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_免疫调节(一)免疫系统组成

合集下载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1、水生单细胞生物直接与水进行物质交换。

从水中获得氧和养料,向水中排放代谢废物。

如草履虫。

2、体液:指多细胞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也是人体内液体的总称。

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3、细胞内液:指细胞内的液体。

包括细胞质基质、细胞核基质、细胞器基质。

4、细胞外液:指存体内在于细胞外的液体。

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5、血浆:指血液中的液体部分。

是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主要含有水、无机盐、血浆蛋白、血糖、抗体、各种代谢废物。

6、组织液:指体内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

成分与血浆相近。

是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7、淋巴:指存在于淋巴管内的液体。

是淋巴细胞的生活的内环境。

8、内环境:是指人体的细胞外液所构成的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9、非蛋白氮:是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的总称,是蛋白质的代谢产物,包括尿素、尿酸、肌酸肌苷、氨基酸、多肽、胆红素和氨等。

10、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11、渗透压:⑴、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⑵、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成正比。

⑶、血浆渗透压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⑷、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⑸、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程度取决于肌体对水盐平衡的调节水平。

⑹、人的血浆渗透压约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12、正常人体内环境的酸碱度:⑴、血浆接近中性,PH在7.35——7.45之间⑵、内环境PH能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缓冲物质的存在。

13、人体细胞外液温度一般维持在37°C左右。

二、应会知识点1、细胞液:特指植物细胞液泡内液体。

2、内环境PH值维持稳定的调节:⑴、缓冲物质:指血液中含有的成对的具有缓冲作用的物质。

缓冲物质由弱酸和强碱盐组成。

高中生物必修三2_4 免疫调节

高中生物必修三2_4 免疫调节

(2)抗体
概念: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由浆细胞产生的具有免疫功 能的球蛋白。 机能: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 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发生 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 噬消化。
(3)抗原和抗体的关系
• 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比如产生抗体 或效应T细胞,能和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1、艾滋病死因和免疫系统受损的关系
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是 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死亡率极高。艾滋病病人的直接 死因,往往是由念珠菌、肺囊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 瘤等疾病。下图表示 HIV 感染后,体液中HIV浓度和人体内主要的免疫 细胞 ——T 细胞数量的变化过程。
能使人生病的细菌、病毒等几乎无处不在,我们的身体无 时无刻不处在病原体的包围之中。但是,通常情况下,我们 却并未感到不适。 1. 神经系统能够感觉到病原体的存在吗?人体能够靠反射对
病菌或病毒作出反应吗?
神经系统感觉到病原体存在一般是在有了病理反应之后。 在病菌或病毒刚进入人体时,靠反射不能对其作出反应。
攻击
宿主细胞
靶细胞
抗原
吞噬细胞

处理 呈递
次 免
T细胞

裂解死亡 效应T细胞
抗原 抗体 消灭
记忆T细胞
(三)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
抗原
吞噬细胞

处理 呈递
次 刺
T细胞

记忆T细胞 效应T细胞
淋巴 因子
B细胞
宿主细胞
靶细胞 裂解死亡
记忆B细胞 沉淀、细胞集团 (吞噬细胞消化)

必修三生物免疫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生物免疫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生物免疫知识点总结一、免疫系统的基本概念1. 免疫系统的构成:免疫系统是由免疫细胞、免疫蛋白和淋巴器官三大部分组成,包括单核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细胞、NK细胞等。

2. 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抵御病原体、清除异物、抑制肿瘤细胞和灭活毒素等。

3. 免疫系统的特点:免疫系统的特点主要有特异性、记忆性、多样性和调控性等。

4. 免疫系统与健康:免疫系统对维护机体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免疫功能出现异常,就会发生各种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病、肿瘤等。

二、免疫系统的先天免疫1. 先天免疫的特点:先天免疫是机体最基础的免疫系统,它对于所有的病原体具有一定的效应,它不具有特异性、记忆性和调控性等特点。

2. 先天免疫的细胞成分:先天免疫的细胞成分主要包括单核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等。

3. 先天免疫的蛋白成分:先天免疫的蛋白成分主要包括溶菌酶、抗菌肽、补体蛋白等。

4. 先天免疫在病原体抵御中的作用:先天免疫在病原体抵御中主要通过屏蔽作用、破坏作用、聚合作用和激活作用等。

5. 先天免疫对机体的保护作用:先天免疫可以迅速对抗进入机体的致病微生物和异物,并阻止其在机体内扩散和破坏。

三、免疫系统的后天免疫1. 后天免疫的特点:后天免疫对抗病原体的能力是非常强大的,它可以产生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以及特异性T细胞和B细胞等。

2. 后天免疫的特异性:后天免疫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即能够特异地识别和应对不同的抗原。

3. 后天免疫的记忆性:后天免疫还具有记忆性,一旦机体遇到同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后天免疫系统就会迅速产生反应,迅速清除抗原。

4. 后天免疫的细胞组成:后天免疫的细胞组成主要包括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细胞等。

5. 后天免疫的蛋白组成: 后天免疫的蛋白组成主要包括抗体、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和调节T淋巴细胞等。

6. 后天免疫的效应:后天免疫的效应主要包括细胞免疫效应和体液免疫效应。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2.4《免疫系统》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2.4《免疫系统》

靶细胞 裂解死亡
细胞免疫
20
吞噬细胞
宿主细胞 + 抗原



靶细胞

T细胞
效应 T细胞
记忆 细胞
靶细胞 裂解死亡 , 抗原 释放出来 。
× 1、B细胞可参与细胞免疫 × 2、效应T细胞能够与病毒结合,使病毒裂解死亡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比较
作用对象
体液免疫 抗原
作用方式
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 抗原特异性结合。
D、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结合, 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2.下列各项中,只属于细胞免疫功能的是
(C )
A、抑制病菌的繁殖
B、使病毒失去感染人体细胞的能力
C、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直接接触,导致靶细 胞死亡
D、使细菌外毒素失去毒性
3.假设某男同学不慎大面积烧伤急需植皮时, 应该用父母的或自己的健康皮肤呢,还是应 该用他孪生哥哥的健康皮肤呢?
例如:病原体、寄生虫、细菌产 生的类毒素、花粉、异型组织等 ★来自体内: 自身破损、衰老、死亡或病变的 组织细胞。
进入人体
存在于体液中 侵入到细胞中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记忆细胞接触同种抗 原时,能迅速增殖分 化,形成浆细胞,产 生大量抗体。 (反应更快、更强烈)
体 液 免 疫
吞噬细胞
T细胞
淋巴因子
病原体
HIV(蓝色) 攻击T细胞
资 P36 艾滋病死因和免疫系统受损的关系
料 分 析
系渐如坏人统减,淋少体HHT可各巴细II,VV免以种结胞最浓并疫摧感肿减初度伴能毁染大少侵增随大机力,入加一多 会 几免人时些数 增 乎疫体,症病 加 全系时T状毒 部细统,出丧胞被免现失逐破疫,

高中生物必修课---免疫调节(一)免疫系统组成知识讲解及巩固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高中生物必修课---免疫调节(一)免疫系统组成知识讲解及巩固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细胞免疫
4、免疫的功能:阻挡病原体
识别病原体
清除、消灭病原体
要点二、 免疫系统的组成 1、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
要点诠释: 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淋巴干细胞,经生长、发育、分化,
最后形成淋巴细胞。T 淋巴细胞(胸腺依赖型淋巴细胞)是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形成淋巴干细胞中的一部分随 血流进入胸腺,在胸腺分泌的胸腺素的作用下分化、发育形成的,成熟后转移到外周各种淋巴器官或组织,如淋 巴结、扁桃体、脾等处,T 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过程。B 淋巴细胞(骨髓依赖型淋巴细胞)是由骨髓中淋巴干 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的,成熟后转移至外周各种淋巴器官或组织,B 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过程。
物质基础
特点 联系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
第三道防线(主要是淋巴细胞)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出现快,范围广,时间短,比较稳定,强度弱 出现慢,时间长,针对性强,作用强度大
①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例如,进入机体的抗原,如果不经过吞噬细胞的
加工处理,多数抗原将无法对免疫系统起到刺激作用,相应的特异性免疫也就不会发生
高中生物必修课---免疫调节(一)免疫系统组成知识讲解及巩固练习题
(含答案解析)
【学习目标】
1、说出免疫的概念和三道防线
2、(重点)明确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
【要点梳理】
要点一、免疫概念和三道防线【高清课堂:免疫调节(一)免疫系统组成】(00:37~07:52)
1、免疫的概念:机体的一种特殊保护性功能,通过免疫,机体能够识别“自己”,排除“异己”,以维持内稳
促进 B 细胞进一步大量增殖,从而增强对抗原的免疫清除,故 D 项错误。

【个人珍藏版】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3学生笔记:2.4 免疫调节

【个人珍藏版】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3学生笔记:2.4 免疫调节

§2.4 免疫调节(补充内容多,注意听讲以区别哪些需要重点记忆)✧免疫系统由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人体细胞大都含有标记个人特有身份的标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说明:除了同卵双胞胎,没有两个人的具有相同的MHC标记。

✧淋巴细胞具有细胞表面受体,这些细胞表面受体可以识别病原体等所携带的表明其特殊身份的分子标记并进行免疫清除,但是不会攻击标签自身的细胞说明:由B细胞分化形成的浆细胞(见下述)失去表面受体,丧失识别的能力。

✧病毒、细菌等表面带有的表明其特殊身份的、能够引发特异性免疫反应的“非我”标记称为抗原Eg:细菌、病毒侵入人体后就可以成为抗原。

说明:抗原多是外源性的(生物体内自身不存在的异种或异体物质),也有内源性的(自身衰老、损伤的细胞或者一些突变的细胞)。

✧皮肤黏膜等物理性屏障构成防卫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防卫的第二道防线Eg:体液中杀菌物质如溶菌酶等可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吞噬细胞可以吞噬病原体等。

说明: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对病原体没有特异性,也叫做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构成防卫的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可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Ⅰ、体液免疫①一方面,病原体被吞噬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吞噬后,经加工处理,将抗原信息以抗原-MHC复合体的形式呈现在细胞表面,Th细胞依靠细胞表面受体识别并结合抗原-MHC复合体,这导致Th细胞被活化,活化的Th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另一方面,B淋巴细胞依靠其细胞表面受体和抗原直接结合,形成致敏的B细胞。

②致敏B细胞在活化的Th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③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抗体与抗原相互作用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后被吞噬细胞等清除。

说明:记忆细胞在第二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后能快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

说明:抗体①由浆细胞分泌产生;②化学本质是免疫球蛋白;③能够与刺激其产生的抗原进行特异性结合。

Ⅱ、细胞免疫①一方面,病原体被吞噬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吞噬后,经加工处理,将抗原信息以抗原-MHC复合体的形式呈现在细胞表面,Th细胞依靠细胞表面受体识别并结合抗原-MHC复合体,这导致Th细胞被活化,活化的Th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总

生物必修3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体内的液体。

细胞内液(2/3)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判断方法:独来独往为淋巴;血浆沿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组织液从毛细血管静脉端重新吸收进入血浆;淋巴液经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1)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即溶液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37℃时,血浆渗透压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2)血浆中酸碱度:7.35---7.45调节的物质:HCO3-、HPO42-:例NaHCO3/H2CO3和Na2HPO4/NaH2PO46.稳态: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三、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四、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五、间接参与调节的系统:神经系统、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系统。

六、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7.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神经调节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反射的过程: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传入神经(具神经节)传到神经中枢,对兴奋进行分析和综合,新的兴奋通过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并作出应答。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4节-免疫调节-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4节-免疫调节-知识点总结
但输入造血干细胞,细胞免疫恢复,体液免疫不能恢复。
c.若两者都遭破坏:丧失一切特异性免疫,再输入造血干细胞,特异性免疫不能恢复。
D.T细胞和B细胞的形成不需要抗原的刺激,而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的形成需要抗原的刺激。
(2)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之间的区别
免疫类型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概 念
抗原被体液中的相应抗体消灭的过程
1.吞噬细胞既可以在非特异免疫中发挥作用——直接吞噬消灭各种病原微生物,又可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物。
2.溶菌酶杀菌一定是非特异性免疫,若在唾液中杀菌则为第一道防线,若在血浆中杀菌则为第二道防线。
3.唾液、胃液中均有杀菌物质,但与外环境相通,属于第一道防线。
淋巴细胞的产生过程:
结构
基础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发挥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联系
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两者共同负担着机体的防御功能。
2、抗原和抗体
(1)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叫做抗原。
种类:可以是外来物质,也可是体内衰老病变的组织细胞。
四、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三种疾病比较
类型
项目
过敏反应
自身免疫病
免疫缺陷病
概念
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或器官造成损伤
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可分为两类:先天性免疫缺陷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发病机理
相同过敏源再次进入机体时,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组织细胞释放组织胺而引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知识点梳理
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
免疫调节(一)免疫系统组成
【学习目标】
1、说出免疫的概念和三道防线
2、(重点)明确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
【要点梳理】
要点一、免疫概念和三道防线【免疫调节(一)免疫系统组成】(00:37~07:52)
1、免疫的概念:机体的一种特殊保护性功能,通过免疫,机体能够识别“自己”,排除“异己”,以维持内稳态。

2、三道防线:
⑴第一道防线:体表屏障,皮肤和黏膜的阻挡作用
⑵第二道防线——体内非特异性免疫体液中溶菌酶等杀菌物质、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⑶第三道防线——体内特异性免疫
3、免疫的类型:
机体屏障:皮肤、黏膜(第一道防线)
非特异性免疫
免疫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二道防线)
体液免疫
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
细胞免疫
4、免疫的功能:阻挡病原体识别病原体清除、消灭病原体
要点二、免疫系统的组成
1、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
要点诠释:
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淋巴干细胞,经生长、发育、分化,最后形成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胸腺依赖型淋巴细胞)是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形成淋巴干细胞中的一部分随血流进入胸腺,在胸腺分泌的胸腺素的作用下分化、发育形成的,成熟后转移到外周各种淋巴器官或组织,如淋巴结、扁桃体、脾等处,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过程。

B淋巴细胞(骨髓依赖型淋巴细胞)是由骨髓中淋巴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的,成熟后转移至外周各种淋巴器官或组织,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过程。

2、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
要点诠释: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3个层次组成:
(1)免疫器官包括中枢免疫器官和周围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宫中枢免疫器官在人类包括骨髓和胸腺,是造血干细胞分别分化为B细胞和T细胞的场所。

周围免疫器官包括脾、淋巴结、淋巴小结及全身弥散的淋巴组织。

它们是成熟的T细胞和B细胞定居以及对抗原应答的场所。

(2)免疫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分为免疫活性细胞和吞噬细胞两类,免疫活性细胞是能接受抗原物质刺激而活化、增生、分化,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淋巴细胞,即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成熟);和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3)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3、各种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功能
4、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比较
要点诠释:
(1)唾液、胃液中均有杀菌物质,但与外界环境相通,属于第一道防线。

(2)多数情况下,抗原物质被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阻隔于人体之外。

(3)吞噬细胞不仅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还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典型例题】
类型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例1、(2014 全国卷)下列关于人体淋巴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T淋巴细胞可参与细胞免疫
B.效应T淋巴细胞可攻击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
C.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发育成的
D.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不能使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增殖
【答案】D
【解析】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后,可参与细胞免疫而形成效应T细胞攻击靶细胞,靶细胞可以为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故A项和B项正确;造血干细胞产生的淋巴细胞分别在骨髓和胸腺中发育成熟为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C项正确;体液免疫过程中,T淋巴细胞除了能给B细胞呈递活化信号外,而且能释放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进一步大量增殖,从而增强对抗原的免疫清除,故D项错误。

【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学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运用所学的内容做出准确判断。

【举一反三】:
【变式一】
淋巴细胞起源于()
A.骨髓
B.脊髓
C.胸腺
D.脾
【答案】A
【解析】淋巴细胞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的,而其中二部分造血干细胞随血流进入胸腺,在胸腺内发育成T淋巴细胞;另一部分造血干细胞骨髓中发育成B淋巴细胞。

脾是人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贮存有B 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分别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分,是躯干及四肢的初级反射中枢。

脊髓与各级中枢有广泛的联系。

类型二: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比较
例2、(2015 太原五中期中)在制备抗蛇毒毒素血清时,需将减毒的蛇毒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反应和所利用的蛇毒分别是
A.非特异性免疫,抗原B.特异性免疫,抗体
C.非特异性免疫,抗体D.特异性免疫,抗原
【答案】D
【解析】从获得途径来看,免疫分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大多数病原体有防御功能的免疫,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的免疫,分析可知,将灭活的蛇毒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能刺激免疫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则这种蛇毒相当于抗原,其产生的抗体只能对蛇毒起作用,对其他病毒无效,其免疫作用是后天获得的,因此是特异性免疫。

【总结升华】本题考查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

【举一反三】:
【变式一】
下列属于特异性免疫的一组是()
A.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接种卡介苗
B.接种牛痘预防天花与皮肤的屏障作用
C.患过麻疹的人不再患麻疹和注射百日咳针后不再患百日咳
D.溶菌酶的杀菌作用与服用糖丸预防小儿麻痹症
【答案】C
【解析】选项A中白细胞的吞噬作用、选项B中皮肤的屏障作用、选项D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均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只有C选项中的两种情况均属于特异性免疫。

【变式二】
下列免疫活动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A.消化液将食物中的细菌杀死
B.抗体抵抗天花病毒
C.溶菌酶杀死细菌
D.白细胞吞噬病菌
【答案】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