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宝昌简介

合集下载

耿宝昌说哥窑之迷

耿宝昌说哥窑之迷

耿宝昌说哥窑之迷岁月的流逝带走了太多东西,所以当我们得以从那些传世的古玩身上隐约窥见一星半点的历史时,那种凝视总是显得特别珍贵。

在流传至今的宋代瓷器中,哥窑的瓷器大概要算是引起人们最多遐想的了。

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历代宫廷收藏哥窑名瓷,再加上流散在海内外的,已知有记载的,总数也不过300件左右,以至于个别哥窑瓷器破损的残片也被视为至宝,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哥窑圆洗底部的破损残片。

哥窑瓷器之名贵,由此可见一斑。

哥窑名称之谜迄今为至,已经发现了若干处哥窑窑址,但哥官窑的窑址具体在什么地方,至今还没有确切定论。

而关于哥窑名称的来历,也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这也给哥窑的瓷器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

哥窑之名,在宋代文献中未能查到,在元代《至正直记》中始有哥窑的说法。

清人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解释说:“哥窑,宋处州龙泉县人,章氏兄弟均善冶瓷业,兄名生一,当时别其名曰哥窑,其胎质细,坚,体重,多裂纹,即开片也。

”这就是说,南宋处州龙泉县(今属浙江省)有章姓兄弟俩以烧瓷为业,哥哥章生一烧的瓷器以胎细质坚、断裂开片为特色,因而被命名为哥窑。

而弟弟烧制的瓷器叫“弟窑”,也叫龙泉窑。

1956年以来在龙泉县的考古发掘,即发现了黑胎青釉、细丝片纹的龙泉青瓷。

但人们对这一说法却仍有怀疑,因为传世的宋代哥窑,琢器造型多仿青铜器,俨然为宫廷用瓷样式,按理应该出自官窑;而如上所述,章生一的哥窑显然只是民间私窑。

另一种说法是,哥窑是南宋皇帝在偏安江南时,仿造其皇兄建造官窑的形制,在江南建立了南宋官窑,因为是学着哥哥的样子建造的窑,所以被叫做“哥哥窑”。

明代曹昭的《格古要论》中记载道:“哥哥窑,旧哥哥窑出,色青浓淡不一,亦有铁足紫口……今亦少有”。

意思是说哥哥窑的瓷器,是南宋哥哥窑生产出来的,器物青色的釉面上开有浓淡不一的纹片,也有紫口铁足的特征,今天已经很少见到了。

史料记载,宋高宗曾“袭故京遗制,设窑于内修司、造青器,”宋高宗仿照哥哥的制瓷风格烧造御用瓷器,民间就形象地把这种具有汴京官窑风格的窑称为哥哥窑。

鉴定瓷器常用术语注释 - 耿宝昌

鉴定瓷器常用术语注释 - 耿宝昌

鉴定瓷器常用术语注释1. 桶瓷与库出:清代,由景德镇运京的瓷器,传统是用木桶盛装,所以清代宫廷沿用瓷又被称作“桶瓷”。

木桶呈圆形,高60釐米,顶底直径均為40釐米。

用元书纸包裹瓷器后装入木桶,填塞稻穀亮以求稳妥。

故宫博物院旧藏中有很多原装,整理时才予拆出。

这类库藏未曾用过的瓷器,儘管搁置年久,釉面火光仍盛,犹如新器,但它不同於新瓷那样“火气暴流”;这种情况通常成為“库出”。

2. 口磕:器物口际胎釉,由於撞击而出现大小不等的缺渣伤痕。

3. 重皮:口部因受重创而出现的断面隐患,但外观尚完整,胎釉已分裂却还未剥离,往往一触既脱落。

4. 毛口:口边的釉面间断脱落。

5. 毛边:口面的覆釉因伤全部脱落。

6. 冲口:口部因它与物相碰而出现的细裂纹,长短不等,一些细小裂纹常不易看出。

裂纹往往会逐渐自然延伸,若遇冷热相激,便会顺纹路开裂(以盘、碗类最為多见)7. 外冲里不冲:器口部因受冲力较小,所以在外部形成冲口,尚未冲头器的内壁8. 釉泡:釉面在烧製时出现的中空气泡,经受外力以致破开。

(常见於器口或其他部位)9. 棕眼:釉面气泡在窑中熔融爆破后,未曾弥合而自然形成的小孔。

10. 斑点:釉面出现各种矿物或其他化学物质的斑点和小点。

11. 缩釉:因胎面有污,所施之釉未能全部附著,而出现的露胎现象,又称“笑釉”12. 漏釉:器物施釉时,局部釉遗漏而露胎无釉。

13. 粘沙:釉面上有遗落的窑灰,或器底因垫烧粘结有沙粒(一般多见於器足)14. 磕伤:器身胎釉的某一部分,被其他物体碰撞热磕坏;同於口、足磕伤。

15. 冷莹:本不应出现片纹的器物,其某部位的釉面上出现了一、二条纹路,有的已透胎体。

16. 开片:由於胎体粗鬆或烧结火度不足,还有的应试浆泥胎体,在骤然冷却时,胎釉的分子结构收缩系数不平衡所导致的自然裂纹。

呈深浅不易、大小不等,互相交错的长短开片纹。

17. 片纹:年代久远的器物,由於本身仍在蜕变中(如清代黄釉器常常自动作响,片纹增多),釉面出现的有长短不一顺向的稀疏细裂纹,不透胎体。

“三宝”先生张永昌

“三宝”先生张永昌

“三宝”先生张永昌引子北京。

宏伟壮丽的故宫,一则消息不胫而走:苏州文物商店有人来讲课了,主讲文物鉴赏。

年轻人窃窃私语:“故宫博物院专家云集,一个地方文物商店的人来这里讲课,岂不是班门弄斧?”资深专家们将信将疑:没有点真本事,谁敢走进这深宫大院设讲堂?抱着打探的心理,人们走进会场,纷纷在后排落座――一旦觉察没有名堂可以随时开溜!上课时间到,一位鬓发斑白、清癯儒雅的老人走上讲台,端端正正在黑板上写下“古玉龙纹衍变”几个大字。

接着,便从龙的概念的产生、甲骨文中“龙”字韵结构、形状到每个时代龙纹的承上启下的发展演化……主讲人不温不火,侃侃而谈,听课学员从40人增至90人,最后达到120人。

故宫博物院玉器仓库库房的鉴定专家全都赶来了,过道里也挤满了人。

一条玉龙整整讲了15天。

讲课结束时,全场热烈鼓掌。

人们提到主讲人“张永昌”三个字,似乎都带上一种崇敬的色彩。

从此,“北耿(耿宝昌)南张(张永昌)”名扬海内外。

爱宝张永昌1921年出生于上海一家大户人家,祖父张楫如,号西桥,金石家,擅刻竹、扇骨,与吴昌硕、王一亭交往甚密,沪上著名收藏家周湘云、张石铭等亦为张家至交。

祖父过世后,父辈便开始从事古董经营。

22岁那年,正在北京辅仁大学读书的张永昌被父亲从北京召回,因为“长子长孙,要接替家业”。

张永昌先生的职业选择,当初是遵奉父母之命走进了古董行,而此后的50年却是他自己与文物倾心相“恋”了。

他说,每件文物都是历史和时代变迁的记载,一个国家、一个朝代的兴衰,都直接反映在文物上了!为什么唐俑的脸型都是胖胖的?唐三彩的马为什么那样健壮神气?都反映了唐朝经济的繁荣和军事的强盛。

因此,文物鉴定是一门科学性十分深奥的综合性学问,需要有政治、历史、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各学科的知识。

张永昌先生熟记《诗经》、《尚书》、《史记》、《左传》中的典故,但还觉得不够用,“书到用时方恨少,文物鉴定一生一世也学不完啊。

”张先生感叹。

识宝张永昌先生的文物鉴定,靠的是一双眼睛和一肚子学问。

关于耿宝昌的介绍

关于耿宝昌的介绍

关于耿宝昌的介绍耿宝昌,男,1922年生于北京,祖籍河北束鹿(今辛集市,归石家庄市管辖),文物鉴定专家,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文物局咨议委员会委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历史博物馆顾问、首都博物馆顾问、炎黄艺术馆鉴定委员会会长。

长期从事中国古陶瓷及其他古代工艺品的研究,重点研究历代陶瓷。

人物简介耿宝昌,著名文物鉴定专家,擅长古陶瓷研究鉴定。

1922年生于北京,祖籍河北束鹿(今辛集市,归石家庄市管辖)。

1936年在北京“敦华斋”做学徒,1946年自己开了一家“振华斋”古玩铺。

1956年应聘到故宫博物院工作,历任修整组技工、副研究员、研究员。

1960年毕业于文化部六联干部学校。

1986年,将瓷器、铜器等文物22件捐献故宫博物院。

1966年始,先后应邀到文化部文物局、南京博物院、国家文物局扬州与泰安培训中心任教;任辽宁大学、吉林大学、河北师范学院历史系兼职教授;受聘为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硕士学位研究生导师、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博士生导师和马来西亚中央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1973年始,多次出国,赴法国、加拿大、美国、英国、日本、荷兰、葡萄牙、比利时、马来西亚、新加坡、巴基斯坦、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国及香港、台湾地区,进行考察、鉴定和学术交流。

专著《明清瓷器鉴定》上下两册,主编《中国鼻烟壶珍赏》、《中国文物精华·陶瓷卷》、《中国美术大全·元明清陶瓷》、《中国陶瓷图典》、《故宫博物院藏明初青花瓷》、《故宫博物院藏珍·青花釉里红三卷本及紫砂卷》、《孙瀛洲的陶瓷世界》,发表中外陶瓷文章60余篇。

1986年,将瓷器、铜器等文物22件捐献故宫博物院。

长期从事中国古陶瓷及其他古代工艺品的研究,重点研究历代陶瓷。

撰写的《明清瓷器鉴定》为国内首部古陶瓷研究鉴定学论著。

现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文物局咨议委员会委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历史博物馆顾问、首都博物馆顾问、炎黄艺术馆鉴定委员会会长,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论珠山八友瓷艺与画意

论珠山八友瓷艺与画意

论珠山八友瓷艺与画意珠山八友的成因及成员组成的二个时期:“珠山八友”是二十世纪(活跃于1928年至1949年,解放后在世的还有田鹤仙、徐仲南,毕伯涛、王大凡、刘雨岑。

随着公私合营,解放后就不存在了八友雅集成套配画的事情。

)景德镇瓷坛享有盛名的一帮志趣相投的艺术家。

据《景德镇陶瓷史稿》(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江思清、徐文执笔,江西省轻工厅陶瓷研究所编写,三联书店出版)是最早记载“珠山八友”的书籍及相关文章。

珠山八友这个称谓的成因,根据珠山八友年龄最小者刘雨岑在六十年代回忆:“有一年夏天,珠山八友中的王琦、王大凡、田鹤仙等人,在当地五龙庵乘凉避暑,那里安静,题诗作画,十分惬意。

秋凉后,他们就不必去五龙庵了。

但是,他们对那一段时间的雅集题诗作画的生活很感兴趣,因而有“月圆会”的建立。

取“花好、月圆、人寿”的意思。

至此,促成了“珠山八友”这个自由组合的艺术团体,他们每逢农历十五就集会,由珠山八友其中之一轮流作东,每人带上一件新作,大家在一起共同欣赏、研究。

并饮酒题诗作画,极具旧时文人雅集的雅好。

”。

珠山八友中王大凡曾画《珠山八友雅集图》,画上题诗以记雅集盛况:道义相交信有因,珠山结社志图新。

翎毛山水梅兼竹,花卉鱼虫兽与人。

画法惟宗南北派,作风不让东西邻。

聊将此幅留鴻爪,只当吾侪自写真。

由此王大凡的珠山八友雅集图书画可以了解到珠山八友的历史成因。

由于一部分是民国时期的历史原因,加之近几十年来出版了有关珠山八友大量的图书与相关文章著作,著作者们的视角不同,关于珠山八友成员的组成也就各执一词。

在查阅大量有关资料的前提下,按照“孤证不立”的原则,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法则下,试论珠山八友可分成二个不同时期与人员组成。

早期阶段(1928~1948):王琦,邓碧珊、毕伯涛、徐仲南、王大凡、何许人、田鹤仙、汪野亭、程意亭、刘雨岑。

后期阶段(1937~1949):王大凡、徐仲南、田鹤仙、何许人、汪野亭、程意亭、刘雨岑、汪大沧、张志汤、方云峰。

伏牛山文化研究与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

伏牛山文化研究与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

类 发展 的谱序 。 中国古代有巢 氏 、 燧人 氏, 再到神农 氏的传说 , 反 映远古人 类从 作别树 居 , 学会 用火 , 到发展 农业 的 再
演进历程 , 这些在伏牛 山地 区都得到 了完整展 现。伏 羲、 炎黄 、 、 、 尧 舜 禹时期 , 伏牛 山区和平原交界地方是 他们活动和创造文 明 的主要平 台。当时 的平 原 主要 由大泽 、 湿地或水域构成 , 由于此处人类最早 出现 , 中
华 文明也 就此产生 。可 以说 , 伏牛山地 区是 当之无愧
的人类最早 的活 动平 台, 中国最早的政治 、 济 、 是 经 文 化、 交通 中心 , 这也就 容易理 解华夏 早期文 明为什 而 么会在今 天这个偏僻 的山区出现 。事实上 , 现在看似 偏僻 的伏 牛山地 区 , 因为北宋之后政治 、 济、 是 经 文化 中心南迁 才衰落并逐渐落后 的, 而绝非一直如此。 可以说 , 在人类 历史早 期 , 牛 山地 区可 谓人 文 伏
地 。墨学创立 者 墨子 为鲁 阳 ( 今鲁 山 ) , 我 国春 人 是
近现代墨学研究 者 的考 察 、 论证 , 墨子生 于今河 南 省 鲁 山县竹 园村 , 年隐居 于鲁 山县熊背 乡黑 隐寺 , 老 葬 于今鲁 山县库 区乡 , 山境 内现 存有 墨 子遗 迹 十 余 鲁
处, 是平顶 山市 重要 的历 史文化 资 源。为开 展墨 子 、
伏 牛山山脉是秦岭 山系进入河南 的东延部 分 , 从 广义上讲 , 牛山地 区包括 整个豫 西 山地 , 的范 围 伏 它 大体是南 临汉江 , 北濒黄河 , 西至豫陕边界 , 达京广 东
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万年的元谋 人 , 今约 10万年 的蓝 田人 , 距 0 距今 约 5 O 万年的北京人 。这些古 人类 虽然也 从不 同角度 印证

陶瓷鉴定五十秋一耿宝昌先生及其鉴定方法文丘小君

陶瓷鉴定五十秋一耿宝昌先生及其鉴定方法文丘小君

【转载】陶瓷鉴定五十秋一耿宝昌先生及其鉴定方法文—丘小君【注明:这篇文章是丘小君老师九十年代初期在香港《龙语》杂志上刊登的文章】耿宝昌先生是中国着名的古陶瓷鉴定家。

他一九二二年出生於河北省束鹿县,十五岁即入室于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门下,他亲身经历了一九三八年前后国内古文物界甚嚣尘上的仿古作伪热浪,有经名师点拨,鉴赏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旧时北京敦华斋主孙瀛洲专门收藏中国历代古陶瓷精品,擅长仿制,尤精於宋、元、明、清官窑瓷器的鉴定,他所仿的明代永乐、宣德瓷器掩敝一时,逼肖乱真,故曾称其为‘宣德大王'。

一九五六年,耿宝昌先生进入北京故宫博物院保管部工作以后,又在孙先生的指导下从事古陶瓷的研究和鉴定。

半个世纪以来,耿先生所上手自鉴过的历代古陶瓷精品约计数百万件以上。

国内大多数博物馆系统所收藏的古陶瓷,都请他作了鉴定和甄别,并主持了《中国文物精华》辞典陶瓷专业审编工作。

多年来,他对美、加、日及西欧、东南亚一些国家进行过访问,并和同行、同好开展学术交流,考察并鉴赏了那些国家和地区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古陶瓷珍品。

目前,他已是海内外所公认的中国古陶瓷专家之一。

古瓷鉴别的五要素鉴别古陶瓷应以造型、胎体、釉面、纹饰、款识五个方面为主要依据,这是耿先生独到的见解,也是他丰富实践经验的总结。

无论是考古出土物还是传世品,最终还是要靠人的头脑来判明时代或真伪。

中国古陶瓷时代风格的延续和演变,使我们的鉴定分类工作具备了一个科学的。

然而对于复杂的传世品及历代仿作仅凭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由经验丰富的实践家来进行细致的分类排比,找出各朝时代风格特征和变化规律,把各类器物准确地还原到本时代中去。

仅就明、清瓷器而论,耿宝昌先生认为造型是直观的,第一重要的。

因为各类器型多能确切表现本时代生活习惯、审美标准、风俗面貌和技术条件。

熟记各朝典型品种的各类器型,形成准确的“正宗”概念,尤容易帮助鉴别真伪。

历代陶瓷造型都有一个符合各自时代风尚和特征的宏观面貌,但也有不同时代却风格相近,呈周而复始的再现。

古董鉴定专家名单

古董鉴定专家名单

古董鉴定专家名单姓名简介鉴定类目张晓玲张晓玲,1954年生,河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文物博古专业毕业,第二学历河北师范大学物理系计算机专业毕业,1982年从事文物工作至今。

一直在河北民俗博物馆工作,任保管陈列部主任至退休。

现任易拍国际坐堂鉴定专家.书画,玉器,杂项,瓷器李宗扬李宗扬,1943年生人,1963年步入文物界。

曾先后师承孙会元、赵嘉章、耿宝昌等著名陶瓷鉴定专家,已掌握一套科学、准确、实用的古陶瓷鉴定方法。

能够独立完成中国历代古陶瓷器物的年代、窑口、真伪的鉴定,以及对其历史、艺术和经济价值的评定,现在担任上海芸轩有限投资公司的特约古玩鉴定老师。

陶瓷、玉器、杂项唐传庆唐传庆,古董鉴宝老师,大学学历,军人出身,历经24年的军旅生涯,转业后从事公务员职业。

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玉委会会员、杨伯达师生联谊会会员、中国民族艺术委员会会员、国家“职业翠玉鉴定师”、国家“职业艺术品鉴定师”、易拍国际坐堂鉴定专家、曾应邀赴韩国参加民间鉴宝活动等。

玉器、翡翠、陶瓷和青铜器。

蔡国声蔡国声,中国书协会员、上海书协理事、文博系副研究员、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副主任、《民间收藏丛书》主编、上海电视台《好运传家宝》栏目特邀专家,中国夏禹文化网(五千文化艺术馆)特约专家,华豫之门特邀古玩鉴赏专家,中央电视台《寻宝》栏目特邀专家,天津电视台《艺品藏拍》栏目特邀专家,检察风云杂志《鉴赏家》专栏专家,上海收藏俱乐部顾问兼专家组成员。

并担任北京大学资源美术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多所院校的顾问及特聘教授。

陶器、瓷器、钱币、古玩、珠宝.丘小君丘小君,美籍华人,1945年10月生于山东省诸城。

1969年毕业于中国先西北大学,曾在西安市文物商店工作,其间借调至北京故宫博物院。

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节目中担当古陶瓷鉴定专家。

香港著名收藏家学会“求之雅集”董事及陶瓷顾问,美国纽约华美协进社人文学会会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耿宝昌,著名文物鉴定专家,擅长古陶瓷研 究鉴定。1922 年生于北京,祖籍河北束鹿(今辛 集市,归石家庄市管辖)。1936 年在北京敦华斋 做学徒,1946 年自己开了一家振华斋古玩铺。
1956 年应聘到故宫博物院,历任修整组技工、副 研究员、研究员。1960 年毕业于文化部六联干部 学校。1986 年,将瓷器、铜器等文物 22 件捐献 故宫博物。
上传相关 0
0c12f9c 拉布拉多 全讯体育网

风虽然是拼命的吹吼,却也不觉得冷,似乎那风吹出来的冷见了难得一见的阳光
1966 年始,先后应邀到文化部文物局、南京 博物院、国家文物局扬州与泰安培训中心任教; 任辽宁大学、吉林大学、河北师范学院历史系兼 职教授;受聘为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硕士学位研究
生导师、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博士生导师和 马来西亚中央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宫博物院研究员、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文物局咨 议委员会委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中国 历史博物馆顾问、首都博物馆顾问、炎黄艺术馆
风虽然是拼命的吹吼,却也不觉得冷,似乎那风吹出来的冷见了难得一见的阳光
鉴定委员会会长,1991 年享受特殊津贴。 作者华夏收藏网 相关
陶瓷卷》、《中国美术大全·元明清陶瓷》、 《中国陶瓷图典》、《故宫博物院藏明初青花瓷》、 《故宫博物院藏珍·青花釉里红三卷本 及紫砂卷》、《孙瀛洲的陶瓷世界》,发表中外陶
瓷文章 60 余篇来的冷见了难得一见的阳光
长期从事中国古陶瓷及其他古代工艺品的 研究,重点研究历代陶瓷。撰写的《明清瓷器鉴 定》为国内首部古陶瓷研究鉴定学论著。现为故
1973 年始,多次出国,赴法国、加拿大、美 国、英国、日本、荷兰、葡萄牙、比利时、马来
风虽然是拼命的吹吼,却也不觉得冷,似乎那风吹出来的冷见了难得一见的阳光
西亚、新加坡、巴基斯坦、阿曼、阿拉伯联合酋 长国等国及香港、台湾地区,进行考察、鉴定和 学术交流。专著《明清瓷器鉴定》上下两册,主 编《中国鼻烟壶珍赏》、《中国文物精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