高。
这是一种互补性的结合。
中医可以补西医的短处,比如外科医生在学中医以前,只是靠手术治病,学了中医以后,就形成了“一手拿刀,一手拿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