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讲解

深水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讲解
深水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讲解

深水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过去几十年里深海沉积理论在沉积学领域取得的进展有目共睹,进入21世纪以来有关论文发表数量跨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充分显示了国际上在深海沉积作用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尽管我国相关方面的学术研究不尽如意。其中,三个方面受到了特别关注:一是与“鲍玛序列”有关的重力流沉积作用,20世纪90年代后期沉积学界展开了大讨论(参见《AAPG Bulletin》)1997,81卷;1997年AAPG年会:Shanmugam及其同时系列论著);二是深海牵引流相关的沉积作用;三是深海层序地层方面。然而,目前国内外对深海沉积作用理论的概念和模式还存在较大分歧,甚至在关键术语和概念模式方面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从而影响人们对深海沉积油气预测与勘探方向的把握。本文主要对近几年国内外专家学者在深海沉积理论中对深水作用机制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1 陆坡倾向的重力作用机制和相应沉积作用

1.1 深水重力作用认识进展

沉积物重力流中的颗粒流和液化流由于地质历史时期的实例少和应用价值不高故不受关注,碎屑流和浊流及其沉积物则是争论的主题。1997年AAPG年会上,Cliffton召集组织了题为“深水碎屑沉积作用与储层关系:我们能预测什么?”(Processes of deepwater clastic sedimentation and their reservoir implica-tions:whatcanwe predict ?)的讨论会,试图为解决这些争议找出一些关联答案。参加这次讨论会的正是相关领域的著名沉积学家如Bouma、Damuth、Lowe、Parker、Shanmugam等,但双方未能就自己的观点说服对方。那么,争论的焦点是什么呢?正是我们熟知的“鲍玛序列”!此次会议之后,Shanmugam在其系列文章中阐述了“鲍玛序列”并不都是浊流成因的思想,矛头直指“鲍玛序列是浊流形成的浊积岩所具有的特征层序”经典论断,而该论断和相关的“浊积扇”模式广泛流行于沉积学界,并在各个时期沉积学论著中大都能看到这种主流观点盛行的体现。

Shanmugam (2002)在对“鲍玛序列”经典剖面——法国海事阿尔卑斯

(Maritime Alps)的始新世)渐新世安诺(Annot)砂岩重新解剖研究后认为,这些砂岩单元代表有多次沉积事件作用,除了浊流外,还有更多的砂质碎屑流和牵引层流。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每一个砂岩层(鲍玛序列)都是一个正粒序层”的结论,从而也否定了“鲍玛序列”浊流成因之说。关于对“鲍玛序列”的“批判”可参见其重要论文“浊积岩十大神话”,这里节选其重要的思想和结论以代表沉积物重力流理论认识进展的一个方面:1)由浊流形成的沉积物才能称为浊积岩;2)“高密度浊流”是指砂质碎屑流而不是浊流;3)“鲍玛序列”的交错层理是牵引底流沉积产生的;4)浊流是一种有牛顿流(这一点与我们过去教科书中的提法大相径庭。笔者注)和紊乱状态的沉积物重力流;5)浊积岩没有复杂的颗粒悬浮层和碎石浮层,不发育逆粒序。Shanmugam得出上述认识,不仅仅是建立在实际观察中,另一个重要依据是至今为止没有一个水槽实验能完整建造出“鲍玛序列”。其实,自“鲍玛序列”一提出来就曾受到过批评,只是没有引起注意。Shanmugam]作为反对派“弱势群体”的一方对“鲍玛序列”的批判只是敢于站出来的一个代表,诚如Miall所说:“因为我们在潜意识中对鲍玛浊积岩都有一个自认为很好的定义,这样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许多沉积学描述和解释都偏离了方向,直到像Shanmugam之类的人出现并带来了新看法,说明深海砂岩并不等于浊积岩”。

关于碎屑流与浊流的关系,Shanmugam的编制的图谱给予了清楚的表达,并从流变学角度进行了讨论。由于人们过去将众多砂质碎屑流放置在“鲍玛序列”中A段被当作浊流沉积,因此在分析沉积相模式时自然而然地会出现偏差甚至错误。对此国内也有人给予了一定关注,并在西藏发现了实例。

通过上述深海沉积物重力流新认识及问题解析,结合近年来对西藏和川西深海沉积研究的经验教训,对深海重力流沉积有关沉积理论及概念,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鉴于“鲍玛序列”概念使用的广泛性,可以继续采用,但在使用时应当考虑它不仅代表浊流产物,而通常是砂质碎屑流、浊流、牵引底流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可能的情况下提醒读者注意其含义,并予以引号标注;2)浊积岩的使用仅限于浊流作用的沉积产物,不应与“鲍玛序列”所有的沉积等同起来;

3)在使用深海环境模式时建议废弃“浊积扇”概念,采用“深海扇”予以取代,在环境位置明确时使用“海底扇”概念。这是因为深海扇没有哪一类是由单一浊流形成的,而是由上述几种深海沉积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斜坡扇概念源于层序

地层,广义上也应属于深海扇,但其是否存在争议很大(参见3.3);4)在研究深海沉积重力流时,特别注意区别“鲍玛序列”A段中砂质碎屑流与浊流沉积成因。

1.2 深水重力作用机制

在深水陆坡区,基于其相对陡峭的地貌,在重力作用并在其他诱因(如地震、气水合物融解、超压释放、底辟活动、突发海流)的配合下,海床浅表层沉积物极易发生滑动、滑塌等重力活动,并进一步演化为碎屑流、颗粒流乃至浊流。这些均为因重力而发生的陆坡倾向上的深水作用机制,故而称之为陆坡倾向的重力作用机制和相应沉积作用。在多数情况下,这种作用是塑造深水环境地貌的主要因素。

滑坡和滑坡体是深水环境常见的作用机制和响应事件,在全球许多地方均有报道。其中以欧洲大陆边缘研究最为深入。Wilson等2004年研究了舍得兰群岛西北部的Afen滑坡体,研究了其形成的诱因、形成阶段等;Storegga滑坡体影响了约95 000 km2的面积、沉积物体积介于2400 km3和3200 km3之间,是目前世界上所识别的、水下曝露的最大滑坡体之一,其可进一步划分为6个地貌单元。此外地中海和西北欧亦有针对滑坡体的多处报道。在其它海域,如安哥拉、加利福尼亚北部海域的Hum-boldt滑坡体。滑坡体自触发、活动直至向重力流转化的全过程,和气水合物、油气渗漏、构造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海岸地带的可持续发展亦有重要意义,这也是西方国家投入巨大力量研究的缘由。重力流水道-堤坝沉积体系是深水环境的显著特色(图2)。水道)堤坝体系在多数大型或中型规模的水下扇上多据主导地位,如密西西比扇,亚马逊扇,印度扇,孟加拉扇,扎伊尔扇,富士扇,以及许多小型扇,如Hueneme和Golo扇等。其中的水道扮演了碎屑物质向深海输送的通道,而堤坝则在重力流流动过程中起到了将其予以围限和分选以便于沙质组分输送至盆地平原。水道)堤坝体系可为粗粒组分的沉积场所。Deptuck等分析了尼日尔三角洲陆坡和阿拉伯海的水道)堤坝体系(channel-levee system (缩略为CLS)),并将之与其他地区的典型深水体系和露头剖面进行对比,系统总结了水道)堤坝体系的地貌单元、特征和成因演化。认为,尼日尔三角洲陆坡和阿拉伯海的上扇区域所发育的水道)堤坝体系,具有构型上的高度复杂性。通常具有数个构型单元:内堤坝、外堤坝、侵蚀通道、水道轴心沉积、滚动块体、物质输送的沉积。尽管单个体系的规模变化很大,第一级别构

型元素的相似性和它们的构型意味着,不管规模差异,它们都具有相同的沉积机制(图1)。

深水块状沙体的分布规律是深水油气勘探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Stow定义其为巨厚的( >1 m)的沙层单元,缺乏原始沉积构造,且和其他深水沉积相联系。除了极厚层理和无构造的外观外,深水块状沙体的关键在于发育了普遍的水逃逸构造、细微的加积面和页岩块砾;并显示了差至中等的分选和组分的非成熟。卷入它们的长距离的输送和就位的两个关键性作用机制为沙质碎屑流和高密度浊流系。

图1 切穿了水道-堤坝体系的地震剖面,显示了第一级别的构型元素,包括侵蚀通道、内堤坝、外堤坝和种种的对应于水道沉积的HARs(DeptuckM E等,2003)。

深水峡谷或水道是陆缘碎屑和陆架浅水区物质向深水输送的主要途径。Abreu研究了安哥拉海域的Block 17区块DaliaM9 Upper油田,发现该区陆坡峡谷具有类似于陆域曲流河的形态,将之称为深水曲流水道。该曲流水道综合体约40 m深、2 km宽,为单个水道(该水道约300 m宽和40 m深)的侧向迁移和局部撕裂分支所致。其重要特征之一为位于水道边缘的叠瓦状地震反射的存在,这些叠瓦反射倾向于平行水道,在多数情况下向水道倾斜,在某些情况倾向于下游方向。这些叠瓦反射形成了位于水道内湾的特征明显的反射体,其显然和水道在其演化过程中的连续的侧向迁移有关。水道的迁移导致了水道内侧的增生沉积和水道外侧的侵蚀,形成了所谓之侧向增生体(LateralAccretion Packages (LAPs))。单一曲流水道的侧向迁移产生了侧向加积的水道综合体,其因水道充填的本质而呈不同程度的内部加积。同样,牛轭湖(环)是绿谷综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下部多为水道充填的粗碎屑组分,而中上部多为自曲流水道漫溢而来的相对细粒的、

和半深海的悬浮沉降的细粒组分。

多数深海扇模式主要是基于对古代沉积的研究,故而认为沉积朵叶体直接系于它们的补给水道。但水道)朵叶体过渡带(CLTZ(channel-lobe transition zone))是近些年来所识别的介于水下扇和水道之间一独立单元,其位于水道口的下陆坡方向,紧邻水道口,且通常和陆坡坡折相联系。在这一区域,浊流可能经历了自受限型向开阔型的水力体制的跃迁,导致了流体的迅速扩散和紊流程度的增加,进而导致海底侵蚀和沉积物途越作用。因此,众多侵蚀型刻槽和线形构造所形成的横向底形是该区域的特征之一。不过,大规模的侵蚀刻槽和相关的底形不仅仅局限于发育良好的CLTZ,下列位置也可以发育,水道堤坝后壁陆坡、水道边缘、水道底床以及小规模的富沙扇的扇面。

1.3 海洋深水区的深水扇

上陆坡、中陆坡和下陆坡乃至盆地平原均可发育朵叶体。只要地形发生相对平缓的变化,在水道、峡谷出口或撕裂分支的决口处均可发生流体行为的跃迁,从而沉积相应粒径的碎屑物质。朵叶体在沉积的同时,又相应造成了地貌的渐进性变化,和水道迁移一道形成了朵叶体的侧向和纵向的迁移,如此垂向叠加和侧向叠覆,即可形成规模巨大的陆坡扇或盆底(地)扇。

海洋深水区的深水扇( 海底扇) 已成为目前国际油气工业研究重要而活跃的领域。深水沉积理论主要分为两个学派:一是海洋沉积学学派;二是层序地层学学派(对深水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有Walker、Stow、Shanmuguam等沉积学家Walker的研究主要涉及再沉积砾岩、深水多砾石砂岩与砾岩储层等粗粒沉积Stow的研究重点是深海细粒沉积物Shanmuguam的研究多涉及(砂质)滑塌、(砂质)碎屑流、滑塌和碎屑流为主的相、底流再作用、海底扇模式、发育、分类和含义等。

第十八届国际沉积学大会对深水沉积进行了多方面的讨论,归纳起来包括了深水沉积的各种沉积类型的实例研究(浊流、碎屑流等)、深水砂岩沉积特征、利用三维地震技术刻画深水沉积地貌特征以及利用露头伽玛仪对浊流沉积层序的划分等方面(其中来自荷兰的Joris T.Eggenhu Isen等学者对英国北海晚白垩统深水沉积的Britannia砂岩块体搬运沉积体系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厚层碎屑沉积会发生整体搬运,呈现沉积体的整体沉积交替或掩埋前部沉积单元的大规模块体

搬运,从而影响砂岩的分布与储层内部的非均质。晚白垩统的Britannia深海砂岩沉积在Witch Ground地堑,形成了主要凝析气的地层圈闭。在根据遍及钻井的20km2Britannia砂岩钻探区11口钻井2000ft(610m)高品质的岩芯资料与,27口相邻钻井的详细研究发现,低位储层内部具有高度的不均质性,厚层碎屑沉积交叉或取代前部低位砂岩,从而在块体搬运内部形成沉积单位的这种大规模的重构现象,大大影响了砂岩的分布(这种砂体的重构现象主要受到地形高低的诱发,是最终形成砂体形态的重要因素,揭示了深水砂体沉积中形态与过程之间的重要联系。

1.4 深水碎屑流沉积中的滑坡体识别研究

Emmanuel E。Adiotomre等人通过三维地震资料的解释对安哥拉近海碎屑流沉积地貌特征开展了详细研究(重点开展深水碎屑流沉积中的滑坡体(slide) 的识别研究(指出三维地震属性分析仍然是刻画深水沉积体形态的最有利技术手段(在研究中利用频谱分解、RGB混合和变异属性刻画深水斜坡碎屑流的形态,最终发现褶皱和断裂演化改变了古海底和倾角的方向,从而控制了引起安哥拉近海碎屑流沉积体滑坡体空间分布的地貌要素,并在三维地震剖面上划分为三个滑坡地震相Emmanuel E。Adiotomre等人研究的深水滑坡体的形态研究就是美国深水沉积学家Shanmuguam教授指出的砂质块体搬运主要形态中的砂质滑动,后者将深水环境中砂质块体运移分为四个部分,砂质滑动(sand slide)砂质滑塌(sand slump)、砂质碎屑流(sand Debris) 与砂质浊流(sand Turbidity)。Emmanuel E。Adiotomre 等人的研究结果提供新的造成滑坡的可能原因的见解,值得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慎重考虑和。意大利的Domenico Capolongo对陆上地震诱发的滑坡与斜坡剥蚀作用机制的研究可能为我们开展深水沉积诱发机制研究方面提供一些启发。文章指出中强地震可能引发从几百到几十万方滑坡作用,并且地震引起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不仅限于一个强烈地震振动短暂的时期,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存在延迟滑坡,会在几小时甚至发生地震后数天才会引起滑坡(特别是地震引起的山体滑坡与后期的斜坡剥蚀作用共同产生多次的滑坡现象。

2 深海牵引流作用机制及相应沉积作用

众所周知,深海牵引流主要包括等深流、内潮汐、内波,以及其它未知的一

些底流,在国内外有关研究进展情况业已评述[35~37],但总体来看问题认识不足。

2.1 等深流作用机制和相应沉积作用

等深流从1966年发现以来已经40余年,然而,从目前发表不多的文献情况来看其应用非常有限,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根据已经总结的古代和现代等深积岩或沉积物特征[38,39]在露头或岩芯识别古代等深积岩还存在困难之处[40],而且与正常浅海和深海的细粒沉积较难区分;其二,在几十年来发表的等深流相关文献中,绝大部分与现代和新近纪有关,在古近纪之前识别的实例据Elsevier、GSW、CKN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不完全统计不超过20篇(国内8~10篇,国外少于10篇),而且集中在奥陶系和侏罗)白垩系少数几个层位;第三,等深流主要形成于陆隆和斜坡环境,这些场所以侵蚀作用为主,客观上限制了等深流沉积的保存。这一特点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Shanmugam和Moiola[41]就指出:“实验室可以完成大量热跃层流、等深流的测速等实验,浊流沉积的实验较少。野外观察却相反,可观察到大量的浊积岩,等深积岩和热积岩却罕见”。

1936年,德国物理海洋学家GeorgeWust首次提出,由温盐循环控制的底流可能足以影响深洋盆地的沉积通量。一般来说,“底流(Bottom currents)”是指作用在深水的、且为大洋和其边缘海中的温盐或风驱循环的部分的那些海流,它们并不严格遵循等深线,但等深流依然作为底流的同义词被广泛使用[44]。慢速的温盐循环主要起源于极地水体的冷却和下沉,如南极底层水(Antarctic BottomWater (AABW))、北极底层水(Arictic BottomWater (ABW))等。而地中海外溢水团( theMediterranean OutflowWater (MOW))构成了大洋中层水团的重要来源(Mougenotand Vanney,1982;引自Mulder等2003)。

不同于纯粹温盐循环的其他底流还有大的风驱海流体系。在一些情况下,它们的影响水深甚至可达4000 m。譬如受科氏效应影响的西边界海流,如湾流、黑潮和绕南极海流(Circumpolar Antarctic Cur-rent)等[44]。这种风力驱动形成的涡旋影响深海海床甚巨,乃至称之为深海风暴(Benthic storms)[4]。

底水速度通常不大于1~2 cm /s。但是,它们可因科氏效应、盆地或水道地形的变化而予以极大加强。譬如西边界潜流的速度可达到10~20 cm /s。在流体特别受限或陆坡特别陡峭的地方,流速可超过100 cm/s。在经过深海盆的狭窄出口或海道时,甚至记录到了超过200 cm /s的速度[44]。可见,底水是温盐循环的半

图2 等深流(底流)漂积体的形成模式和识别标志(据Stow D A V等,2002)

席状等深流沉积Contourite sheets,粘敷漂积体Plastered drift,席状漂积体Drift sheet,长条状漂积体Elongate drifts,拆离漂积体Detached drift,孤隔漂积体Separated drift,水道相关的漂积体Channel-related drifts,等深流扇Contourite’fan’,横向和轴向的、补丁状漂积体Lateraland axial patch drifts,局限状漂积体Confined drifts,诱变的扇-漂积体Modified fan-drift

Fig。3 The formationmode of the contourite drift,including the contourite sheets,plastered drift,drift sheet,elongate drifts,detached drift,separated drift,channel-related drifts,contourite-fan。,lateral and axial patch drifts,confined drifts,modified fan-drift

永久部分,在许多情况下其强度上足以侵蚀、输送和沉积物质,特别是粘土、粉沙和细砂粒级,甚至更为少见的粗沙和砾石。

因此,底流(或等深流)可在大洋深水环境形成独具特色的等深流沉积[3]。而漂积体( sedimentdrift)是一个概括性术语,是指不具备明确界定的或独特外观的、但其沉积过程受海流某种控制的沉积聚集,并不局限于底流沉积。

Stow等在吸收了Faugàres等人的观点后,提出了平流漂积体的模式(图2);并总结了底流作用下的海床的侵蚀特征和沉积底形(图3)。

2.2 深水峡谷中的潮汐底流作用和相应沉积作用

Shepard andMarshall在实地测量了众多深水峡谷(包括Kaulakah,i Hueneme,Congo,Carme,l Hydrographer,Petacalco等)中的海流,发现峡谷中存在着和半日潮周期具有紧密相关的上下往复海流的活动[5]。判定深水水下峡谷有利于形成深水潮汐底流、并有利于其发挥作用。在水深自46~4 200 m之间进行的海流测量显示,其潮汐底流通常可达到最大流速25~50 cm /s,足以对粉沙乃至沙质底质产生重要影响[5]。

Shanmugam基于对现代和古代深水沉积的岩心和露头的研究后提出,砂-泥韵律、双向泥层、爬升波纹、泥覆波痕、平行和交错纹层的交互、具有泥盖层的S型交错层理、潮汐内部侵蚀面、豆状层理、压扁层理均可用以解释深海峡谷中的潮汐海流。岩石记录中的这种相组合可被用作识别水下峡谷背景的标志。在峡谷口环境,深水潮汐沉积可能发育出位于水道内的长条状的坝,其平行于水道轴心,而浊流最可能发育出横亘于水道口(垂直于水道轴心)的沉积朵叶体。浊流沉

积朵叶体比水道宽度宽得多,而潮汐沙坝比水道宽度则小得多[45]。

2.3 内波作用和相应沉积作用 内潮汐和内波从提出以来已有100多年,但真正引入到沉积学还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事情。目前对现代已知内波、内潮汐的沉积特征分别有较为详细清楚的描述,然而,由于它们经常与远源浊流沉积共生,加之形貌相似,以至于彼此间难以区分,易于混淆。国内从90年代初期开始涉入这一领域来,在综合和实际应用方面取得可喜的成绩[7,39,42~47]。尽管如此,初步调研国内外近年文献,发现有以下一些现象值得注意: (1)国外的研究集中在现代海洋实例[13,48,

49]

图3 等深流(底流)作用下的沉积底形和侵蚀特征,注意比较所示的尺度大小(据Stow D

A V 等,2002)

和实验模拟[15,35,50]两个方面,中生代以前的例子屈指可数;(2)国内的研究重点在综述和内潮汐的实例报道。这种现象说明国内的理论基础研究相对薄弱,更多地停留在表面描述上;(3)对于大型内波,现代海底容易识别发现,而对古代记录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目前全球关于内波在古代记录中的报道见于塔中地区[51],但资料源于地震反射,可靠性尚待证实。

高振中等认为单纯的底流及浊流可能无法满足沉积物波形成所需的流动速度及流动层厚度,海底巨大的沉积物波难以由单一的海底流动(等深流或浊流)来形成(LastrasG等,2004)。许多学者探讨了内波作为一种重要甚至主要的深水作用机制、并进而形成重要的深水沉积体系的可能性[47~56],但内波作用和相应沉积作用依然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由此,深海牵引底流进展由于在理论和实践结合方面脱节,新认识、新进展较少,主要问题是等深流、内潮汐、内波在实验室有大量实验和模拟完成,在野外却难以成功观测和应用,这就需要野外沉积学家和实验、模拟的研究人员联合起来,共同促进深海牵引流的研究。

小结

本文对深水沉积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主要包括:

(1)深水重力作用认识进展及机制研究,期中又对砂质碎屑流和浊流进行了

详细的区分并提出了若干建议;

(2)分别讨论了深水等深流、内潮汐和内波作用机制并举实例说明;

参考文献

重点阅读:

[1].李祥辉,王成善,金玮,冉波.深海沉积理论发展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J].沉积学

报,2009,27(1):77-86.

[2].王英民,王海荣,邱燕,彭学超,张文明,李文成. 深水沉积的动力学机制和响应[J].沉积学

报,2007,25(4):495-504.

[3].高振中,罗顺社,何幼斌,等.鄂尔多斯地区西缘中奥陶世等深流沉积[J].沉积学报, 1995,

13(4): 16-25[Gao Zhenzhong, Luo Shun she, He Youbin,etal. TheMiddle Ordovician contourite on the west margin of Ordos [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1995, 13(4): 16-25.] [4].高振中,何幼斌,刘成鑫,等.深水牵引流沉积的研究历程现状与前景[J].古地理学报, 2006,

8(3): 331-338 [Gao Zhenzhong, He Youbin, Liu Chengxin,etal. History, status and prospectof study on deep-water traction current deposits[J].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2006, 8(3): 331-338]。

[5].王春修.国外深水油气勘探动态及经验[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2, 16(2): 141-144.

Wang Chun xiu. Trends and Experiences of deep water oil-gas exploration oversea[J]. China Offshore Oil and Gas (Geology), 2006, 16(2): 141-144 .

[6].黄子齐.有关海底扇的新观点及其勘探意义[J].海洋地质动态,1998, 7: 7-9 [Huang Ziq.i

New insights and exploration significances of submarine fan[J]. MarineGeology Letters, 1998, 7: 7-9 ]

[7].秦建华.砂质碎屑流和底流改造,部分传统浊积岩成因新解[J].四川地质学报, 1999, 19(4):

266-272 [Qin Jianhua. Sandy debris flow and bottom current reworking: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formation of a partof traditional turbidite[J]. Sichuan Geology, 1999, 19 (4): 266-272 [8].张兴阳,罗顺社,何幼斌.沉积物重力流、深水牵引流沉积组合、鲍玛序列多解性探讨[J].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1, 23(1): 1-4[ZhangXingyang, Luo Shunshe, He Youbin. Deposit assemblage of gravity flow and traction current in deepwater: a study of themultiple interpretation of the Bouma Sequence[J]. Journalof Jianghan Petroleum Institute, 2001, 23(1): 1-4]

[9].庞雄,陈长民,朱明,等.深水沉积研究前缘问题[J].地质论评, 2007, 53(1))36-43[PangXiong,

ChenChangmin, ZhuMing,etal. Frontier of the deep water deposition study[J]. Geological Review, 2007, 53(1): 36-43]

[10].李祥辉,王成善,胡修棉.深海相中的砂质碎屑流沉积[J]以西藏特提斯喜马拉雅侏罗)白垩

系为例[J].矿物岩石, 2000, 20 (1): 45-51[LiXianghu,i WangChengshan, Hu Xiumian.

Sediments of sandy debris-flow in deep-sea environment verification from massive sandstone of the Upper Jurassic-Lower Cretaceous in Tibetan Tethy Himalayas[J]. Journal of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2000, 20 (1): 45-51]

一般阅读(泛读):

[11].S hanmugam G,MoiolaR J. Reinterpretation ofdepositionalprocesses in a classic flysch

sequence (Pennsylvanian Jackfork Group), Ouachita Mountains, Arkansas and Oklahoma[J].

AAPG Bulletin, 1995, 79:672-695

[12].S hanmugam G. High density turbidity currents: Are they sandy debris flows[J]. Journal

ofSedimentary Research, 1996, 66: 2-10

[13].S hanmugam G. 50 Years of the turbidite paradigm (1950s 1990s):deep-waterprocesses and

faciesmodels-a critical perspective[J].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2000, 17: 285-342

[14].S hanmugam G. Ten turbidite myths [J]. Earth-Science Reviews,2002, 58: 311-341

[15].S hanmugam G. A Preliminary experimental study of turbidite fan deposits discussion[J].

Journal of Sedimentary Research, 2003, 73(5): 838-841

[16].S hanmugam G. Deep-water Processes and FaciesModels: Implications For Sandstone

Petroleum Reservoirs[M ]. Elsevier, New York, 2006:473

[17].H owe JA, Pudsey C J, Cunningham A P. Pliocene-Holocene contourite deposition under the

Antarctic circumpolar curren,t Western Falkland Trough, South Atlantic Ocean [J]. Marine Geology, 1997, 138:27-50]

[18].R ay R D, Mitchum G T. Surface manifestation of internal tides in the deep ocean:

observations from altimetry and island gauges[J]. Progression of Ocean ography, 1997, 40: 135-162

[19].R ibbe J, Holloway P E. A model of suspended sediment transportby internal tides[J].

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 2001, 21: 395-422

[20].K nutz P C, Jones E JW, Austin W E N,et al. Glacimarine slope sedimentation, contourite

drifts and bottom current pathways on the Barra Fan, UK North Atlantic margin [J]. Marine Geology, 2002, 188: 129-146

[21].G erkema T, Lam F P A, Maas L RM. Internal tides in the Bay of Biscay: conversion rates and

seasonal effects[J]. Deep-Sea Research II, 2004, 51(25 /26): 2995-3008

[22].G erkema T, StaquetC, Bouruet-AubertotP. Non-linear effects in internal-tide beams,

andmixing[J]. Ocean Modelling, 2006, 12: 302-318.

引用参考文献:

[23].D ohan K, Sutherland B R. Numerical and laboratory generation of internalwaves from

turbulence [J]. Dynamics ofAtmospheres and Oceans, 2005, 40: 43-56

[24].L lave E, Schonfeld J, Hernandez-Molina F J. High-resolution stratigraphy of the

Mediterranean outflow contourite system in the Gulf of Cadiz during the late Pleistocene: the impact ofHeinrich events [J]. MarineGeology, 2006, 227: 241-262

[25].H aq B U. Sequence stratigraphy, sea level change, and significance

[26].f or the deep sea[C]//MacdonaldD IM, ed. Sedimentation, Tectonics and Eustasy, Sea Level

Changes at Active Margins. Special Publication of the IAS, 1991, 12: 3-39

[27].B oianoU. Anatomy of a siliciclastic turbidite basin: the Gorgoglione Flysch, Upper Miocene,

southern Italy: physical stratigraphy, sedimentology and sequence-stratigraphic framework[J].

Sedimentary Geology, 1997, 107: 231-262

[28].I toM. Contemporaneity of component units of the low stand system stract an example from

the Pleistocene Kazusa forearc basin, Boso Peninsula, Japan[J]. Geology, 1998, 26(10): 939 942

[29].P inheiro-Moreira JL, NalpasT, Joseph P,etal. Seismic stratigraphy of the Eocene northern

continentalmargin of the Santos basin (Brazil): relationships between platform and turbidite systems read from depositional sequences [J].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 2001, 332: 491-498

[30].M odica C J, Brush E R. Postrift sequence stratigraphy, paleogeography, and fill history of the

deep-water Santos Basin, offshore southeast Brazil [J]. AAPG Bulletin, 2004, 88(7): 923-945 [31].S towD A V, Mayall M. Deep-water sedimentary systems: new models for the 21st century[J].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2000, 17:125-135.

[32].S hanmugam G. 50 years of the turbidite paradigm (1950s-1990s) deep-water processes and

facies models: a critical perspective.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2000, 17: 285-342. [33].F riedman GM& Sanders JE. Dispelling themyths of seafloor tranquility. Geotimes, 1997, 42:

24-27.

[34].H ollister C D&Heezen B C. Geologic effects of ocean bottom currents. In: Gordon A L, ed.

Studies in Physical Oceanography A Tribute to George Wust on his 80thBirthday. Gordon & Breach, New York, 1972, 2: 37-66.

[35].M cCave IN. Charles Davis Hollister, 1936-1999: A personal scientific appreciation of the

father of contourite.' In: Stow D A V, Pudsey C J, Howe JA.etal. eds. Deep-Water Contourite Systems: Modern Drifts and Ancient Seires, Seismic and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Memoirs, 2002, 22: 1-5.

[36].S hepard F P, MarshallN F. Currents in submarine canyons and other sea valleys. In: Stanley

D J, Kelling G, eds. Sedimentation in Submarine Canyons, Fans, and Trenches. Dowden,

Hutchingon& Ross, Inc, Pennsylvanis, 1979. 3-14.

[37].Bouma A H. Sedimentology of Some Flysch Deposits: A Graphic Approach to Facies

Interpretation [M ]. Amsterdam: Elsevier, 1962,168

[38].S anders J E. Primary sedimentary structures formed by turbidity currents and related

resedimentation mechanisms [C] MMiddleton G V, ed. Primary Sedimentary Structures and Their Hydrodynamic Interpretation. Society of Economic Paleontologists and Mineralogists, Special Publication, 1965, 12: 192-219

[39].V an der LingenG J. The turbidite problem [J]. New Zealand Journal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1969, 12: 7-50

[40].MiallA D. In defense of facies classifications andmodels[J]. Journal of Sedimentary

Research, 1999, 69(1): 2-5

[41].Shanmugam G, Lehtonen L R, Straume T,et al. Slump and debris flow dominated upper

slope facies in the Cretaceous of the Norwegian and Northern North seas(61-67 N): Implications forsand distribution [J]. AAPG Bulletin, 1994, 78 (6): 910-937

[42].W ilson C K, Dave L, BulatJ. Themorphology, setting and processes of the Afen Slide.

Marine Geology, 2004, 213: 149-167

[43].H aflidason H, SejrupH P, Nyg rd A,etal. The Storegga Slide: architecture, geometry and slide

development Marine Geology, 2004, 213: 201-234

[44].Leynaud D, Mienert J, Nadim F. Slope stability assessment of the Helland Hansen area

offshore themid-Norwegian margin. Marine Geology, 2004, 213: 457-480

[45].SejrupH P, HaflidasonH, Hjelstuen B O,et al. Pleistocene development of the SE Nordic

Seasmargin. Marine Geology, 2004, 213: 169-200

[46].L astrasG, CanalsM, UrgelesR,etal. Characterisation of the recent BIG9' 5 debris flow

depositon the Ebromargin, Western Mediterranean Sea, after a variety of seismic reflection data. Marine Geology, 2004, 213: 235-255

[47].GeeM J R, Gawthorpe R L, Friedmann J S. Giant striations at the base of a submarine

landslide. MarineGeology, 2005, 214: 287-294

[48].G ardner JV, PriorD B, FieldM E. Humboldt Slide-a large sheardominated retrogressive slope

failure. Marine Geology, 1999, 154:323-338

[49].BurgerR L, Craig S, Fulthorpe,et al. Effects of triple junction migration and glacioeustatic

cyclicity on evolution of upper slope morphologies, offshore Eel River Basin, northern California. Marine Geology, 2003, 199: 307-336

[50].B ouma A H, Coleman JM, & DSDP Leg 96 Shipboard Scientists. Mississippi fan: Leg 96

program and principal results. In: Bouma A H, NormarkW R, & BarnesN E, eds. Submarine fans and related turbidite systems.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1985. 247-252

[51].D amuth JE, Flood R D. Amazon Fan, Atlantic Ocean. In:. Bouma A H, NormarkW R, &

BarnesN E, eds. Submarine Fansand Related Turbidite Systems.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1985. 97-106

[52].K ollaV, CoumesF. Morphology, internal structure, seismic stratigraphy, and sedimentation of

Indus Fan. AAPG Bulletin, 1987, 71:650-677

[53].E mmelF J, Curray J R. Bengal Fan, Indian Ocean. In: Bouma AH, NormarkW R, & BarnesN

E, eds. Submarine Fans and Related Turbidite Systems.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1985.

107-112

[54].D roz L, RigautF, CochonatP,et al. Morphology and recent evolution of the Zaire turbidite

systems(Gulf of Guinea).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n Bulletin, 1996, 108: 253-269 [55].N akajima T, Satoh M, & Okamura Y. Channel-levee complexes, terminal deep-sea fan and

sediment wave fields associated with the Toyama deep-sea channel system in the Japan Sea.

Marine Geology, 1998, 147: 25-41

[56].Piper D JW, Hiscott R N, & Normark W R. Outcrop-scale acoustic facies analysis and the

latest Quaternary developmentofHueneme and Dume submarine fans, off shore California.

Sedimentology, 1999, 46: 47-78

藤茶降血压作用研究

藤茶降血压作用研究 廖寅平1,王硕2,安丰轩1,葛智文1,兰毅1,张征1* (1.柳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广西柳州 545002;2.广西药用植物研究所,广西南宁 530023) 摘要:藤茶学名为显齿蛇葡萄,英文名称为vine tea,葡萄科蛇葡萄属落叶藤本植物,广西柳州市的融安、融水、三江等县均有大量野生资源分布。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广西分所姚新生院士实验室通过对大鼠饲喂藤茶水溶液,以研究藤茶对大鼠血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藤茶对实验大鼠具有较好的降血压作用,但对心率并无显著性影响。 关键词:藤茶;降血压;研究;心率 藤茶,学名为显齿蛇葡萄[Ampelopsis grossedentata (Hand-Mazz)W.T.Wang],英文名称为vine tea,是葡萄科(Vitaceae Michx)蛇葡萄属(Ampelopsis)的一种野生木质落叶藤本植物,属于典型的类茶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据调查,广西柳州市的融安县分布大量野生藤茶资源,分布面积约2万亩,具有很好的开发价值。 资料显示,藤茶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祛风除湿、强筋骨、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保肝护肝等功效。目前,运用药理研究的方法对藤茶的降血压作用进行研究还鲜有报导,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广西分所姚新生院士实验室用藤茶水溶液饲喂实验大鼠的方法,研究了藤茶对大鼠血压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样品来源及处理:藤茶,广西柳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提供。将藤茶分别按1:10和1:6的比例用开水浸泡30min,然后再煮沸5min,过滤,将两次滤液合并,置于热水浴上浓缩至0.5g/ 1ml。 1.2 实验动物:SPF级SD大鼠,体重150~180g,雄性,共50只。湖南斯莱克达实验动物有限公司生产,合格证号:SCXK2009 -0004号。实验温度:23~25℃,相对湿度:6 5%~7 0%。 1.3 饲料 普通基础饲料:配方略。 1.4 剂量分组

抗氧化肽的研究进展

1.1抗氧化肽的研究进展 生物体内具有许多蛋白质类抗氧化活性物质。随着对蛋白酶解技术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介于蛋白质和氨基酸间的肽类,与其他生物分子如氨基酸、大分子蛋白质等相比较在食品方面安全性更高,且具有极强的活性和多样性,动植物蛋白水解所得的具有一定生理活性的功能性多肽及寡肽产品被广泛开发利用,如具有抑制血压升高的食品,及有特殊氨基酸组成的、可以作为患者营养补剂的寡肽等。随着人们发现某些蛋白质具有清除生物体内过量的游离基,抑制脂质氧化的作用后,肽的抗氧化性的研究成为一大热点。目前对以多种动植物蛋白为原料,制备高效、低毒的天然抗氧化肽的研究,已经取得的一定的成果。 1.1.1 抗氧化肽的种类 人们对抗氧化肽研究的种类有很多,常见的有大豆肽、乳蛋白肽和肌肽,也有一些特殊的蛋白肽,如苜蓿叶蛋白肽等。有些活性肽是直接提取的,也有通过蛋白水解方法获得的。 1.1大豆肽 大豆肽是大豆蛋白水解得到的小肽Wendee Chiang 等采用酶膜反应器连续生产大豆多肽,由于及时分离了酶解生成的多肽,消除了产物反馈干扰,提高了酶解效率,并采用氧化稳定指数(OSI检测了大豆分离蛋白及其水解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大豆分离蛋白酶解后抗氧化活性明显提高。Hua- Mingchen 等采用 5 种蛋白酶对大豆 7S 球蛋白进行水解,采用硫酸氰铁法检测了不同水解产物的抗氧化活性,并采用G- 25 凝胶层析和反相高压液相色谱对水解产物进行分离、提纯,检测不同大豆多肽的抗氧化活性,得到了6 个抗氧化肽的氨基酸序列。 1.2乳蛋白肽 乳蛋白肽是乳品深加工的理想产品,刘志东等研究乳清分离蛋白(WPI)酶解物对自由基的清除效果,并证明了木瓜蛋白酶酶解物和胰蛋白酶酶解物对 DPPH 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和还原能力强于胰凝乳蛋白酶酶解物和胃蛋白酶酶解物。Sandrine G. Rival 等[1]研究了酪蛋白及酪蛋白水解肽的抗氧化活性,认为酪蛋白本身具有抗氧化活性,并不因脱磷酸作用和水解作用而失去这一活性,并使用酪蛋白及酪蛋白水解肽作为抗氧化剂进行研究。 1.3 肌肽 1900 年俄国首次发现肌肽,它是一种水溶性天然二肽。Eun- Kyung Kim 等[2]通过纯化鹿肉酶解物来获得抗氧化肽。AI SAIGA 等利用 2 种酶分别水解猪肌原蛋白来获得抗氧化肽,并对木瓜蛋白酶水解后的产物进行分离纯化,获得5 个具有抗氧化活性的肽片段,表示为 Asp- Ser- Gly- Val- Thr、Ile- Glu- Ala- Glu- Gly- Glu、Asp- Ala- Gln- Glu- Lys- Leu- Glu、Glu- Glu- Leu- Asp- Asn- Ala- Leu- Asn、Val- Pro - Ser- Ile- Asp- Asp- Gln- Gly- Glu- Leu- Met,其中 Asp - Ala- Gln- Glu- Lys- Leu- Glu 抗氧化能力最强。 1.3其他肽 谢正军等对苜蓿叶蛋白抗氧化肽水解用酶进行筛选研究,结果表明碱性蛋白酶Alcalase 是

洪天配教授糖尿病领域研究报告进展和热点问题回顾

洪天配教授:2009年糖尿病领域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回顾 来源: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09第2期作者:田勍,杜颖,洪天配单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医学部入站时间:2018-01-21 09:26:00 1 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与预防策略 2009年,在第69届美国糖尿病学会

鱼类抗菌肽的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鱼类抗菌肽的研究进展 作者:江丽娜, 赵瑞利, 雷连成, 王教玉, 韩文瑜 作者单位:江丽娜,赵瑞利,雷连成,韩文瑜(吉林大学畜牧兽医学院), 王教玉(吉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刊名: 中国水产 英文刊名:CHINA FISHERIES 年,卷(期):2008(5) 本文读者也读过(8条) 1.张书剑.Zhang Shujian几种鱼类抗菌肽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饲料研究2007(12) 2.李华.杨桂文.温武军鱼类抗菌肽研究概况[期刊论文]-科技信息2010(2) 3.黄平.章怀云.HUANG Ping.ZHANG Huai-yun鱼类抗菌肽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9,29(2) 4.杨学明.江林源.蒋和生.YANG Xue-ming.JIANG Lin-yuan.JIANG He-sheng水生动物抗菌肽及其基因工程研究[期刊论文]-生物技术通讯2006,17(1) 5.王克坚.林志勇.杨明.任洪林.黄文树.周红玲.邓尚龙.陈君慧.蔡灵.蔡晶晶海水养殖鱼类抗菌肽hepcidin基因的研究进展[会议论文]-2005 6.王小玲.尹建文.Wang Xiaolin.Yin Jianwen鱼类的先天性抗菌和抗病毒机制[期刊论文]-现代渔业信息2006,21(7) 7.叶星.白俊杰抗菌肽的研究及其在水产上的应用前景[期刊论文]-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0,15(4) 8.单晓枫.郭伟生.张洪波.钱爱东鱼类体液中的几种抗菌因子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河南农业科学2010(5)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279779653.html,/Periodical_zhongguosc200805040.aspx

1988年西医综合考研真题及答案(完美打印版)

A型题 1.下列哪一疾病的上腹痛可采取左侧卧位而缓解? A.消化怀溃疡 B.钩虫病 C.慢性胃炎 D.胃粘膜脱垂症 E.十二指肠炎 2.下列哪一疾病的门脉高压最显著? A.血吸虫病性肝硬化 B. 肝炎后性肝硬化 C. 酒精性肝硬化 D.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E.原发性肝癌 3.肝性脑昏迷病人治疗,为了取代脑部假性神经传导介质,应选用: A.多巴胺 B.谷氨酸钾 C.精氨酸盐 D.去甲肾上腺素 E.以上都不是 4.溃疡性结肠炎病变多位于 A. 回肠末段及升结肠 B. 升结肠 C. 降结肠 D. 全结肠 E. 直肠及乙状结肠 5.心房扑动时,为转律首先选用 A.西地兰 B.电复律 C.奎尼丁 D.乙胺碘呋酮 E.心律平 6.哌嗪的降压的作用机理是 A.排钠增多,使血容量减少 B.同时阻滞a1和a2受体 C.使交感神经未梢去甲肾上腺素耗竭 D.阻滞a1-受体而不阻淀a2-受体 E.干扰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7.治疗自发性心绞痛最有效的药物是: A.硝苯吡啶 B.氨酰心安 C.硝酸甘油酯口服 D.心得安 E.异博定 8.下列哪种药物可能使变异型心绞能加重? A.硝酸甘油 B.亚硝酸异戊酯 C.硝苯吡啶(心痛定) D.心得安 E.异搏定 9.支气管哮喘持续状态很重要的却痰方法是 A.应用抗生素 B.应用却痰药物 C.补液纠正失水 D.应用支气管扩张药物 E.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10.浸润型肺结核主要是由于 A.原发病灶进展而来 B.血行播散扩散形成 C.隐性菌血症潜伏在肺内的结核菌重新繁殖 D.肺门淋巴结结核破溃形成 E.与病人接触引起的感染。 11.肺心病患者测血pH7.25,paCO260mm Hg,BE-10mEq/L, Pao250mm Hg.诊断是: A.失代偿呼吸性酸中毒 B.代偿呼吸性酸中毒 C.代谢性硷中毒 D.呼酸合并代酸 E.正常。 12.使纤维蛋白分解成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因素是 A.第Ⅵ因子 B.活化素 C.凝血酶 D.纤维蛋白单体 E.纤溶酶 13.对急性白血病进行缓解诱导治疗的目的是: A.完全杀灭白血病细胞 B.使体内白血病细胞减少到1012 C.使体内白血病细胞减少到1010 D.使体内白血病细胞减少到109 E.以上都不是 14.下列激素中,哪一种是肽类激素 A.醛固酮 B.睾丸酮 C.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D.雌二醇 E.皮质醇 15.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患者用硫尿类或咪唑类药物治疗后,症状好转,甲状腺较以前增大,下列哪项处理最适宜 A.加用心得安 B.停止用药 1

抗菌肽的研究进展

抗菌肽的研究进展 青霉素的发现使人们对由病原微生物感染而引发的各类疾病不再束手无策,并由此发展了大量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保护人类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上述“传统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不断产生出诸多新问题。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过敏反应以及长期使用导致抗药菌株的产生。于是人们开始寻找新一代抗菌剂。近期的研究发现,某些阳离子型多肽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同时具有“传统抗生素”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不会诱导抗药菌株的产生,有希望成为新一代抗菌剂[1]。抗菌肽(antimicrobial peptides)是具有抗菌活性短肽的总称。1975年瑞典科学家G.Boman等人[2]等从惜古比天蚕(Hyatophoracecropia)蛹中诱导分离得到一种杀菌肽,并将其命名为cecropin。此后,许多抗菌肽相继被分离、纯化。一些抗菌肽的氨基酸一级结构和基因序列得到确定。80年代,有关抗菌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型的经济昆虫。90年代以来,在继续对大型经济昆虫进行研究的同时,又扩展到一些小型昆虫和其它无脊椎及脊椎动物,抗菌肽已成为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研究的内容包括:抗菌肽的分离与纯化,氨基酸序列的分析,蛋白质构型与功能的关系,抗菌肽的作用机理[3,4],应用基因工程克隆与表达抗菌肽基因,改造合成抗菌肽基因以及动植物的转抗菌肽基因工程等,其中昆虫抗菌肽基因工程研究最受重视[5,6]。目前已发现抗菌肽或类似抗菌肽的小分子肽类广泛存在于生物界,包括细菌、动植物和人类。这种内源性的抗菌肽经诱导而合成,在机体抵抗病原的入侵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更被认为是缺乏特异性免疫功能生物的重要防御成分。抗菌肽具有广谱杀菌作用,大多数对革兰氏阳性菌有较强的杀灭作用,有些则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均起作用。对某些真菌、原生动物,尤其对耐药性细菌有杀灭作用,并能选择杀伤肿瘤细胞,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 1. 抗菌肽的分类迄今为止从不同生物体内诱导的抗菌肽已不下200种,仅从昆虫体内分离获得的就多达170余种。根据抗菌肽的结构,可将其分为5类:(1)单链无半胱氨酸(Cys)的抗菌肽,或由无规则卷曲连接的两段а-螺旋组成的肽。该类包括天蚕素Cecropins, Magainins等。Magainins最初是从非洲爪蟾的皮肤中发现的,它是爪蟾的皮肤在一定的环境压力下分泌出的抗感染和促进伤口愈合的成分,由两个紧密相连的肽链组成,每一个肽链有23个氨基酸,低浓度便可抑制许多细菌和真菌生长[7]。(2)富含某些氨基酸残基但不含Cys的抗菌肽。如富含脯氨酸(Pro)或甘氨酸(Gly)残基的抗菌肽。如从猪肠内分离的抗菌肽PR39中Pro含量占49%[6]。鞘翅肽Coleoptericin和半翅肽Hemiptericin的全序中富含Gly[8]。(3)含一个二硫键的抗菌肽,该二硫键的位置通常在肽链C端。如爪蟾皮肤细胞中产生的Brevinins[9]。(4)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二硫键,具有β 折叠结构的抗菌肽。如绿蝇防御素(Phormindefensin),分子内有6个Cys形成3个分子内二硫键,肽链C末段是带有拟β 转角的反向平行的β片层[10]。实验证明,分子中的二硫键在其抗菌作用中至关重要。(5)由其他已知功能较大的多肽衍生而来的具有抗菌活力的肽。 2. 抗菌肽的作用及机理 2.1抗菌肽的抗菌作用及其机理抗菌肽分子可以在细菌细胞质膜上穿孔而形成离子孔道,造成细菌细胞膜结构破坏,引起胞内水溶性物质大量渗出,而最终导致细菌死亡。抗菌肽分子首先结合在质膜上,接着其分子中的疏水段和两亲性α-螺旋也插入到质膜中,最终通过膜内分子间的相互位移,抗菌肽分子聚集形成离子性通道,使细菌失去了膜势而死亡[10-14]。但是,Gazit[15]等得出

抗菌肽的研究进展

抗菌肽的研究进展 摘要:由于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不断出现, 研发新型抗菌物质已迫在眉睫。而抗菌肽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生物中的具有广谱抗菌、抗病毒、抑制杀伤肿瘤细胞等作用的多肽。本文介绍了抗菌肽的结构,抗菌肽的生物学活性,抗菌肽的作用机理和作用机制,以及抗菌肽的应用和前景。 关键词:耐药性,抗菌肽;作用机理;前景 抗菌肽,简称ABP,是由宿主产生的一类能够抵抗外界病原体感染的小分子多肽。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体内。1980 年,瑞典科学家Boman 等从天蚕蛹的血淋巴中分离得到天蚕素( cecropin ) 抗菌肽,使人们对抗菌肽的作用机理和应用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抗菌肽共有1 700余种。由于热稳定性强,且对较高离子强度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不仅有广谱抗细菌能力, 而且有的对真菌、病毒及癌细胞也有一定的抑杀作用,最重要的是可以杀伤动物体内的肿瘤细胞,却又极少破坏动物体内的正常细胞,因此,抗菌肽的开发和应用研究已成为国内外昆虫学、生理学、药理学研究热点,在动植物转基因工程及药物开发领域及农业、食品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 .抗菌肽的结构 1 .1 一级结构 据报道,已分离并测定其氨基酸序列一级结构的抗菌肽达几十种,且一级结构都比较相似,具有以下典型的特征:由20~70多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肽链,其N 端富含赖氨酸和精氨酸等阳离子型氨基酸,C 端富含丙氨酸、缬氨酸、甘氨酸等非极性氨基酸,中间部分则富含脯氨酸,且在许多特定位置都有一些较保守的氨基酸残基,这些高度保守的氨基酸残基是一些抗菌肽分子具有抗菌活性所不可缺少的, 1. 2 二级结构 通过圆二色性分析、二维核磁共振谱法及脂质体模拟实验研究抗菌肽的二级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抗菌肽在一定条件下形成a-螺旋和β-折叠结构。a-螺旋是一个近乎完美的水脂两亲结构,即圆柱形分子的纵轴一边为带正电-的亲水区,而对称面为疏水区。这种两亲性结构是抗菌肽杀菌的关键,改变a-螺 旋的螺旋度会影响抗菌肽的活性。抗菌肽有许多保守序列,在N端易形成a-螺旋,中间部分易形成β-折叠或铰链。a-螺旋肽主要包括天蚕素、爪蟾抗菌肽ma g a i n i n 、c a t h e l i n d i a 等,β-折叠肽主要包括哺乳动物防御素、植物防御素、昆虫防御素和富含脯氨酸的抗菌肽等。 2 抗菌肽的来源 2.1微生物抗菌肽

固井工程技术基础

目录前言 第一章固井概论 第一节固井概念 第二节固井的目的和要求 第二章套管、固井工具、附件和材料第一节API套管标准和规范 第二节固井工具、附件 第三节固井材料 第三章固井工程技术基础 第一节固井工艺 第二节固井水泥浆 第三节注水泥施工程序

第一章固井概述 一、固井概念 为了达到加固井壁,保证继续安全钻进,封隔油、气和水层,保证勘探期间的封层测试及整个开采过程中合理的油气生产等目的而下入优质钢管,并在井筒于钢管环空充填好水泥的作业,称为固井工程。因此固井包括了两部分:下入套管的工艺和注入水泥浆的工艺叫做固井工艺。 固井作业 固井作业是通过固井设计,应用配套的固井设备、辅助设备及工具,将油井水泥、水和添加剂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后,通过固井泵泵注入井,并顶替到预定深度的井壁与套管、(套管与套管)的环形空间内,使套管与井壁、(套管与套管)之间形成牢固粘结。

固井设备总体示意图 二、固井目的和要求 1、固井的目的 一口油井深达数千米,在钻井过程中常常遇到井漏、井塌、井喷等复杂情况,影响正常钻进,严重时甚至导致井眼报废。遇到上述情况就应下套管固井,封隔好复杂地层后,再继续钻进,直到建立稳定的油气通道为止。因此,为了优质快速钻达目的层,保证油气田的开采,就要采用固井,固井工程的主要目的为: 1)、在钻进过程中封隔易坍塌、易漏失等复杂地层,巩固所钻过的井眼保证钻井顺利进行。

(如图1-1所示),当从A 点钻进至B 点,如果在A 点井深处没下套管固井,那么随着井深的变化,钻达B 点所用泥浆密度在A 点产生的压力就会大于A 点地层破裂压力,造成A 点地层破裂,发生井漏。同理,当从B 点钻进至C 点,如果在B 点井深处没下套管固井,那么随着井深的变化,钻达C 点所用泥浆密度在B 点产生的压力就会大于B 点地层破裂压力,造成B 点地层破裂,发生井漏。 2)、封隔油、气、水层,防止层间互窜。 固井工程不仅关系到钻进的速度和成本,还影响到油气田的开发。(如图1-2所示),如果油、气层与水层间水泥固结不好,层间互相窜通,那么会给油气田开发带来很大困难。当油、气层压力大于水层压力时,油、气便会窜入水层内,既污染了水层又影响到油气的产 量;当水层压力大于油、气层压力时,水便会 图1-1 下套管固井原理示意图 图1-2 固井防止层间流体互窜示意图

低密度固井技术新进展

低密度固井技术新进展 概述 随着石油勘探、开发地不断深入,深井、超深井数量不断增加,低压、易漏、长裸眼、长封固段、多压力层系的固井作业随之不断增多。在一口井的井眼和套管之间注入水泥浆的过程称为固井。自开始固井以来,固井的主要目的是封堵井眼内的油、气和水层。此外,水泥环强度必须满足后期增产措施、射孔、开采和各项修井作业的需要,同时在井的生产期中也要满足经济性、可靠性、安全性的要求,而后续进行许多生产或增产作业,其成功与否与固井作业质量有很大关系。 低密度水泥固井可以降低套管外液柱压力,从而降低水泥浆液柱压力与地层孔隙压力差,实行合理压差固井,减少水泥浆滤液和固体颗粒侵入油气层,可减少对油气层的损害,有利于保护油气层:①、对于低压油、气层或漏层降低水泥浆密度可以防止堵塞、压死油、气层及漏失;②、对气井或有严重腐蚀套管的水、气层存在的油井,要使水泥浆返出地面,提高套管的使用年限,也需要降低水泥浆密度,减少静液柱压力;③、对于低压易漏深井长封固段注水泥,即便采用分级注水泥技术,仍希望尽可能降低水泥浆的静液柱压力,以便在较低泵压下获得较好的固井质量。 膨润土低密度水泥浆体系 膨润土密度为2.60-2.70g/cm3主要由含粘土矿微晶的蒙脱石组成,经干燥、磨细而成的粉状物质。国内主要产品有山东潍坊膨润土和安丘膨润土等。膨润土具有规则的层状结构,层与层之间可以吸附大量的水分,使其体积膨胀,通常每克膨润土可以吸水5.3mL,体积膨胀达15倍以上,因此设计膨润土低密度水泥浆时主要靠增大用水量来实现低密度。对于API G级水泥,水灰比为0.44时水泥浆密度约为1.90 g/cm3。如使配制的水泥浆密度降低至1.55 g/cm3,则相应的水灰比约为0.93,这样扣除水泥本身的水灰比0.44,余下部分的水就需要增加膨润土来吸附。在膨润土低密度水泥浆中,膨润土的作用有两个:一个作用是吸附水,另一个作用就是靠其吸水后的自身分散,悬浮支撑沉降的水泥颗粒,保持水泥浆体系的稳定性。 从理论上讲,膨润土低密度水泥浆的设计密度可低于1.5g/cm3,但事实上低于这个密度,就失去了其实际使用价值,这是因为随着水灰比增大,膨润土掺量也增大,而水泥石的强度降低,渗透性增加。实验表明膨润土低密度水泥浆适宜的密度为1.53-1.58 g/cm3。膨润土掺量为干水泥质量的8%-10%。若采用预水化膨润土,达到相同的密度,则只需2%的预水化膨润土就相当于8%的干混膨润

藤茶

藤茶- 中药材 【药名】藤茶烘干藤茶 【别名】霉茶叶。 【功效】清热利湿;平肝降压;活血通络 【科属分类】葡萄科 【主治】痢疾;泄泻;小便淋痛;高血压;头昏目胀;跌打损伤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300-1950m的山坡灌丛或山谷疏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湖北等地。 【出处】《中国中草药汇编》记载: 藤茶味甘淡,性凉,具有清热解毒,降暑生津,祛风湿,强筋骨,消炎利尿,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缓解酒精作用等功效。长期饮用对皮肤癣癞,黄疸性肝炎,感冒风热,咽喉肿痛,急性结膜炎,痛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护扶养颜等都有极好作用。 藤茶- 喝藤茶的功效 “茶友”们相聚,一个话题——饮用藤茶的体会及种种妙处,常会被提及。渐渐地我萌发了一个念头,想进一步了解藤茶,认识藤茶,知其然还想知其所以然。经过一番寻觅探求,藤茶面貌逐渐清晰凸现。现将我所了解的藤茶的情况与诸君细细说来,供各位作保健养生之参考。 藤茶学名Ampelopsis grossedentata,中文植物名为显齿蛇葡萄,是属于葡萄科蛇葡萄属的一种野生藤本植物。地方名除了藤茶外,还有甘露茶、茅岩莓等。它主要分布在两广、两湖、云贵、江西、福建等省,生长在山坡混交林中,野生贮量大。 藤茶水浸出物中含有丰富的糖和氨基酸,包括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具有一定的营养保健作用。藤茶还含有大量的多酚及黄酮类化合物,这是藤茶具有某些医疗保健作用的重要的物质基础。 有学者研究认为:藤茶有消炎止咳祛痰作用,其祛痰止咳的作用与安妥明相似。实验表明,藤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痢疾杆菌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食品中常见细菌的抑制作用优于常用的防腐剂苯甲酸。此外,藤茶具有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及降血脂、降血糖等作用。藤茶中含有大量的黄酮类化合物,其主体物质为二氢杨梅素,它对自由基的清除率高达73.3%~91.5%,可减轻机体内氧化损伤,具有抗衰老的作用。藤茶还能减轻动物肝组织的变性和坏死程度,有保肝护肝之作用。 长期饮用藤茶有无毒副反应,这是“茶友”们曾经十分关心的一个问题。专家对广西藤茶所含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长期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在大鼠身上未发现与毒性有关的明显病变,停药后也未见药物延迟性毒性反应。事实上,我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长年累月饮用此茶,尚未见到饮用藤茶出现不良情况的报道。藤茶不含鞣酸,不会影响蛋白质的消化与吸收,不会夺取体内作为造血原料的铁质;藤茶也不含有咖啡因一类具有兴奋作用的化合物,故对于贫血、睡眠质量不高等人,且又喜欢饮茶而不敢饮茶者,藤茶也许是一种理想的代用品。 少数人饮藤茶后会出现一种微弱的催眠现象。有一友人描述如下:藤茶饮后犹如冬日坐在朝南无风的墙角,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中,慵懒舒适,伴随着一种淡淡的睡意。总之,藤茶既有普通保健之功,又对某些疾病有医疗或预防作用,长期饮用又比较安全。可以说藤茶是大自然给我们的一种恩赐,“甘露茶”的说法并非妄语。不过根据有些“茶友”个人体验认为:此物虽属平和,阴盛阳虚者还需谨慎饮用。 三降 降血粘: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而起降血粘

中国基因工程药物研究进展

尚珂 胡鹤 胡又佳 中国基因工程药物研究进展 有关作者: 尚珂博士,女,1980年生,现就职于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创新药物与制药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筹),任助理研究员。2001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2006年获上海医工院微生物与生化药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链霉菌基因工程;重大抗生素品种产生菌的基因工程改造。我国生物技术药物工业总产值至2006年为400~500亿元,仍然保持了高速的增长,新批准的进行临床研究和注册的基因工程药物及新剂型有17个,但其中大部分属于新剂型。创新药物的研究更多地体现在科研领域,尤其是在基因重组蛋白方面,无论是研究的创新性还是品种的多样性都体现了我国在基因工程药物研究领域所取得的长足进步。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发表在国外SCI收录的杂志上,引起了国际上广泛的关注。 1重组蛋白 1.1 活性多肽 1.1.1 志贺毒素抑制多肽 志贺毒素是痢疾志贺菌的主要毒力因子,是一种烈性蛋白质毒素。以制备的重组志贺毒素B亚单位(StxB)为靶标,利用噬菌体展示亲和淘选技术的4轮筛选,从随机十二肽库中筛选到与StxB结合的一批噬菌体克隆,对特异结合活性较高的27个噬菌体克隆的表面展示肽进行序列测定,克隆展示肽出现频率最高的A6噬菌体,在体外与志贺毒素孵育进行动物试验,动物存活率达33.3%,表明毒素的毒性得到部分抑制,A6短肽可能发展成为志贺毒素的拮抗剂[1]。 1.1.2 降钙素 降钙素是甲状腺滤泡旁细胞产生的一种多肽类激素,它是体内钙平衡和骨代谢的调节因子,鲑降钙素已经在临床上用于骨质疏松症,但需要反复多次的注射,且与人降钙素的同源性仅为50%,易产生抗体。将人降钙素在成肌细胞中进行表达,能持续表达人降钙素的细胞进行微囊包埋后仍能持续分泌重组人降钙素到培养液中,这为利用包埋的重组成肌细胞释放人降钙素以及进一步采用移植细胞来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提供了可能[2]。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是从甲状腺髓样癌细胞中克隆发现的一种神经肽,由降钙素基因初级转录产物选择性剪接产生,属于降钙素(Calcitonin,CT) 超家族。CGRP 有两种分子异构肽:αCGRP和βCGRP。采用大肠杆菌偏爱的密码子人工合成hαCGRP 基因,构建了原核融合表达载体,对融合蛋白成功地进行了表达和纯化,Western免疫印迹验证该蛋白具有αCGRP 抗原性,为下一步hαCGRP 纯品的获得及动物实验的研究奠定了基础[3]。 1.1.3 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 GIP,即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或抑胃肽(glucose-dependent insulinotropic polypeptide or gastric inhibitory peptide)是由42个氨基酸组成的胃肠调节肽,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人工合成具有大肠杆菌偏爱密码子的编码GIP成熟肽的cDNA序列,利用pET32a(+)系统 进行原核表达。诱导表达的rhGIP占细胞总蛋白质的35%,纯化后的

多肽类药物的开发、应用及发展前景

多肽类药物的开发、应用及发展前景 摘要: 本文从多肽类药物的简介与分类,和对多肽类药物开发的技术研究和给药途径,以及对多肽类药物的研究前景等方面,对多肽类药物有了综合性的认识。阐述了多肽类药物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巨大前景以及对研究现代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字:多肽类药物研发技术与方向给药途径前景与展望 Polypeptide drugs development,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introdu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polypeptide drugs, and for peptide drug delivery system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the study of peptide drugs prospects, etc., for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peptide drugs. Polypeptide drugs in the huge prospects as well as to the research o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odern diseas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keyword:polypeptide drug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echnology and the direction Delivery way prospects and look ahead 一、多肽的简介: 多肽是α-氨基酸以肽链连接在一起而形成的化合物,它也是水解的中间产物。由两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叫做二肽,同理类推还有三肽、四肽、五肽等。通常由10~100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叫多肽。它们的分子量低于10,000Da(Dalton道尔顿),能透过半透膜,不被三氯乙酸及硫酸铵所沉淀。[1] 百度百科“多肽”。也可把由2~10个氨基酸组成的肽称为寡肽(小分子肽);10~50个氨基酸组成的肽称为多肽;由50个以上的氨基酸组成的肽就称为。[2]《生物化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王镜岩等主编 分子式:[3]《多肽药物研究于开发》人民卫生出版社厉保秋主编 二、多肽类药物的特点 多肽类药物是指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多肽类物质生物药物[4]《蛋白药物的制备与展望》张政朴等编著 许多活性多肽都是由无性的前体,经过酶的加工剪切转化而来的,它们中间许多有共同的来源,相似的结构,甚至还保留着若干彼此所特有的生物活性。研究活性多肽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及活性之间结构的异同与其活性的关系,将有助于设计和研制新的活性多肽药物。国内外一些临床上确有疗效的组织提取剂,其有效成分有的还不十分清楚,从活性肽或细胞生长调节因子的角度去研究他们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预计可获得一定成效。 三、多肽类药物的分类

固井工程技术基础

固井工程技术基础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目录前言 第一章固井概论 第一节固井概念 第二节固井的目的和要求 第二章套管、固井工具、附件和材料第一节API套管标准和规范 第二节固井工具、附件 第三节固井材料 第三章固井工程技术基础 第一节固井工艺 第二节固井水泥浆 第三节注水泥施工程序

第一章固井概述 一、固井概念 为了达到加固井壁,保证继续安全钻进,封隔油、气和水层,保证勘探期间的封层测试及整个开采过程中合理的油气生产等目的而下入优质钢管,并在井筒于钢管环 固井设备总体示意图 空充填好水泥的作业,称为固井工程。因此固井包括了两部分:下入套管的工艺和注入水泥浆的工艺叫做固井工艺。 固井作业 固井作业是通过固井设计,应用配套的固井设备、辅助设备及工具,将油井水泥、水和添加剂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后,通过固井泵泵注入井,并顶替到预定深度的井壁与套管、(套管与套管)的环形空间内,使套管与井壁、(套管与套管)之间形成牢固粘结。

二、固井目的和要求 1、固井的目的 一口油井深达数千米,在钻井过程中常常遇到井漏、井塌、井喷等复杂情况,影响正常钻进,严重时甚至导致井眼报废。遇到上述情况就应下套管固井,封隔好复杂地层后,再继续钻进,直到建立稳定的油气通道为止。因此,为了优质快速钻达目的层,保证油气田的开采,就要采用固井,固井工程的主要目的为: 1)、在钻进过程中封隔易坍塌、易漏失等复杂地层,巩固所钻过的井眼保证钻井顺利进行。 (如图1-1所示),当从A点钻进至B点,如果在A点井深处没下套管固井,那么随着井深的变化,钻达B点所用泥浆密度在A点产生的压力就会大于A点地层破裂压力,造成A点地层破裂,发生井漏。同理,当从B点钻进至C点,如果在B点井深处没下套管固井,那么随着井深的变化,钻达C点所用泥浆密度在B点产生的压力就会大于B点地层破裂压力,造成B点地层破裂,发生井漏。 图1-1 下套管固井原理示意图

国内复杂深井固井现状及技术需求分析

国内复杂深井固井现状及技术需求分析 齐奉忠 刘硕琼 袁进平 (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完井固井所,北京海淀 100195) 摘要:随着国内油气田勘探和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深井超深井的数量也越来越多,通过联合攻关及技术引进,固井质量得到了较好保证。本文全面总结了国内近年来复杂深井固井技术发展情况,特别是在深井超深井、复杂气井、抗高温水泥浆体系等方面的进展情况,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与国外的技术差距,结合国内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复杂深井固井研究的主攻方向。 关键词:固井 深井 气井 外加剂 水泥浆体系 固井质量 气窜 近年来,随着国内油气田勘探和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深井超深井数量也越来越多。深井超深井固井在井眼准备、套管下入、抗高温水泥浆体系选择、抗高温隔离液、固井工具及现场施工工艺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技续攻关及技术引进,形成了较完善的固井配套技术,固井质量得到基本保证。近年来,国内深井固井技术取得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近年来国内复杂深井固井技术取得的主要进展 1.超深井固井取得突破 近年来,国内在超深井固井方面取得突破。新疆风险探井莫深1井Ф339.7mm套管下深4463m,裸眼段长达近4000m,套管重量达516t;Ф244.5mm套管下深6404m,重量达521吨,均创国内新纪录。中石化塔深1井Ф206.4mm无接箍尾管下深6800m,Ф127.0mm尾管下深8405m,井底温度180℃。塔里木油田古城4井完钻井深6550 m,Ф127.0mm尾管下深6430 m,井底最高温度达185℃;塔中88井完钻井深7260m,Ф127.0mm尾管下深达7189.2m,井底温度152℃。吉林长深气田的长深5井Ф139.7mm 生产套管下深5321m,井底静止温度达180℃,该井全部采用国产油井水泥、外掺料和外加剂,固井质量合格井段100%,优质井段98.87%。 2.复杂深气井固井质量基本得到保证 针对塔里木油田的窄安全密度窗口高压气井固井,川渝地区的高含H2S气井固井,大庆、吉林油田的高含CO2深气井固井等技术难题,近几年来国内加强了对气窜失重机理的研究,总结了影响气窜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综合防气窜、防漏失的配套技术措施,在固井工艺、固井工具、水泥外加剂、高密度隔离液、防漏固井材料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对于保证这些复杂气井的固井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吉林长深气田生产套管固井质量合格井段平均达到97.75%,优质井段达到81.13%。大庆庆深气田、塔里木迪那及克拉气田、川渝地区深气井的固井质量也基本满足了生产要求,为国内天然气的稳产增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复杂深水平井及特殊工艺井固井日益完善 近年来国内加大了水平井的应用力度,如中石油2006年完成水平井522口,2007年完成806口,

藤茶的研究进展

藤茶的研究进展1 平政,蒋才武 广西中医学院,南宁(530001) E-mail:pingzheng@https://www.360docs.net/doc/279779653.html, 摘要:本文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应用等方面概述了近年来对药食两用植物—藤茶的研究进展,提示了藤茶药用资源的研究开发前景。 关键词:藤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应用,研究进展 藤茶,学名为显齿蛇葡萄[Ampelopsis grossedentata (Hand-Mazz) W.T.Wang],是葡萄科(Vitaceae Michx)蛇葡萄属(Ampelopsis)的一种野生木质落叶藤本植物,俗称山甜茶、甘露茶、白毛猴、白茶、白茶饼等,主要分布于我国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我国壮族和瑶族百姓将其幼嫩茎叶,经揉制、干燥用于感冒、发热、风湿病、中暑、头晕、肠胃不适等症,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文献报道藤茶及其提取物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抗炎镇痛、广谱抗菌、降血糖、降血脂、保肝等作用。药理实验证明其功效主要是由黄酮类化合物尤其是二氢杨梅树皮素(Dihydromyricetin)和杨梅树皮素(Myricetin)所致。化学成分分析表明藤茶中黄酮总含量高达40%左右,其中二氢杨梅树皮素的含量20%以上,杨梅素的含量1.6%以上 [1],这惊人的高含量预示着藤茶有极大的研究和应用前景。本文就近年来对藤茶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应用等方面进行的研究概述如下。 1. 化学成分研究 1.1 藤茶化学成分的种类 周天达[2]等从藤茶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出3,3’,5,5’7-六羟基-2,3-二氢黄酮醇,即二氢杨梅素(简称DMY}。何桂霞[3]等从藤茶的乙醇提取物中提取分离得另一种黄酮类化合物3,5,7,3,4,5-六羟基黄酮,即杨梅树皮素(简称MYR)。进一步从藤茶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出:4'-羟基-3-甲氧基异黄烷-7-0-a-L-鼠李糖(1→6)-β-D-葡萄糖甙即藤茶甙(grossedentataside)、橙皮素、二氢槲皮素、芹菜素、山萘酚[4][5];从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槲皮素、槲皮素-3-O-?-D-葡萄糖苷,花旗松素、洋芹素、芦丁等黄酮类化合物和没食子酸、没食子酰-β-D-葡萄糖、没食子酸乙酯、棕榈酸、没食子酸甲酯[6][7];从正定醇提取物中分离出4’-羟基-3’-甲氧基异黄烷-7-O-吡喃鼠李糖甙即藤茶素(grossedentatasin)[8];从乙醚浸膏中分离得杨梅苷[9];从石油醚提取物中分离得到?-谷甾醇、豆甾醇和齐墩果酸[4]。 显齿蛇葡萄中含有挥发油成分,从中分离出28种香气成分,主要有反-2-己烯醛、苯乙烯、三甲基-7-吡嗪、苯乙醛、α-萜品醇、水杨酸甲酯、香叶醇、紫罗酮、顺茉莉酮、雪松醇、6,10,14-三甲基地-十五烷酮等[10];富含多种微量元素,Fe(245.00μg.g-1)、Cu(21.00μg.g-1)、Zn(56.60μg.g-1)、Ca(322.00μg.g-1)、Mg(2265.00μg.g-1)、Mn(600.00μg.g-1)、Se(0.18μg.g-1)、Na(62.50μg.g-1)、F(24.30μg.g-1)、I(0.21μg.g-1)、K(15625.50μg.g-1)及Co(0.50μg.g-1)[11]。熊皓平等[12]研究表明显齿蛇葡萄水浸出物近50%,多酚类化合物 1本课题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20562002) 项目的资助。

1988年考研西医综合真题及答案

1988年西医综合考研真题及答案 A型题 1.下列哪一疾病的上腹痛可采取左侧卧位而缓解? A.消化怀溃疡 B.钩虫病 C.慢性胃炎 D.胃粘膜脱垂症 E.十二指肠炎 2.下列哪一疾病的门脉高压最显著? A.血吸虫病性肝硬化 B. 肝炎后性肝硬化 C. 酒精性肝硬化 D.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E.原发性肝癌 3.肝性脑昏迷病人治疗,为了取代脑部假性神经传导介质,应选用: A.多巴胺 B.谷氨酸钾 C.精氨酸盐 D.去甲肾上腺素 E.以上都不是 4.溃疡性结肠炎病变多位于 A. 回肠末段及升结肠 B. 升结肠 C. 降结肠 D. 全结肠 E. 直肠及乙状结肠 5.心房扑动时,为转律首先选用 A.西地兰 B.电复律 C.奎尼丁 D.乙胺碘呋酮 E.心律平 6.哌嗪的降压的作用机理是 A.排钠增多,使血容量减少 B.同时阻滞a1和a2受体 C.使交感神经未梢去甲肾上腺素耗竭 D.阻滞a1-受体而不阻淀a2-受体 E.干扰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7.治疗自发性心绞痛最有效的药物是: A.硝苯吡啶 B.氨酰心安 C.硝酸甘油酯口服 D.心得安 E.异博定 8.下列哪种药物可能使变异型心绞能加重? A.硝酸甘油 B.亚硝酸异戊酯 C.硝苯吡啶(心痛定) D.心得安 E.异搏定 9.支气管哮喘持续状态很重要的却痰方法是 A.应用抗生素 B.应用却痰药物 C.补液纠正失水 D.应用支气管扩张药物 E.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10.浸润型肺结核主要是由于 A.原发病灶进展而来 B.血行播散扩散形成 C.隐性菌血症潜伏在肺内的结核菌重新繁殖 D.肺门淋巴结结核破溃形成 E.与病人接触引起的感染。 11.肺心病患者测血pH7.25,paCO260mm Hg,BE-10mEq/L, Pao250mm Hg.诊断是:A.失代偿呼吸性酸中毒 B.代偿呼吸性酸中毒 C.代谢性硷中毒 D.呼酸合并代酸 E.正常。 12.使纤维蛋白分解成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因素是 A.第Ⅵ因子 B.活化素 C.凝血酶 D.纤维蛋白单体 E.纤溶酶 13.对急性白血病进行缓解诱导治疗的目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