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讲解
深海底部热液生态系统研究进展

深海底部热液生态系统研究进展深海是指海洋中水深超过200米的区域,覆盖着地球表面的71%。
深海底部热液生态系统是深海中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它源于海底火山活动造成的热液喷口,这些热液中富含氢气、硫化物等物质,可以为生物提供能量和营养。
深海底部热液生态系统研究的进展,不仅推动了深海生态学的发展,也给人类认识深海生物、深海环境带来了很大启示。
一、热液喷口及其生物群落热液喷口是深海底部热液生态系统中的核心部分,它们分布在活跃板块边缘的海底,通常呈圆锥形或者羽毛状,周围分布着由各种热带雨林植物形态的动物群落。
这些动物群落由于大量依赖热液的高温和高压环境生存,因此热液游离器官逐渐演化成特化的适应器官,例如热液蠕虫、热液螃蟹等,它们的适应性强,体内还含有盘多糖、蛋白酶等有利于体内化学反应的物质。
热液喷口的周围环境对于这些生物群落的生长和繁衍也有很大影响,例如热液释放的氧化还原电位、悬浮颗粒、水体温度等因素都能够影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二、基于NGS技术的群落分布研究NGS(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是一种高通量测序技术,可大幅度提高测序效率,通过对不同样品中基因的测定,可以对不同样品中的组成区别进行鉴定。
在深海底部热液生态系统中,采用NGS的技术,可以研究出不同生态环境下群落结构和微生物生态多样性。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理解深海底部热液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分布、生态位和生物多样性,也为研究深海生命的演化和生态环境的变迁提供了更多线索。
三、深海热液生态系统对地质物质循环的影响深海底部热液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体具有较强的硫化氢耐受性和氧化硫特化代谢能力,它们能够通过二氧化碳、氢气、硫化氢等物质,将这些元素转化为生物原料,并通过化学合成过程转化为生物量。
这些生物体的代谢活动,对于深海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产生着极大的影响。
例如深海中棘胸蛤和热液蠕虫等生物体可以利用海底中的硫化物进行光合作用,将海底中的无机物质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这些物质可以作为底部沉积物中大型有机分子的来源。
深水沉积及海底扇相模式研究进展

深水沉积及海底扇相模式研究进展刘喜玲;刘君荣【摘要】随着全球油气勘探与开发技术的不断推进,海洋深永区逐渐成为油气勘探的新热点。
海底扇作为深水区油气主要储集体,其独特的深水沉积相模式一直是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而其沉积相模式的复杂性也是研究者久攻不克的难点。
从“深水沉积”研究历史及进展着手,分析不同时期“海底扇”理论的成因机理、沉积模式的异同点,总结了深水沉积研究的不断发展与逐步深入的历程,深水海底扇的成因机理、沉积模式仍是需要继续探索解决的海洋石油地质科学中的难点问题,对深水扇沉积内幕结构的认识已经从早期对现象的描述发展到探究其沉积的动力学机理。
同时,基于大量岩心、测井与地震资料,越来越多的接近实际的深水海底扇模型得以建立,为深水油气勘探中海底扇储层的有效预测奠定了基础。
【期刊名称】《长江大学学报:农学卷》【年(卷),期】2013(010)005【总页数】4页(P30-33)【关键词】深水沉积;海底扇;成因机理;沉积模式【作者】刘喜玲;刘君荣【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31 “深水”和“深水沉积”的概念“深水”和“深水沉积”的概念在海洋石油勘探中使用多年,但是长期以来对它们的定义和看法存在一定分歧。
目前看来,深水有地质和工程2个方面的定义。
地质意义的深水是陆棚边缘朝海的区域内储集砂岩沉积时的水深,不一定是现今油气勘探开发中的深水;工程意义的“深水”是钻井工程师用来表示深水钻探深度,无论埋藏的储层是否属于深水起源[1-2]。
目前,水深400~500m以下海域的勘探技术比较成熟,因而常称之为浅水区;公认的深水定义为500~2000m,超过2000m为超深水[1]。
“深水沉积”是指在重力搬运作用下沉积在深水环境下的沉积物,或称之为“海底扇”[3]。
2 “深水沉积”Forel于1885年第一次提出了密度流(浊流)的概念[4-5],从此揭开了深水沉积研究的序幕。
直到19世纪末,传统的观点都一直认为在宁静的深海中仅仅包含远洋泥沉积[4-5]。
全海深潜水器水动力学研究进展

全海深潜水器水动力学研究进展海深潜水器是一种专门用于深海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的海洋工具。
随着海洋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深海资源的开发利用,深海潜水器的水动力学研究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水动力学研究是指研究水下潜水器在水中移动、受力和流场特性等方面的科学领域。
深海潜水器的水动力学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流场分析:深海潜水器在水中运动时会受到水流的阻力和推动力等力的作用,因此需要进行流场分析以了解其周围水流的情况。
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测量等方法,可以研究深海潜水器在水中的流场特性,为其设计和性能评估提供依据。
2.运动学分析:深海潜水器在水中的运动状态受到水动力学力的影响,因此需要进行运动学分析以了解其运动规律。
通过对深海潜水器的运动学特性进行研究,可以确定其在水下的稳定性和操纵性,为其控制和导航提供支持。
3.结构力学分析:深海潜水器在水中运动时会受到水的压力和流动造成的水动力等力的作用,因此需要进行结构力学分析以了解其受力情况。
通过对深海潜水器结构的力学特性进行研究,可以确定其在水下的承载能力和耐压性能,为其设计和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4.流场优化:通过对深海潜水器的流场特性进行分析,可以进行流场优化设计以减小其阻力、提高其推进效率和性能。
优化设计包括减小潜水器的阻力系数、改善其流线型和减小湍流阻力等方面,可以显著提高深海潜水器的性能和使用效率。
5.实验验证:深海潜水器的水动力学研究通常需要进行实验验证以验证理论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在水槽或水下进行实验测量,可以获取深海潜水器在水中受力和运动的真实数据,为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提供验证和参考。
总的来说,深海潜水器的水动力学研究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科学领域,对于提高深海潜水器的性能和使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海洋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深海资源的开发利用,深海潜水器的水动力学研究将会不断深化和完善,为深海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提供更多技术支持和保障。
新近纪南海深层水的增氧与分层

新近纪南海深层水的增氧与分层
随着气候变化的趋势与环境污染的不断加重,南海的深层水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水体缺氧、水质污染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科研人员在新近的研究中,提出了深层水的增氧与分层方案。
首先,深层水的增氧是指在深海水底下增加氧含量,以缓解水体缺氧的现状。
在海底下添加氧气,有助于促进水体中的生物进行呼吸作用,保障海洋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这种方法可通过电解海水中的氧气大量释放于水体中,加速海水中的氧气循环,避免深层水体产生缺氧现象。
其次,分层是指将海水分为不同的水层,依据不同的参数制定不同的管理策略,以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的全面管理水平。
比如,将水体分为表层水、中层水和底层水,分别进行管理,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水文、化学和生物学需求。
这种分层管理可以很好地避免水族生物受到过度捕捞、沙漏现象和海洋污染的影响,从而保障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总体来说,这两种方法都是为了缓解南海深层水体生态系统的问题而实施的,更好地保障海洋环境的健康,维护海洋生态平衡。
随着科技的发展,相信我们在未来能够实现更先进、更可持续的海洋管理模式,更好地保护大自然。
深水资源勘探技术研究

深水资源勘探技术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深海成为了重要的资源开发领域之一。
然而,深海资源勘探受到许多技术限制,如海洋环境极端恶劣、海流湍急等问题,使得深海资源充分开发利用非常具有挑战性。
目前,我国正加大深水资源勘探技术研究力度,致力于解决深水勘探过程中的难题,为深水资源开发提供支持。
一、深水资源特点深水资源,指的是地表以下海洋水深超过200米的水域,主要分布在大洋中央的深海区,地球表面约70%都是海洋,深水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矿产、海洋生物等。
深水资源的开发具有诸多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深水环境极端恶劣。
水深、压力、温度、盐度等参数均高于陆地及浅海区,导致海底设备容易腐蚀、生命安全难以保障。
此外,水深也增加了勘探和开发的难度和成本。
2.海流湍急。
深海波动很大,造成水流异常强劲,海底地貌起伏,水流激烈,给勘探和开发带来很大难题。
3.勘探成本高。
相比于陆上勘探和开发,深海在勘探和开发过程中需要使用更加复杂和高端的技术设备,相应的勘探和开发成本也相对较高。
二、深水资源勘探技术1.海洋地震勘探技术。
海洋地震勘探技术是深水地震勘探的核心。
其原理是向海底发送一定频率的声波,以探测地下岩石结构。
此技术具有深层成像能力、高精度成像、简单、操作方便等特点。
2.海底多波束测量与遥感技术。
利用多波束回声测量原理和遥感手段获取海底地形和背景物,以获得海洋底部高精度三维地形。
扫描了瞬态物质信号的动态变化,从而实现了海底地形的测绘。
3.海底磁测与重力勘探。
海底磁测和重力勘探是深水资源勘探的传统技术。
通过在海底悬挂磁场和重力仪器,可以实现对深层地下构造的精确探测。
4.深水管线检查技术。
管线检查主要是指对海底钻井工作区域中使用的油气输送管线进行检查。
该技术可以实现对深水管线的故障检测和维修。
三、深水资源勘探技术发展趋势1.大数据技术。
随着海洋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深水勘探数据被整合存储到云平台上。
深海环境下环氧重防腐涂层的防护机理和应用研究进展

深海环境下环氧重防腐涂层的防护机理和应用研究进展目录1. 内容描述 (3)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意义 (4)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5)2. 深海环境简介 (6)2.1 深海环境特点 (7)2.2 深海环境对材料的影响 (8)3. 环氧重防腐涂层材料基础 (9)3.1 环氧树脂性能特性 (10)3.2 重防腐涂层作用机理 (11)3.3 涂层的成分与结构 (12)4. 环氧重防腐涂层的防护机理 (13)4.1 涂层的物理防护 (15)4.2 涂层的化学防护 (16)4.3 涂层的机械防护 (17)5. 深海环境下环氧重防腐涂层的性能要求 (19)5.1 耐盐雾性能 (20)5.2 耐温性能 (21)5.3 耐冲击性能 (24)5.4 耐化学介质性能 (25)6. 环氧重防腐涂层的制备技术 (26)6.1 原材料选择与处理 (28)6.2 涂层制备工艺 (29)6.3 涂层施工与维护 (30)7. 深海环境下的涂层性能测试 (31)7.1 涂层性能测试方法 (33)7.2 涂层性能测试结果分析 (34)8. 环氧重防腐涂层的应用进展 (35)8.1 船舶与海洋工程应用 (36)8.2 管道输送系统应用 (38)8.3 海洋设备与结构件的防护 (39)9. 现有涂层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40)9.1 涂层性能不稳定问题 (41)9.2 涂层施工与维护难度 (43)9.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43)10. 深海环境下环氧重防腐涂层的防护机理和应用研究进展展望..4510.1 未来发展趋势 (47)10.2 关键技术突破 (48)10.3 应用前景预测 (49)1. 内容描述本文档旨在探讨深海环境下环氧重防腐涂层的防护机理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我们将介绍环氧树脂作为涂层材料的基本性质,包括其化学构成、物理形态以及与金属基体的结合性能。
将深入分析环氧重防腐涂层的防护机理,包括涂层对金属基体的保护作用,如耐腐蚀性、耐磨性、绝缘性等,以及如何抵抗海水中的微生物腐蚀和物理化学侵蚀。
水循环知识:水循环中的大洋深处水体的形成和循环

水循环知识:水循环中的大洋深处水体的形成和循环水循环是地球上水资源不断循环利用的过程,其中大洋深处水体的形成和循环是水循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大洋深处水体的形成和循环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包括深层水的形成、深层水的运动和大洋深处水体的循环。
本文将对大洋深处水体的形成和循环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深层水的形成大洋深处水体主要由深层水组成,深层水是指大洋底部或者深海的水体。
深层水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冰川融化产生的淡水,二是大洋表层水通过风、地球自转和潮汐等作用下沉到深层形成的深层水。
1.冰川融化产生的淡水冰川是地球上储存大量淡水的区域,当冰川融化时,产生的淡水会流入大洋,淡水比海水轻,所以淡水会在海水表面上形成一层薄薄的淡水层。
这些淡水会逐渐下沉到大洋深处,形成深层水。
2.大洋表层水的下沉大洋表层水在大洋中的运动受到地球自转、风和潮汐的影响,会有部分表层水下沉到深海中。
这种下沉的水可以形成深层水,特别是在极地地区,由于冰的融化,会有大量的淡水和表层水下沉到深层区域。
以上两种情况下,深层水的形成都是由于水的密度差异引起的,淡水比海水轻,所以淡水会上浮,海水比淡水重,所以会下沉到深处。
这样就形成了大洋深处水体的一个重要成分-深层水。
二、深层水的运动深层水的形成后会在大洋中进行运动,深层水的运动对水循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1.大洋深层水的运动大洋深层水的运动主要受到海底地形的影响,海底地形复杂,有的地方有海底山脉,有的地方有海底峡谷,这些地形对深层水的流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海底山脉和峡谷可以引起深层水的涌升和下沉,海底山脉会使得深层水上升,而海底峡谷会使得深层水下沉。
此外,大洋深处水体的运动还受到大洋表层水的影响,大洋表层水的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深层水的运动。
2.大洋深层水的温盐分布大洋深处水体中的深层水的温度和盐度分布对大洋深处水体的循环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通常深层水温度较低,盐度较高,而且大洋深处水体不同区域的深层水的温度和盐度也有着巨大的差异。
FLAT-PRO深水合成基钻井液恒流变作用机理研究

广 东 化 工 2021年 第4期· 242 · 第48卷 总第438期FLAT-PRO 深水合成基钻井液恒流变作用机理研究李超1,罗健生1,刘刚1,史赫2(1.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油田化学事业部,河北 燕郊 065201;2.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 102249)[摘 要]目前,适应于深水、超深水作业的FLAT-PRO 恒流变合成基钻井液体系由于其良好的恒流变特性、抗污染能力及储层保护性,已在中国南海成功应用近10井。
但是近年来,所钻遇的地层越来越复杂,要求的温度范围和密度范围越来越高,这需要对合成基钻井液恒流变机理有更清楚的认识。
文章旨在FLAT-PRO 恒流变合成基钻井液体系的基础上,对体系恒流变机理进行研究。
体系中的核心处理剂流型调节剂通过氢键作用插入有机土层间,扩大层间距并促进其片层在油中高度分散,温度越高,插入有机土层间的流型调节剂分子越多,补偿由于温度升高导致的粘度降低,从而形成具有温度响应的网架结构。
[关键词]深水;恒流变机理;有机土;流型调节剂[中图分类号]TE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65(2021)04-0242-02Study on the Flat-rheological Mechanism of FLAT-PRO Flat-rheologySynthetic-based Drilling Fluid System in DeepwaterLi Chao 1, Luo Jiansheng 1, Liu Gang 1, Shi He 2(1. COSL Oilfield Chemicals Division, Sanhe 065201;2. MOE Key Laboratory of Petroleum,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Beijing 102249, China)Abstract: FLAT-PRO flat-rheology synthetic-based drilling fluid system in deepwater has excellent performance in flat-rheological property, anti-contamination and reservoir protection, it has been successfully in 10 wells in South China Sea .But with the formations drilling through more and more complex,the temperature and density required higher and higher, we requires a clearer study on the flat- rheological mechanism of the synthetic- based drilling fluid system. In this work, FLAT-PRO synthetic-based drilling fluid system was taken to clarify the mechanism of flat-rheology. The rheological-modifier could intercalate into the interlayer space of organoclays, enlarging the interlayer spacing and promoting the highly dispersion of platelets in oil through hydrogen bonding. The more rheological modifier molecules intercalated into the interlayer space of organoclays with temperature increasing led to a greater increase of rheological properties, forming a temperature-responsive dense network.Keywords: Deepwater ;Flat- rheological mechanism ;Organoclays ;Rheological modifier海洋深水钻井工程中常用的合成基钻井液面临窄安全密度窗口地层漏失严重、低温-高温大温差下乳液不稳定及低温流变性调控等技术难题,严重制约我国深海油气资源的钻探开发进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水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过去几十年里深海沉积理论在沉积学领域取得的进展有目共睹,进入21世纪以来有关论文发表数量跨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充分显示了国际上在深海沉积作用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尽管我国相关方面的学术研究不尽如意。
其中,三个方面受到了特别关注:一是与“鲍玛序列”有关的重力流沉积作用,20世纪90年代后期沉积学界展开了大讨论(参见《AAPG Bulletin》)1997,81卷;1997年AAPG年会:Shanmugam及其同时系列论著);二是深海牵引流相关的沉积作用;三是深海层序地层方面。
然而,目前国内外对深海沉积作用理论的概念和模式还存在较大分歧,甚至在关键术语和概念模式方面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从而影响人们对深海沉积油气预测与勘探方向的把握。
本文主要对近几年国内外专家学者在深海沉积理论中对深水作用机制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1 陆坡倾向的重力作用机制和相应沉积作用1.1 深水重力作用认识进展沉积物重力流中的颗粒流和液化流由于地质历史时期的实例少和应用价值不高故不受关注,碎屑流和浊流及其沉积物则是争论的主题。
1997年AAPG年会上,Cliffton召集组织了题为“深水碎屑沉积作用与储层关系:我们能预测什么?”(Processes of deepwater clastic sedimentation and their reservoir implica-tions:whatcanwe predict ?)的讨论会,试图为解决这些争议找出一些关联答案。
参加这次讨论会的正是相关领域的著名沉积学家如Bouma、Damuth、Lowe、Parker、Shanmugam等,但双方未能就自己的观点说服对方。
那么,争论的焦点是什么呢?正是我们熟知的“鲍玛序列”!此次会议之后,Shanmugam在其系列文章中阐述了“鲍玛序列”并不都是浊流成因的思想,矛头直指“鲍玛序列是浊流形成的浊积岩所具有的特征层序”经典论断,而该论断和相关的“浊积扇”模式广泛流行于沉积学界,并在各个时期沉积学论著中大都能看到这种主流观点盛行的体现。
Shanmugam (2002)在对“鲍玛序列”经典剖面——法国海事阿尔卑斯(Maritime Alps)的始新世)渐新世安诺(Annot)砂岩重新解剖研究后认为,这些砂岩单元代表有多次沉积事件作用,除了浊流外,还有更多的砂质碎屑流和牵引层流。
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每一个砂岩层(鲍玛序列)都是一个正粒序层”的结论,从而也否定了“鲍玛序列”浊流成因之说。
关于对“鲍玛序列”的“批判”可参见其重要论文“浊积岩十大神话”,这里节选其重要的思想和结论以代表沉积物重力流理论认识进展的一个方面:1)由浊流形成的沉积物才能称为浊积岩;2)“高密度浊流”是指砂质碎屑流而不是浊流;3)“鲍玛序列”的交错层理是牵引底流沉积产生的;4)浊流是一种有牛顿流(这一点与我们过去教科书中的提法大相径庭。
笔者注)和紊乱状态的沉积物重力流;5)浊积岩没有复杂的颗粒悬浮层和碎石浮层,不发育逆粒序。
Shanmugam得出上述认识,不仅仅是建立在实际观察中,另一个重要依据是至今为止没有一个水槽实验能完整建造出“鲍玛序列”。
其实,自“鲍玛序列”一提出来就曾受到过批评,只是没有引起注意。
Shanmugam]作为反对派“弱势群体”的一方对“鲍玛序列”的批判只是敢于站出来的一个代表,诚如Miall所说:“因为我们在潜意识中对鲍玛浊积岩都有一个自认为很好的定义,这样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许多沉积学描述和解释都偏离了方向,直到像Shanmugam之类的人出现并带来了新看法,说明深海砂岩并不等于浊积岩”。
关于碎屑流与浊流的关系,Shanmugam的编制的图谱给予了清楚的表达,并从流变学角度进行了讨论。
由于人们过去将众多砂质碎屑流放置在“鲍玛序列”中A段被当作浊流沉积,因此在分析沉积相模式时自然而然地会出现偏差甚至错误。
对此国内也有人给予了一定关注,并在西藏发现了实例。
通过上述深海沉积物重力流新认识及问题解析,结合近年来对西藏和川西深海沉积研究的经验教训,对深海重力流沉积有关沉积理论及概念,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鉴于“鲍玛序列”概念使用的广泛性,可以继续采用,但在使用时应当考虑它不仅代表浊流产物,而通常是砂质碎屑流、浊流、牵引底流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可能的情况下提醒读者注意其含义,并予以引号标注;2)浊积岩的使用仅限于浊流作用的沉积产物,不应与“鲍玛序列”所有的沉积等同起来;3)在使用深海环境模式时建议废弃“浊积扇”概念,采用“深海扇”予以取代,在环境位置明确时使用“海底扇”概念。
这是因为深海扇没有哪一类是由单一浊流形成的,而是由上述几种深海沉积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斜坡扇概念源于层序地层,广义上也应属于深海扇,但其是否存在争议很大(参见3.3);4)在研究深海沉积重力流时,特别注意区别“鲍玛序列”A段中砂质碎屑流与浊流沉积成因。
1.2 深水重力作用机制在深水陆坡区,基于其相对陡峭的地貌,在重力作用并在其他诱因(如地震、气水合物融解、超压释放、底辟活动、突发海流)的配合下,海床浅表层沉积物极易发生滑动、滑塌等重力活动,并进一步演化为碎屑流、颗粒流乃至浊流。
这些均为因重力而发生的陆坡倾向上的深水作用机制,故而称之为陆坡倾向的重力作用机制和相应沉积作用。
在多数情况下,这种作用是塑造深水环境地貌的主要因素。
滑坡和滑坡体是深水环境常见的作用机制和响应事件,在全球许多地方均有报道。
其中以欧洲大陆边缘研究最为深入。
Wilson等2004年研究了舍得兰群岛西北部的Afen滑坡体,研究了其形成的诱因、形成阶段等;Storegga滑坡体影响了约95 000 km2的面积、沉积物体积介于2400 km3和3200 km3之间,是目前世界上所识别的、水下曝露的最大滑坡体之一,其可进一步划分为6个地貌单元。
此外地中海和西北欧亦有针对滑坡体的多处报道。
在其它海域,如安哥拉、加利福尼亚北部海域的Hum-boldt滑坡体。
滑坡体自触发、活动直至向重力流转化的全过程,和气水合物、油气渗漏、构造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海岸地带的可持续发展亦有重要意义,这也是西方国家投入巨大力量研究的缘由。
重力流水道-堤坝沉积体系是深水环境的显著特色(图2)。
水道)堤坝体系在多数大型或中型规模的水下扇上多据主导地位,如密西西比扇,亚马逊扇,印度扇,孟加拉扇,扎伊尔扇,富士扇,以及许多小型扇,如Hueneme和Golo扇等。
其中的水道扮演了碎屑物质向深海输送的通道,而堤坝则在重力流流动过程中起到了将其予以围限和分选以便于沙质组分输送至盆地平原。
水道)堤坝体系可为粗粒组分的沉积场所。
Deptuck等分析了尼日尔三角洲陆坡和阿拉伯海的水道)堤坝体系(channel-levee system (缩略为CLS)),并将之与其他地区的典型深水体系和露头剖面进行对比,系统总结了水道)堤坝体系的地貌单元、特征和成因演化。
认为,尼日尔三角洲陆坡和阿拉伯海的上扇区域所发育的水道)堤坝体系,具有构型上的高度复杂性。
通常具有数个构型单元:内堤坝、外堤坝、侵蚀通道、水道轴心沉积、滚动块体、物质输送的沉积。
尽管单个体系的规模变化很大,第一级别构型元素的相似性和它们的构型意味着,不管规模差异,它们都具有相同的沉积机制(图1)。
深水块状沙体的分布规律是深水油气勘探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
Stow定义其为巨厚的( >1 m)的沙层单元,缺乏原始沉积构造,且和其他深水沉积相联系。
除了极厚层理和无构造的外观外,深水块状沙体的关键在于发育了普遍的水逃逸构造、细微的加积面和页岩块砾;并显示了差至中等的分选和组分的非成熟。
卷入它们的长距离的输送和就位的两个关键性作用机制为沙质碎屑流和高密度浊流系。
图1 切穿了水道-堤坝体系的地震剖面,显示了第一级别的构型元素,包括侵蚀通道、内堤坝、外堤坝和种种的对应于水道沉积的HARs(DeptuckM E等,2003)。
深水峡谷或水道是陆缘碎屑和陆架浅水区物质向深水输送的主要途径。
Abreu研究了安哥拉海域的Block 17区块DaliaM9 Upper油田,发现该区陆坡峡谷具有类似于陆域曲流河的形态,将之称为深水曲流水道。
该曲流水道综合体约40 m深、2 km宽,为单个水道(该水道约300 m宽和40 m深)的侧向迁移和局部撕裂分支所致。
其重要特征之一为位于水道边缘的叠瓦状地震反射的存在,这些叠瓦反射倾向于平行水道,在多数情况下向水道倾斜,在某些情况倾向于下游方向。
这些叠瓦反射形成了位于水道内湾的特征明显的反射体,其显然和水道在其演化过程中的连续的侧向迁移有关。
水道的迁移导致了水道内侧的增生沉积和水道外侧的侵蚀,形成了所谓之侧向增生体(LateralAccretion Packages (LAPs))。
单一曲流水道的侧向迁移产生了侧向加积的水道综合体,其因水道充填的本质而呈不同程度的内部加积。
同样,牛轭湖(环)是绿谷综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下部多为水道充填的粗碎屑组分,而中上部多为自曲流水道漫溢而来的相对细粒的、和半深海的悬浮沉降的细粒组分。
多数深海扇模式主要是基于对古代沉积的研究,故而认为沉积朵叶体直接系于它们的补给水道。
但水道)朵叶体过渡带(CLTZ(channel-lobe transition zone))是近些年来所识别的介于水下扇和水道之间一独立单元,其位于水道口的下陆坡方向,紧邻水道口,且通常和陆坡坡折相联系。
在这一区域,浊流可能经历了自受限型向开阔型的水力体制的跃迁,导致了流体的迅速扩散和紊流程度的增加,进而导致海底侵蚀和沉积物途越作用。
因此,众多侵蚀型刻槽和线形构造所形成的横向底形是该区域的特征之一。
不过,大规模的侵蚀刻槽和相关的底形不仅仅局限于发育良好的CLTZ,下列位置也可以发育,水道堤坝后壁陆坡、水道边缘、水道底床以及小规模的富沙扇的扇面。
1.3 海洋深水区的深水扇上陆坡、中陆坡和下陆坡乃至盆地平原均可发育朵叶体。
只要地形发生相对平缓的变化,在水道、峡谷出口或撕裂分支的决口处均可发生流体行为的跃迁,从而沉积相应粒径的碎屑物质。
朵叶体在沉积的同时,又相应造成了地貌的渐进性变化,和水道迁移一道形成了朵叶体的侧向和纵向的迁移,如此垂向叠加和侧向叠覆,即可形成规模巨大的陆坡扇或盆底(地)扇。
海洋深水区的深水扇( 海底扇) 已成为目前国际油气工业研究重要而活跃的领域。
深水沉积理论主要分为两个学派:一是海洋沉积学学派;二是层序地层学学派(对深水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有Walker、Stow、Shanmuguam等沉积学家Walker的研究主要涉及再沉积砾岩、深水多砾石砂岩与砾岩储层等粗粒沉积Stow的研究重点是深海细粒沉积物Shanmuguam的研究多涉及(砂质)滑塌、(砂质)碎屑流、滑塌和碎屑流为主的相、底流再作用、海底扇模式、发育、分类和含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