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学案2无解答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第30课《诗四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

30.《诗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知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的官场格格不入。
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
他对“和平、宁静、美好的”生活向往之情我们在《桃花源记》中领略到。
本诗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他的诗现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
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他也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不衰,如极富代表性的《使至塞上》就是其中之一。
人们常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论诗人兼画家王维的作品。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X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本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
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
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
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
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学案1无解答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学案1无解答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298cec623968011ca200910b.png)
诗四首1学案导学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先学后教1、资料连接说说作者生平,交流引读⑴陶渊明:东晋诗人,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
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
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
是我国古典文学史中田园派诗歌流派的代表人物。
⑵王维,盛唐著名诗人,人称“诗佛”。
字摩诘,太原祁人,出身仕宦家庭。
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岁进士及第,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的最大的艺术特色。
⑶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
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诗坛最杰出的代表,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诗的艺术特色是想像丰富,气势奔腾,风格豪放飘逸。
《渡荆门送别》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4)陈与义,宋代诗人,字去非,自号简斋。
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著有《简斋集》。
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荒秽.()草木长.()燕.()然逢侯骑.()荷.()锄属.()国汉塞.()无违.()荆.()门仍怜.()故乡水帘旌.()徙.()倚小组合作用“/”给四首诗划分节奏;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概述诗意;齐读,熟读成诵。
《归园田居》(其三)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
(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这是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剪影,诗的前四句记给豆田锄草一事。
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第四句是说月儿初升之时才荷锄晚归。
第五、六句写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第七、八句写沾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30《诗四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30 诗四首【导学目标】1.反复诵读并默写这四首诗。
2.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赏读《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一个人的性情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主要是凭借什么?是诗歌。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发。
”朗读诗歌,我们可以从心灵里感受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插上翅膀,朗读诗歌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
读熟一首诗,在休闲时间里吟诵一下,就像唱歌一样,心灵上能受益无穷。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陶渊明、王维、李白和陈与义四位大诗人的心灵吧!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理荒秽.(huì) 荷.锄归(hè) 使至塞.上(sài)逢候骑..(hòu jì) 燕.然(yān)2.理解诗歌重点词语。
(1)古今异义衣沾不足惜(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够)但使愿无违(古义:只,只要;今义:表转折,但是)(2)一词多义长:①道狭草木长(zhǎng动词,生长)②长河落日圆(cháng形容词,与“短”相对,“长河”指的是黄河)3.作者简介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30《诗四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30 诗四首【导学目标】1.反复诵读并默写这四首诗。
2.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赏读《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一个人的性情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主要是凭借什么?是诗歌。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发。
”朗读诗歌,我们可以从心灵里感受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插上翅膀,朗读诗歌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
读熟一首诗,在休闲时间里吟诵一下,就像唱歌一样,心灵上能受益无穷。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陶渊明、王维、李白和陈与义四位大诗人的心灵吧!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理荒秽.(huì) 荷.锄归(hè) 使至塞.上(sài)逢候骑..(hòu jì) 燕.然(yān)2.理解诗歌重点词语。
(1)古今异义衣沾不足惜(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够)但使愿无违(古义:只,只要;今义:表转折,但是)(2)一词多义长:①道狭草木长(zhǎng动词,生长)②长河落日圆(cháng形容词,与“短”相对,“长河”指的是黄河)3.作者简介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第30课《诗四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30诗四首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1、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2、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学习难点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知识四、作家作品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某某某某市西南)人。
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
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
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陶渊明的诗歌,以歌咏田园生活的居多,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五言诗成就最高。
诗歌意境平和、静穆、深远,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他那种淡泊明志的人生态度,对读书人的影响很深。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他的诗现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
苏轼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论诗人兼画家王维的作品。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
他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
陈与义(1090—1138),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
字去非,号简斋,某某(今属某某)人。
有《简斋集》《无住词》。
五、背景探视晋义熙二年,亦即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第二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
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X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畅游学海敢搏风浪誓教金榜题名。
决战高考,改变命运。
凌风破浪击长空,擎天揽日跃龙门30诗四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准确地默写这四首诗。
2.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诗歌的意境。
3.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良好情感,培养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1.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作品意境,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激发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情思。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对陶渊明和其他诗人的作品并不陌生。
在本卷的第5单元中,他们学习了他的“桃花源”;此外,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并背诵了一些诗歌,这是学习这四首诗的条件。
然而,受经验和知识积累水平的限制,八年级学生的诗歌欣赏水平仍然有限。
因此,有必要提高学生的诗歌初步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设计(设计师:)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程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
今天我们再一次漫步古诗苑,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二、水平阅读——读出诗歌节奏的美。
1.老师读课文,学生听。
2.学生自由练习阅读。
3.学生展示并大声朗读。
(1)注意四首诗歌的节奏划分和朗读时语感的处理。
(2)明确四首诗歌朗读应注意的节奏和语感。
一三、品析表达――品出诗歌的意境之美情景品析:《归园田居》1.比较笔记,感受诗歌。
用自己的话描述陶渊明的工作生活。
教师提示:你可以先逐句解释,然后做一个完整的陈述。
逐句解释如下:诗的前四句记叙给豆田锄草一事。
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第四句是说月儿初升之时才荷锄晚归。
第五、六句写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衣裳。
第七、八句写沾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2.欣赏诗歌的意境美。
陶渊明的诗平淡而有趣。
你认为“兴趣”的表达是什么?老师引导学生想象“带着月亮和锄头回来”的动态画面。
初中语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30课 诗四首教案 新人教版

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5.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6.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7.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8.这四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歌咏田园风光,文笔优美,情真意醇。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
通过朗读,把握其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
通过反复吟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把自己融入诗歌中去,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
2.联想法。
古典诗歌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教学时宜让学生充分张开联想的翅膀,想像作品的画面,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
3.点拨法。
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
4.讨论法。
学生互动,交流读诗的感受以及对诗歌的认识。
●教具准备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归园田居》一、导入。
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
他做过几任小官,41岁那年辞官而归,从此住在农村,亲自参加田间劳动,直至63岁去世。
这首涛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题的意思是回到园田居住。
附带说一下,在封建时代,皇帝及大臣死后朝廷都要根据他们的行事给一个谥号;陶渊明不是大臣,“靖节”这个谥号是他死后朋友和门人私下给的,为的是表彰他高尚的节操,可以叫“私谥”。
二、读读讲讲问问。
问: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本文将针对人教版八年级必修课程中的《诗四首》一课进行教学设计及分析,旨在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一、课程分析1.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1)通过对诗歌的解读和分析,使学生理解文学的表现方式和体现文学特点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使其能够从多角度掌握文章的含义,提高语文素养。
(3)通过对精品文学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文学鉴赏意识,提高人文素养。
2.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涉及四首诗歌的解读和分析,包括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元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唐代王昌龄的《登科后》和唐代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对四首诗歌的深入解读和分析,使学生了解文学的表现方式和文学特点的方法。
(2)教学难点通过对四首诗歌的分析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其能够从多角度掌握文章的含义,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教学设计1.预习导入(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四首诗歌,初步了解诗歌内容和意义,有利于跟上教学节奏。
2.课堂解读(30分钟)首先,教师提问《登鹳雀楼》中“九州生气”的意思,借此让学生了解汉字的造诣和历史背景。
其次,针对《青玉案·元夕》和《登科后》中的词句进行解读,比如“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等等充满着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使学生理解到古代文人的境遇和生活方式。
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环佩玉琮,珮玉绿鸳鸯”则体现了唐代诗歌华贵的写作特点。
3.探究主题(20分钟)以《登科后》为例,分析其主旨是“顺应历史走向”。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从什么角度出发来理解这句话,从中发现对未来的启示。
4.创新呈现(30分钟)由学生分组完成创新呈现,可以是演讲、朗诵、影视剪辑等等形式,重点是展现学生个人感悟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四首2
学案导学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先学后教
1.渡荆门送别》的颈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岳阳楼(其一)》融情于景,借景抒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合作
用“/”给四首诗划分节奏;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概述诗意;齐读,熟读成诵。
《渡荆门送别》
a.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诗中的写景句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现、变换,作者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
写完山势、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法从不同角度写长江的近景、远景。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慢。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
“云生结海楼”是日间仰视所见。
白天,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颔联从正面描写。
颈联采用衬托的手法,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b.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山势和流水,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一个“随”字给山野以动感,一个“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的气势。
C. 这首诗最打动你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表现手法、意境、语言、构思)
如从构思看: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包括前三联,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别”,全诗紧扣题目展开,结构分明,章法有度。
d 、诗中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颔联、颈联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大江时那种新鲜、欣喜、激动的感情。
诗的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抒发了思乡的情感。
长江水自蜀东流而下,所以诗人称其为“故乡水”,诗人此次远行,怎能不留恋自己的故乡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乡,而说故乡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抒发了诗人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
《登岳阳楼(其一)》
你是怎样理解尾联这两句诗的?
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北宋已经危亡不可挽救。
“老木沧波”既写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同样也是诗人对当时国家政治局势的一种暗示。
国破家亡,悲从心来。
这首诗写了诗人登楼的所见所感,虽是抒写到岳阳楼游玩,但心系国家政事,忧国忧民,借登楼来谱写了一首爱国诗篇。
当堂检测
比较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过故人庄
陆
游孟浩然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 这两首诗都属于律诗,《游山西村》是七律律;《过故人庄》是五律律;韵律也工整,前诗的韵脚豚村存门;后诗的韵脚是家斜麻花。
2. 这两首诗行文构思基本相同,“留客、邀我”反映了“农(田)家”好客淳朴的民风,山西村的景是柳暗花明,故人庄的景是静中有动,以动来衬静;都写了人的活动,前者是箫鼓追随春社近,后者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也都写了人们重访的愿望,这种愿望前诗较强烈,如“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句诗就可以看出。
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很接近,都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3.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为千古绝句,在诗中它不但写出了景色的美,而这种美是在“疑无路”的时候才出现,使人进入了一种全新的境界。
现在人们用这两句诗来形容在困难之中的新境界。
4. 请你根据下面的语境,填上两句话,使其上下连贯,又构成一个排比句。
周末,我最喜欢逛热闹的“花鸟市场”,这里简直是动、植物世界:有色彩斑斓的金鱼,有欢快歌唱的小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