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古代汉语》复习重难点笔记(八)

合集下载

自考00536古代汉语密训高频考点汇总

自考00536古代汉语密训高频考点汇总

目录第一章汉字的结构与演变 (1)第二章汉字的结构与词义的探索 (1)第三章古书的用字 (1)第四章古书汉语词的构成 (2)第五章古今词义的差异与沟通 (3)第六章多义词和词义引申 (3)第七章词义关系 (3)第八章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 (4)第九章动词、形容词、名词 (4)第十章数词及数量表示法 (4)第十一章副词 (5)第十二章代词 (5)第十三章介词 (6)第十四章连词 (6)第十五章语气词 (7)第十六章判断句 (8)第十七章被动句和被动表示法 (8)第十八章语序和省略 (8)第十九章古代文献的阅读 (9)第一章汉字的结构与演变第二章汉字的结构与词义的探索第三章古书的用字第四章古书汉语词的构成★★★造字方法相同、构件不同:①同为会意,所取义符不同。

如:災——灾、塵——尘。

②同为形声,所取义符不同。

如:鷄——雞、杯——盃。

③同为形声,所取声符不同。

如:猿——猨(猿和猨同为形声,所取声符不同,它们属于变换构字成分而形成的异体字。

)④同为形声,所取义符和声符都不同。

如:村——邨。

造字方法相同、构件相同、写法不同:①构件所处的位置不同。

如:够——夠、峰——峯。

②笔道形态略不同。

如:土——圡、決——决、况——況。

分化字★★为了使文字更明确的记录语言,人们就使用更多的字形来分担文字的记录职能,这就是文字的分化。

我们把用来分担汉字记录职能的字形称为分化字,把原来兼有多个记录职能的字形称为源字。

分化文字职能的方法★★★假借其他字分化职能:为了分化一个字的多个记录职能,有时人们会借用其他字来进行分担,使表意更为明确。

利用异体字分化职能:为了减少字量的目的,可以在异体字认同之后把多余的字形取消。

利用异体字分化文字职能,则为异体字的不同字形赋予不同职能,使原本冗余的形体各司其职,各得其所。

造新字分化职能:分化源字职能最常见的方法是造新的字形。

造新字的方式包括在源字基础上增加构件,在源字基础上更换构件或对源字作形体改造。

自学考试《古代汉语》复习重难点笔记(五)

自学考试《古代汉语》复习重难点笔记(五)

自学考试《古代汉语》复习重难点笔记(五) 2010年自学考试《古代汉语》复习重难点笔记。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三)
 第十一节代词
1 疑问代词: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古汉语疑问代词可分三类。

(1 )指人的。

有“谁、孰”。

a “谁”用于一般问句,可作主、宾、定、语及判断句的谓语。

b “孰”用于选择问句,一般有先行词。

 如:“吾与徐公孰美?”译为“哪一个”,一般只作主语。

它还可指物、处所。

“孰与介”表比较:如“吾孰与徐公美?”;用于反问句中,表肯定:“惟坐待亡,孰与伐之。

”有“哪里比得上”的意思。

(2 )指物的。

有“何、胡、奚、曷”等。

“何”:作主、宾、定、判谓,a 常用。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六~八)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六~八)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六~八)通论(六)1、不同形体的字可分为三大类: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2、各个时代一般使用的汉字一直在五六千个左右。

汉字增多的原因有三:A、因社会发展需要而不断产生新字。

B、逐渐衰亡的字仍然保存在字典中。

C、上古汉字“兼职”现象多,后代不断分化(古今字)。

3、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了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前一个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4、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域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了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5、异体字与古今字的分别:A、异体字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的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

(注意:有些异体字最初是完全同义的,但后来有了分工,即原来是异体字,后来不是异体字了。

如:諭喻。

)B、古今字是几个字意义分化。

6、异体字的几种情况:A、会意字与形声字之差。

如:泪淚。

B、改换意义相近的意符。

如:彳辵足走、言口欠、言心;敕(攴)勅(力)、歎嘆、絝袴。

C、改换声音相近的声符。

如:綫線、暱昵。

D、变换各成分的位置或写法。

如:慚慙、和咊;花芲。

E、原来是异体字,后来不是异体字的情况。

如:諭喻。

7、不能认为是异体字的三种情况:A、意义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后代读音相同但古音不同。

如:寘置、寔實。

B、关系交错复杂,有相通之处也有不通之处。

如:雕彫凋、遊游、修脩。

C、通用有条件限制,意义广狭不同。

如:亡無、沽酤。

8、繁简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

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

如礼禮、气氣等。

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

《古代汉语》完整复习整理笔记 十套试题答案

《古代汉语》完整复习整理笔记 十套试题答案

1、六书汉代的语言学家从汉字的形体结构分析出来的六种结构类型。

即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四体二用清代语言学家戴震分析汉字“六书”得出的结论。

认为汉字六书中,象形,指示,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这叫做“四体二用”。

3、本意即词本来的意义,是从字形方面分析出来的、有古代文献做参证的、最早的意义,是引申义的源头。

4、词义扩大词义从古义过度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采取了全面扩张的方式,使古义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范围扩大。

5、正义又叫“疏”,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注释方式,这种新的注释方式既对经文正文注释,也对前代人的注释做注释。

6、衍文校勘术语,也叫“衍字,衍”,指古书在传刻过程中误增加的字。

7、脱文校勘术语,也叫“脱字,夺字,脱”等,指古书在传抄刻印过程中误脱落字。

8、对近体诗在平仄方面的要求之一,指在一首诗中,同一联中对句和出句的平仄应当相对,尤其是双数字及句尾。

9、会意兼形声指兼含表音成分的会意字,即那些合体字既取其两个构件来会意,又取其中一个构件之音来表声。

例如“汲”,从水从及会意,“及”又表读音。

在《说文解字》中,凡是指出“亦声”的字,都属会意兼形声。

10、粘近体诗在平仄方面的要求之一。

指在一首诗中,下联出句的第二个字必须和上联对句的第二个字平仄相同。

11、三平调丁种句“仄仄仄平平”的第三字(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则为第五字)必须是仄声,如果用了平声,句式就成了“仄仄平平平”,末尾连续出现三个平声,这叫做“三平调”,是近体诗绝对不允许的。

12、孤平乙种句“平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为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句式就变成了“仄平仄仄平”,除去韵脚字是平声以外只有一个字是平声这叫做“犯孤平”。

13、“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一句使用的注释术语是谓,“泮读为畔”一句使用的注释术语是读为。

古代汉语自考重点笔记

古代汉语自考重点笔记

古代汉语自考重点笔记以下是一份关于古代汉语自考的重点笔记,涵盖了常见的知识点和考点:一、语音1. 声母:古代汉语声母包括唇音、舌音、齿音、喉音等,与现代汉语相比有一定的差异。

2. 韵母:古代汉语韵母比较复杂,包括平上去入四声,不同声调的韵母也有所不同。

3. 声调:古代汉语有四声,即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不同声调的发音和意义都有所不同。

二、词汇1. 词义:古代汉语的词义比较广泛,一个词往往有多种意义,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

2. 词类:古代汉语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不同词类有不同的语法特性和用法。

3. 习惯用语:古代汉语的习惯用语包括成语、习语、俚语等,这些用语的意义和用法需要特别注意。

三、语法1. 句子结构:古代汉语的句子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包括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并列结构等。

2. 词组类型:古代汉语的词组类型包括偏正结构、主谓结构、动宾结构等,这些类型的结构和意义需要掌握。

3. 句子时态:古代汉语的句子时态包括现在时、过去时、完成时等,不同时态的用法和意义需要理解。

四、文选1. 先秦文学:选择一些代表性的先秦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如《诗经》、《左传》、《论语》等。

2. 汉魏六朝文学:选择一些代表性的汉魏六朝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如《史记》、《汉书》、《古诗十九首》等。

3. 唐宋文学:选择一些代表性的唐宋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如唐诗、宋词、唐宋散文等。

4. 元明清文学:选择一些代表性的元明清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如元曲、明清小说等。

五、文化常识1. 历史文化: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如历史事件、制度、风俗习惯等。

2. 文学艺术: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发展历程和特点,如书法、绘画、音乐等。

3. 思想哲学:了解古代中国的思想哲学体系和流派,如儒家、道家、墨家等。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3章【圣才出品】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3章【圣才出品】

第1章汉字形体演变与构形分析1.1 复习笔记汉字是表意文字,它的形体结构与汉语早期词汇的意义有密切的关系。

中国传统语言学解读古代文献的基本方法是形、音、义相结合,也就是通过对汉字的形体分析来了解词的意义;学习古代汉语需要追溯能够显示汉字构造意图的早期形体。

因此,首先要了解关于汉字的发展历史和分析方法。

一、汉字形体的演变(一)文字1.文字的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

2.文字的分类根据记录语言的不同方法,可以将世界上的文字划分为两大类型: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

(1)表意文字主要是用形体显示语义信息。

(2)表音文字用形体显示语音信息。

3.汉字(1)汉字的定义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2)汉字的作用由于汉字最适合汉语的特点,又与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及民族心理、习惯以至思维方式一致,所以当世界其他民族的表意文字消亡之后,唯有汉字依旧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毫不间断地持续发展和完善,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3)汉字演变①汉字三要素汉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因而汉字的发展变化也表现在字形、字音和字义三个方面。

这三者各自有其相对独立的变化规律,但又彼此关联。

字形是字义和字音赖以寄存的躯壳,要了解不同时代(特别是上古)汉字的音与义,就离不开对汉字形体的分析;要想全面、历史地掌握汉字,首先要对汉字形体的演变有明确的了解。

②汉字的形体汉字的形体是其构形、笔道形态和书写体势三个方面的综合体现:a.演变,就是演化和变革。

b.演化,是指汉字形体的细微渐变,是量的积累。

c.变革,是演化的阶段性总结,是汉字形体的部分质变。

(二)汉字字体的演进1.按以往的习惯划分汉字的形体演变可划分为两大阶段,古文字阶段和今文字阶段:(1)古文字阶段秦代小篆属于古文字的下限,包括殷商甲骨文、两周金文、战国文字以及秦代小篆。

(2)今文字阶段汉代隶书属于今文字的上限,包括汉隶至今的文字。

自考古代汉语重点知识整理

自考古代汉语重点知识整理

第一课汉字的结构许慎说:“象形是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也。

”象形是—种通过勾勒事物的轮廓来构拟字形的造字方法。

许慎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所谓指事,含有标识事物、指明事物的意思。

从结构上看,大多数指事字都是在—个象形字上增加指事性或区别性的笔画(多是点和横)构成的。

例字:刃、亦。

许慎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会意是根据事物间的某种关系而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来构成新字的造字方法。

许慎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所谓“以事为名”,即根据事类(指意义)而造或选取—个字作为义符,再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标声,即取譬相成,构成新字。

许慎说:“转注者,建类—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所谓“建类一首”,就是指同一个部首;“同意相受”就是指几个部首相同的同意字可以互相解释。

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古时候,语言中的某个“词”,本来没有替它造字,就依照它的声音“假借”一个“同音字”来寄托这个“词”的意义。

第二课汉字的结构与词义的探索本义是对引申义、假借义而言的。

即有文字形体可考、有文献资料可证的最古老的意义,叫做词的本义。

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做引申义。

例如:“向”,《辞源》前三个义项是:1、北窗。

2、朝向,对着。

3、方向,趋向。

从文字体形看,“向”,像房子墙上开有一个窗口。

从文献资料看,《说文》:“向,北出牖(y ǒu)也。

”字形与文献相参证,可以判断“北窗”是“向”的本义。

因为窗子是朝着一定方向的,所以又推演出来“朝向”、“对着”、“方向”、“趋向”等意义,这些都是“向”的引申义。

第三课古书的用字通假字我们把借来记录同音词的字叫通假字,简称借字。

借字所承担的词义,称为假借义或借义。

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曾子杀彘》)“女”——“汝”异体字是指在某一历史时期音义完全相同、记词职能也完全一样,只是形体不同的字。

《古代汉语》完整复习整理笔记十套试题答案

《古代汉语》完整复习整理笔记十套试题答案

《古代汉语》完整复习整理笔记十套试题答案平分阴阳。

清声母字今读阴平,浊声母字今读阳平。

17.巨,其吕切浊音清化规律。

全浊声母字今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

18.苦,康杜切全浊上声变去声。

“杜”为中古全浊声母上声字,“苦”是清声母,仍读上声。

19.兵,甫明切古无轻唇音。

类隔切,以轻唇声母切重唇声母字20.尖,子廉切精系洪音前今读z、c、s,细音前读j、k、某。

四、请用横线标出下列各句中的判断句、被动句和双宾语句,并指出其结构类别。

1.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

(《雁荡山》)被动句。

“为?所”。

2.贤士大夫者,卿因误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王人墓碑记》)判断句:“?者,?也3.若变起,足下以—军破故二军,保护圣主,复大权,请君侧,指挥若定,不世之业也(《谭嗣同》)判断句:“?,?也”。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被动句:以“见”、“于”作标志。

5.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

(《论语·公治长》)被动句:无标志。

6.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判断句:以“为”为判断词。

7.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之敢知。

(《答司马谏议书》)后一分句为省主语的判断句,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8.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双宾句:“之为”为动宾语。

9.对曰:“?王遇盗於云中,余受其戈,其所犹在。

”袒而视之背。

(《左传·定公五年》双宾句:“之”为使动宾语。

10.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双宾语句。

五、请用横线标出下列句中的特殊词序,并指出其类别。

1.天下议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疑问代词宾语“焉”前置。

2.《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其祁奚之渭矣。

(《左传·襄公二年》)用助词“之”作宾语前置标志。

3.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学考试《古代汉语》复习重难点笔记(八) 2010年自学考试《古代汉语》复习重难点笔记。

 第十五节几种修辞表达方式
1 用典:引用古人的历史事迹或古代典籍中的言语词句,来证明自己的论点或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就叫用典。

如“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这种用法的好处是含蓄,增强表现力。

缺点是时间过久,后人难于理解;有时随意割裂拼凑,以至形成一种生造的畸形词语。

2 、委婉:不把表述的内容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有意地把话说得婉转曲折,含蓄有致,这就是委婉。

古书中常见的委婉手法有:(1 )使用谦敬语。

如对己表谦的有“仆、愚﹑妾﹑奴﹑小人﹑下走﹑下臣﹑不谷﹑寡人”等谦称来代替第一人称。

对人(特别是皇上)用“左右﹑足下﹑先生﹑执事﹑陛下”来代替第二人称。

(2 )避讳语。

就是对要说的事加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

如“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3 )迂回语。

本来想说甲事,却偏要说乙事,转弯抹角,话中有话。

这就是迂回语。

在外交辞令上多使用。

3 、分承:在遣词造句中,把本来应写成两个短语或句子的话,合为形式上的一个短语或句子,把相同的语句成分放在一起并提,但在表意上却仍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