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题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题一、单选题:1、1927年4月建立的国民党南京政府所代表的阶级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

2、中国共产党开创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井冈山。

3、中国共产党建立工农苏维埃政权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4、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开始于南昌起义。

5、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

6、局部抗日战争开始于九一八事变。

7、全国性抗战开始于七七事变。

8、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是平型关大捷。

9、中国共产党在同顽固派作斗争时应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10、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土地政策是减租减息。

11、日本制定了“把满洲从中国本土分裂出去,自成一区,置于日本势力之下,以图将来”的侵略方针,表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目的是侵占东北,进而侵占全中国。

12、中共全面抗战路线与国民政府片面抗战路线的最大区别在于依靠哪些力量抗日。

1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标志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播发《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4、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个命题是在六届六中全会。

15、整风运动的最主要的任务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

16、提出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入城市的会议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7、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执政党建设问题的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8、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19、中国革命中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指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21、新中国成立后的头三年,全国人民集中力量要完成的主要任务中不包括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22、1951年底到1952,党和政府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

23、建国之初,新中国同苏联订立的中苏同盟条约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4、中共八大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定位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求与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求的矛盾。

专升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参考

专升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参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参考一、单选题1.第一次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B.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C.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D.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洗劫和烧毁圆明园的外国侵略者是A.日本侵略军B.俄国侵略军C.英法联军D.八国联军3.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外国侵略者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A.《天津条约》B.《北京条约》C.《辛丑条约》D.《马关条约》4.中国近代史上,人民群众第一次大规模反侵略的武装斗争是A.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B.太平天国抗击洋枪队的斗争C.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5.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思想主张是A.物竞天择、适者生存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师夷长技以制夷D.振兴中华6.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A.安庆战役B.长沙战役C.北伐失利D.天京事变7.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规模较大的近代军事工业是A.湖北枪炮厂B.马尾船政局C.江南制造总局D.天津机器局8.武昌起义前夕爆发的保路运动中,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的省份是A.广东B.湖南C.湖北D.四川9.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总统选举法》C.《钦定宪法大纲》D.《中华民国约法》10.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发表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是A.《阿Q正传》B.《狂人日记》C.《药》D.《祝福》1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间,中国反侵略斗争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是A.经济技术落后B.社会制度腐败C.思想文化保守D.军队指挥失误12.不含有割地内容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件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13.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B.中日甲午战争C.八国联系侵华战争D.第一次鸦片战争14.“振兴中华”的口号的提出者是A.孙中山B.周思来C.鲁迅D.梁启超15.被誉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是A.林则徐B.魏源C.李鸿章D.康有为16.被称为“中国不败而败的战争”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法战争D.中日甲午战争17.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事件是A.《北京条约》的签订B.《中法新约》的签订C.《马关条约》的签订D.德国强占胶州湾18.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为了解决中国共产党的A.组织路线问题B.思想路线问题C.政治路线问题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问题19.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会议是A.共产党一大B.国民党一大C.共产党三大D.国民党二大20.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是A.秋收起义B.上海工人武装起义C.南昌起义D.武昌起义二、多选题1.关于租借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898年,德国强租山东的胶州湾B.1898年,沙俄强租旅顺口、大连湾及其附近海面C.1898年,英国强租山东的威海卫及香港对岸的新界D.1899年,法国强租广东的广州湾及其附近海面2.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主要形式为A.扶植收买代理人B.租借港湾C.迫使中国举借外债D.划分势力范围3.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出现过一些“盛世”,包括A.清代“康雍乾盛世”B.汉代“文景之治”C.唐代“开元盛世”D.唐代“贞观之治”4.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的主要目的是A.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B.麻痹中国人民的精神C.摧毁中国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D.灌输民义思想5.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国家除了俄、日、英、法、美外,还有A.奥地利B.意大利C.荷兰D.德国6.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主要来源是A.农民B.破产的手工业者C.城市贫民D.中小地主7.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包括A.林则徐、魏源B.王韬、薛福成C.马建忠、郑观应D.李鸿章、曾国藩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5 ACCAB6-10 DBDAB11-15 BDDAA16-20 CDBBC二、多选题1 ABCD2 BD3 ABCD4 ABC5 ABD6 ABC7 BC。

(完整word版)中国近代史纲要期末复习题库及答案

(完整word版)中国近代史纲要期末复习题库及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练习题第一专题(第一章)一、单项选择题1、从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代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社会性质是()A. 奴隶社会B. 封建社会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 资本主义社会2、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A. 小农经济B. 商品经济C. 市场经济D. 个体经济3、在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B.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C. 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D. 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4、以下哪个条约是日本帝国主义强行割占了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A、《马关条约》B、《南京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5、以下哪个是外国侵略者控制中国政治的重要手段之一()A、赔款B、把持中国海关C、制造舆论D、进行宗教宣传6、以下哪个人物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A、林则徐B、魏源C、郑观应D、康有为7、()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

A、梁启超B、严复C、孙中山D、毛泽东8、以下哪个条约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开工厂()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望厦条约》D、《马关条约》9、以下哪个措施是外国资本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枢纽()A、阻碍民族工业发展B、在中国设立银行C、控制交通D、实行商品倾斜10、()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A、林则徐B、魏源C、郑观应D、康有为11、()翻译了《天演论》一书。

A、林则徐B、魏源C、郑观应D、严复12、()指挥清军在中越边境前线大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

A、冯子才B、邓延桢C、林则徐D、李鸿章13、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取得驻兵权的条约是()A、马关条约B、望厦条约C、天津条约D、辛丑条约14、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是()A、林则徐B、道光帝C、关天培D、琦善15、在中国最早设立租界国家是()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法国16、西方列强勒索赔款最多的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辛丑条约D、马关条约17、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谋,在下列哪件事后达到高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三湾改编参考答案:1927年9月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失败之后,在江西省永新县的三湾村,毛泽东对起义部队进行了改编。

三湾改编的主要内容是,将原有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在部队中建立共产党各级组织,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成立各级士兵委员会,部队内部实行民主管理。

三湾改编成为建设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

2、《资政新编》参考答案: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提出了《资政新编》。

《资政新编》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各方面,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

这一致命的弱点,决定了这个方案从一开始就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3、过渡时期总路线参考答案:1953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明确规定: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条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它的实施,使中国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4、三大战役参考答案: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对国民党军队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前后历时4个月零19天,共歼灭国民党军队有生力量154万余人。

三大战役是决定中国命运的战略决战,它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5、八一南昌起义参考答案: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率领共产党掌握或影响下的北伐军2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

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是:第一,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题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题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斗争1、外国列强是如何侵略中国的?它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怎样的灾难?2、为什么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3.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及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4、近代中国人民是如何进行反侵略斗争的?5、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6、清中叶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主要表现有哪些?7、简述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8、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什么?特点有那些?9、简述外国列强对近代中国进行的政治控制。

10、简述外国列强对中国经济命脉的操纵。

11、简述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形式.12、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矛盾。

1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有哪些?14、简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15、简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6、中国近代社会的阶级构成和阶级关系有哪些变化?17、中国的工人阶级是怎样产生的?具有哪些特点?18、试述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19、试述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未能实现的原因。

20、19世纪70—90年代,帝国主义列强是如何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21、如何认识天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以及失败的原因、教训?2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以及失败的原因、教训?23、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以及失败的原因、教训?24、简述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

25、简述《天朝田亩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26、简述《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并对其作出评价。

27、简述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发展里程。

28、简述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

29、简述洋务派举办民用企业的目的和形式。

30、简述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31、简述维新运动的发展历程。

32、简述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

33、简述维新派和守旧派论战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35、简述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36、论述天京事变的原因及其后果。

37、论述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2025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及解答参考

2025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及解答参考

2025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列哪位思想家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A. 魏源B. 林则徐C. 康有为D. 梁启超2、戊戌变法失败后,哪位思想家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口号?A. 谭嗣同B. 陈独秀C. 梁启超D. 康有为3、题干:以下哪位学者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史的开创者”?A. 鲁迅B. 陈独秀C. 毛泽东D. 吕振中4、题干:在辛亥革命中,以下哪位是革命党人中的杰出代表?A. 康有为B. 梁启超C. 孙中山D. 蔡元培5、题干: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爱国运动,该运动被称为:A. 五卅运动B. 五四运动C. 五七运动D. 五九运动6、题干:在近代中国,提出“民主与科学”作为新文化运动指导思想的人物是:A. 康有为B. 梁启超C. 陈独秀D. 胡适7、在近代中国,以下哪个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的开始?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C、五四运动D、抗日战争8、中国近现代史上,以下哪位人物被称为“中国近代化第一人”?A、康有为B、梁启超C、孙中山D、曾国藩9、题干:以下哪位历史人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重要概念?A. 毛泽东B. 刘少奇C. 邓小平D. 陈独秀 10、题干:以下哪次战争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结束?A. 北伐战争B. 抗日战争C. 解放战争D. 抗美援朝战争11、题干:以下哪位历史人物被毛泽东誉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中流砥柱”?A.孙中山B.陈独秀C.鲁迅D.周恩来12、题干:以下哪一事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A.五四运动B.国民大革命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1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始的事件是:A. 鸦片战争B. 太平天国运动C. 洋务运动D. 戊戌变法14、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以下哪一项不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A. 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 为中国民主革命开辟了道路C. 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D. 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15、【题目】在辛亥革命中,哪位人物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A. 孙中山B. 康有为C. 袁世凯D. 黄兴16、【题目】在五四运动中,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事件是:A. 章太炎发表《新青年》B. 北京学生举行游行示威C. 上海工人罢工D. 中国共产党成立17、在戊戌变法中,以下哪位人物主张变法以实现国家富强?A. 康有为B. 梁启超C. 谭嗣同D. 慈禧太后18、以下哪一事件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A. 鸦片战争B. 中法战争C. 甲午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以下哪位人物被誉为“中国近代启蒙运动的先驱”?A. 鲁迅B. 康有为C. 梁启超D. 梁启超 20、在辛亥革命中,以下哪项是武昌起义的直接原因?A. 满清政府的腐败B. 袁世凯的专制统治C. 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D. 武昌新军士兵起义2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目的是什么?A. 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B. 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新道德C. 以上都是D. 以上都不是22、在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是谁?A. 陈独秀B. 李大钊C. 毛泽东D. 周恩来23、以下哪位思想家提出了“民主”、“科学”、“民生”三大主张?A. 梁启超B. 康有为C. 陈独秀D. 胡适24、以下哪一事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A. 辛亥革命B. 五四运动C. 北伐战争D. 国共合作25、下列哪一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承担领导中国革命责任的开始,并创建了人民军队?A、武昌起义B、南昌起义C、秋收起义D、广州起义二、简答题(本大题有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第一题简述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题库及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题库及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题库及答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题库一、单项选择题(30分,每题3分)1.1860年洗劫和烧毁圆明园的是()A.日本侵略军B.俄国侵略军C.XXX答案2.1901年,清朝政府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A.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B.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C.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D.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4.太平天国后期,提出《资政新篇》这一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改革方案的是()A.XXXB.XXXC.XXXD.XXX5.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B.XXX.XXX.XXXD.XXX6.XXX在《新青年》上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A.《孔乙己》B.《药》C.《狂人日记》D.《阿Q正传》7.1935年1月,XXX召开的具有汗青转折意义的集会是()A.八七集会B.古田集会C.遵义集会D.洛川集会8.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入侵中国的()A.九一八事变B.一二八事变C.华北事变D.卢沟桥事变9.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标志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D.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10.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会议是( )A.XXX十六大二、判别题(30分,每题3分.精确的在答题卡上涂“A”,错误的在答题卡上涂“B”。

)11.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在鸦片战争后。

()12.洋务运动是在“求强”、“求富”的口号下展开的。

()13.XXX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地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说的启蒙人物。

()14.五四爱国运动揭开了中国新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序幕。

()15.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新中国的建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题

C.中国丝茶质优价廉 D.中国经济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20.19世纪末长江流域成为哪国的“势力范围”( )
A.英国 B.德国 C.法国 D.日本
21.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 )
A.均分免粮 B.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 C.分配土地 D.改革内政,建设国家
24.下列哪一项是维新变法运动的社会条件( )
A.太平天国革命的胜利 B.洋务运动的兴起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25.太平天国之所以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最主要是因为( )
A.洪秀全病死 B.天京变乱 C.湘军攻入天京 D.列强参战
22.近代中国第一个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纲领性文件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大同书》 D.《四洲志》
23.《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思想是( )
A.日本侵略军 B.英国侵略军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
17.日本在中国旅顺设置“关东总督府”,派遣“关东军”驻守东北是在( )
A.中日甲午战争后 B.八国联军侵略战争后 C.日俄战争后 D.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
18.列强强迫清政府同意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主要目的是( )
11.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支柱和中国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是( )
A.官僚资产阶级 B.民族资产阶级 C.买办资本家 D.封建地主阶级
12.导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决定因素,是它天生的( )
A.软弱性 B.动摇性 C.妥协性 D.不彻底性
A.其规模和延续时间均属空前 B.建立了与清政府对立的政权
C.制定了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 D.对封建王朝的打击空前沉重
26.太平天国兴起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医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题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1、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及社会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社会矛盾: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2、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社会矛盾发生了变化,革命任务发生变化,从这三发面说就没错.鸦片战争以前中过是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以后,通过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在经济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社会矛盾也发生了变化,有阶级矛盾转化为民族矛盾革命任务也发生变化,在鸦片战争前,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的封建统治,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任务,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所以说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3、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两大历史任务。

(2)两大历史任务的表述: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3)二者的关系:区别:主体、内容不一样。

前者要改变民族受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态,是要充分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解决生产力问题。

联系:完成第一大任务是为第二大任务完成创造条件。

一方面,前者是前提条件,只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废除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才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改变买办和封建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开辟走向现代化的道路。

另一方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4、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程。

一、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加深。

三、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大大加深。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2、资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

日本东三省德国山东法国两广英国包过东沿海和内地3、领事裁判权。

4、协定关税。

5、辛酉政变。

6、三国干涉还辽。

1.原因:日本割占辽东半岛损害了俄,德,法三国在华的侵略利益.[分析]沙皇俄国是"三国干涉还辽"事件的主要策划者.俄国早已企图霸占中国东北,把东北变为"黄俄罗斯".日本如果占有辽东半岛将直接构成对俄国独霸东北的威胁,影响其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沙俄财政大臣维特供认:"决不可让日本渗透到中国的心脏而在辽东半岛攫得立足点.""为俄国的最大利益着想,要求维持中国的现状."法国是沙俄在欧洲的盟国(1892年,为对付三国同盟的威胁,法俄达成军事互助协定),在干涉还辽过程中,基本以俄国立场为转移,同时希望"还辽"之后,能向清政府邀功索偿,乘机谋求侵略权益.德国在欧洲与法,俄处于敌对状况,为什么也支持俄国干涉日本还辽呢德国的目的,一方面是想在远东扩大侵略势力,企图在"还辽"之后向清政府要求"报酬",从中国割占一个海军基地.另一方面希望借此加深俄国和日本的矛盾,把俄国的注意力引向东方,减轻法俄同盟在欧洲对自己的压力."三国干涉还辽"的本质,一是欧洲列强对日本明治维新后在亚洲扩张怀有戒心;二是俄国企图霸占中国东三省;三是帝国主义国家争夺和瓜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时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2.结果:清政府赎还辽东半岛——白银3000万两.1)日本国力有限无力对抗三国但清政府却腐败无能.2)实际上中国只是表面收回主权但却置于俄国势力之下.3.实质:日俄瓜分中国东北矛盾的激化.7、三元里抗英。

1841年5月29日,英军劫掠队窜到三元里一带抢劫,并侮辱菜农韦绍光的妻子。

韦绍光等忍无可忍,与敌力搏,当场打死几名英国士兵。

为预防英军报复,三元里人民在北郊三元古庙集会,决定立即武装抗击,以三星黑旗作指挥旗,旗进人进,旗退人退。

三元里附近103乡人民闻讯后"义愤同赴",组成一支反侵略的武装力量。

5月30日晨,数千名义勇军逼近英军司令部所在地四方炮台,诱敌军至预设的包围圈牛栏岗,经一天激战,打死英军200多人(其中有两名校官),英军逃回四方炮台。

牛栏岗一仗,三元里人民大获全胜,英军惨败。

31日,番禺、南海、花县、增城、从化等县400余乡的义勇也闻讯赶来助战,达10多万人。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武装反侵略斗争。

当年三元里人民誓师抗英的三元古庙旧址,现已辟为"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陈列馆"。

广州市人民政府于1950年在三元里建立"1841年广东人民在三元里反对英帝国主义侵略斗争牺牲烈士纪念碑"。

8、义和团运动。

(1)原名:义和拳(2)地区:山东、河南、直隶(3)性质:民间秘密组织(4)活动方式:练习拳棒、传授武术,散布传单等形式,进行反清活动。

(5)人员组成:主要是贫苦农民,还有手工业者、城市贫民、小商贩和运输工人等。

(6)主要斗争对象和口号:帝国主义、“扶清灭洋”。

2.义和团运动兴起、发展、结局(1)兴起:1898年,冠县赵三多竖起“扶清灭洋”大旗,攻打当地教堂,揭开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2)进入京津:①l900年夏,义和团发展到京津地区;②清政府改用“招抚”方法,默许义和团为合法民团,义和团涌入京津。

(3)抗击八国联军:廊坊狙击战、天津保卫战。

义和团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

(4)失败:慈禧太后在西逃途中,命令清军对义和团进行残酷镇压。

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传教士深入中国内地各省,教堂遍布中国。

外国传教士依仗侵略特权的庇护,为所欲为,称霸一方。

他们除进行种种政治、文化侵略活动外,还纵容、包庇教徒中的地痞、流氓欺压良民,霸占田产,包揽词讼,行凶杀人等罪恶勾当。

清朝地方官吏屈服于外国侵略者的压力,在民教争讼中,推行“护教抑民”政策,造成许多“民冤不伸”的教案。

广大群众同外国教堂传教士的矛盾极为尖锐,他们群起焚烧教堂,逐杀外国的教士,终于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

义和团运动的性质、特点、意义、失败原因。

(1)性质:农民反帝爱国运动(2)特点:①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自发性。

从1898年秋山东人民反洋教开始,到l900年6月担负抗击八国联军的任务而进入高潮,始终没有制定具体的斗争纲领,也没有形成统一的领导力量。

②其次在于它的分散性。

义和团运动始终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指挥和统一的领导。

(3)意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4)失败原因:①主观上:a.是自发的群众性活动,没有先进的政党领导,没有科学理论指导;b.行动上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c.没有严密的组织形式;d.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容易放松对清统治者的警惕,也带有盲目排外性质,表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②客观上:中外势力联合力量强大。

3.《辛丑条约》各项内容的危害①巨额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勒索,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凋敝。

②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③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控制之下,便于外国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④清朝官兵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使他们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辛丑条约》不同于以往的条约,该条约没有规定割让领土、开放口岸的条款,但却设立军事据点和占领区。

和以往的条约相同之处就是赔款一项,但数目巨大,对中国经济的破坏更甚,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成为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帮凶。

9、镇南关大捷中法战争中,清军在广西镇南关(今友谊关)大败法国侵略者的战役。

清光绪十一年(1885)初,法军侵占镇南关,后因兵力不足、补给困难而退至文渊(今越南同登)、谅山,伺机再犯。

时老将冯子材受命帮办广西关外军务,驰赴镇南关整顿部队,部署战守。

二月初,冯子材得悉法军将犯镇南关,便于初五派兵夜袭文渊,打乱了法军部署,促使法军在援军未到之前即仓卒发动进攻。

初八晨,法军在炮火掩护下,沿东岭、西岭、中路谷地进攻关前隘,冯子材一面令各部迎战,一面通告扣波、幕府各军前来策应。

当敌逼近长墙时,年已70的冯子材持矛大呼,冲入敌阵,全军感奋,一齐涌出,与敌白刃格斗,战至中午,终将法军击退。

冯子材指挥清军乘胜追击,连破文渊、谅山,重伤法军指挥官尼格里,将法军逐至郎甲以南。

镇南关大捷使清军在中法战争中转败为胜,振奋了民族精神。

法军战败的消息传至巴黎后,导致茹费理内阁倒台。

10、《海国图志》。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由于战事的失利,魏源悲愤填膺,爱国心切,于1841年3月,愤然弃笔从戎,投入两江总督、抵抗派将领裕谦幕府,到定海前线参谋战事。

于1842年写成50卷的《海国图志》。

作者为什么要编撰此书呢?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的序中,讲得非常清楚:“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 这就是说,写书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夷情”,帮助人们习其“长技”,以抵御外侮,振奋国威。

这给那些妄自尊大,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视为“奇技淫巧”,盲目排外的顽固派,击一猛掌。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指出:“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

”对付外国侵略者,不能“舍其长,甘其害”,而必须“塞其害,师其长”,只有“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

1847-1848年,魏源又将《海国图志》增补为60卷本,刊于扬州;到1852年又扩充为百卷本。

全书已达500卷之多。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一部由国人自己编写的有关世界各国情况介绍的巨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