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笔记
《古代汉语》笔记

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2)按音序排列。
3)按号码排列。
2 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
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
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
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
古代汉语复习笔记 重点全记录

古代汉语的词序一、词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词序:也叫语序,是指语言中词语结合的先后次序。
汉语不靠词形变化表达语法意义,词序在表达语句含义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古汉语的正常语序:主语+状语+谓语+宾语+补语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赵氏求救于齐。
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战国策〃赵策》)二、谓语前臵所谓‚谓语前臵‛,是指为突出或强调谓语,而将主语和谓语的语序倒装。
这既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语法现象。
(一)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把谓语提前1、谓语具有询问的意义谁欤?哭者。
少顷,东郭牙至,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
‛2、谓语具有赞叹或惋惜的意义美哉!室。
仁夫公子重耳!惜乎!子不遇时。
展矣君子。
3、谓语具有斥责和不满的意义甚矣,汝之不惠。
久矣,夷狄之为患也。
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
4、谓语具有祈求和命令的意义助哉!夫子。
来,尸虫!(二)为了押韵而把主语挪后桃之夭夭,灼灼其花。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三、宾语前臵在古代汉语中,谓语后面的宾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可以提到谓语的前面,这种现象叫做‚宾语前臵‛。
汉语的基本词序:主语——谓语——宾语宾语前臵的语序:主语——宾语——谓语宾语前臵一般受到一定的语法条件的限制。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臵1、语法条件:a.句子是疑问句; b.宾语是疑问代词古汉语中的常见疑问代词:谁、孰、奚、曷、胡、何、安、焉、恶等(1)动词宾语例彼且奚适也?‛王送知莹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公曰;‚寡人有子,未知其谁立焉。
‛圣王有百,吾孰法焉?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今有固车良马于此,又有奴(驽)马四隅之轮于此,使子择焉,子将何乘?(《墨子〃鲁问》)吾谁欺?欺天乎?注意: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如果动词前面有助动词,那么这个疑问代词,不仅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而且还要放在助动词的前面。
古代汉语笔记

古代汉语笔记第⼀章古代汉语概论⼀、什么是古代汉语?1定义:古代汉族⼈民使⽤的语⾔叫古代汉语。
A.远古汉语时期:商以前(前11世纪以前);B.上古汉语时期:周、秦、西汉;C.中古汉语时期:东汉、隋、唐、五代;D.近代汉语时期:宋、元、明、清、民国前期E.现代汉语时期:五四运动以后(1919⾄今)。
3⽂⾔与⽩话⽂⾔⽂:以先秦⼝语为基础形成得上古书⾯语,以及后代模仿这种语⾔所写的作品。
古⽩话:六朝以后在北⽅话的基础上形成的近古书⾯语。
《海上花列传》吴语⼩说吴语歌谣:冯梦龙《⼭歌》⼆、古代汉语的内容⽂字、⾳韵、训诂、词汇、语法、修辞、诗词格律、古代⽂化常识三、学习古代汉语的意义:阅读古代⽂献,理解古代⽂化,丰富、研究和掌握古代汉语。
四、学习古代汉语的⽅法1重视学习⽂⾔作品《左传》《史记》2重视理论的学习,阅读相关理论书籍3学会使⽤⼯具书和⽹络如何使⽤⼯具书?排检⽅法:《中国语⾔学论⽂索引》1⾳序法:根据汉语语⾳系统编排和检索的⼯具书的⽅法,包括韵部排检法、注⾳字母排检法、汉语拼⾳⽅案排检法。
《⼴韵》按206韵排列《佩⽂韵府》《经籍籑zhuàn诂gū》按平⽔韵106韵排列《词诠》(杨树达)按照注⾳字母排检《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按照汉语拼⾳⽅案排检2形序法:按照汉字的结构以及形体特征编排和检索⼯具书的⽅法,具体分为部⾸法,笔画笔顺法、四⾓号码法等。
《说⽂解字》(许慎)最早按照部⾸排列540部《中国⼈名⼤辞典》《中国古今地名⼤辞典》都是按照笔画检索《四库全书总⽬提要》按照四⾓号码排检。
《四库全书总⽬》⼆百卷,卷⾸四卷,也称《四库全书总⽬提要》,清代纪昀主编。
共收录书⽬10254条,按经、史、⼦、集四部分类,每书名下均注明作者、内容、版本沿⾰和简要评论。
3分类法:根据⼯具书所收内容的意义范畴、性质特征等分类加以编排和检索的⽅法,书⽬索引、类书政书、年鉴⼿册多按此编排。
我国最早的词典《尔雅》,就是分类加以编排的,全书分为19类。
古代汉语自考重点笔记

古代汉语自考重点笔记以下是一份关于古代汉语自考的重点笔记,涵盖了常见的知识点和考点:一、语音1. 声母:古代汉语声母包括唇音、舌音、齿音、喉音等,与现代汉语相比有一定的差异。
2. 韵母:古代汉语韵母比较复杂,包括平上去入四声,不同声调的韵母也有所不同。
3. 声调:古代汉语有四声,即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不同声调的发音和意义都有所不同。
二、词汇1. 词义:古代汉语的词义比较广泛,一个词往往有多种意义,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
2. 词类:古代汉语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不同词类有不同的语法特性和用法。
3. 习惯用语:古代汉语的习惯用语包括成语、习语、俚语等,这些用语的意义和用法需要特别注意。
三、语法1. 句子结构:古代汉语的句子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包括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并列结构等。
2. 词组类型:古代汉语的词组类型包括偏正结构、主谓结构、动宾结构等,这些类型的结构和意义需要掌握。
3. 句子时态:古代汉语的句子时态包括现在时、过去时、完成时等,不同时态的用法和意义需要理解。
四、文选1. 先秦文学:选择一些代表性的先秦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如《诗经》、《左传》、《论语》等。
2. 汉魏六朝文学:选择一些代表性的汉魏六朝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如《史记》、《汉书》、《古诗十九首》等。
3. 唐宋文学:选择一些代表性的唐宋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如唐诗、宋词、唐宋散文等。
4. 元明清文学:选择一些代表性的元明清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如元曲、明清小说等。
五、文化常识1. 历史文化: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如历史事件、制度、风俗习惯等。
2. 文学艺术: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发展历程和特点,如书法、绘画、音乐等。
3. 思想哲学:了解古代中国的思想哲学体系和流派,如儒家、道家、墨家等。
古代汉语笔记

古代汉语笔记(王力)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1)古今词义的异同,主要有三种情况:1、古今意义基本未变:例如“鸡”、“牛”、“大”、“小”、“哭”、“笑”等,这些是属于基本词汇的词,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语言的继承性、稳固性的重要表现之一。
但是,这类词在汉语词汇中只占少数。
2、古今意义完全不同:例如“备”,古义“完备”,今义“应当”;“抢”,古义有“突过”和“撞”之意,今义“抢劫”;“找”,古义“划的异体字”,今义“寻找”。
像这样使用同一形体而古今意义无关的词,在汉语词汇中更是少数。
3、古今意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例如“劝”,,古义“勉励、鼓励”,今义“劝解”;“给”,古义“供应、使足”,今义“给予”;“再”,古义“两次或第二次”,今义“重复”。
这类词古今义之间存在细微差别,难处不在同,而在异;不在“迥别”,而在“微殊”。
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一)古今汉语词汇的特点:古代汉语的词汇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的词汇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
(二)古代单音词和现代复音词的比较情况:1、换了完全不同的词:例如“与”变成“参加”,“师”变成“军队”。
2、加上词尾词头:例如“虎”变成“老虎”,“杯”变成“杯子”,“石”变成“石头”。
3、利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构成一个复音词,例如“儿”和“子”是同义词,合起来成为复音词“儿子”。
(三)复音词的四种类型:(1)汉语大部分的双音词都是经过同义词临时组合的阶段的。
最初并没有凝结成一个整体、一个单词。
理由是:1、最初某些同义词的组合没有固定的形式,几个同义词可以自由组合,甚至可以颠倒。
例如“险”“阻”“隘”(注:“隘”单用时,是狭的意思,同“险”“阻”的区别较大。
)是同义词,在上古常常单用,又可以互相组合。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既有“隘而不列”,“阻而鼓之”,又有“不以阻隘也”,“阻隘可也”。
后两句“阻”和“隘”虽然连在一起,但显然还是两个词。
古代汉语重点文章笔记

古代汉语重点文章笔记一、郑伯克段于鄢古今字:1、“谓之京城大叔。
”大太:极大。
2、“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避;避开。
3、“姜氏何厌之有?”厭饜:满足。
4、“食舍肉。
”(今仍作“舍”)舍捨:放开。
5、“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嘗嚐:(今皆简化为“尝”)吃。
6、“佗邑唯命。
”佗他:别的。
异体字:“不义不暱。
”暱昵:亲昵。
词类活用(一)使动用法1、“惊姜氏”2、无生民心其他此类活用名词用于动词18、今京不度。
度,合法度。
19、隧而相见。
隧,挖隧道。
本义和引申义1、邑:本义,人所聚居之地,大小不一。
本篇中“制,岩邑也”、“佗邑唯命”、“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等句中的“邑”都用其本义。
2、都:本义,大邑。
本篇中“都过百雉,国之害也”、“大都不过参国之一”说的都是比国都小的都。
3、鄙:本义,边邑。
“西鄙”、“北鄙”是本义,引申出质朴,浅陋、轻视等意义。
4、毙:本义,倒下。
“射其右,毙与车中。
”后来表示死,“斃”后起字,今“毙”枪毙。
5、及:本义,赶上。
“故不能推车而及”。
本课中“无庸,将自及”指他将会自己赶上灾祸。
6、啟;简化“启”本义,开门。
课文“夫人启之”是说武姜准备替共叔段打开城门作内应。
古今词义不同1、国;1)都指国家,但含义不同。
周代的国指诸侯的封地,西汉的国指王侯的封邑。
2)古代的国通指国都。
是现代所没有。
2、城:1)城墙。
2)现在指城市、城区。
用如动词指修筑城墙。
课文中的“都城”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词,都指都邑的城墙。
3、乘:1)在利用车马等代替步行的意义上古今基本相同。
2)读四声时,全为古义,指兵车。
4、完:1)在完整、完全的意义上古今相同,用如动词是完整,因而有修缮的意思。
本文“大叔完聚”。
“完”指修葺城墙,是现代所没有。
而现代的“完毕”、‘完了’是古代所没有。
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做宾语:1、君何患焉?(您对这件事还担心什么呢)2、敢问何谓也?(冒昧地问一声,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宾语用代词“之”复指3、姜氏何厌之有?(姜氏有什么满足)4、其是之谓乎?(大概说的是这种情况吧)其他句式双宾结构1、无生民心。
《古代汉语》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_

《古代汉语》读书笔记《古代汉语》苏武传一、字:竝==并,毉==医,蹈—搯,畔——叛,县→悬,见→现,旃—氈,去—弆,伏—服,舩==船,驩—欢,- 霑==沾,衿==襟,决→诀,欧→呕,鄉→向,宿—夙,昔—夕,壹—一,以—已,物—歾,(MO)彊→强,须→鬚.二、虚词:1 、少以父任:因(介)。
2 、稍迁:逐渐。
3 、数通使相窥观:屡次。
(副)。
4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如果。
5 、明日复然:如此(代词)。
6 、君因我降:依靠,凭借。
7 、即时诛灭:立刻。
8 、羝乳乃得归:才。
9 、信义安所见:哪里(疑代)。
`10 、壹听陵言:一定、务必要。
(副)11、具自陈道:全部。
12、令汉且贳陵罪:令,假设。
且,姑且。
12、庶几乎曹柯之盟:庶几,差不多。
乎,句中语气词。
13、已矣:算了吧。
14、凡随武还者九人:总共。
三、实词:1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丈人”,对年长者的尊称。
“行”,辈份。
3 、因厚赂单于:送厚礼。
4 、置币遗单于:泛指用作礼品的玉、马、皮、帛等物。
5 、会武等至匈奴:正遇上。
6 、数通使相窥观:窥探观察。
7 、欲发使送武等:派遣。
8 、以状语武:“状”情况。
“语”,告诉。
(动)9 、单于使使晓武:前“使”,动词,派。
后“使”,名词,使者。
10、会论虞常:判决罪犯。
11、副有罪,当相坐:相连坐,一个人犯罪,他的亲属也要连带一同受罚,称为“连坐”。
12、马畜弥山:满。
13、即时诛灭:杀。
14、白单于:报告。
15、羝乳乃得归:“羝”公羊,“乳”,生育。
16、杖汉节牧羊:“杖”拄。
(动)“节”,使节。
17、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屮”,草。
“食”吃。
(去,收藏。
)18、扶辇下除:台阶。
19、宦骑亡:逃走。
20、加以老母系保宫:囚禁。
21、法令亡常:无。
22、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泣”,泪。
“决”,诀别。
23、旦夕临数月:哭吊死者。
24、如惠语以让单于:责备。
25、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驽,才能低下。
古代汉语整理笔记

古代汉语理论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1、古汉语定义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也就是1911年以前中国人所使用的汉语。
因为口头语言无法超越时空的限制,所以,古代汉语只能是被记录下来的书面语,也就是古代文献语言。
2、古汉语分期汉语的分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上古汉语——先秦两汉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至今古代的口语已经消失,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是古代书面语。
3、古代汉语书面系统⑴书面语:①文言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世仿古作品的语言。
特点:稳固性、保守性。
②古白话:唐宋以来产生的为通俗文学作品所使用的语言。
子胥祭了,发声大哭,感得日月无光,江河混沸。
《伍子胥变文》(唐五代)。
行者曰:“我年纪小,历过世代万千,知得法师前生两回去西天取经,途中遇害。
法师曾知两回死处无﹖”《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宋)⑵口语:已消失二、为什么学习古汉语㈠、总说1、古汉语是桥梁2、古汉语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又是了解历史文化的钥匙。
3、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需要我们了解和发扬光大。
4、古代文献是这些历史和文化的载体。
5、历史是死的文化,文化是活的历史。
是一种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是数千年积淀、潜移默化积累的生活方式。
㈡、详解1、古汉语是桥梁①古汉语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又是了解历史文化的钥匙。
②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需要我们了解和发扬光大。
③古代文献是这些历史和文化的载体。
④历史是死的文化,文化是活的历史。
是一种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是数千年积淀、潜移默化积累的生活方式。
2、语言具有传承性古代汉语(文言)是一种历史语言,在各个方面与现代汉语都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但是,它与现代汉语有源与流的关係,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发展演变来的,因此,现代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诸方面,都与古代汉语有密切的关联1)、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论一古今语音的异同古今音的差异表现为声、韵、调三个方面。
一、古今韵的不同读唐诗发现韵不协调。
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哀、回、来、台、杯,为押韵字,在“平水韵”中同属“灰”韵,但5字韵尾同,韵腹有差别。
再如,李白《越女词》长干吴儿女,眉目艳新月。
屐上足如霜,不著鸦头袜。
月、袜同属入声“月”韵,但今音差别大。
上古更甚,如《诗.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洲”与下面的“流、求、逑”相押,但第二章的“得、服、侧”,第三章的“采、友”,按今音就不押韵了。
从《诗》到南北朝,一千多年过去,韵母系统变化很大。
古人不理解,如《诗.燕燕》:“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音、心押韵,但“南”不押。
于是沈重提出临时改读说。
宋朱熹“叶音说”,或提“协句说”,都是主观的,不知古韵是发展演变的叠韵联绵词窈窕、輾转、崔嵬、婵媛、蹉跎、须臾,古今一致,但“仓庚、芣苡”就不同。
二、古今声母的不同从双声联绵词看,彷彿、参差、踟蹰、蝃蝀、蒹葭、栗烈,古今一致;零声母的“伊威、逶迤、犹豫、鸳鸯”也双声。
但“缤纷”古今不一致。
古代有“三十六字母”,代表了中古音的声母系统,大致是南北朝隋唐时期。
字母就是声母的代表字。
三、古今声调的不同古今四声的不同1.平分阴阳李白诗《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间、还、山”的分析。
(练习)下面的字为什么分成两组?石,白,人,浊——高,空,飞,机2.浊上变去王维《新晴晚望》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垢、口、后、亩,(练习)下面哪些字符合此规律?运动大会胜利闭幕3.入派三声王昌龄《秋兴》日暮西北堂,凉风洗修木。
著书在南窗,门馆常肃肃。
苔草延古意,视听转幽独。
或问余所营,刈黍就寒谷。
《诗.小雅.裳裳者华》裳裳者华,芸其黄矣。
我觏之子,维其有章矣。
维其有章矣,是以有庆矣。
黄、章、章、庆,押韵,但“庆”古平声,今去声。
(练习)把下面的字按四声分类即,集,忽,恶,吉,息,孽,服,郝通论二诗律我国诗歌源远流长,《诗》《骚》是最早的诗集。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古诗,包括五言、七言和乐府。
五言诗源于西汉民谣,如《古诗十九首》等。
七言也现于汉代,曹丕《燕歌行》最早,句句押韵。
隔句押的七言诗最早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之三。
齐梁时代,诗体变化。
出现“永明体”,始讲平仄、声律,以沈约、谢朓为代表。
唐代正式形成以讲平仄和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又叫近体诗(仍有古体诗存在)近体诗的格律包括:(1)句数固定;(2)押韵严格;(3)讲究平仄;(4)要求对仗。
一.句数分绝句(五言、七言),律诗(五言、七言),长律。
二.押韵(1)一般押平声韵(与古体异);(2)不能出韵,即不能用邻韵的字。
——“平水韵”自己复习三.对仗律诗分“首、颔、颈、尾”四联。
一般颔、颈即二.、三两联必须对仗。
也有一联或四联对仗的。
特殊的是借对和流水对。
借对又分借意对、借音对(各举一例)难度不大,请大家自看。
四.平仄此为近体诗核心、学习重点。
1.交替律每句之中,平仄交替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2.相对律一联之间,平仄相对(反)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3.相粘律两联之间,第二字平仄相同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注意):凡一三五七等逢单之句,末字必用仄声字(第一句有例外);凡二四六八逢双之句,末字必用平声字。
(讲诗律,以押平声韵的诗为基础。
其他未讨论)语言是复杂的,常有不“理想”的情况出现。
如该用“平平”处,用“和平”二字,当然符合要求;但诗人觉得此处应写“战争”二字,“战”却是仄声字。
怎么办?变通:古人提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指每句之中,是“平平”还是“仄仄”,由二四六字的平仄来决定,而一三五可以从宽,可平可仄。
如:苏轼诗有“吹断檐间积雨声”;李商隐诗“天意怜芳草”。
作诗必须符合“粘对”的要求。
不合,就叫“失对”或“失粘”,是不允许的。
五. 掌握基本格式五绝是起点,弄熟了,一通百通。
1.甲(a)仄仄平平仄2.乙(B)平平仄仄平3.丙(b)平平平仄仄4.丁(A)仄仄仄平平(注意)分析一下内部规律,熟记四类格式。
aBba,是王力教材提法。
甲乙丙丁,是郭锡良教材提法。
六.七言诗会了五言诗,七言也不难,只要在五言前加两个相反的符号即可。
如(甲)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五言诗“甲”叫“仄起(看第二字)平收”式;七言诗“甲”叫“平起仄收”式。
(丙)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五言为“平起仄收”式;七言为“仄起平收”式。
(练习)1.李白五绝《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属什么格式?全部写出其平仄2.杜甫《八阵图》“功盖三分国”是什么格式?全部写出。
3.写出李白七律《黄鹤楼》“故人西辞黄鹤楼”全部格式。
4.写出杜牧七绝《泊秦淮》“烟笼寒水”全部格式。
5.分析苏轼《题西林壁》,并找出从宽处。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6.分析韩愈《左迁….》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七.拗救这是个相对的难点,但不是重点。
尽量掌握。
写诗不容易。
有时会写下内容不错的句子,但却不合格律的要求。
古人也常遇到。
这叫“拗”。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古人提出折衷办法,叫“救”。
救过了,就可以通过。
1.乙型句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首字改为仄,那么句中只剩一个平(末字不计入,因为是押韵字,铁定为平),这叫“犯孤平”,就叫“拗”,不可以。
怎么“救”?可以把第三字从仄改为平,——仄平平仄平。
这样,整体上仍是两个平,就不犯孤平了。
这叫“一拗三救”;如果是七言诗,则“三拗五救”。
如苏轼诗《新城道中》溪柳自摇沙水清2.丙型句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仄第五字改仄,末尾成“仄仄仄”,学界规定为“拗”。
可以把第六字改为平——仄仄平平仄平仄,此为“五拗六救”(五言为三拗四救),说是拗救,实际上诗中多见,倒是正格。
如陆游《夜泊水村》记取江湖泊船处;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无为在歧路。
3.丁型句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第五字不能用平,否则末尾为“三平调”,古体常见,近体诗则不许4.甲型句以上三种都是本句救,这里为对句救(本句无法救),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四拗下三救)。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六拗下五救)还有“甲+乙”型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通论三音韵学概说…………按喉牙舌齿唇四大类,如何从现代汉语推断上古音声母?一.以下几大类问题不大b p m f 相当“帮滂並明”,来自上古唇音。
d t l 相当“端透定来”,来自上古舌音。
g k h 相当“见溪晓”,来自上古喉牙音。
z c s 相当“精清心”,来自上古齿音。
二.需要推断的是以下几组1.j q x 见系(上古喉牙音)鸡家去精系(上古齿音)钱酒西妻2.zh ch sh 照二庄(古齿音)归精崇捉债察愁照三照(古舌音)归端澄鐘旃椽知组(古舌音)归端3.r 大多是古“日”母日,多为舌音4.n 泥(舌音)大部分疑(喉牙)牛拟5.o 微(唇音)影、疑(喉牙音)日(舌)云(匣)推断可以运用形声字。
古代标音不出大类。
通论四上古音练习一、声母(一)推声母(无答案者请填出)1.干戈恭敬(见)2.宽阔哭泣(溪)3.桥渠棋琴(群)4.岸鹅语言(疑)5.对答雕琢6.推托吐涕7.池塘独特8.男女恼怒9.终止斟酌(章)10.出处昌炽(昌)11.诚实承受(禅)12.辞谢嗣续13酒浆踪迹14.凄惨仓促15.静绝就存16.芳菲匹配(滂)17.蓬勃匍匐(並)18.云雨祸害(匣)19.忍让懦弱(日)20.喜好馨香(晓)(二)回答1《诗》子之还兮,异文“还”作“营”,为什么?2.《广雅》湼而不缁,又作泥而不缁,为什么?二、韵母(一)推韵母1.母子服食冰凝(之组)2.须臾沐浴从容(侯组)3.刚强落魄吴楚(鱼组)4.绮罗雪月灿烂(歌组)5.新神吉日次第(脂组)6.晨昏勿畏玫瑰(微组)7.沾染涉猎(叶谈)8.精灵滴沥佳丽(支组)(二)回答1.生、性通假,为什么?2.《诗》硕鼠硕鼠,勿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女”是否入韵?(三)对转、旁转这个理论是清末语言学家顾炎武发端,他的学生孔广森正式提出的。
1.对转对转指的是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在主要元音相同的前提下(同一小类),韵尾发生变化,相互转变。
我们的理解,语言的本质是声音。
当意义与声音建立联系之后,人们可根据各种需要,使语音发生有规律的转变,从而表达各种不同的互有联系的意义。
明白于此,可以理解(1)形声字军,文韵。
挥辉,微韵。
(微物文)难,元韵。
傩,歌韵(歌月元)(2)通假字无(鱼),亡(阳)(3)同义词两俩,三仨(鱼铎阳)女若(同前)(4)同源词迓逆迎,陟登(均为:之职蒸)2.旁转旁转指的是阴声韵或阳声韵韵母内部的变化。
舌位往相邻部位一靠,就发生旁转。
关迫偪(铎职)馨香、青苍(均为:耕阳)方言中此类现象很多。
如北方读ie,吴语读ia :姐借谢写。
北方读a,江淮、吴语读入声:法,塔,八(四)同源词举例1.条件1)读音相通,或叠韵,或对转,或双声,或声母发音部位相同;2)意义相同、相近、相关;3)有古代文献证明2.举例1)(表示光线不足,阴暗)暗,黯,闇,窨(yin),侌,荫2)(表示弯曲)句(勾),钩,笱,痀,軥(qu)3)(表示分布、广泛)布,敷,铺,溥,博,普,旁,方4)(表示干枯)枯,涸,竭,渴5)(表示微小)小,宵,削,消,销,稍,梢,少通论五音韵学简述一.音韵学含义、功用、分期1.含义汉语音韵学是一门研究汉语语音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即研究声韵调三要素组成的系统,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分合异同和古今对应关系的学问。
2.功用(1)更深入地了解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有助于学习和推广普通话。
如开齐合撮、阴阳上去。
(2)有助于研究汉语史。
如了解掌握通假字;加深对形声字表音功能的认识;通过“因声求义”,掌握词汇训诂;语法上,一称、二称代词都具有语音关系。
(3)押韵、平仄、字词考证,对欣赏文学作品,搞好语文教学有益。
3.分期(略)二.音韵学基本知识(略)三.上古音(一)韵部1.上古音研究从韵部开始。
2.研究方法:韵脚字系联法。
段玉裁又提出“同谐声者必同部”。
3.研究成果(略)4.阴阳对转在语音发展过程中,阴阳入三类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叫“阴阳对转”。
疑(之韵)—凝(蒸韵)—嶷(yi,职部)耐(之)—能(蒸)斯(支)—析(锡)以上为对转上下相邻的韵部间可以通押,也可以转化,叫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