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面结构设计说明
路基、路面施工图设计说明

说明书—、一般路基设计1、路基标准横断面为配合清远华侨工业园建设得要求,并结合当地城镇发展得实际情况,设计从适度超前角度出发,对鱼湾平面交叉扩建改造,其路基布置详见“平面交叉布置图”。
2、路拱横坡行车道及辅道采用1、5%得路拱横坡,人行道2%得反向横坡。
3、超高方式本路段为平面交叉改造,不设超高路段。
4设计标高路基设计标高为中央绿化带两侧处得路面标高。
5、用地范围路堤两侧排水沟外缘以及涵洞边线外3m以内得土地为公路用地范围。
6、路基设计要求⑴、根据调查,填方路基填料主要为亚粘土。
本地区得土质条件好,一般可直接采用亚粘土及风化土作路床填料。
对边坡进行整修,恢复正常路基宽度。
路基压实度采用重型压实标准,分层压实。
本项目对路基压实度在施工期间应按规范要求进行严格控制。
路基压实度、填料最小强度与最大粒径均应符合表3-1得要求。
填料粒径、强度及路基压实标准表3-1⑵、天然稠度小于1、1、液限大于40、塑性指数大于18得粘性土,用作上路床、下路床及上、下路堤得填料时,应采用各种措施使其压实度达到表3-1中得规定。
⑶、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得土,以及含水量高得土,不得直接用为保证路基得压实度,填方路基两侧各超宽填筑50cm ,路基施工完成后再作路基填料。
需要使用时,必须采用翻晒、掺石灰、水泥等技术措施,经检验合格后方可用于下路床与路堤填料。
⑷新旧路基衔接时必须按相关规范设置台阶,以加强新旧路基得连接。
7、路床顶面验收标准⑴、基本要求1)、路基填料应符合规范与设计得规定,经认真调查、试验后合理选用。
2)、填方路基须分层填筑压实,每层表面平整,路拱合适,排水良好。
3)、施工临时排水系统应与设计排水系统结合,避免边坡冲刷,勿使路基附近积水。
⑵、外观鉴定1)、路基表面平整,边线直顺,曲线圆滑。
2)、路基边坡平顺、稳定,不得亏坡,曲线圆滑。
二、路基、路面排水本线路得路基路面排水按自成排水系统得原则进行设计。
设计时,根据当地得气候、降雨特点,结合原有水系,采用路堑两侧设边沟(盖板边沟)或路堤两侧排水沟与涵洞构成排水系统。
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说明书

沥青混凝⼟路⾯设计说明书沥青混凝⼟路⾯设计说明书1 路⾯设计的原则路⾯结构是直接为⾏车服务的结构,不仅受各类汽车荷载的作⽤,且直接暴露于⾃然环境中,经受各种⾃然因素的作⽤。
路⾯⼯程的⼯程造价占公路造价的很⼤部分,最⼤时可达50%以上。
因此,做好路⾯设计是⾄关重要的。
路⾯设计内容应包括路⾯类型与结构⽅案设计、路⾯建筑材料设计、路⾯结构设计和经济评价。
1.1 路⾯类型与结构⽅案设计路⾯类型选择应在充分调查与勘察道路所在地区⾃然环境条件、使⽤要求、材料供应、施⼯和养护⼯艺等,并在路⾯类型选择的基础上考虑路基⽀承条件确定结构⽅案。
由于路⾯⼯程量⼤,基垫层材料应尽可能采⽤当地材料,并注意使⽤各类废弃物。
必要时,应考虑采⽤新型路⾯结构形式、新材料、新施⼯⼯艺。
同时,应注意路⾯的功能和结构承载⼒等是通过设计、施⼯、养护等共同保证的,可采⽤寿命周期费⽤分析技术合理确定路⾯类型和结构。
1.2 路⾯建筑材料设计路⾯建筑材料设计往往是路⾯设计中不受重视的⼀块内容,原因在于设计仅仅依据设计规范或当地经验确定路⾯结构层次,指定各层次材料的标准规范名称。
本次设计运⽤了⼤学期间所学的⼯程技术与材料科学知识,合理考虑了道路所在地的⾃然环境、材料所在路⾯结构层次的功能等,论证合理地选择了材料类型和建议配⽐。
1.3 路⾯结构设计路⾯结构设计就是对拟订的路⾯结构⽅案和选定建筑材料,运⽤规范建议的设计理论和⽅法对结构进⾏⼒学验算。
现阶段公路路⾯使⽤的路⾯类型主要有沥青混凝⼟路⾯和⽔泥混凝⼟路⾯,设计者应综合考虑当地的环境、降⽔、材料、交通量等各⽅⾯因素后选定路⾯的类型,然后进⾏设计。
2 路⾯设计2.1 沥青路⾯结构设计标准现⾏《公路沥青路⾯设计规范》的设计标准主要以路⾯表⾯设计弯沉值作为设计控制指标,对⾼等级道路路⾯还要验算沥青混凝⼟⾯层和整体性材料基层的拉应⼒。
2.2 累计当量轴次计算(1)轴载换算以设计弯沉值为指标以及验算沥青层层底拉应⼒N1=∑C1C2(Pi/P)4.35(2)累计当量轴次Ne=[(1+r)t-1]×365N1η/rNe—设计年限内⼀个车道上的累计当量轴次(次)t—设计年限N1—路⾯竣⼯后第⼀年的平均⽇当量轴次(次/d)r—设计年限内交通量的平均年增长率η—车道系数,取0.652.3 各层材料计算参数的确定2.3.1 沥青路⾯结构设计主要须确定沥青混合料在25℃和15℃时的抗压模量和15℃的劈裂强度。
公路改建工程--路基、路面及排水设计说明

路基、路面及排水设计说明1设计规范及依据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2)《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4)《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D33-2012)5)《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11)6)《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2、路基设计2.1路基设计标准本项目路基宽度6.5米,路面宽度5.5米。
路基设计标高为路中线路面顶标高,路面横坡采用2%双向坡。
2.2平曲线超高、加宽方式平曲线超高为行车道及路肩绕路中线(未加宽前)旋转。
平曲线半径小于90米时均应设置超高,平曲线半径小于250米均应设置加宽(按TG2U1-2019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四级公路II类加宽),平曲线超高、加宽缓和段长度等于平曲线缓和曲线长度。
2.3 2.1路基超高方式:路基超高方式采用绕路基中心线旋转,圆曲线半径小于90米均应设置超高,超高渐变率为1/100。
计算超高缓和段时最短应符合渐变率1:15且不小于IOm的要求。
允许将超高、加2.2.2按规范平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250米路面均应加宽,相应路基也进行加宽。
在平曲线内侧进行加宽,加宽缓和段长度采用相应缓和曲线全长按其成比例增加。
不设缓和曲线或超高缓和段时,加宽缓和段长度应按渐变率为1:15且长度不小于IOm的要求设置。
加宽为单侧(曲线内侧)加宽。
加宽过渡段不小于IOn1。
宽缓和段部分插入曲线内。
最大超高4圾路基压实度及填料强度要求表3填方路基与构造物衔接处,路基压实度不小于85乐路堤填料为一般砂粘土(普通土),应符合《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3.3.1条要求并符合上表压实度及强度要求。
2.4.2路基边坡坡率(1)路堤:本设计段填方高度较小,边坡坡率均采用1:1.5,路基填料均利用路基开挖上石方以20:80的填料比例进行路基填筑。
路面结构课程设计

1 1 1 1 1 1 1 1 1 2.2 1 2.2 1 2.2 1 2.2 1 1
N C1C 2 ni ( Pi / P) 4..35
i 1
注:轴载小于 25KN 的轴载作用可以不计。 ②累计当量轴次 根据设计规范,一级公路(干线功能)沥青路面的设计年限取 20 年,四车道的车道系 数是取 0.45 假定设计年限内交通量年平均增长率为 7%,则累计当量轴次:
C C n ( P / P)
i 1 1 2 i i
k
4.35
第 2 页 共 24 页
武汉理工大学《路面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
型号 三菱 FR415 黄河 JN150 解放 CA150 江淮 HF140A 东风 EQ140 东风 EQ155 长征 XD980 交通 SH361 延安 SX161 五十铃 EXR18L 前轴 后轴 前轴 后轴 前轴 后轴 后轴 后轴 前轴 后轴 前轴 后轴 前轴 后轴 前轴 后轴 前轴 后轴
二灰砂砾 级配碎石 3.2 3.2.1 土基回弹模量的确定 确定路基的平均稠度
由于没有确定的实测稠度, 根据相应的知识, 可根据路基的临界高度判断土的干湿类型。 由于冻前地下水位为 1.5m,位于 H 1 (1.7—1.9)及 H 2 (1.2—1.3)之间,然后查《路基 路面工程》一书中表(14—9)有,土基的平均稠度 We 的范围是:Wc1 We Wc 2 。因此, 判定土的干湿类型为中湿,故有粘性土 1.10 We 0.95 ,因此,选用 We 1.0 。
2.1.3、路面结构组合设计
拟订路面结构组合方案(注:该区多山,各种筑路材料丰富,应加以充分利用) 初拟采用两种路面结构: (1)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 (2) 组合式基层沥青路面 根据交通状况,结构层的最小施工厚度等因素综合考虑,拟定各结构层厚度如下: 方案 A: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 4 cm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6cm ·粗粒式沥青混凝土 7 cm ·水泥稳定碎石 25 cm ·石灰土 待定 方案 B:组合式基层沥青混凝土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 4 cm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6 cm ·大粒径沥青碎石(ATB) 8 cm ·二灰稳定砂砾 ·级配碎石 待定 25 cm
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说明

路面设计说明4.1、主要技术指标车行道:双车道面层类型:水泥混凝土路面自然区划:本路段经过地区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区划V2区设计标准轴载:双轮组单轴IOOkN横坡:时单向坡4.2、路面结构设计水泥险路面面层:水泥混凝土路面,厚度20cm。
调平层:级配碎石调平层,厚度4cm底基层:手摆片石,厚度16CIDO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基准期10年,设计基准期内车道所承受的标准轴载BZZ-IOO,累计作用次数为950932次,为中交通等级,基层顶面当量回弹模量146.2MPa,变异水平等级为中级,可靠度系数为106。
基层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1S=100.0(0.O1nun)土基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1S=310.0(0.O1mm)水泥混凝土设计抗弯(折)拉强度为4.5Mpa(抗压强度不小于30Mpa),混凝土弯拉模量29GPa.水泥稳定粒料回弹模量为1500MPa,新建路基30Mpa o4.3、水泥混凝土面层组成设计设计以荷载应力和温度应力产生综合疲劳损坏作为设计标准,以纵缝边缘中部作为临界荷位,综合疲劳应力不高于水泥混凝土板的弯拉强度作为控制指标,对路面厚度进行了计算。
中湿段的路面总厚度不小于水泥混凝土路面的防冻最小厚度。
单车道路面混凝土基本板块尺寸为4.5mX4.5m(长X宽)。
水泥混凝土板厚均为20厘米,设计弯拉强度不小于 4.5MPa,路面面层弯拉弹性模量为Ec=29GPa,要求使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和道路硅酸盐水泥,水泥标号为42.5号,所用石料必须满足有关规范对石料强度指标的技术要求,砂的细度模数宜在2.0-3.5之间。
路面的抗滑以构造深度不低于0.6mm,混凝土水灰比不大于0.46,掺用的外加剂应经配合比试验应符合要求后方可使用。
假缝上部的槽口用切缝机进行切割。
构造物横穿公路时,构造物顶面至板底距离小于120Cm时,其顶面及两侧各6m范围内的混凝土面板采用钢筋网补强。
⑴材料要求a.水引用水可直接作为混凝土搅拌和养护用水,对水质有疑问时,,应检验下列指标,合格者方可使用:硫酸盐含量小于等于270(⅛g∕1,含盐量不得小于等于3500mg∕1,PH值不得小于4.5,不得含有油污、泥和其他有害杂质。
路基、路面设计说明

路基、路面设计说明1 设计依据及规范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4、《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5、《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 018-97)6、《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7、《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2003)8、《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9、《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J/T019-98)10、《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11、《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12、《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E40-2007)13、《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 064-98)14、《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JTG E41-2005)2 路基压实标准及填料强度2.1 路基压实标准及压实度路堤填料压实的标准应根据工程规模、场地大小、填料种类、压实度要求、气候条件、压实机械效率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采用重型标准,分层压实。
2.1.1 路堤的压实度路基压实度标准见下表:表2-1 路基压实度控制标准表1、表列压实度数值系指按《公路土工试验规程》重型击实试验法求得的最大干密度的压实度。
2.2 路基填料强度路基填料强度见下表:表2-2 路基填料最小强度、最大粒径表3 路基、路面排水及防护工程设计3.1 路基、路面排水3.1.1 路基排水3.1.1.1 垫层因沿线地下水位较高,在路面结构设置了垫层的路段两侧设置纵向碎石盲沟,用于降低沿线低填、路堑路段地下水位,减少地下水对路面的侵害。
纵向盲沟通过三通管设置直径15cm横向硬塑管与雨水检查井连接,把地下水导入雨水检查井,出口穿出雨水检查井管壁。
3.1.2 中央分隔带排水3.1.2.1 分隔带纵向排水分隔带底部、底基层下设置级配碎石盲沟,中央分隔带处尺寸为60×30cm,盲沟底设一根φ10cm纵向软式透水管,每隔30m(按检查井间距确定)设置一道φ15cm的横向硬塑料排水管,与检查井连接,将分隔带渗水排除。
普通国省道预防养护工程施工图设计—路面说明

改造后路面结构为4cπι AC-13C沥青混凝土上面层+5Cm ACT6C沥青混凝土下面层+20Cnl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15Cnl级配碎石垫层。
2.3路面结构设计2.3.1路面结构形式的技术经济比选根据拟建项目交通量、车型组成、服务功能、当地材料、自然条件和相关项目的经验,遵循因地制宜、合理选材、方便施工、利于养护、节约投资的原则,结合路面病害情况、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并参考同类地区已实施的其他项目的路面结构方案进行必选论证。
⑴微表处路面预防性养护微表处预防性养护的优点包括高抗滑性能,适应交通量大的路面,开放交通快,具有美化功能,同时施工方便等。
⑵修补后喷撒高粘含砂雾封层预防性养护修补后喷撒高粘含砂雾封层的优点能够有效解决沥青路面病害问题,延长路面使用寿命,施工简单、造价低廉等优点。
⑶对既有路面病害进行修复对既有道路病害进行修复,能够保证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具有施工简单、造价低廉,有利于快速通车的特点。
(4)结论本项目虽然交通量不大,路面病害破损不严重,既有沥青混凝土其路面病害主要集中在面层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的龟裂,沉陷,平整度较差,其行车舒适性和承载能力大大降低,因此考虑根据沿线路面材料的分布情况和材料性能,结合武隆区已建公路路面的经验教训和相应类似预防性项目路面技术的发展情况,并考虑到施工工艺和施工管理和造价资金的需要,拟定的路面结构为对全线路面修补后使用封层车喷撒高粘含砂雾封层。
2.4路面病害处置2.4.1典型病害原因分析通过分析路面病害调查和检测结果,结合典型病害调查结果,总结出路面病害产生的主要原因如下:⑴裂纹龟裂病害原因龟裂类病害的主要原因有:1)由于地基和填土在横向不可避免的不均匀性(例如半填半挖的交界处),特别是在有表面水渗入地基的情况下,导致的基层的开裂,在交通荷载和环境因素的作用下渐渐反射沥1施工段划分情况本项目分为两段,武隆区G353三拐子至第匏圈段(K1940+800〜K1963+600)、白云乡红星村至界牌段(K2023+700-K2025+200),两段全长24. 3Km o2路面技术标准2.1路面现状根据现场调查项目路段总体较差,较多路段存在路面病害,主要路面病害为:裂缝、龟裂、沉陷等。
彩色沥青路面设计说明

八、路面工程8.1 路面结构设计路面设计结合国内外类似项目的建设经验,结合沿线的地质条件、气候条件、筑路材料和交通量等条件,选择结构合理、技术可行、降低噪音、施工方便、维修养护便利,且适用于本地区特点的路面结构形式。
经综合分析研究及经济比较,推荐采用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
上面层:4cm 彩色沥青混凝土面层(CAC-13C);封层:1cm 彩色乳化沥青同步碎石封层;基层:20cm 4.5%水泥稳定碎石;垫层:20cm 级配碎石;总厚度:45cm;土基回弹模量不低于25Mpa。
8.2 路面材料要求8.2.1沥青混凝土材料要求(1)彩色沥青基质沥青采用普通彩色沥青,标号为70号,其技术指标要求如下:70号普通彩色沥青技术指标表项目单位技术指标试验方法针入度25℃,5s,100s 0.1m 60~80 T0604适用的气候分区1-4 凤凰县针入度指数PI -1.5~+1.0 T0604软化点T R&B 非机动车道,不小于℃46 T0606 机动车道,不小于℃54 T0606延度15℃,不小于cm 100 T060510℃,不小于cm 25 T0605 闪点,不小于℃240 T061160℃动力粘度非机动车道,不小于Pa.s 160 T0606 机动车道,不小于Pa.s 200 T0606135℃动力粘度,不大于Pa.s 3 T0625/ T0619 颜色等级(铁钴法),不小于档17 GB/T 1722 密度(15℃),不小于g/cm3实测记录T0603TFOT(或RTFOT)后残留物质量变化,不大于% ±1.2 T0610或T0609针入度比25℃,不小于% 61 T0604延度15℃,不小于cm 15 T0605延度10℃非机动车道,不小于cm 4 T0605机动车道,不小于cm 6 T0605颜色- 无明显变化GB/T 1722 (2)粗集料粗集料采用与路面设计颜色接近的彩色天然石料,若当地缺乏该类天然石料时,可采用人造彩色陶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面结构设计说明一、采用的技术标准和计算依据➢路面类型:沥青混凝土路面;➢路面设计标准轴载:BZZ-100;➢路面结构设计年限:15年;➢路面抗滑标准:交工检测指标值:横向力系数SFC60≥54:构造深度TD≥0.55mm;石料磨光值PSV≥42。
二、路面结构形式(一)路面设计参数道路建成后将成为沿线厂区货运车辆进出的主要道路,同时该道路也是园区开发建设的施工通道,结合实际情况,对路面结构按照重交通偏下水平进行设计,根据道路勘察资料及相关规范,路基顶部回弹模量取值E0=30MPa。
一个车道标准轴载累计作用次数:12*106 次设计路面弯沉值:Ls= 21.5(0.01mm)(二)路面结构形式上面层:5cm 厚AC-16C型SBS改性沥青混凝土;下面层:9cm厚AC-25C型粗粒式沥青混凝土;下封层:0.8cm厚ES-3型稀浆封层;上基层:18cm厚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抗压强度≥3.5 MPa);下基层:18cm厚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抗压强度≥3.0 MPa);底基层:18cm厚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抗压强度≥2.5MPa);垫层:15cm厚天然砂砾(抗压强度≥2.0MPa);路基顶面回弹模量E0=30MPa三、沥青混凝土的材料及技术要求说明(一)材料要求1.上面层用沥青:上面层沥青混凝土采用SBS I-D型成品改性沥青,制造改性沥青的基质沥青应与改性剂有良好的配伍性,其质量须符合A 级道路石油沥青的技术要求。
供应商在提供改性沥青的质量报告时应提供基质沥青的质量检验报告和沥青样品。
且其各项性能指标均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的表4.6.2的要求时,方可使用,其性能指标要求见下表:2.下面层用沥青:路面下面层沥青混凝土选用A级道路石油沥青70号,其应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的表4.2.1-2的气候分区1-4要求,如下表: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3.粗集料:粗集料必须使用坚韧的、粗糙的、有棱角的优质石料,上面层石料宜采用本地产的辉绿岩。
必须严格限制集料中的扁平颗粒含量,所使用的粒石不允许用颚板式轧石机破碎,需用捶击式或者锥式碎石机破碎。
集料应洁净、干燥、表面粗糙。
技术要求及粒径规格应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的表4.8.2,4.8.3,4.8.5的要求。
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4.细集料:细集料在整个集料中只占很小的比例,但为提高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其应具有良好的棱角性和嵌挤性能,设计采用机制砂,机制砂宜采用专用的制砂机制造,并选用优质的石料生产。
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级配。
其级配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的表4.9.4的要求。
其质量应符合表4.9.2中的规定,如下表: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5.填料:沥青混合料中的填料应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
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清除干净。
矿粉要求干燥、洁净。
其质量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的表4.10.1的要求。
石粉料质量技术要求(二)沥青混凝土技术要求1.沥青混凝土面层(1) 机动车道上面层采用AC-16C型级配,集料公称最大粒径16mm,粗集料宜采用本地产的辉绿岩等抗滑、耐磨石料。
机动车道下面层采用AC-25C型级配,集料公称最大粒径26.5mm。
(2)上下面层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时要求进行热拌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各指标应采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中表5.3.3-1夏炎热冬温、重载交通标准。
(3)上下面层沥青混合料必须进行车辙试验,其车辙试验动稳定度上面层要求2800次/mm,下面层要求1000次/mm。
(4) 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浸水马歇尔试验(48h)残留稳定度上面层不低于85%、下面层不低于80%,冻融劈裂试验残留强度上面层不低于80%、下面层不低于75%。
(5)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能,低温弯曲试验破坏应变普通沥青混合料不低于2000με,改性沥青混合料不低于2500με。
(6)沥青混合料试件渗水系数不大于120min/ml。
2.粘层⑴为使沥青面层各层之间以及平石、检查井等构造物与新铺沥青混合料的接触面粘接良好,在沥青面层各层之间以及平石、检查井等构造物与新铺沥青混合料接触的侧面均须喷洒粘层沥青(粘层油)。
(2) 粘层油采用快裂洒布型乳化沥青、改性乳化沥青,用量0.3-0.6L/m2。
(3)粘层油宜在当天洒布,待乳化沥青破乳,水分蒸发完成,或稀释沥青中的稀释剂基本挥发完成后,紧跟着铺筑沥青层,确保粘层不受污染。
(4)粘层的施工方法及技术要求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的相关规定执行。
3.下封层⑴下封层采用0.8cm厚乳化沥青稀浆封层。
⑵稀浆封层的具体施工要求及改性乳化沥青与级料的技术要求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执行。
4.透层⑴为使沥青层与基层粘接良好,在上基层表面必须喷洒透层油,当气温低于10℃或大风天气,即将降雨时不得喷洒透层油。
⑵透层油宜选择渗透性好的乳化沥青,喷洒后通过钻孔或挖掘确认透层油渗透入基层的深度不小于5mm,并能与基层联结成为一体。
透层油的质量及用量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的要求执行。
⑶透层油必须紧接在基层碾压成型后表面稍变干燥,但尚未硬化的情况下喷洒。
⑷喷洒透层油前应清扫路面,遮挡防护路侧石及人工构筑物避免污染,透层油必须喷洒均匀,有花白遗漏应人工补洒,喷洒过量的立即撒布石屑或砂吸油,必要时做适当碾压。
透层油撒布后不得在表面形成能被运料车粘起的油皮,透层油达不到渗透深度要求时,应更换透层油稠度或品种。
⑸施工方法及技术要求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的相关规定执行。
(三).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工艺及要求1.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温度(1)普通沥青混凝土的施工温度宜通过在135℃及175℃要求条件下测定的粘度―温度曲线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表5.2.2-1的规定确定,缺乏粘温曲线数据时,可参照表5.2.2-2的范围选择,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使用高值或低值,该表部分数据如下表。
当表中温度不符实际情况时,容许作适当的调整。
普通沥青混凝土的施工温度要求:(2)改性沥青混凝土在进行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施工时,宜通过改性沥青的粘温关系,确定改性沥青混合料拌和与压实的等粘温度和操作条件,混合料路面的施工温度通常比在普通沥青混凝土施工温度的基础上提高10℃~20℃。
施工温度根据实践经验并参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表5.2.2-3选择,以下为各工序温度要求参考值。
改性沥青混凝土的施工温度参考值:(3)摊铺的温度和碾压起始温度应以上二表中列出的温度为依据,做试验段,待试铺成功后以试验值为标准实施全线摊铺。
2.沥青砼的拌合及摊铺要求(1)沥青砼必须在沥青拌和厂采用机械拌制,沥青拌和时间应以砼拌和均匀,所有矿料颗粒全部裹覆沥青结合料为度,并经试拌确定,拌和厂拌和的沥青混合料应均匀一致,无花白料,无结团成块或严重的粗细料分离现象,不符合要求时不得使用,并应及时调整。
(2)沥青砼运至摊铺地点后,应检查拌和质量,达不到试验要求的批次,一律不得摊铺,气温低于10℃时,不得摊铺沥青砼。
(3)机械摊铺的混合料除特殊情况外,一律不用人工反复修整,以保证路面平整度达到规范的要求。
(4)要求严格按照规范摊铺沥青面层。
3.沥青砼的接缝要求(1)沥青路面的施工必须接缝紧密、连接平顺,不得产生明显的接缝离析。
上下层的纵缝应错开150mm(热接缝)或300-400mm(冷接缝)以上。
相邻两幅及上、下层的横向接缝均应错位1m以上。
接缝施工应用3m直尺检查,确保平整度符合要求。
(2)纵向接缝部位的施工,当半幅施工或因特殊原因而产生纵向冷接缝时,宜加设挡板或加设切刀切齐,也可在混合料尚未完全冷却前用镐刨除边缘留下毛茬的方式,但不宜在冷却后采用切割机作纵向切缝。
加铺另半幅前应涂洒少量沥青,重叠在已铺层上50-100mm,再铲走铺在前半幅上面的混合料,碾压时由边向中碾压留下100-150mm,再跨缝挤紧压实。
或者先在已压实路面上行走碾压新铺层150mm左右,然后压实新铺部分。
(3)表面层横向接缝应采用垂直的平接缝,以下各层可采用自然碾压的斜接缝。
斜接缝的搭接长度宜为0.4-0.8m。
搭接处应洒少量沥青,混合料中粗集料颗粒应予剔除,并补上细料,搭接平整,充分压实。
(4)平接缝宜趁尚未冷透时用凿岩机或人工垂直刨除端部层厚不足的部分,使工作缝成直角连接。
当采用切割机制作平接缝时,宜在铺设当天混合料冷却但尚未结硬时进行。
刨除或切割不得损伤下层路面。
切割时留下的泥水必须冲洗干净,待干燥后涂刷粘层油。
铺筑新混合料接头应使接茬软化,压路机先进行横向碾压,再纵向碾压成为一体,充分压实,连接平顺。
4. 沥青砼生产、运输和碾压(1)料场的料斗、料仓的安排上要精心考虑,严格按级配进行生产。
(2)为提高混合料的质量,拌和厂对各种材料的贮存要特别重视,矿粉贮存在室内,细集料要加盖,粗集料要堆放在已经硬化的基础上,同时混合料的贮存不得过夜,当天拌和的混合料必须当天使用完。
(3)运料车的车厢底部应涂刷较多的油水混合物,运输过程中必须加盖蓬布。
(4)为保证路面平整度,摊铺应做到缓慢,均匀,连续不间断地摊铺,摊铺过程中不得随意变换速度或中途停顿,摊铺机的速度应放慢到3m/min~4m/min 左右,同时要求摊铺机前要有3台以上的运料车等候。
(5)沥青混凝土的压实度当以马歇尔实验密度为标准密度时,压实度≥96%,以实验段的密度为标准密度时,压实度≥98%。
5.沥青路面质量检验标准:(1)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操作要求严格按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有关要求执行。
(2)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对原材料的质量检查和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由监理工程师根据现场情况可以随时检查,内容和要求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有关规定。
(3)本工程路面质量要求均采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F40-2004)的一级公路、夏炎热冬温、潮湿区、重载交通的标准。
四、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技术要求1.水泥:可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水泥强度等级不低于42.5。
基层及底基层所用水泥应符合国家技术标准的要求,初凝时间应大于4h,终凝时间应在6h以上。
2.基层应选用骨架密实型混合料,并严格控制细料含量和水泥剂量,含水量以减少低温缩裂。
集料最大粒径不大于31.5mm,集料级配范围应符合下表要求。
3.水泥稳定集料的水泥剂量一般为3%~5.5%,当达不到强度要求时应改善级配,水泥的最大剂量不应超过6%。
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上基层的水泥用量宜为5%左右,其7d无侧限抗压强度为3.5M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