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教案最全版

合集下载

5.1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学案(人民版必修3)

5.1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学案(人民版必修3)

一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一、【课程标准】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二、课前——结构化预习,自主生疑(一)结构化预习(一)“双百”方针与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1.提出: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实行“ ”的方针。

2.成果:(二)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 1.导火线:《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 》2.动乱中“文化的凋零” (1)原因:江青等推行(2)表现:①破“ ”,文化典籍付之一炬;②文艺人士、知识分子、民主人士遭批斗,甚至迫害致死;③文艺作品遭封杀;“八亿人口八个戏”。

(三)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 1.“二为”方向的提出含义:文艺为 服务,为 服务2.体育成就引人注目(1) 年中国重返奥委会(2)20世纪80年代,中国 赢得“五连冠”3)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上, 获得第一枚金牌(4)1992年和1996年, 和 奥运会,中国均获16枚金牌(5)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中国名列金牌榜第三位(6) 年,北京申奥成功 (二)预习检测1.“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不包括 ( B)A.《共同纲领》提出发展人民的文艺事业 B .“文革"的爆发C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D .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逐步开展20.关于我国文化事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 .“双百”方针其实质是文艺上的“民主”B .“文革”是对中国文化事业的大摧残,毫无成就可言C .“二为”方向是建国初期文艺发展的指导方向D .在新时期,中国的文化发展缓慢三、课中----合作探究、互动解疑(一)图说历史这是经典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剧照。

它是20世纪60年代在周恩来总理直接关怀下创作出来的,是当时的艺术精品之一.(二)互动解疑1.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学艺术作品创作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阐述“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迎?为什么?3.概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基本线索。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1《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教案完美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1《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教案完美版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第一部分:教案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思路:历史课程标准: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考试内容与要求:知道我国的“双百方针”,认识“十年动乱”对文化艺术的摧残,概述改革开放后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状况。

学习要求:说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重点:“双百”方针的提出及其实践;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及体育运动的成就。

难点: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文化艺术事业起步历程,认识“双百”方针的提出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学艺术创作领域硕果累累。

了解“文革”时期文化事业遭到严重破坏,认识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必须遵循文学艺术创作的这种规律。

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指引下,文化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50年来文学艺术创作的曲折历程的观察和分析,总结中国文学艺术事业发展的经验教训,探讨文学艺术发展与社会政治方面的内在发展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教师应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分组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激发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趣,赞赏和鼓励学生就某些具体历史问题发表个人见解。

选取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或图片资料,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增强直观效果,讲“活”枯燥的文化课。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文艺事业发展的重要方针,它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坚持这一方针,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才能获得蓬勃发展。

认识在各个领域知识分子的辛勤工作和不懈努力下,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引导和激励青年学生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繁荣祖国的文化艺术事业而不断努力。

【教学流程】(板书)一、建国初期的文化繁荣投影:老舍《茶馆》的命运。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讲授新课】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学生展示)
背景:1:新中国的成立调动了文艺工作者的热情
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逐步展开,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含义:艺术领域上实行百花齐放,学术领域上实行百家争鸣。
意义: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成果:略
二、“十年动荡”与文化凋零
由学生列举文化凋零出现的原因及表现,教师进行补充纠正。
三.文化事业的繁荣
讲清脉络就可以,无需拓展。但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谈谈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体育事业方面有哪些发展,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可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小结】
提出问题进行小结。
1、新中国成立以来文艺领域两次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
2、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应该形成怎样的观念来面对文艺的发展?
【板书设计】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背景:
含义:
意义:
成果:
二:“十年动荡”与文化凋零
1:文革导火线:
2:文化事业遭破坏表现:
三:文化事业的繁荣
1:“二为”方向的提出
背景:
提出:“二为”
意义:
成果:【Biblioteka 业】根据学生实际分层布置。




备课组长签字:年月日
富县高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高二科目:历史授课人:
课题
5.1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第1课时
三维
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了解“文革”时期文化事业遭到严重破坏,认识政治高压不利于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必需遵循客观规律;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二为”方向指引下,文化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认识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1《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1《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2.详细讲解文化事业在各个时期的发展状况,如新中国成立后文化事业的繁荣、文化大革命对文化事业的影响等。
3.分析影响文化事业发展的内外因素,如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
4.结合具体案例,讲解历史评价方法在文化事业发展中的应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应关注以下方面: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确保每个小组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
8.鼓励学生参加与文化事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亲身感受文化事业的发展成果。
3.理解文化事业发展的曲折性,认识到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4.培养学生对文化事业的热爱,激发学生为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对于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文化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但往往停留在表面,对文化事业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及其影响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此外,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容易受到个人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对文化现象的评价可能存在主观性。
3.结合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共同攻克教学重难点。
4.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文化事业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创设互动式课堂,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6.适时进行课堂小结,巩固所学知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7.强化课后作业与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重难点:历史评价方法在文化事业发展中的应用。
设想:通过课堂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多方位审视文化事业的发展,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化事业的发展。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课堂教学设计课题名称___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_____________设计者_ __ ________单位____ ____ ____ 授课年级___ __《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导学工具单设计人:审核人:班级:组名:姓名:时间:【学习目标】1.掌握我国"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提出的背景、内涵、目的、意义。

2.知道“双百”方针在贯彻过程中的实践情况、原因及相应表现。

3.探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并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

【重点难点】1.重点:“双百”方针的提出及其实践;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的成就。

2.难点:“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

【学法提示】1.在明确学习目标基础上,根据导学案问题设置,学生结合学案中材料与教材内容,通过自学、同桌互学、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理解并掌握基础知识,注意重点难知识识记与理解。

2.学会梳理材料与教材内容,理清新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基本线索。

既要归纳成就,总结经验,也要分析失误,吸取教训。

3.感悟文化事业发展与同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同时联系必修一政治史、必修二经济史的相关知识,来训练通史思维与时空观念,学习效果会更好。

【学习材料】1.通过使用杨子荣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阶段人物形象描绘的图片及数量情况和把教材82-85页内容作为材料来阅读,激发学生兴趣与动力,完成基础性的文化事业脉络整理,训练一定的逻辑思维;2.将82-85页教材作为材料来阅读,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与概括各阶段特征的原因与表现;3.运用三段材料,即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有关“双百”方针、1956年5月周恩来《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和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突破学案上重点知识;4.结合“双百”方针贯彻的历程感悟,体会文化事业发展与否与同时期政治、经济关系密切,并对现代中国文化事业发展学会创新与继承。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教案1][人民版]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教案1][人民版]

福州屏东中学教学笔记年月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三册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第一部分:教案内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我校属于二级达标学校。

经过一年的学习,高一学生升入高二并且进行了文理分科。

由于暑假期间学校进行基建,没有安排学生提前上课,与兄弟学校相比,我校的教学进度大大落后。

本学期对于理科班而言,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顺利通过会考,这是新课改以来第一次高中历史会考,学校的要求相当高,因此必须不惜一切代价确保学生通过会考。

对于文科班而言,由于选修课本本学期可能无法分发给学生,所以课时比较充裕。

本学期整个高二年段只有两位历史教师,且都是第一次教高二年段,经验不足,因此深感责任重大、压力巨大。

文理分科之后,如何让理科班同学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愿意付出努力学好历史,顺利通过历史会考,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教学思路:历史课程标准: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考试内容与要求:知道我国的“双百方针”,认识“十年动乱”对文化艺术的摧残,概述改革开放后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状况。

学习要求:说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重点:“双百”方针的提出及其实践;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及体育运动的成就。

难点: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文化艺术事业起步历程,认识“双百”方针的提出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学艺术创作领域硕果累累。

了解“文革”时期文化事业遭到严重破坏,认识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必须遵循文学艺术创作的这种规律。

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指引下,文化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50年来文学艺术创作的曲折历程的观察和分析,总结中国文学艺术事业发展的经验教训,探讨文学艺术发展与社会政治方面的内在发展规律。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1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1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1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1
4.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较为关注,但缺乏深入思考和理性分析,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文化素养。
针对以上学情分析,本章节教学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其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提升,使他们在学习文化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3.总结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展示自己的观点。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新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简短论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本节课的学习,撰写一篇关于“新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历程与启示”的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不少于800字。
2.选择一位新中国文化事业领域的杰出代表,如作家、艺术家、科学家等,详细了解其生平事迹和主要成就,以PPT或手抄报的形式进行展示。
3.深入了解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现状,选取一个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形成书面报告。
4.家庭作业:与家长共同探讨以下问题:
a.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给国家、民族带来了哪些变化?
b.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c.针对当前文化市场的一些现象,我们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搜集与新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相关的资料,进行拓展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作业布置时,注意以下几点:
1.作业难度适中,既要避免过于简单,使学生失去挑战性,也要避免过于复杂,导致学生产生挫败感。
3.阐述文化大革命对文化事业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其背后的原因。
4.介绍新中国在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重大成就,分析其历史意义。

必修三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必修三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必修三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新旧社会的交替,“双百” 方针的提出,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学艺术领域硕果累累。

了解文革时期文化事业遭到严重破坏,认识政治高压不利于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二为”方向指引下,文化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认识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了解新旧中国体育发展史实,通过比较认识中国已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体育大国”的转变,体育事业的发展蒸蒸日上。

【过程与方法】教师应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分组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激发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趣,赞赏和鼓励学生发表创新见解。

选取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或图片资料,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增强直观效果,讲“活”枯燥的文化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

各个领域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激励青年学生发奋学习,为振兴中华而努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一课主要讲述了四部分内容,一是20世纪50年代的文化发展;二是文革时期文化事业遭到摧残;三是改革开放时期文化的繁荣;四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学艺术作品层出不穷,展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热潮中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出现了新中国文学艺术发展道路上的第一个高峰。

文革十年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文化一片凋零。

改革开放时期,中共中央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文学艺术的发展春回大地,出现第二高峰,呈现繁荣景象,体育事业更是一枝独秀,跻身强国之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涉及较多的文化方面的知识,如果处理不好,学生不易把握教学重点,使本课流于形式,好看不好“用”。

因此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把文化事业的曲折历程理清,而且必须结合“双百”在实际贯彻过程中的应用帮助学生认识到造成曲折的原因。

本课内容围绕建国初期、文革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等三个方面展开。

“双百”是文化事业发展正确的方针和根本保证,“二为”是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总方向,它们都是符合中国当时国情的。

通过讲述文化事业三阶段发展的曲折从史实角度证明了什么时候依据它们办事,什么时候文化事业就发展的比较快。

文革离它们越远,甚至偏离,对我国的经济造成的危害就越大。

真正理解了这一特征,就为下面的课程作好了铺垫。

【重点·难点】
重点:“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及内涵
难点:“双百”方针提出的原因及贯彻的经验教训
【教学方法】
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可采用谈话法,针对教材内容进行提问。

教师课堂上可多采用问题比较法、问题探究法,要充分运用教材好课本的内容和资料,指导学生阅读、思考。

有条件的学校可根据搜集的数据、资料、图片和影视资料制成课件,使学生对本课知识有一个更直观、全面的了解。

要多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以加深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学会学习。

【导入新课】
第一种:
二千年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中国曾有一个诸子百家的百家争鸣时代。

二千年后的20世纪50年代,也出现了一个艺术问题“百花齐放”,学术问题“百家争鸣”的时期,我国科学发展、文学艺术进入到一个繁荣时期。

毛泽东说说: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

由此导入新课。

第二种:
据陆定一回忆说:“曾经一位当过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副部长的老同志,知道了苏联的巴甫洛夫学说之后,要改造中国的医学。

他说:‘中医是封建医,西医(以细胞病理学者微尔和的学说为主)是资本主义医,巴甫洛夫是社会主义医。

’我想在这样的认识指导下,当然就应该反对中医和西医,取消一切现在的医院,靠巴甫洛夫的药(只有一种药,就是把兴奋剂和抑制剂混合起来,叫‘巴甫洛夫液’)来包治百病。

”结合材料谈谈在当时学术研究中存在的什么倾向?你认为如何才能合理解决?由此导入新课。

第三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我们党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文艺事业发展的基本方针。

今天,贯彻这一方针,对于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4年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讲话
那么为什么要贯彻这一基本方针,我们在贯彻的路上都经历了哪些坎坷那,让我们穿越时空一同来回顾这段历史。

【讲授新课】
一、“双百”方针提出
(一)、国际因素:
50年代中期,国际形势云谲波诡,苏联和东欧发生了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特别是1956年2 月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召开,赫鲁晓夫反斯大林的秘密报告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进一步坚定了中国决策者们冲破苏联模式的决心,加快了寻找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步伐。

国内因素:
从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剥削制度即将被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开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就必须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因此在这一年年初,中共中央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

周恩来代表党中央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

指出:知识界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国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在社会主义时代,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更加需要知识分子参加。

六年来,中国知识界的面貌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80%的知识分子已经成为积极拥护或能够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拥护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的在会主义劳动者。

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一支伟大的力量。

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二)、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他开放,不要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二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允许)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

李森科、非李森科,我们搞不清,有那么多的学说,那么多的自然科学,就是社会科学,这一派,那一派,让他们去说,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实行“双百”方针(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内涵:艺术领域实行百花齐放;学术领域实行百家争鸣。

目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意义:1)是建设新中国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2)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
(四)、列举这一时期的文艺成就,并欣赏部分作品图片
(五)、探究一:
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学艺术创作相关内容谈谈这一时期创作的主要特点?
(1)内容上提倡“向时代学习,向人民学习”,热情讴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
(2)在文艺创作方针上,中共中央提出”双百”方针
(3)文学艺术作品创作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高潮
二、“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
(一)、文化的浩劫
“文化大革命”的掀起以文艺界为切入口。

1、1965年《文汇报》《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出笼,政治色彩变浓,批判范围扩大。

2、1966年2月的彭真等起草《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后称《二月提纲》)试图约束学术批判中的左倾错误,未果。

3、1966年2月的上海“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江青鼓噪“文艺黑线专政论”。

——文学艺术惨遭摧残开始。

4、“八亿人八个样板戏”。

(二)文革中文化浩劫相关图片
1966年4月,吴晗、邓拓、廖沫沙因合撰杂文集《三家村札记》而被定为“三家村反党集团”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在查阅资料,写批判文章。

八大《样板戏》
剧作家吴祖光(中)和他的妻子——著名演员新凤霞一起被下放劳动改造
(三)概括文革中文艺事业遭到摧残的表现
(1)优秀文化典籍遭破坏,国家文物遭摧残
破四旧(旧思想、文化、风俗、习惯)
(2)优秀文艺人士遭迫害甚至迫害致死
全国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3)中外优秀作品禁演,文艺创作万马齐喑
三、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文学艺术的第二个高峰期)
(一)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致祝词。

我们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

坚持“双百”方针,就是要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尊重作家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提倡不同学术观点、艺术流派的争鸣和切磋,提倡健康说理的文艺批评。

——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
(二)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总方向的提出
“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三)文体艺术繁荣的表现
展示重要文艺作品探讨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特点
2、体育成就举世瞩目
1979年中国重返奥委会
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赢得“五连冠”
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上,许海峰获奥运会第一金
1992年和1996年,巴塞罗那和亚特兰大两届奥运会上,中国均夺得了16枚金牌,居金牌榜第四位
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中国名列金牌榜第三位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
四、探究二: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
上百家争鸣。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许多部门至今还是“死人”统治着。

……许多共产党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艺
术,却不热心提倡社会主义的艺术。

——1963年12月12日,毛泽东就文艺工作做出的批示结合毛泽东前后不同的讲话,探讨“双百”方针在执行中遭遇挫折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探究三:
通过对“双百”方针的学习,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经验教训?
“双百方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坚持这一方针,才能促进文化艺术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小结.梳理知识】
提出
“双百”方针活力初现(1956年)
贯彻遭遇挫折(文革期间)
重现春天(1978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