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白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ppt课件
《白细胞分类和计数》课件

《白细胞分类和计数》课件一、白细胞的概述1. 白细胞的定义2. 白细胞的功能3. 白细胞的来源和分化二、白细胞的分类1. 粒细胞系列a) 中性粒细胞i. 形态特征ii. 功能b) 嗜酸性粒细胞i. 形态特征ii. 功能c) 嗜碱性粒细胞i. 形态特征ii. 功能2. 淋巴细胞系列a) B淋巴细胞i. 形态特征ii. 功能b) T淋巴细胞i. 形态特征ii. 功能3. 单核细胞系列a) 单核细胞i. 形态特征ii. 功能b) 巨噬细胞i. 形态特征ii. 功能4. 其他白细胞a) 树突状细胞i. 形态特征ii. 功能b) 肥大细胞i. 形态特征ii. 功能三、白细胞的计数方法1. 显微镜法a) 原理b) 操作步骤c) 结果解读2. 自动化血液分析仪a) 原理b) 操作步骤c) 结果解读四、白细胞分类和计数的临床意义1. 粒细胞系列a) 中性粒细胞增多i. 感染ii. 应激状态iii. 某些血液病b)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i. 过敏反应ii. 寄生虫感染iii. 某些血液病c)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i. 慢性髓系白血病ii. 某些寄生虫感染2. 淋巴细胞系列a) B淋巴细胞增多i.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ii. 某些病毒感染b) T淋巴细胞增多i. 细胞免疫功能增强ii. 某些病毒感染3. 单核细胞系列a) 单核细胞增多i. 急性感染ii. 某些血液病b) 巨噬细胞增多i. 急性感染ii. 某些血液病4. 其他白细胞a) 树突状细胞增多i. 某些病毒感染b) 肥大细胞增多i. 过敏反应五、白细胞分类和计数的临床应用注意事项1. 样本采集和处理2. 仪器校准和维护3. 结果解读和报告4. 临床综合分析六、总结1. 白细胞分类和计数的重要性2. 临床应用的注意事项3. 持续关注白细胞的研究进展科学性评估课件中的白细胞分类和计数方法描述是否与当前医学研究和技术标准相符。
需要确保所有的信息都是基于可靠的医学文献和权威机构的指导原则。
小儿白细胞分类及特点

小儿白细胞分类及特点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抵抗病毒、细菌和其他病原体的入侵。
在小儿中,白细胞的分类和特点与成人有所不同。
下面将对小儿白细胞的分类和特点进行介绍。
1.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中性粒细胞是小儿白细胞中最常见的一类。
它们的特点是多角形核、细胞质中含有颗粒,可以吞噬和消化病原体。
中性粒细胞对细菌感染具有很强的敏感性。
2. 淋巴细胞(lymphocytes):淋巴细胞是小儿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具有圆形或稍微不规则的形态。
淋巴细胞分为两个主要类型,即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协助调节免疫反应和杀伤感染的细胞,而B淋巴细胞则产生抗体来中和病原体。
3.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嗜酸性粒细胞在小儿白细胞中数量较少。
它们的特点是细胞质中含有特殊的颗粒,能够吞噬和杀伤寄生虫,参与过敏反应和炎症反应。
4.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s):嗜碱性粒细胞数量非常稀少。
它们的细胞质中含有大量颗粒,与过敏反应有关,释放出组织胺等物质。
5. 单核细胞(monocytes):单核细胞通常在血液中呈现为单个核型态。
它们能够吞噬和清除病原体,并产生干扰素等细胞因子,参与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
需要注意的是,小儿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的正常范围可能会因不同年龄段而有所不同。
此外,某些疾病或情况可能会导致白细胞数量和类型的异常变化,如感染、炎症、过敏或免疫缺陷等。
小儿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它们各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共同组成小儿免疫系统的重要防线,保护儿童免受病原体的侵袭。
在临床实践中,准确评估和监测小儿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对于及早发现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共52张PPT)

•异常淋巴细胞主要见于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病毒性肝炎及风疹等 。
4、单核细胞增多
• 生理性增多:婴幼儿及儿童单核细胞可
增多。
• 某些感染:疟疾、黑热病、感染性心内
膜炎、急性感染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 。
• 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缺恢
复期、淋巴瘤。
疼痛、情绪激动、运动和劳动 目前认为中性粒细胞空泡是脂肪变性的结果。
空泡(脂肪变性所致); 消瘦、乏力、低热、明显脾肿大 常见于感染,尤其是急性化脓性感染,也可见于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
暴热和严寒 1923年Downey首先将不典型淋巴细胞分为三型。
孕妇妊娠5个月以上
②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
•1906年Auer首先在
白血病细胞中发现紫 红色杆状物,称为 Auer小体。
•Auer小体多为杆状或
梭形,1条或多条甚至 成捆,紫红色。目前 认为系嗜天青颗粒融 合而成。
• Auer小体常见于骨
髓异常增生综合征( MDS)及急性非淋巴 细胞白血病M1~M6 。
类白血病反应
• 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
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周围血中白细 胞数大多明显增高,并可有数量不等的 幼稚细胞出现。
• 当病因去除后,类白血病反应也逐渐
消失。
• 引起类白血病反应的病因很多:
• 感染和恶性肿瘤最多见 • 其次是急性中毒、外伤、休克、大面积烧伤等。
• 类型: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其它还有嗜酸
性、淋巴细胞型、单核细胞型等;
• 单核细胞功能:
– 具有吞噬功能。
• 淋巴细胞:
– 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白细胞计数
• 测定血液中白细胞总数 • 1 手工计数 • 2 用血液分析仪进行计数
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关系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关系(2007-04-16 18:37:47)分类:医海无涯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关系是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一、白细胞白血球,或称白细胞,是血液中一种重要的血细胞。
除白血球外,人体血液中还含有红血球、血小板和血浆。
白血球作为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帮助身体抵抗传染病以及外来的东西。
正常情况下白细胞在健康成人体内为4×10^9到11×10^9/每升血液。
白细胞也通常被称为免疫细胞。
除了在血液外,白细胞还存在于淋巴系统、脾以及身体的其它组织中。
血液中的白细胞有五种,按照体积从小到大是:淋巴细胞,嗜碱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细胞。
白细胞一般有活跃的移动能力,它们可以从血管内迁移到血管外,或从血管外组织迁移到血管内。
因此,白细胞除存在于血液和淋巴中外,也广泛存在于血管、淋巴管以外的组织中。
白细胞能吞噬异物产生抗体,在机体损伤治愈、抗御病原的入侵和对疾病的免疫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成年人白细胞数为每立方毫米5000~9000 ,其中中性粒细胞占0.50~0.70,嗜酸性粒细胞占0.01~0.04,嗜碱性粒细胞占0.005~0.01,单核细胞占0.03~0.08,淋巴细胞占 0.20~ 0.30。
幼儿血液中白细胞数高于成年人。
不同生理状态(如妊娠期)会引起白细胞数量的变化。
有炎症时,血中的白细胞数明显增加。
尽管它们是血液中的一类细胞成分,但它们功能的发挥,更多地体现在循环管道外的器官组织中。
在功能方面它们与这些器官组织中的许多细胞成分如巨噬细胞、肥大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密切相关。
二、中性粒细胞白细胞依细胞质内有无颗粒,分为粒细胞与无粒细胞两大类。
颗粒白细胞(粒细胞)中含有特殊染色颗粒,用瑞氏染料染色可分辨出三种颗粒白细胞即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粒细胞又分为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依其功能又分为若干种。
中性粒细胞具有变形运动和吞噬活动的能力,是机体对抗入侵病菌,特别是急性化脓性细菌的最重要的防卫系统。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PPT课件

血细胞比容测定
血细胞比容
RBC数量 RBC大小 血浆容量
红细胞平均值计算
红细胞平均值
MCV MCH MCHC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病因
正常细胞性贫血 大 C 性贫血
再障、急性失血、 溶贫、骨髓病性 巨幼贫、恶性贫血
小 C 低色素性贫血 缺铁、珠蛋白生成 障碍、铁粒幼
单纯小 C 性贫血 慢性病性贫血
– 退行性左移——骨髓造血功 能减低
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2)
• 核右移:巨幼贫、化疗后
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
• 中毒性改变:感染、中毒 • 巨多分叶核:巨幼贫、药物 • 棒状小体(Auer小体):AML • 球形包涵体:严重感染 • 与遗传有关的畸形
棒状小体(Auer小 体)
球形包涵体
Pelger-Huet畸形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RDW-CV 11.5%-14.5% 增高表示红细胞大小不一
RBC体积分布宽度
MCV 增高 正常 减低
RDW 常见疾病 正常 部分再障 增高 巨幼贫、MDS 正常 急性失血 增高 再障、PNH、G6PD 缺乏 正常 珠蛋白障碍、球形 C 增多 增高 缺铁
嗜碱性粒细胞
• 参与超敏反应 • 增多见于CML、 • 颗粒中含组胺、 MF、切脾后、
肝素、慢反应 嗜碱性白血病 物质、嗜酸细 胞趋化因子、 血小板活化因 子
淋巴细胞
• 增多
– 生理性增多:儿童期 – 病理性增多
• 减少:免疫抑制治疗 • 异淋:病毒感染、过敏
淋巴细胞病理性增 多
• 病毒感染 • 肿瘤:ALL、CLL、Lymphoma • 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 GVHR、GVHD • AA(相对增高)
小儿造血和血象特点一可编辑的PPT课件

儿童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变化
年龄
红细胞
血红蛋白 变化原因
初生
(5~7)×10 /L
生后6~12h 生后10天左右
稍高 减少20%
150~220g/L
稍高 同前
进食少
浓缩 不显性失水 生理性溶血
2~3月
3×10 /L
100g/L
生理性贫血
3月后
逐渐上升
1岁以内 维持在4×10 /L左右
新生儿 1~4m 4~6m 6m~6y 6y~14y
145 g/L 90 g/L 100 g/L 110 g/L 120 g/L
白细胞总数的变化
年龄
出生时 6~12小时
1周 <1岁 >8岁
WBC总数
15~20?0 /L 21~28?0 /L
12?0 /L 10?0 /L 达成人水平4?0 /L
生后白细胞计数的变化
一、造血特点
(一)胚胎期造血(根据造血组织发育和
造血部位发生的先后,分为三个阶段) 1. 中胚叶造血期
胚胎第3周起出现卵黄囊造血, 之后中胚叶组织中出现原始造血成分, 其中主要是原始的有核红细胞。 胚胎第6周后,中胚叶造血开始减退。
2. 肝脾造血期
肝脏:胚胎第6~8周期开始,出现活动的造血组
织,成为胎儿中期主要造血部位,4~5月达高 峰,6个月逐渐减退:主要为有核RBC、少量粒细 胞、巨核细胞.
血红蛋白 出生时 3 月
1岁
2岁
HbF
70% 15%~30% <5% <2%
HbA
30%
70% 93%~95% 95%
HbA2 <1% 2%~3% 2%~3% 2%~3%
红细胞扫描电镜形态
《白细胞分类和计数》PPT课件

细嗜 胞酸
性 粒
嗜碱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整理ppt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1
一、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核象---指粒细胞 的成熟程度,
核象变化反映疾病的病情发展和预后。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分为核象左移 与核象右移两种。左、右移的区分线在杆 状与分叶核之间。
整理ppt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
Ⅲ型(幼稚型)
整理ppt
20
具有卫星核的淋巴细胞:受电离辐射,除淋巴细胞少, 还有卫星核的淋巴细胞
整理ppt
21
其他异常白细胞:
巨多核中性粒细胞:体积增 大,核分叶过多,常见于巨 幼红细胞贫血
棒状小体:紫红色细棒状物质, 一个或数个,一旦出现可拟诊 为急性白血病。
整理ppt
22
pelger-huet畸形:成熟中性粒 细胞分叶能力减退,核常为 杆状、眼镜形或哑铃形。见 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可继 发严重感染、白血病等
整理ppt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5
一、核象变化
(2) 退行性左移或变质性左移--核象左 移,但白细胞总数不增加或降低者。表示 骨髓释放功能受抑制。常见于严重感染, 机体抵抗力低下时,加伤寒、败血症等。
整理ppt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6
一、核象变化
核象左移根据其程度可分为: (1)轻度核象左移:仅见于杆状核粒细胞 增多,>6% (2)中度核象左移:杆状核粒细胞> 10%, 伴少数晚幼粒、中幼粒细胞。 (3)重度核象左移(类白血病反应):杆 状核粒细胞>25%,出现更幼稚的粒细胞并常伴 有明显的中毒颗粒、空泡变性、核变性等质的改 变。
Cheidiak-Higashi异常:粒细 胞中含有数个包涵体,呈异常 巨大紫蓝色颗粒,患者易感染, 常伴白化病。
白细胞ppt课件

精品ppt
2
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 核细胞。
精品ppt
3
一、白细胞计数
参考值:
成人
(4 ~ 10) ×109/L
新生儿
(15 ~ 20) ×109/L
6个月~2岁 (11 ~ 12) ×109/L
病理性增多:感染性疾病:主要为病毒感染
淋巴细胞性恶性疾病:急、慢淋
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移植排斥反应
自身免疫性疾病
减低: 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乏性疾病。
5.单核细胞
功能: ① 诱导免疫反应; ② 吞和杀死某些病源体; ③ 吞噬细胞和清除损伤组织及死亡细胞; ④ 抗肿瘤活性; ⑤ 对白细胞生成的调节。
③ 棒状小体:有棒状小体即可拟诊为急性 白血病,也可做为鉴别急性白血病类型 。急粒、急单有、急淋无。
精品ppt
22
(2) 异型淋巴细胞
在外周血中有时可见的一种形态变 异的不典型淋巴细胞。
常见于传单、病毒性肝炎、流行性 出血热等。过敏性疾病也可出现。
精品ppt
23
分为三型: Ⅰ型:泡沫型:常见 Ⅱ型:不规则型 Ⅲ型:幼稚型
产生机制: ①生成增多;②释放加速;③从边缘
池至循环池移动;④粒细胞释放入组织减 少;⑤共同作用。
精品ppt
7
分裂池
原早 粒幼
粒
中 幼 粒
骨髓
成熟池
晚杆 幼状 粒核
储存池
杆分 状叶 核核
血液
功能池
循环池 边缘池
机制
原因
正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等的时期是:
A.生后4-6天与4-6周
B.生后4-6天与4-6月
C.生后4-6天与4-6 岁
D.生后4-6周与4-6 岁
E.生后4-6个月与4学-习6交流岁PPT
1
人乳中铁可被吸收的百分率约为0%
学习交流PPT
1.最可能的诊断是? 2.为进一步确诊最有意义的检查是? 3.最佳的治疗方案是
学习交流PPT
14
,呈小细
胞低色素性贫血.
学习交流PPT
11
生理性贫血 贫血
学习交流PPT
12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病因
学习交流PPT
13
男孩,9个月,面唇渐苍白4个月,双胎,母乳喂养.血象:血 红蛋白75g/L,红细胞3.0x1012/L,白细胞11.0x109/L,血涂片 中红细胞形态大小不一,,以小细胞为多,中央淡染区扩大.
4
诊断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主要依据是: A.虚胖、面色苍白、毛发稀少 B.肝、脾、淋巴结肿大 C.精神、神经症状 D.骨髓象各期幼红细胞巨幼变 E.血象红细胞数的减少比血红蛋白降低明显
学习交流PPT
5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原因哪项不是: A.先天储铁不足 B.铁摄入量不足 C.生长发育快 D.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 E.铁的吸收障碍与丢失过多
学习交流PPT
8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时的实验室诊断要点为: A.血红蛋白量降低比红细胞数降低为甚 B.MCV减少,MCH及MCHC减低 C.血清铁降低,血清铁饱和度小于15% D.总铁结合力减低
学习交流PPT
9
小儿6个月至6岁时血红蛋白值
低于
为贫血
学习交流PPT
10
营养性缺铁性 贫血之血象,血红
蛋白降低比红细胞数
2
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铁量最 多的时期是孕期:
A.前3个月 B.前6个月 C.后6个月 D.前1个月 E.后3个月
学习交流PPT
3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铁剂治疗迅速有效的指标是: A.血红蛋白迅速上升 B.红细胞迅速上升 C.网织红细胞迅速上升 D.临床症状迅速好转 E.血红蛋白与红细胞迅速上升
学习交流PPT
学习交流PPT
6
预防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措施以下哪项不正确: A.提倡母乳喂养 B.及时添加含铁丰富且易吸收之辅食 C.婴幼儿食品加入铁剂进行强化 D.牛乳必须加热处理 E.早产儿、低体重儿宜自6个月起给予铁剂预防
学习交流PPT
7
小儿时期白细胞总数的特点是: A.出生时为15-20x109 /L B.婴儿期约10x 109 /L C.6岁以后接近成人水平 D.婴儿期可因轻微刺激而呈非病 理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