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海工市场

合集下载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面临的困境和解决措施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面临的困境和解决措施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面临的困境和解决措施摘要:海洋中含有物种丰富的大量的资源,是一个战略性发展领域,更是沿海国家稀缺资源得以有效解决的新途径。

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海洋工程装备的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如配套能力极为不足、总承包能力不足、企业科研合作薄弱。

因此,我们有必要针对当下国家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面临的困境,制定合理、可行的应对措施,强化海洋工程装备发展,保证海洋权益不受侵害,实现海洋资源的高效利用,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稳步发展。

文章对当前国内海洋装备制造行业发展中所面临的困难进行了阐述,对国家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行业如何摆脱困境展开了探索,以期为有关广大相关人士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产业前言:在我国海洋产业将来发展中,应以高技术发展大型海洋装备制造业为方向,提升国产装备和关键施工设计技术的配套率,进而全面提升海洋产业水平。

我国政府部门以及海洋企业当下所肩负得主要责任就是要提高对研发的重视程度,并加大力度,充分保证核心配套设备的自给率。

与此同时,要深刻的认识到给予产业发展足够支持、完善产业链的重要性,多与国外发达国家协作,打造一流的国家合作平台,推动中国海洋装备制造业未来健康发展。

1我国海洋装备制造业面临着发展困境1.1配套能力极为不足,总包能力缺乏国内海工设备平台需要多种配套规格,技术要求高。

开发相对困难。

因此,要求海洋工程建设环境具备很强的适应能力和维护能力。

目前,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供应商垄断了大部分高端设备,并且低端配套方面的份额,也占据着很大的比重,相比之下,我国仅在低端配套上占有少许的比例。

通常情况下,高端配套设备需要从其他国家引入。

除此以外,国内海洋工程主要核心配套设备的通用性不是很理想,要想获取全球售后的支持也是很难的,中国产品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并不令人满意。

受配套产业发展滞后影响,许多海工企业只能完成设备主体结构的简单施工,以分包项目为主,整体承包能力很弱。

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分析

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分析

政府希望地方产业朝多元化 、 高端化发展 , 国不少船企和 陆 中

致认可 , 订单量不断增加 。 目前 , 吉宝岸外与海事公 司接获 的
上重 型装备企业开始涉足海洋装备制造业 。 这些企业本身具有 订单总价值已经超过 6 亿美元 。 0 1 1 月 以来 , 4 自2 1 年 O 全球共 多年工程机械制造研发的先天优势 , 相对于欧美 、 国、 韩 新加坡 签署 3 条深水钻井船新造 订单 , 中已确定 的有 l 艘 , 4 其 8 选择
工程制造业 的发展也会相应地带动船舶制造 、 更恶劣海况 , 大功率的推进器能使平台长期保持位置不变。大功 机械加 工 、 化工 、 能源 、 材料等产业的发展 , 对 率绞车甚至要达到 6 0 — 00 p以上。水下机器人、无线电通 00 7 0 h
国民经 济在 当今 国际经济低迷 中保 持逆势增 信、 动控制等多项高尖端技术集成不断得到突破及运用。 自 长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2 1 年 , 0 0 工信部下发 设计和关键设备依赖进 口导致项 目管理协调难度大 、 生产
造, 但其核心技术和关键产 品仍依赖欧美 、 日生产商提供 。 韩 绝
大多数企业没有生产高端海工产 品的资历和经验。 国家工业和 ( 作者 系上海海事 大学物流工程 学院 2 1 0 0级硕士研 究生)
图 与法SH M T A 理E E A 方RR 论I EC RN KG
我国是拥有 14 0公 里海 岸线的海洋资 信息化部装备司司长张相木在 2 1 年 中国国际海洋工程发展 80 00
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分析 遇ຫໍສະໝຸດ 又直面 巨大的挑战。 ◇
源大国 , 海域油气资源相 当丰富 , 目前 的勘 论坛上指出 , 且 目前国内已进入和计 划进入海工领域的企业超过 探率不高 ,海洋资源勘探 有着巨大 的开发潜 3 , 0家 相关地方政府招商 引资 的热情很高 , 但对海工装备市场 力。由此可见 ,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市场需求 巨 知之甚 少 , 方面有责任 向其介 绍市场行情 。在造船能力已 有关 大。 但同时 , 我国海洋装备 自给率不高 , 深海油 经过剩的情况下 , 地方政府再动员一些没有涉足过这一领域的 气开发技术远远落后 于世界先进 国家 。可 以 企业进军海工装备市场是不可取 的。同时 , 提醒承担投资风险 说 ,中国海洋工程装 备产业既面临难得 的机 和经济责任 的投资者 , 在进入海工装备市场 时必须冷静分析和

日渐崛起的中国海洋工程市场

日渐崛起的中国海洋工程市场

日渐崛起 的 中国海洋工程市场
咖 i 啪 喜 枷 季 量 } 三 伽 。
0 9 1 月 ,南 通 中远 船 务 工 程 0年 1 国造 船厂 积极参 与建造 高附加值 的海
厶 有 限公 司向Svn ea公司交 付 了世 界
上第 一艘 圆筒 型钻井平 台—— “ ea Svn Di r re”。这艘 自航式钻井平台的工作水 l l
Cl r s n Re e r h Se vc s a k o s a c r ie
过去 的十年是 中国造 船厂在世 界 海洋工程领域持续扩张的十年。如 “ 本 月图表”显示 ,中国在全球O V ( S 海洋
创造 了绝佳 的机会 ,中国造船企 业也
得 以在世界 海洋工 程领域 写下浓 墨重
。 。
。 糍
慨 黜 l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耄 謇 言
CLA RKS oN
懈 耄 鼢 耋
队 器 f M
¨ ¨ 一 一 一 — … … … … … … … … … …
www.r1 o c s. m WWW,l k o sn t c cars n .e
……………………… …
彩 的一笔 。而 “ e a r lr 的交付 Sv nD ie” l
工程辅助船 ) 建造市场的份额从20 年 00 的1%一举攀升至20年 的3%。 3 09 2
尽管在2 0 年 ,全球海洋工程 市 09 场遭 到经济危 机 的冲击 ,导致 中国的
表 明 ,中国的海工 制造商 们将建 造越
高端海工产 品
在O V 产迅速 增长 的同时 ,中 S生
国造船企 业更是 向MD ( U 可移式钻 井 装置 )和F S ( P O 浮式生产储油装置 ) 市场大力进军 。目前 ,全球在建的 18 5 艘MD U中 ,有3 艘正在 中国建造 ,包 3

加快突破深水核心技术装备开发——专访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王锦连

加快突破深水核心技术装备开发——专访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王锦连

海海洋工程装备;海 洋工程装备 的
设计水平也得到 了相应的提 高, 自
升式钻井平 台、系列化F P s 0 、各类海
工工作船 、辅助船具有 自主 设计能
3 月。中国船舶工业行 业协会秘 书长 王锦连接 受本刊记者专访
力 ,深海半潜式钻井平 台、钻井船
中国是能源消费大国,也是海洋 大 国,中国南海等海域蕴藏着丰富 的海洋 资源 ,发展海洋经济和建成
中国力量在海工市场 中崛起
《 石油与装备 》:作为业 内专 家 ,您如何看待我 国海工产 业的发
展现状?
工程装 备制造业 带来好 的发展机会 和潜在 的市场 空间。 日前 ,本刊记 者专访 了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
书长王 锦连 ,针对海洋工程装备产 业发展 现状 、存在 问题及应对措施 等内容进行诠释 。
海工专题 ・ 专 访
加 快 突破 深水核 心技 术装 备 开发
专访 中国船舶 工业行 业协会秘 书长 王锦连
口 本刊记者 / 张 瑜
第一艘浮式生产储油轮 ( F P S 0 )。但 是, 由于缺乏全方位 的对外开放 ,
主要面 向国内市场 ,浅海开发以及 九十年代市场处于低迷等原因,海 工装备业整体发
研发设计和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 术依赖国外;三是本土化配套能力 不足 ,核心装 备和系统主要依赖进 口;四是专业化体系没有形成,相
气水合物、海底金属矿产、海洋 生
物 资源开发利 用装备 。具体来讲 , 就是近期 以深海装备技术为重点, 远期以攻克水下生产系统为 目 标。 三是强化科研 开发创 新 。我们 要加大科技投入,培育高端工程设 计、基本设计 、功能模块设计技术
大力发展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加快

需求增长,FPSO掀制造小高潮

需求增长,FPSO掀制造小高潮

需求增长FPSO掀制造小高潮海工市场在原油价格持续上涨带动下迎来了复苏,而在这波“小阳春”里,作为海上石油开采产业的重要装备之一,FPSO市场水涨船高,需求量急速增长,石油公司下单热情高涨,为海工行业带来不少新接订单量的同时,也推动了海工制造企业生产经营正常有序修复。

展望未来,这一趋势有望在较长时间里延续。

对于海工企业而言,如何抓住这个小高潮走出困境,实现乘风破浪再创辉煌,既是现实发展的需要,又是企业应有的战略意识。

“海上石油工厂”FPSO即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装置,是对开采的石油进行油气分离、处理含油污水、动力发电、供热、原油产品的储存和运输,集人员居住与生产指挥系统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海上石油生产装置,被誉为“海上石油工厂”。

FPSO具有抗风浪能力强、适应水深范围广、储/卸油能力大,以及可转移、重复使用的优点,广泛适合于远离海岸的深浅海海域及边际油田的开发,是海上油气田开发的主流生产方式,也是海洋工程高技术产品。

它分为自航式和固定式两种,其系统主要由系泊系统、载体系统、生产工艺系统及外输系统组成,涵盖数十个子系统。

FPSO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其作业原理是﹕通过海底输油管线接收从海底油井中采出的原油,并在船上进行处理,然后储存在货油舱内,最后通过卸载系统输往穿梭油轮。

我国第一艘FPSO是1989年由708所设计、沪东中华建造的“渤海友谊”号。

经过30多年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FPSO制造与应用国,拥有FPSO数量与总吨位均居世界首位。

我国不断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不但FPSO设计建造进入先进行列,而且自主化程度高,包括压力容器、泵类、吊机、空压机、锅炉、污水处理设备、消防救生设备、高低压盘、电缆等均实现国产化。

我国有很多船厂都具备建造FPSO的能力,外高桥造船、沪东中华、江南造船、中船澄西、振华重工、中集来福士、招商重工、大船集团、中远海运等都是其中佼佼者。

近年,我国更是在FPSO领域取得了技术重大突破和领先优势,推出了一批新型产品,如中海油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首艘圆筒型FPSO“海洋石油122”日前已完成船体建造;招商工业海门基地交付了国内首艘海陆一体化智能FPSO“海洋石油123”;天津博迈科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交付了世界最大吨位之一的FPSO“SEPETIBA”轮;大船集团交付了全球首艘M350型FPSO“Bacalhau”号。

钻井船在海洋工程装备市场的前景

钻井船在海洋工程装备市场的前景

浅析钻井船在海洋工程装备市场的前景摘要:随着钻井船在海洋工程装备市场的飞速发展,钻井船已经成为了海洋工程市场的一个热点。

本文对这一现象做出了分析和预测。

关键词:钻井船;海工装备;市场前景中图分类号:u674.38+1钻井船(drilling ship)是采用锚泊系统或动力定位系统,使船锚碇于海底井口上方进行钻井的装置,现代钻井船多为专门设计,全部钻井和生活设施都在船上,能自航并有向大型化发展的趋势。

1.钻井船的概况用来在水上钻井并移位的船。

钻井时漂浮水上,适于深、浅水作业。

多将井架设在船的中央,以减小船体摇荡对钻井工作的影响。

具自航能力,无自航能力的称为“钻井驳”。

采用锚泊系统或动力定位系统,使船锚碇于海底井口上方进行钻井的装置。

早期形式为钻井驳船,多用旧船改装,只适用于浅海风浪较小的海域。

现代钻井船多为专门设计,全部钻井和生活设施都在船上,能自航并有向大型化发展的趋势。

移动灵活、适应水深大、自持能力强。

缺点是受风浪影响大、稳定性差。

采取的技术措施有:①设减摇水仓以减轻船的摇摆,但效果不明显;②采用中间锚泊系统,船中间有一个可转动的大圆筒,筒上安钻机、井架等,筒下用锚链与海底连接,船可围绕圆筒旋转,使之常处于迎风迎浪的位置以减少船的摇摆和位移;③安装一套水下器具,包括柔性接头、伸缩钻杆和升沉补偿装置等,以适应钻井船的摇摆、位移和升沉;④安装动力定位系统,可使船的性能显著提高,在波高7m、流速1.5kn (节)、风速25m/s的海况条件下可以保持固定位置。

能在150~1400m的水深海域作业。

动力定位系统由声纳发生器、接收器、电子计算机及纵向、横向螺旋桨组成。

水下井口的声纳发生器发出信号,船底的接收器能测出船的偏移方位和数值并输入计算机,计算机自动控制相应的螺旋桨运转发出推力使钻井船复位,不需抛锚。

2.钻井船的发展概况据相关机构统计,2012年全年全球成交各类钻井装备合计56座/艘,合同总额约229亿美元,无论订单数量还是合同金额均已远远超过以前的全年成交量。

中国海工迎来市场洗牌机遇

中国海工迎来市场洗牌机遇
与 我 国船 舶工 业 的 “ 一枝 独秀 ” 据 工信 部公 布 的统 计数 据 显示 , 相呼应 ,随着船舶业 的复苏 ,国际海工 市场也逐渐向好 。有关数字显示 ,2 0 08
洋船 业 即 将推 出新 一 代钻井 船 ,中远 船 务也 与 巴西在 谈 深海 半潜 式项 目, 烟 台莱佛士船厂 、T C S 海洋集 团及英国 Mo nu ( metm 钻井服 务商 )三家联 合投 标获得一艘 自升式平 台建造和租赁的合 同 ,以及去年上 海振华重工获得伊朗l 0 亿美元 钻井平 台及钻机合 同,我国海工 装 备业呈现欣欣 向荣之景象 。业内人士
热 点关 注
中国海 工迎 来 市场 洗牌 机 遇
口 本 刊 记 者 / 子 秦 柳


石 油石化 技 术装 备展 览会 ( 以下简 称
cp e 0 0)的热度不 减 以及 近期 的市 ip 2 1
场表现 ,让整个行业备受鼓舞。 本届cp e 展企 业有近 1 0 家 , ip 参 20 其 中百 平米 以上 的 国 内知名 企业 逾百 家,除 中石油 、中海油等油公 司外 ,不
苏的支撑下 ,2 0 年下半年 以来国内船 09
市逐渐 “ 冻” 。7 l 解 Y ,全 球新接船舶 订单6 0 吨 ,环 比劲 增逾2 0 3万 0 %。其 望 ,发 掘 国 内市场 ,提 高船 舶配 套 国 中 ,中国船厂独揽7 %的份额 ,在逆境 产化率势在必行 。 0 中显示了较强的竞争 力。
次 大的危 机 都会促 成行 业格 局 的重 新 洗牌 。在 国 际金融 危机 的 影响 下 ,部
“ 糕 ”。 蛋
认为 ,未来几年 ,海洋工程随着造船业

并向 中国转移的趋 势将逐渐走强 。

三用工作船市场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三用工作船市场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中国船检 CHINA SHIP SURVEY 2019.186市场 Market三用工作船市场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中国船舶工业经济与市场研究中心 彭晨阳 刘二森马力和8000~12000马力的小中型三用工作船是目前船队的主力船型。

尽管深远海是未来海洋油气开发的大趋势,但500米以内的海域仍是目前海洋油气开发的主战场,因此小型和中型三用工作船依旧是市场需求的主力。

截至2018年9月底,全球三用工作船船队的平均装机功率为7947马力,其中小型三用工作船(4000~8000马力)占比高达60%,中型三用工作船(8000~12000马力)占比也达到15%。

而大型(12000~16000马力)、超大型(16000马力以上)三用工作船占比均为10%,通常会部署在处于深水或恶劣海况的油气田项目,如北海、美国墨西哥湾、西非以及澳大利亚西北部地区。

中东和亚太是三用工作船需求的主要区域。

三用工作船的运营非常本地化,只有租金、运营成本等出现长时间且足够大的差异,才会促使船东改变船队布置区域。

当前来看,与平台供应船相比,亚太、地中海、中东和印度次大陆等地区对三用工作船的需求更大,而北美、西北欧、拉美等地区对平台供应船的需求量明显高于三用工作船。

这归因于亚太、地中海、中东和印度次大陆等地区存在较多的油气开发勘探区,平台拖曳业务较多,对三用工作船的需求更大,而北美、西北欧、拉美等地区成熟的油气田相对较多,对平台供应船需求更为强劲。

受低油价带来的市场低潮冲击,三用工作船的船队规模出现萎缩。

在经历了上世纪两次石油危机以及新世纪以来的快速增长后,近几年来受国际油价下跌和海上油气开发投资规模缩减的影响,船队规模有所下滑,截至2018年9月底,全球共有不同规格的三用工作船2566艘,较2014年以来最高值下降2.1%。

运营市场温和复苏,装备供应过剩形势有所改善。

伴随着全球油气公司勘探开发支出的增长,三用工作船市场需求量回暖上升,截至2018年9月,全球三用工作船在租2017年以来,三用工作船运营市场虽然显现出初步的复苏迹象,但供给严重过剩,租金费率持续低位,运营商经营困难,市场寒意未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工商时报/2013年/12月/13日/第B01版
新财富钱经
海工行业:海阔凭鱼跳
海洋装备的未来指向高技术化深水化和自主化
本报记者孙永剑
正当造船业面临整体过剩困局之时,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工业)却利好频传,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于传统造船业的新路。

12月6日,总投资50亿元的武桥重工桥梁与海工装备产业园在武汉开工,这是我国最大的海工装备产业园之一。

据悉,海洋工程装备是我国“十二五”高端装备制造5大突破方向之一,在工业“十二五”规划中预计新增的4个千亿元产业里,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是重点。

未来空间广阔
据已公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造船完工量602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1.4%,新承接船舶订单量204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43.6%。

订单量不足以及船价下滑、银行收紧信贷等因素导致个别船厂倒闭。

造船业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产能过剩的双重打击,整个行业进入严寒期。

然而,与传统造船业迥异,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同期表现却颇为抢眼,全行业共接获主要海工装备订单31艘/座,金额合计约为46亿美元,相比2011年的46.7亿美元,订单总额基本保持不变。

从装备类型来看,业内共获13座自升式钻井平台、1座半潜式平台以及2艘钻井船,4艘FPSO订单。

除此之外,还获5座钻井辅助平台,1艘FLRSU订单。

在海洋工程船舶方面,中国各船厂共承接84艘海工船订单,居全球海工船建造市场首位。

有资料显示,中海油计划未来5-10年将投资1200亿元购置海油装备用于海上油气勘探和开发,主要包括建设各种平台70多座(包括钻井平台、生产平台、深海FPSO、物探船、大型起重船、深水排水管、大马力三用工程船等);中石油计划在2020年前投资600亿元新建57个大型海油装备,包括深水半潜平台4座,自升式平台11座,其他各类平台6座,海洋工程辅助船36艘等装备;而中石化也正在积极运作海油设备的事宜。

放眼世界,全球海工业同样表现不俗。

今年前三季度,全球海工装备成交额445亿元美元,2013年有望连续第三年实现年成交额超600亿美元。

鉴于内外部环境向好,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中国海工行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预计未来将获得长达50年的发展期。

除刚刚动工的武桥重工桥梁与海工装备产业园,以及正在新建的若干个海工投资项目,加上之前中海油在珠海投资50亿元建造的深水海工装备制造基地,目前国内已初步形成了以环渤海湾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中心的海工装备总装和配套设备产业集聚区,基本形成了我国海工产业战略布局。

工信部等五部委已于2012年2月正式印发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了明确的发展目标:2015年、2020年,海工装备制造业年销售规模达到2000亿元、4000亿元(油气开发装备规模约1000亿元),工业增加值率(总产值扣除消耗和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总产值,类似利润率)分别提升3个百分点,国际市场份额达到20%、35%。

同时重点培育5-6个总承包商,2015年、2020年单个年销售规模达到200亿元、400亿元;关键设备配套率2015年、2020年分别达到30%、50%以上。

进入产业上升周期
就现状而言,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值正呈现出上升态势,至2015年占全球份额预计将达到
20%。

从产业国内发展现状来看,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已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是未来10年海洋工程装备的发展重点,海上风能、海水淡化等技术装备也具有较好发展前景。

另一方面,在“十一五”期间,全球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年市场规模约500亿-600亿美元,中国油气开发装备年销售额约300亿元,已占据了世界市场7%的份额。

此外,我国已基本实现潜水油气装备的自主设计,但整体海工装备制造行业仍处于产业链低端,配套能力还存在较大不足,核心设备和系统主要依靠于进口,未来5-10年将会是产业发展关键期。

公开资料显示,当前全球海工装备需求仍处于下行周期内,最近1-2年海工业务的增量难以有效弥补造船企业民船订单下滑的负面影响。

但是,在油气价格保持高位的背景下,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经济性已经充分体现,未来新租约的陆续释放将有效消化现有新装备,在全球经济回暖的时候,海工装备制造业将迎来新的上升周期。

海工装备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泽华表示,海工装备市场繁荣的背后是大量高价值订单的涌现,2011年钻井装备平均价格3.97亿美元/座,相当于8.5艘18万吨散货船。

而分析认为,随着各国对大陆架资源的日益重视,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开始步入黄金发展期,海上油气田勘探、开采设备的发展前景很被看好。

此外,海工研发能力也在迅猛提升,这表现在国内船企首先在钻井平台相关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

国内自主开发的350英尺自升式钻井平台基本设计获得船级社认可,400英尺自升式钻井平台也先后完成了基本设计并获得国外船级社的认可,适用于北海作业的500英尺自升式钻井平台自主设计方案宣告完成。

中海油服成功研制1500米半潜式钻井平台船位仪及水下电视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

中海油承担的863计划“深水海底管道铺设技术课题”通过国家验收,极大地提升了我国深海油气开发能力,表明国内水下生产系统配套技术正稳步发展。

在海洋资源探测装备发展方面,我国自主研发的“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在2012年6月达到6965米的下潜深度,超越日本,创世界纪录,使我国在深海探测开发方面占据了战略主动。

据悉,2013年“蛟龙”号技术的实际应用转化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除此之外,各大船企及民企争相在国内外设立研发中心和技术公司,极大地增强了我国海洋工程企业进行自主研发、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和垄断的能力。

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表示,海工装备产业对于技术和资金的要求较高,公司研发投入高、压力大,而产品生产周期一般较长,对资金的需求量也大,政府的相关扶持和税收优惠对于产业和公司的帮助十分重要:“从现在来看,我们的海工装备行业还属于初级阶段,全球市场占有率不高,产业技术提升的空间也还很大。

但是,从长远来看,发展以海工装备产业为代表的海洋经济是大趋势。

一方面产业利益驱动,一方面有国家政策支持,海工装备未来潜力巨大。


产业布局呼唤转型
据悉,为推动我国海工装备高端化和自主化进程,工信部、财政部等部门正研究针对海工高端设备的税收和财政扶持政策,海工业有望获得政策红利。

权威人士透露,下一步将从多方面入手发展高端海工装备。

一是提升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科研课题立项向提升核心竞争力倾斜;二是落实免税、增值税优惠和投资补助政策。

该人士表示,目前工信部、财政部已形成初步方案,将进一步落实对海洋石油钻机、钻井平台、海上风机等配套设备的税收减免,特别是对新设计的升级换代首套装置实行免税政策。

多位专家和业内人士认为,海洋装备的高技术化、深水化和自主化是未来发展趋势。

对此,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李国安表示:“我国海洋装备产业布局已经初步形成,但仍存在海洋高端装备设计能力和配套研发较差,工程总包能力不足等问题。

”据悉,目前我国海洋工程技术处于世界第三梯队,相比欧美、韩国和新加坡还有一定距离,未来海上风电、海洋油气开发要从近海向深海推进,相关设备也应向深水化、浮式化和集成化转型。

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上述转型更显迫切。

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海洋工程专业委
员会副主任亢峻星说,我国高端海工装备国产化率已从过去的5%提高到10%-15%。

虽然与国外相比还有差距,但近年来取得明显进展。

业内人士分析,海洋装备的高端化将带动一批上市公司发展,包括中国重工、中国船舶、海油工程等设备和工程总包商。

另外,不少造船厂也在向海工装备制造领域转型,由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宝钢等发起设立的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陈刚介绍,目前公司海工装备的业务比重已达30%-40%,未来计划更多投入高端海工装备领域,提高制造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