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30课诗四首创新学案

合集下载

第30课《诗四首》创新学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上)

第30课《诗四首》创新学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上)

第30课《诗四首》创新学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上)年级:八年级科目:语文执笔人:审核人:备课时刻:使用时刻: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前两首诗;2、明白得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明白得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读一读1、读准以下字的读音荒秽〔〕草木长〔〕燕〔〕然逢侯骑〔〕荷〔〕锄属〔〕国汉塞〔〕无违〔〕2、结合注释,读明白字面的含义。

3、课上教师范读,提出朗读要求,学生自由读后,点名读,共同评判。

4、默写这两首诗想一想1、«归园田居»可分几层意思?2、〝但使愿无违〞中的〝愿〞具体指什么?3、«使至塞上»,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形下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议一议1、«归园田居»显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蕴涵了作者如何样的情感?3、讨论一下练习三查一查:自己是否能够背诵默写,是否能感受出作者的情感,是否能体会出写景的妙处?练一练:1、互相检查背诵默写2、用生动语言描画一下«使至塞上»的画面。

教学后记:拓展练习1、把«归园田居»改写成一篇写景的散文,许多于300字,写在读书笔记上。

2、阅读文段,完成练习秀才何岳,号畏斋。

曾夜行拾得白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也。

次早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咨询其银数与封识借合,遂以还之。

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借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

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他日来取。

〞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去箱也。

因托以寄之。

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1、讲明加点的词语遂.以还之去.数年,绝.无音信咨询其银数与封识.皆合略.不动心又尝.教书与宦官家2、翻译句子此其过人也远矣不敢与家人言,恐劝令留金也3、最后一段中哪一个字有点睛之效?什么缘故?«诗四首»学案2学习目标:1、能够背诵默写两首诗;2、品味两首诗的语言。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0课《诗四首》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0课《诗四首》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学案人教新课标版教师寄语:希望像太阳,当我们向它前行,我们负担的阴影便抛在身后去。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一、基础知识:1、读准字音:晨兴理荒秽.( ) 草木长.(. ) 燕.( )2、解释下列词语荷锄:。

荷,。

草木长:征蓬:大荒:柳暗花明:无时:3、文学常识《归园田居》的作者是,代诗人。

《游山西村》选自,作者是,字务观,自号,朝著名诗人《使至塞上》的作者是,朝诗人。

本诗选自。

《渡荆门送别》是出蜀时所作,记下了他时的观感和情思。

二、理解探究4.《归园田居》中“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了什么样的景象?6.《游山西村》中哪两句流传最广?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三、合作释疑7、“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是如何理解的?8. 这首诗可以看出陶渊明诗歌最明显的艺术风格是什么?四、课内精读(一)、按要求用原文回答9、《归园田居》中写诗人耕种辛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10、《游山西村》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写农村一片富足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11、《使至塞上》描绘西北高原黄昏日落景象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诗,回答诗后问题渡荆门山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2.请依次写出这首诗押韵的字:________________。

13.为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渡远荆门外()A.通过 B.载运过河 C.渡口 D.渡船(2)山随平野尽()A.全 B.完 C.死 D.用力完成(3)仍怜故乡水()A.怜悯 B.怜惜 C.怜爱 D.怜恤14.解释下列诗句画横线的词语。

语文:第30课《诗四首》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语文:第30课《诗四首》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30 诗四首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过程和方法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意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这四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歌咏田园风光,文笔优美,情真意切。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

通过朗读、把握其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

2.点拨法。

抓住关健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

3.讨论法。

学生互动,交流读诗的感受以及对诗歌的认识。

教具准备:多媒体、朗读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指导学生自读《游山西村》,品味诗歌的人情美、风物美。

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间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

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

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

我们先来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其三)。

二、指导朗读,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示一些应注意的词语: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2.要求学生用“/”给《归园田居》(其三)一诗划分节奏。

3.教师播放示范旅进朗读课件,要求学生仔细听读,纠正不恰当的读音和节奏。

三、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八年级语文上册 30《诗四首》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30《诗四首》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30.诗四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过程与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

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背诵默写2、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略)二、走进作者: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

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

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

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

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

王维(701—761),字摩诘( jié),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

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留恋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触犯皇权而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

张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后张九龄被罢相,他也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

后又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0课《诗四首》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0课《诗四首》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学案新人教版《诗四首》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熟读成诵,会默写,体会诗歌达的语言美、意境美。

一、自主学习(预习案)写明学法1.独立自学:(资料链接:作者、文学知识提示等;字词学习;整体感知:根据文体设置)学法:自主学习,教师点拨1、诗人及写作背景简介。

2、指导朗读,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

(重点)3、学生大声读诗,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4、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诗情画意。

2.合作探究:(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问题要体现阶梯性、层次性,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注重思维培养)(1)《归园田居(其三)》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2)《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重点点拨)(3)《渡荆门送别》颔联与颈联的关系?(4)《登岳阳楼(其一)》诗的四联各主要写了什么?二、展示交流(展示案)3.分组展示: (注重参与的广度,有效学习的程度,互动方式)把第一题交给程度稍差点的小组,把第二题交给程度较好的小组;教师在学生探讨的时候深入到各个小组进行聆听及指导,各组大多数能积极主动的参与。

4.质疑解析: (明确重点、归纳学习方法)(1)记住基础知识能达到会背会写的程度。

(重点)(自主学习)(2)掌握律诗的相关知识。

(自主学习)5.拓展延伸:(学以致用,学练结合)杜甫《登岳阳楼》学生各抒己见。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三、检测反馈6.对标巩固: (紧扣学习目标分层设置,题量适度,精练)对于杨学宇、王远坤、刘天明、门伟博等程度差点学生能掌握基础知识,对课文会背会写就可以。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30课诗四首创新的学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30课诗四首创新的学案

?30四首?学案教案目:1、感情朗;背、默写四首古;感知歌的内容。

2、品味歌的意境美、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划:2:朗文,力求准字音和奏。

合本注和工具,除字障碍四首古都以景情,交融,我展出一幅幅美的卷。

我随着人的笔触,走那色彩、形象的境之中。

?园田居<其三〕?表的是辞官于耕的思想;?使至塞上?的作者是山水田园的代表,首写的却是塞的光,体了王中有的特点;李白在?渡送?中表达的是初次离那种b5E2RGbCAP之情;南北宋之交的著名人的?登楼<其一〕?,凭“吊古〞,勾起人腹的家国之恨、身世之愁,凉悲壮,堪称得杜<杜甫〕。

p1EanqFDPw第一学内容:?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一、园田居·其三晋·陶渊明1、范、、自由⋯⋯自背,互背,指名背。

<4-5分背熟并关〕2、充注。

<参考本和“百度百科〞等改。

〕<填所留之空〕:起<床〕。

荒:形容作名,指豆苗里的草。

:本,。

里指田中草。

荷:扛着。

荷<hè〕,。

晨理荒:早晨起来到田里去除野草。

DXDiTa9E3d狭:狭窄。

草木:草木生。

,生。

<,注zhǎng。

我尊重之。

但我cháng更好。

理由:①与下文意更相符。

草.木如短,衣不易沾露。

②草木的生是非瞬不可察的程。

—H〕RTCrpUDGiT沾:沾湿。

足:。

但:。

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五斗M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的意愿。

但使愿无:只要不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

5PCzVD7HxA3、参考文:<我〕种豆于南山之下,草茂盛豆苗稀稀。

早晨起来<到地里〕去除草,<黄昏〕着月色扛着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生,夜露沾湿了我的粗布衣裳。

衣服沾湿了并不得可惜,只要意愿不背<就OK了〕。

jLBHrnAILg4、理解欣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交代了作的地点:;作的“成果〞:草豆苗;把“盛〞与“稀〞形成比,写出了作者的特点。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上第30课《诗四首》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上第30课《诗四首》导学案

三十诗四首【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1、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2、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学习难点】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知识链接】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1、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

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

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

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

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

陶渊明的诗歌,以歌咏田园生活的居多,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五言诗成就最高。

诗歌意境平和、静穆、深远,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他那种淡泊明志的人生态度,对读书人的影响很深。

2、背景资料:晋义熙二年,亦即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

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

它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变化,它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不仅为历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所重视,也使广大陶诗爱好者为之倾倒。

《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以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贯穿着一组诗篇的。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C.“万里来游”“三年多难”,传递出诗人写此诗的处境。
D.“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诗人历经风霜
后的憔悴悲愁之绪。
3、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 ______和 _______融于一体。
4、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 ,写景由远及近。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D.尾联“风霜”语意双关, “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

,奇妙多姿, 艺术效
果十分强烈。
6、“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
之水
,怀着深情厚谊; “万里送行舟” 从另一面写来, 越发显
出自己

7、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颔联“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
”所展现的画面。
8、颔联中“随” 、“入”二字历来被人称道,请谈谈其好在何处。
6. 戎马:战争。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7. 凭轩:倚着楼栏杆。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诗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3.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坼:裂开。
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4. 乾坤:天地。这句说天水相连,好像整个天地都日夜浮动在苍茫的湖面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 诗四首》导学案编辑设计:孝感市毛陈中学黄志华2010-12-10晚教学目标:1、感情朗读;背诵、默写四首古诗;感知诗歌的内容。

2、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计划课时:2课时预习导读:朗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结合课本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这四首古诗都以景传情,交融,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卷。

让我们随着诗人的笔触,走进那色彩、形象的诗境之中。

《归园田居(其三)》表现的是辞官归隐乐于农耕的思想;《使至塞上》的作者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这首诗写的却是边塞的风光,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的特点;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表达的是初次离乡时那种之情;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的《登楼(其一)》,凭栏“吊古”,勾起诗人满腹的家国之恨、身世之愁,苍凉悲壮,堪称得杜(杜甫)调。

第一课时学习内容:《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一、归园田居·其三东晋·陶渊明1、范读、齐读、自由读……自背,互背,指名背。

(4-5分钟背熟并检查过关)2、补充注释。

(参考课本和“百度百科”等改编。

)(请填所留之空)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

秽:本义,肮脏。

这里指田中杂草。

荷锄:扛着锄头。

荷(hè),。

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

长,生长。

(长,现书注zhǎng。

我尊重之。

但我认为读cháng更好。

理由:①与下文意更相符。

草.木如短,衣不易沾露。

②草木的生长是非瞬间不可觉察的过程。

—H)沾:沾湿。

足:。

但:。

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违:。

3、参考译文:(我)种豆于南山之下,杂草茂盛豆苗稀稀。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粗布衣裳。

衣服沾湿了并不值得可惜,只要意愿不违背(就OK了)。

4、理解欣赏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交代了劳作的地点:;劳作的“成果”:草豆苗;把“盛”与“稀”形成对比,写出了作者的特点。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交代了劳作的时间:从“”到晚,一整天;写出了劳作的,"带月荷锄归”一句极富诗的意境。

试闭眼想象之:劳作归来的诗人虽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

月下,诗人扛着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一幅美丽的“月下归耕图”暗示了这种艰辛在作者眼里是快乐的。

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为后文写“衣沾不足惜”做。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点明主旨: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但这种艰辛在作者看来是快乐的,因为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没有被违背,暗含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黑暗、社会污浊的批判,反映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陶渊明其实写的归园田居是自己理想的故居。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

“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

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

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

“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

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5、请默写本诗于下:二、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sài),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jì),都护在燕(yān)然。

1、齐读、自由读……自背,指名背。

(4-5分钟背熟并检查过关)2、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曾官至尚书右丞。

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

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并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晚年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3、补充注释。

(参考课本和“百度百科”等改编。

)(请填所留之空)①题解: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

这是一首言律诗,选自《集笺注》,是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途中所作。

②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

③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④属国: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

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

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

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⑤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

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无需经过居延。

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⑥征蓬:随风飘飞的,此处为诗人自喻。

⑦归雁:雁北飞,也应是诗人。

(实虚解皆可)⑧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

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

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

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

《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

”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⑨长河:。

⑩候骑.()(请注音):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

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4.参考译文:轻车简从视察边疆,要去之地远过居延。

像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胡天。

大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落日正圆。

到萧关恰遇骑马的侦察兵,说前敌统帅正在燕然前线。

5、理解赏析: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

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

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

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试想,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是多么醒目,“孤烟”二字正能状其神韵。

“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直入人心。

“长河落日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

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长”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头。

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这里的“圆”字与前面的“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难以言其妙处。

(适时引导看课后练习三)6、请默写本诗于下:三、巩固练习:1、说一说“带月荷锄归”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这一句包含了作者什么感情?2、《使至塞上》中写得最精彩的是哪两句?写出了什么意境?你能用画笔描绘出来吗?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其一)》一、学习李白的《渡荆门送别》1、范读、齐读、自由读……自背,互背,指名背。

(4-5分钟背熟并检查过关)2、注释:(1)荆门:荆门山,在现在宜都西北长江南岸。

楚国:。

(2)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

(3)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

海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4)怜:爱。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

万里:比喻行程之远。

3、参考译诗:自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了楚地准备尽情漫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成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4、理解欣赏:(阅读,体会,学习鉴赏诗歌等文学作品)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

公元725年,二十五岁的李白初次出蜀漫游,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处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

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

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真切地写了出来。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而又初次离别的他不可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

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他。

这首诗写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诗以浓重的怀念与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5、请默写本诗于下:6、颈联描写长江的近景,请谈谈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意境。

7、从尾联来看,这首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二、学习《登岳阳楼(其一)》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jīng)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xǐyǐ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nàn)更凭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