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动物寄生虫病学实验指导
10级动物病理学实验指导1

动物病理学实验指导唐海蓉银梅王选年李敬玺编河南科技学院动物科学学院2011年3月编写说明家畜病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使学生不仅能学好基本理论知识,而且能扎实掌握有关的基本技能和实验操作技术,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进而应用于实践中,必须注意加强实验教学。
为此,我们依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在认真总结我院和其他农业高校本课程实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编写了本实验指导。
本实验指导内容包括十一个实验、尸体剖检技术和石蜡切片技术。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我们真诚希望本书的使用者和读者能提出合理的批评和建议,我们先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1年3月4日目录前言 (3)实验一淋巴结的屏障机能观察 (6)实验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标本和切片观察 (7)实验三细胞与组织的损伤标本和切片观察 (8)实验四炎症的渗出现象 (9)实验五肿瘤标本和切片的观察 (10)实验六心血管、造血、呼吸系统病理标本和切片观察 (11)实验七消化、泌尿和神经系统病病理标本和切片观察 (12)实验八细菌性疾病病理标本和切片观察 (13)实验九病毒性疾病病理标本和切片观察 (14)实验十寄生虫病和霉菌病的标本和切片观察 (15)实验十一鸡的尸体剖检 (16)附录一尸体剖检技术 (17)一、尸体剖检的准备及注意事项 (17)二、几种动物的尸体剖检技术 (18)附录二石蜡切片技术 (27)前言家畜病理学是兽医学科中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其任务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通过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和患病机体内所呈现的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变化来阐明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基本规律,为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家畜病理学教学中,实验课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学好本门学科基础理论、认识典型病理变化和了解病理学研究基本方法的重要途径。
家畜病理学实验课是理论教学的延续和发展,它的目的不仅是验证理论、加深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能力和独立操作技能。
寄生虫学检验实验指导与习题集(全)15年11月19日

一、总论1、人体寄生虫病的传染源是指A、仅有病人和带虫者B、医学节肢动物C、所有野生动物D、所有家畜E、病人、带虫者、感染动物2、下列不属于寄生虫病流行特点的是A、地方性B、季节性C、自然疫源性D、动物源性E、易控制性3、宿主对寄生虫产生的免疫应答最常见的是A、吞噬细胞的作用B、消除性免疫C、非消除性免疫D、屏障作用E、免疫逃避4、有些寄生虫完成一代的发育有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两种生殖方式,并交替进行,这种现象称为A、幼体增殖B、世代交替C、无性或有性生殖D、孢子生殖E、配子生殖5、在流行病学上,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感染动物是该种人体寄生虫的A、终宿主B、第一中间宿主C、第二中间宿主D、保虫宿主E、传播媒介二、消化道寄生虫1、下列不是引起胆道蛔虫症诱因的是A、胆囊炎与胆管炎B、全身麻醉C、食入辛辣的食物D、不适当的驱虫治疗E、发热2、对疑有蛔虫感染者,首选的检查方法是A、饱和盐水浮聚法B、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C、透明胶纸肛门擦拭法D、离心沉淀法E、重力沉淀法3、俗称“粪毒”的疾病是A、尾蚴性皮炎B、丹毒样皮炎C、荨麻疹D、钩蚴性皮炎E、丝虫引起的“流火”4、具有“头翼”结构的肠道寄生虫是A、蛔虫B、蛲虫C、十二指肠钩虫D、姜片虫E、鞭虫5、可形成自身体外感染的寄生虫是A、钩虫B、蛔虫C、蛲虫D、旋毛虫E、鞭虫6、蛲虫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A、贫血B、失眠C、腹痛D、腹泻E、肛门及会阴皮肤区痒感7、以皮肤黏膜为主要感染途径的寄生虫是A、鞭虫B、猪肉绦虫C、钩虫D、蛔虫E、蛲虫8、钩虫造成咬附部位伤口不易凝血的原因是A、钩齿的作用B、板齿的作用C、所分泌抗凝素的作用D、虫体的机械性刺激E、虫体的免疫病理损害9、感染的发生与机体免疫状态关系最为密切的肠道寄生虫是A、鞭虫B、蛲虫C、钩虫D、蛔虫E、粪类圆线虫10、生活史具有自生世代和寄生世代的线虫是A、鞭虫B、蛲虫C、钩虫D、蛔虫E、粪类圆线虫11、蛲虫感染宿主的主要方式是A、吸入感染B、经皮肤感染C、昆虫媒介传播D、肛门—手—口感染E、经胎盘感染12、可以导致“异嗜症”的寄生虫是A、粪类圆线虫B、鞭虫C、蛲虫D、蛔虫E、钩虫13、关于蛲虫描述错误的是A、生活史简单B、感染率儿童高于成人,城市高于农村C、生活史属间接发育型D、带虫者和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E、幼虫对宿主肺部没有损害14、猪巨吻棘头虫的感染阶段是A、虫卵B、感染性卵C、感染性棘头体D、棘头体E、桑葚期卵15、缺乏有效病原学检查方法的寄生虫是A、猪巨吻棘头虫B、鞭虫C、蛲虫D、姜片虫E、带绦虫16、猪巨吻棘头虫的感染方式为A、经皮肤感染B、经口误食感染C、输血感染D、接触感染E、经媒介节肢动物叮咬感染17、姜片虫最重要的保虫宿主为A、猫B、狗C、牛D、羊E、猪18、姜片虫的中间宿主为A、纹沼螺B、赤豆螺C、钉螺D、扁卷螺E、川卷螺19、姜片虫的感染方式是A、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虾B、生食或半生食溪蟹、蝲蛄C、生食或半生食猪肉D、生食或半生食水生植物E、生食和半生食淡水螺20、姜片虫的感染阶段为A、虫卵B、囊蚴C、毛蚴D、丝状蚴E、尾蚴21、与肝吸虫卵结构相似的虫卵是A、姜片虫卵B、日本血吸虫卵C、肺吸虫卵D、棘口吸虫卵E、异形异形吸虫卵22、猪肉绦虫对人体的主要危害是A、小钩和吸盘对肠壁的刺激破坏B、吸取大量营养C、代谢产物的毒素作用D、六钩蚴穿过组织时的破坏作用E、囊尾蚴寄生于组织所造成的损伤23、能引起人体囊虫病的寄生虫是A、猪肉绦虫B、牛肉绦虫C、微小膜壳绦虫D、包生绦虫E、猪肉绦虫与牛肉绦虫24、人患囊尾蚴病是因误食了A、猪肉绦虫卵B、猪肉绦虫囊尾蚴C、牛肉绦虫囊尾蚴D、猪肉绦虫六钩蚴E、牛肉绦虫卵25、关于牛肉绦虫描述错误的是A、头节上有小钩B、只能引起人体的牛肉绦虫病C、虫体长度为4~8米D、头节呈方形E、中间宿主只有猪26、猪肉绦虫对人体的危害比牛肉绦虫大,主要原因是A、囊尾蚴可以寄生于组织及器官造成损害B、成虫掠夺营养量大C、虫体代谢产物的毒素作用比较强D、六钩蚴对肠壁的机械性损伤作用强E、头节的小钩和吸盘对肠壁的破坏作用大27、可引起顽固性自身体内重复感染的绦虫是A、微小膜壳绦虫B、猪肉绦虫C、牛肉绦虫D、曼氏迭宫绦虫E、犬复孔绦虫28、可引起自身体外感染的寄生虫是A、猪肉绦虫B、牛肉绦虫C、曼氏迭宫绦虫D、犬复孔绦虫E、钩虫29、虫卵胚膜两级有丝状物的绦虫是A、细粒棘球绦虫B、曼氏迭宫绦虫C、微小膜壳绦虫D、缩小膜壳绦虫E、犬复孔绦虫30、微小膜壳绦虫的中间宿主是A、犬类B、鼠类C、蛇类D、蛙类E、蚤类31、关于微小膜壳绦虫感染阶段描述正确的是A、需要中间宿主时感染阶段为虫卵B、需要中间宿主时感染阶段为似囊尾蚴C、需要中间宿主时感染阶段为六钩蚴D、无论是否需要中间宿主时感染阶段均为似囊尾蚴E、无论是否需要中间宿主时感染阶段均为虫卵32、生食或半生食鱼肉可能感染的绦虫是A、阔节裂头绦虫B、猪肉绦虫C、牛肉绦虫D、犬复孔绦虫E、微小膜壳绦虫33、溶组织内阿米巴的致病阶段是A、单核包囊B、双核包囊C、四核包囊D、大滋养体E、小滋养体34、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感染阶段是A、单核包囊B、双核包囊C、四核包囊D、大滋养体E、小滋养体35、肠外阿米巴病最易好发部位是A、肝B、肺C、骨D、皮肤E、脑36、确诊阿米巴带虫者的常用病原学检查方法为A、碘液染色法B、饱和盐水浮聚法C、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D、重力沉淀法E、加藤厚涂片法37、阿米巴痢疾的典型病理变化是A、对组织的溶解破坏作用而形成烧瓶样溃疡B、形成虫卵肉芽肿C、虫体在宿主细胞内大量繁殖导致宿主细胞破坏D、虫体代谢产物引起的炎症反应E、形成阿米巴肿38、对人体具有致病作用的阿米巴原虫是A、溶组织内阿米巴和结肠内阿米巴B、溶组织内阿米巴和迪斯帕内阿米巴C、迪斯帕内阿米巴和结肠内阿米巴D、溶组织内阿米巴和布氏嗜碘阿米巴E、溶组织内阿米巴和福氏耐格里阿米巴39、机体感染溶组织内阿米巴后常表现为A、带虫状态B、阿米巴痢疾C、阿米巴肝脓肿D、阿米巴肺脏肿E、阿米巴脑脓肿40、关于溶组织阿米巴大滋养体描述错误的是A、伪足明显B、内质中含拟染色体C、内质中含吞噬的红细胞D、内外质分界清楚E、细胞核属于泡状核41、鉴别阿米巴性痢疾与细菌性痢疾的主要依据是A、腹疼的性质B、粪便中能否查到红细胞C、粪便中能否查到白细胞D、粪便中能否查到滋养体E、粪便中能否查到包囊42、只能用于辅助诊断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而不能作为确诊依据的是A、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查滋养体B、碘液染色法查包囊C、乙状结肠镜检查肠黏膜溃疡,并取材镜检滋养体D、肝脓肿穿刺液检查滋养体E、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抗阿米巴抗体43、引起“旅游者腹泻”的寄生虫是A、溶组织内阿米巴B、结肠小袋纤毛虫C、人毛滴虫D、蓝氏贾第鞭毛虫E、隐孢子虫44、关于结肠小袋纤毛虫滋养体描述错误的是A、具有胞口结构B、具有大、小两个细胞核C、具有伸缩泡结构D、具有胞肛结构E、运动形式为穿梭运动45、与溶组织内阿米巴形态结构最为相似的是A、结肠内阿米巴B、齿龈内阿米巴C、迪斯帕内阿米巴D、布氏嗜碘阿米巴E、哈氏内阿米巴46、核型为“实质核”的肠道原虫是A、结肠内阿米巴B、溶组织内阿米巴C、迪斯帕内阿米巴D、蓝氏贾第鞭毛虫E、结肠小袋纤毛虫47、关于蓝氏贾第鞭毛虫描述错误的是A、为机会致病性寄生虫B、引起的腹泻一般无脓血C、双核包囊为感染阶段D、滋养体为致病阶段E、易合并HIV感染48、溶组织内阿米巴引起的疾病不包括A、阿米巴肝脓肿B、阿米巴肺脓肿C、阿米巴脑脓肿D、皮肤型阿米巴病E、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49、隐孢子虫的感染阶段为A、卵囊B、子孢子C、配子体D、裂殖体E、滋养体50、经改良抗酸染色后,镜下观察卵囊的颜色为A、蓝绿色B、黑色C、玫瑰红色D、棕黄色E、乳白色51、临床上隐孢子虫的感染多表现为A、急性感染B、慢性感染C、隐性感染D、慢性感染急性发作E、先天性感染52、隐孢子虫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A、泌尿生殖道炎症B、水样腹泻C、黏液脓血便D、呼吸道炎症E、肠外组织器官的炎症53、有性生殖方式为接合生殖的医学原虫是A、结肠内阿米巴B、隐孢子虫C、疟原虫D、蓝氏贾第鞭毛虫E、结肠小袋纤毛虫54、关于隐孢子虫生活史描述正确的是A、完成生活史必须转换宿主B、完成生活史不需要转换宿主C、人是其唯一的宿主D、生活史中只有有性繁殖E、生活史中只有无性繁殖55、生活史中只有滋养体时期的消化道原虫是A、溶组织内阿米巴B、隐孢子虫 C 、人毛滴虫D、蓝氏贾第鞭毛虫E、结肠小袋纤毛虫56、可以经飞沫传播的原虫是A、结肠内阿米巴B、齿龈内阿米巴C、迪斯帕内阿米巴D、布氏嗜碘阿米巴E、哈氏内阿米巴57、易引起巨幼细胞贫血的绦虫是A、猪肉绦虫B、微小膜壳绦虫C、缩小膜壳绦虫D、阔节裂头绦虫E、犬复孔绦虫58、完成生活史可以不需要中间宿主的绦虫是A、猪肉绦虫B、微小膜壳绦虫C、缩小膜壳绦虫D、阔节裂头绦虫E、牛肉绦虫(A3型题)患儿,男,6岁。
毕业论文犬虱病的诊治方案

附件2: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成果产品设计工艺设计方案设计√设计题目:学生姓名:犬虱病的诊治方案系专班号:部:业:级:指导老师:二0二0 年五月二十六日犬虱病的诊治方案第一部分毕业设计背景一、病例情况2020年4月5日,一只5岁金毛犬,雄性,体重27Kg,送往宠物医院就诊。
该病犬精神萎靡、食欲下降、烦躁不安,不停用嘴啃咬或者用前爪抓挠颈部、腹部等皮毛,有时会在墙上不停的进行摩擦。
病犬头、颈、背等部位出现不同程度的被毛脱落及红肿现象。
仔细检查,发现犬体表有小的活虫体。
二、设计诊治方案的必要性在饲养环境或者野外环境差时,犬很容易感染虱病。
犬虱寄生于皮肤,引起痒感,不安,有时皮肤出现小出血点,小结节,甚至化脓,幼犬发育不良。
病变部位出现脱毛易见成虱及白色虱卵。
图1 成虱及白色虱卵如果发现犬耳朵上有虱子而不采取任何行动,有可能一个月后它会增添25万只它的后代。
犬毛虱以毛和表皮鳞屑为食,以靠吸血为生,症状造成犬瘙痒和不安,犬啃咬瘙痒处引起皮肤自体损伤,脱毛,继发湿疹、丘疹、水泡、脓疱等;严重时食欲差,影响犬的睡眠,造成犬的营养不良。
长颚虱吸血时分泌有毒的液体,刺激犬的神经末梢,产生痒感。
大量感染时引起化脓性皮炎,可见犬脱毛或掉毛,患犬精神沉郁,体弱,因慢性失血而贫血,犬对其它疾病的抵抗力差给犬的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
因此,探讨犬虱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案,对宠物犬的临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三、设计诊治方案的可行性在大学期间本人完成《寄生虫病》、《小动物疾病学》和《临床诊疗技术》等课程的学习,并进行了实训练习,具备宠物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基本理论和基础专业技能。
同时,在宠物医院实习期间,全程跟踪并护理过几例犬虱病病例,现都已痊愈,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基于以上因素,本次犬虱病诊治方案的设计贴近真实临床,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第二部分目标通过设计犬虱病的诊治方案,规范犬虱病的诊治流程和方法;通过实施犬虱病诊治方案,能准确得出诊断结论,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使治愈率达到100%,丰富临床经验和提高治疗水平。
蛲虫及蛲虫病的研究进展

蛲虫及蛲虫病的研究进展【摘要】蛲虫及蛲虫病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对蛲虫及蛲虫病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总结。
在蛲虫的生物特性研究中,探讨了其生命周期及病原特性,为进一步了解蛲虫病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蛲虫病的传播途径探索揭示了蛲虫与人类健康的密切关联,并为蛲虫病的预防和防控提供了重要依据。
通过对蛲虫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研究,可以提高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水平。
讨论蛲虫病的防控策略,可为相关部门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参考。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可以全面了解蛲虫病的流行规律,为制定公共卫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蛲虫的研究对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应加强相关研究,促进蛲虫及蛲虫病的更深入认识和探索。
【关键词】蛲虫, 蛲虫病, 研究进展, 生物特性, 传播途径, 诊断与治疗方法, 防控策略, 流行病学调查, 展望, 健康, 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蛲虫及蛲虫病的研究进展蛲虫,又称蚴蜂幼虫,是寄生于昆虫体内的一种寄生虫。
蛲虫病是由蛴螬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传播途径是蚴虫寄生于昆虫体内,在特定条件下,将蛲虫排泄物排放到环境中,接触到这些排泄物的人会感染。
蛴螂虫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目前还在探索阶段,常用的方法包括血液检测和抗寄生虫药物治疗。
蛴螬虫病的防控策略需要综合考虑昆虫寄主的管理和人类接触的控制,包括环境清洁、个人防护等措施。
流行病学调查可以帮助了解蛴螬虫病的传播规律和趋势,为制定预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未来,希望通过对蛴螬虫及其病的研究进展,为人类健康提供更多的保障,探索新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制定更加有效的防控策略,推动该领域的发展。
2. 正文2.1 蛲虫的生物特性研究蛲虫是一种寄生虫,主要寄生在人体的肠道内。
其主要生物特性包括寄生生活史、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殖方式等方面。
研究表明,蛲虫的寄生生活史主要分为幼虫期、雌虫期和雄虫期。
幼虫期是蛲虫在寄主体内发育的阶段,它通过寄主的饮食摄取蛲虫的卵,进而在寄主体内形成成虫。
寄生虫病的教学设计方案

1. 知识目标:(1)掌握寄生虫病的定义、分类、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2)了解常见寄生虫病的病原体、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增强学生对寄生虫病的防范意识。
(2)激发学生对医学事业的热爱,树立敬业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寄生虫病的定义、分类、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2. 常见寄生虫病:(1)疟疾:病原体、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2)血吸虫病:病原体、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3)钩虫病:病原体、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4)蛔虫病:病原体、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5)疟疾:病原体、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寄生虫病的定义、分类、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2. 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病例,分析常见寄生虫病的病原体、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3. 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习兴趣。
4. 实验室教学:通过显微镜观察寄生虫的形态,加深学生对寄生虫的认识。
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寄生虫病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1)寄生虫病的定义、分类、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2)常见寄生虫病:a. 疟疾:病原体、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b. 血吸虫病:病原体、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c. 钩虫病:病原体、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d. 蛔虫病:病原体、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e. 疟疾:病原体、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病例,引导学生分析病原体、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4. 互动式教学:组织学生讨论寄生虫病的防治策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实验室教学:指导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寄生虫形态,加深学生对寄生虫的认识。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参与度、互动性。
华支睾吸虫胞囊蚴生物学作用的实验观察

华支睾吸虫胞囊蚴生物学作用的实验观察证实华支睾吸虫胞囊蚴是否具有无性生殖生物学作用。
方法在非流行区捕获麦穗鱼,经10尾检查证实为阴性后,作为实验用鱼;华支睾吸虫尾蚴由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提供。
分A、B组作尾蚴定量感染,两次实验相隔30d。
A组将30尾麦穗鱼放在容积为50cm×30cm×40cm的玻璃鱼缸内,11d 内先后放入282条尾蚴感染麦穗鱼;B组用34尾麦穗鱼,分别将每尾鱼单独放在盛有300ml水的玻杯中,各放入30条尾蚴感染麦穗鱼;感染后的麦穗鱼均在阳台上饲养待查。
同时采用直接压片和捣碎水洗沉淀法检查囊蚴。
结果 A组实验感染麦穗鱼30尾,丢失1尾,其余29尾感染率为100.00%;共检出囊蚴587个,是感染尾蚴数282条的2.08倍。
B组实验感染麦穗鱼34尾,丢失3尾,其余31尾感染率为77.42%;共检出囊蚴1 024个,其中有1尾麦穗鱼检出囊蚴968个,是感染尾蚴数30条的32.27倍。
A、B组检出囊蚴数的G 值分别为5.84、2.53。
感染率与感染度,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0.05)。
探讨发生无性生殖的方式,认为有两种即:“囊蚴内繁殖”和“囊蚴外繁殖”;无性生殖种原来源于囊蚴内具有生物活性的游离颗粒。
结论初步证实华支睾吸虫在第二中间宿主麦穗鱼体内,有第二次无性生殖过程,胞囊蚴具有无性生殖的生物学作用。
华支睾吸虫在自然界完成生活史的过程中,宿主间转换传播动力比,终末宿主和第一中间宿主的变化规律基本保持一致,而第二中间宿主在转换寄生过程中,传播动力不仅未减弱还成倍增加[1]。
形成这一生物学规律的原因,目前认为与第一中间宿主无性生殖作用尾蚴数量多有关。
近年研究发现麦穗鱼体内有胞囊蚴的存在[2],如果能够证实华支睾吸虫胞囊蚴,具有无性生殖的生物学作用,诠释这一现象更贴切。
据此,2009-08 以来,作者进行了麦穗鱼定量感染华支睾吸虫尾蚴的实验观察,发现在麦穗鱼体内有第二次无性生殖过程,现将观察结果报告于后。
吸虫幼虫观察实验报告

吸虫幼虫观察实验报告引言吸虫是一类寄生在动物和人体内的寄生虫,对宿主的健康有着很大的危害。
为了更好地了解吸虫的生命周期和特征,我们进行了吸虫幼虫观察实验。
实验目的1. 观察和研究吸虫幼虫的形态特征;2. 了解吸虫幼虫的生命周期;3. 提高对吸虫防治措施的认识。
实验材料和方法实验材料1. 已感染吸虫的动物标本;2. 显微镜;3. 盖玻片;4. 涂片;5. 双手套。
实验方法1. 将已感染吸虫的动物标本取出,并在显微镜下放大;2. 将所观察到的幼虫放置在盖玻片上;3. 用双手套将盖玻片覆盖在显微镜上,调整放大倍数,观察吸虫幼虫的形态特征;4. 将幼虫放置在涂片上,涂片后进行固定;5. 观察并记录吸虫幼虫不同发育阶段的特征。
经过观察,我们观察到了吸虫幼虫的以下形态特征:1. 卵(Egg)吸虫卵呈椭圆形,具有薄而透明的外壳。
卵的大小约为0.08毫米。
2. 氨尾蚴(Miracidium)氨尾蚴是吸虫的孑孓形态,呈纺锤形。
它具有眼点、眼斑、尾蚴、柄等特征。
氨尾蚴体长约为0.15毫米。
3. 囊蚴(Sporocyst)囊蚴是吸虫的囊蚴期。
囊蚴外形呈圆柱形,体长约为0.4毫米。
在囊蚴内部,可以看到有很多细胞层状的壁隔,分隔出多个体节,每个体节内有一条尾蚴。
4. 尾蚴(Cercaria)尾蚴是吸虫的单尾清蚴形态,呈椭圆形或卵圆形,具有尾部。
尾蚴体长约为0.3毫米。
实验讨论通过观察吸虫幼虫的形态特征,我们了解到吸虫的生命周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吸虫的生命周期一般包括两个宿主,分别是中间宿主和最终宿主。
中间宿主往往由软体动物充当,最终宿主则是人类或其他哺乳动物。
在研究吸虫的生命周期中,囊蚴起着重要的作用。
囊蚴通过吞噬中间宿主的组织,从而进一步发育成为成虫。
在此过程中,囊蚴会释放出尾蚴,尾蚴通过寄生在最终宿主体内,从而完成生命周期。
吸虫寄生在人体内会引起各种疾病,例如吸虫病。
吸虫病会给人体带来很大的危害,对人体的肝脏、肠道等器官造成损害。
《小动物疾病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小动物疾病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7073115学时/学分:24/1.5一、实验的性质和任务《小动物疾病学》是专门研究和防治小动物疾病的新兴临床学科。
随着社会的开展和进步,人们将小动物视为家庭成员和伴侣,已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一个标志。
近年来,我国小动物开展速度非常快,人们对小动物医院的诊治水平也有更高的要求。
本门课程主要讲授我国当前小动物常发、多发病,以及大量国外小动物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上的先进科学知识,教学内容强调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适应我国国情。
学习本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独立进行小动物各种疾病的诊断及防治工作,为小动物的保健提供可靠的保证;同时也可减轻宠物主人精神上的压力和经济上的损失;也为高等农业院校本专科生开辟新的就业渠道。
二、适用专业动物医学三、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实验一小动物保定法L掌握犬的保定法;口套和扎口保定法;了解站立保定法;侧卧保定法;掌握颈圈保定法;体架保定法;学会静脉穿刺保定法。
2.掌握猫的保定法;抓猫保定法;了解布卷裹猫和猫袋保定法;侧卧保定法;掌握扎口保定法;颈圈保定法;学会静脉穿刺保定法。
实验二小动物临床基本检查方法和一般检查1.了解临床基本检查方法,包括问诊、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2.掌握一般检查法,主要包括全身状态的检查;可视黏膜的检查;体温、脉搏、呼吸次数的检查。
3.了解临床基本检查方法的适用范围;学会将临床基本检查方法与临床病例结合起来,依据不同需求,采用不同的检查方法;掌握不同动物的体温、脉搏、呼吸次数及检查方法。
实验三小动物临床常用治疗技术1.掌握注射法,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注射、腹腔注射等;2.掌握投药法,经口投药法、直肠投药法;3.掌握采血法,静脉采血、动脉采血、心脏采血;4. 了解导尿法,公犬、母犬导尿法;公猫、母猫导尿法;5. 了解动脉采血、心脏采血方法,掌握岸脉注射、不同动物的导尿法;6.学会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经口投药法、直肠投药法等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指导实验一小动物线虫的形态观察[实验目的及要求]熟悉线虫的基本构造,掌握小动物常见线虫的主要形态特征。
[实验材料和试剂]光学显微镜,手持放大镜,镊子,解剖针,平皿,载玻片与盖玻片。
乳酸酚透明液。
浸渍标本:钩口科线虫、尾旋科线虫等,病理标本。
[实验内容](一)线虫的一般形态构造圆柱状,两端逐渐变细,有的呈线状或毛发状。
整个虫体一般可分为头端、尾端、背面、腹面及侧面。
雌雄异体,雄虫较小后端弯曲。
1 体表:线虫的体表为一层无色、略半透明的角质所覆盖。
许多角皮还分化形成了多种特殊组织构造,包括头泡、颈泡、唇、叶冠、颈翼、侧翼及尾翼、尾感器等。
2 消化系统:线虫消化系统呈管状。
包括口腔、肌质结构的食道和管状的肠。
3 排泄系统:分原始的腺型和管型两类,无尾感器线虫为腺型,有尾感器的线虫排泄系统为管型。
4 神经系统:神经环是线虫神经系统的中枢,位于食道周围。
5 生殖系统:线虫为雌雄异体,生殖系统均为丝状管道。
雄虫生殖器官通常为单管状,由一个睾丸、一个输精管、贮精囊以及一个通向泄殖腔的射精管组成,末端有辅助生殖器。
雌虫生殖器官通常为双管型,由卵巢、输精管、受精囊、子宫、阴门和一般较短的阴道组成。
有的线虫有排卵器。
6 虫卵: 大小差异很大,卵膜由内膜、中间层和蛋白膜组成。
(二)小动物常见线虫及虫卵形态特征1.犬恶心丝虫双瓣科、恶丝虫属。
寄生于犬的右心室和肺动脉。
成虫细长白色。
雄虫尾部呈现螺旋状卷曲。
120~160mm2.犬弓首蛔虫弓首科,弓首属。
寄生于犬和犬科动物的小肠。
虫体浅黄白色,头端三片唇。
虫卵近于球状,表面不光滑。
50~110mm3.猫弓首蛔虫弓首科,弓首属。
寄生于猫和猫科动物的小肠中。
与犬弓首虫相似,只是颈翼膜短而宽,虫体前端如箭头状。
40~100mm4.鸡翼刺线虫尖尾目,异刺科,异刺属。
寄生于鸡鸭鹅等的盲肠。
白色小型线虫。
7~13mm5.毛细线虫寄生于犬、猫的支气管和气管内。
虫体细长,乳白色。
雄虫体长15~25mm,尾部有2个尾翼和一根带鞘的交合刺。
雌虫长20~40mm,阴门开口于接近食道的末端。
虫卵呈腹鼓形,卵壳厚,两端各有一个卵塞。
6.钩虫虫卵椭圆形,壳薄,无色透明。
卵内多有4~8个胚细胞,胚细胞与卵壳间有明显的空隙。
7.类圆线虫类圆线虫寄生于犬、猫的小肠。
雄虫尾端向腹面卷曲,具2根交合刺。
雌虫半透明,体表具细横纹,尾部尖细,子宫前后排列,其内各含8~12个虫卵。
8.类圆线虫虫卵虫卵为椭圆形,壳薄、无色透明,形态与钩虫卵相似,但部分虫卵内含有幼胚。
[实验计划]1.分别用肉眼和显微镜观察各种线虫的形态特征,了解熟悉其分类位置。
2.镜下观察各种蛔虫卵、钩虫卵等,注意各自特点。
3.清理实验用品,完成课堂作业。
[思考]1.画出线虫的基本形态构造图,并注明各构造名称。
2.描述各种线虫的形态特征,及宿主和寄生的部位。
3.What is the structure of eelworm’s eggs?实验二小动物寄生虫病的免疫诊断技术目前兽医寄生虫主要的诊断方法有临床诊断、病原学检测、免疫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现在详细介绍四个实验来学习小动物寄生虫病的免疫诊断技术:间接血凝实验,乳胶凝集实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免疫印迹技术。
(一)间接血凝实验[实验原理]间接血凝试验(Indirect Haemagglutination Test,IHA)是将可溶性抗原吸附在比其体积大千万倍的红细胞表面上,使红细胞产生一种新的血清学性质,制成所谓的的致敏红细胞,即可用于诊断病原。
只要与少量相应的抗体相遇,红细胞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即可被动地结合在一起,呈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主要试剂和器材]冰箱;震荡器;96孔血凝板;移液器;稀释液;阳性对照血清;阴性对照血清;致敏红细胞;被检血清[实验步骤]1.先将96孔血凝板按血清编好号,每份血清一排(8孔),每一板都设阳性和阴性血清各一排,每排最后一孔为致敏红细胞空白对照。
2.每孔加入稀释液75ul,吸取待检血清25ul,加于每排第一孔,自左至右按次序作4倍稀释,混合至第七孔时弃25ul混合液,最后一孔作空白对照,同时有两排孔分别做阴、阳性对照。
3.将诊断液摇匀,每孔加诊断液25ul,加完后将血凝板在微型振荡器上振荡,在25℃左右恒温静置2-3小时可判断结果。
4.红细胞呈膜状均匀沉于孔底,中央无沉点或沉点小如针尖,判为“++++” 。
[结果判定]1.红细胞虽呈膜状沉着,但颗粒较粗,中央沉点较大,判为“+++”。
2.红细胞部分呈膜状沉着,周围有凝集团点,中央沉点大,判为“++”。
3.红细胞沉集于中心,周围有少量颗粒状沉着物,判为“+”。
4.红细胞沉集于中心,周围无沉着物,分界清楚,判为“-”。
5.以出现“++”孔的血清最高稀释倍数定为本间接血凝试验的凝集效价。
小于或等于1∶16判为阴性;等于或大于1∶64判为阳性。
[注意事项]1.红细胞浓度:致敏红细胞浓度与实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密切关系,必须选择合适的浓度范围。
2.用微量稀释器稀释血清准确、快速,使用方便。
3.血凝板使用后用10%过氧乙酸浸泡,常在孔底有变性蛋白沉积而出现假阳性,用15%安替福民(NaOCl)处理无假阳性。
[思考]1.怎样用间接血凝法检测红细胞上所带的特异性抗原?2.分析间接血凝试验中出现假阳性现象的可能原因有那些?3.What are appearances of the positive sample in IHA?(在间接血凝实验中,阳性样品有什么表现?)(二)乳胶凝集实验[实验原理]乳胶凝集实验(Latex Agglutiination Test,LAT)是凝聚反应的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将寄生虫抗原与乳胶相连,使成为颗粒性抗原。
这种抗原与寄生虫感染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结合后,即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在适当条件下,经过一段时间,乳胶颗粒凝集在一起,显示肉眼可见的凝集团块,即为阳性反应,否则为阴性反应。
[材料仪器]乳胶抗原,待测血清,生理盐水,玻璃板,微量加样器。
[操作步骤]1.用生理盐水1:10稀释待检血清。
2.在乳胶试验玻璃板上滴加上述已稀释待测血清50ul,加入乳胶抗原50ul,轻轻摇动,充分混匀。
3.25℃作用5~10min,观察结果。
[结果判断]阳性反应:呈现清晰的凝集颗粒。
阴性反应:无明显凝集颗粒。
[注意事项]1.每次检测均要设置阴性和阳性血清做对照,。
2.乳胶抗原应避免冰冻,4℃可保存。
3.实验中应避免待测样品互相弥混。
4.观察实验结果应该在光亮处进行。
[思考]为什么乳胶凝集实验中阳性血清能够和颗粒性抗原凝集成团块?(三)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实验原理]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Assay,ELISA)是一种免疫标记技术。
其原理是根据酶具有强大的催化作用和抗原抗体反应的高度特异性特点,在不破坏酶活性和抗原抗体特性的前提下,通过化学交联,或免疫学方法,将酶分子,联结到抗原或抗体分子上,然后与特异性抗原或抗体反应,形成酶标记免疫复合物。
结合在免疫复合物上的酶,在遇到相应的底物时,催化其水解,生成肉眼可见的颜色变化,从而用比色法判断结果。
用于标记的酶应具有以下特点:1 有高浓度的特异性活性和敏感性;2 在室温下稳定;3易于获得并能商业生产;4 与底物反应后的产物易于显现。
目前,应用较多的有辣根过氧化物酶、葡萄糖氧化酶、酸性磷酸酶等。
[仪器材料]酶标二抗、包被液、PBS-Tween20 洗液、封闭液、酶底物、抗原、待测血清、聚乙烯酶标板、微量加样器、振荡器、酶标仪。
[操作步骤]1.用包被液稀释抗原至合适浓度,加入酶标板,每孔50ul,4℃过夜或37℃1h2.弃包被液,PBS-Tween20洗涤3~5次,加100ul封闭液,4℃过夜或37℃1h3.弃封闭液,PBS-Tween20洗涤3~5次,加待检血清50ul,4℃过夜或37℃1h4.弃血清,PBS-Tween20洗涤3~5次,加酶标二抗50ul,37℃1h 5.弃二抗,PBS-Tween20洗涤3~5次,加显色液100ul,避光反应5~15min,每孔加50ul2mol/L硫酸终止反应,酶标仪测量吸光值。
[结果判断]1.一般颜色反应吸收值大于0.2的样品为阳性。
2.样品若作梯度稀释,仍然可以出现阳性反应的最高稀释度即为该样品的滴度。
3.用P/N比表示亦可。
样品的吸收值与阴性对照吸收值的比值大于2判为阳性。
[注意事项]1.应设置阴性和阳性血清对照2.显色液现配现用。
3.显色反应避光进行,反应时间要适宜,过长假阳性增多。
[思考]1.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的原理是什么?2.what are the enzyme’ characteristics we used in ELISA?(四)免疫印迹技术(Immunoblotting technique)[实验原理]免疫印迹技术 (Western blot)是由SDS-PAGE,蛋白质转移电泳以及ELISA结合而成的一种酶标免疫检测技术。
印迹是指把大分子物质从胶上转移至固体介质的过程。
把DNA从琼脂糖凝胶上转移至纤维素膜上称为Southern印迹,RNA称为Northern印迹,蛋白质则称为Western印迹。
首先将可溶性抗原经过SDS-PAGE按抗原分子量大小分离出若干条带,再将蛋白分子电转移到硝酸纤维(NC)膜上,印有抗原分子的NC膜切成条带,置于反应槽中加待测血清,和酶标二抗,按Dot-ELISE。
[材料仪器]待见寄生虫抗原,蛋白质标准分子量,阳性血清,HRP标记二抗。
蛋白质加样缓冲液,12%分离胶(10ml),5%浓缩胶,SDS-PAGE 电泳缓冲液,转印缓冲液,NC膜,显色液,电泳槽,电泳仪,微量加样器,离心机,摇床。
[操作步骤]1.制备抗原样品,500ul寄生虫抗原中,加入500ul蛋白质加样缓冲液,100℃加热10min,12000g离心3min。
2.在聚丙烯酰胺凝胶加样孔中加抗原15ul,加150V典雅电泳约2h。
3.切下凝胶,从阴极到阳极依次在电转装置上依次加海绵垫、滤纸、凝胶、NC膜、滤纸、海绵垫,夹紧,于电转缓冲液中,100V电泳1h。
4.取NC膜,PBS洗膜2次,0.2%丽春红染色,铅笔标记蛋白质标准分子量所在位置。
PBS洗膜数次,至丽春红全部褪去,3%BSA(PBS)4℃过夜或37℃1h。
5.PBS洗膜数次,加阳性血清,37℃作用1h6.生理盐水洗膜数次,加酶标记二抗,37℃作用1h7.生理盐水洗膜,加底物显色,生理盐水漂洗,PBS终止反应。
[结果判断]阳性:在相应分子量大小处出现清晰的显色条带。
阴性:在理论位置无显色条带。
[注意事项]1.电转移时,保证海绵垫、滤纸、凝胶、NC膜之间无气泡。
2.封闭液可用5%脱脂奶粉代替,封闭的好坏和NC膜染色时的背景高低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