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课件新人教必修1

第四单元
10 短新闻两篇
学国学 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选自《礼记·中庸》
【古文今译】 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
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这句话强调了 在做事之前预先准备的重要性。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选自《礼记· 学记》 【古文今译】 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 不通过学习, 就不懂得道理。 玉石不经雕琢, 成不了器物。 玉石是天生生成的,但要成为有用的东西,还得要经过打 磨加工,以此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常用“玉不琢,不成 器”比喻人如果不经历磨难,就会难以成材。
答案:suō diān xī zhǎo cuì chú zhì lǚ dǎo
2.多音字 接载 ( . ( 记载 . 折 磨( . 本( 折 . 腾( 折 . ) ) ) ) ) 停泊 ( . ( 湖泊 . 塞 进( . ( 要塞 . 责( 塞 . ) ) ) ) )
剥 光( . 皮( 剥 .
) )
新鲜 ( ) . 为人知( ) 鲜 .
bó/pō zhé/shé/zhē sāi/sài/sè
答 案 : zài/zǎi bō/bāo xiān/xiǎn
五、按拼音填字组词 piāo( piāo( chè ( qī( )扬 )窃 )底 )茶 fé n( )烧 n贪( ) lá ɡān旗( ɡān揭( ɡǎn秸( ) )而起 )
三、文学常识 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经常使用 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特征的一种文体。包括 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评论等。 新闻的类型尽管有多种,但有其共同的基本特点,主 要是: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简明性。 每则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 景和结语五部分。前三者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后二者是其
10 短新闻两篇
学国学 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选自《礼记·中庸》
【古文今译】 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
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这句话强调了 在做事之前预先准备的重要性。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选自《礼记· 学记》 【古文今译】 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 不通过学习, 就不懂得道理。 玉石不经雕琢, 成不了器物。 玉石是天生生成的,但要成为有用的东西,还得要经过打 磨加工,以此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常用“玉不琢,不成 器”比喻人如果不经历磨难,就会难以成材。
答案:suō diān xī zhǎo cuì chú zhì lǚ dǎo
2.多音字 接载 ( . ( 记载 . 折 磨( . 本( 折 . 腾( 折 . ) ) ) ) ) 停泊 ( . ( 湖泊 . 塞 进( . ( 要塞 . 责( 塞 . ) ) ) ) )
剥 光( . 皮( 剥 .
) )
新鲜 ( ) . 为人知( ) 鲜 .
bó/pō zhé/shé/zhē sāi/sài/sè
答 案 : zài/zǎi bō/bāo xiān/xiǎn
五、按拼音填字组词 piāo( piāo( chè ( qī( )扬 )窃 )底 )茶 fé n( )烧 n贪( ) lá ɡān旗( ɡān揭( ɡǎn秸( ) )而起 )
三、文学常识 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经常使用 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特征的一种文体。包括 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评论等。 新闻的类型尽管有多种,但有其共同的基本特点,主 要是: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简明性。 每则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 景和结语五部分。前三者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后二者是其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课件:《第四单元第10课 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件(共43张PPT)

结语: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把历史的今昔放在一起相互对照, 深化了主题)
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 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
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
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 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
这里是奥斯维辛。
奥斯维辛(Auschwitz)集中营: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 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 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 犯人运抵奥斯维辛。1941年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结束时,整 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除斯塔姆拉格、布热金卡、莫诺 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个分营。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 法屠杀、虐待囚犯,每天成百上千的犹太人,被运送牲畜的火车拉 到这里,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 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 苏联红军解放这里时,发现了7000千克头发,35玩件女装、2万 双男鞋和不计其数的尸骨,面对法西斯的累累罪行,最引人深思的 是集中营大门上的字‚劳动获得自由‛,这简直是莫大的谎言。
1、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起因 事 件发展 事件结果 2、新闻结构:一般分为哪几个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3、哪几部分是缺一不可的?
标题、导语、主体
标题:全文的‚眼睛‛,可以只有一个
大标题,也可以有副标题,有的有引题。
导语:一般是开头第一句或第一段。是对事
件或事件中心的概括。是新闻的纲领和中心所 在,读者可以从导语中得到整个新闻的总印象。
主体:正文部分,是导语内容的具体化。
生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
导语(1):香港末任港督离开香港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10课《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共33张PPT)

新闻的基础知识 1、什么是新闻? 把社会上新近发生的重要事情及时地、如实地报道 出来叫做新闻。 2、新闻的特点 ? 真实性、 及时性、准确性、意义性
3、新闻的分类?
广义: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狭义:消息
• 4、新闻的体裁分类? • 四大类:消息报道、特写、通讯 和报告文学
• 5、新闻的结构?
•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
结语(最后1段) 与开头呼应,交代英国 在香港的统治背景。
2、本课的结构 ①、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②、导语:港督彭定康离开香港(第1段)。 ③、主体: 4时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 4时40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6时15分,“日落仪式”; 7时45分,第二次降旗仪式; 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④、背景:港督府的变迁 ⑤、结尾: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别了, “不列颠尼亚”
作者:周婷 杨兴
导入新课
1997年7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 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这也是中华民族洗 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 时刻。在这样一件百年盛事之际。数位新华社 记者,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 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别了,“不列颠尼 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新闻。
5.介绍每一仪式之后作者总要介绍一些背景材料,这 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
明确:对事件做了必要的补充,使得
每一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跨度、厚度,因
而虽然作者并不直接发表评论,说出仪式
的历史意义,但情感和评价暗含其中。
研读课文
• • • • • • • • 0 : 40 港 –新闻事实 30日下午 告别拉开序幕 4:30 港督旗帜降落 4:40 港督离开港督府 6:15 告别仪式 7:45 第二次降旗仪式 0:00 中英交接仪式 “ 不列颠尼亚”离
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新闻和报告文学10短新闻两篇课件

曾制的
答案:新华社 德国法西斯 奥斯维辛
2.写作背景
(1)《别了,“不列颠尼亚”》写于1997年7月1日,也就在那一天的零点,在中国,在香港发生了一件具有 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那便是香港在这一时刻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条约》使香港 离开了祖国,变成了英国的殖民地,150多年来,28任港督代表着英国对香港进行统治。为了使香港回归,
考点导航
1. 理 解 富 有 意 蕴 的 句子的 含义。 2. 品 味 鉴 赏 用 词 准 确、生动形象的语 言 特点。
书香晨读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技法提炼 随堂检测
时文赏读
书香晨读
不能忘记的过去
开卷有益
佚
名
在一个寒风瑟瑟的冬日,我踏上奥斯维辛的土地,去追寻那段不堪回首的记忆。天低云暗,小镇被笼 罩在灰色的肃穆与沉寂之中。我身边的人们,默默地走动,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用表情和手势交流。在 这里,时空是凝固的,一切都悄然无息,人们似乎要用沉默来祭奠受难者的嘶吼。 1945年1 月27日,前苏联军队解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400万永远逝去的幽灵仿佛一条鞭子,时时抽 打着7 650名幸存者和所有的后人。走在集中营里 ,看着四周电网密布,处处壁垒森严,哨所、绞刑架、 毒气室、焚尸炉、死亡墙……这一切的一切,寒气逼人,夹杂着阴森森的空气,让人毛骨悚然。
课前预习
文本助读
1.走近作者 《别了,“不列颠尼亚”》的署名周婷、杨兴实际上是 四位记者的合称。
自主学习
周树春、杨国强、徐兴堂、胥晓婷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作者罗森塔尔是《纽约时报》的著名记者,全权负责该报新闻报道工
作的最高负责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十几年后,美国记者罗森塔尔对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课件:第四单元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香港回归 1997 年 7 月 1 日,这是一个对中华民族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日子,这一天,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离开了祖国一 个半世纪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四位新华社记者作为 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这 篇佳作。
2.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 的 1 000 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 面积达 40 万平方千米。 由 于有数百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它又被称为“死亡工 厂”。该集中营距波兰首都华沙 300 多千米,是波兰南部奥斯 维辛市附近 40 多座集中营的总称。1947 年 7 月 2 日,奥斯维 辛集中营旧址被辟为殉难者纪念馆。1979 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
洋装虽然穿在身 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 烙上中国印 长江长城 黄山黄河 在我胸中重千斤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 心中一样亲
流在心里的血 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 我的中国心
周婷、杨兴: 《别了,“不列颠尼亚”》的署名作者。 《别 了,“不列颠尼亚”》选自《通讯名作 100 篇》 。周婷、杨兴, 实际上是新华社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位记者的 合称。这四个人是这篇课文的创作者。其中,周树春是新华社 副总编辑、 《参考消息》报社社长。
最后他们研究的结果是,最大的让步就是以主权换政权, 实在不行了,名誉上主权交给中国,但是要求中国同意英国继 续管制香港 30 年、50 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那就是说,要一个 新的不平等条约,代替三个旧的不平等条约。所以那一次会谈, 是针锋相对的,一上来她是很强硬的。邓小平说我们准备 1997 年收回香港,不仅是新界,还包括九龙,包括香港岛,整个香
1997 年 7 月 1 日是一个彪炳史册 的日子。这一天的零点,香港、内地 所有的眼睛都是崭新的日出,所有礼 炮都是世纪的钟声。伴随着这钟声, 一张张绽开的笑脸,一首首热情的颂 歌,化作那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 扎根在中华大地上的第一朵紫荆。
优质课件人教版高中(必修一) 语文 第4单元 第10课-短新闻两篇 (共58张PPT)

如:第4、7、11自然段。
1、从写法看,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重要内容,是 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 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联词衔接在一起,历史与现 实自然过渡,浑然一体,前后鲜明对比,洋溢着中华 民族雪洗百年耻辱后的自豪情怀. 2、从主旨看,背景中有历史事件回顾,港督府的 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 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 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 大,使历史事件有了历史的纵深感,也使人在丰 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标题的意义和作用
1 象征意义:用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 代表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2 讽刺意义:词语“别了”表明英国在香港的 统治结束。 3 强调作用:标题是倒装句式,将“别了”提 前。有突出和强调作用,引人注意。
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的运用一 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哪些段落里),体会它 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自学指导二
• 快速浏览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完成下列问 题,五分钟后指名同学回答. • 本文正文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 本文主体部分就是选取97香港回归,英国 撤退时的几个重要场景。找出这几个场景 和对应时间,并用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本文正文由哪 几个部分组成:
1、导语
(第1段)
2、主体 (2—10段)
教学目标
• 1.掌握本文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报道的特点. 2.掌握本文运用现场景物寓意抒情的写法, 学习本文选材上的特色,体会富有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力的 语言.
自学指导一
• 学生轮流朗读课文,注意感情色彩,语速适中,掌握 字词. • Chè jīng zhǔ zài • 撤离 紫荆花 瞩目 接载 • zǎi • 载 :记载 载入史册 年 三年五载 • zài • 载:1 装载 2 盛放 3 负荷,承受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 4 乘坐,乘车 5 满,充满 (怨声载道) 6助词(汎汎杨 舟,载沈载浮.(诗经)载歌载舞 载欣载奔)
精选-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语文第10课短新闻两篇_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构思创意
课堂讨论
• 1、文中描写了英国撤退时的哪几个场景?
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 港 港督旗帜。
第二场景: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 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彭 定 康 接 过 降 下 的 旗 帜
彭手 定捧 康刚 神刚 情降 黯下 然的
英 国 国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 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
载 1、 zǎi 年:一年半载;记在书报上:登载 2、 zài 用交通工具装:装载;充满;怨声载
悄 1、 qiāo 没有声音:静悄悄
2、 qiǎo忧愁:悄怆;寂静无声:悄然无声
三、重 点 词 的 解释
凝重 掩映 瞩目 子夜 易帜
字词解释
• 凝重:庄重 •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 瞩目:注目,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 • 子夜:半夜 • 易帜:变换旗帜,文中指降英国国旗、 升 中国国旗
不列颠尼亚号
离开
课堂讨论
本文语言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本文语言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语言平实,鲜明的对比,其中包含了中国 人民对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的 欣喜之情。
• (1)“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的英国舰长带领士 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 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跨进温暖的家门
别了,“不列颠尼亚”
特写
时 • 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 头”的手法反应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 客 效 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的消息文体。
观 性 • 特写消息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 性 、 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课件: 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 课件(系列二)

第 3 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1.掩映· 掩盖 两者都有“遮掩”的意思。 “掩映”指彼此遮掩而又互相衬托。含有相互映照衬 托使景物更美之意,一般形容具体的景物。“掩盖”指隐藏,隐瞒,遮盖。 既可指具体事物,也可指抽象事物。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在大革命时期,大开湾村是湘南暴动的中心地带之一;现如今,大开湾 村是________(掩映/掩盖)在五盖山下的一颗明珠。 (2)备受关注的“南京宝马撞碎马自达案”因嫌疑人被司法鉴定为作案时患 有“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 ,再度成为舆论焦点。检察官称,精神病鉴定易被假 象________(掩映/掩盖)。
【答案】 (1)lù
lǜ (2)chá nɡ chǎnɡ (3)qiǎ kǎ (4)yì nɡ yīnɡ
2.语境辨析法 (5)教务处 ( . (6)塞 ( .
【答案】
)正在处 ( .
)理这个问题。 )。
)外并不闭塞 ( .
(5)chù chǔ (6)sà i sè
第 2 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废xū( ) (1) )寒问暖 xū( ( ) 序mù 招mù ( ) ( ) 羡mù (3) ( ) 日mù 坟mù ( ) ( )然回首 mò fé n( (2) n( 贪lá piāo( piāo( o( pià (4) piāo( piǎo( biāo( )烧 ) )扬 )缈 )勇 )窃 )了一眼 )肥体壮
人教版
必修一
第四单元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素材积累
本课话题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 汽艇护卫下,将于 1997 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 中。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 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 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忘记与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