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技活动教案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5篇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5篇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5篇学校科学五班级上册教案篇1一、指导思想:以培育学校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乐观提倡让同学亲身经受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育他们的奇怪心和探究欲,进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1、整体概述:由“沉和浮”、“热”、“时间的测量”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的。

教学时要留意以下几点:供应足够的材料让同学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

关心同学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

科学概念的构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才能达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础,让同学的熟悉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进展。

本册有很多动手制作的项日,肯定要让同学亲自经受制作的过程,只有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才能进展同学的科学探究力量。

2、单元简析:第一单元沉和浮:同学从物体的沉出现象开头,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讨论影响沉浮的变量,最终形成有关沉出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出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出现象。

其次单元时间的测量:同学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进展史,及对“时间”的熟悉进展过程。

熟悉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进展对人类生活和进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第三单元热:同学在三班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连续观看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看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究热量传递的规律,发觉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让同学经受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学习基于可观看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不断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终熟悉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模式。

3、材料清单:第一单元沉和浮: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木块、小刀、透亮胶带、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球、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体、玩具潜水艇、橡皮泥、刻度量杯(底部带定滑轮)、钩码、垫圈、弹簧秤、马铃薯、酒精灯、木夹子、食盐、白糖、烧杯。

人教版五年级科技活动上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五年级科技活动上册教案(全册)

1、小喷泉第1节教学目标:1、懂得喷泉的种类。

2、懂得喷泉的作用,3、学会制作小喷泉的制作方法。

重点难点:喷泉的制作方法。

教学准备:广口瓶2个;塑料管2根;橡皮泥;锥子等。

教学过程:一、教学准备:课前准备广口瓶2个;塑料管2根;橡皮泥;锥子等。

二、导入新课。

三、介绍喷泉的种类和作用1、自制(人工制作的)2、自然四、指导学生制作1、在一个瓶盖上钻2个小孔;小孔的大小正好能分别插入2根塑料管;2、在小孔里分别插入2根塑料管;(见教材P2的中图)用橡皮泥密封插孔边缘;3、在2个广口瓶内到入清水,一瓶装满,另一瓶只装四分之一左右,将插有塑料管的瓶盖在装水较少的瓶口上,拧紧;4、把盖好的广口瓶倒过来,将瓶盖上的A管插入满水的广口瓶内,B管留在瓶外。

五、学生欣赏小喷泉六、学生思考讨论:1、上面瓶中的水通过B管流出时,瓶内的气压有上面变化?2、下面瓶中的水管通过A管进入上面的瓶中,又说明什么?3、喷泉的形成与大气压有关系吗?4、在广口瓶中装入三分之二瓶清水,将两根清洁的塑料管并排插入水中,插入的深度相同,用橡皮泥密封插孔边缘。

口含其中一根管子吹气,另一根塑料管会出现喷泉吗?七、教师讲评八、学生自学P4的广角镜九、本课小结。

教学反思:2、测一测你的感觉——针刺反应第2节活动内容:针刺反应活动目标:通过针刺反应知道自己身体最灵敏的部位发布的地方.活动重点:针刺反应活动难点:找出自己敏感部位的发布。

活动准备:回形针教学过程:活动引入:你和小伙伴玩过挠痒痒的游戏吗?你身体上哪儿最怕被人挠痒痒?做一做做实验:针刺反应(同桌互相实验)A.把回形针拉直弯成U形,并且使针尖并在一起。

B.请一个同学闭上眼睛,用针头轻轻的碰触他的手掌,问他感觉到是一个还是两个针尖。

C.将两个针尖分开一点,重复实验,知道对方感觉到有两个针尖。

测量出这时两个针尖的距离。

并且记录下来。

D.换个部位进行以上4个步骤,并且记录实验情况。

F.换角色实验。

找出自己身体中最敏感的部位。

五年级上册科技活动教案

五年级上册科技活动教案

五年级上册科技活动教案一、活动主题:探索光的传播1. 活动目标:(1)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特点,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 活动准备:(1)透明塑料尺、铅笔、直尺(2)手电筒、蜡烛、光屏(3)教学课件3. 活动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课件,引导学生思考光是如何传播的。

(2)实验一:光的传播路径①让学生用透明塑料尺和铅笔在直尺上画出光的传播路径。

②讨论光在空气中、水中、玻璃中的传播情况。

(3)实验二:光的反射①让学生用手电筒、蜡烛和光屏进行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②探讨反射定律。

(4)小结:总结光的传播特点和反射定律。

二、活动主题:制作简易指南针1. 活动目标:(1)让学生了解指南针的原理,学会制作简易指南针。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3)增强学生对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了解和自豪感。

2. 活动准备:(1)铁丝、磁铁、针、线、支架(2)教学课件3. 活动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和原理。

(2)制作指南针:①让学生用磁铁在铁丝上制作指针。

②讲解指南针的构造和作用。

③讨论如何使指南针指准北方。

(3)实验:让学生尝试用自制的指南针辨别方向。

(4)小结:总结指南针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三、活动主题:的认识1. 活动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质的不同状态及其转化原理。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活动准备:(1)水、冰、晶体、液体等物质(2)教学课件3. 活动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课件,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不同状态。

(2)观察实验:让学生观察水、冰、晶体等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特点。

(3)讨论:探讨物质状态转化的原理和条件。

(4)小结:总结物质不同状态的特点和转化原理。

四、活动主题:简单电路的搭建1. 活动目标:(1)让学生了解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学会搭建简单电路。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的教学计划(5篇)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的教学计划(5篇)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的教学计划(5篇)一、指导思想: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

二、教学目标:1、培育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进展学生解决问题的力量,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受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学问,增长才能,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3、连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意观看试验中的测量,特殊是掌握变量、采集数据,并对试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进展对四周世界的奇怪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意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5、亲近自然、观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加资源和环境的爱护,关怀现代科技的进展。

三、教材分析:(一)全册内容状况:新编《科学》五年级是在四年级的根底上编写而成的。

作为上一线索的连续,本册的主题确定为对“物质特征和变化的观看”,在这一册中共安排了“生物与环境”、“在阳光下”、“材料”、“安康生活”等单元,(二)各单元内容和课时状况:1、生物与环境单元:着重引导学生通过种子发芽试验,启发学生对试验观看的兴趣;经受设计种子发芽试验的过程,学习用比照试验的方法观看、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了解设计试验、制订试验规划的步骤和内容,能按要求设计出自己的试验规划。

2、在阳光下单元:引导学生通过运用查阅相关资料的方法了解关于太阳的学问;能以自己的方式对搜集的材料进展合理的整理,与同学共享;能依据自己搜集的关于太阳的资料,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讨论主题;能与同学开心合作开展“讲太阳的故事”的主题活动,通过讲“关于太阳的故事”,意识到太阳与我们的生活有着亲密的联系;对讨论关于太阳的活动产生较深厚的兴趣;知道许很多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都与太阳有关系;了解一些初步的关于太阳的根本学问。

五年级上册科技活动计划和教案

五年级上册科技活动计划和教案

五年级上册科技活动计划和教案一、活动主题:探索光的传播1. 活动目标:(1)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特点,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 活动准备:(1)透明塑料尺、铅笔、直尺(2)手电筒、蜡烛、火柴(3)教学课件或黑板3. 活动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光是如何传播的。

(2)探究:分组讨论,用手电筒和蜡烛进行实验,观察光的传播路径。

(3)总结: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讲解光的传播特点。

二、活动主题:制作简易风向标1. 活动目标:(1)让学生了解风向标的原理和作用。

(2)培养学生动手制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气象学的兴趣。

2. 活动准备:(1)纸板、彩笔、剪刀(2)订书机、铅笔、直尺(3)教学课件或黑板3. 活动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和讲解,让学生了解风向标的作用。

(2)制作:分组讨论,按照图纸制作风向标。

三、活动主题:调查身边的植物1. 活动目标:(1)让学生认识常见的植物,了解其特点和作用。

(2)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能力。

(3)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2. 活动准备:(1)植物标本、图片(2)调查表、笔记本(3)教学课件或黑板3. 活动过程:(1)导入:展示植物标本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植物。

(2)调查:分组讨论,填写调查表,记录不同植物的特点。

(3)总结:学生汇报调查结果,教师讲解植物的特点和作用。

四、活动主题:探索声音的产生1. 活动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 活动准备:(1)气球、木棒、尺子(2)教学课件或黑板3. 活动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探究:分组讨论,用气球和木棒进行实验,观察声音的产生。

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章:走进科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定义和特点,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提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科学的定义和特点2. 科学方法:观察、实验、推理、验证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科学的含义,让学生举例说明科学的应用。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科学的特点。

3. 开展实验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方法的过程。

第二章:探索物质世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培养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物质的组成:元素、化合物、混合物2.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常见物质,让学生分析其组成。

2.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和结论。

第三章:生物与环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培养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环境影响生物2. 生态环境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环境保护措施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生物和环境,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第四章:简单机械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培养对机械世界的探究兴趣。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制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简单机械的原理:杠杆、滑轮、斜面2. 简单机械的应用:工具、机械装置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简单机械,让学生了解其原理。

2.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简单机械的特点。

3. 开展制作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简单的机械装置。

第五章:人体的奥秘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和功能,培养对人体奥秘的探究兴趣。

五年级上册科技活动教案

五年级上册科技活动教案

/.1.测心跳主备人活动时间第一周累计课时第1 节活动内容会制作简易的听诊器测心跳。

1.乐于参与探究,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目标2.通过操作感知心跳,运动量越大,心跳越快。

3.在实验中体验发现成功的快乐。

活动重点乐于参与探究,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难点听诊器制作的原理。

活动准备小漏斗 1 个, 60 厘米长的橡胶管 1 根。

教学过程活动环节及活动预设个性化批注一、谈话导入:你们看见过听诊器吗?当我们检查身体的时候,医生会用听诊器测我们的心跳。

你想过什么?你是否想过,你也可以制作一个听诊器。

二、独立阅读“ 活动过程”,了解“听诊器”的制作方法。

(一)师利用准备的材料和工具,演示制作一个简易听诊器。

(二)分组制作。

注意事项:提示使用工具时要注意,不要打逗、嬉闹。

三、测心跳/.(1)把简易听诊器的漏斗口罩在自己的心脏部位,再把橡皮管的一端轻塞在耳朵里,能听到心跳的声音吗?(2)测定自己 1 分钟的心跳次数,记录下来。

连续测3次,再算平均值。

心跳记录表(次 / 分钟)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均值与其他同学每一分钟的心跳比较,看看跳得最快的是多少次,跳得最慢的是多少次。

全班同学每分钟心跳数是____次到 ____次。

四、拓展与交流跑、跳 3 分钟,再来测量自己的的心跳数,并记录下来。

心跳记录表(次 / 分钟)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均值比较运动前后的测量结果,你有什么发现?运动后的心跳比运动前的心跳要_________。

五、阅读了解“知识窗”/.2.测脉搏主备人活动时间第二周累计课时第 2 节活动内容测脉搏活动目标通过测脉搏知道脉搏是于心跳的次数相等的。

活动重点测脉搏活动过程。

活动难点知道脉搏是于心跳的次数相等的活动准备图钉一枚、火柴棒 1 根。

教学过程活动环节及活动预设个性化批注一、活动引入:中医医师看病少不了用手指按在你的的脉搏上,这叫切脉。

我们可以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看脉搏的跳的。

二、活动过程1.找准脉搏的位置 :A、师演示找脉搏的位置。

五年级上册科技活动计划和教案

五年级上册科技活动计划和教案

五年级上册科技活动计划和教案一、活动主题:探索光的传播1. 活动目标:(1)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原理。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2. 活动准备:(1)透明塑料管、水、彩纸、剪刀、胶带。

(2)实验报告单。

3. 活动过程:(1)引导学生回顾光的传播基本概念。

(2)分小组进行实验,探究光的传播路径。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总结光的传播规律。

(4)完成实验报告单。

二、活动主题:制作简易指南针1. 活动目标:(1)让学生了解指南针的原理。

(2)培养学生动手制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 活动准备:(1)针、铁丝、塑料片、磁铁、棉线。

(2)指南针制作指南。

(1)讲解指南针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2)学生分组制作简易指南针。

(3)测试指南针的准确性,引导学生改进制作方法。

(4)学生展示自己的指南针作品,分享制作心得。

三、活动主题:调查身边的科技产品1. 活动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

(2)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科技发展的认识。

2. 活动准备:(1)调查表。

(2)记录笔和笔记本。

3. 活动过程:(1)布置调查任务,讲解调查注意事项。

(2)学生分组进行调查,记录身边科技产品的信息。

(3)整理调查成果,进行分享和讨论。

四、活动主题:创新思维训练——设计未来教室1. 活动目标:(1)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设计能力。

(2)提高学生对教育科技发展的关注。

(3)激发学生对未来学习的期待。

(1)未来教室设计方案模板。

(2)绘画工具、剪刀、胶带等材料。

3. 活动过程:(1)讲解未来教室的概念和设计要求。

(2)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未来教室方案。

(3)学生动手制作未来教室模型。

(4)展示设计成果,进行评价和交流。

五、活动主题:学习1. 活动目标:(1)让学生了解的基本概念。

(2)培养学生对技术的兴趣。

(3)提高学生对科技发展的关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上册科技活动教案
解剖时;可用镊子直接从虫的颈部和前胸背连接膜处插入;取出各个
脏器。

或在腹部侧面沿背板和腹板的连接膜处剪开一个口子;然后用镊子
取出脏器。

接着用脱脂捏成一长条状的棉花栓;用镊子将其慢慢的塞人已掏空的
昆虫腹腔内;保持虫体原来的体形。

3•临时保存昆虫被杀死;除去内脏后;放在预先制备好的棉花纸包内;以避免携带时使虫子遭到挤压而变形受损。

棉花纸包的纸;宜选用吸水性好的;将其剪成方块;大小根据虫体的
大小而定;以恰好能包住虫体为度。

脱脂棉可扯取一块约0.5厘米厚、比
纸稍小一点的小块;压平后放在纸片中间。

最好再备一小张白纸附置在脱脂棉上;作为临时棉签;以记载采集的
时间和地点等。

准备就绪后;就可以在将虫子取去内脏之后;将其临时包裹在里面;
防止其受到损坏变形。

保存期不宜过长;应在1~2天内;注意及时将包打开;让其通气干燥;不使变质。

4•还软干燥变硬后的虫壳一般都会发脆;若不采取措施使其软化;很可能一碰就会碎成小片;所以在插针之前必须使其还软。

还软的方式是:用玻璃换软缸或别的器皿;底部加进蒸馏水;加入几滴石炭酸;在架空的架子上面放置虫子;加盖密闭2~3天后就可换软。

没有换软缸设备的;也可直接将虫浸于温水中;用热气也能使其还软。

5.针插固定昆虫标本用的昆虫针;系用不锈钢制成;由细至粗;共
有00号、0号、1号、2号、3号、4号、5号等7个级别。

从0至5号;6个级别的针都带有针帽。

只有00号不带针帽;其长度仅为其他各号针长的一半;是作为双重针插标本用的。

对于死后还
未干燥变硬的或是还软后的昆虫;就是用上述的针将其固定起来的。

使用
哪号针;应根据虫体的大小来定
插针开始时;先将要制作的虫体放在刺虫台或桌缝上;再根据虫的大小;选用合适的号针;昆虫针插前翅基部背中线稍右部位;半翅目昆虫插前胸中央或小盾板中线偏右方;其他昆虫插中胸中央。

师:这些都是下雨前常见的现象。

其实;很多天气变化来临之前;都
有一定的预兆;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

(课件显示图片;教师讲解)刮风之前常见的现象:冬季黎明十分;天空若是出现彩色的云;预示着下午将会有大风;月亮周围的光圈叫做晕;这是一种奇特的气象现象;月晕的出现多预示着要刮风。

下雨之前常见的现象:夏季天空出现积云;预示雷雨即将来临;太阳周围的光圈叫日晕;日晕的出现预示着将要下雨。

2•讨论:你还知道哪些现象预示着天气的变化?(指名回答;给予鼓
励)
一、讨论与交流
1.天气预报的作用
师:我们除了通过自然现在告诉我们天气情况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
科技的力量来了解天气情况。

大家经常看《天气预报》吗?指名问学生“你为什要看《天气预报》呢?”(从天气预报中可以知道未来天气的变化;
我们就可以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服;携带雨具等。


板书课题:天气预报
讲述:《天气预报》为我们提供未来的天气情况;它的作用小到为我
们老百姓的出行提供便利;大到可以预知洪水、地震、风沙等自然灾害;便于提前做好预防工作;所以《天气预报》是我们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的
一部分。

今天很荣幸可以和大家共冋收看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节目;
你们觉得高兴吗?在收看的过程中;希望大家认真一点;思考以下问题:从《天气预报》中;你获得了哪些气象信息?(播放视频)
师:《天气预报》已经收看完了;老师提出的问题大家想好了吗?(几名学生发言)
气象预报员是怎么知道天气情况的呢?凭她一个人能完成整个天气
预报吗?看来在她背后一定有一个强大的团体;她呈现出来的正是这个集
体智慧和劳动的结晶。

大家想不想了解这个团体是怎么制作天气预报的呢?
2.讲解制作过程
①(出示图片;先让学生观察;再由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讲述: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大致可以划分成二个环节。

板书:搜集信息-处理信息-预报天气
问:我们先看通过哪些途径可以搜集气象信息?(“风云一号”气象
卫星、探空气球、气象飞机、气象站)教师分别说明它们是怎么搜集气象信息的。

讲述:通过这些先进的工具把各种气象信息搜集完整后;传输到气象台;由气象台的工作人员进行资料的分析和整理;然后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手机等媒体传播给人民群众。

②小结:从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天气预报是一项
十分复杂的工作;每一个环节的背后;都倾注了无数工作人员的心血和劳动;在整个过程中;国家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从而为群众提供便禾U。

能够从事这项工作;也是很光荣的事情。

三、讲述(谚语):
师:刚才同学们观看的《天气预报》认真的同学会发现讲述了“立冬”;哪位冋学知道“立冬”是什么?(指名回答)立冬就是指冬季来临了。

“立冬”还是24节气之一;我国古代人民通过对气象的观察总结出来“24节气”;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

除了“ 24节气”外“气象谚语”也反映了天气变化情况。

农民伯伯在农业生产中不断认识气象和农业的关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加以提炼编成谚语;通俗易懂;便于记忆;深受广大农民喜爱。

这就是“气象谚语”。


如“枣芽发;种棉花”、“伏里有雨多种麦;伏里无雨多种菜”。

我国气象
谚语历史悠久;内容丰富。

其中很多可以用来制作长中短期天气预报。


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存在差异;因此气象谚语的内容也不尽相冋。

(出示不同地区的气象谚语)今天;老师带给大家的是“九九歌”;请同学一起看大屏幕。

(课件显示“九九歌”)。

师:九九歌;就是从冬至那天起;向后数九个九天;第一个九天叫一九……最后一个九天叫九九。

一共81天;每个九天中;天气的冷暖变化
不冋;古人凭者长期的经验;通过冬末初春的物候现象;让人们直观而生
动的知道寒暖变化的趋势;数到第九个九天;冬天过去;春天也就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