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亿有多大》教学设计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经历“猜测—实验—推理—对比”的探究过程,借助具体数量和生活经验,感受1亿的大小,进一步发展数感。
2.在探究活动中体会、领悟由小数量推算大数量的数学方法。
3.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知识的生活价值。
二、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经历100张纸的厚度是1厘米、推算1000000000张纸的厚度是多少的这个过程,发现1亿张纸厚度的推算过程。
感受1亿有多大。
2.动手操作测量10枚硬币摞起来的高度,推算1亿枚硬币的高度和100粒米的重量及1亿粒米的重量。
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乐趣,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教学难点:知道从少量的物品的量推算多量物品的量的过程,会推算,会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通过测量、计算、填表、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自主发现,会用数学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由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人数是13亿,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1亿是多少?指明学生到讲台上写出“1亿”这个数字来。
提问学生对“1亿”的数学认识。
学生可能讲出“是最小的九位数”,是10个1千万,100个100万,1000个10万等。
我们经常用到纸,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大家猜一猜,今天我们来学习和感知“一亿有多大?”(2)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高呢?我们可能找到1亿张纸摞起来吗?不可能。
我们可以数100张纸测量摞起来的厚度,进行推算,推算出1亿张纸的厚度。
出示课件:100张纸,厚度是1厘米。
1000张10厘米,推算10000张100厘米,100000张1000厘米,1000000张10000厘米……1亿张,1000000厘米=10000米。
10000米有多高呢?相当于飞机在空中的高度。
和我们的教学楼高度比较呢?(我们学校的教学楼大约高20米)。
填表,感知推算过程和1万米的高度。
(3)分组活动:1亿枚1元硬币摞起来有多高?以10元硬币摞起来的高度约为2厘米,开始推算1亿枚硬币摞起来的高度。
一亿有多大 教案

一、谈话揭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国大约有多少人吗?那么你知道一亿有多大吗?揭示课题:一亿有多大。
在黑板上写出100000000和1亿。
后引导学生从数的组成理解1亿的大小:由1个亿组成的、由10个千万组成的、由100个百万组成的、由1000个十万组成的、由10000个万组成……由100000000个一组成的。
谁能说说,“100000000”这个数给你的感受是什么?(特别的大)二.实践操作(一)称一称那么100000000到底有多大呢?大家想不想切实感受一下啊?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叫刘恩的大臣,他非常关心老百姓的疾苦,有一次黄河又泛滥了,波涛汹涌的黄河水不知冲倒了多少房屋,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无家可归。
当刘恩得知这一灾情后,他非常的着急,立刻用了最快的速度写了一份奏折给皇帝。
皇帝看了刘恩的奏折后就下令让他到灾区去救灾。
刘恩到了灾区后,立刻展开救灾工作,他和老百姓吃住在一起,同甘共苦,最后终于让老百姓重建了家园,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灾区的人民非常感激刘恩,家家户户都挂上了刘恩的画像,可是皇帝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的嫉妒。
他就不愿意奖赏刘恩,但是又害怕老百姓会说他的闲话,于是他就想了一个自认为很好的办法,一天他把刘恩找来,先是夸奖他救灾的功劳,然后对刘恩说:“民以食为天,你在灾区救了那么多的老百姓,朕就奖赏你每月奉禄多加100000000粒大米吧。
”皇帝刚说完,其他的大臣都笑了,心想,皇帝这哪是在奖赏刘恩啊,100000000粒大米才有多少一点点。
可是刘恩却是很高兴的谢了皇帝。
你能知道刘恩为什么很高兴的谢了皇帝吗?你能猜想出1亿颗大米到底有多重吗?(学生猜想)我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巧妙的称出1亿大米到底有多重?(学生讨论)师引导出设计方案:把1亿粒大米称一下方案1、先称出100粒大米的重量,再除以100,再算出1粒大米的重量,最后乘1亿,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
(或用倍比关系算)方案2、先称出10克大米,再除以大米的粒数,最后乘1亿,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
新课标四年级上册数学《1亿有多大》教案三篇

篇一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从不同角度对1亿进行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简单过程,初步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愿意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简单过程,培养对1亿大小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 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准备: 课件、一包打印纸、一把大米、尺子、天平、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一)猜想1亿有多大 师:我们学过了许多大数,看,这个数是多少?(课件出示:100000000)对,是1亿,1亿大吗?猜想一下1亿有多大?(学生大胆猜想,学生根据不同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可能会结合不同的量进行猜想。
) (二)引入 师:从同学们的猜想中可以感觉出,大家都觉得1亿是个很大的数,确实是这样的。
1亿到底有多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四)建立1亿表象 1.师:1亿张纸有多高?说说你们的研究成果。
(1)A组:100张纸大约厚1厘米 100000000÷100=1000000 1×1000000=1000000(厘米)=10000米 (2)B组:500张纸大约厚5厘米 100000000÷500=200000 5×200000=1000000(厘米)=10000米 (3)C组:1000张纸大约厚9厘米 100000000÷1000=100000 9×100000=900000(厘米)=9000米 (4)师:为什么推算出的结果却不同?(测量的张数越多,误差就越小。
) 2.建立1亿表象 师:1亿张纸大约有1万米高,你知道1万米有多高吗? 师:世界上的山峰是什么?(珠穆朗玛峰)它有多高?(8844米)与1亿张纸的高度比比,有什么感觉?(比珠穆朗玛峰还高) 师:我们站在1亿张纸上就能爬上珠穆朗玛峰了。
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1亿有多大 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1亿有多大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亿有多大》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课,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亿”这个数的概念,并通过各种实例感受1亿的大小,培养学生对大数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教材通过生动的生活实例和丰富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感知到1亿的真实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对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1亿作为一个非常大的数,学生可能还比较难以理解和接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各种实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1亿的大小,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个数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生活实例,感受1亿的大小,初步建立对“亿”这个数的概念。
2.培养学生对大数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数感和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感受1亿的大小,初步建立对“亿”这个数的概念。
2.难点:让学生理解1亿的具体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空间观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1亿的大小。
2.合作学习法: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道具,如图片、卡片、计数器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和整理学习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图片,如足球队、班级人数等,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有一支足球队,每队有11人,那么10支这样的队伍总共有多少人?学生通过计算,得出答案是110人。
教师接着提问:那么100支这样的队伍呢?学生通过计算,得出答案是1100人。
教师继续提问:那么1000支这样的队伍呢?学生通过计算,得出答案是11000人。
教师最后提问:那么1亿支这样的队伍呢?学生通过计算,得出答案是110000000人。
《一亿有多大》教案(优秀4篇)

《一亿有多大》教案(优秀4篇)《一亿有多大》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数一数”“排一排”“称一称”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一亿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的感受。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主动参与和乐于合作的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教学过程:导入1、复习:一亿怎么写?()2、导入:从1数到,愿意吗?为什么?3、揭题:到底有多大?今天研究几个具体问题。
(板书课题)数一数1、一亿秒有多长(1)猜想:一秒钟数一个数,从1数到要多长时间?(一一秒)一亿秒有多长?(2)启发:说法不同,有人还不敢猜,为什么呀?(数字太大)怎么办呢?(3)换算:秒→?分怎么算?(÷60)能知道有多长了吗?(省略个位后面的尾数)为什么?怎么办呢?分→?时怎么算?(÷60)能知道有多长了吗?为什么?27778时→?天怎么算?(÷24)能知道有多长了吗?为什么?1157天→?年怎么算?(÷365)能知道有多长了吗?(3年)想:从1一直数到速度不变,要3年。
→一亿秒太长了。
(4)小结:我们是怎么知道秒有多长的?(单位化大,数字变小)2、一亿毫米有多长(1)设疑:知道毫米有多长吗?(2)讨论方法:怎么研究?(化成大单位)(3)换算:毫米=?米=?千米(4)再体会:100千米有多长知道吗?想沿跑道一圈250米,4圈是1千米,100千米要跑400圈。
→毫米很长。
3、方法小结:通过两例的研究,说说大吗?怎么知道的?(大数字小单位化成小数字大单位)感知二(测量与推算)1、一亿粒米有多重(1)导入:巴依老爷为难阿凡提,出了一题:粒大米有多重?阿凡提想了想就知道方法了。
(2)讨论方法:猜猜阿凡提想了什么办法?(3)择优:1粒称不出,10粒还太少,测100粒的重量。
(100粒→2克)(3)推算:1000粒呢?能推算出的重量吗?(学生完成克)(4)体会:a、克有多种知道吗?怎么办?(化成大单位)→20某某千克→2吨(重吗?)b、每人每天吃400克,一亿粒大米可吃几天?几年?(14年)c、一亿粒大米重吗?多吗?(5)小结:粒大米怎么知道有多重的?先想100粒的重量,再推算出结果。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3篇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3篇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一亿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主动参与和乐于合作的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天*、卷尺、秒表、100米大米、实物投影学生准备计算器、练习簿教学过程:一、引入谈话:(出示100000000)大家认识它吗?(指名回答)教师在100000000上面板书“一亿”。
谈话:大家都会读会写一亿,但是这一亿到底有多大呢?想了解吗?那就让我们了解一下“一亿有多大”。
(将课题补充完整)二、实践操作1、数一数(1)小组活动,动手数一数。
以小组为单位,每人拿出一些练习簿,合在一起,以循环的方式一本一本地数,数到100本告诉老师,老师立即告诉各小组所用的时间,组长记录下来。
完成后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数100本练习簿大约所用的时间。
(2)小组合作,提出问题。
谈话:如果照这样的速度,我们数1亿本练习簿要用多少秒呢?出示书本上的表格(学生可以把90秒、900秒改为全班认同的其他秒数),请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推算,并把推算结果填入表格。
小组反馈,指名读最后的得数。
(3)进一步探究问题。
谈话:9千万秒(或学生推算出的其他秒数),这段时间长不长?这么长的时间用秒作单位来表示,显然不合适,你认为应该采用哪个时间单位?(年)怎样把9千万秒换算成多少年?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后看书上的算式。
小组合作,借助计算器计算出结果。
提问:看了这个计算结果,你有什么感想?2、排一排谈话:刚才我们通过数一数从时间上感受了一亿的大小,大家还想不想通过其他的方式,再来感受下一亿的大小呢!(1)实际测量长度。
请10位同学手拉手站成一行,老师和学生共同测量出长度。
(可能会出现测量的结果不是整米数,取整米数的近似数来表示)(2)列表进行推算提问:照这样计算,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有多长呢?出示表格,根据表格形式,各小组也依据刚才测量的数据列个表填一填,并反馈推算结果。
1亿有多大》教学设计

1亿有多大》教学设计1、通过收集信息、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1亿的大小,培养数感。
2、在探索中研究“猜想、实验、类推和对照”的方法,初步渗透选用小基数类推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
3、培养研究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主动参与和乐于合作的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优良品格。
教学重难点:重点:感知1亿的大小。
难点: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准备:课件、纸张、电子秤、大米、计算器、直尺。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师:同学们,在第一单元我们研究了“大数的认识”,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大数,谁能说一说我们生活中的大数。
学生叙说收集到的有关大数的信息)师:恩,同学们都说的十分好。
教师也收集了几条,请看。
课件出示:在茫茫宇宙中,银河系约有2000多亿颗恒星,我们用最大的天文望远镜至少可以看到10亿颗星。
地球是宇宙中一个年轻的星球,她的年龄大约是46亿岁。
在地球上,生活着近70亿人,而我国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13多亿人。
其中在校小学生约有1亿人,如果让这1亿个小学生手拉手,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半。
(指名学生朗读)师:你们发现这些信息有什么共同点了吗?生:这些信息都是用“亿”作单位。
师:你找的真准,看来“亿”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那,1亿到底有多大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理解问题。
师:同学们,想想,我们身边熟悉的物品,如果有1亿个会有多高呢?多重呢?多长呢?(课件出示:1亿_____有______?)生1:我想象1亿张纸摞起来有几百层楼高。
师:纸,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你真会选素材!生:我觉得1亿本书摞起来可能会有一座山那么高吧!生3:我猜想1亿粒米有10千克重。
生4:我猜想走1亿步有50千米那么远。
生5:我猜1亿颗糖有1吨重。
师:同学们从自己的设想中提出了这么多具体的好题目,十分好。
那大家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接下来,我们怎么办?生:可以进行实验。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数学《1亿有多大》教案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数学《1亿有多大》教案一. 教材分析《1亿有多大》是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数学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1亿这个数的大小,感受1亿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感和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对1亿的认识,为学生后续学习更大数的认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认识,对千、万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1亿对于他们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数,需要通过实例和生活情境来帮助他们具体感受1亿的大小。
此外,学生对于1亿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还不够了解,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理解1亿这个数的大小,感受1亿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数感和实际应用能力。
3.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理解1亿这个数的大小,感受1亿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具体感受1亿的大小,以及1亿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具体感受1亿的大小。
2.实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了解1亿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1亿的相关实例和生活情境。
2.学习材料:准备与1亿相关的实例材料,供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使用。
3.板书设计:设计板书,突出1亿的大小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1亿的图片,如人口普查数据、GDP数据等,引导学生关注1亿这个数的大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1亿的相关实例,如1亿颗牙齿、1亿颗米粒等,让学生具体感受1亿的大小。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1亿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人口普查、GDP统计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每组选择一个实例,分析1亿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可以动手操作,如数1亿颗牙齿、计算1亿的米粒重量等,加深对1亿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亿有多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从不同角度对1亿进行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简单过程,初步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愿意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简单过程,培养对1亿大小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准备:课件、一包打印纸、一把大米、尺子、天平、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一)猜想1亿有多大
师:我们学过了许多大数,看,这个数是多少?(课件出示:100000000)对,是1亿,1亿大吗?猜想一下1亿有多大?(学生大胆猜想,学生根据不同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可能会结合不同的量进行猜想。
)
(二)引入
师:从同学们的猜想中可以感觉出,大家都觉得1亿是个很大的数,确实是这样的。
1亿到底有多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设计意图:根学生运用自己对数的认识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想象1亿有多大,不同的想象会产生不同的猜想从而使学生对“1亿有多大”充满好奇心,产生去探索、研究的兴趣。
】
二、活动范例
(一)确定研究课题
1.师:(拿出一张打印纸)这是一张纸,它很薄,1亿张纸摞在一起呢?猜一猜有多高。
2.师:大家猜的都不一样,1亿张纸摞在一起到底有多厚?我们从1亿张纸有多厚研究起。
(二)确定研究方案局部推算整体
1.师:要想研究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是否真的要找出1亿张纸摞起来直接进行测量?不能直接测量怎么办?(可以先测量一部分纸的厚度,再算出1亿张纸的厚度。
)2.师:真是个好方法,用部分推算出整体,那“一部分”应当取多少张纸呢?(10张、100张、1000张……)
3.师:有没有想到362张、1510张的?为什么不选择这样的张数?(1亿不是362的整倍数,不好推算)
4.师:再说说我们要怎样研究?(先量出100张纸的厚度,算出1亿是100的几倍,就用几乘100张纸的厚度,求出的结果就是1亿张纸的高度。
)
(三)进行实验:测量、计算
1.师:知道怎么做了吗?那大家就以小组为单位,取100张、500张或1000张纸来测量厚度,推算出1亿张纸的高度。
2.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分成A、B、C三组:
A组:测量出100张纸的高度,然后推算1亿张纸的高度。
B组:测量出500张纸的高度,然后推算1亿张纸的高度。
C组:测量出1000张纸的高度,然后推算1张亿纸的高度。
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
(四)建立1亿表象
1.师:1亿张纸有多高?说说你们的研究成果。
(1)A组:100张纸大约厚1厘米
100000000÷100=1000000
1×1000000=1000000(厘米)=10000米
(2)B组:500张纸大约厚5厘米
100000000÷500=200000
5×200000=1000000(厘米)=10000米
(3)C组:1000张纸大约厚9厘米
100000000÷1000=100000
9×100000=900000(厘米)=9000米
(4)师:为什么推算出的结果却不同?(测量的张数越多,误差就越小。
)
2.建立1亿表象
师:1亿张纸大约有1万米高,你知道1万米有多高吗?
师: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什么?(珠穆朗玛峰)它有多高?(8844米)与1亿张纸的高度比比,有什么感觉?(比珠穆朗玛峰还高)
师:我们站在1亿张纸上就能爬上珠穆朗玛峰了。
3.小结:我们是怎么研究1亿张纸有多高的?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确定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实验研究、得出结论”的全过程。
在具体情境中体验1亿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初步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
三、自己设计方案,再次体会
(一)确定主题
1.师:刚才我们研究了1亿张纸的高度,你们还想研究哪些有关1亿的问题呢?(1亿粒大米有多重?1亿颗黄豆有多重?1亿秒有多长时间……)
2.师:每个小组先确定一个研究课题,设计好研究方案(先测量多少?怎样推算?),然后开展实验研究,得出结论。
(二)学生自主设计方案研究
(三)汇报
1.1亿粒大米有多重
(1)100粒大米约重2克
100000000÷100=1000000
2×1000000=2000000(克)=2000千克=2吨
(2)师:如果一个人一天可以吃500克大米,1亿粒大米够一个人吃多长时间?(一年按365天计算)
2000000÷500=4000(天)
4000÷365≈11(年)
(3)师:我国约有13亿人口,如果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全国1天就可节省大约13亿粒大米,这些大米够一个人吃多长时间?
13×11=143(年)
(4)师:全国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就够一个人吃一辈子还多,你有什么想法?
2.1亿秒有多长时间
(1)100000000÷60≈1666667(分)
1666667÷60≈27778(时)
27778÷24≈1157(日)
1157÷365≈3(年)
(2)师:1秒只是1眨眼的时间,1亿秒却有3年多,再说准确些大约是3年62天的时间,你有什么感想?
师:是呀,1秒钟的时间很短,仅仅是一眨眼的工夫,它往往不被我们所重视,但1秒1秒地累加起来,我们就在这眨眼之间浪费了3年多的时光,这就是“光阴如箭,岁月如梭”的含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过程,体验由局部推算整体的研究方法。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在活动交流中,从不同的具体情境中感受1亿的大小,发展数感。
同时向学生进行节约粮食,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
】
四、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1亿有多大?
1亿确实很大,但它再大,也是从1开始,积少成多。
节约应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从节约每一张纸,每一粒米,每一滴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