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苏州意象

合集下载

1.浅析苏州园林的文化意境

1.浅析苏州园林的文化意境

浅析苏州园林的文化意境人们常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冠江南。

”苏州素以园林美景享有盛名,它也几乎成为中国私家园林的典范。

现今,苏州园林几乎全体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①,从而更多地引起世人的高度关注。

苏州园林的精致优雅,具备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和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作为私家庭园的苏州园林,具备动态、含蓄的美感,这也使其更别具深厚的美学价值。

一、苏州园林的思想文化内涵苏州古典园林以其小巧精美、构思新奇而著称于世,精致优雅的苏州园林,有着其自为体系的独特文化景观,令人叹为观止。

苏州园林文化形成的原因,实质上有一种特有的因素夹杂其中:即封建社会文人失意退隐、消极避世、独善其身的阴影,以此形成一种园林退隐文化。

现存于世的苏州古典园林,大多建于宋、元、明、清各历史时期,其主人多为贬谪、隐退的官吏或崇尚风雅、无心爵禄的吴中名士。

“退隐”成为苏州园林的基本文化内涵。

园林主人,大多在仕途上有过执着的追求,在经历仕途凶险之后,逐渐泯灭原有的建功立业的理想,萌生了退隐之心。

以此在其心灵深处确立起以自然、恬静、淡泊、随遇而安为特征的人生哲学与生活情趣;以求得内心的平衡,打发人生时光。

对此,举一例加以说明。

现存苏州古典园林中,最早的为北宋诗人苏舜钦的“沧浪亭”。

苏舜钦在朝为官时,被当朝权势所排挤,闲居苏州,购地建园,读书会友。

我们可以从园名看出园林主人的退隐之心。

苏舜钦建沧浪亭,名取自《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随世沉浮。

”我们还可以从园林的选址及其门楣设置上察觉出园林主人的退隐之心。

苏州园林的选址大多处在不显眼之处,园内景观隽美,但门庭却十分简陋,这更显现出园林主人想彻底摆脱官位显赫的阴影,以“平常心”的处世之举。

因而形成特有的园林退隐文化氛围,表达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隐逸心态。

透过园林的门庭折射出主人推崇淡泊、平和、不求奢华,游目山水,醉心风月为目的的情怀。

园林主人的这种隐退文化与中国古代传统的思想基础,以及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功利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密切关系。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2035)》公示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2035)》公示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2035)》公示《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2035)》(公示稿)一、总则1.规划目的为加强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落实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保护和弘扬苏州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中华文化的苏州基因,推动优秀传统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苏州名城价值特色,凸显苏州文化自信;为拓展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价值体系,进一步完善苏州历史文化保护体系,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为全面保护古城风貌,加强保护管理与实施,改善人居环境,指导城市保护和更新协调发展,适应现代社会物质和精神发展需求,提升城市活力,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编制本规划。

2. 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为苏州市域,总面积8657.32平方公里。

规划重点范围为苏州历史城区。

3. 规划期限与市国土空间规划保持一致,规划期末为2035年,近期目标年为2025年。

二、名城价值与特色综述1.文脉千年延续,吴(地)文化发祥地、核心传承地。

史前文明灿烂;吴(地)文化绵延不绝。

2.鱼米水乡典型,江南水乡文化景观综合体现地。

拥有完整的太湖东部流域水利建设工程系统,各类圩田体系为江南精耕细作农耕文明的杰作;古代江南水乡聚落体系演变的活态标本,古代江南水乡经济市场网络的完整体现地;江南水乡城、镇、村“山水相伴、人水相依”的人居环境、空间格局的典型代表地。

3.人间天堂繁华,明清时期中国著名的经济、文化中心和工商业都会。

4.城址格局依旧,古代中国水网地区城市建设典范。

苏州古城现有古城遗存与宋《平江图》中记载的城市格局、道路、水系和主要名胜大体相同,城址至今未变;苏州古城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以“水”为中心进行城市规划建设,既代表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思想,又反映了平原水网地区城市选址和规划建设的成就,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具有特殊价值。

苏州古城城河围绕城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双棋盘城市格局,“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城市风貌保存基本完整;苏州园林和古城内水系关系密切,水影响了园林选址、理水手法和园林景观,苏州古典园林是著名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摘要】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面临着商业化开发、游客涌入和自然灾害等诸多保护问题。

商业化开发带来的矛盾使园林文化价值受到威胁,游客涌入导致环境压力和游客体验下降,自然灾害也对园林构成威胁。

为解决这些问题,需制定保护规划与政策、加强管理与监督机制,并推动可持续发展模式。

只有综合利用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才能实现古典园林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应加强合作与交流,提升保护意识,促进园林保护工作取得更好成效。

【关键词】苏州古典园林,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问题与对策,商业化开发,游客涌入,环境压力,自然灾害,保护规划与政策,管理与监督机制,可持续发展,总结分析,展望未来。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引言苏州,位于中国江苏省东南部,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化名城,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以其精致的设计、巧妙的布局和优美的景观而闻名于世。

苏州园林的建设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兴盛于明清时代,历经千年,如今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被誉为“人类文明的瑰宝”。

苏州古典园林保护中存在诸多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古典园林面临着商业化开发、游客涌入和自然灾害等多重挑战。

如何有效保护和传承苏州古典园林,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就苏州古典园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展开研究与探讨,旨在为苏州古典园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园林艺术精华。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苏州古典园林的保护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对苏州古典园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苏州古典园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当前园林保护工作中存在的瓶颈和难点,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研究可以帮助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更好地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加强对古典园林的监管和管理,促进园林保护工作的有效实施。

旅游景观赏析苏州园林赏析

旅游景观赏析苏州园林赏析

中国园林旅游景观赏析——苏州园林赏析摘要:苏州,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素以众多精雅的园林名闻天下。

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湿润,交通便利。

明清时期,苏州封建经济文化达到鼎盛阶段,造园艺术趋于成熟,出现了一批园林艺术家,使造园活动达到高潮。

其中,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因其精美卓越的造园艺术和个性鲜明的艺术特点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关键词:古典园林,园林建筑,园林植物,艺术,文化0.引言中国古典园林,是把自然和人造的山水以及植物、建筑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模仿和再现自然山水是中国园林形成和表现的重要思想开源之一。

园林不仅是人们生活居住的现实空间,也是陶冶情操、安顿精神的理想乐园。

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园林城,苏州园林历史悠久、数量之多,造园艺术之高在全国首屈一指。

苏州园林是浓缩的自然景观,使人“不出城廓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趣”。

苏州园林更是珍贵的人文景观,建筑家、哲学家、诗人画家、平民百姓各自从中体味到了他们所寻觅的线条、哲理、诗情和韵律。

把苏州园林平面地展开是一幅最逼真的山水画;身居园中品茗抚琴吟诗插花最富灵感;在对中国了解甚少的旅游者眼里,苏州园林是最好的博物馆。

1.苏州园林介绍1.1苏州园林历史苏州园林,名扬中外,不仅是因为苏州现今保存的古代园林为数众多,更是由于这里造园历史及其悠久。

从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到,苏州最早见诸历史书籍的园林,出现在春秋吴国营建阖闾大城之前,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自此之后,造园活动几乎一直绵延不绝。

尤其是在唐宋之后,历代都有许多文人、宦官因向往这里的山水秀丽、物产丰富、经济繁荣而到此定居,从而带动了当地园林建设的发展。

时至明清,不仅“吴中富豪,竞以湖石筑峙奇峰隐洞,凿峭嵌空为绝妙”,就是“闾阎下户,亦饰小山盆岛为玩”。

(黄省曾《吴风录》)在如此普遍的造园之风的影响下,不仅当地园林数量激增,同时也促使造园艺术日臻完美。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3-2030)规划文本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3-2030)规划文本苏州市规划局苏州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10月第1条水道系统1、水网格局的保护⑴保护原则坚持整体保护、局部恢复、整治环境、有效利用的原则,改善水环境、弘扬水文化、做优水景观,发挥水经济。

⑵整体意向——“三环连扣涵风物;路河伴行傍画楼”三环即平临环:平门小河——王天井河——干将河——临顿河——齐门河——外城河;盛桃环:学士河——道前河——十全河——盛家带河——官太尉河——平江河——东西北街河——桃花河;城河环:外城河。

通过处理临水、沿街建筑立面,增设公共开放空间,导入传统产业及休闲功能等措施,使三环水系、特色街巷、环城风貌带紧密结合,彰显“涵风物”、“傍画楼”的意境。

⑶保护措施①保护现有河道保护历史城区内现有河道,改善水质,定期疏浚,形成流动的水;整修古桥、驳岸、河埠等相关环境要素,保持水巷的尺度、比例和两岸建筑风格;增加开敞空间、亲水空间,充分发挥其旅游、休闲、景观和生态的价值。

②合理恢复历史河道恢复中张家巷河、王天井河以及古城西北部内城河,延续古城骨干水道历史格局,恢复重要片区的水网系统。

保持路河空间关系,两侧建筑体量宜小不宜大,沿河建筑高度与河面宽度应保持适当的尺度比例,体现“小桥流水”、“人家枕河”的优美意境。

③挖掘、串联不同主题功能,组织特色水上游线结合历史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特色空间的打造,组织水上旅游(平江河——东西北街河——桃花河——学士河——道前河——十全河、平门小河——王天井河、齐门河——临顿河)。

2、与水相关的要素保护⑴水质:坚持“源头治理是根本,河水流动是关键,强化管理是保证”的原则,治理水环境、促进水流动、预防水污染,建立覆盖整个古城的水系保洁网络,推行保洁监督和维护。

⑵驳岸:驳岸应充分体现苏州古城的风貌特色,反映地方文化,基本可分为三种类型:缓坡式驳岸、直立式驳岸和具有传统风貌的驳岸。

探寻古城保护和发展的结合点--苏州古城的保护与更新重点

探寻古城保护和发展的结合点--苏州古城的保护与更新重点

探寻古城保护和发展的结合点--苏州古城的保护与更新重点老街、老巷、老房子、老院子……充满了地方味的建筑样式,老街巷子的走势,街巷的空间比例、尺度,包括一些老地名,是中国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也是各地区韵味的象征。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沉重的人口负担,现代城市文明对千年古城咄咄逼人的挑战,使许多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古街古巷依旧是逼仄狭窄,依旧是乱石坑洼、砖缝不平。

如果出了一点小事情,现代化的救护手段无法展开,生煤球炉和拎马桶也实在令人厌烦,这些都不适应现代生活的要求。

时代把一个大题目摆到当代人面前,古城向哪里去?古城的保护和发展如何寻找最佳结合点?面对这个令人头痛的问题,有些政府、开发商在经济效益的驱使下,对古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拆除,开发现代化的住宅区或商业街,完全不顾传统风貌、传统街巷格局的保留。

在这种情况下,使得我国许多城市变得相像起来,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似乎是千城一面,万屋一貌,那些富有的城市特色的风貌,还在毫不足惜地湮没,被鲁莽粗暴地改变,渐渐失去往日的光彩,变得雷同而粗俗。

正像《法国商报》一名记者批评北京建筑时写道:“在极短的时间窜起来的住宅,大多像兵营,灰蒙蒙,单调得没有特色……上世纪以来,令来中国的人们着迷的魅力已经消失殆尽。

”报纸上也曾刊载文章说,有艺术界的专家认为:“中国目前许多历史古城中大量的方盒子和摩天楼拔地而起,这些古城风貌被破坏殆尽。

”由于中国的传统建筑艺术在世界建筑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许多历史古城是中国也是世界的瑰宝,这个批评应该引起各方面人士的注意。

为此,笔者对苏州古城的保护和发展进行了观察和研究。

模型/doc/8511284410.html,/苏州古城的保护与发展20世纪80年代,苏州古城和所有的老城一样,也面临着亟待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基础设施功能,扩展交通容量,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等紧迫问题。

但苏州没有像其他城市那样去赶时髦,去抄袭什么“欧陆风情”、“广场大道”,而是要求新的建筑要按照保护古城风貌要求,在严格控制高度的同时,对式样、用材、色彩、装饰手法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苏州西山东村古村落空间意象分析

苏州西山东村古村落空间意象分析

苏州西山东村古村落空间意象分析作者:朱琳琳来源:《艺术科技》2014年第10期摘要:苏州东村古村落作为文物保护单位,拥有独特的村落空间布局与历史文化建筑,人文景观丰富。

文章通过对古村落的地理格局、空间形态、节点、建筑类型等展开分析,最后提出东村保护策略设想,有着现实性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东村;空间;形态1 概述东村位于西山岛北部,南倚青山,北濒太湖,与横山、阴山、绍山诸岛相望。

东村建村于秦末汉初,因商山四皓之一的东园公曾隐居于此而得名,古称东园村,简称东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受经济和交通条件的制约,东村的古村风貌保存状况较西山的其他地方要好,村中的道路至今大多仍为石板与青砖原貌,两旁的古宅多以清乾隆、嘉庆年间保留下来,建筑数量保存至多,历史文化价值至高。

正是因为东村历史建筑保存之多之完整,文化研究价值之珍贵,2005年列为苏州市首批控制保护古村落。

2 古村落选址与空间格局(1)“面山临湖”的地理格局。

古村落是人类最早的聚落形式,古代人通过生产和生活的长期实践和积累,自然而然形成一定的人居环境模式。

全村方圆一里许,东西一长街,两面面山,北靠张家山、凤凰山,南面栖贤山。

临湖而筑,整个村落隐于山麓脚下。

这种选址对于提高抵御外来灾害的能力,有其独到之处。

(2)“一街二巷”的空间形态。

东村古村形态完整,村内以东村大街为交通主轴,形成“一街二巷”的空间形态。

据徐氏家谱中的古村图显示,在清时东村大街上有四座巷门,并设有栅门,而现在均已拆除,仅余两大古巷,一为栖贤巷(门),一为梧巷(义门)。

两条街巷分别与主街相接,分别延伸向南北山脉,是村内居民行走的次要道路。

街道、小巷构成了东村的基本空间格局。

从道路交通的组织、自然排水、采光通风的角度而言,东村古村的空间格局合理,布局构思巧妙。

3 东村古村落整体空间(1)东村古村落空间序列。

东村整体空间的演化过程是以历代居民顺应或改造地形地势的建设活动为基础的,是由“点”到“线”到“面”的生长关系。

草木郁然,崇埠广水的别致之苑

草木郁然,崇埠广水的别致之苑

草木郁然,崇埠广水的别致之苑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一直以来,苏州作为举世瞩目的历史文化名城,沉淀了二千五百余年吴文化底蕴,既有湖光山色、烟波浩淼的气势,又有属于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的诗韵。

这里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以让人感叹的园艺巧夺天工与自然精致,赢得了“园林之城”的美誉。

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样评价苏州古典园林:没有哪些园林比历史名城苏州的园林更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理想品质,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即使是苏州这样的古城,现代的迅猛发展,人们审美情趣也发生着变化,西方造园手法更多地被引入,吸收,成功地适应本土审美情趣。

而我们祖先所遗留下来的精神与文化财富在逐渐失传甚至是被遗忘。

身为设计师,背负着传承发扬宝贵遗产的历史责任。

如何将祖先的文化在新的作品中传承并发扬,成为共同努力的目标。

我们研究前人的山水印象,那些折桥,栏杆,砖,瓦,花窗,产生了一套适合现代人审美情趣,但颇有中式情节的——新苏式景观。

苏式文化方式和精神方式,在本质上更容易产生契合感。

保护、传承,继而发扬光大是设计形态再生的必经之路。

但这不是终点,我们在摸索中前进,将浓缩山水的情怀融入设计,展现出自我民族特色。

国家开发银行苏州软件中心项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创造符合现代生活要求和传统园林优美环境,既满足享受,又满足审美需求的全方位处理,是本设计之特点。

软件中心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畔,项目有超过7万方的平坦用地,周围住宅与商业林立,扇形的用地面向开阔水域,湖岸线蜿蜒曲折,绿化优美,是一片新兴的城市绿地。

建筑部分为现代苏式建筑群,一栋主楼,三栋副楼,散布于环境之中,秉承传统园林的意向精髓,同样强调空间的层次感,讲究庭院的艺术性,尽可能把环境拥入建筑的空间,增加建筑与景观的互动,使之成为不可剥离的组成部分。

在细节与材料上,白墙灰瓦,用现代材料来表达文化的积淀。

苏式建筑讲究文化,自然山水与人工建筑相互糅合,从而给人们至高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