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习科学学会简介
学习科学人物谈之八_学习科学专业建设的开拓者与探索者_RoyPea

2009年第8期(下半月)软件导刊·教育技术学习科学人物谈之八:学习科学专业建设的开拓者与探索者———Roy Pea郑旭东(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江苏南京210093)中图分类号:G40-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09)08-0003-02美国西北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学习科学专业是目前世界上两个最有影响的学习科学专业,而考察这两个专业创建与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活跃着同一个人的身影,他就是当今国际学术界知名的学习科学家之一Roy Pea 。
Roy Pea 1974年毕业于密西根州立大学,以最优异的成绩从哲学与心理学专业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并在此期间辅修了语言学课程。
众所周知,学习科学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对学习的研究需要吸收和借鉴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与思想方法。
尤其是哲学和语言学更是如此。
因为心理学本身就是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出来的,二者之间有着剪不断的亲缘关系,而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乔姆斯基结构语言学的兴起,使心理学在很大程度上开始表现出了向语言学转向的迹象。
Roy Pea 在大学期间修读的这些专业课程为其后来从事学习科学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功底。
从密西根州立大学毕业以后,Roy Pea 获得了英国牛津大学的罗氏奖学金(Rhodes Scholarship ),进入这所世界名校的圣体学院,师从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结构主义课程与教学论的创始人、20世纪60年代世界课程与教学改革运动的风云人物和领导者之一Jerome S.Bruner 。
罗氏奖学金设立于1902年,是目前国际上最为古老和最负盛名的学术交流项目之一。
百年以来,它以牛津大学为基地,为促进全球英语国家之间学术、文化及人员上的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培养了大批科学家、律师和学者。
Roy Pea 能够入选这一计划,足以显示出他在学术研究上的天赋和潜质。
1978年,Roy Pea 顺利完成学业,从牛津大学毕业,获得了发展心理学的哲学博士学位。
国内主要的心理学网站和杂志介绍

国内主要的心理学网站和杂志介绍一、主要心理学网站中国心理学网:/中国心理网:/华夏心理网:/enpsy/二、国内心理学期刊杂志简介1 心理学报《心理学报》(Acta Psychologica Sinica),双月刊,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主要发表我国心理学家最新、最高水平的心理学科技论文。
现任主编为陈永明研究员,曹日昌、潘菽、徐联仓、匡培梓、林仲贤曾任该刊主编。
《心理学报》1956年创刊,1966年因“文革”而停刊,1979年复刊,至2000年共出版32卷122期。
从2001年起改为双月刊。
1989年以前,《心理学报》由中国心理学会主办;1989年以后由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共同主办;1995年以后,香港中文大学心理系成为《心理学报》的协办单位。
《心理学报》是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作为反映我国心理学研究水平的主要窗口,《心理学报》不仅在中国心理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
该刊的文章摘要被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心理学文摘》(Psychological Abstracts)和心理科学数据库(PsycINFO Database)所收录。
2 心理科学《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双月刊,中国心理学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承办,香港大学心理学系协办的综合性心理学学术期刊。
该刊是国务院学位办审定的核心期刊。
《心理科学》全面反映心理学各个分支的成果,论文涉及心理学各个领域,反映国内外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
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理论建设和实验研究的同时,加强对应用研究的重视,特别是心理学教学的研究。
为适应心理学发展的需要,在保证论文质量的前提下,特设专栏刊登一定数量的中、短篇论文,形成该刊的特色之一。
《心理科学》被国内多家权威检索机构收录,并收入于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心理学文摘》( Psychological Abstracts)和心理科学数据库(PsycINFO Database),在心理学界和相关学界享有声誉。
我国二十位教育技术学者风采

我国二十位教育技术学者风采周平儒(四川省平昌中学教科室四川平昌 636400)论文发表及获奖情况简介:【发表论文编号:313。
2005年11月在陕西省延安市网志中国网站主办的《网志中国》上发表。
】一、南国农教授简介南国农,男,1920年生,江西清江人,194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同年任重庆教育部部长秘书,1950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研究院获比较教育与视听教育硕士学位回国。
南国农教授作为我国电教开拓者与奠基人,从理论和实践上树立起了“电化教育”这面旗帜,激励着一代代的电教人为之不断奋斗。
解放后,他与萧树滋教授一起到兰州参加支援大西北的教育事业行列,在西北师范大学开始了电化教育方法的实践,之后又开设电教课程,编写电教课程大纲,将取得的经验向校外推广,并与萧树滋教授一同创办了《电化教育研究》杂志。
南国农教授除扎根于西北师范大学、培养研究生之外,还在华南师范大学、广东樟木头国家教委电教办培训中心等院校亲自讲课,一心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指导教学,培养研究生。
南国农教授老骥伏枥,桃李满天下,像他这样被所高等学校聘为研究生的兼职教授,在我国高教战线上还是仅有的一位。
南国农教授为新中国电教的开拓、创新、进取、发展走遍了全国各地,作过无数次学术报告培养了不少研究生。
至2002年止,出版专著10余部,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在学术界产生了大的影响。
二、何克抗教授简介何克抗,男,1937年生,广东大埔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无线电专业研究生,同年留校任教,现为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我国第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
自1978年以来,先后七次获国家教委和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其中特别奖一次,二等奖四次,三等奖两次,一次获北京国际发明展览金奖。
1992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3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
郑州大学研究生导师简介范文

韩捷,男,博士,教授,1957年生,郑州大学振动工程研究所所长, 河南省优秀教师,省管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全国故障诊断学会副理事长。
长期从事设备故障机理及智能诊断技术的教学、研究和产品开发。
指导研究生30 余名。
主持或参与完成包括国家“八五”重大装备技术攻关、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商品化示范项目等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项目20 余项。
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2 项,其中主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10 项,化工部科技进步奖1 项等。
发表学术论文80 余篇,其中EI 收录15篇。
主编出版学术专著3 部。
多年来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坚持走与企业结合及应用产品开发之路。
累计开发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类产品3 大系列10 余种,其应用覆盖包括吉林化学工业公司、武汉钢铁集团、洛阳炼油厂、长城铝业公司等数十家特大企业在内的石油、化工、冶金等领域。
目前主持的项目有十余项,其中包括“863”计划项目、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0 余项张琳娜,教授,女,1957年生,1989年获工学硕士学位。
长期从事制造业信息化理论及应用技术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有:CAD/CAE/CAM应用技术、网络化精度CAD/CAE/CAT、工序精度CAPP及开发工具技术、面向制造过程的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集成系统(CAQS)及其关键技术、几何精度的数字化设计与计量认证技术研究、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理论及集成应用工具系统开发技术研究、基于GPS的全面质量管理与控制技术、GPS不确定度理论及评价技术研究等等。
围绕主导研究方向,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已有多篇被EI、ISTP收录;出版著作及工具书5部;取得主要科研成果10项,其中包括国家“八五”重点攻关、“863”子项、省部重大攻关及重大自然科学基金等;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多项。
目前承担有国家“十五”攻关、省重点攻关项目多项。
中国人生科学学会魏书生教育研究中心

中国人生科学学会魏书生教育研究中心《学习实践魏书生教育思想,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实验研究》一、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魏书生?《学习实践魏书生教育思想,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实验研究》是由魏书生教育研究中心申报的,被中国教育学会列入“十二五”科研规划的重点课题。
魏书生30年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恰好与我国改革开放30的历程相吻合。
“一靠民主、二靠科学”,是魏书生教育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
实践证明,魏书生教育思想,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完全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他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改革实践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探索教育改革的范例之一。
以人为本、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主动、助人、自强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这是魏书生教育思想的核心。
他的教育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中国教育。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以及全国30多个省市区约计66000位专家、学者、教育同仁先后来到盘锦学习取经。
他讲学跑遍了全国31省市、自治区、港澳台地区,出访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日本及俄罗斯等国家。
讲学3700多场次,听众达300多万人次。
他先后为31个省市自治区的480所学校的学生讲过近2800次的公开课。
累计行程210多万公里,足迹遍布320多座城市。
在中国教育界堪称绝无仅有。
我国语文界的泰斗吕叔湘先生对魏书生给与了极高的评价。
他说:“魏书生不是一个一般的教育家,他立志献身教育事业,有一种忘我的精神,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也不是一般的教育家所能做到的……我要是年轻一半,我一定要拜他为师,向他学习。
”正如陶西平先生说的那样:“魏书生同志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班主任工作和学校管理工作,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教育实践,又不断从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完善自己的教育思想体系,研究魏书生的教育思想,必将对教育教学思想体系的深入和普及起到积极作用,从而促进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
”所以我们只有承担了课题,不断地用魏书生的教育理论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才能不断地提升我们自己,充实自己,完善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解读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客户
尊严
工作
咨询
专业
工作
心理
咨询
临床
专业人员 伦理
利益
心理学
心理学
行业
关系
自己
临床
学会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是中国心理学会为规范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 而制定的一套伦理准则。以下是本书的内容摘要。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旨在为从事临床和咨询心理学的专业人员提供 一套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以保证该领域的专业性和科学性,维护客户的利益和尊严,以 及提升行业的声誉和形象。 尊重个体:专业人员应尊重每一位客户的权利、尊严和价值,无论其种族、性别、年龄、宗教信 仰、性取向、国籍、残疾状态等。 保密性:专业人员应保护客户的隐私权,除非在特殊情况下需要透露信息,否则不得将客户的个 人信息、谈话内容等泄露给第三方。
内容摘要
媒体报道:专业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或在公开场合谈论自己的工作时,应注意保护客户的隐私和 避免误导公众。 培训和教育:专业人员在培训或教育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权利和尊严,不得侵犯学生的隐私权或 进行不当的性接触。 合作与监督:专业人员应与其他专业人员合作,相互监督,共同提高行业的伦理水平和专业素养。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是保证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科学性和专业性 的重要文件,也是维护客户利益和尊严的重要保障。通过遵循这些伦理准则,可以提升行业的声 誉和形象,促进社会对心理健康的和支持。
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培训中心 教育类证书

我国管理科学学会培训中心教育类证书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教育行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我国管理科学学会培训中心作为国内知名的教育培训机构,其教育类证书备受广大学员的青睐。
教育类证书,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了衡量个人职业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
我国管理科学学会培训中心凭借其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成功打造了一系列高质量、广受认可的教育类证书,涵盖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等多个领域,成为了许多职场精英和求职者的首选。
我国管理科学学会培训中心教育类证书的深度值得称道。
无论是管理硕士(MBA)还是项目管理专业证书(PMP),都是教育行业的翘楚,凭借其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和严谨的学术氛围,帮助学员深入理解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职业基础。
这些证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听课研究、案例分析和讨论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确保学员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展现出良好的专业素养。
我国管理科学学会培训中心教育类证书的广度也是其特色之一。
除了传统的管理和商业类证书外,该培训中心还推出了诸如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创业等热门领域的证书,满足了不同学员的学习需求。
这种广度不仅能够帮助学员打破自身专业局限,拓宽职业发展空间,还能够为企业输送更加全面、具备跨领域知识的人才,进一步提升了证书的价值和影响力。
我国管理科学学会培训中心教育类证书不仅在深度上能够帮助学员打造扎实的职业基础,在广度上也能够帮助他们开阔学术视野、提升综合素质。
如果学员希望在职场中脱颖而出,提升自身竞争力,这些证书无疑是他们的不二选择。
在此,我个人认为,我国管理科学学会培训中心教育类证书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其注重实务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全面性,这与当今职场对人才的需求高度契合。
教育类证书不仅能够为个人的职业发展增光添彩,也能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注入人才新动力。
我对这些证书的价值和意义充满信心。
在未来,我国管理科学学会培训中心必将继续致力于打造更多高品质的教育类证书,助力更多学员实现职业梦想,推动教育行业的进步。
心理学教授陈立简介

陈立(1902—2004),字卓如,中国现代心理学家,原杭州大学校长。
1902年7月22日出生于湖南平江县。
早年就读于武昌博文中学,1928年获上海沪江大学理学士学位。
1930年公费赴英国伦敦大学大学院留学,师从著名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教授,并于1933年获伦敦大学理科心理学博士学位。
获博士学位。
曾在剑桥大学、英国工业研究所和德国柏林大学心理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1935年陈立同志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中央研究院心理所和浙江大学的工业心理学研究员、教授,浙江大学教育系主任、文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筹备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师范学院副院长、院长兼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九三学社浙江省委员会主委、浙江省科普协会主席,杭州大学副校长、校长、名誉校长、政协浙江省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浙江大学理学院心理与行为科学系博士生导师。
陈立同志还先后担任和兼任全国政协第三至七届委员,浙江省第一、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浙江省第一届人民委员会委员,政协浙江省第二、三届委员会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第七届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第八、九届参议委员会副主任,九三学社浙江省委员会第二至第五届名誉主委,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评议组心理学组召集人,中国心理学会第一至第九届副理事长,中国人类工效学会理事长,全国行为科学名誉理事长,浙江省科协第二、三届副主席、名誉主席等职。
2004年3月18日上午11时05分在杭州逝世,享年103岁。
陈立是我国最早从事工业心理研究的著名工业心理学家,最早采用因素分析方法进行研究。
他的博士论文《感觉阈限和智力活动中的起伏》就是运用经典的心理物理实验和现代的心理测量结合的研究方法,对g因素取材最广泛的一次研究,被认为是对时相分析的一种新设想。
他引进并自编10种测验,对小学、高中、大学近800名学生进行测验和因素分析,结果证明“因素组成随年龄而简化”,批判了他的业师C.E.斯皮尔曼的g因素不变说。
并撰写《一套智力测验在不同教育水平的因素研究》(1948)一文发表在英国的《发展心理学报》上,引起国际心理学界的重视,E.B.泰勒认为这是在g因大的发展研究中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