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原理及其应用
中医学: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中医学: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经络学说不仅可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在临床上也常用于阐释疾病的病理变化,同时对于指导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也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一)阐释病理变化在生理情况下,经络有通行气血、感应传导及联络脏腑组织等作用,而在发生病变时,经络也就成为病邪传播和反映病变的途径,故经络学说可用于阐释病理变化。
1.病邪传变的途径经络内属于脏腑,外联体窍,加强了脏腑之间、脏腑和形体官窍之间的联系。
经络的功能活动正常,气血运行通畅,各脏腑器官功能强健,则能抵御病邪的侵袭,防止疾病的发生。
而当经络功能活动失常,则经气不利,病邪易于乘虚侵袭。
在病理状态下,经络既可成为外邪由表入里的传播途径,亦可成为脏腑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
《素问•皮部论》说:“邪客于皮则媵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
”指出外邪侵犯体表,可通过经络的传导联系而内传脏腑。
其传变规律一般为皮毛f孙络一络脉一经脉一脏腑。
如外感寒邪,可由肌表内传肺、脾、胃等脏腑。
表里脏腑之间的疾病,可以通过经络互相传变。
如脾失健运,可影响胃的受纳和腐熟;大肠传导失司,可致肺失宣肃。
非表里关系的脏腑之间,其病变也可以由经脉传变。
如肝失疏泄,可以影响脾胃运化,因为足厥阴肝经入腹后,挟胃两旁,属肝络胆;肾阳亏虚,气化失司,水湿泛滥,可致水气凌心、射肺,因为足少阴肾经入肺,并注入胸中而络心。
2.内脏病变反映于体表的途径由于内在脏腑与外周肢节、官窍等,通过经络密切相连,故内脏的病变也可通过经络,反映于体表的某些特定部位及官窍。
如足厥阴肝经绕阴器,过腹,布胁肋,上连目系,故肝气郁结可见两胁及少腹痛,肝火上炎易见目赤肿痛,肝经湿热多见阴部湿疹瘙痒等。
又如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中,故胃肠积热可见齿龈肿痛。
胸痹、真心痛可表现为胸前区疼痛,且疼痛沿左侧手少阴心经循行路线放射至手臂内侧尺侧缘。
(一)指导疾病的诊断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规律,内脏病变常通过经络在相应的部位有所反映,所以可以根据经脉的循行部位以及所联系脏腑的生理和病理特点,来分析各种临床症状,以判断其病位、传变和发展趋势,从而指导疾病诊断。
经络学说中医独特的经络系统及其治疗应用

经络学说中医独特的经络系统及其治疗应用中医学是中国古老的医学体系,历经千年而不衰。
其中的经络学说作为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对于疾病的防治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经络学说中医独特的经络系统及其治疗应用。
一、经络系统的概念在中医经络学说中,经络被认为是人体内部的一套通路系统,贯穿全身,如同河流和沟渠般分布于身体各个部位。
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和穴位三部分组成。
其中,经脉是主要通道,络脉是次要分支,而穴位则是能够调整气血运行的重要节点。
二、经络系统的特点1. 隐匿性经络系统在人体内部并不直接可见,因此被称为“隐匿之道”。
只有通过经络准确地传导气血才能调达各个组织和器官,保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2. 单向性经络系统呈现出单向性传导的特点。
类似于血液流动的动脉和静脉,经络系统中的气血只能按照一定的方向流动,不能逆流。
这种单向性是保持气血正常流通的重要条件。
3. 网络性经络系统的分布呈网格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
通过不同的经络相互连接,气血得以充分流通,体内的阴阳平衡得以维持。
三、经络系统的治疗应用中医经络学说认为,经络系统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状况。
因此,通过调理经络系统,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以下是经络系统治疗的几种常见应用。
1. 经络调理通过按摩、针灸等手法刺激穴位,对经络系统进行调理,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流通。
这对于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等方面均有积极的作用。
2. 经络疏通经络疏通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它通过不同的手法,如推拿、拔火罐等,刺激经络排除体内的湿气、寒气、瘀血等病因,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针灸疏通冲任经可以调节女性的月经问题。
3. 经络导引经络导引可以通过穴位按摩、贴敷等手法,引导气血向病灶部位流动,促使局部组织的修复和恢复。
这对于肌肉骨骼病、创伤等疾病的治疗具有积极的作用。
4. 经络诊断中医师借助经络系统上的络脉、穴位,可以对疾病进行诊断。
通过观察经络的畅通与否,以及穴位的压痛感变化等,可以判断人体的阴阳失衡情况,进而指导治疗。
经络的生理机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

经络的生理机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
@要点
1.经络的生理功能
(1)沟通联系作用经络沟通联系的作用加强了脏腑与体表、脏腑与官窍、脏腑与脏腑之间,以及经脉与经脉之间的联系。
(2)运输渗灌作用经脉作为运行气血的主要通道而具有运输气血的作用,络脉作为经脉的分支而具有布散和渗灌经脉气血到脏腑形体官窍及经络自身的作用。
(3)感应传导作用感应传导,是指经络系统具有感应及传导针灸或其他刺激等各种信息的作用。
如对经穴刺激引起的感应及传导,通常称为“得气”,即局部有酸、麻、胀的感觉及沿经脉走向传导,就是经络感应传导作用的体现。
(4)调节作用经络系统通过其沟通联系、运输渗灌气血作用及其经气的感受和负载信息的作用,对各脏腑形体官窍的机能活动进行调节, 使人体复杂的生理机能相互协调,维持阴阳动态平衡状态。
2.经络学说的应用
(1)阐释病理变化及其传变①外邪由表传里的途径:由于经络内属于脏腑,外布于肌表, 因此当体表受到病邪侵袭时,可通过经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次向里传变而波及脏腑。
②体内病变反映于外的途径:由于内在脏腑与外在形体、官窍之间,通过经络密切相连,故脏腑病变可通过经络的传导反映于外。
③脏腑病变相互传变的途径:由于脏腑之间有经脉相互联系,所以一脏腑的病变可以通过经络传到另一脏腑。
(2)指导疾病的诊断①循经诊断,即根据疾病表现的症状和体征,结合经络循行分布部位及其属络脏腑进行诊断。
②分经诊断,即根据病变所在部位,详细区分疾病所属经脉进行诊断。
(3)指导疾病的治疗①指导针灸推拿治疗。
②指导药物治疗。
中医经络学经络穴位解析

中医经络学经络穴位解析经络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了人体内经络的运行规律以及经络与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
经络穴位作为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对经络穴位进行详细解析,探究其运行规律和临床应用。
一、经络穴位的定义与分类经络穴位,简称穴位,是人体经络系统上特定的点位。
在中医理论中,经络穴位分布于全身,共计361个。
按照其运行规律和临床应用,可以将经络穴位分为经脉穴和奇穴。
1. 经脉穴:经脉穴位是根据经络经脉的走向和分布而命名的。
它们与具体的经脉相对应,通过按摩或刺激经脉穴位可以调节经脉的运行和穴位所经过的相关组织器官的功能。
2. 奇穴:奇穴是指那些在人体经络系统上分布特殊、功效独特的穴位。
它们与经脉的走向无关,通常按照其功能和用途进行命名,如“百会穴”、“曲池穴”等。
奇穴的应用范围广泛,既可以用于调节经络的运行,又可以用于治疗特定疾病。
二、经络穴位的运行规律经络穴位的运行规律包括了经络分布规律、穴位取穴规律以及穴位对应脏腑组织的规律。
1. 经络分布规律:经络分布于人体的表浅和深部,相互贯通交通。
经络的走向形成了经脉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
2. 穴位取穴规律:经络穴位的取穴有其固定的规律。
一般来说,经脉穴位多位于经络走向的上方、下方、左方和右方;而奇穴则根据其功能的不同而选择在不同的部位。
3. 穴位对应脏腑组织的规律:根据中医理论,经络穴位与人体的脏腑组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可以调节和改善相关脏腑组织的功能。
三、经络穴位的临床应用经络穴位在中医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介绍穴位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具体应用。
1. 经络调理:通过按摩或刺激经络穴位,可以调理经络系统的功能,改善气血循环,促进身体的健康。
例如,针灸和推拿按摩是常用的经络调理方法,可以提高免疫力,调整内分泌,改善睡眠质量等。
2. 疾病治疗:经络穴位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经络治疗仪原理

经络治疗仪原理经络治疗仪是一种应用于中医经络理论的现代医疗设备,其原理是通过刺激人体经络,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治疗和保健的效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经络治疗仪的原理及其工作机制。
一、经络理论基础中医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一套经络系统,通过经络可以使气血得以流通,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
经络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网络,通过连接经络可以达到不同的部位和器官,从而调节和平衡人体的内部环境。
二、经络治疗仪的工作原理经络治疗仪通过电疗、磁疗、声疗等技术手段,刺激人体经络,调整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具体来说,经络治疗仪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1. 电疗刺激经络治疗仪会产生一定强度的电场,然后通过电极贴片与人体皮肤接触,通过电疗刺激经络系统。
这种刺激可以改变经络的电阻性质,调整经络气血的流动,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2. 磁疗刺激经络治疗仪中的磁疗技术是利用磁场的作用刺激人体经络。
当经络治疗仪产生磁场与人体接触时,能够改变经络的电磁特性,改善经络的气血流动状况,起到调整和治疗的作用。
3. 声疗刺激经络治疗仪中的声疗技术是通过声音的振动作用来刺激人体经络。
经络治疗仪会发出特定频率和振幅的声波,通过声传导的方式刺激经络,促进经络的调整和治疗。
三、经络治疗仪的应用经络治疗仪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 调整气血运行:通过刺激经络,经络治疗仪可以调整气血的流动,促进疏通经络,平衡气血运行,从而改善身体的亚健康状况。
2. 缓解疼痛:经络治疗仪能够改变疼痛部位的电磁特性,刺激神经末梢,释放身体内的代表性物质,如内啡肽等,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
3. 辅助康复:经络治疗仪在康复过程中能够帮助恢复受损的经络功能,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僵硬等问题,加速康复进程。
4. 促进新陈代谢:经络治疗仪刺激经络,可以加快血液循环,激活细胞代谢,促进废物排泄,有助于改善肌肤质量,延缓衰老。
综上所述,经络治疗仪是一种通过刺激人体经络调整气血运行的医疗设备。
中医经络学的研究与应用

中医经络学的研究与应用导论中医经络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经络理论为核心,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构成、功能及与疾病的关系。
经络学的研究成果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也在现代医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中医经络学的研究方法、经络系统的构成与功能以及经络学在临床应用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医经络学的研究方法中医经络学的研究主要依靠临床实践、解剖学观察和实验研究等手段。
其中,临床实践是经络学研究的基础,通过对临床病例的观察和总结,揭示经络的病理变化及与疾病的关系。
解剖学观察则通过对尸体进行解剖,发现了经络系统的存在,为经络学提供了可视化的证据。
实验研究方面,近年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电生理、免疫学等,进一步深入研究了经络的生理和病理特点。
二、经络系统的构成与功能经络是中医经络学的重要概念,它由经、络两部分组成。
经是指人体内部贯通全身的纵向通道,络是指经络之间的横向连接。
经络系统的主要构成包括十二正经、八脉、奇经八脉等。
这些经络通过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贯穿于整个人体,起到了传输气血、调节阴阳、输送营养物质和排除废物等多种功能。
中医经络学认为,经络系统是脏腑组织、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的桥梁,通过调节经络系统的功能,可以达到调节整个人体健康状况的目的。
经络系统与疾病的关系密切,中医理论认为,疾病的发生与经络的阻塞、瘀滞等密切相关。
因此,通过疏通经络、调节经络功能,可以起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三、经络学在临床应用方面的探讨经络学的研究成果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临床上,经络学的应用主要包括经络刺激疗法、经络诊断和经络药物使用等。
经络刺激疗法,如针灸、推拿、艾灸等,是中医经络学的核心疗法之一。
通过对经络的刺激,可以调节经络系统的功能,促进气血循环,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经络诊断则通过观察病人的脉象、舌象等,辨别病情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经络药物使用则是利用中药中对经络具有作用的药物,通过内服或外用的方式,调节经络系统的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首先,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内存在着特定的经穴,而经穴是气血运行的关键点。
通过按摩、针灸等方法刺激经穴,可以改善经络的运行状态,促进气血的循环,增强气血的供应和输送,从而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再次,经络是实现全身协调统一的通道。
经络网布于全身各个部位,连接着筋骨、肌肉、脏腑等组织器官。
通过经络系统的调理,可以使全身各部位的气血运行协调统一,促进各个部位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从而达到整体的平衡。
最后,经络是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中医诊断方法中,经络检查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
通过观察经络的形态、色泽等特征,可以判断机体的功能状态,辅助诊断各种疾病。
经络的临床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经络治疗。
经络治疗是中医的一个重要疗法,通过调理经络来改变机体的阴阳平衡,调节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比如,针灸、按摩、刮痧等方法,都可以刺激经络,改善气血的循环,促进病变部位的恢复。
其次,经络诊断。
观察经络的形态、颜色、灵敏度等特征,可以辅助判断机体的疾病状况。
比如,面诊中观察舌质的颜色可以反映肝经的状况,脉诊时观察脉搏的强弱、有无等可以判断气血的运行状况。
再次,经络保健。
通过调理经络,可以促进人体的健康。
比如,经常进行适量的按摩、体操等活动,可以刺激经络,改善气血运行,增强免疫力,提高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
最后,经络研究。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经络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通过研究经络的构成、功能等方面,可以更好地认识经络的作用,指导临床实践,推动中医学的发展。
综上所述,经络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是人体调节内外环境的桥梁,是实现全身协调统一的通道,也是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在临床应用方面,经络治疗、经络诊断、经络保健和经络研究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充分认识经络的作用和应用,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医学的疗效,服务人类健康。
经络的分布关系和临床应用

表6-3 十二轾标奉部位表
(三)标本理论的应用
十二经脉的标本理论,在诊断疾病性质及辨证选穴中,有着重要意义?Ⅸ灵枢‘卫气》说t
“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Ⅸ标幽赋》说t“更穷四根三结,依标本而刺无不痊”,都
说明了经脉标本理论在治疗上的重要作用。又如《灵抠?卫气》在论标本证候治法时说t。凡
(二)标本的内窖
十二经标本的具体记载见《灵枢?卫气》。。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
门——命门者,目也。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足少阴之
本,在内踝下上三寸中,标在背俞与舌下两脉也。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所,标在背俞
也。足阳明之本,在厉兑,标在人迎、颊,挟颃颡也。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标在
泉下针定安泰”。《标幽赋》:“心胀咽痛,针太冲而必除}脾冷胃疼,泻公孙立愈”,《四总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等,都是本部腧穴的具体应用。
2.标部腧穴的应用 十二经以人体头胸腹背为结、为标。在头面标部的腧穴,能治疗
头面、五官及脑的疾病。如《通玄指要赋》说;“风伤项急,始求于风府,头晕目眩,要觅于风
也。’这是标本理论指导虚实证侯的补虚泻实的不同治法-
标本理论在取穴方面的应用,如《素问?标本病传论》说。。凡刺之方,必别阴阳,前后相
应,逆从得施,标本相移。故日。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有其在本而求
之于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故治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
【116】
第六章经络的分部关系和艋琦}应用
也与胃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量元素归经假说: 认为微量元素及其金属络合物向特定 的组织器官的迁移、富集和亲和作用是归 经的重要基础。 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 微量元素缺乏是虚证患者的共性表现。补 益药大多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有直接的 补充作用。
例1 中医认为:肾主生长、发育、生殖、 主骨生髓、通于脑。 缺少Zn、Mn会导致酶活性降低,蛋白
现代砭石床的研究合作
现代针灸
手针 电针
穴位的刺激
针灸
激光针灸
艾灸 点穴
中国毫针
日本针灸针
各种针灸针
钢柄针、金银针、盘龙针、元利针、塑柄针
采血针、三棱针、刮痧刀
各种梅花针
皮内针
粒针——王不留行种子
五星磁吸针 集针刺、负压、理疗于一体
针刺治疗带状疱疹
面瘫种种
针刺治疗面瘫取穴
针刺治疗扭伤
1、归经与有效成分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呈一定相
关规律——中药归经的物质依据 (中药药动学)
用放射自显影技术对中药药效成分进行体内追踪观 察,与传统归经相比较而得出此结论。 例如:
3H—川芎嗪主要分布在肝脏、胆囊(川芎本归肝胆经)
14C—鱼腥草素绝大多数从呼吸系统排除(鱼腥草本归肺)
35S—丹参酮主要分布在肝脏(丹参本归肝经、心经)
发功过程中: 左手中指指尖: 31.40℃ 左手手心:31.35℃ 气温:23.35℃
发功结束前: 左手中指指尖: 31.90℃ 左手手心:31.65℃ 气温:23.35℃
三班倒失眠患者针灸治疗前后TTM 影像变化
针灸前
针灸后15分钟
经络与针灸
古代针灸
从石器时代到唐代砭石考古
玉砭石,(陵阳河大汶 口文化遗地出土)
经络气血的流注
流注次序:
→肺→大→胃→脾→心→小肠→
膀→肾→包→焦→胆→肝藏→
每天子时从肺开始,每条经脉气血最旺盛 两小时,24小时为一周天。十四经脉流注
经络的功能
• 沟通内外,联络全身(结构) • 运行气血,平衡阴阳(作用) • 传导感应,反映症候(诊断) • 调节脏腑,抗御病邪(治疗)
经络的实质
药物性味功能相同,归经不同,所治
病证和使用机会不同。掌握归经可以提高
用药的准确性。
例如:黄连、黄芩、黄柏 相同: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连归心经,治疗心经有热,心悸、烦躁、 失眠、口舌生疮 黄芩归肺经,治疗邪热壅肺,咳嗽、吐黄 稠痰 黄柏归肾经,治疗下焦有热,阴部湿疹瘙 痒、白带黄臭、或下肢浮肿、风湿 关于归经实质研究目前有以下4种解释
针刺干预下人体穴位超声波影像学研究
Ultrasound imaging of acupuncture and control points in human body Helene-M LANGEVIN et al, The Anatomical Record 269(2002)257–265
电针治疗阳陵泉人体“下丘脑-边缘” 等脑区fMRI检测结果
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级结构
• 十二经脉
二级结构
三级结构
十二经别(在头胸腹的分支) 十五络脉(在四肢的分支) 十二经筋(联络筋肉的分支) 十二皮部
• 奇经八脉
经络的名称
• 十二正经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 三 阳 经 分 布
手臂外侧 从前往后 依次为: 阳明
少阳
太阳
手 三 阴 经 分 布
手臂内侧 从前往后 依次为: 太阴
厥阴
少阴
足 三 阴 经 内 侧 太 厥 少
足 三 阳 经 外 侧 阳 少 太
分 布 于 胸 腹 的 经 脉
分 布 于 背 部 的 经 脉
分 布 于 阴 面 的 皮 部
分 布 于 阳 面 的 皮 部
质、核酸合成障碍,免疫功能低下,生殖功能
低下,反应迟钝。
——上述临床表现属于中医“肾虚”。
对21味补肾助阳药分析,发现Zn、Mn、
Fe元素含量丰富,分布有规律和共性。认为该
类药物归肾经的实质是:以微量元素Zn、Mn、
Fe等作为共同的物质基础,对神经—内分泌— 免疫调节网络起调控作用,由此产生的整体效 应,既是补肾助阳的药理作用实质。 药物:补骨脂、肉苁蓉、熟地、菟丝子
例2 中医认为:肝藏血,开窍于目。
现代研究表明,肝脏是微量元素Fe、Zn、
Mn、Cu富集的地方。上述微量元素对于造血,
肝细胞功能,视力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对180味中药分析,发现归肝经的中药富含 Fe、Zn、Mn、Cu,尤其是含Fe、Zn最丰富。显 示中医对肝脏的认识和中药的归经,与微量元 素的生物学效应的一致性。
Location of acupuncture points and meridians in serial gross anatomical sections through a human arm. Helene-M LANGEVIN et al, The Anatomical Record 269(2002)257–265
针刺治疗肥胖症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美容针灸科 2005年07月07日 收治 350斤黑人男针灸减肥 住院时压塌2张病床
医生在“礼貌”的腹部插了23支银针,进行“腹部微针减肥” 这名来自牙买加小伙子经20次腹部针灸体重已减了11公斤。
各种电子针疗仪
电 针 治 疗 肩 周 炎
电 针 治 疗 皮 肤 病
Neuronal Specificity of Acupuncture Response:A fMRI Study with Electroacupuncture Ming-Ting Wu et al, NeuroImage 16(2002)1028– 1037
经络光学研究体系框图 Schematic diagram of Meridian Optics
•传统认识途径 •现代认识方法
传统认识
• 针刺、灸治、按摩的感觉传导 • 经络、腧穴的疗效 • 气功、导引的感觉传导现象 • 内在疾病的体表病理反应 • 解剖、生理的启发
针刺、灸治、按摩 的“酸麻重胀”感 觉及其传导
经络、腧穴的疗效
气 功 导 引 的 感 觉 传 导 现 象
内在疾病的体 表病理反应
问题:
按照有效成分在脏腑的分布规律来解
释归经的理论是否科学合理?为什么?
有效成分归经理论的局限性:
1、如此所得的结论,混淆了中医脏腑与西
医器官的概念和内容的差别,把二者等同了起来。
2、古人的归经是以临床疗效为依据的。已 知药效成分分布最多的部位,不一定是该药作用 最显著的靶器官。
2、归经是中药药理作用的体现范围
电 针 治 疗 肥 胖 症
电针式生物医学传感器
电针水疗浴足盆
激光针灸(Laser acupuncture)
依据中医经络理论,辨证论治,采用弱激光 对穴位进行照射。
1.传统针刺效应
毫针的针压产生的对穴位的生物刺激效应
2.激光针灸效应
光压、生物刺激、光化学效应;
3.激光针灸临床优势
无痛、无菌、安全、易控、操作简便;
基于经络光传输特性的手厥阴心包经“经气”研究
经络光传输特性与经气盛 衰相关性研究装置原理图
经脉光传输特性测量精确 定位装置
红外热断层扫描(TTM)技术运用 辨别人体体质寒热
红外热断层扫描(TTM)技术运用
气功发功过程TTM变化情况
发功前: 左手中指指尖: 28.85℃ 左手手心:29.95℃ 气温:23.35℃
——中药归经的功能依据 (中药药效学)
所归之经并非该药有效成分分布最多的脏器,
而是其功能的体现部位。
例1 大黄、芒硝、芦荟、番泻叶、郁李仁、火
麻仁等18味中药归大肠经,功能泻下通便。
研究表明,上述中药药理作用部位均在大 肠。符合率100%。
例2 天麻、钩藤、全蝎、白花蛇等22味中药
归肝经,功能息风止痉。 研究表明,药理作用均能抗惊厥。符合率 100%。 例3 大黄、三七、仙鹤草、白及、大蓟、小蓟、 地榆、茜草等归肝经,功能止血。 研究表明,确实具有止血作用。
研究发现,不同的中药对于各组织 细胞中cAMP、cGMP水平的影响不同。
中药导致cAMP、cGMP浓度以及
cAMP/cGMP比值显著变化的器官组织,与
该药归经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例1 人参归心经,功能大补元气,挽救虚脱,用 于气虚欲脱。 研究显示,人参通过升高心肌 细胞中的cAMP降低cGMP,产生增强 心肌收缩力的作用。 例2 丹参归肝经,活血化瘀,广 泛用于血瘀证。 研究显示,丹参能使血小板 中的cAMP水平升高,抗血小板凝 集。
问题:
1、上述两种对于中药归经的解释,
你更赞同哪一种理论? 2、除了上述解释,你推测还可能
从哪些方面去研究解释中药归经?
3、归经是中药对不同组织中的环核苷酸
水平的不同影响。
环核苷酸cAMP、cGMP是细胞内调节
代谢的重要物质。两者具有相互拮抗、
相互制约的生物学效应。二者相互比例 cAMP/cGMP必须维持一定的水平,才能 证机体功能的正常。
经络原理及其应用
徐晓玉教授、博导 西南大学中医药学院
经络原理及其应用
•经络学说的内涵 •经络的实质 •经络与针灸 •经络与中药
经络学说的内涵
•经络的概念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的分布 •经络气血的流注 •经络的功能
经络的概念
• 经,指经脉,类似路径的含义, 为直行的主干,较大,分布部位 较深。 • 络,指络脉,为网络的含义,为 经脉分出的分支,较小,分布部 位较浅。 • 经与络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 奇经八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 阴维、阳维、阴跷、阳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