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小说的区别 《三国演义》中的99个虚构

合集下载

三国演义的历史真实与虚构历史小说的研究分析

三国演义的历史真实与虚构历史小说的研究分析

三国演义的历史真实与虚构历史小说的研究分析在了解三国演义的历史真实与虚构历史小说的研究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一点:《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作为文学作品,它在讲述历史事件的同时也融入了作者自身的艺术构想和虚构元素。

因此,在研究《三国演义》时,我们需要同时关注其中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一、历史真实与虚构的辨析《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为背景,讲述了魏、蜀、吴三个国家之间的斗争和英雄们的传奇故事。

然而,虽然小说所描写的历史事件基本与史实相符,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虚构和艺术处理。

首先,小说中的一些人物形象和事件经过了艺术加工,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比如著名的赤壁之战,在历史上是刘备、孙权联合击败曹操,而在小说中则出现了周瑜的火攻策略,使得故事更具戏剧性。

其次,小说中的一些情节也是虚构的,例如刘备取益州的过程、吴国孙权让位给刘备等。

这些情节的虚构并不影响整个故事的连贯性,反而弥补了历史资料的不足,使得故事更加完整。

因此,我们在研究《三国演义》时需要明确其中的历史真实和虚构,并加以区分和分析。

二、历史真实的价值与意义虽然《三国演义》是一部虚构的历史小说,但其中仍包含了许多真实历史事件和人物,这使得我们能够通过这部小说了解到三国时期的风云变幻和英雄人物的事迹。

首先,《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大多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他们的生平事迹和性格特点基本符合历史记载,如刘备忠诚仁德,曹操威武果断等。

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在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

其次,《三国演义》还反映了三国时期的社会状况、政治局势、文化风貌等方面的内容,使我们能够了解到这一时期的社会发展和历史背景。

比如小说中对三国时期的战争策略、文化交流等加以描写,使得读者能够通过阅读小说来了解当时社会的变迁和历史事件的发展。

三、虚构历史小说的艺术魅力《三国演义》作为一部虚构历史小说,它的艺术魅力在于其创造性的想象力和故事的连贯性。

三国演义与史实的99处不同

三国演义与史实的99处不同

三国演义与史实的99处不同1、桃源结义:正史并无写到三人有结拜,只提到情若兄弟。

从年龄上说,关羽>刘备>张飞。

2、温酒斩华雄:华雄实死于江东猛虎孙坚刀下,《三国演义》反把孙坚写成是华雄的手下败将,这对孙坚太不公平了。

3、三英战吕布:吕布实被孙坚击退。

公孙瓒没有参加讨董联盟,所以刘、关、张三也未曾参加,也就不会有虎牢关三英战吕布。

4、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只有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衮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广陵太守张超,长沙太守孙坚和曹操这十三家。

孔融当时正忙于对付黄巾贼,不可能分身去讨董;陶谦当时只有贡献一些金钱,并无参加战役;马腾当时尚未接受招安,怎可以参加讨董行列?当时公孙瓒正要对付鸟桓,亦不可能参加讨董行列;至于张杨当时和刘备一样,只是义勇军,而刘备当时亦只是跟随出征。

5、关公斩颜良诛文丑:斩颜良确有其事,诛文丑的却是曹操的部下徐晃所为。

6、张飞鞭督邮:其实真正的肇事者是刘备。

让我们看看正史的描述:“先主(刘备)讨黄巾贼有功,除(授与官职)安喜尉。

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

直入缚督邮,杖两百,解绶〔系印章的丝带〕系其颈,着马柳(下民服装)弃官亡命。

”(《三国志.先主传》)为什么刘备要杖打督邮,最后弃官潜逃?典略有记载这件事的原因:朝廷下诏书要州郡淘汰一些因军功而当官的小吏,刘备在黑名单里头。

督邮到安喜县要遣散刘备,刘备知道了便前去求见。

督邮称病不见,刘备大怒,把督邮捆绑于树上,鞭杖百余下,最后刘备逃亡。

三国演义描写督邮求贿不成处处刁难刘备,惹得张飞怒鞭督邮。

把官场的丑、张飞的鲁、刘备的正,描述得丝丝入扣。

虽不符合史实,不过情节铺设相当精采,生动刻划了老实人在丑陋官场的为难和无奈。

7、徐州诛车胄、古城斩蔡阳:此乃刘备所为。

8、土山约三事:那次战役关羽是战败被擒,并非有“土山约三事”如此堂皇之事。

9、曹操献刀杀董卓:曹操认为董卓终必败,不领董卓情,逃归乡里。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真实与虚构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真实与虚构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真实与虚构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典之作,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展现了群雄逐鹿、英勇战斗的场景。

然而,在享誉千古的这部小说当中,历史真实与虚构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

本文将从各个方面分析三国演义中的历史真实与虚构之处。

首先,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塑造在一定程度上与历史真实有所不同。

小说中的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物个性鲜明,形象深入人心。

然而,这些形象往往被夸大和改编,使得他们更具史诗色彩。

例如,在小说中,刘备被描绘为仁义宽厚的仁君形象,而在历史上,刘备的政治手段和决策并非如此完美。

同样地,关羽以武艺高强、义薄云天而被称颂,而他的一些负面行为和过失则被忽略或减弱。

这些不同之处体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创造和塑造,使故事更加吸引人,但也使得小说与真实历史存在一定的差距。

其次,三国演义中的战争场景往往被夸大和夸张。

小说中的战斗场景壮观而激烈,将历史中的战争描绘得更加惊心动魄。

然而,历史记载中的三国战争实际上并非如此激烈和血腥。

在真实的历史中,许多战斗并非以个人英雄主义和超凡武力展现,而是通过策略、调兵遣将以及政治手段来取得胜利。

小说中强调了个人英雄主义的突出,而忽略了战争中的政治背景和策略的重要性。

另外,小说中的爱情情节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浪漫色彩。

许多人物之间的爱情故事令人感动,但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却是一个问题。

例如,小说中的刘备与孙尚香的爱情故事,虽然感人至深,但在历史记载中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两人之间确实有过这样的情感关系。

这些虚构的爱情情节增添了小说的吸引力,但也让读者更加难以辨别历史真实和虚构之间的界限。

另外,小说中的谋略和阴谋也经常出现,使剧情更加扣人心弦。

在真实的历史中,三国时期的谋略确有诸多,不乏智勇之士。

然而,在小说中,这些谋略往往被夸大和渲染,穿插了大量虚构的情节,使得故事更加紧凑和引人入胜。

这种处理方式虽然符合小说的写作技巧,但也使得真实历史与虚构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古典小说,虽然以历史为背景,但在塑造人物、描绘战争、叙述爱情以及展现谋略方面存在着一定的虚构成分。

《三国演义》与历史真实的差异解析

《三国演义》与历史真实的差异解析

《三国演义》与历史真实的差异解析引言《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讲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的故事。

然而,作为一本历史小说,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差异。

本文将对《三国演义》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差异进行解析,并探讨其原因。

1. 人物描写与改编1.1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被塑造成了一个智勇双全、威风凛凛的形象,而历史上的曹操并非如此英勇。

曹操在现实中更多地是个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致力于统一中国,有过不少政治手段和军事策略。

1.2 关羽关羽是刘备麾下重要将领,在小说中被赋予了忠诚、仁义、勇武等高尚品质。

然而,在历史中,关羽其实更为复杂。

他曾先后依附过曹操和刘备两位主公,而非《三国演义》中一直效忠于刘备。

2. 事件顺序与编排2.1 群雄割据的时期《三国演义》将群雄割据的时期简化为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曹魏、蜀汉和东吴。

然而,实际上,在这个时期,有许多小国家和势力也同时活跃,且并非都属于以上三个大国。

这种简化缺少了历史真实的细节与复杂性。

2.2 战斗描写的夸张在小说中,战斗描述经常被夸张渲染,英雄们也展现出超人般的能力。

但实际上战争是残酷而艰难的,没有那么多神奇和轻松取胜。

3. 文化传统的重构3.1 儒家思想在《三国演义》中,儒家思想被强调并成为主导价值观。

然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并不是所有人都完全遵循儒家原则。

这种重构反映了作者对儒家思想的推崇,并用之来塑造故事中人物的形象。

3.2 文化英雄与正统历史观《三国演义》中塑造了许多文化英雄,并给予他们封号和礼遇。

这种现象在历史真实中并未如此高调存在,而是更加注重事实的记录与研究。

这种改变反映了作者对于正统历史观的追求和对英雄人物的崇拜。

结论虽然《三国演义》是一本以历史为背景的小说,但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差异。

这些差异由于作者意图、时代背景等因素所导致。

我们需要认识到小说是一种创作性的文学作品,它在传递信息和表达思想时会做出一定程度上的艺术处理。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与虚构故事的融合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与虚构故事的融合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与虚构故事的融合《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

这部长篇小说以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战争为背景,塑造了一批英勇智慧、各具特色的历史人物形象。

然而,与历史真实相比,《三国演义》中也加入了许多虚构故事,以增加趣味性和艺术性。

本文将探讨《三国演义》中历史与虚构故事的融合,以及这种融合对读者的影响。

首先,可以看出,《三国演义》是在真实历史事件的基础上构建的。

小说中描绘的东汉末年天下分裂、各方势力争霸的历史背景是与史实相吻合的。

例如,小说第一章中的黄巾起义即真实发生在东汉末年的群众运动;袁绍与曹操争夺河北地区的故事也反映了历史上的真实斗争。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真实描写,读者可以了解到当时的政治局势、社会状况和人民的命运,进而更好地理解那个特殊时期中国的历史。

然而,《三国演义》并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简单叙述,它还加入了大量的虚构故事和传说。

这些故事增强了小说的娱乐性和艺术性,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虚构的情节与真实历史相互交织,使整个故事更加复杂有趣。

例如,小说中的赤壁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武将周瑜和刘备联手打败曹操的故事,但与历史稍有不同的是,小说中增加了诸葛亮借东风的传说,使得故事更加扣人心弦。

这种融合给读者带来了对历史事件的全新解读,同时也丰富了故事情节。

历史与虚构故事的融合使得《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更具传奇色彩。

作者通过虚构的手法,赋予了历史人物一些超乎常人的能力和智慧。

例如,诸葛亮被描绘为聪明过人的谋士,他用火攻击败曹操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

虽然这些虚构的部分可能与历史真相有所偏差,但它们使得人物更加生动立体,激发了读者的兴趣和想象力。

同时,虚构的故事也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点,使读者更易于记忆和理解。

对于读者来说,历史与虚构故事的融合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寓教于乐的体验。

小说中的历史事件与真实人物通过故事情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具有娱乐性。

历史与小说的区别:《三国演义》中的99个虚构

历史与小说的区别:《三国演义》中的99个虚构

1.桃园结义:正史并无写到三人有结拜只提到情若兄弟(年龄:关羽>刘备>张飞)2.温酒斩华雄:实华雄死于江东猛虎孙坚刀下,《三国演义》反把孙坚写成是华雄的手下败将,这对孙坚太不公平了。

3.三英战吕布∶吕布实被孙坚击退(公孙瓒没有参加讨董联盟,所以刘关张三也未曾参加,也就不会有虎牢关三英战吕布。

)4.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只有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邮,衮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广陵太守张超,长沙太守孙坚和曹操,只有这十三家.孔融当时正忙于对付黄巾贼,不可能分身去讨董,陶谦当时只有贡献一些金钱,并无参加战役,马腾当时尚未接受招安,怎可以参加讨董行列,当时公孙瓒正要对付乌桓,亦不可能参加讨董行列,至于张杨当时和刘备一样,只是义勇军,而刘备当时亦只是跟随出征。

5.关公斩颜良,诛文丑:斩颜良确有其事,诛文丑的却是曹操的部下所为。

6.张飞鞭督邮∶实乃刘备所为7.徐州诛车胄古城斩蔡阳:此乃刘备所为。

8.土山约三事:那次战役关羽是战败被擒,并非有“土山约三事”如此堂皇之事.9.曹操献刀杀董卓:曹操认为卓终必败,不领董卓情~逃归乡里..曹操献刀,不见正史虚构的10.连环计∶载有貂蝉之人吕布与董卓争夺一婢女而起并无指出是有人用计11.关羽降曹∶无特别记载应为自愿(在三演所编造的关羽投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保护二皇嫂”,但这是与史实不符的。

根据史书记载∶刘备到徐州后,屯兵小沛,命关羽守下邳。

刘备的夫人应该随刘备住在小沛,而不是住在下邳。

曹兵进攻小沛时,刘备战败逃走,夫人在小沛被俘,而不是随关羽在下邳投降的。

也就是说,关羽在投降时,身边并没有什么“二皇嫂”。

)12.过五关斩六将∶此五关相距甚远也无联系虚构剧情(关羽离开曹操后,直接从许昌南下往汝南投奔刘备,并未发生过五关斩六将之事。

)13.被斩的六将∶三演说被斩的六将是孔秀孟坦韩福卞喜王植和秦琪,而这几个人都不见史书记载,连名字也是虚构的。

三国演义与历史真相历史与小说的交织真实与虚构的辨析

三国演义与历史真相历史与小说的交织真实与虚构的辨析

三国演义与历史真相历史与小说的交织真实与虚构的辨析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广泛流传的经典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虽然被定义为小说,但三国演义描绘了中国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生平,与历史真相密切相关。

本文将以“三国演义与历史真相:历史与小说的交织,真实与虚构的辨析”为题,探讨小说与历史之间的关系,以及三国演义中虚构与真实的辨析。

一、三国演义的历史背景与真实性三国演义的背景设定在中国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涉及了董卓之乱、群雄逐鹿的战国时期等历史事件。

虽然小说中出现了许多神奇的武功与战役,人物形象也被夸大和虚构,但它的历史背景却是基于真实的历史事件。

在三国演义中,董卓之乱和黄巾起义被描绘为导致东汉末年政权衰落的重要事件。

正如历史上所记录的那样,董卓的强权统治和黄巾起义的农民起义对东汉王朝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小说中还描述了公孙瓒、张鲁等历史人物的抗击曹操的战斗,这些都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尽管小说以夸张的方式呈现。

二、三国演义中的虚构元素虽然三国演义以历史事件为背景,但小说中的许多情节、人物形象以及战斗场景都是虚构的。

这些虚构元素使得小说更有趣,并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但同时也混淆了真实的历史事件。

在人物形象方面,小说中的刘备、关羽和张飞被描绘为忠诚勇敢、义气深重的英雄形象,而曹操则被描述为狡猾、权谋横行的反派角色。

尽管这些形象在小说中深入人心,但历史上这些人物的个性和行为并非如小说所描绘。

同样,在战斗场景中,小说为了增加戏剧性和紧张感,经常描绘激烈的武功对决和惊险的战役。

这些情节的夸张处理虽然为小说增添了魅力,但与真实历史事件有所脱离。

三、小说与历史的意义和互补关系尽管三国演义中存在虚构元素,但这部小说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意义。

它将历史的主线故事和人物塑造为一个有趣、紧凑和吸引人的故事,吸引了广大读者对中国历史的关注。

小说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戏曲演出以及其他艺术形式。

三国演义和正史的差别

三国演义和正史的差别

三国演义和正史的差别三国演义和正史的区别三国正史如《三国志》,而《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志》记录的历史演绎出来的小说、故事,是文学作品。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

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

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真有此事,原因是吕伯奢的儿子欲抢夺财物和报官领赏才死的,罗贯中为了污蔑曹操还编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话。

换巾脱险:是孙坚叫祖茂戴头巾逃走引开敌军,三国志也没说祖茂被华雄杀死。

温酒斩华雄:华雄并非关羽所杀,是被孙坚的部队杀的。

三英战吕布:是罗贯中要夸大吕布的勇,没有此事,且虎牢关和汜水关是同一地方不同时期称呼。

吕布杀董卓:他们是为了一位宫女,职位「貂蝉」而分裂了,貂蝉的出现不在王允的意料之内。

曹嵩之死:是陶谦派人去杀的。

吕布击退六将:没有此事,也是罗贯中要夸大吕布的勇。

血战宛城:是张绣、贾诩利用曹操和邹氏的谣言起兵的。

关羽降曹:是关羽作战失败被俘虏,且遇到张辽就自动投降了,更没有三个条件。

过五关斩六将:是虚构的。

博望坡之战:是刘备打的,此战发生在西元202年,早了孔明出山五年,且没有直接用火攻,是刘备放火烧了百姓的房子让夏侯敦得不到战利品,再设伏兵击退的,但好不容易的胜仗被孔明抢了功劳。

长阪桥张飞吓退曹军:也是刘备的命令,後来刘备自己跑了,张飞没有故布疑阵,也没有用气势吓死夏侯杰,是曹操觉得张飞很勇敢才不再进兵的,张飞的字是益德而非翼德。

华佗之死:是因为他帮曹冲医病很慢,曹操认为他是故意要害死曹冲将他处死,他死在西元208年,当然不可能帮关羽刮骨疗伤西元219年。

三气周瑜:又是罗贯中为了美化孔明,周瑜是死在自己本身的疾病,跟孔明没关系。

更没有说过什么既生瑜何生亮之类的话。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与小说的区别《三国演义》中的99个虚构
>1.桃园结义:正史并无写到三人有结拜只提到情若兄弟(年龄:关羽刘备张飞)2.温酒斩华雄:实华雄死于江东猛虎孙坚刀下,《三国演义》反把孙坚写成是华雄的手下败将,这对孙坚太不公平了。

3.三英战吕布∶吕布实被孙坚击退(公孙瓒没有参加讨董联盟,所以刘关张三也未曾参加,也就不会有虎牢关三英战吕布。

)4.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只有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邮,衮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广陵太守张超,长沙太守孙坚和曹操,只有这十三家.孔融当时正忙于对付黄巾贼,不可能分身去讨董,陶谦当时只有贡献一些金钱,并无参加战役,马腾当时尚未接受招安,怎可以参加讨董行列,当时公孙瓒正要对付乌桓,亦不可能参加讨董行列,至于张杨当时和刘备一样,只是义勇军,而刘备当时亦只是跟随出征。

5.关公斩颜良,诛文丑:斩颜良确有其事,诛文丑的却是曹操的部下所为。

6.张飞鞭督邮∶实乃刘备所为7.徐州诛车胄古城斩蔡阳:此乃刘备所为。

8.土山约三事:那次战役关羽是战败被擒,并非有“土山约三事”如此堂皇之事.9.曹操献刀杀董卓:曹操认为卓终必败,不领董卓情~逃归乡里..曹操献刀,不见正史虚构的10.连环计∶载有貂蝉之人吕布与董卓争夺一婢女而起并无指出是有人用计11.关羽降曹∶无特别记载应为自愿(在三演所编造的关羽投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保护二皇嫂”,但这是与史实不符的。

根据史书记载∶刘备到徐州后,屯兵小沛,命关羽守下邳。

刘备的夫人应该随刘备住在小沛,而
不是住在下邳。

曹兵进攻小沛时,刘备战败逃走,夫人在小沛被俘,而不是随关羽在下邳投降的。

也就是说,关羽在投降时,身边并没有什么“二皇嫂”。

)12.过五关斩六将∶此五关相距甚远也无联系虚构剧情(关羽离开曹操后,直接从许昌南下往汝南投奔刘备,并未发生过五关斩六将之事。

)13.被斩的六将∶三演说被斩的六将是孔秀孟坦韩福卞喜王植和秦琪,而这几个人都不见史书记载,连名字也是虚构的。

他们的出场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挨关老爷一刀。

14.孙坚之死∶孙坚死于砚山...由于单骑轻出,只带几名随从遭黄祖设伏以落死及流矢射死15.孙策之死∶实乃遭刺客暗算伤重不治(在攻打陈登的途中亦是单骑轻出,不过更夸张…只有自己一个人去打猎...无巧不巧被许贡的三名家客给盯上(许贡死于孙策之手)即使孙策骁勇,但脸上一箭,受创极深虽有黄盖等人后来极力抢救但仍回天乏术)16.徐庶之智∶徐庶在正史上记载太少。

无名过客而已17.徐庶进曹营:曹操南征,刘备和诸葛亮徐庶等南逃,乱军中,徐母被俘,于是徐庶告别刘备,进曹营18.火烧博望坡:非诸葛实乃刘备手笔。

发生在建安七年,而建安十二年,诸葛亮才出山。

19.糜夫人伤重跳井自杀超云推倒土墙盖井∶正史记载..甘夫人和糜夫人在当阳皆安然无恙..故也没有超云推倒土墙盖井的事情啦^20.长板坡七进七出∶赵云护送家小撤退十分平淡(,何来欢爱?所以,刘备入益州不久,孙权就「大遣舟船迎妹」,而孙夫人也毫不犹豫地回了娘家,还差点带走了刘备的宝贝儿子阿斗。

从此,她一去不返,杳无音信,与刘备恩断情绝。

后孙夫人投江自尽是假,没有此事..刘备呢?占据益州之后便娶了寡居的吴氏(吴懿
之妹,刘璋之嫂),也看不出对孙夫人有什么留恋。

正因为这样,在《三国志.蜀书.二主妃子传》中竟没有一句话提到孙夫人!史书上没有记载孙夫人的最后结局,但可以肯定,她是绝不会为了刘备而殉情自尽的。

25.此诗(索二乔)出于曹植之手。

当时还未出现26.周瑜智算蒋干∶实蒋干赤壁后游说周瑜不成(历史上的蒋干没有说服周瑜,就回来了,称赞周瑜雅量高致,并没有中计,而且这件事发生在赤壁之战几年以前。

)27.庞统连环∶记载连环是曹操之决策,庞统未曾参与过赤壁之战。

28.草船借箭∶无此事,此乃孙坚孙权父子所为,分别发生在跨江击刘表和濡须之战。

(三国演义之祖【三国志平话】中借箭的是公瑾。

)29.草船借箭∶在唐代时张巡在安史之乱中.曾在夜间用草人垂下城墙赚了令狐潮几十万只箭←(这是补充..^)综合(20)(21)就变成草船借箭哩一▽一30.孔明借东风∶纯属虚构(借东风——冬至时日,多有东南风,此乃曹操之天灾,非人为;)31.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这是作者为丑化曹操,树立关羽的高大形象而虚构的。

在华容道拦截曹操的是刘备,但是他去晚了,所以被曹操跑掉了。

32.战长沙:刘备南征荆南四郡,四郡守望风而降,黄忠便随长沙太守韩玄同降,并未发生战斗。

33.刮骨疗伤:此时华佗已经死了两年,因此并非华佗所为,似乎只是一般的军医所为。

34.诸葛三气周瑜∶周瑜当时并未注意过诸葛亮。

极少碰面…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

至于周瑜病逝后,蜀国吊唁的代表是庞统,而不是诸葛亮。

35.征汉中:征汉中时的前线总指挥是刘备,诸葛亮留守成都搞后勤工作。

36.赔
了夫人又折兵∶单纯的政治婚姻。

无他37.周瑜之死∶周瑜死于巴丘操劳过度38.计借荆州∶实乃鲁肃之计以刘抵曹39.马腾讨董卓∶马腾和董卓等是一路人马,不但没有参加讨董联盟,而且还帮助董卓镇守长安。

40.马超兴兵∶实乃背父叛乱(至于马腾之死,并非马腾谋诛曹操被杀,马超起兵报仇,而是马超起兵反曹,所以马腾被杀。

)41.取蜀攻略∶由法正庞统完成42.张松献地图∶刘备入蜀后,拉拢法正与张松,并询问蜀中的兵马粮钱等情况,于是张松绘制了《西蜀地形图》。

43.乔国老应是桥国老,还有和乔玄并不是同一人44.貂蝉∶存在置疑…但王允的确有个导致董卓与吕布反目的侍女45.刘岱∶正史有两个刘岱,反董卓联盟的刘岱和曹操手下的刘岱并不是同一人46.韩遂几岁∶演义中,曹操问韩遂几岁,韩逐答四十,此处错误,此时韩遂已经七十多岁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