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与身份研究框架探赜
论译者的身份

((9:;1(%&3;7,+(<+%,1(=;3:(3:+(>5,3;?,+(;<+*3;3’(/@(3:+(3&%*1,%3/&A(B3(%&C5+1(3:%3(@/5&(%1?+731(/@(3:;1(3:+>+(/@( ;<+*3;3’(%&+(?%&3;75,%&,’(;>?/&3%*3(;*(3:+(?&/7+11(/@(3&%*1,%3;/*A(D;&13E(3:+(3&%*1,%3/&(1:/5,<(7/*<573(%(7%&+@5,(135<’(/@( 3:+(/&;C;*%,(%1(%(&+%<+&A()+7/*<F(3:+(3&%*1,%3/&(1:/5,<(&+?&+1+*3(3:+(/&;C;*%,(%1(%(=&;3+&A(9:;&<F(3:+(3&%*1,%3/&(1:/5,<( +G?&+11(3:+(/&;C;*%,(%1(%(7&+%3/&A( H%13(053(*/3(3:+(,+%13F( 3:+(3&%*1,%3/&(1:/5,<(@5,,’(5*<+&13%*<( 3:+(/&;C;*%,(%1(%(&+1+%&7:+&A (3&%*1,%3/&(((&+%<+&((=&;3+&(((7&+%3/&((&+1+%&7:+&
第一章翻译研究名与实

第⼀章翻译研究名与实21内容提要霍姆斯的这篇⽂章⼀直被翻译研究界视为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两千多年以来,⼈们对翻译的⽅⽅⾯⾯进⾏了不懈的探讨,但对翻译研究作为⼀门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以及研究⽅法却不甚明了,或莫衷⼀是。
⾸先,霍姆斯提出将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 )作为学科的称谓,并强调翻译研究是⼀门经验学科,研究对象是翻译活动(过程)和翻译作品;翻译研究的功能是不仅要探讨如何翻译,同时还要描述翻译现象和⾏为,解释、甚⾄预测未来的翻译。
更重要的是,霍姆斯第⼀次详尽地描绘出翻译研究的结构图(见下页)。
对照这个图可以发现,翻译研究的领域⽐我们传统想像的要宽阔得多。
⿊体是我国研究较为深⼊的领域,⽽下划线表⽰还有待加强。
此外,还有⼀些未开垦的处⼥地。
这个结构图同时表⽰了翻译研究⾃下⽽上的发展路径:⾸先作者简介詹姆斯·霍姆斯(James Holmes ),著名的翻译理论家。
⽣于美国艾奥⽡中部,曾就读于威廉·潘学院和布朗⼤学;1949年作为富布赖特交换教师到荷兰国际学院任教,1950年移居阿姆斯特丹,以⾃由编辑和诗歌翻译为业。
1956年以⾮本族语使⽤者⾝份荣获翻译⼤奖,1964年任阿姆斯特丹⼤学翻译研究⾼级讲师。
发表多篇有关翻译的论⽂,《翻译研究名与实》(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1972)第⼀次⽐较完整系统地界定了翻译研究作为⼀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成为当代翻译研究划时代的重要⽂献,得到国际译界的普遍认可。
本篇选⾃James Holmes 的Translated! Papers on Literary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由Rodopi 出版社于1994年出版。
第⼀章翻译研究名与实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1 James S. Holmes当代西⽅翻译研究原典选读22翻译史与翻译研究⽅法论是翻译实践和翻译活动本⾝,然后是对翻译现象的客观描述,然后是概括出规律,形成翻译原则,抽象成为翻译理论。
译者身份嬗变

在西方 , 译者的身份 由征服者 、 主人 、 剥削者到
刀削斧凿处处可见 ,纵然隐身 ,也是暗香浮动月黄 仆人 、 奴隶 , 再到解放者 、 全知全能的人 , 最后变成施
[ 回 日期 ] 0 10 — 7 修 2 1— 6 1
[ 基金项 目]江西省社会 科学“ 十一五” 划项 目“翻译 美学 中的翻译批评思潮及其转向研 究 ”1 WX2 ) 规 (0 4 [ 作者简介 ]谢 华(9 9 16 一 ) , 女 江西南昌人 , 南昌航 空大 学外 国语 学院副教授 , 博士。主要研究方向 : 文化 哲学、 英美文学、 翻译 美学。
8 2
0 J 第211年 6#
1 卷 3
第 2 期
译者 身份嬗 变
暴者 、 纵者 、 操 吃人 者 , 最终 消失 了 。 方强 调 的是译 长 期 占主 导地 位 , 谓 信 、 、 的核 心 就 是强 调 完 西 所 达 雅
者在翻译行为中的作用。在中国,译者 由官员到僧 美 地 、 忠实地 再 现原文 的要 旨。 旦交 流 的双方 趋于 一
21 0 1年6月 第 1 3卷 第 2 期
南 昌航空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U N LO A C A G H N K N N V R IY S C A CE C S O R A F N H N A G O GU I E ST ( O I L I N E ) N S
在翻译 主 体 中起 决 定作 用 的译者 ,译 者 的地位 从 边 者”虽然时时受到羁绊 , , 但还是会跳出优雅 的舞姿。 缘 化走 向中心 化 , 主 导性 、 其 能动 陛和 创造 性得 到 了 翻译过程 中译者兼具多重身份 , 是读者 、 作者 、 创造
关联理论总结

《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总结关联理论(Relevane Theory)最早是由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来的,他们的学生Ernst—August Gutt根据关联理论对翻译进行了研究,并在五年后出版了《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Translation and Relevace:Cognition and Context).格特在此书中率先将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中,并指出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是与大脑机制密切联系的推理过程。
它不仅涉及语码,更重要的是根据动态的语境进行动态的推理,而推理所依据的就是关联性.作为交际的翻译,在对源语理解和翻译的过程中,人们对语码的选择所依赖的也是关联性。
该书集中体现了格特的理论,他在关联理论的基础框架内探讨了翻译研究中颇具争议又引人注目的重要问题,既为翻译理论研究者深入清晰地阐述了观点,又为实践者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该书一共有七章,在第一章开头的部分,格特首先引用Steiner,Levy,Kelly,Wilss等人的观点,指出当今翻译研究的现状是“mass of uncoordinated statements",接着并给出了几点可能的原因;之后又对Hofmann,Wilss,Schulte等人提出的“multidisciplinary scientific methodology research”这一新方案进行了批判,并进一步给出了当今翻译研究现状混乱不堪的三个根本原因:1。
The risk of (multidisciplinary) disintegration。
There is a question whether a comprehensive account of translation in the form of a coherent and homogeneous theory can ever be achieved。
翻译史的分类与研究范式

翻译史的分类与研究范式随着人们对翻译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人们已经开始把翻译史分解为它的不同部分,以便更好地理解它所涉及的各个领域的发展历史。
这种分类的目的是通过分析不同的领域研究来更好地了解翻译史中的不同领域是如何变化的,以及翻译史本身是如何关联起来的。
这种分类方法可以用来研究翻译史,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翻译史的发展。
首先,翻译史可以分为几个基本分类。
这些分类包括翻译理论的历史、实践的历史、翻译教育的历史、翻译和出版的历史、翻译产业的历史以及翻译文化的历史。
每个分类都有独特的特征,代表着不同的历史阶段的做法,其主要特点是经过不断变化的时期和方向阶段。
每一个分类也有自己独特的研究范式,用以探究不同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翻译史的影响。
翻译理论的历史是关于如何研究和构建翻译理论的历史。
它涉及到从古典到现代翻译理论发展的历史以及不同时期翻译理论模型的发展历史,从而为翻译史的更深入研究铺平了道路。
翻译实践的历史,则包括希腊古代翻译实践的历史、中世纪的翻译实践历史,以及19世纪以来的翻译实践历史,它们都是对翻译史的重要贡献。
翻译教育的历史,则是关于翻译教育的研究与发展的历史,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翻译教育的内容,以及翻译教育如何影响翻译实践的历史变化,探究翻译教育对翻译史发展的重要贡献。
翻译与出版的历史则是关于翻译实践与出版活动的历史,从最初的古代翻译到现在的发行形式,它们均与出版活动有关,而出版活动又是翻译史的重要方面。
翻译产业的历史则是关于翻译产业的发展历史,它们涉及到翻译产业从最初的手工工作到今天自动化计算机系统的崛起及其具体应用。
最后,翻译文化的历史,则是探究翻译对文化的影响,如何影响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以及翻译文化如何丰富人们的文化注意力。
通过这些不同的翻译史分类,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翻译史的发展历程,探究不同领域中翻译的发展历史,以及这些领域如何影响了翻译史的变化。
同时,这也有助于我们探究不同时期研究角度下的翻译史,以更深入地理解它们所涉及的各个领域,从而更好地发掘、掌握和研究翻译史。
第一章翻译研究名与实

21内容提要霍姆斯的这篇文章一直被翻译研究界视为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两千多年以来,人们对翻译的方方面面进行了不懈的探讨,但对翻译研究作为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以及研究方法却不甚明了,或莫衷一是。
首先,霍姆斯提出将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 )作为学科的称谓,并强调翻译研究是一门经验学科,研究对象是翻译活动(过程)和翻译作品;翻译研究的功能是不仅要探讨如何翻译,同时还要描述翻译现象和行为,解释、甚至预测未来的翻译。
更重要的是,霍姆斯第一次详尽地描绘出翻译研究的结构图(见下页)。
对照这个图可以发现,翻译研究的领域比我们传统想像的要宽阔得多。
黑体是我国研究较为深入的领域,而下划线表示还有待加强。
此外,还有一些未开垦的处女地。
这个结构图同时表示了翻译研究自下而上的发展路径:首先作者简介詹姆斯·霍姆斯(James Holmes ),著名的翻译理论家。
生于美国艾奥瓦中部,曾就读于威廉·潘学院和布朗大学;1949年作为富布赖特交换教师到荷兰国际学院任教,1950年移居阿姆斯特丹,以自由编辑和诗歌翻译为业。
1956年以非本族语使用者身份荣获翻译大奖,1964年任阿姆斯特丹大学翻译研究高级讲师。
发表多篇有关翻译的论文,《翻译研究名与实》(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1972)第一次比较完整系统地界定了翻译研究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成为当代翻译研究划时代的重要文献,得到国际译界的普遍认可。
本篇选自James Holmes 的Translated! Papers on Literary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由Rodopi 出版社于1994年出版。
第一章翻译研究名与实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1 James S. Holmes当代西方翻译研究原典选读22翻译史与翻译研究方法论是翻译实践和翻译活动本身,然后是对翻译现象的客观描述,然后是概括出规律,形成翻译原则,抽象成为翻译理论。
[外语,教育,翻译,其他论文文档]外语教育中的翻译与身份认同
![[外语,教育,翻译,其他论文文档]外语教育中的翻译与身份认同](https://img.taocdn.com/s3/m/3992ded465ce05087732134a.png)
外语教育中的翻译与身份认同外语教育中的翻译与身份认同外语教育中的翻译与身份认同外语教育中的翻译与身份认同翻译与身份认同与第二语言学习者相比,外语学习者在使用外语时往往缺乏所学语种的自然交际环境,对外语的使用较频繁地体现在母语与外语之间的翻译活动中。
翻译教学与翻译活动是传统和当代外语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内容。
任何有关翻译问题的研究,都可以围绕身份认同这一问题展开。
翻译史其实是身份建构的历史,翻译以显性或隐性方式存在于每一个人的灵魂之中。
身份问题来源于作为社会主体的个人对自身生存状态及生命意义的深层次思考。
“我们的认同是部分地由于他者的承认,或者是由这种承认的缺席所造成的,而且往往是由他者的误认所形成的”,是个体对自我身份的确定。
在社会语言学领域里,身份被看做是一种话语建构,语言被看做是身份的标志,研究者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角度对身份的话语表现进行语言层面的分析,从及物性、语气和模态等层面看其语言表现。
在具体的翻译活动中,身份认同往往与语言规劝和交际行为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个体身份认同,通过对翻译实践环节的各种操控表现出来。
外语教育视角下译者的文化身份建构奠定译者的主体性身份地位。
译者的主体性身份地位可以借助福柯的“权力———知识———话语”理论来更好地加以理解。
正如福柯就话语权所设的提问: “谁在说话? 在所有说话个体的总体中,谁有充分理由使用这种类型的语言? 谁是这种语言的拥有者?”在翻译语境中对此问题的回答,显然是通晓外语及其文化的合格的译者。
当话语实践发生在翻译领域时,对异域知识和思想的获取使得其中的权力特征表现得十分明显,翻译解释权就成为翻译主体首先着意获取的。
译者正是在这种通过持续的由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转换的翻译实践中,充分展示了自己对这一方面的话语权。
每一种语言都以其自身的方式讲述着这个世界,也反映其对自我身份的设定。
译者奠定自身的主体性身份地位,是其实现自我建构的一个重要标志。
译者在翻译活动中通过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对源语语篇宗旨的阐释,以及对目标语受众的分析等主体性活动,对翻译行为的效果作出调适。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毕业论文调研与写作探索以15所高校首批MTI毕业生学位论文为例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毕业论文调研与写作探索以15所高校首批MTI毕业生学位论文为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以15所高校首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MTI)毕业生的学位论文为案例,深入探索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毕业论文的调研与写作过程。
翻译硕士作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人才的重要学位,其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反映了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实践能力。
通过对这批具有代表性的毕业生学位论文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MTI毕业论文的一般特点、调研方法、写作过程以及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MTI毕业论文撰写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将首先介绍MTI专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明确MTI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和要求。
接着,将详细阐述本文的研究方法,包括案例选择标准、调研内容、数据分析方法等。
然后,通过对15所高校首批MTI毕业生学位论文的深入剖析,总结MTI毕业论文在调研和写作方面的成功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将提出改进MTI毕业论文调研与写作的建议和对策,旨在提高MTI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水平,促进MTI教育的健康发展。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MTI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毕业论文的调研与写作要求,也有助于MTI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优化教学和管理模式,推动MTI教育的持续改进和发展。
本文的研究成果也可为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MTI学位论文的总体特征与要求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旨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的翻译人才。
在这一教育目标的指导下,MTI学位论文的撰写不仅是对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的检验,更是对其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的综合考量。
通过对15所高校首批MTI毕业生学位论文的分析,可以发现MTI学位论文在总体特征和要求上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MTI学位论文在选题上要求紧密结合翻译实践,强调实际应用价值。
论文主题往往围绕翻译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翻译方法的创新、翻译技术的探索等方面展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翻译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rs 2018No.1[基金项目]本文是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博士启动基金项目(编号ID-15-305-003)、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教研培育项目(编号10-00-305-002)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15BYY101)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7-09-29[作者简介]曾祥宏,博士,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学。
翻译与身份研究框架探赜曾祥宏(上海理工大学,上海200093)[摘要]翻译与身份是翻译研究在社会学领域中的重要课题,在语言转换过程中也关注翻译对身份构建和维持的关系。
本文对各主体的身份重新归类,从而构建较为完整的“翻译与身份”研究框架。
翻译与身份的研究内容可分为翻译的内部身份和外部身份,前者指与翻译本体相关的身份研究,即对翻译实践、翻译研究、译作、译者/译员等的身份研究;后者关涉翻译与外部社会要素间的关系研究,包括翻译与边缘群体如女性、少数族裔、移民、同性恋等的身份研究。
身份及其认同状态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翻译实践的发展与认识视角的转变,翻译的内部身份经历了由低认同值向高认同值的过程;同时,翻译与外部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显现了翻译对身份的再构建与维持作用。
[关键词]翻译;身份;研究内容;构建[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358(2018)01-0010-07引言翻译研究中关于“翻译与身份”问题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为爱尔兰学者克朗宁(Michael Cronin )所著的《翻译与身份》(Translation and Identity )、美国学者根茨勒(Edwin Gentzler )的《美洲的翻译与身份认同:翻译理论的新方向》(Translation and Identity in the Americas :New Directions in Translation Theo-ry )。
两位作者将翻译视为构建文化、身份的重要一环,翻译被置于文化研究,尤其是社会学研究范畴中。
而关涉翻译本身的身份问题,如翻译实践的身份问题、翻译研究(学科)的身份问题、译者的身份、原作与译作的身份问题等,未能系统地整合于其中,同时对身份的概念亦未能明确阐释。
本文在厘清概念的基础上,试图将关涉翻译本身的身份问题纳入“翻译与身份”这一主题,并重新对各主体的身份进行归类,从而构建较为完整的“翻译与身份”研究框架。
一、翻译何以与身份问题挂勾?身份问题是当今社会科学各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包括社会学、文化学、语言学和心理学。
当今翻译研究对身份问题的关注,首先在于其与语言学的研究动向有着密切的联系。
语言学经历了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形式主义语言学(不考虑语言使用的文化因素及语言使用者的身份)到以韩礼德为代表的功能主义语言学阶段(突出语言使用的文化因素并考虑语言使用者的身份),研究重心从语言的系统转向语言的使用问题,再到当今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特别是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
翻译活动本身是涉及语言的实践活动,而翻译学的发展和语言学的发展有着一脉相承的关联,语言学在突出身份对社会、文化的构建作用的同时,翻译学自然也关注转换语言的过程中对身份构建、身份维持的关系。
其次,翻译学自身所具有的跨学科性质,与社会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亦有交叉和相互彰显之处。
其三,翻译的“文化转向”研究路向所趋。
随着翻译逐渐向宏观文化语境的拓展,人们对翻译的性质与发挥的作用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从将翻译作为次要的、派生的、边缘的语际转换活动的观念到发现翻译与民族文化身份之构建的紧密联系,对翻译价值的探索更具突破性。
当然不排除这种认识来源于翻译实践的深入,并同时指导着翻译研究的开展。
二、身份的概念与研究回顾Identity (身份或身份认同)一词一部分源于法语identit é,一部分源于拉丁文identitat-,后来发展为英语中的identity 一词,有多重含义:一是同一,一致性;二是本体,本身,身份。
“Identity ”一词既具有名词性的含义,也具有动词性的含义。
名词性的含义表达身份选择的结果,即个体所拥有的归属于某一群体的共同特征,即“身份”,它既包括个体的自我定位,也包括他人强加给个体的定位(Block,2007:26);动词性的含义强调身份选择的过程,即“身份认同(identification)”。
英国学者布洛克(2007)从语言学视角出发提出了“语言身份”这一概念,即个体的自我意识与交际方式之间存在的一种假定性的、标志性的关系(Block,2007:40),认为语言具有建构身份的功能。
加拿大语言学教授皮尔斯(1995)指出语言和交际能力具有构建语言学习者的社会身份的功能。
另外,布洛克从群体成员视角出发,提出了“族裔身份”或称族裔性(ethnicity)和“国家民族身份”(national identity)。
“族裔身份”是一种建立在某一文化群体的共享历史、祖先、信念体系、社会行为、语言和宗教上的身份(Puri,2004:174,转引自Block,2009:28),“国家民族身份”是一种建立在与某一国家政权相关的共享历史、祖先、信念体系、社会行为、语言和宗教上的身份(Block,2009:43)。
此外,关于“身份”概念的延伸亦有“文化身份(cultural identity)”概念,中国学者王宁认为,文化身份是“主要诉诸文学和文化研究中的民族本质特征和带有民族印记的文化本质物征”(王宁,2002:4);而勒斯蒂格(Lustig)和凯斯特(Koester)则将“文化身份”定义为“个体对某种特定文化或民族的归属感,是自我认同的关键”(Lustig&Koester,2007:137)。
国外的身份理论对中国当代文学、文化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1993年加拿大华裔社会学家张裕将“文化身份”这一概念引入中国后,“文化身份”、“文化认同”或“文化身份认同”成为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同时,国内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沿袭着西方学界对身份问题的研究思路,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边缘性群体身份认同的研究,如少数族裔、女性、同性恋的身份构建与认同研究;二是对某一职业群体的身份研究,如对译者/译员的身份研究,对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身份研究;三是分析文学作品中某一典型个体、典型群体的身份认同研究,进而透视某一族群的身份建构;四是某国民的身份认同,如殖民地(新兴)国家的民族身份构建。
三、翻译与身份研究翻译学界也试图从以上研究层面分析翻译与身份问题,如对少数族裔语言、文化的翻译与身份构建问题,如韦努蒂(1986)的抵抗翻译观,国内学者段峰(2007)对民族志翻译的关注等;女性主义翻译观与女性身份认同研究,如西蒙(Sherry Simon)、钱柏琳(Chamberlain)、克里斯蒂娃(Kristeva)等的女性主义翻译观;对同性恋话语的翻译研究,如英国学者凯斯·哈维(1998:295-320)的《同性恋者的身份与文化转换》通过对同性恋语言及其翻译的比较研究对性别身份、社会文化及其语言三者的关系进行研究;口译研究中对口译的职业化建设的关注反映了译员这一群体对提高其社会身份的诉求;对文学作品中折射的翻译与身份塑造的研究,或从译者的身份及翻译行为解读其对某一文学作品的译本;对某国民族身份的翻译研究,如巴西翻译理论家坎波斯(Campos)的“食人主义”翻译观所阐释的翻译对美洲殖民地国家民族文化身份的建构作用(Milton&Bandia,2009),等等。
以上翻译在身份问题研究上取得的突破与进展体现了翻译与身份问题存在可观的契合点,翻译对身份问题的研究具有强有力的解释力,同时身份问题的研究亦使翻译研究在社会学领域得以深化。
对翻译与身份问题研究的代表性著作为克朗宁(Cronin,2006)的《翻译与身份》及根茨勒(Gentzler,2008)的《美洲的翻译与身份认同:翻译理论的新方向》。
克朗宁的《翻译与身份》开篇探讨了翻译的性质,也即翻译作为跨文化跨语言交际的活动身份问题,并用大量篇幅以政治叙事的方式突显了译者(员)的身份、移民的身份、国家的身份问题。
可以说,克朗宁较为完整地勾勒了一幅关于“翻译与身份”的研究轮廓,规定了翻译与身份的研究主线与思路,但对于翻译活动内部所关涉的身份问题未具体展开讨论,同时对女性身份问题也有所忽略;根茨勒的《美洲的翻译与身份认同:翻译理论的新方向》也首先回顾并阐明翻译的定义问题,主要以美洲的地域代表性的身份问题展开讨论,包括北美的女性身份、多元文化身份、南美的新兴国家身份、边境写作身份等。
根茨勒的叙事方式与克朗宁并无二致,皆注重探讨翻译对国家的政治、文化身份的构建作用以及对某一社会群体(包括译者、移民、作者)的精神心理等造成的影响,但也未对翻译所关涉的分支点进行探讨。
而国内学术界大多以单一的身份问题审视其与翻译的关系,如译者身份、民族身份、文化身份、性别身份、文学人物身份、某一社会群体身份,未从整体上概括翻译与身份的研究内容,导致对翻译与身份这一主题的概念认识不全面。
本文旨在明确这一研究课题的研究范畴,并具体概述每一部分的实质内容,以构建较为清晰全面的“翻译与身份”研究框架。
四、翻译与身份研究框架(一)翻译的内部身份翻译的内部身份研究指围绕翻译本身一系列对象的身份探析,主要包括对翻译实践、翻译研究、译作及译者/译员的身份认识。
前文已述,身份既指个体的自我定位,也指他人强加给个体的定位;也包括身份认同之意。
若该对象为物,则无自我定位之可能性,如翻译实践、翻译研究和译作,仅能从外界对该物的定位进行阐述;若该对象为人,如译者/译员,则从自我定位和外界定位两方面论述。
1.翻译实践的身份翻译实践的身份主要指人们对翻译这一活动的定位,或曰对其性质的规约,主要可从其定义及相关隐喻认知得知。
按照传统观念,翻译这一实践活动的身份较为低下。
16世纪法国诗学评论家贝莱(Joachin du Bellay)认为翻译是一种模仿(Joachin,1970),此外一则关于翻译的意大利警句“Tradut-tore,tradiore(翻译即叛逆)”在西方亦广为流传;中国儒家哲人孔子称翻译为“反舌”,且谓其“简矣”,而后秦僧人则认为翻译“有似嚼饭与人”。
可见翻译在传统译论中被置于近乎鄙贱的地位。
近现代语言学界对翻译的定位较为中肯,卡特福德(Cartford)在其《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将翻译定义为“偏离从源语到目标语过程中的形式对应”(1965:73),即一种意义再现的语码转换活动。
而后随着解构主义思潮的兴起,人们对翻译有了更为突破性的认识,勒菲弗尔(Lefevere)认为“翻译是对原文的一种改写”(1992:vii),巴西翻译理论家坎波斯(Haroldo de Campos)提出翻译是一种再创造(转引自Milton&Bandia,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