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章

合集下载

经济学萨缪尔森

经济学萨缪尔森

经济学萨缪尔森在经济学的广袤领域中,保罗·安东尼·萨缪尔森(Paul Anthony Samuelson)是一位熠熠生辉的巨星。

他的学术成就和思想理念对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且持久的影响。

萨缪尔森出生于 1915 年,成长在一个学术氛围浓厚的家庭。

他自幼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和对知识的强烈渴望。

在学术道路上,萨缪尔森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不懈的努力,一路攀登,成为了经济学界的翘楚。

萨缪尔森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他在经济学的多个领域都有着开创性的研究和深刻的见解。

在微观经济学方面,他对市场结构、消费者行为和企业决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的理论为我们理解市场经济中的个体行为和市场机制的运行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在宏观经济学领域,萨缪尔森的贡献更是不可磨灭。

他将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发展,使其更加完善和易于理解。

他提出的乘数加速数模型,对于解释经济周期的形成和波动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模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经济增长和衰退的内在机制,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萨缪尔森还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的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揭示了国际贸易对各国要素价格的影响,为我们理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和影响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这一理论不仅在学术上具有重要价值,对于各国制定贸易政策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萨缪尔森的著作《经济学》更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之作。

这部著作以其清晰的逻辑、全面的内容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成为了无数经济学学子的入门教材和必读经典。

它不仅涵盖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还包括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国际贸易、经济增长等诸多重要领域。

通过这部著作,萨缪尔森将复杂的经济学理论以一种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为经济学的普及和推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萨缪尔森的学术成就不仅在于他的理论创新,还在于他对经济学教育的重视和推动。

他一生致力于培养经济学人才,他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许多都成为了经济学领域的杰出学者和政策制定者。

经济学(第18版,萨缪尔森经典巨著最新版)

经济学(第18版,萨缪尔森经典巨著最新版)
本书适合于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财经类专业本科生及教师,MPA、MBA、MBA、EMBA学员及教师,理论研究 者,政府工作人员,企事业管理者及一般读者学习和研究之用。
本书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是当代经济学泰斗、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的不朽经济学著作, 自1948年问世以来就广受赞誉,先后被翻译成40多种文字出版,是有史以来发行量最大、今在全球范围内仍然被 广泛采用的经济学教科书。
——摘自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奖辞
萨缪尔森的教科书不仅能够让初学者迅速地概览主流经济学的全貌,而且还能不断地刷新财政学、金融学、 统计学、会计学、制度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的知识。在西方它堪称一部“流动的百科 全书”。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保罗·萨缪尔森(PaulA.Samuelson),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是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研究生部的 创始人。他的许多著作使得他在年轻时就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他是美国第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70年)。 萨缪尔森教授曾长期为美国《新闻周刊》的经济学栏目撰稿,曾担任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的经济顾问,属于那 种能够同普通民众进行交流和沟通的为数极少的科学家之一。萨缪尔森常出席国会听证,并担任联邦储备、财政 部、许多私人机构和非营利机构的咨询顾问。 除了在麻省理工学院做研究工作和经常打网球之外,萨缪尔森教 授还是纽约大学的客座教授。他的6个孩子(包括三胞胎)为萨缪尔森家族衍续了15个子孙。
目录
目录
前言 经济学与互联网 第一编基本概念 第1章经济学基础知识 第1章附录如何看图 第2章现代经济中的市场与政府 第3章供给与需求的基本原理 第二编微观经济学:供给、需求和产品市场 第4章供给和需求的应用 第5章需求和消费者行为 第5章附录消费均衡的几何分析

萨缪尔森《微观经济学》(第19版)笔记(第1章 经济学核心概念)

萨缪尔森《微观经济学》(第19版)笔记(第1章  经济学核心概念)

萨缪尔森《微观经济学》(第19版)第一编基本概念第1章经济学核心概念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经济学概述1.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个体之间进行分配。

其中所包含的最基本的思想为:资源是稀缺的,社会必须以有效率的方式利用有限的资源。

2.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是: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

(1)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一个社会必须决定,在诸多可能的物品和劳务之中,每一种应该生产多少以及何时生产。

例如决定是利用有限的资源生产更多的消费品,还是应当生产较少的消费品和较多的投资品,从而让明天拥有更多的产出和消费。

(2)如何生产?一个社会必须决定谁来生产,使用何种资源,以及采用何种生产技术。

(3)为谁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用什么样方式分配到社会的各个成员中,即怎样分配所生产出的产品。

3.经济学的双重主题稀缺与效率是经济学的双重主题。

经济社会中的生产资源也称之为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资本(其价格为利息)、土地(其价格为地租)、劳动(其价格为工资)。

稀缺是指资源相对于人们无限的需求而言,总是有限的;效率是指最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源以满足人们的愿望和需求。

正是由于资源稀缺性的存在,使得人们必须考虑如何使用有限的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化的需要,这就是所谓的“经济问题”。

4.资源的使用效率及其变动经济学除了“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这三个基本问题外,还研究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社会稀缺的资源是否得到充分使用;(2)社会资源总量的变动;(3)货币的稳定性。

第一章 微观经济学导论

第一章 微观经济学导论

• 第一节 微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 微观经济学大体经历了古典时期、新古 典时期和新古典后微观经济学三个发展 时期。
一.古典微观经济学时期
• 微观经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中期。 威廉·配弟(W.Petty)和皮埃尔·布阿吉尔贝尔 . (B.Bois—guillebert)分别成为英、法两国古 . 典经济学的创始人。在他们的有关经济论著中, 出现了以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基本命题。 尽管他们对这一命题的提出和分析是粗糙的, 但他们都讨论了商品与劳务的价值与价格决定 这一核心问题,这也为古典经济学中劳动价值 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而使经济学第一次成 为一门科学。
• 古典经济学有关微观经济分析的核心理论——价值论 在亚当·斯密(Adam.Smith)手中得到了重大发展。 . 1776年斯密的代表作、经济学经典名著《国民财富的 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的发表,标志 着经济学已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国富论》主 要是研究促进或阻碍财富发展的因素,论证资本主义 制度比封建制度更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 增长。关于价值理论,斯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 劳动创造价值为中心提出了多元论的价值观。
第一章 微观经济学导论
什么是经济学?这个问题看起来容易,实际上是十分困难的。 英国经济学家L.罗宾斯(Robbins) 是:“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它 把人类行为作为目的与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资源之间的关系 来研究。” 美国出版的《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中给的定义是:“按广 泛接受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无限而又有竞争性的 用途中间配置的问题。它是一门研究人与社会寻求满足他们的 物质需求与欲望的方法的社会科学,这是因为他们所支配的东 西不允许他们去满足一切愿望。” 另外还有诸如:经济学研究如何改善社会;经济学研究财富; 经济学研究人们的日常生活事务,如何谋生和如何过得快活; 等等。

经济学原理1经济学基础知识

经济学原理1经济学基础知识

经济学原理课件教材●《经济学》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第16版华夏出版社社●主要参考教材:《西方经济学》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第版第一章经济学基础知识●A介绍1为什么学习经济学?●1.为什么学习经济学?每个人都是经济行为的主体,时刻参与经济活动面对经济决策的选择●2、经济学是什么?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进行有效生产并将产品和劳务进行有效分配的科学。

分配既包括同一时期的分配,也包括同一物品不同时间之间的分配。

时间之间的分配2、为什么会产生经济学?●资源的稀缺性:资源不仅指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也包括时间资源,人力资源以及信息资源。

源也包括时间资源人力资源以及信息资源经济品:稀缺物品或有限物品●人们欲望的无限性●效率:在不会使其他人的情况变坏的前提条件下,一项经济活动如果不再有可能增进任何人下一项经济活动如果不再有可能增进任何人的经济福利,那么该经济活动就是有效的。

效率的两层含义:经济活动是增加福利的(有效果),但也是有成本的。

效率考虑的是成本与收益的衡量2、经济学本质●选择行为:虽然经济行为主体在即定的约束条件下,通过不同的行为方式实现某种目标,但资源的稀缺性和对效率的追求决定了经济人的选择的必然性。

选择意味着自由和放弃(机会成本的概念)●经济学的本质3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规范经济学与实证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的经济行为,包括企业、家庭和个人。

(亚当.斯密)括企业家庭和个人(亚当斯密)●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的总体运行,就业,通货膨胀与增长。

(凯恩斯)●实证与规范经济学:是什么与应该是什么,经济学更多的是实证分析实证与规范的渗透与联系规范性判断●实证与规范的渗透与联系:规范性判断是建立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的。

结构入门:经济学原理理论基础: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理论基础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分析方法:计量经济学、数理经济学应用学科产业组织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与应用学科:产业组织、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公共经济学(公共财政)、货币金融学、制度经济学、农业经济学、货币金融学制度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卫生经济学等方法实证(Positive)研究:研究世界是怎样运行的。

第一讲经济学是什么

第一讲经济学是什么
提出了有效需求的理论体系和通过国家宏观调控以减少
失业、治理萧条的政策主张。
如果说全部经济学所作出的孜孜不倦的努力,都在于寻找 供给和需求的均衡,那么凯恩斯的独到之处就在于,他一反传
统的司空见惯之观点,着力于从需求入手去促成均衡,并且为
需求管理提供了令人信服且完备的理论体系,使经济学发生了 划时代的革命。
例如,私人资本的流动会引发什么?妇女的就业率攀升 会引发什么样的社会变化?企业的竞争为什么会从价格的竞 争扩展到技术创新的竞争上来?为什么在大多数情况下竞争 都是有限的?
Growing economic inequality means that we are moving money and assets from those who can spend it at the bottom to those who cannot spend it at the top.
有效需求是凯恩斯经济学的枢纽性概念。他用这一概
念去解释萧条,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因为货币的购买能力不 足,并由此导致了萧条。
对于如何走出萧条,凯恩斯提出了 大致如下的政策性建议:
①由于萧条时期,人们对未来的预 期更多不确定性,信心不足,因而利率 政策通常效果甚微。因此,主要经济政 策是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维持足够的 总支出水平,其中特别是投资的增长, 推动经济增长,提升经济信心。
斯蒂格利茨教授在经济学的几乎所有主要分支中都作出 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宏观经济学、 货币经济学、 公共财政和 公司金融、 贸易理论、 发展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等等。
除了在专业领域的造诣之外,作为大学课堂上讲授经济 学理论的一线教师,斯蒂格利茨教授倡导引领学生理解现代 经济学的生机与活力,而不是枯燥无味的、与现实生活相隔 离的经济学理论。也就是说,我们应当充分理解现代经济学 原理 —既包括理解现代经济学家如何思考现实世界所必须的 原理,也包括理解当前经济问题所必需的原理。

萨缪尔森:《经济学》英文版目录

萨缪尔森:《经济学》英文版目录

Economics, 18/ePaul A. Samuelson,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illiam D. Nordhaus, Yale UniversityISBN: 0072872055Copyright year: 2005Table of ContentsPart One: Basic Concepts1 The Fundamentals of EconomicsAppendix 1 How to Read Graphs2 Markets and Government in a Modern Economy3 Basic Elements of Supply and DemandPart Two: Microeconomics: Supply, Demand, and Product Markets4 Applications of Supply and Demand5 Demand and Consumer BehaviorAppendix 5 Geometrical Analysis of Consumer Equilibrium6 Production and Business Organization7 Analysis of CostsAppendix 7 Production, Cost Theory, and Decision of theFirm8 Analysis of Perfectly Competitive Markets9 Competition and Its Polar Case of Monopoly10 Oligopoly and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11 Uncertainty and Game TheoryPart Three: Factor Markets: Labor, Land, and Capital12 How Markets Determine Incomes13 The Labor Market14 Land and CapitalAppendix 14 Markets and Economic EfficiencyPart Four: Applied Microeconomics: International Trade, Government, and the Environment15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Protectionism16 Government Taxation and Expenditure17 Promoting More Efficient Markets18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19 Efficiency vs. Equality: The Big TradeoffPart Five: Macroeconomics: Economic Growth and Business Cycles20 Overview of MacroeconomicsAppendix 20 Macroeconomic Data21 Measuring Economic Activity22 Consumption and Investment23 Business Fluctuations and the Theory of Aggregate Demand24 The Multiplier Model25 Money, 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26 Central Banking and Monetary PolicyPart Six: Economic Growth and Macroeconomic Policy27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Growth28 The Challeng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29 Exchange Rates and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ystem30 Open-Economy MacroeconomicsPart Seven: Unemployment, Inflation, and Economic Policy31 Unemployment and the Foundations of Aggregate Supply32 Ensuring Price Stability33 The Warring Schools of Macroeconomics34 Policies for Growth and Stability。

《经济学》教案

《经济学》教案
重点
难点

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基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需求曲线的推导。
教学难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针对本章内容有点抽象,授课中采用启发性的传授式教学法,案例讨论教学方法、课后查找资料主动式方法进行讲述。其中边际效用分析法可采取结合案例讲述,并辅以举例生活中的简单经济现象等方式。无差异曲线可结合图形分析。
《经济学基础》教案
教案专用页
本单元标题:第一章 经济学导论
课时
4




本章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稀缺性、选择的含义,以及这两个概念与经济学的关系,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问题,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了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分析工具,西方经济学发展与演变的历史,学生一般了解就可以,不必作为重点。
对重点内容可通过提醒、重复、红笔书写的方式讲授,对于难点概念要求同学做笔记,并提问。
在语言上使用贴近同学的语言,在内容上通过举生活事例、探讨问题的方式对概念进行学习以实现师生互动。
课外作业与要求
见课后习题与补充作业
参考资料
萨缪尔森等,《经济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寓言中的经济学》梁小民著;《应该读点经济学》常青著;《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李宝元等译;《经济学原理》上下册 作者:(美)曼昆 出版社:三联书店/北京大学:梁小民 译
知识目标
理解平均成本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的关系以及利润最大化的含义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成本和收益的有关概念,平均成本、边际成本有关概念及其关系。
教学方法
授课中采用启发式的传授式教学法、案例讨论式教学法、课后查找资料主动式方法进行讲述。
采用举例、说明、图形描述、归纳总结等分析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的定义
经济学(economics)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 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分配。
稀缺(scarcity):
两大核心思想
效率(efficiency):
现代意义上的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出现的标志是 1935年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发表的革命性巨著《就业、利息与 货币通论》。
※为什么证券业的人比老师赚的钱多?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
规范经济学(normative economics)试图描述世界应该 如何运行的问题。涉及伦理信条和价值判断. ※金融危机下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刺激经济的政策 吗? 穷人应该得到政府的特殊照顾吗?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市场经济、指令经济和混合经济
第1章 经济学核心概念
保罗•萨缪尔森
本章主要内容与结构
A. 导 言 ❖ 撞钟为谁 ❖ 稀缺与效率:经济学的双重主题 ❖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 经济学的逻辑 ❖ 热切的心情,冷静的头脑
B. 经济组织的三个经济问题 ❖ 市场经济、指令经济和混合经济
C. 社会的技术可能性 ❖ 投入和产出 ❖ 生产可能性边界
产出更能令人满意。 3. 为谁生产和分配这些产出。
一个生产活动的例子
可能状态
A B C D E F
奶油 (百万磅)
0 1 2 3 4 5
大炮 (千门)
15 14 12 9 5 0
生产可能状态的说明
生产的可能状态是指,给 定投入时最大的可能产量。 可能状态
否则,结果将不是唯一的。 A
B
C
D
E
F
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是指,选择一种东西意味着要 放弃其他一些东西。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经济的总体运行
A.3 经济学的逻辑
依据统计数据和历史资料,或是通过分析和利用已有的理 论,来得出有意义的观点和见解(理论或模型)。
最终再回到实际中检验得出的观点和见解。为此,经济学 家专们发展出一种被称为经济计量学(econometrics) 的方法。
经济推理中的一些常见的谬误
奶油
0 1 2 3 4 5
大炮
15 14 12 9 5 0
生产可能性图示
大炮
A
15
B
C 12
D 9
可能 状态
奶油
大炮
A 0 15 B 1 14
6
E
C 2 12
D3 9
3
E4 5
F
F50
O
1 2 3 4 5 奶油
C.2 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含义
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PPT):表示一个经济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 定时所能生产的产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服务。
投入 生产活动 产出
生产要素
投入的另一个叫法是生产要素(factors of production)。 生产要素可以分为三类,即土地(代表自然资源)、劳动
和资本,称之为生产三要素。 生产要素都是指实物,不包括生产中的货币资本。
用投入与产生表述三大基本经济问题
1. 产出什么,产出多少? 2. 如何产出——也即用何种技术组合来进行投入,以便让
课前思考
1. 什么是经济学? 2. 为何要学习经济学? 3. 经济学的主题是什么? 4. 经济学的两大分支? 5. 经济学的逻辑? 6. 经济组织的三个基本问题是什么? 7. 理解生产可能性边界并能灵活应用。
A.导 言
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
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的一条最重要的理由是,在你 的一生中——从摇篮到坟墓——你都会碰到无情的经 济学真理。作为一个选民,你要对政府赤字、税收、 自由贸易、通货膨胀以及失业等问题做出判断,而对 这些问题只有在你掌握了经济学基本原理之后,才能 够得以理解。
[美]保罗萨缪尔森
A.1 稀缺与效率:经济学的双重主题
经济学是什么?
若干重要的定义: 研究金融市场行为,包括利率和股价 探究为什么世界上的国家有穷有富 研究商业周期 考查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全球化的经济影响 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并就资源有效利用的激励方式
提出建议 提出并回答政府采用何种措施才能达到既定的重大目标
三种典型的解决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问题的经 济组织模式:
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y) 指令经济(command economy) 混合经济(mixed economy)
经济模式之间的较量
指令经济的模式会有意无意地阻碍经济生产中的技术进步。 在当代,产品的花色品种增多,更新更替速度加快,计划
经济体制落后了。 当然,我们也不认为市场经济就是万能的,否则也不需要
“经济学”了。
C.社会的技术可能性
造出的的每一支枪,下水的每一艘军舰,发射的每一枚火箭,归 根结底,都意味着对那些忍饥挨饿的人们的一种偷盗.
——德怀 特·艾森豪威尔总统
C.1 投入和产出
投入(inputs)是指用于生产活动的商品和服务。 产出(outputs)是指由生产活动生产出的有用的商品和
B.经济组织的三个经济问题
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what)? 如何生产(how)? 为谁生产(for whom)? 如果我们引入公平性(equity),那么可以把经济组织的三
个基本问题与稀缺性、有效性和公平性对应。
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实证经济学(positive economics)试图描述世界是什么 的问题。
后此谬误或称因果谬误(the post hoc fallacy):根据 发生于其后者,得出是其结果的结论。
误用“其他情况保持不变”条件(failure to hold other things constant):仅仅依据假定“其他情况保持不变” 的条件得出结论。
当你分析一个变量对于经济体系的影响时,一定要保持 其他条件不变 合成谬误(the fallacy of composition):将局部正确 的结论推向整体。
生产可能性边界表明在一特定时期内生产不同物品之间的 权衡取舍。
生产可能性边界
大炮
A
15
B
12
C
I
D
9
U
6
E
不可能达到的状态
可能达到的状态 (无效率的状态)
3
F
O
奶油 12345
大炮
A
15
B
12
9
6
经济社会的选择
要想多一点大炮, 只能少一点奶油
C D E
要想多一点奶油, 只能少一点大炮
3
F
O
奶油 123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