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期末整理
《管理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含答案)

《管理⼼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含答案)(⼀)单项选择1、管理⼼理学的研究对象是(B)A. 所有⼈的⼼理活动及其规律B. 管理活动中⼈与⼈之间⼼理上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C. 管理活动中各种⼼理现象D. 管理活动中的⼼理过程2、在⼈的个性组成中,较多受⽣物因素的影响,较少受社会影响的是(C)A.性格B. 能⼒C. ⽓质D. 态度3、主体对某特定对象进⾏认知、评价并做出价值判断所形成的⼼理倾向被称为(C)A.性格B. ⽓质C. 态度D. 动机4、公认的“科学管理之⽗”是(A)A.泰勒B. 梅奥C. 韦伯D. 法约尔5、被⼈们称为“动作专家”的是(C)A.莫雷诺B. 勒温C. 吉尔布雷斯D. 泰勒6、在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中,下列不属于个体主观因素的是(B)A.兴趣B. 知觉对象本⾝的特征D. 性格与⽓质7、在知觉过程中,⼈们趋向于对容易说出例⼦的事物给予⾼判断,即所谓(A)A.易获得性偏差B. 基础⽐例偏差C. 社会刻板印象D. ⼼理定势8、某⼈与多年相识的⼥友分⼿后从此⼀蹶不振,这是⼀种什么⼼理表现?(C)A.攻击B. 升华C. 冷漠D. 退化9、某⼚发放的⼀笔奖⾦没有提⾼劳动⽣产率,但⼀经取消,职⼯便怨声载道,⽣产效率⼤幅度下降,这说明这笔奖⾦是(C)A.强化因素B. 激励因素C. 保健因素D. 精神因素10、管理⼼理学认为⼀个⼈的⼯作绩效主要取决于他的(B)A.能⼒和⼯作难度B. 能⼒和激励⽔平C. 性格和机遇D. 价值观与态度11、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认为⼈的需要可以分为对成就的需要、对社交的需要和(D)A. 对发展的需要B. 对享受的需要C. 对精神的需要D. 对权⼒的需要12、阿Q在被别⼈打了以后说是⼉⼦打了⽼⼦,其⾏为属于下列哪种类型?(C)A.反向⾏为B. 压抑C. 合理化D. 升华13、“眼不见,⼼不烦”、“掩⽿盗铃”等都是(C)的表现。
A.合理化作⽤B. 投射作⽤D. 反向作⽤14、最早提出公平理论的是(B)A.麦克利兰B. 亚当斯C. 勒温D. 弗勒姆15、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和⼯作任务的团体叫(B)A.任务团体B. 正式团体C. 指挥团体D. 利益团体16、将信息源发出的信息转换成媒体易于传送的信息称为(A)A.编码B. 传送C. 解码D. 反馈17、就团队成员间的信任关系⽽⾔,下列哪⼀维度被认为是最重要的(C)A.⼀贯B. 开放C. 正直D. 能⼒18、个体在群体的压⼒下,不仅在⾏为上与其他⼈保持⼀致,⽽且在信仰上也改变原来的观点,放弃原有的意见之现象称为(B)A.模仿B. 从众C. 暗⽰D. 顺从19、在⼈际吸引中起长远作⽤的因素是⼈的(B)A.外表B. 个性品质C. 熟悉程度D. 利害关系20、“近⽔楼台先得⽉”,这是⼈际吸引中的(A)原则。
管理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整合

1.什么是管理心理学在西方称为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广义的管理心理学,是以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种社会组织或活动中与管理过程有关的心理活动规律为研究对象,揭示社会组织运行过程与人的心理活动相互作用的规律。
狭义的管理心理学,即经济管理心理学,其研究对象是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它研究经济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因素对管理效率的作用,如人的意识倾向(理想、世界观、信仰、兴趣等)、知识才能、性格脾气、情绪情感对管理效率的影响。
也研究各种管理措施,如思想教育、劳动竞赛、操作合理化、工资奖金制度、升级考核制度等措施,对人的心理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2. 组织文化组织文化又称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
它与文教、科研、军事等组织的文化性质是不同的。
3. “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又名为惟利人(Rational-Economic),这种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哲学和亚当·斯密(Adam Smith)关于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源于经济诱因,在于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
4. 知觉防御(Perception defense)知觉防御是指人们对不利于自己的信息忽视而不见或加以歪曲,以达到防御的目的。
5. 个性个性是由需要、动机、态度、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组成的个性倾向和由能力、气质、性格组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有机结合而成的。
6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7. 挫折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个人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8. 领导是指引导和影响个人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目标的行动过程。
9. 领导者是一个被委派到某一职位上具有职权、责任和义务来完成组织目标与目的的人。
《管理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1、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B)A. 所有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B. 管理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C. 管理活动中各种心理现象D. 管理活动中的心理过程2、在人的个性组成中,较多受生物因素的影响,较少受社会影响的是(C)A.性格B. 能力C. 气质D. 态度3、主体对某特定对象进行认知、评价并做出价值判断所形成的心理倾向被称为(C)A.性格B. 气质C. 态度D. 动机4、公认的“科学管理之父”是(A)A.泰勒B. 梅奥C. 韦伯D. 法约尔5、被人们称为“动作专家”的是(C)A.莫雷诺B. 勒温C. 吉尔布雷斯D. 泰勒6、在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中,下列不属于个体主观因素的是(B)A.兴趣B. 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C. 知识经验D. 性格与气质7、在知觉过程中,人们趋向于对容易说出例子的事物给予高判断,即所谓(A)A.易获得性偏差B. 基础比例偏差C. 社会刻板印象D. 心理定势8、某人与多年相识的女友分手后从此一蹶不振,这是一种什么心理表现?(C)A.攻击B. 升华C. 冷漠D. 退化9、某厂发放的一笔奖金没有提高劳动生产率,但一经取消,职工便怨声载道,生产效率大幅度下降,这说明这笔奖金是(C)A.强化因素B. 激励因素C. 保健因素D. 精神因素10、管理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工作绩效主要取决于他的(B)A.能力和工作难度B. 能力和激励水平C. 性格和机遇D. 价值观与态度11、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对成就的需要、对社交的需要和(D)A. 对发展的需要B. 对享受的需要C. 对精神的需要D. 对权力的需要12、阿Q在被别人打了以后说是儿子打了老子,其行为属于下列哪种类型?(C)A.反向行为B. 压抑C. 合理化D. 升华13、“眼不见,心不烦”、“掩耳盗铃”等都是(C)的表现。
A.合理化作用B. 投射作用C. 压抑作用D. 反向作用14、最早提出公平理论的是(B)A.麦克利兰B. 亚当斯C. 勒温D. 弗勒姆15、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和工作任务的团体叫(B)A.任务团体B. 正式团体C. 指挥团体D. 利益团体16、将信息源发出的信息转换成媒体易于传送的信息称为(A)A.编码B. 传送C. 解码D. 反馈17、就团队成员间的信任关系而言,下列哪一维度被认为是最重要的(C)A.一贯B. 开放C. 正直D. 能力18、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不仅在行为上与其他人保持一致,而且在信仰上也改变原来的观点,放弃原有的意见之现象称为(B)A.模仿B. 从众C. 暗示D. 顺从19、在人际吸引中起长远作用的因素是人的(B)A.外表B. 个性品质C. 熟悉程度D. 利害关系20、“近水楼台先得月”,这是人际吸引中的(A)原则。
管理心理学期末要点整理(详细内容版)

公选或(专业)管理心理学复习大纲一.全书共11章,其中第1、2、3、6、8、9、10章为重点章,考试包含全部题型与知识;第4、5、7、11章为非重点章,考试题型主要是是非题与选择题等灵活理解的知识内容;二.应掌握的基本概念:第1章1.管理心理学:研究企业(或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管理心理学是把心理学知识应用于分析、说明、指导管理活动中的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工业心理学分支。
它有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改善组织结构和领导绩效,提高工作生活质量,建立健康文明人际关系,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发展生产的目的。
2.行为科学:广义:运用研究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来研究在一定物质和社会环境中的人的行为和动物的行为的科学。
(科学群)狭义:对工人在生产中的行为及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研究,以便调节企业中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一门科学。
(即管理心理学)3.管理的社会心理系统:生产过程中个人与他人之间相互交往的心理、团体心理与组织心理等社会活动过程。
即“人—人”系统。
4.企业文化:以组织气氛为核心要素,以塑造良好组织形象为目标的,在长期经营管理中形成的共同思想、价值观念、作风和行为准则,是一种使企业具有个性化特征的信念和行为风格。
(第九章)5.管理的职能:泛指一切单位或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等传统职能,以及信息、决策、激励、研究、创新等职能,使他人同自己一道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第2章1.泰勒制:即指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于1911年发表的《科学管理原理中》,形成了科学管理理论体系,包括:(1)时间和动作的研究;(2)任务管理(高标准、标准化、奖励、惩罚);(3)职能化的组织原理--含以下内容:(1).是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经验工作法为科学工作法;(2).是实行职能工长制。
(3).例外原则等2.例外原理:指厂长把权限位让给下级经营者或助理管理人员,厂长只保留例外事项的决定权或控制权。
《管理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管理是个人或组织为了实现目标,提高自身的效率所进行的活动。
二.管理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其规律,使个人或组织提高效率和幸福感的一门科学。
三.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七个方面:目标管理,人力管理,信息管理,时间管理,环境管理,创新心理与管理,幸福心理与管理。
目标管理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人或组织设计,选择,确定和实现目标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
人力管理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人或组织如何协调人际关系,充分发挥人的潜能等方面的心理学问题。
信息管理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人或组织如何有效地摄取信息与情报。
运用信息交合原理产生新信息,构思新产品,做出有效决策等心理学问题。
时间管理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人或组织如何增强时间观念、挖掘时间潜力等方面的心理学问题。
环境管理心理学主要研究自然环境、工作环境和心理环境对人的影响,以及人们如何更好地适应和创造环境等方面的心理学问题。
创新心理与管理主要研究为什么要创新,什么是创新,创新的类别,创造力的模型,以及组织如何创新等问题。
幸福心理与管理主要研究幸福的重要性,幸福的内涵是什么,影响幸福的因素有哪些,以及如何提高幸福感等问题。
四.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1.经验研究:是指在不对事物加以干涉和控制的前提下,获得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资料,并从中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
它包括观察、问卷调查、临床研究、个案研究、经验总结、活动产品分析、传记调查等多种方法。
2.实验研究:是指在人为干涉与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纵和控制影响事物发展的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并发现其中规律性的方法。
根据对无关变量的控制情况,实验又分为前实验、准实验和真实验;根据实验的地点环境,实验可分为自然实验与实验室实验。
3.测验研究是一种介于经验研究与实验研究之间的方法,它的本质是先从一个定量的个体中收集有关某一问题的常模资料,据此编制出测验题目作为尺度,去研究其他的个体。
从内容上分,测验研究包括人格测验、能力测验、职业倾向测验、态度测验等。
管理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管理心理学期末复习第一章绪论1.引导案例讲的是福特公司五美元的故事2.管理心理学特定的研究对象是组织中的人3.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组织心理、领导心理、群体心理、个体心理。
4.管理心理学的学科特点,它是一门(应用)学科,又是一门(交叉)学科。
5.管理心理学高度相似的学科是(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可以互称姊妹的是(社会心理学)6.在算理心理学酝酿阶段,管理理论的发展以(泰勒)的(科学)管理7.在管理心理学兴起阶段,行为管理学派的(梅奥)主持的(霍桑)实验对管理心理学的兴起产生了积极影响8.管理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1958年,(莱维特)的《管理心理学》一书的出版。
9.(情景模拟法)也称为评价中心法,是研究者把被试者置于一个(模拟)的工作环境中,来观察、分析、评价个体心理素质和能力,以便研究个体心理活动规律和行为规律,一般适用于选拔、评估高级人才。
10.安排被试同“模拟下级”谈话的测试方式被称作(角色扮演);将被试分成小组,给出讨论题目,要求被试自由讨论的测试是(无领导小组测验)●各种常用研究方法的特点1.观察法✧是指通过感官或仪器,按行为发生的顺序进行系统观测、记录和分析的研究方法。
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室观察心优点:方便易行缺点:难于揭示现象的本质或规律2.访谈法是指通过面对面的谈话,以口头信息沟通的方式,直接了解被访谈对象心理状态的方法。
✧分为结构化访谈和非结构化访谈✧需要注意:对访谈者要求较高3.问卷调查法✧是指通过事先拟定的一系列问题,针对某些心理品质和其他相关因素,收集信息并加以分析的方法。
✧分为:是非式、选择式、等级排列式、开放式✧优点:短时间大量数据✧缺点:数据质量不高,真实性存在问题4.测量法是指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或精密的测量仪器,来测量被试的心理品质或行为的研究方法。
分为:能力测验、性格测验、工作价值观测验、组织公民行为测验等5.实验法是指在人为控制的环境条件下,精确操纵自变量而考察因变量如何因其而变化或研究变量间相互关系的方法。
管理心理学期末整理

管理心理学期末整理12.工作绩效、任务绩效、周边绩效工作绩效可以划分为:任务绩效:指人们是否完成任务,及达到组织规定的绩效目标。
多数通过客观指标体系加以评估。
周边绩效:指人们在工作中是否能与别人合作共事、是否具有团队精神、是否具有组织承诺等。
依靠主管人员的主观判断。
15.激励:内容理论:需要层次论、ERG、双因素理论、成就需要理论;过程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归因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基本内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类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基本观点:(1)五种需要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但这样的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2)一般来说,当下一级需要获得基本满足以后,追求上一级的的需要就成了驱动行为的动力。
(3)马斯洛把五种基本需要分为高、低两级,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属于低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使人得到满足;而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的需要,它是从内部使人得到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永远不会感到完全满足的。
(4)人的五种基本需要既不一定是有意识的,也不一定是无意识的,但总的来说,在一般人身上往往是无意识的。
(5)马斯洛强调他的需要层次论的核心是自我实现,把优势需要上升为自我实现的人称为“理想的人”。
需要层次论对我们的启发:第一,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第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提出在每一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要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第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对于人类需要的分类比较细致。
需要层次论的缺点和错误:第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理论基础是错误的。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都是本能的活动,都是与生俱来的,否定了人的社会存在对人的成长有决定性影响。
第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带有一定的机械主义色彩,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第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只注意了一个人各种需要之间存在的纵向联系,忽视了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往往存在多种需要,而这些需要又会互相矛盾,从而导致动机的斗争。
管理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整理

1.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定义:是一门研究组织情境中对个体、群体和组织管理行为的理解、解释、预测和变化规律,以及改进和提高工作生活质量与管理效能的学科。
三个成分:①研究个体的管理心理特征(外部:能力、个性、态度,内部:知觉、记忆、思维、决策等);②三个层面:个体、所在群体、所在组织;③寻求有效管理的关键心理学条件与途径研究对象:个体心理(单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群体活动(有组织的有序的群体的心理活动规律性)、领导心理(领导行为)、组织心理(组织机构)个体心理:主要是指管理情境中员工和管理人员个体心理特征的形成与作用。
研究两个层次:①个体差异(不同特点的人在同一环境中工作,会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②共性差异(不同特点的人在不同环境中工作,会出现共同的心理问题)。
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①个体信息加工问题(决策判断、问题解决模式、学习过程、归因与行为风格)、②个性与能力问题(能力、技能、个性、工作价值取向)、③激励(内容理论、过程理论、工作激励的有效策略)、④态度和压力(工作态度、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心理压力与压力管理)。
群体心理:主要指在不同的群体中担当不同角色时心态和行为的变化以及自觉的调整。
核心思路是群体动力学。
群体分为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包括机构、人际关系、社会角色分工的问题。
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群体组合(群体互动、群体规范、群体内聚力)、②协调(群体沟通、群体工作模式和群体关系、团队管理与协同工作)、③动态机制(群体冲突管理、群体协调途径)。
领导心理:(地位的特殊性)主要研究领导行为与管理决策。
涉及两大方面的问题:对下(员工工作的积极性问题)、对上(如何提高领导者的素质品质、领导艺术、能力、觉察水平)。
包括两大类的研究:静态研究(假设领导人的素质相对稳定,研究领导人的个人素质、领导班子的角度出发研究)、动态研究(研究领导方法、领导艺术问题)。
组织心理:组织指一个机构、机构系统(单位)。
一个组织有多个组织机构,而不同的组织机构的集权、分权的水平不同,领导班子内部人际关系发生变化,基层员工随之自觉发生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心理学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阶段:(一)传统管理(二)古典管理(科学管理)(三)行为科学(人际关系学派)20世纪40年代,行为科学理论获得较大发展,集中于人类需要理论、人性管理理论、群体行为理论、领导行为理论等(四)现代“管理科学”学派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准备:心理技术学:闵斯脱博格:用心理测验的方法选拔工人。
霍桑实验:人际关系在影响劳动者积极性各项因素中居于首位。
群体动力理论:勒温及其学生。
B=f(P·E)B:行为;P:主休因素;E:环境;f:函数社会测量理论:莫里诺社会测量方法。
用社会问巷方法测量社会态度。
需要层次论:美国的马斯洛。
a. 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可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五个层次。
b. 生理、安全、社交为低级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为高级需要。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法管理心理学的人性假设“经济人”的假设一、“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
(典型代表是“泰罗”)X理论的基本观点:“每个人都具有”:<1>天生懒惰、逃避责任;<2>没有大志、不负责任;<3>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矛盾;<4>满足安全和生理的需要;<5>多数属于上属情况,只有少数人能鼓励自己、控制冲动。
X理论的管理措施<1>重点是提高生产率而对人的情感和道义,则是无关紧要的。
<2>管理是少数人的事,与广大工人无关。
<3>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
Y理论的基本观点:<1>人都是勤奋的;<2>控制和惩罚不能实现组织目标;<3>人主动寻求责任;<4>有高度的想象力、解决组织中问题的创造性;<5>在现在工业条件下,一般人潜力只利用了一部分。
Y理论的管理措施<1>管理重点的改变;<2>管理人员职能的改变;<3>奖励方式改变;<4>管理制度的改变。
个性的组成要素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等气质气质的概念:气质是一个人先天具有的、典型的心理特征,它反映了一个人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自然属性,即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平衡性和指向性。
四种气质类型及其行为特征:活泼型(多血质):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容易变换,情绪易表现和变换,行为的外倾性明显,对行为的改造较容易等。
安静型(粘液质):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注意力稳定又难于转移,善于忍耐,行为的内倾性明显,对兴奋性行为的改造容易等。
兴奋型(胆汁质):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易于冲动,心境变换剧烈,行为的外倾性明显,对兴奋性行为的改造较不容易等。
抑制型(抑郁质):孤僻胆小,行动迟缓,不易动情,体验深刻,细心,感受性很强,敏感多疑,缺乏果断和自信,精力较不足,忍耐力较差,行为的内倾性严重,对行为的改造较难等。
气质的类型及其特征性格特征的分析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知觉知觉:是对事物各种属性的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
这种反映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一种积极的、能动的认识过程。
影响知觉的主客观因素客观因素:1. 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 2.对象和背景的差别 3.知觉对象的组合主观因素:1、需要和动机2、兴趣和爱好3、个性特征。
4、过去经验5、知识结构知觉对象的组合原则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知觉对象的组合服从以下原则:邻近性原则:时间和空间上相接近的部分有一起被感知的倾向,不类似或距离远的部分就没有这种倾向。
相似性原则:相似的各个部分有被看成一个整体的倾向。
封闭性原则:几个对象共同包围一个空间,就容易被感知为一个整体。
连续性原则:几个对象在空间和时间上有连续性,易被感觉为一个整体。
知觉对象的组合原则社会知觉效应1.第一印象效应2. 晕轮效应3. 优先效应和近因效应4. 定型效应态度的组成要素认知要素:即主体依凭其知识对客体、对象的理性的认识和知觉,它还只是对客体、对象的客观描述。
评价要素:即主体依凭其对客体、对象的认识而作出的相对客观的评价。
情感要素:即主体根据其对客体、对象的认知、评价并结合自己的偏好、价值观念而作出的喜欢与厌恶、尊敬与轻视、同情与排斥等情感体验。
意向要素:即主体依凭对客体的知觉、评价、情感反应而形成的行为倾向,即主体准备或可能作出某种反应、采取某种行动的心理倾向。
态度形成和转变的过程(凯尔曼)1.顺从(模仿、服从):行为改变。
2.认同(同化):理解新态度。
3.内化:彻底转变态度。
态度转变的理论1. 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论。
2. 海德的P-O-X模型。
3. 纽科姆的A-B-X模型。
价值观:是个人事物、行为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价值观的作用:①动力作用②标准作用③调节作用④定向作用挫折理论:主体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遇到障碍不能克服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或情绪反应叫挫折。
有客观条件,核心是主观体验。
挫折起因:主体起因——生理、心理。
环境起因——物理环境、社会环境。
影响挫折体验的因素:a. 生理状态; b. 抱负水平; c. 社会性判断。
挫折的表现:a. 攻击。
替罪羊现象。
b. 倒退。
c. 病态的固执。
d. 妥协。
e. 防卫作用。
如何应付挫折:a. 冷静分析产生挫折的原因;b. 对受挫折者采取宽容的态度;c. 改变情境;d. 精神发泄。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一般概述,管理心理学则认为,它是组织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联系。
它既包括心理关系,也包括行为关系。
它是一群相互认同、情感相互包容、行为相互近似的人与人之间联结成的关系。
人际关系的基本规律有:吸引接近规律、趋同离异规律、互需互酬规律、交往深化规律、交互中和规律人际交往可以分成四个层次: 感情交往礼仪交往思想交往功利交往激励理论分类内容型激励理论(从人的需要出发):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从需要未满足这一过程出发):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洛克的目标理论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状态型激励理论(从行为后果状态出发):公平理论和挫折理论。
需要层次论马斯洛,1943,典型的内容型激励理论1. 生理需要2. 安全需要3. 社交需要(爱与归属)低级需要4. 尊重需要(自我尊重与他人尊重)5. 自我实现需要高级需要人的行为是由优势需要决定的需要层次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生理上的需要,基础工资、奖金;安全上的需要,福利诸如五险一金;感情上的需要,同事或者公司的认同感,适合企业文化;尊重的需要,在同行之间的比较时有成就感,至少本区域内;自我实现的需要,个人能力是否在工作岗位上得到施展;弗鲁姆过程型激励理论基本内容:激发力量(M)=f(E×V)E为期望值,V为效价。
要想获得大的激发力量,必须期望值、效价均大。
E和V有一个为中,则激发力量为中;E和V有一个为小,则激发力量为小。
应用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的关系:a. 工作努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b. 工作成绩与获得奖励之间的关系;c. 奖励内容与个人需要之间的关系。
双因素理论(“激励一保健因素理论”)美国管理学教授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匹兹堡实验满意因素:成就、赞赏、工作本身、责任、进步不满意因素:良好的公司政策与管理方式、良好的上级监督、工资、人际关系、工作条件工作设计的变革:(1)工作丰富化;(2)工作扩大化;(3)弹性工时。
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麦克利兰认为人的成就动机可分为:力求成功的意向,避免失败的意向。
他认为人的生理需要满足后基本的需要有3种:权利需要、归属需要、成就需要领导的概念哈罗德·孔兹:领导是“一门促使其部属充满信心、满怀热情来完成他们任务的艺术”。
泰瑞:“领导是影响人们自动为达成群体目标而努力的一种行为”。
杜平:“领导即行使权威与决定”。
坦宁鲍姆:“领导就是在某种情况下,经意见交流的过程所实行出来的一种为了达成某个目标的影响力”。
赫特:“领导不凭借特权、组织权力或外在形势而说服和指挥他人”。
阿吉里斯:“领导即有效的影响。
为了施加有效的影响,领导者需要对自己的影响进行买地的了解”。
正式领导者的功能1制订和执行组织的计划、政策与方针2 提供情报知识与技巧3 授权下级分担任务4 对职工实行奖惩5 代表组织对外交涉6 控制组织内部关系,沟通组织内上下的意见领导的类型1.领导工作类型:政治思想领导、业务领导、行政领导、学术领导;2.领导方式(或作风)类型:专制型领导、民主型领导、放任型领导;3.领导体制类型:一长制与委员会制;层次制与机能制;一元化与多元化;集权制与分权制。
管理方格理论布莱克和莫顿,1964“1.1”型:虚弱型管理;“1.9”型:乡村俱乐部型管理;“9.1”型:任务型管理;“9.9”型:战斗集体型管理;“5.5”型:中间型管理。
衡量工作绩效的指标效率:泛指工作成果和所付出的代价之比,效率即产出投入之比,在同样的条件下,投入愈少、产出愈大、效率就愈高效果:泛指社会实践活动的客观结果效益:即活动产出的成绩和贡献效能:指个体或组织实现其预期目的的适应性和能力,是对主体的功能的评价绩效考核的原则<1>客观公正原则(1)静态与动态相结合。
(2)短期与长期想结合。
(3)主观努力程度与客观条件限制相结合。
(4)显性与隐性相结合。
<2>民主公开原则(1)要求实行多渠道、多层次、多世视角的考核,实行广泛的参与制。
(2)坚持民主公开的原则,要求将考核工作的各个环节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
(3)绩效考核在充分发挥民主的基础上,应该坚持民主于集中相结合。
<3>严格认真的原则(1)有严肃认真的考核态度。
(2)有明确严格的考核标准。
(3)有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
(4)要有严格有效的考核制度。
<4>激励为主的原则(1)在考核活动前,考核的目标与标准的设置要尽量与员工的需求一致。
在考核过程中,要注意与被考核者之间的感情沟通。
组织变革和发展要遵循的指导原则(1)必须由组织管理部门来制订有计划、有系统的规划。
(2)这个规划必须使组织既能适应当前的环境,又能适应未来环境的要求。
(3)这一规划必须预见到知识、技术的改变,以及程序、行为和组织设计的改变。
(4)这一规划还必须建立在提高组织绩效和个人工作绩效的基础上,以促进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最佳配合。
组织文化的概念:所谓组织文化是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本组织所特有的,且为组织多数成员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的总和及其在组织活动中的反映。
组织文化的类型(一)按组织文化的内容性质可分为:A:人和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