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合集下载

第10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第10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2016/10/18
16
第十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 经济学
八、例题 6.从菲利普斯曲线推导总供给曲线。
2016/10/18
17
第十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 经济学
八、例题 7.理性预期和适应性预期有何区别?
(1)预期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在做出决定之前,对将来的经济形势或经济变量做出的估 计。如企业决策要考虑当前收益率,还要对未来收益率做出预期。 (2)新古典综合学派和货币主义采用“适应性预期假说”:认为经济行为主体对未来情况的预期, 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为适应已有情况而调整的。但对任一给定时期来说,他们对任一经济变量的未来情 况的预期值则完全取决于过去和当前已有数值得加权平均数。人们在形成对现期的预测价格时,要考虑 上一期的预测误差,当上一期预期价格高于实际价格时,对下一期的预期价格要相应地减少;反之,则 相应增加。 (3)所谓理性预期是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 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实际上,这一假设包含三个含 义:第一,作出经 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有理性的。第二,为了作出正确的预期,经济主体在作出预期时会力图得到有关的 一 切信息。第三,经济主体在预期时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用通俗的语言来说,理性预期的意思是:在 长期中,人们会准确地或趋向于预期到经济 变量所应有的数值。
第十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 经济学
本章框架
总供给曲线的推导 新货币数量论和自然率 假说 货币主义主要观点 政策主张 基本假设 济模型 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 论和共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卢卡斯总供给曲线和经 模型的主要观点和政策 含义 假设条件及特征 新凯恩斯主义 名义黏性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 AD AS模型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共识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分歧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分歧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目前西方宏观经济学中两个较有影响的理论流派。

两者的主要分歧在于:(1)在基本假设方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最明显的分歧是,前者坚持市场出清假设,而后者则坚持非市场出清假设。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认为,工资和价格具有充分的伸缩性,可以迅速调整,通过工资价格的不断调整,使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市场连续地处于均衡之中,即被连续出清。

因此,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把表示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的均衡看做为经常可以得到的情形。

与此相反,新凯恩斯主义则认为,当经济出现需求扰动时,工资和价格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市场出清,缓慢的工资和价格调整使经济回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例如需要几年的时间,而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处于供求不等的非均衡状态。

(2)在解释经济波动方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分歧是,前者试图用实际因素从供给扰动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后者则用货币因素从需求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

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看来,引起经济波动的实际因素很多,其中技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人口和劳动力固定的情况下,一个经济社会中所生产的实际收人便取决于技术和资本存量。

换句话说,这时总量生产函数取决于表示技术状况的变量z和资本存量k,即y=zf(k)。

如果假定资本折旧率为,则在所考察时期的期末,经济中的可供利用资源为当期的产量加上没有折旧的资本存量,即总资源函数为:。

假定总资源只有两个用途:消费和积累,如果由于技术进步,使z值增加,则生产函数和总资源函数向上移动,则原有的资本存量、产量和总资源都会相应地增加,从而使下期的消费和资本积累也相应地增加。

如果经济社会选择新的资本存量,则资本存量的增加又会使实际收入进一步增加。

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技术变化,则经济随着总资源的增加,会扩张直到达到新的状态上。

这便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经济波动的解释。

新凯恩斯主义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解释较为复杂。

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对比研究

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对比研究

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对比研究序言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探讨着人类社会中的经济活动和资源配置的规律。

在经济学研究中,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两种重要的理论体系。

新古典经济学注重市场机制的作用,强调供求关系对资源分配的决定作用;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则关注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主张通过政府干预来调节经济波动。

本文将就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差异和应用进行对比研究。

一、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新古典经济学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马歇尔经济学派,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

新古典经济学基于一些基本假设,如理性个体、完全信息、充分竞争等。

其核心原理在于供求关系决定价格和资源分配。

新古典经济学主张,在市场自由的条件下,个体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将会最终导致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新古典经济学注重市场的有效性和效率,通过分析价格形成和资源配置规律来指导经济政策。

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20世纪30年代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一种经济学理论。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市场机制并非总能实现充分就业和稳定的增长。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主张政府应主动干预经济活动,通过货币和财政政策调控来解决失业和经济波动问题。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核心是总需求的决定作用,即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降低利率来提高总需求,推动经济增长。

三、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差异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一些基本假设和观点上存在差异。

首先,新古典经济学假设个体行为具有理性性质,追求最大化自身利益;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则强调人的经济行为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完全理性。

其次,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是自发达到均衡的机制,强调供求关系决定资源分配;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市场存在自发不足和波动,主张政府通过政策调控来干预市场。

再次,新古典经济学倾向于将经济问题研究归结为供给方面的问题,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则关注需求方面的问题。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题库43简答题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题库43简答题

3.叙述卢卡斯批评。

Describe the Lucas critique.答:(1)卢卡斯批评是一种认为传统政策分析没有充分考虑到政策变动对人们预期影响的观点。

卢卡斯指出,由于人们在对将来的事态做出预期时,不但要考虑过去,还要估计现在的事件对将来的影响,并且根据他们所得到的结果而改变他们的行为。

这就是说,他们要估计当前的经济政策对将来事态的影响,并且按照估计的影响来采取政策,即改变他们的行为,以便取得最大的利益。

行为的改变会使经济模型的参数发生变化,而参数的变化又是难以衡量的。

因此经济学者用经济模型很难评价经济政策的效果。

(2)卢卡斯强调了人们如何形成未来预期的问题。

预期在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预期影响着各种经济行为。

例如,家庭根据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决定消费多少,企业根据对未来盈利的预期决定投资多少。

这些预期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政府所实行的经济政策。

因此,当决策者估算任何一种政策变动的效应时,他们需要知道人们的预期会对政策变动做出什么反应。

卢卡斯认为,传统的政策评估方法——比如依靠标准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方法——没有充分考虑到政策对预期的这种影响。

(3)卢卡斯批评给我们两个教训。

狭义的教训是评价不同政策的经济学家需要考虑政策如何影响预期,从而影响行为。

广义的教训是政策评估是困难的,所以,从事这项工作的经济学家应该确实表现出必要的谦虚。

1.古典宏观经济模式的要旨是什么?其分析思路是怎样的?(武汉理工2003研)答:传统凯恩斯主义不能够解释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于是促进了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的发展,形成以卢卡斯为首的新古典经济学派。

其四个假设条件如下:(1)个体利益最大化。

(2)理性预期。

在有效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做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

包含3个含义:①做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有理性的。

②为正确决策,经济主体会在做出预期时力图获得一切有关的信息。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政府干预经济的认识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政府干预经济的认识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政府干预经济的认识一、古典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政府干预的认识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New classical macroeconomics)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New Keynesian economics)相对应的概念自然是古典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马克思首先提出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与古典经济学这个概念,指的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并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部联系的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

按照马克思的规定,古典经济学家指的是配第、斯密、李嘉图等人,庸俗经济学家如马尔萨斯、萨伊、穆勒等并不被包括在内。

凯恩斯使用了古典经济学家这一术语,但是他抹杀了古典经济学与庸俗经济学的界限,又将马克思所说的古典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家所说的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混同一谈。

新古典经济学指的就是边际主义经济学,代表人物有:杰文斯、门格尔、瓦尔拉斯、帕累托、克拉克、费雪、马歇尔、庇古等。

而我们现在所谓的古典宏观经济学指的就是经过系统化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宏观经济理论。

认为通过工资、价格与利率自动伸缩机制可以使劳动、资本、货币与商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

市场经济能够自行调节,有自动走向充分就业的趋势,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不必要的,也是无效的。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指的是凯恩斯的追随者所诠释与发展的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与政策主张。

这一派的经济学家最著名的有汉森、希克斯、克莱因、萨缪尔森和托宾等人。

古典宏观经济学不能解释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应运而生,要为经济危机的存在与政府干预的必要性提供理论基础。

凯恩斯将市场失灵归咎于价格刚性,认为它使市场力量受到阻碍,只有政府实施稳定性政策来进行调节经济。

他认为有效需求决定产出,而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有效需求往往小于充分就业均衡的需求,这就要求政府干预经济,刺激有效需求,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均衡。

西方经济学(宏观) 第二十一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宏观) 第二十一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2.货币主义的主要观点 (1)货币供给对名义收入变动具有决定性作 用。 (2)在长期中,货币数量的作用主要在于影 响价格以及其他用货币表示的量,而不能影响就 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
(3)在短期中,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实际变 量,如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
(4)私人经济具有自身内在的稳定性,国家 的经济政策会使它的稳定性遭到破坏。
3.市场出清 市场出清假设是说,无论劳动市场上的工资 还是产品市场上的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可 以根据供求情况迅速进行调整。 4.自然率假说
第三节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1.作为波动源的技术冲击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代表性的论文都把技术冲 击作为波动源。它接受新古典增长理论对技术变 化的定义,即,技术变化包括任何使生产函数发 生移动而不涉及投入要素数量变化的因素。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强调实际因素,即技术的 变化是收入和投资变动的根源。
y y P Pˆ
含义:预期价格与实际价格的偏离会导致实 际产出与经济正常产出的偏离。
2.模型的基本思想 由模型引申出的政策含义是,系统的货币政 策无效,随机的货币政策有害。
3.简化的新古典宏观经济模型
结合总需求函数 ytd t + mt Pt 和卢卡斯总供
给函数 yts yn Pt Pte 可得供求均衡结论:
2.基本理论 总量生产函数为:
y zf k
图21-1 生产函数和资源函数
图21-2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解释
图21-3 技术变化所引起的投资、收入变动
第四节 一个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AD-AS模 型
1.卢卡斯总供给函数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是建立在个人利益 最大化假设的微观基础上的,因而其社会经济总 供给函数是由个体企业的供给函数加总获得的。 卢卡斯总供给素: 第一,总财富 第二,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的比例 第三,各种非人力财富的预期报酬率 第四,其他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原凯恩斯主义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原凯恩斯主义

1、比较新凯恩斯主义与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并着重分析他们对经济波动的看法?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继承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失业、市场不出清是经济的常态”的说法,认为货币是非中性的,货币在经济体系中是重要的,认为古典二分法(注)失效,重视短期分析;强调市场的不完全性(不完全竞争);赞成政府干预经济活动。

新凯恩斯坚持了凯恩斯主义的工资、价格黏性(刚性),市场不出清、斟酌使用经济政策的观点。

但同时也吸收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性预期和微观基础,例如个人利益最大化等。

关于经济波动整个宏观经济问题被归结为两个问题:总需求是否等于总供给,如果不相等会引起经济波动;用什么经济政策对付经济波动。

不同的经济学派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根据萨伊定律,图中的投资口和储蓄口总是连在一起的,投资恒等与储蓄,总供给总是等于总需求,不需要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干预。

凯恩斯主义认为,由于工资和价格刚性或其他原因,投资口和储蓄口之间没有管道相连,投资未必等于充分就业状态的储蓄,总供给未必等于总需求,所以管道中流动的国民收入会因此而上下波动。

为稳定宏观经济,国家必须干预。

新古典综合的观点也是如此。

随着新古典综合的衰落,以货币主义为先驱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出现。

货币主义认为,凯恩斯主义的错误在于忽视了货币发行过多的消极作用,凯恩斯主义认为增发货币可以解决就业问题,没有顾及通货膨胀的后果。

在凯恩斯主义影响下,西方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投资。

货币主义认为,这不过是用政府投资替代了私人投资。

政府投资往往用于非生产投资,而私人投资的用途总是生产性。

生产性投资减少,企业雇工人数减少,部分地造成失业;生产性投资减少,社会生产量减少,部分地导致通胀。

可以说,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都认为经济运行的问题出现在需求方面。

凯恩斯主义强调财政政策,而货币主义则反对财政政策,主张着重货币政策。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否定了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理论,用企业的不完全信息来解释宏观经济学中波动问题。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 经济学
目 录
• 引言 •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概述 •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概述 •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比
较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简介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该学派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主张 市场调节是经济稳定的基础,强调价 格和工资的灵活调整,反对国家干预 。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主张市场调节是有效的,强调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认为经济 能够通过市场自由竞争实现均衡。然而,它忽略了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市场失灵和 政策干预的必要性,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解释和应对措施相对有限。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强调政府干预的必要性,认为在现实世界中,市场调节可能 会出现失灵,需要政府采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手段来稳定经济。新凯恩斯主 义经济学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解释和应对措施相对更加全面和具体。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该学派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主张国 家应该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干预 经济,以稳定总需求和物价水平。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比较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 义经济学的理论观点、政策主张和实 践效果,探讨两者之间的异同点。
研究意义
有助于深化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理解, 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促进宏观 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吸收并发展了微观经济学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吸收了微观经济学中的市场不完全性和 价格刚性等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宏观经济理论。
主要观点和主张
1 2
强调市场不完全性和价格刚性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市场并非完全竞争,价 格和工资具有刚性,不能迅速调整以适应供需变 化。
引入非市场出清假设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由于市场不完全性和价 格刚性,非市场出清的情况可能长期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期的含义
经济决策者对于与其当前决策有关的不 确定(uncertain)经济变量的未来值的 预测。
☆ 预期(expectation)与预测(forecast)不同。预测 是一种survey expectation,而预期是一种subjective expectation。 ☆ 对于一个特定的经济变量的预期,不必限制为一 个单一的预期值,最好把它看作是该变量未来值的一 个完全的概率分布,一般用平均数来表示。
物价水平的高低和货币价值的大小是由 一国的货币数量决定的,物价水平与货 币数量成正比变动,货币价值与货币数 量成反比变动。
——货币数量论的萌芽最早出现在古罗马时代, 但是,货币数量论的创始人被认为是法国重 商主义者波丹(Jean Bodin)。后来,英国古典 经济学家约翰·洛克和大卫·休谟进一步发展了 该理论。李嘉图和大部分英国古典经济学家 都持有货币数量论的观点。
P teP t 1(P t 1P t 2)
“ε”是预期系数。如果ε﹥0,则以前的趋势将 保持下去;如果ε﹤0,则预期的趋势将向相反 的方向发展;如果ε=0,则外推法预期与简单 预期模型相同。
适应性预期(Adaptive expectation)— —经济主体会根据以前的预期误差程度 来修正每一个时期的预期
——主张经济自由主义,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
20世纪60年代以后,当凯恩斯经济学陷入困境 时,芝加哥的传统又得到恢复和发扬。
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是Friedman提出的货币需求理 论。
货币需求函数:
M
1dP
Pf y,w,rm,rb,re,
pdt
,u
Friedman认为,暂时消费与暂时收入之间,暂时收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与持久收入之间,暂时消费与持久收入之间没有固
货币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第一,传统经济理论的失败与凯恩斯主义的出现;
第二,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三,经济自由主义与经济干预主义之间的争论,对货 币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密切相关。
货币主义的发展阶段 货币主义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50年代中期,为货币主义产生阶段。以弗里 德曼《货币数量论的论述》文章作为开始;
预期理论的发展
简单的预期模型(以“Cobweb Model”
为例)
D t a bP t
S t a 1 b1 Pte
Dt St
Pt
(a
a1) b
b1 b
p
e t
设: P t e P t 1
所以:
Pt
(a
a1) b
b1 b
p t1
外推法预期(Extrapolative expectation,由 Metzler在1941年提出)
P teP te 1(P t 1P te 1)
“η”是适应系数,给定0﹤η ﹤1 适应性预期以某一时期以往的全过程
为基础。
理性预期模型
将蛛网模型的供给方程改为:
St a1b1PteUt
U
是随机变量
t
设:Pte Et1 Pt ,Et1 表示取决于
t 1期获得信息的数学期望
经过一系列推导,得出:
第二阶段,60-70年代,货币理论成熟阶段,用数学方 法建立货币数量模型,即现代货币数量论。
第三阶段,70年代中期以后,货币主义进入试验阶段。 英美等国提出并实施一些货币主义的政策措施。
货币学派的第一个思想渊源是传统的货币数 量论(Quantity theory of money)。
——货币数量论的核心论点:
第十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与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New Classical Macroeconomics
and New Keynesian Economics
第一节: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渊源 ——货币主义
所谓货币主义,简单说就是站在重视货币作 用的立场上的经济学派。其基本论点是:
1)货币的推动力量是说明产量、就业和物价 变动的最主要因素;2)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 货币推动力的最可靠测量标准;3)货币当局 的行为支配着经济周期中货币存量的变动, 因而通货膨胀、经济萧条或经济增长都可以 而且应当唯一地通过货币当局对货币供应的 管理来加以调节。
第二节: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定
1、个体利益最大化 这是建立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的需要。 2、理性预期(rational expectation) ——John Muth 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理性预期
与价格变动理论” 1961年)*: 由于预期是对未来事件有依据的预测, 所以 它们在本质上与有关的经济理论的预测是一 致的。……我们把这种预期称为“理性的”。
定的比例关系。但持久消费与持久收入之间存在固 定比例关系。
货币主义的主要观点
货币数量的增长率与名义收入的增长率的关系; “时滞”(Time lag)问题; 货币量的变化对产量和价格的影响; Inflation is everywhere and always a monetary
phenomenon; 货币的传导机制:财富效应(Wealth effect);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Target)的选择; 货币政策规则(Rule)。
Pte P(b 1b1)Et1Ut
形成理性预期所包含的信息包括:
模型的结构的知识
政府政策操作方面的知识
经济变量过去值的知识
理性预期本质上与相关的经济理论的 预测是一致的
经济主体在t-1期主观预测某一变量在t期实际会出现 的数值将等于他在t-1期所获得的这些信息计算出来 的该变量的数学期望值
——费雪交易方程式(Fisher equation):
MV=PT
——剑桥现金余额(cash balance)方程式: M=kPT,其中k=1/V。
货币学派的第二个思想渊源是20世纪30年代 前后形成的早期芝加哥学派的经济理论。芝 加哥学派的主要特点:
——继承货币数量论的传统,重视货币理论的 研究;
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
货币学派反对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主张,同 时强调货币政策的作用。
“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宣布货币供 应量的年增长率固定在与预计的经济增长率基本 一致的水平上;
“收入指数化”方案:通货膨胀的对策; 实行浮动汇率制:有助于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均
衡的自动维持,减轻国际收支失衡对国内经济的 不利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