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重点名词解释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预防医学期末复习重点

预防医学期末复习重点

预防医学重点一、名词说明1、感染谱:指宿主感染病原体后,轻重程度不同的感染表现形式。

2、生物富集:污染物经生物体汲取后可在其体内蓄积,并通过食物链进一步富集,使得生物体内该污染物的含量明显高于环境中该物质的含量,并在生物体内逐级提高的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集。

3、病例比照探讨:是选择患有和未患有某特定疾病的人群分别作为病例组和比照组,调查并比较两组人群过去是否暴露于某种或某些可疑因素及暴露的强度,通过比较各组之间暴露比例和水平的差异,推断暴露因素与探讨的疾病有无关联或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视察性探讨方法。

4、队列探讨:是将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及其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各组的结局并比较其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素与结局之间有无关联及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视察性探讨方法。

5、举荐的养分素摄入量(RNI):作为个体每日摄入该养分素的目标值,可以满意某一群体中绝大多数(97%-98%)个体须要的摄入水平。

6、相宜摄入量(AI):是通过视察或试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养分素的摄入量。

7、流行病学:是探讨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8、疫源地消毒:为了杀灭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对现有或曾经有传染源存在的场所和物品进行的消毒,属防疫措施。

9、矽肺:矽肺是由于长期吸入高浓度游离二氧化硅的生产性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10、混杂偏倚:由于混杂因素的存在,且这些因素在病例组和比照组分布不均,则会掩盖或夸大了探讨因素和疾病的真实联系。

11、相对危急度:是反映暴露与发病关联强度的指标,也叫危急比或率比,是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的比值,简称RR。

12、短期波动:疾病在一集体或固定人群中,短时间内发病数突然增多的现象。

短期波动的含义与爆发相近,只是区分在于爆发常用于少量人群,而短期波动常用于较大数量的人群。

13、盲法:在从事试验流行病学探讨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受探讨对象和探讨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在设计、资料收集或分析阶段简单出现信息偏倚,为避开这种偏倚在设计时可采纳盲法,使探讨者或探讨对象不明确干预措施的安排,探讨结果更加真实、牢靠。

预防医学名解重点

预防医学名解重点

名解1.(考)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规律以及制订防制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的对策和措施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考)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就是由于原生环境中水、土壤里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居民通过长期饮水摄食后,使体内相应元素过多或过少,最终引起具有明显地区性的特异性疾病。

3.(考)生态系统:指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称为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是指地球的有机界,包括微生物、动物、植物及人类等;非生物环境包括空气、水、无机盐类、氨基酸等。

4.(考)生态平衡:生态系统是一种复杂的、各个组成部分随时间而发生变化的动态系统,它不断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和转移,使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物质、能量、信息三者的输入、输出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5.(考)食物链:是指在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吞食,彼此形成的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物质的迁移转化,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6.(考)环境污染:是指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组成发生不可逆的变化,造成环境质量的下降和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并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的现象。

7.(考)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在环境中可发生物理、化学、生物学等作用,生成理化特性与原来完全不同的新的物质,被称为二次污染物,如光化学烟雾、甲基汞等。

8.(考)剂量-效应关系:是指进入机体的剂量与某个机体所呈现出的生物效应强度间的关系。

9.(考)剂量-反应关系:是指随着剂量增加,某一生物群体中出现某种特定生物学效应的个数增加,通常以出现特定生物学效应的个体占总测试个体数的百分数来表示。

10.(考)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COPD):SO2使气管和支气管的官腔变窄,气道阻力增加,分泌物增加,严重时可造成局部炎症或腐蚀性组织坏死,是COPD的主要病因之一,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

预防医学重点

预防医学重点

预防医学重点名词解释1、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研究对象:人群;研究内容:疾病与健康状况;研究任务: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

2、疾病的分布:指疾病的群体现象或称疾病的三间分布,是描述疾病事件在什么时间,什么地区,哪些人群中存在的方式及其发生、发展规律,在流行病学中简称三间分布。

3、散发:指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上无明显联系。

4、暴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很多症状相同的病人。

5、暴露:指研究对象曾经接触过某些因素或具备某些特征。

6、比值比(OR)是指病例组的暴露比与对照组的暴露比之比。

7、匹配:是一种限制研究因素以外的因素对结果干扰的一种手段,即要求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征上与病例保持一致。

8、病例对照研究:又称回顾性研究,是选择患有和未患有某种特定疾病的人群分别作为病例组和对照组,调查并比较两组人群过去是否暴露于某种或某些可疑因素及暴露的强度,通过比较各组之间暴露比例和水平的差异,判断暴露因素与研究疾病有无关联或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的研究方法。

9、队列研究:又称前瞻性研究、定群研究、随访研究,是将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及其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各组的结局并比较其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素与结局之间有无关联及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10、实验性研究:指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按照预先确定的研究方案将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对试验组人为地施加或减少某种因素,然后追踪观察该因素的作用结果,比较和分析两组或多组人群的结局,从而判断处理因素的效果。

11、筛检(screening)是运用快速、简便的试验、检查或其他方法,将健康人群中那些可能有病或缺陷、但表面健康的个体,同那些可能无病者鉴别开来。

12、相对危险度(RR):包括了危险度比(risk ratio)或率比(rate ratio, RR)。

预防医学

预防医学

因素和心理行为诸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规律,以及探讨相应的卫生保健策略和预防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活动和医学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框架。

是人们观察和解决医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

卫生保健,它依靠切实可行、学术上可靠又受到社会欢迎的方法和技术,是社区的个人和家庭积极参与普遍能够享受的,费用也是社区或国家依靠自力更生精神能够负担的最基本的卫生保健。

初级卫生保健是国家卫生系统的中心职能和主要焦点,是国家卫生系统和整个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

化过程的不同时期,全方位的实话预防保健措施。

人类健康的生物、物理、化学、社会与心理等方面的治病因素。

断,早治疗,它是发病期所进行的防止疾病发展的主要措施。

中个,因接触粉尘、有毒化学物、有害物理刺激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后引起的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兵力改变,并出现相应临床症状与体征的一类疾病。

相对稳定无需自外地输入传染源就经常发生的疾病。

相互协调的平衡状态。

(Psychosomatic):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疾患,是一组有躯体症状,其发生、发展、转归和预防均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的疾病或综合证。

analogue):生理始基是指心身疾病患者在患病前的生理特点,它决定着个体对心身疾病的易患性(vulnerabilty)及所患疾病的种类。

过食物供给的脂肪酸。

供给的氨基酸。

简答:1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2生活行为因素:如吸烟、酗酒、滥用药物、缺少体育运动等不利于健康;3卫生保健因素:包括医疗、预防和康复等服务,医疗水平差、医务人员量少质差、卫生经费不足等都是不得健康的危险因素;4人类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成熟老化等。

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三级预防”也称综合预防,是卫生工作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重要体现和措施,即以全民为对象,由不同层次、全方位地针对无病期、发病期和康复期各个环节,把以防病为中心的医疗预防服务搞好。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总结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总结

1.食物链: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作为食物,彼此以食物联接起来的锁链关系称为食物链2.二次污染物:排入环境的污染物在物理、化学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理化性质不同于一次污染物的新的污染物3.潜伏期:自病原体侵入机体到最早临床症状出现这一段时间称为潜伏期。

各种传染病均有相对固定的潜伏期,病原体在此期间增殖至引起宿主产生症状的阈值量。

各传染病的潜伏期长短各异,其变化范围从几小时到数十年,受到病原体数量、毒力、侵入途径和机体状态的影响。

4.预防接种:利用生物制品将抗原或抗体注入机体,使其获得对某些疾病的特异抵抗力,保护易感群体,以预防传染病。

它是实施计划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

5.突发事件: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6.蛋白质的互补作用(complementary action of protein):两种或两种以上食物蛋白质同时食用,其中所含有的必需氨基酸取长补短,达到较好的比例,从而提高利用率的作用称为蛋白质互补作用。

7.职业病: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的病理改变,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并影响劳动能力。

8.健康监护:通过各种检查,分析和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对接触者健康的影响及其程度,掌握作业工人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健康损害征象,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有害因素所致疾患的发生和发展。

9.矽肺:在生产环境中长期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10.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

11.社会环境:social environment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人工环境12.生物的富集作用:bioconcentration环境中某些污染物含量在生物体之间沿着食物链逐级增高是生物体内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13.第二级预防: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工作,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总结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总结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总结一、统计学部分1.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11):由于个体存在差异,因此通过样本推论总体时会存在一定的误差,如样本均数往往不等于总体均数,这种由抽样造成的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的差异称为抽样误差。

2.样本(sample)(4):从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观察单位的过程称为抽样,所抽得的部分称为样本。

3.总体(population)(2):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研究对象的全体4.变量(variable):收集资料时,对每个观察对象的某项特征进行测量的观察,这种被观察单位的特征称为变量。

5.概率(probability)对某一随机现象进行大量观察后得到的一个统计百分数f/N抽样研究(sampling study)(2):从总体中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部分个体进行研究的过程称为抽样研究。

6.计量资料(Quantitative data)(6)对每个观察对象的观察指标用定量方法测定其数值大小所得的资料称为计量资料,通常带有度量衡单位。

7.计数资料(count data)(3):先将观察对象的观察指标按性质或类别进行分组,然后计数各组数目所得的资料称为计数资料,也叫定性数据(Qualitative data)。

8.等级资料(Rank data):同时具有半定性或半定量特征的资料,有大小顺序,所以也叫有序资料。

×100%,主要用于对均数相差较大或9.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1):CV=SX̅单位不同的几组观察值的变异程度进行比较。

10. I类错误(3):当Ho为真时,假设检验结论拒绝H0接受H1,这类错误称为I类错误。

11. II类错误:当真实情况为H0不成立时,假设检验结果不拒绝H0,这类错误称为II类错误。

12.标准正态分布(Standard Normal Distribution) (2):对任何参数的正态分布,都可以化成μ=0和σ=1的标准正态分布。

预防医学六章真经名词解释+简答

预防医学六章真经名词解释+简答

第一部分基本理论名词解释1.医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人们对于生命过程、健康和疾病的特点和本质的认识及概括,使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医学问题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方法。

2.预防医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疾病的分布规律,以及制定防治疾病、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的对策和措施的一门学科。

3.secondary prevention 二级预防,是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及时采取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

4.整体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5.健康促进是指通过各种社会保健措施,增强人们控制影响健康的因素,改善自身健康的能力的过程。

简答题(共35分)1.试述三级预防的应用原则。

答:一般对疾病采用一级预防有效果的就用一级预防;一级预防效果不明显的,可采用二级预防或三级预防。

如对预防某些传染病,预防接种是一级预防的主要策略和措施。

对确定其他疾病在三级预防中应以哪一级为重点,一般可依据两点:①病因:病因明确且是人为所致的,只要主动地采取一级或二级预防措施,就可以较容易地控制这一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对某些病因不清楚的恶性肿瘤防治,则采用二级和三级预防,特别是以二级预防为重点;也有一些疾病无发病预兆,则只有采用三级预防方法。

②疾病的可逆性:对病程可逆的疾病,如大多数常见疾病,以一级和二级预防为主;对病程不可逆转的一些疾病,如矽肺,更要加强一级预防。

2.健康教育的基本要素。

答:传播者:传播者的声誉在传播过程中构成特殊的心理定势。

传播者要对所传播的信息进行选择、取舍、加工制作,将科学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信息,以提高传播效果。

信息:健康教育在传播疾病预防信息时,从传播心理分析,受传播者一般对危害性信息比对保健知识更感兴趣。

但是,一般在宣传中对正反论证要合理安排。

传播途径:传播的途径可分为个体传播、团体传播和大众传播三大类。

受传播者:择或接受某一信息是受心理因素支配的,针对受传播者中共同的心理因素,选择传播内容更易为受传播者接受。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第一单元环境元健康1.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规律以及制定防治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的对策和措施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l.环境,环境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它包括了。

切客观存在的,与人类生存有关的自然以及各种社会条件。

世界卫生组织公共卫生专家委员会给“环境"的定义是“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

2食物链,指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食物是一种重要形式,自然界生物与生物之间,植物与动物之间,动物与人之间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索关系称之食物链。

3·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包括微生物、动物、植物及人类等)与非生物环境(空气、水、无机盐类、氨基酸等)所组成的自然系统。

4·生态平衡,是指在生态系统各个环节的质和量相对稳定和相互适应的状态称之为生态平衡。

这种平衡是相对的,生态平衡一旦被破坏,将影响到生态系统的进化和发展,对人类的健康也带来影响。

5环境污染:由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造成的环境质量下降,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生产条件,并对居民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以及潜在危害称为环境污染。

6·环境污染物,进人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叫做环境污染物。

7·地球化学性地方病:在地壳的历史变迁中,地壳表层各种化学元素分布不均,一些地区某元素分布过多或过少,人通过水、食物摄取某元素的量不足、过剩或比例失调而导致的疾病称为地球化学性地方病,又称化学元素性地方病。

8·空气离子化,空气中的气体分子如氧、氮在一般状态下呈中性。

当受到外界某些理化因子的强烈作用,其外层电子可跃出轨道而形成阳,该跃出的电子即附着在另一气体分子而形成阴离子。

9·公害病,因严重的环境污染而引起的区域性疾病称之为公害病。

10.生物富集作用,是指某些生物不断从环境中摄取浓度极低的金属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体内聚集起来,使该物质在生物体内达到相当高甚至引起其他生物中毒的浓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防医学重点名词解释1、三级预防策略:①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

在第一级预防中,如果在疾病的因子还没有进入环境之前就采取预防性措施,则称为根本性预防。

②第二级预防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工作,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

③第三级预防对以患某些病者,采取及时的、有效地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以丧失劳动力或残疾者,主要促使功能恢复、心理康复,进行家庭护理指导,使病人尽量恢复生活和劳动能力,能参加社会活动并延长寿命。

2、流行病学: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使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3、发病率:在一定期间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4、罹患率:与发病率一样,也是测量人群新病例发生频率的指标,计算方法同发病率;与发病率相比,罹患率适用于小范围、短时间内疾病频率的测量,观察期限可以以日、周、旬、月为单位,可以精确地测量发病的几率,常用于疾病爆发或流行时的调查,如传染病、食物中毒及职业中毒等爆发的调查。

5、患病率:也称现患率,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现患某病者(包括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6、续发率:也称二代发病率,指某传染病易感接触者中,在最短潜伏期与最长潜伏期之间发病的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

7、判断疾病地方性的依据:①该病在当地居住的各人群组中发病率均高,并随着年龄增长儿上升。

②在其他地区居住的相似人群组中,该病的发病率均低,甚至不发病。

③外来的健康人,到达当地一定时间后发病,其发病率逐渐与当地居民接近。

④迁出该地区的居民,该病的发病率下降,患者症状减轻或呈自愈趋向。

⑤当地对该病易感的动物也可能发生类似的疾病。

8、移民流行病学:利用移民人群综合描述疾病的三间分布,从而找出病因的一种研究方法。

通过观察某种疾病在移民人群、移居地当地人群及原居住地人群中疾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差别,区分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从而发现病因线索。

移民流行病学进行病因探索主要依据以下两点:①若某病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别主要由环境因素造成,则该病在移民人群中发病率或死亡率与原居住地的人群不同,而与依据地当地人群的发病率或死亡率接近。

②若某病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别主要是遗传因素的作用,则该病在移民中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移居当地人群不同,而与原居住地人群的发病率或死亡率接近。

9、大流行:当疾病迅速蔓延,涉及地域广,短时间内可跨越省界、国界或洲界、发病率超过该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流行水平,即为大流行。

10、现况研究:描述性研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它是在某一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的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特定人群中疾病、健康状况及有关因素的资料,并对资料的分布状况、疾病与因素的关系加以描述。

因为现况研究所获得的资料是在某一时间横断面上收集的,故又称横断面研究。

又因它得到的率是在特定时间、特定人群中的患病率,因而又有患病率研究之称。

11、病例对照研究:选择患有和未患有某特定疾病的人群分别作为病例组和对照组,调查各组人群过去暴露与某种或某些可疑危险因素的比例或水平,通过比较各组之间暴露比例或水平的差异,判断暴露因素是否与研究的疾病有关联及其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12、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该方法一是按照随机化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二是同时前瞻性随访各组的疗效,是典型的按照实验法的原则设计的研究类型,符合实验研究的基本条件。

13、病因研究的步骤:一、总结现象:可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疾病的发生于流行也是如此二、建立假设:此阶段的任务是根据已掌握的具有科学事实的大量材料进行分析,对其规律性作出假设性的解释和推断,即建立假设。

三、检验假设:通过对描述性研究和临床观察的材料分析,形成了某因素与某疾病有因果联系的假设。

四、病因推到:在经过上述三个阶段的研究后,可能得到某因与某疾病有统计学的关联,虽然经过分析性研究进行检验,也不能随便就判断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联。

14因果关系的判断标准:①关联的强度②关联的重复性③关联的时间性④剂量-反应关系⑤关联的特异性⑥关联的合理性⑧试验证据⑨相似性15筛检:是运用快速、简便的检验、检查或其他措施,在健康的人群中,发现那些表面健康,但可疑有病或有缺陷的人。

16 筛检试验诊断试验目的区别可疑病人与可能无病者区别病人与可疑有病而实际无病者对象健康人或无症状患者病人或筛检阳性者要求快速、简便灵敏度等科学、准确、特异度费用经济、廉价花费较高处理用诊断试验确诊严密观察和及时治疗18、诊断的应用原则:①灵敏度、特异度要高②快速、简单、价廉、容易进行③安全、可靠、尽量减少损伤和痛苦。

19、灵敏度:又称真阳性率,指金标准确诊的病例中被评试验也判断为阳性者所占的百分比。

20、特异度:又称真阴性率,指金标准确诊的非病例中被评试验也判断为阴性者所占的百分比。

21、假阳性率:又称误诊率,是指金标准确诊的非病例中被评试验错判为阳性者所占的百分比。

22、假阴性率:又称漏诊率,是指金标准确诊的病例中被评试验错判为阴性者所占的百分比。

23、约登指数:又称正确指数,是灵敏度和特异度之和减去1。

24、在患病率一定时,试验的灵敏度越高,阴性预测值越高;试验的特异度越高,阳性预测值越高。

灵敏度和特异度对阳性预测值的影响较阴性预测值明显。

当灵敏度和特异度一定时,受检人群中所检疾病的患病率越高,阳性预测值越高,阴性预测值越低;受检人群所检疾病患病率越低,阳性预测值越低,阴性预测值越高。

患病率对阳性预测值的影响也较阴性预测值明显。

25、并联试验:又称平行试验,是指同时应用多项试验时,其中只要有一项阳性判为阳性。

并联试验可是灵敏度提高,减少漏诊率,阴性预测值升高,但使特异度降低,减少误诊率,阳性预测值下降。

26、串联试验:又称系列试验,是这一次应用多项试验,当所有试验均为阳性时才判为阳性。

串联试验可提高特地度和阳性预测值、降低误诊率,但使灵敏度降低、漏诊率升高、阴性预测值下降。

27、公共卫生监测:是连续地、系统地收集疾病或其他卫生事件的资料,经过分析、解释后及时将信息反馈给所有应该知道的人(如决策者、卫生部门工作者和公共等),并且利用监测信息的过程。

三要素:①连续地、系统地收集疾病或其他卫生事件资料,发现其分布特征和发展趋势;②对原始监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解释,将其转化成有价值的信息;③及时将信息反馈给所有应该知道的人,利用这些信息来制订或者调整防治策略和措施。

28、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一般可以分为A型反应和B型反应,A型反应与剂量有关,可以预测,包括过度使用、副作用、毒性作用、首剂反应、继发反应和停药综合症;B型反应与常规的药理作用和剂量无关,可能涉及遗传易感性和变态反应等机制,因此难以预测。

损害情形:①引起死亡②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③对生命有危险并能够导致人体永久的或显著地伤残④对器官功能产生永久损伤⑤导致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

29、询证医学:任何临床的诊治决策,必须建立在当前最好的研究证据与临床专业知识和患者的价值相结合的基础上。

实施步骤:①从病人存在的问题提出临床面临的要解决的问题②收集有关问题的资料③评价这些资料的真实性和有用性④在临床上实施这些有用的结果⑤进行后效评价。

30、临床预防服务:是指由医务人员在临床场所(包括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者在家庭和社区场所)对健康者和无症状“患者”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评价,实施个性化的预防干预措施来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

掌握以下相应的知识和技能:①鉴别和评价个体疾病的危险因素②应用生物、行为和环境的方法,为纠正或减少疾病/损伤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③组织和管理临床诊疗室工作,使之有利于临床预防与医疗工作相结合而且便于进行监控,并成为开展个体健康促进活动的倡导者④对社区以及其他人群包括职业群体实施危险因素评价,减少人群健康危险因素,并通过大众传媒等手段,成为一名在社区中实施健康促进活动和利用预防策略信息和资源的倡导者⑤评估用于减少个人和社区危险因素的技术的有效性,了解相关信息,成为医生、工作场所和政府对临床预防服务的发展和评价的顾问。

31、临床预防服务的内容:①求医者的健康咨询②健康筛检③免疫接种④化学预防。

32、预防高血压:①第一级预防:教育病人不吸烟,不酗酒,避免吃过咸的食物,适当运动,保持理性体重,劳逸结合。

②第二三级预防:教育病人定期测量血压以及早发现。

33、国内外健康教育实践中常用的健康相关行为理论可分为三个水平:①应用于个体水平的理论或“模式”:包括健康信念模式、阶段变化理论、理性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②应用于人际水平的理论:社会认知理论③应用于社区和群体水平的理论:社区组织、创新扩散理论。

34、行为变化阶段:①无转变打算阶段②打算转变阶段③转变准备阶段④行动阶段⑤行为维持阶段。

35、5A戒严法:①询问吸烟情况:在每一个病人、每一次就诊时了解和记录其吸烟情况②劝阻吸烟:以一种明确、语气肯定、个体化的方式促使没有一个吸烟者戒烟③评估戒烟意愿:了解吸烟者这次是否愿意尝试戒烟④帮助尝试戒烟:帮助愿意戒烟者确定戒烟日、制订戒烟计划;提供咨询帮助及培训解决问题技巧;帮助病人获得外部支持及提供戒烟资料等⑤安排随访:确定随访时间表(至少开始戒烟后的第1周随访1次)。

36、提高戒烟动机的快速干预策略及措施——5R 法:①指出相关性:鼓励自己指出自己戒烟的相关理由或原因,与自己的情况(如疾病、健康危害、家庭、社会关系)越密切越好②强调危险性:鼓励吸烟者自己说出吸烟的不良后果。

医务人员应强调与病人最相关的危害部分,并指出彻底戒烟时避免这些不良后果的唯一途径③认识回报:鼓励吸烟者说出戒烟可获得的潜在益处,并强调与病人最相关的回报④认清障碍:鼓励吸烟者说出阻碍其吸烟的理由,并告之能解决这些障碍的办法和措施⑤反复动员:动机干预应在无戒烟意愿的吸烟者每次看病时都反复进行。

37、静坐生活方式:在工作、家务、交通行程期间或在休息期间内,不进行任何体力活动或仅有非常少的体力活动。

38、营养:指人体摄取、消化、吸收、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以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生物学过程。

39、营养素: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成分。

40、氨基酸模式:指某种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

必需氨基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赖氨酸、组氨酸、蛋氨酸。

41、蛋白质互补作用:由于各种食物蛋白质中必须氨基酸模式不同,通常将富含某种必需氨基酸的食物与缺乏该种必需氨基酸的食物互相搭配混合食用,混合后食物蛋白质中必须氨基酸模式更接近理想模式,从而提高膳食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这种作用即成为蛋白质互补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