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实验
计算机硬件安装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本次计算机硬件安装实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员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安装步骤以及故障排查方法。
通过实训,学员能够独立完成计算机硬件的组装,熟悉计算机各部件的功能,提高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二、实训时间2023年X月X日至2023年X月X日三、实训地点XX大学计算机实验室四、实训内容1. 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2. 计算机硬件组装步骤3. 操作系统安装4. 故障排查与解决五、实训过程1. 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实训过程中,我们首先学习了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包括CPU、主板、内存、硬盘、显卡、光驱、机箱、电源等。
了解了各部件的功能、性能参数以及选购技巧。
2. 计算机硬件组装步骤(1)准备工作:将所需硬件(CPU、主板、内存、硬盘、显卡、光驱、机箱、电源等)准备好,并检查各部件是否完好。
(2)组装步骤:①打开机箱,检查机箱内部结构,了解各个接口的位置。
②将主板固定在机箱底板上,确保主板四角固定螺丝拧紧。
③安装CPU:将CPU插槽中的挡板拆下,将CPU插入插槽,并确保CPU触点与插槽对齐。
④安装散热器:将散热器固定在CPU上,连接好风扇电源线。
⑤安装内存:将内存条插入主板内存插槽,确保内存条触点与插槽对齐。
⑥安装硬盘:将硬盘固定在机箱硬盘架上,连接好数据线和电源线。
⑦安装显卡:将显卡插入主板PCI-E插槽,连接好显卡电源线。
⑧安装光驱:将光驱固定在机箱光驱架上,连接好数据线和电源线。
⑨连接电源线:将电源线连接到各硬件设备上。
(3)检查组装:检查各硬件设备是否安装到位,连接是否正确。
3. 操作系统安装(1)准备操作系统安装盘或U盘。
(2)将安装盘或U盘插入光驱或USB接口。
(3)开机,进入BIOS设置,将启动顺序设置为从光驱或USB启动。
(4)启动计算机,进入操作系统安装界面。
(5)按照提示进行操作系统安装。
4. 故障排查与解决(1)开机无显示:检查电源线、显示器线、显卡、内存、CPU等设备是否正常连接。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实验课程教学研究

国 外 发 达 国 家 的高 等 院校 都 非 常 重 视 学 生计 算 技 能 和 实 P W R O T 多媒 体 软 件 工 具 ,对 硬 件 技 术 基 础 中 的 计 算 O EP 1 等 N 验 技 能 的 培 养 。 国需 要 大 量开 拓 型 人 才 , 着 重 于 能 力的 培 机 组成 原 理 实 验 、 机 原 理 与 接 口实验 制作 多媒 体 课 件 。 用 我 应 微 利 养 。 要 改 变硬 件 教 学 存 在 的 问题 , 高 学 生 的 实 验 能 力 、 手 课 件讲 解 实 验 原 理 、利 用 动 画 模 拟 计 算 机 硬 件 实验 过 程及 结 提 动
高 教 研 究
计算机硬件 技术基 础实验 课程教学 研究
口贾 蓓 卜建 平 卢 爱 臣 魏 建 字
中 计 算机 硬 件 技 术 基 础 课 程 是 工 科 各 类 专 业 的 主 干 必修 课 定 时 功 能 。 输入 的脉 冲信 号 为 均 匀 的脉 信 号 。 之 一 , 要 包 括 计 算 机 组 成 原 理 、 机 接 口 、 编 语 言 程 序 设 主 微 汇 第三阶段为综合性实验 。这部分内容主要在课程设计 中
教 学课 程 , 培 养 学 生 动 手 能 力 、 拓 创 新 思 维 、 高 设 计 能 算 法 、 是 开 提 硬件 连 接 图 、 验 步 骤 、 验 结 果 、 获 和 体 会 。 学 生 通 实 实 收
力 的一 个 重 要 环 节 。实验 教 学相 对 于课 堂 教 学 更 具 直 观 性 、 实 过 对 实 验 过 程 的 总 结 ,可 以加 深 对 实验 原 理 和 相 关 内容 的 理 践 性 、 合 性和 创 新 性 , 课 堂 教 学 不 可 替代 的 。 计 算 机 硬 件 解 。 综 是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实验答案程序

实验一:简单程序设计实验(1)编写一个32 位无符号数除法的程序,要求将存放在NUM1 中的32 位无符号数与存放在NUM2 中的16 位无符号数相除,结果存放在程序流程图略。
参考源程序:NUM1 DD 2A8B7654HNUM2 DW 5ABCHNUM3 DW ?NUM4 DW ?ASSUME DS:DATA, CS:CODE;数据段寄存器初始化MOV AX, WORD PTR NUM1MOV DX, WORD PTR NUM1+2DIV NUM2MOV NUM3,AXMOV NUM4,DXEND START(2)编写一个拆字程序。
要求将存放在ARY 单元的2 位十六进制数X1X2 拆为X1 和X2 两部分,并以0X1 和0X2 的形式分别存入ARY+1 和ARY+2 单元中。
程序流程图略。
参考源程序:DATA SEGMENTARY DB 2AH,?,?DATA ENDSCODE SEGMENTASSUME DS:DATA, CS:CODESTART:MOV AX,DATAMOV DS,AXMOV SI,OFFSET ARY MOV AL,[SI] ;取ARY 的偏移地址;取16进制数至ALNUM3 和NUM4 中。
DATA SEGMENTDATA ENDS CODE SEGMENTSTART: MOV AX,DATAMOV DS,AXCODE MOV AH,4CHINT 21HENDS;正常返回DOS 系统MOV BL,ALAND AL,0F0H;取16进制数的高四位,即X1SHR AL,4MOV [SI+1],AL ;存0X1 MOV AL,BLAND AL,0FH; 取16 进制数的低四位,即X2MOV [SI+2],AL ;存0X2MOV AH,4CHINT 21HENDSEND STARTCODE实验二:分支程序设计实验(1)编写一个字符比较程序,比较 3 个无符号字节数 A ,B ,C 的大小,并根据比较结果 对变量 K 赋值:如果 3 个数不相等,则 K=0 ; 如果 3 个数中有两个相等,则 K=1 ; 如果 3 个数都相等,则 K=2 。
计算机硬件技术实习总结

计算机硬件技术实习总结引言本文档旨在总结我在计算机硬件技术领域的实习经历。
在本次实习中,我获得了关于计算机硬件的深入理解,掌握了硬件设计和测试的基本技能,并通过实践项目锻炼了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实习内容1. 实习单位简介本次实习单位是我国知名计算机硬件企业,专注于研发高性能计算机硬件产品。
企业拥有先进的研发团队和丰富的产品线,包括处理器、显卡、主板等。
2. 实习岗位及职责实习岗位:硬件工程师助理实习职责:- 协助硬件工程师进行电路设计和仿真。
- 参与硬件测试,分析测试数据,定位问题。
- 协助完成硬件文档编写。
3. 实习过程实习第一阶段:理论知识学习在实习初期,我接受了关于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的学习,包括处理器架构、内存管理、主板设计等。
通过学习,我对计算机硬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实习第二阶段:实践项目参与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我参与了实践项目,与团队成员共同完成硬件设计和测试工作。
以下是我在项目中的具体贡献:- 参与处理器电路设计,进行仿真和优化。
- 协助完成主板布局和布线,确保信号完整性。
- 参与硬件测试,收集和分析测试数据,协助定位问题。
实习第三阶段:技能提升与团队协作在实习过程中,我不断提升自己的硬件设计能力,并注重与团队成员的沟通与协作。
通过参与项目,我锻炼了问题解决和团队协作能力。
4. 实习成果- 成功完成了实践项目,提高了硬件设计能力。
- 掌握了硬件测试方法和工具,具备了基本的硬件测试能力。
- 提升了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次实习,我对计算机硬件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掌握了相关技能。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硬件技术水平,为我国计算机硬件产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上为计算机硬件技术实习总结,请您提出宝贵意见。
计算机硬件实验指导书(崔丽群))

《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实验指导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软件学院2010年2月目录实验上机操作范例实验一汇编语言程序的调试与运行实验二简单程序设计实验三循环程序设计实验四综合程序设计(一)实验五综合程序设计(二)实验六高级汇编技术实验上机操作范例【范例】完成具有如下功能的分段函数1 X>0Y = 0 X=0-1 X<0其中:X存放在内存单元中,Y为结果单元。
【问题分析】根据题意画出程序流程图,如图1所示。
图1 分段函数的程序流程图根据程序流程图编写如下程序DSEG SEGMENTX DW ?Y DW ?DSEG ENDSCSEG SEGMENTASSUME CS: CSEG, DS: DSEGSTART:MOV AX, DSEGMOV DS, AXLEA SI, XMOV AX, [SI]AND AX, AXJNS LP1MOV Y, 0FFH ; X<0JMP END1LP1: JNZ LP2MOV Y, 00HJMP END1LP2: MOV Y, 01HEND1: MOV AH, 4CHINT 21HCSEG ENDSEND START汇编语言程序的开发分为以下4个部分:编辑(生成.asm文件)—→汇编(生成.obj文件)—→连接(生成.exe文件)—→调试。
下面分别通过两种上机环境介绍汇编语言源程序从编辑到生成一个可执行文件(.exe文件)的过程。
一种方法是利用Microsoft公司提供的MASM5版本的工具包(包括edit.exe、masm.exe、link.exe、debug.exe),如图2所示;另一种是利用汇编集成编辑器来完成。
图2 D盘下的MASM5工具包下面的例子按以下几个步骤完成:(1)先编写一个fenduan.asm文件;(2)保存并通过运行masm.exe生成目标文件fenduan.obj;(3)再利用link.exe生成可执行文件fenduan.exe;(4)运行fenduan.exe文件;(5)运行debug fenduan.exe后即可对程序进行跟踪调试。
计算机基础实验报告

计算机基础实验报告引言计算机科学作为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计算机基础实验则是我们学习计算机科学的基石。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计算机的运作原理、编程语言的使用以及计算机系统的构建。
本文将对我在计算机基础实验中所学到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分享。
实验内容一:计算机硬件与操作系统在第一次实验中,我们学习了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
通过实践操作,我们实际拆卸和组装了一台计算机,并了解了各个硬件的功能和作用。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功能,如进程管理、内存管理和文件系统等。
这使我们对计算机系统的整体架构和工作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实验内容二:Python编程语言在第二次实验中,我们学习了一种常用的编程语言——Python。
通过编写简单的代码,我们熟悉了Python的基本语法和函数。
Python的简洁和易读性使其成为了开发者的首选语言之一。
我们还学习了Python的常用库,如NumPy和Pandas,使我们能够更高效地处理数据和进行科学计算。
实验内容三:计算机网络与网络编程在第三次实验中,我们学习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和网络编程的基础知识。
我们了解了常见的网络协议,如TCP/IP和HTTP,以及网络拓扑结构和局域网的设置方法。
通过编写简单的网络程序,我们掌握了网络通信的基本操作和数据传输的原理。
这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互联网的工作原理和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实验内容四:Java编程语言最后,我们学习了另一种常用的编程语言——Java。
Java是一种功能强大的面向对象编程语言,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级应用和大型系统的开发。
通过实践,我们熟悉了Java的语法、类和对象的概念,以及常用的开发框架和工具。
Java的跨平台特性使其成为了跨平台开发的首选语言。
结语通过计算机基础实验,我们对计算机科学的核心原理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计算机系统基础实验报告

计算机系统基础实验报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如今计算机系统已成为一门重要学科,它影响着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
计算机系统主要研究软件和硬件的基础支持、操作系统和编程技术、网络技术、安全技术等,并且被广泛应用于各个方面,如机器学习、社交网络、大数据等,是目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因此,深入地研究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理论和原理,有助于更好地掌握计算机系统及其应用,加强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计算机系统的地位,发挥计算机系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第二部分: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深入探索计算机系统的基础原理,加强对计算机系统的理解,学习和熟悉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架构,以及相关的安全技术。
实验过程中,学习者们将设计、实现、运行相关实验,以便收获信息,反思一般原理,更好地理解安全技术等思想。
第三部分:实验内容通过本次实验,学习者将学习和实践以下内容:(1)计算机系统架构:包括CPU、内存、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存储器、网络技术、操作系统、软件等基础技术的概念、组件的认识和工作原理;(2)深入研究主流系统架构,如PC机系统、Android系统、 Linux 系统等;(3)深入研究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基本原理,如内存管理、安全和存储技术;(4)理解和掌握主流操作系统的基本构造、设计方法和操作原理;(5)掌握基本编程技术,以及网络传输和安全技术;(6)掌握网络通信协议、网络通信安全技术和防火墙技术等。
第四部分:实验仪器本次实验主要使用:(1)计算机硬件:如电脑、网卡、显卡、存储器等;(2)软件:操作系统(如Windows系统、Linux系统等);(3)调试和测试工具:如hex编辑器、调试软件、系统测试软件等;(4)安全工具:如病毒检测、系统审计、安全审核等;(5)网络设备:如防火墙、路由器等。
第五部分:实验过程本次实验的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计算机系统架构: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架构,包括CPU、内存、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存储器、网络技术、操作系统、软件等;(2)主流系统架构:深入攻克PC、Android、Linux等主流系统架构,深入了解系统操作和应用原理;(3)系统安全:学习计算机系统安全技术,如存储器管理,安全检查,网络通信协议,防火墙技术等;(4)操作系统主题: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构架、设计方法和运行原理;(5)编程技术:掌握基本编程技术,包括程序设计、算法分析、程序调试等;(6)报告编写:实验完成后,根据实验内容和实验结果,编写实验报告。
计算机硬件技术实习总结

计算机硬件技术实习总结
简介
本文是对于我在计算机硬件技术实习期间的总结和反思。
实习
期间,我在公司的硬件部门工作,负责参与和支持计算机硬件的开
发和维护工作。
实习内容
在实习期间,我主要参与了以下工作:
1. 参与计算机硬件的设计和开发工作,包括电路板设计和组装。
2. 协助进行硬件故障排除和维修工作。
3. 学习和应用硬件测试工具和设备,对硬件进行性能测试和评估。
4. 参与团队会议和讨论,与其他团队成员合作解决技术难题。
心得体会
通过这段实习经历,我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技能:
- 加深了对计算机硬件工作原理和流程的理解。
- 学会了使用专业的硬件测试工具和设备,提高了硬件故障排
除的能力。
- 通过团队合作,学会了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协作,提高了解
决问题的效率。
收获与展望
通过这次实习,我不仅加深了对计算机硬件技术的理解,还提
高了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在未来,我希望能够继续深入学
习和研究计算机硬件技术,并将所学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为公司的
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结
这次计算机硬件技术实习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和实践经验。
通过参与实际项目和团队合作,我不仅提高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培养了解决问题和沟通协作的能力。
我相信这次实习经历将对我
的职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实验姓名:高广战专业:09计算机学号:_____09838033____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实验一:计算机运行过程演示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五大部件):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运算器和控制器统称中央处理器(CPU)。
存储器分成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两大类。
CPU、内存储器和连接输入输出设备的接口统称为主机。
微机的主机集成在主机板上。
外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统称为外部设备。
计算机运行过程:第一步:当我们按下电源开关时,电源就开始向主板和其它设备供电,此时电压还不稳定,主板控制芯片组会向CPU发出并保持一个RESET(重置)信号,让CPU初始化。
加电自检,加电自检的主要任务是检测系统中的一些关键设备是否存在和能否正常工作,如内存和显卡等。
第二步:显卡初始化。
查找完所有其它设备的BIOS之后,系统BIOS将显示它自己的启动画面第三步:接着系统BIOS将检测CPU的类型和工作频率,接下来系统BIOS开始测试主机所有的内存容量第四步:内存测试通过之后,系统BIOS将开始检测系统中安装的一些标准硬件设备,这些设备包括:硬盘、CD-ROM、软驱、串行接口和并行接口等连接的设备第五步:标准设备检测完毕后,系统BIOS内部的支持即插即用的代码将开始检测和配置系统中安装的即插即用设备第六步:到这一步为止,所有硬件都已经检测配置完毕了,系统BIOS会重新清屏并在屏幕上方显示出一个系统配置列表,其中概略地列出了系统中安装的各种标准硬件设备,以及它们使用的资源和一些相关工作参数。
第七步:按下来系统BIOS将更新ESCD(Extended System Configuration Data,扩展系统配置数据)。
第八步:ESCD数据更新完毕后,系统BIOS的启动代码将进行它的最后一项工作,即根据用户指定的启动顺序从软盘、硬盘或光驱启动。
实验二:CPU性能测试CPU简介中央处理器(CPU)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又称为CPU,它是计算机的核心部分。
主要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
运算器:实现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的部件。
控制器:计算机的指挥系统。
控制器通过地址访问存储器,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经译码器分析后,根据指令分析结果产生相应的操作控制信号作用于其他部件,使得各部件在控制器控制下有条不紊地协调工作。
指令:指挥计算机进行各种操作的命令。
指令系统:一台计算机所有指令的集合。
执行一条指令的四个基本操作:CPU性能参数如图所示:图:1主要参数解释:主频是指CPU的时钟频率。
主频越高,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就越快一级缓存:都内置在CPU内部并与CPU同速运行,可以有效的提高CPU的运行效率。
二级缓存:二级缓存作为一级缓存的“后备仓库”,用于为一级缓存存储更多的数据,减少CPU直接访问内存的次数理论上而言CPU缓存越大,CPU的实际效率也就越高,性能就越实验三:内存性能测试实验内存:用来存放当前正在使用的,或随时要用的程序或数据内存参数主要参数解释:DDR=Double Data Rate双倍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
严格的说DDR应该叫DDR SDRAM,人们习惯称为DDR,其中,SDRAM是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Memory的缩写,即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
而DDR SDRAM是Double Data Rate SDRAM的缩写,是双倍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的意思。
DDR内存是在SDRAM内存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仍然沿用SDRAM生产体系,因此对于内存厂商而言,只需对制造普通SDRAM的设备稍加改进,即可实现DDR内存的生产,可有效的降低成本。
DDR2/DDR II(Double Data Rate2)SDRAM是由JEDEC(电子设备工程联合委员会)进行开发的新生代内存技术标准,它与上一代DDR内存技术标准最大的不同就是,虽然同是采用了在时钟的上升/下降延同时进行数据传输的基本方式,但DDR2内存却拥有两倍于上一代DDR内存预读取能力(即:4bit数据读预取)。
换句话说,DDR2内存每个时钟能够以4倍外部总线的速度读/写数据,并且能够以内部控制总线4倍的速度运行。
DDR3是一种电脑内存规格。
它属于SDRAM家族的内存产品,提供了相较于DDR2SDRAM更高的运行效能与更低的电压,是DDR2SDRAM (四倍资料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内存)的后继者(增加至八倍),也是现时流行的内存产品。
随着内存技术规格的升级存储速度越来越快实验4:总线与芯片组实验软件环境:CPU-Z,是一款检测cpu使用程度最高的一款软件,它可以提供一些关于处理器的讯息,包含了制造商及处理器名称,核心构造及封装技术,内部,外部频率,最大超频速度的检测,也可以查出处理器相关的使用的指令集EVEREST(原名AIDA32)一个测试软硬件系统信息的工具,它可以详细的显示出PC 每一个方面的信息。
支持上千种(3400+)主板,支持上百种(360+)显卡,支持对并口/串口/USB这些PNP设备的检测,支持对各式各样的处理器的侦测。
硬件测试数据主机板型号宏基EG31M芯片组南桥Inter82801GB(1CH7/R)主机板制造商ACER(宏基)BIOS厂商和版本宏基P01-AOLPCI总线位宽PC2-6400(400MHZ)2048Mbytes插槽数目4个主机板提供的接口图形接口PCI-Express芯片组北桥的信息:芯片南桥的信息:PCI-Express控制器:BOIS详细信息:名词解释:北桥:是主板芯片组中起主导作用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称为主桥(HostBridge)。
一般来说,芯片组的名称就是以北桥芯片的名称来命名的,例如英特尔GM45芯片组的北桥芯片是G45、最新的则是支持酷睿i7处理器的X58系列的北桥芯片。
主流的有P45、P43、X48、790GX、790FX、780G、880G、890GX、890FX等等。
NVIDIA还有780i、790/等。
北桥芯片负责与CPU的联系并控制内存(仅限于Intel除i7系列以外的cpu,AMD系列cpu在K8系列以后就在cpu中集成了内存控制器,因此AMD平台的北桥芯片不控制内存)、AGP数据在北桥内部传输,提供对CPU的类型和主频、系统的前端总线频率、内存的类型(SDRAM,DDR SDRAM以及RDRAM等等)和最大容量、AGP插槽、ECC纠错等支持,整合型芯片组的北桥芯片还集成了显示核心。
南桥:南桥芯片(South Bridge)是主板芯片组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位于主板上离CPU插槽较远的下方,PCI插槽的附近,这种布局是考虑到它所连接的I/O总线较多,离处理器远一点有利于布线。
相对于北桥芯片来说,其数据处理量并不算大,所以南桥芯片一般都没有覆盖散热片。
南桥芯片不与处理器直接相连,而是通过一定的方式(不同厂商各种芯片组有所不同,例如英特尔的英特尔Hub Architecture以及SIS的Multi-Threaded“妙渠”)与北桥芯片相连。
PCI Express:是新一代的总线接口。
早在2001年的春季,英特尔公司就提出了要用新一代的技术取代PCI总线和多种芯片的内部连接,并称之为第三代I/O总线技术。
随后在2001年底,包括Intel、AMD、DELL、IBM在内的20多家业界主导公司开始起草新技术的规范,并在2002年完成,对其正式命名为PCI Express。
它采用了目前业内流行的点对点串行连接,比起PCI以及更早期的计算机总线的共享并行架构,每个设备都有自己的专用连接,不需要向整个总线请求带宽,而且可以把数据传输率提高到一个很高的频率,达到PCI所不能提供的高带宽。
实验五:外存储器实验硬盘的配置信息:逻辑磁盘驱动器数据:物理磁盘驱动器:硬盘的使用情况:名词解释:柱面:硬盘通常由重叠的一组盘片构成,每个盘面都被划分为数目相等的磁道,并从外缘的“0”开始编号,具有相同编号的磁道形成一个圆柱,称之为磁盘的柱面。
磁盘的柱面数与一个盘单面上的磁道数是相等的。
无论是双盘面还是单盘面,由于每个盘面都有自己的磁头,因此,盘面数等于总的磁头数。
所谓硬盘的CHS,即Cylinder(柱面)、Head(磁头)、Sector(扇区),只要知道了硬盘的CHS的数目,即可确定硬盘的容量,硬盘的容量=柱面数*磁头数*扇区数*512B。
磁头:磁头是硬盘中最昂贵的部件,也是硬盘技术中最重要和最关键的一环。
传统的磁头是读写合一的电磁感应式磁头,但是,硬盘的读、写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操作,为此,这种二合一磁头在设计时必须要同时兼顾到读/写两种特性,从而造成了硬盘设计上的局限。
而MR磁头(Magnetoresistive heads),即磁阻磁头,采用的是分离式的磁头结构:写入磁头仍采用传统的磁感应磁头(MR磁头不能进行写操作),读取磁头则采用新型的MR磁头,即所谓的感应写、磁阻读。
这样,在设计时就可以针对两者的不同特性分别进行优化,以得到最好的读/写性能。
另外,MR磁头是通过阻值变化而不是电流变化去感应信号幅度,因而对信号变化相当敏感,读取数据的准确性也相应提高。
而且由于读取的信号幅度与磁道宽度无关,故磁道可以做得很窄,从而提高了盘片密度,达到200MB/英寸2,而使用传统的磁头只能达到20MB/英寸2,这也是MR磁头被广泛应用的最主要原因。
目前,MR磁头已得到广泛应用,而采用多层结构和磁阻效应更好的材料制作的GMR磁头(Giant Magnetoresistive heads)也逐渐普及。
磁道:当磁盘旋转时,磁头若保持在一个位置上,则每个磁头都会在磁盘表面划出一个圆形轨迹,这些圆形轨迹就叫做磁道。
这些磁道用肉眼是根本看不到的,因为它们仅是盘面上以特殊方式磁化了的一些磁化区,磁盘上的信息便是沿着这样的轨道存放的。
相邻磁道之间并不是紧挨着的,这是因为磁化单元相隔太近时磁性会相互产生影响,同时也为磁头的读写带来困难。
一张1.44MB的3.5英寸软盘,一面有80个磁道,而硬盘上的磁道密度则远远大于此值,通常一面有成千上万个磁道。
扇区:磁盘上的每个磁道被等分为若干个弧段,这些弧段便是磁盘的扇区,每个扇区可以存放512个字节的信息,磁盘驱动器在向磁盘读取和写入数据时,要以扇区为单位。
1.44MB3.5英寸的软盘,每个磁道分为18个扇区。
接口类型:ATA:全称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是用传统的40-pin并口数据线连接主板与硬盘的,外部接口速度最大为133MB/s,因为并口线的抗干扰性太差,且排线占空间,不利计算机散热,将逐渐被SATA所取代。
SATA:使用SATA(Serial ATA)口的硬盘又叫串口硬盘,是未来PC机硬盘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