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赏析

合集下载

《静夜思》原文注释及简析

《静夜思》原文注释及简析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作者背景】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

作品极富浪漫色彩,感情强烈,善用比兴、夸张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豪放纵逸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诗仙”。

【注词释义】
静夜思:宁静的夜晚所引起的乡思。

疑:好像。

以为。

举:抬,仰。

【古诗今译】
床前有明亮的月光,好像地上寒冷的清霜。

抬头望着天上的明月,低头思念着自己的家乡。

【名句赏析】——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本诗是首千古传诵的名篇。

平实朴素的语言,生动地表现出游子的思乡之情,全诗仅20个字,已从时间、环境、气氛及对人物的细微动作的描绘,写出了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语言明白,音韵流利自然,似信手拈来,毫不费力,但却含蓄深沉,引人深思。

1。

《静夜思》全诗翻译赏析

《静夜思》全诗翻译赏析

《静夜思》全诗翻译赏析《静夜思》是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这首诗虽然只有区区二十个字,但就流传非常广泛,它几乎是全世界华人耳熟能详的一首名篇。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1、举:抬。

①夜思:一作“静夜思”。

郭茂倩(qian欠)把它编入《乐府集·新乐府辞》,并说:“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

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②明月光:明亮的月光。

(3)举头:抬头。

望明月:一作“望山月”。

晋《清商曲辞·子夜四时歌·秋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4)低头:形容沉思的神态。

思:思念。

【韵义】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诗文解释]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

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创作背景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

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

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

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评析】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

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

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李白的这首思乡之作,被称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感动了古今无数他乡流落之人。

诗的起句,“床前明月光”,可谓平实朴素之极,以此清静之景来衬出诗人的寂寞孤单。

这首诗在写法上,能注意心理刻画和行动举止描写相结合,第二句中,一个“疑”字点出诗人的内心深处迷离之因。

由于是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因此很容易产生错觉。

静夜思 赏析

静夜思 赏析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疑:怀疑,以为。

3.举头:抬头。

【韵译】: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赏析一】: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

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

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

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

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赏析二】: 《静夜思》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喜欢的诗,不管是年轻人,还是上了年纪,也不管是客居他乡,还是与亲人相守相伴,只要是中国人,就没有不会背这首小诗的,为什么这样一首语句平白如话,情感朴实无华的诗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唤起了深深的共鸣呢?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人教版小学语文《静夜思》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静夜思》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静夜思》课文原文及赏析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古诗,原文如下: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的赏析如下:
《静夜思》是李白在异乡的深夜里,对故乡深深思念的情感表达。

全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富有浓厚的诗意和深沉的哲理。

首句“床前明月光”,描绘出一幅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的场景,给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感觉。

接下来的“疑是地上霜”,通过将月光与霜进行比喻,既形象地描绘了月光的冷色调,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凄凉。

“举头望明月”一句,诗人抬头仰望明亮的月亮,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无尽的向往。

最后一句“低头思故乡”,诗人低下头,陷入深深的思考,他的思绪飘向远方的故乡,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无尽的怀念。

整首诗以月光和霜为引子,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和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诗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两句,已经成为表达思乡之情的经典诗句,深深地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这首诗以其深情的抒怀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李白诗歌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静夜思》徐志摩 原文及赏析

《静夜思》徐志摩 原文及赏析

《静夜思》徐志摩原文及赏析《<静夜思>徐志摩原文及赏析》在徐志摩的众多诗作中,《静夜思》或许并非最为人熟知的那一首,但它却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邃的情感,展现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思索与感悟。

以下为《静夜思》的原文:夜,无所不包的夜,我颂美你!夜,现在万象都像乳饱了的婴孩,在你大母温柔的怀抱中眠熟。

也许月理会我的傲态,她俯首下来,吻我,抚我,我在她的银白的胸怀里沉醉了。

夜,无所不包的夜,我颂美你!我是一个有诸般罪孽的人,在你的怀中,我将洗涤我一切的垢污。

我是一个没出息的,没出息的人,在你的怀中,我将忘却我一切的痛苦。

夜,无所不包的夜,我颂美你!天是无涯的,地是无涯的,这当中只有你——夜,是无所不包的。

夜呀,美呀!你是宇宙的慈母,在你的怀抱中,我愿永远是个孩子。

在这首诗中,徐志摩以夜为主题,抒发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

首先,诗的开头“夜,无所不包的夜,我颂美你!”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夜的赞美之情,这种直抒胸臆的方式,奠定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

夜在诗人眼中,宛如一个温柔的大母,包容着一切,让万物都能在其怀抱中安然入眠,“现在万象都像乳饱了的婴孩,在你大母温柔的怀抱中眠熟”这句诗,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世间万象比作乳饱了的婴孩,形象地描绘出夜的宁静与祥和,让人感受到一种温暖和安心。

接着,诗人坦诚地剖析自己,“我是一个有诸般罪孽的人,在你的怀中,我将洗涤我一切的垢污。

我是一个没出息的,没出息的人,在你的怀中,我将忘却我一切的痛苦。

”这里体现了诗人在夜的面前放下了防备,将自己的脆弱和不堪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同时也表达了夜对于他的抚慰和治愈作用。

夜成为了他心灵的避风港,让他能够摆脱世俗的困扰和内心的煎熬。

然后,“天是无涯的,地是无涯的,这当中只有你——夜,是无所不包的。

”这几句诗进一步强调了夜的广阔和包容,在天地之间,唯有夜能够容纳一切,这种对夜的赞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最后,“夜呀,美呀!你是宇宙的慈母,在你的怀抱中,我愿永远是个孩子。

李白《静夜思》全诗译文及赏析

李白《静夜思》全诗译文及赏析

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疑:好像。

举头:抬头。

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

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

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李白《静夜思》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静夜思》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静夜思》全诗翻译赏析《静夜思》是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这首诗虽然只有区区二十个字,但就流传非常广泛,它几乎是全世界华人耳熟能详的一首名篇。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1、举:抬。

①夜思:一作“静夜思”。

郭茂倩(qian欠)把它编入《乐府集·新乐府辞》,并说:“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

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②明月光:明亮的月光。

(3)举头:抬头。

望明月:一作“望山月”。

晋《清商曲辞·子夜四时歌·秋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4)低头:形容沉思的神态。

思:思念。

韵义: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诗文解释: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

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创作背景: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

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

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

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评析: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

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

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李白的这首思乡之作,被称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感动了古今无数他乡流落之人。

诗的起句,“床前明月光”,可谓平实朴素之极,以此清静之景来衬出诗人的寂寞孤单。

这首诗在写法上,能注意心理刻画和行动举止描写相结合,第二句中,一个“疑”字点出诗人的内心深处迷离之因。

由于是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因此很容易产生错觉。

李白《静夜思》古诗讲解和赏析,含视频讲解

李白《静夜思》古诗讲解和赏析,含视频讲解

李白《静夜思》古诗讲解和赏析,含视频讲解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静夜思:在寂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疑:怀疑。

举头:抬头。

古诗译文:
床前一片明亮的月光,我怀疑那是地上的白霜。

抬起头望见天山一轮明月,低下头思念遥远的
故乡。

古诗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所写。

李白是唐朝著名豪放派诗人,他的诗词豪放、大气,充满
浪漫主义色彩。

这首诗是李白的五言绝句。

写诗人思念家乡的心情。

诗人睡梦乍醒,迷离朦胧
之中,忽然看见床前一片洁白的月光,他还以为那是地上的一层白霜。

但抬起头来一看,天上
挂着一轮皎洁的明月,他不由得思念起家乡来。

由“疑”到“望”,由“举头”到“低头”,非常形象逼真
的描写出诗人由明月而引起的故乡之思,真实的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和乡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