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实验设计方案

合集下载

机械传动方案设计性综合实验

机械传动方案设计性综合实验

机械传动方案设计性综合实验一、目的与要求1、根据给定的条件及零部件,设计机械传动方案,并组装成机械传动装置。

通过实验,了解机械传动方案设计的多样性,对多种可行方案进行比较、评价,从而确定最佳传动方案。

2、通过对传动效率、动态性能及工作稳定性的分析,了解各种传动零件的适用条件及其对传动系统的影响。

3、了解机械传动系统输入端的转矩(T1)、转速(n1)、功率(P1)与输出端的转矩(T2)、转速(n2)、功率(P2)的变化关系,要求绘出T1与T2、n1与n2及P1与P2的关系曲线。

4、掌握转速、转矩、效率等参数的测量方法。

二、提供的设备及零部件本实验装置为模块化结构,可在备件库中任选所需的零部件,组装成机械传动系统。

按减速器的类型将实验台分成两大类:平行轴传动方案实验台和垂直轴传动方案实验台。

前者的减速器为圆柱齿轮或摆线针轮减速器,后者的减速器为锥齿轮或蜗轮蜗杆减速器。

实验所提供的设备及零部件如下:1、电动机a. Y90L-2 额定功率2.2Kw 满载转速2840 r/min 280元b. Y100L1-4 额定功率2.2Kw 满载转速1420 r/min 380元c. Y112M-6 额定功率2.2Kw 满载转速940 r/min 740元d. Y132S-8 额定功率2.2Kw 满载转速710 r/min 1230元2、减速器a)ZD-100单级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速比i =2.37 750元b)WX3摆线针轮减速器,速比i =11 1150元3、V带传动:小带轮若干70元/个大带轮若干 70元/个普通V带5元/根4、链传动:小链轮若干 110元/个大链轮若干 130元/个滚子链链条30元/米5、联轴器若干 30元/对三、实验设备简介本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由四大模块组成,即:Ⅰ—动力源模块(电动机部分);Ⅱ—传动装置模块(减速器及其他传动零件);Ⅲ—加载模块(磁粉加载器、可调电源,相当于工作机);Ⅳ—测试模块(转矩传感器,转矩、转速、效率等测试软件)。

综合设计性实验报告

综合设计性实验报告
[3] 马建国、孟宪元.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基础[M].清华大学出版.2006.1.
[4] 姜威.实用电子系统设计基础[M].2008.1.
[5] 张靖武.单片机系统的PROTEUS设计与仿真[M].2007.4.
[6] 赵海雁.《AD590温度传感器》.测试技术学报.1997.11.
[7] 刘燕,兰志强. 《AD590集成电路温度传感器的特性测量与应用》.中国仪器 仪表,2005.6.
6实验注意事项
1 电路板的检查: 检查电路板的焊接是否正确,有无虚焊、错焊以及漏焊,各电阻的阻值是否正确,集成运放LM324的管教是否连接正确,以及AD590和1N4728的连接是否有误。在该次调试中,发现有一电阻接错,后仔细对照图纸检查,重新焊接正确。
2 各关键点电压的测量:分别测量各关键点的电压值,检查电路工作是否基本正确。实际测得,U0=2.81V,U1=2.63V,Uout=3.8V,温度改变,U0变化,但是输出不变。分析后发现,原来最后一个放大器U2D的反馈电阻接到了+端,所以导致输出电压值恒定不变,于是将电阻重新焊接。
这次的实验跟我们以前做的实验不同,因为我觉得这次我们是真真正正的自己亲自去完成。所以是我觉得这次实验最宝贵,最深刻的。就是实验的过程全是我们学生自己动手来完成的,这样,我们就必须要弄懂实验的原理。在这里我深深体会到哲学上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弄懂实验原理,而且体会到了实验的操作能力是靠自己亲自动手,亲自开动脑筋,亲自去请教别人才能得到提高的。 我们做实验绝对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看法,这样我们就要有充分的准备,若是做了也不知道是个什么实验,那么做了也是白做。实验总是与课本知识相关的,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应该尽量减少操作的盲目性提高实验效率的保证,有的人一开始就赶着做,结果却越做越忙,主要

药理学综合设计性实验

药理学综合设计性实验

药理学综合设计性实验实验一氯丙嗪的降温作用(设计性实验,4学时)实验简介:本实验使学生掌握实验设计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包括动物选择、实验分组、对照原则、处理因素的标准化等多方面知识),并通过观察氯丙嗪的降温作用,掌握其降温特点,联系临床应用。

实验辅导:至少双人辅导【实验目的】掌握实验设计的基础理论,通过观察氯丙嗪的降温作用,掌握其降温特点,联系临床应用。

【实验器材】小鼠、注射器、体温计、冰箱、氯丙嗪等。

【实验过程】一、首先介绍实验设计的基础理论(一)实验设计是科学研究计划中关于研究方法与步骤的一项内容,是实验研究所涉及的各项基本问题的合理安排。

严密合理的实验设计是顺利进行研究工作的保证,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实验误差以获得精确可靠的实验结论,甚至可以使研究工作事半功倍。

药理学实验设计的三大要素,即处理因素、实验对象与实验效应。

1.处理因素(1)处理因素实验中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由实验者人为施加给受试对象的因素称为处理因素,如药物、某种手术等。

一次实验涉及的因素不宜过多,否则会使分组增多,受试对象的例数增多,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控制。

但处理因素过少,又难以提高实验的广度和深度。

(2)明确非处理因素:非处理因素虽然不是我们的研究因素,但其中有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产生混杂效应,所以这些非处理因素又称混杂因素。

设计时明确了这些非处理因素,才能设法消除它们的干扰作用。

(3)处理因素的标准化:处理因素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应做到标准化,即保持不变,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的评价。

如实验设计中处理因素是药物时,则药物的剂型、给药途径、质量(成分、出厂批号等)必须保持不变。

2.实验对象实验对象的选择十分重要,对实验结果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药理学实验主要实验对象包括整体动物(正常动物、麻醉动物和病理模型)、离体器官、组织及细胞等。

3.实验效应实验效应是指受试对象在处理因素作用后呈现的反应或受到的影响,其具体表现形式是指标。

这些指标包括计数指标(或定性指标)和计量指标(或定量指标)等。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性设计性课程实验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性设计性课程实验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性设计性课程实验Comprehensive and Designed Test in the Course ofPrinciples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Design1.引言《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是土木工程专业平台课,是理论知识与工程应用紧密联系课程,其知识体系、理论分析和设计计算既具有很强的工程性,又具有严密的科学性。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实验是该课程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课程实验使学生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理论分析与工程概念的结合、科学方法与工程应用相结合。

从简单转向综合,从理论转向设计。

更深刻地理解课程的基本原理,掌握设计方法,启发创新意识,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构建土木工程师的基本素质。

2.实验的综合性设计性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土木工程专业8个班,分为16个实验小组进行实验。

为了实现实验的设计性和综合性,在实验的各个环节上强调学生自己进行讨论、设计、制作和实验。

学生分组讨论确定实验构件一个构件的破坏形态,每人提交一份初步设计计算书,计算书中应包括梁正截面,斜截面承载力设计或大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设计,采用的材料参数、配筋量,预测的开裂荷载、极限荷载。

方案必须能在提供的试验条件下实现。

各组在教师指导下最终确定实验方案。

各组实验前提交最终的设计计算书,并给出对试件极限承载力的预测。

两个实验小组(土02-7班)的实验梁由学生自己制作,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拼装模板,绑扎钢筋,按电阻应变片粘贴技术要求贴应变片,计算混凝土配合比和材料用量,浇筑混凝土。

实验按照预定方案,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进行加载实验,直至构件破坏,与预测结果比较。

每人提交试验报告一份,包括实验现象,实验全过程的照片,数据的整理,分析构件的受力,预测偏差出现的原因,以及整个试验的体会与心得,应做到图文并茂。

本学期完成教学实验16组,其中正截面受弯构件实验12个,斜截面受剪构件实验3个,大偏心受压构件1个。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电泳
实验目的
➢ 学习等电聚焦电泳分离血清蛋白的原理 ➢ 学习聚丙烯酰胺作为电泳介质的优点及用途 ➢ 了解等电聚焦电泳和普通聚丙烯酰胺电泳的异同
实验原理
以聚丙烯酰胺作为支持物,两性载体电解质在支持物内形成稳定的pH梯 度,当蛋白质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便会在支持物中运动到相当与自身 pI 的位置中聚合成一狭窄的区带而停留下来。
等电聚焦电泳
➢ 蛋白质是带有电荷的两性生物大分子,其正负电荷的数量随所处环境酸碱度的变化而变 化。在电场存在下的一定pH溶液中,带正电的蛋白分子将向负极移动而带负电的蛋白分 子将向正极移动,在某一pH时,蛋白分子在电场中不再移动,此时的pH值即为该蛋白质 的等电点。
➢ 等电聚焦(IEF)电泳就是在凝胶中加入两性电解质从而构成从正极到负极pH逐渐增加的 pH梯度,处在其中的蛋白分子在电场的作用下运动,最后各自停留在其等电点的位置上, 测出蛋白分子聚焦位置的pH值,便可以得到它的等电点。
➢ 两性电解质 - Ampholine(由瑞典LKB公司生产) 它是由许多脂肪族的多氨基,多羧基的异构体和同系物组成的, pH范围,4-6.5,5-8,。
➢ 在没有电场时,载体两性电解质溶液的pH值大约是该溶液pH范围的平均值(如pH3-10的载
体两性电解质溶液,其pH约为6.5左右)。所以载体两性电解质分子都带有电荷,只是在溶
➢ 当质点在电场中作稳定运动时:F=F′即:QE=6πrην
n = qE f
=q 6 π gh
E
在同一电泳条件下,不同的物质因其分子大小(r)和带电量(Q)的差异而具有不同 的泳动速度,因此,电泳一定的时间(t)就可互相分离。
电泳的影响因素
➢ 待分离大分子的性质 :所带的电荷、分子大小和形状。 分子带的电荷量越大、直径 越小、形状越接近球形,则其电泳迁移速度越快。

物理综合实践教学计划(3篇)

物理综合实践教学计划(3篇)

第1篇一、引言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实践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

本计划旨在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物理综合实践教学方案,以提高学生的物理实验技能和综合素养。

二、实践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物理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实验仪器和实验方法。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5.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三、实践教学内容1. 基础实验: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等基础物理实验,旨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原理、方法和技能。

2. 综合实验:结合多个物理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研究性实验:鼓励学生自主选题,进行科学探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 实际应用实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实践教学安排1. 实验课时安排:每周安排2-3学时的实验课程,共计32学时。

2. 实验课程进度安排:(1)第一周:力学实验,包括自由落体实验、单摆实验、牛顿第二定律实验等。

(2)第二周:热学实验,包括比热容实验、热传导实验、热机实验等。

(3)第三周:电磁学实验,包括电流的磁效应实验、电磁感应实验、电容实验等。

(4)第四周:光学实验,包括光的折射实验、光的干涉实验、光的衍射实验等。

(5)第五周:综合实验,包括电场与磁场综合实验、光学与力学综合实验等。

(6)第六周:研究性实验,学生自主选题,进行科学探究。

(7)第七周:实际应用实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五、实践教学评价1. 实验报告评价: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价,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实验结论等。

2. 实验操作评价: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评价,包括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步骤的规范性、实验数据的准确性等。

综合实践实验教学设计(3篇)

综合实践实验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城市垃圾处理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垃圾分类与回收作为解决垃圾问题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本实验设计旨在通过社区垃圾分类与回收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掌握垃圾分类的方法,并积极参与到社区环保实践中。

二、实验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现状及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 掌握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和分类方法。

- 了解不同垃圾的回收处理流程。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 提高学生动手实践和团队合作能力。

- 增强学生参与社区环保活动的积极性。

3. 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 培养学生关爱环境、关爱他人的情感。

三、实验内容1. 实验准备阶段(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6人,选出组长。

(2)资料收集:要求学生收集关于垃圾分类的资料,包括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分类方法、回收处理流程等。

(3)活动策划:每组讨论并制定社区垃圾分类与回收活动的具体方案,包括活动时间、地点、流程、所需物资等。

2. 实验实施阶段(1)社区宣传:各组在社区内进行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包括发放宣传资料、张贴海报、讲解垃圾分类知识等。

(2)实地考察:各组在社区内选取不同地点进行垃圾分类实地考察,了解社区垃圾分类现状。

(3)分类实践:各组在社区内进行垃圾分类实践,将收集到的垃圾进行分类投放。

(4)回收处理:各组将分类后的垃圾送到指定的回收点,了解垃圾的回收处理流程。

3. 实验总结阶段(1)成果展示:各组展示活动成果,包括活动照片、视频、宣传资料等。

(2)心得体会:各组撰写活动心得体会,分享活动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3)总结评价:教师对各组活动进行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四、实验评价1. 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综合实践实验法教学设计(3篇)

综合实践实验法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综合实践实验法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该方法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分析、总结等环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综合实践实验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科学知识,提升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如观察、记录、分析、总结等。

- 理解实验原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 培养学生的严谨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内容以“探究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为主题,通过一系列实验活动,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四、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实验准备1. 导入:- 通过多媒体展示物质变化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提出问题:物质在不同条件下会发生哪些变化?2. 分组:-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明确分工。

3. 分配任务:- 每组选择一个实验项目,如:水的沸腾、盐水的凝固、气体的溶解等。

- 每个学生负责一个实验环节,如:观察、记录、分析、总结等。

第二阶段:实验操作1. 实验指导:- 教师简要介绍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 强调实验安全注意事项。

2. 小组合作:- 各小组按照分工进行实验操作。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第三阶段:实验总结1. 数据整理:- 各小组整理实验数据,填写实验报告。

2. 讨论交流:- 各小组展示实验结果,分享实验心得。

-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物质变化的规律。

3. 评价反馈:- 教师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 学生自评和互评,总结经验教训。

五、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如: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合作是否默契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