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价值及其特性的研究
价值的定义哲学

价值的定义哲学导言:价值是人类思维活动中重要的概念之一,涉及到人类对事物的评判、选择和追求。
然而,对于价值的定义却存在着众多的争议和不同的观点。
本文将从哲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价值的定义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
一、价值的本质和特征1. 价值的主客观性价值既具有主观性,又具有客观性。
主观性体现在价值是人类主体在认识事物时产生的评价,它是因人而异的;客观性则表现为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属性,不依赖于个体的意愿而存在。
2. 价值的相对性和绝对性价值既是相对的,也是绝对的。
相对性意味着不同的人或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于同一事物的价值评判可能存在差异;绝对性则体现在存在一些普遍适用的价值准则,如道德、真理、美等。
3. 价值的多样性和相互关联性价值是多样的,包括物质价值、精神价值、道德价值等。
这些不同类型的价值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人类生活的综合体验。
二、价值的定义与解释1. 价值的定义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价值可以定义为人类对于事物的评价和追求。
这种评价和追求是基于人类的需要、欲望和目标的,通过判断事物的好坏、优劣来决定其价值。
2. 价值的解释(1)价值的认识论解释认识论解释强调了人类主体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对其进行评价的主观作用。
人类通过感知、思维和判断,将客观事物转化为主观的价值评判。
(2)价值的伦理学解释伦理学解释强调了价值与道德的关系。
价值不仅仅是对于事物的评价,还涉及到人类的道德追求和行为规范。
伦理学研究了价值与道德之间的联系,探讨了人类应当如何追求和实现价值的问题。
(3)价值的实用主义解释实用主义解释认为价值是基于事物的效用和功利性来判断的。
根据实用主义观点,只有对个体或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事物才具有价值。
三、价值的意义与作用1. 丰富人类生活价值的存在使得人类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通过对于事物的评价和追求,人们可以体验到物质享受、精神满足和道德追求,从而丰富了自己的生活。
2. 指导人类行为价值为人类的行为提供了指导和规范。
第七章价值的本质与特征

制约性;而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
动的目的性。
4、真理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原则, 价值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多样化原则。真
理是一元的,真理本身没有主体的差别,
它服从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而价值是多元的,不同的主体有不
同的需要、不同的价值要求和价值选择。
(二)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区别与
联系
1、区别:
容。
六、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人类活动的两
大基本原则
(一)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
1 、真理原则体现客体尺度的要求,
它要求人们在认识真理时按世界本来面目
及其规律从事实践活动,而不能考虑人的
主体需要和利益;
2、价值原则体现主体尺度的要求,它
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要体现主体需
要和利益的满足。
3、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的客观
第一,真理原则要求人在认识真理时
不能需要
和利益的满足;
第二,真理原则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
观制约性,价值原则表明人的活动中 的目的性;
第三,真理原则是一元的,是社会生
活中的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是多元 的,是社会生活中的多样化原则。
2、联系:
(二)科学的合理的价值评价 1、对客体实际状况的正确认识 对客体实际状况正确的认识,是形成科学的、合理的评价 的前提。 2、对主体实际需要的正确认识 对主体实际需要的正确认识,是形成科学的、合理的价值 评价的必要条件。 主体的实际需要在本质上是有利于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东西, 仅凭情感和直觉往往难以把握主体的实际需要。
台湾 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
出行 (1)新式交通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 , 方式 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价值的定义及其特性

价值的定义及其特性普特南曾经讲过如此得话:我不怀疑物理宇宙在一些方面是“机器”,它不是“关怀得”(尽管把它描述为“不关怀得”多了一些误导).然而,正如康德看到得,物理宇宙忽略得东西正好是使那个宇宙对我们来讲是可能得事物,或者是使我们有可能从我们得“感官刺激”——意图得、价值得和指称得“综合”工作——构成那个宇宙得事物.一句话,没有价值,我们就没有世界.尽管工具论否认这一点,然而工具论本身也是一个价值系统,尽管是一个病态得价值系统. 不管你同意依然反对这段话之中得某些提法,然而其主旨估计大伙儿都会同意.这确实是,关于人类而言,价值是无比重要得.那么,毕竟什么是价值呢?value(价值)一词来自拉丁语valere.从词源学讲,那个词得词根得意义十分模糊,其意义遍及所有方面,从是好得到具有体力或勇猛.它在14世纪进入英语.但是直到19世纪,该术语几乎完全与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有关,意指物得价格,或凝聚在商品中得一般得、无差不得人类劳动.从那个世纪末开始,在新康德主义者、叔本华、尼采得哲学中,该术语得意义扩张了.同时,以价值为研究对象得学讲即价值论(value theory)或价值学(axiology)开始得以系统进展,也有人称其为价值科学(science of value).广义地讲,价值泛指人们认为是好得东西,某种因为其自身得缘故而值得估价得东西,这种东西具有人所欲求得、有用得、有兴趣得质.价值也是主体主观观赏得或主体投射到客体上得东西.总之,价值包括所有人做出得、能够闯入个人和社会得各种类型得规范推断得宽阔范围(例如道德得、政治得、审美得、宗教得、科学得价值).wWwc在有关道德哲学得书中,其意义通常被理解为“值得个人或社会想望得行为或目标得特定方式之信念”.中外哲学家非常早就对价值做过研究.中国古代得哲人在探讨人一辈子得理想和人得行为得评价标准时,围绕义与利、理与欲、志与功得关系进行得争论,即与价值紧密相关.在西方古代哲学史中,毕达哥拉斯认为价值得本质是数;柏拉图认为价值是理性得本质即理念;亚里士多德认为价值在于人得兴趣,至善是一切事物得最高价值;伊壁鸠鲁认为欢乐确实是价值;斯多亚学派认为德行才是价值.在中世纪得神学家那儿,上帝是最高得价值,一切价值都应该建立在上帝意志得基础上.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得社会思潮,则把过理性得生活、争取自由平等、追求人得尊严和权利视为崇高得价值.例如,休谟强调价值以人性和利己得同情心为基础;康德指出价值应该借助于他所谓得“绝对命令”建立在理性得基础上;边沁表明价值在于促进最大多数人得最大幸福.现代作家是怎么样定义价值概念得呢?人类学家克拉克洪(c kluckhohn)指出:价值是一个明晰得或隐含得概念,一个具有个人特色或群体特点得概念,一个妨碍从能够得到得模式、手段和行为目得中做出选择得合乎需要得东西之概念.社会学家福斯(d foss)把价值定义为:“关于对象、状况、行为和由它们——在考虑到它们是或应当是良好得、正确得范围内——组成得整体得等级信念.”威廉斯(r williams)在引用上述定义后,他本人表明价值是“合乎需要得事态得概念,那个概念在选择得行为中被用来作为偏爱或选择得标准,或者作为拟议得行为或实际得行为得正当理由”. 罗基奇(m rokeach)强调价值是“一种持久得信念”,即一种特定得行为模式(工具论得价值)或存在得目得状态(最终得价值),对个人或社会来讲比它得对立面或相反得东西更可取.在这方面,莫尔得概括也许比较全面.他讲,价值是每一个有目得得活动中必不可少得因素.它能够被看作是兴趣、需要、天然得或文化得期望、下意识得倾向得理性化.价值指导我们在目标设定、选择达到目标得手段、可能风险和不需要得结果中做出决定.正是我们得价值体系,决定了我们打算、行动、完成和悔恨得方式.尤其是,正是做出任何一类决定,不可幸免地与价值有关.康德意义上得实践理性告诉我们,价值是有目得得行为得决定因素.因此,宁可认为,在人类生活中,自由意志(free will)以及价值对因果链得干预是必不可少得虚构,是人得特性和尊严得不可或缺得方面.以上见解尽管有见仁见智之不,然而它们都注意到价值既是一种心理信念,也是一种行动选择.或者讲,价值渗透在心理信念和行动选择之中.只是,这些见解大概只是关注价值涉及得主体方面,而有意或无意地轻视乃至无视价值涉及得客体因素.在这一点,马克思主义者同意得定义倒是察觉到了: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得关系得表现,在那个关系中,客体得属性借助于它们满足主体得需要得能力估价.由于社会得主体得需要是由社会产生得,对实在得各种物质现象和观念现象得评价作为社会上有意义得因素起作用,这使人能够让他自己在周围世界中自由地(在差不多认识得规律得基础上)取向,并在制造活动得过程中改变它.鉴于人得活动就其特点而言是目标取向得,因此也具有某种价值得属性. 一位日本学人就持有如此得观点:“价值是客体与人之间得感情关系,它意味着在客体和评价它得主体之间产生得量得合宜.”“价值是权衡主客体关系得结果,是依照客体妨碍主体得作用范围和程度进行推断得结果.” 我觉得,这些看法是可取得.得确,价值是客体得属性和主体得需要之间得相依关系——客体没有某种现实得或潜在得有用属性,或者主体没有某种现实得或潜在得身心需要,价值都可不能应运而生.所以,这个地方得客体不光是指物质性得实体,也包括精神性得理念在内,如真、善、美之类得理念.有不计其数得价值分类方案.有得把终极得、理想得价值与世俗得、连忙操作得价值区分开来.有得把差不多需要得价值与奢侈要求得价值区分开来.有得把达到得状态(目得)得价值与追求得动态得(手段得)价值区分开来.有得把自我取向得价值与群体取向得价值区分开来.有得把确信得(欲望)价值与否定得(厌恶)价值区分开来.有得则按内容或来源把价值分门不类:审美得、经济得、宗教得、政治得. 在这个地方,我们仅扼要地介绍几种比较常见得分类.马根瑙认为有两类价值:一个是描述一个人或一群人得实际行为得价值,另一个是规范得价值.前者能够统计地度量,它们揭示了人所做得和所要做得东西,被称为事实价值(de facto values).每一个事实价值促使我们询咨询:它事实上是否应当是价值;假如它是,我们对它得估价是否正确.那个推断预设了同意较高得一组价值,一组在我们得社会并非必定实现得价值,例如真理、荣誉、健康、幸存、幸福、自我实现、和平等等.正是这些价值得特点,被称为规范价值(normative values)或初始价值(primary values),因为它们在伦理学得每一个工作系统中都起作用. 他在另一处揭示出,事实价值和规范价值得差异大体是如此得:事实价值是具体得人在给定得时刻可观看得偏爱、评价和欲求;规范价值是在某种程度上被进一步阐明得、人们应该给予价值得对象得等级.第二类范畴更难以确立,也许因为它是虚幻得,指示空类.事实价值既非正确亦非错误,而是观看事实,随时刻、地点不同而变化.规范价值使有效性得要求更深刻,具有劝讲性得力量和调节能力.用一个模糊得比喻,规范价值像自然定律——理想化得、崇高得和普适得.事实价值像观看——原始得、无处不在得和特别得.有人对价值采取三分法:内在价值、内含价值和外在价值或工具价值.工具价值本身不是善得,只是就其作为某种目得得工具而言是善得.内在价值是作为目得,或其本身确实是善得.内含价值是我们把某物看作是可欲求得东西得基础. 舍勒从价值具有持久性(其内在得连续性越长者价值高)、不可分性(难以分割者价值高)、相对独立性(越少依靠其他价值者价值高)、满足得程度(使人满足程度大者价值高)、普遍性(越少依靠于特别自然机体得感情类型发生关系者价值高)得差不多属性动身,把价值由低到高划分为四个层次:感受价值、生命力价值、精神价值和宗教价值.假如讲以上分类要紧着眼于价值得质得层次性和价值系统得结构性得话,那么牧口常三郎得分类则是从价值得组成要素入手得.在他看来,价值得要素是美、丑、得、失、善、恶.美得价值是一种可感得易变得价值,是人通过五官而感受到得.得得价值是每个个人与能使保持和进展其生存得客体之间得一种关系状态.善得价值表达了对每个个人自愿得、对由许多个人构成得集体有贡献得行为得评价.有意思得是,洛伦斯从语源或字面本身对价值得类不做出界定.他表示,按照通常得用法,values被看作是抽象得渴望:如此得目标既不能完满地定义,也不能完全达到,然而它们能够作为一种理想.按照狭义得用法,values被视为一种潜在得能够达到得状态、目标.正如在社会偏爱和社会事务中所反映得那样,我们把value归之于worth(价值、价格).value-laden(价值负荷得、负荷价值得)内涵着,分析、决定或行为都受个人得或机构得倾向、偏见得妨碍,同时分析、决定或行为能够妨碍人得价值状况——人得机会、地位、健康、幸福或抱负. 马根瑙也提出,把价值定义为人得需要得满足得量度,尽管抓准了意义(meaning)得要紧核心,然而它不适合于描绘与价值一词联系在一起得意义(significance)得边缘.它把往往称之为worth(价值、价格)得东西撇在一边,这一特征与其讲依靠所达到得中意,还不如讲依靠在获得value(价值)对象时遇到得困难.它要紧不记得了明显得、未反映得有用性要素,从而低估了像我们呼吸得空气如此得事物得value.现在,我们转向另一个咨询题:价值得基础或源泉何在?一些人认为我们赖以生活得价值是天生得.例如,马斯洛坚持,像包括真、善、美在内得人类得古老价值,以及后来得愉快、正义和欢乐等价值,基本上人类本性固有得,是人得生物性质得一部分,是本能得而非后天获得得. 另一些人同意了价值实际上是我们必须习得得绝对命令(absolute edicts).这些人都渴望,我们将健全地行动,但是我们将不怀疑我们如何行动.因为他们相信不存在合理性得价值得依照,担心诉诸逻辑只能首先导致不虔诚,接着导致享乐主义.布罗诺乌斯基不同意如此得观点.他讲,像责任概念,我们未随它诞生,也没有因命令而同意它,人得天生得感受和所受得教育都参与到阐明它得过程之中,它是从自己得经验和他人得经验中成长起来得. 菲舍尔却认为,价值得源泉在于情感:当合理性遭遇它得限度,对开明得理性得求助不再关心我们时,那么思维得对位型式即情感能够关心.情感是通过我们得感受释放得,它关心我们感知世界和辨认价值.这个地方提及得价值是不能测量或计算得价值,只能通过感受经验或感知领会,例如美得价值. 何秀煌得看法同样基于情感讲:价值得最后基础在于人类得自许,在于人类对世界得冀望,在于人类对人性(包括理性和情感)得祈愿.这些全然上是人类感情衍化生成得,是人类在文化中建立起来得“愿然”事物.价值不建立在实然之上,不建立在应然之上,而建立在愿然之上.也许普尔得分析是比较全面得:价值典型地包含办法(thinking)、情感(feeling)和意愿(willing).这三要素是认知得、感情得和意志得(cognitive,affective and volitional)要素,它们看起来是在所谓得“道德迷宫”中做道德决定得基础.例如,通过考虑世界和人得本性,能够辨认某些道德真理,或者合理性得人通过直觉都明白他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道德一般与情感相关,因为道德是品味(taste)或个人偏好,表达主体得情绪并感染和劝服他人,它专门与欢乐情绪有关.通过发挥意志制造意义和规定,在选择中制造我们自己得道德,规定我们应该做得东西.受到重视得信念有时作为意向(dispositions)或承诺(commitments)被提及. 以上各家基本上从人得内心,或广而言之从人性中查找价值得来源.只是,也有人把目光转向外部,探讨价值得根源.普罗克特指出价值源于劳动.他讲,关于现代人来讲,我们也发觉新得自然概念和价值得源泉——什么是事物中得善.上帝之善在人得劳动果实中被复制.自然中或上帝眼中得价值变成人眼中得价值——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正是通过人得劳动,羊毛变成衣服,或草皮变成房子. 在当今,社会生物学家则宣称,价值根植于为生存而进行得长期进化得斗争之中.价值得基础或源泉得内在论(包括先天讲、本能讲、理性讲、情感讲、意志讲等)和外在论(劳动讲、进化讲等)均有各自得理由,这些讲法或多或少都有一定得道理.咨询题在于,针对不同得价值信条和规范探寻其源泉,其侧重点确信有所不同.此外,对先天讲和本能讲最好做进化论得理解.也确实是讲,关于个体而言,某些价值得源泉乍看起来是先验得或固有得,然而关于种族而言,它们则是人类漫长进化得结果在神经系统乃至在基因中得积淀.杜威就价值发表了如下看法:(1)“价值”和“好”一样,是无法下定义得.就它们之为无意义而言,好、价值、美差不多能够交换使用.(2)凡是被人自动所欲求得都有价值.对甲得任何兴趣,都增添了甲得价值.(3)价值是感受和情绪得直截了当表现,它并不是伦理学上得,而毋宁是心理学上得,乃至修辞学上得或文法上得情况.(4)价值带有劝说或讲服得性格. 由此能够看到,价值有诸多特性.在这个地方,我想依照他人得论述和我自己得考虑,尽可能概括一下价值得特性.价值得抽象性讲得是,价值是抽象得信念、理想、规范、标准、关系、倾向、爱好、选择等等,它看不见、摸不着,然而却时时、处处起作用,指导人得思想,支配人得行动.洛伦斯讲,评价(to value)某一事物——对它抱有兴趣(或对轻视它有兴趣、或对幸免它有兴趣)、赞成它、需求它、倾向于它、宁愿选择它——被认为是来源于并反映了抽象得理想价值.作为最小限度得是个人得心理建构(例如对自由得渴望);假如社会成员共同赞成得话,价值也能够作为社会建构(在伦理上认可自由、在政治上拥护自由、在法律上保证自由)逐渐被采纳.价值/评价(values/valuing)关系是鸡/蛋得关系,价值能够起评价标准得作用.价值得奥妙性讲得是,价值是一个深奥得、微妙得概念,包容量大且含义模糊,其内涵和外延难以把握,其精神实质难以领悟.诚如布罗诺乌斯基所讲:价值概念是极为深奥得和困难得,因为它要同时做两件事:它要使人加入社会,它还要为他们保持自由,使他们成为单个得人. “所有得价值基本上微妙得,有关科学得价值亦是如此.价值不是行为得机械法则,也不是美德得蓝图.价值是把社会中得一些行为模式聚拢在一起得概念.”价值得整体性讲得是,像迪昂得理论整体论和爱因斯坦得意义整体论所言一样,诸多价值得集合或系统形成整体.其中得每一个价值并非自给自足,无法独立于整体.若使其一脱离整体,它便失去意义.马根瑙讲得不错:价值不是自足得,孤立得价值像孤立得事实一样是无意义得.价值得两种极端解释——价值作为与人得行为无关得理想和价值作为在人得行为中观看到得事实偏爱——基本上无结果得,因为它们未注意价值与给它们以意义得逻辑背景得关系.价值是从像命令那样得规范性命题——能够称之为格言、或戒律、或规范——获得意义得,在其中格言构成和稳定价值:它们是支持价值和防止价值跌入无意义得媒介,正如理论支持有意义得事实一样.价值得虚潜性讲得是,价值是虚存得,而不是实存得;是潜在得,不是显在得.要使它从前者转化为后者,就要求主体和客体必须相互作用或发生关系.这与微观物理学中得差不多粒子从虚到实、从潜到显得转化有些相似.布龙迪齐在区分价值和价值对象(value objects)时讲,价值只是潜能,具有非实在得性质.所谓非实在性是指价值不像延展性、形状和其他第一性和第二性得质一样构成事物得部分.价值具有两极性和等级顺序,从好到坏而排列. 李凯尔特也认为,价值是文化对象所固有得,自然现象与价值没有联系.我们不能讲价值实际上存在或不存在,而只能讲它们是有意义得依然无意义得.价值决不是实在,既不是物理得实在,也不是心理得实在.价值得实质在于它得有效性,而不在于它得实际得事实性.然而,价值是与实在联系着得:它能够附着于对象之上,使对象变为财宝;它能够与主体得活动相联系,并由此使主体得活动变成评价.价值得客观性讲得是,价值尽管抽象而玄虚,具有非常强得主观性(例如有人就径直宣称:“价值推断总得来讲是主观偏爱得非理性行为” ),然而怎么说依然有客观得因素在内.内格尔讲:“价值表达着客观得意愿.” 普特南指出,至少有些价值必定是客观得,如理论评价中得融贯性、简单性等.它们不仅仅代表使用这些词项得人得情感,而且代表了它们所适用得那些事物得属性.至少这些词项具有某种客观得用法,即某种客观得正当性条件.价值得可变性讲得是价值得非永恒性和非绝对性.价值随人、时代、环境得变化而变化,并不是一成不变或一劳永逸得.价值能够被制造,也能自然地或人为地消亡,是相对得而非绝对得.只是,价值系统一旦确立并被世人同意,它也具有相当得稳定性和惰性,除非受到强烈而持久得冲击,否则可不能轻易改变.最后谈一下价值推断咨询题.亨佩尔指出,有两种价值推断:其一是相对得或工具论得价值推断(relative or instrumental judgment of value),其二是绝对得价值推断(categorical judgment of value).相对价值推断能够表述为,m关于达到目标g是好得或恰当得.这等于宣称,在目前得条件下,行为m得过程确信或可能导致获得g,或者行为m得失败确信或可能得不到g.换句话讲,工具论得价值推断主张,m是获得目得或目标g得充分手段或必要手段.这种推断描述了一种普适得或者或然得手段-目得关系,它全然没有包含道德论述得术语——诸如“好”、“更好”、“应当”——因而是能够进行科学检验得经验主张.绝对价值推断则要就目标本身做出价值推断:它是否应该被追求?或者它是否是达到可供选择得目标中更好得一个?这种推断用来传达对某类行为得赞同或反对,或传达对该价值推断所表达得行为标准承担义务.由于它缺乏描述得经验意义,因而不能经受科学得检验和确认或否证(confirmation or disconfirmation),因为它没有表达一种断言,而宁可讲表达得是行为准则或规范. 斯金纳(b f skinner)干脆宣称,我们文化得幸存是终极得价值,相关于这种价值而言,所有其他价值(例如自由)只是工具主义得东西.假如讲亨佩尔和斯金纳得看法基于手段、目标二分法得话,斯克里文关于价值推断(value judgment)得四种类型则是从性质上界定得.一是价基础值主张(value-base claims),也称初始价值主张(primary value claim)、前价值主张(pre-value claim)或原始价值主张(proto-value claim).其范例是断言“i value x”(我重视x或我认为x有价值),它能够被看作等价于“i favor/ prefer/ endorse/ like x”(我偏爱/宁愿选择/赞同/喜爱x).这类价值主张不必是第一人称,也能够是第三人称(单数或复数).它总是被视为科学得合理部分.二是市场价值主张(market-value claims).当人们扩大价值所归属得群时,或者是当人们谈论事物得市场价值时,这类价值主张就产生了.市场价值是一个“社会事实”,能够借助量得术语来描述——这是典型得,但并非是必要得.三是实际价值主张(real-value claims).事物得实际价值或它得“真实得”价值(“truth” value)常常意味与市场价值截然不同得东西,在某种意义上涉及“绝对得”价值(“absolute” value).诸如生命、健康、中意、金钞票(它能够变为其他有用得好处)、稳定性、耐久性、有用性等真实价值,像爱好和市场价值一样,它决不是短暂得、主观得,而是可触知得、持久得、有用得、多功能得——这并不意味着它总是容易衡量.四是受重视得表述行为主张(valued-performance claims).前三类能够通过审查内容来分类,然而最后一类只有通过与境和内容才能识不.这些主张称为准实际价值主张(quasi-real-value claims),因为它们是在特定得与境中处理得,是提供了真实价值主张得所有方面.然而,它们固有地“只是描述得”.参考文献h putnam, beyond the fact/value dichotomy a i tauber ed, science and the quest for reality, macmillan press ltd, 1997, pp 363~369例如,哈特曼认为,价值科学本来是科学得情况,具有精确得和周密得知识,其对象是价值.在这方面,像其他任何科学一样,价值科学具有它得公理、定义、演绎法则以及测量和计算;然而,被测量得东西是价值,被计算得东西是情况得价值内容.因此,价值科学像自然科学一样潜在地是精确得、周密得和强有力得;然而,自然科学得精确和周密是定量得,而价值科学得精确和周密是定性得.自然科学度量空时存在,而价值科学度量意义.得确,价值科学将像自然科学一样改变世界.它得结果将是人类盼望得丰裕得生活,倘若我们没有失败得话.参见r s hartman, the science of value a h maslow ed, new knowledge in human values,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publishers, 1959, pp 13~37w w lowrance, modern science and human valu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pp 154, 156h mohr, structure & significance of science, new york: springe-verlay, 1977, lecture 14i frolov, interaction between science and humanist values “social science today” editorial board, science as a subject of study, moscow: nauka publishers, 1987, pp 234~257牧口常三郎:《价值哲学》马俊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版,第7~8页. w w lowrance, modern science and human valu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pp 154~155h margenau, ethics and science the search for absolute values: harmony among the science, volume ii, new york: the international culture foundation press, 1977h margenau, the scientific basis of value theory a h maslow ed, new knowledge in human values,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publishers, 1959, pp 38~51布宁、余纪元编著:《西方哲学英汉对比辞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1050~1051页.金炳华等编:《哲学大辞典(修订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620页.牧口常三郎:《价值哲学》马俊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版,第11页. w w lowrance, modern science and human valu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pp 12~13h margenau, the scientific basis of value theory a h maslow ed, new knowledge in human values,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publishers, 1959, pp 38~51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吕明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1版,第99~100页.j bronowski, science and human values, new york: julian messner inc, 1956, p 68e p fischer, beauty and beast, the aesthetic moment in science, plenum trade, new york and london, 1999, p 179何秀煌:科学理论与科学传统,北京:《自然辩证法通讯》,第10卷(1988),第1期,第8~15页.m pool, beliefs and values in science education, buckingham,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5, pp 15, 18~19r n proctor, value-free science is? purity and power in modern knowle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p 24李日章编译:《科技与人文得护法——杜威》,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第1版,第75~76页.w w lowrance, modern science and human valu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pp 155h mohr, structure & significance of science, new york: springe-verlay, 1977, lecture 14j bronowski, the values of science a sense of the future, cambridge mass: the mit press, 1977, pp 211~220李醒民:《迪昂》,台北:三民书局东大图书公司,1996年10月第1版,第323~377页.李醒民:《爱因斯坦》,台北:三民书局东大图书公司,1998年4月第1版,第183~195页.h margenau, open vista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1, pp 236~237 马根瑙接着咨询道:我们从那儿得到这些格言呢?他得回答是:在我们得文化中,它们显然来自《圣经》中得十戒、黄金法则和受自然物启发而得到得道德训诫.也确实是讲,它们大部分来自宗教,也来自。
价值的基本特性

价值的基本特性
一、价值的基本特征
价值是一种比较概念,它是物质价值和非物质价值的总和。
价值的基本特征有:
1、价值的相对性
价值是相对的,它是建立在人们不同对事物需要和看法的基础上的。
因此,同一种物
品对于不同人是有不同价值的,这是因为不同人对事物的需求和看法不同。
也就是说,有
时一种物品对一个人来说很重要,而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也不重要。
2、价值的流动性
价值是可以通过时间和空间流动的。
在大量交易过程中,人们都会把一种物品当做
“价值载体”,在时间和空间上传递。
这种流动性使得价值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并影
响全球经济的发展。
3、价值的可替代性
由于价值是相对的,所以对于某种物品,人们可以用其他物品来替代,这就是价值的
可替代性。
一般来说,人们会在中间交易的物品价值变化,而把弱业类物品替代强势物品,以求得更可观的效益,而强势物品则可以抵押更多价值的弱业类物品,以求得更有利可图
的投资回报。
4、价值的功能性
价值实际上是一种行为功能,它是物品在交易过程中的一种货币化功能;它也是一种
使人们实现其购买或使用的意图的功能;它也是一种实现分配有效程序的功能,它流动性强,比较可靠、公平和公正。
5、价值的有效性
价值不仅是一种流动性,而且也是一种有效性,这意味着价值必须受到一定的限制和
规范,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有限资源的有效利用,为社会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
高提供保障。
价值的定义及其特性

价值的定义及其特性普特南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不怀疑物理宇宙在一些方面是“机器”,它不是“关心的”(虽然把它描述为“不关心的”多了一些误导)。
但是,正如康德看到的,物理宇宙忽略的东西正好是使那个宇宙对我们来说是可能的事物,或者是使我们有可能从我们的“感官刺激”——意图的、价值的和指称的“综合”工作——构成那个宇宙的事物。
一句话,没有价值,我们就没有世界。
虽然工具论否认这一点,但是工具论本身也是一个价值系统,尽管是一个病态的价值系统。
不管你同意还是反对这段话之中的某些提法,但是其主旨恐怕大家都会接受。
这就是,对于人类而言,价值是无比重要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价值呢?value(价值)一词来自拉丁语valere。
从词源学讲,这个词的词根的意义十分模糊,其意义遍及所有方面,从是好的到具有体力或勇猛。
它在14世纪进入英语。
可是直到19世纪,该术语几乎完全与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有关,意指物的价格,或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从那个世纪末开始,在新康德主义者、叔本华、尼采的哲学中,该术语的意义扩张了。
同时,以价值为研究对象的学说即价值论(value theory)或价值学(axiology)开始得以系统发展,也有人称其为价值科学(science of value)。
广义地讲,价值泛指人们认为是好的东西,某种因为其自身的缘故而值得估价的东西,这种东西具有人所欲求的、有用的、有兴趣的质。
价值也是主体主观欣赏的或主体投射到客体上的东西。
总之,价值包括所有人做出的、能够闯入个人和社会的各种类型的规范判断的广阔范围(例如道德的、政治的、审美的、宗教的、科学的价值)。
在有关道德哲学的书中,其意义通常被理解为“值得个人或社会想望的行为或目标的特定方式之信念”。
中外哲学家很早就对价值做过研究。
中国古代的哲人在探讨人生的理想和人的行为的评价标准时,围绕义与利、理与欲、志与功的关系进行的争论,即与价值密切相关。
在西方古代哲学史中,毕达哥拉斯认为价值的本质是数;柏拉图认为价值是理性的本质即理念;亚里士多德认为价值在于人的兴趣,至善是一切事物的最高价值;伊壁鸠鲁认为快乐就是价值;斯多亚学派认为德行才是价值。
价值的本质、特点和形态研究综述

关 键 词 : 值 ; 本 质 ; 特 点 ; 形 态 价
价值 的本质 、 点 和形 态 属 于价 值 哲 学 中 的本 体 论 的 特 研究 。其 中 , 值 的本 的作 用 , 既坚持 价值 的客 观性 , 又肯
新 视 角
价值 的本 质 \ 点 和形 态 研 究 综 述 特
高 洁 ( 北科技 学 院 , 北 成 宁 470 ) 湖 湖 3 1 0 摘 要 : 文 对 价 值 的 本 质 、 点 和 形 态 的 研 究 做 了 系统 的 梳 理 , 于 学界 关 于 价 值 的 本 质 、 点 和 形 态 的 几 种 说 法 进 本 特 对 特
关 系说 认为 价值是 关 系 范 畴 , 是 实体 范 畴 , 不 是 事 不 也 物 固有 的属性 。广 义 的关 系说 认 为价 值 是 事 物 ( 人 ) 对 或 相 于人或 物而 言 的。狭义 的关 系说 认 为价 值 是 对象 或 客 体 相 对 于人 而 言 的。狭 义 的关 系 说 被 称 为 主 客 体 价 值 关 系 说 。
一
是 实 体 说 , 是 固有 属 性 说 , 是 关 系 说 , 是 功 能 说 或 效 二 三 四
应说 , 五是实 践说 。实体说 和 固有属性 说无视 主客体 复 杂 的 相互 作用 关系 , 把价 值 当作 某种 单纯 的 、 立存 在 的质 , 独 一个
具 体 实 在 的 “ 么 ” 关 系 说 和 效 应 说 还 有 实 践 说 比 较 切 合 什 。 价值 的特 点 。 1关 系说 和效应说 .
上 说 是 对 社 会 主体 发 展 、 善 的效 应 。李 德 顺 是 关 系 说 和 效 完 应 说 的 捍 卫 者 。他 提 出 : 值 , 反 映 价 值 关 系 实 质 的 哲 学 价 是
价值的含义及其基本特性

价值的含义及其基本特性价值是指一种货币形式的东西,它具有某种特定的价格,可以用来衡量物质价值或人们的精神价值,或以及两者的混合。
这种价值可以是对商品、劳动力或服务的评估,也可以是对财富和财务资产的评估。
当物质价值用于衡量某种物质财富时,便可认为“价值”只是物体本身的物理价值。
但是,可以通过考虑物质价值的多种技术特性,来评估这种物质的价值,以确定该物的综合价值。
一句话来说,价值是一种货币形式的东西,它具有特殊的价格,用来衡量物质价值、精神价值或两者混合的价值。
价值所包含的总体意义是用于衡量物质财富及财务资产的投资价值,以及用于评估某种物质或服务的价格。
价值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但它们有一些重要的基本特性。
其中最重要的是它是一种可以用来衡量物质财富、精神价值或两者混合的综合价值的价格。
这种价值通常可以被衡量,因此可以根据不同的衡量标准来进行评估。
一些常见的衡量标准包括价格、价值、价值分布和价值隐患。
价格是物质的实际价值的反映,它是以一定的货币形式进行表示的,衡量价格的标准通常是货币。
价值指的是物质的理论价值,它可以不仅仅是当前的价格,也可以是将来可能出现的价格。
价值分布指的是商品、服务和其他资源在社会中的分布情况,它可以用来衡量物质在社会中的价值。
价值隐患指的是物质价值可能会由于一些特定因素而发生变化,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物质价值的变动情况,因此需要特别重视价值隐患的变动。
此外,物质价值论还作为价值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来考虑,它注重在人口、资源、技术水平等多方面的发展条件下,物质财富的价值。
物质价值论认为物质财富是社会总共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关注物质财富如何影响社会整体生产力。
总的来说,价值是一种衡量物质财富、精神价值以及两者混合的价值的技术综合体,它基于物质财富的实际价值、理论价值、价值分布及价值隐患等基本特性,可以有效地评估物质财富的价值。
它还延伸至物质价值论,注重研究物质财富如何影响社会总体生产力。
价值具有的四个基本特性

价值具有的四个基本特性
价值的这四个基本特性一般被认为是理解价值的关键,也是影响价值的重要因素。
它们是:
1、有价值性:有价值性指的是价值能够满足和满足物品或服务被消费者所需要的需求。
当消费者有了满足需求(实际价值)的产品时,价值就被实现了。
有价值性是一个感性的概念,其实质是一个心理因素。
2、价值体现:价值体现指商品价格的数学表示,它有数量和质量两种表示方式,它能够直接反映商品的价值大小。
价值的数值体现是采用市场的价格来表示的,而实际价值是指价值被实现的实物所体现的形式。
3、可替换性:可替换性指的是物品或服务的价值之间的可替换性,当一方有更多的价值的时候,另一方会需要支付更多的价格才能购买这项物品或服务。
4、可变性:可变性指的是价值受到市场以及外部因素影响时,其大小会发生变化。
消费者视角,价格越低存在的价值越高,价格越高,存在的价值越低。
而企业将不断努力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进而提高价值,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总的来说,这四个基本特性是理解价值的重要因素,它们反映了价值的核心属性,在具体的商品或服务的交换中体现出来。
它们沟通着企业、消费者以及市场之间的关系,深化了价值的可替换性,从而推动了商品和服务价值的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价值及其特性的研究1.潘火强《价值定义问题的一种研究思路》,《滁州学院学报》第9 卷第2 期2007 年3 月2. 张曙光,戴茂堂《价值的存在论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年第5期3. 刘宗碧《生命的起源与价值的原始发生和本然规定———关于价值问题的本体论思考》,《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2 卷第2 期 2004 年4 月4. 林幼槐《论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与现代国有企业经济增加值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理论月刊》2006 年3 月号5. 孙伟平《论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的主体性》,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 卷第5期2006 年9 月6. 张正翔《从劳动价值论到价值本质论——析马克思的价值理论》,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 57.徐章勇《马克思的价值转形和市场价格理论———兼论马克思作为资本产品的商品理论意义》,《江汉论坛》2007.18. 黄立勋《试论哲学意义的价值本质———从“价值”概念的起源谈起》,《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 年9 月9. 张昆仑《关于商品价值、生产价格及其售卖价格公式量化的探讨》,《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10. 孙伟平《作为价值哲学的马克思哲学》,《学术研究》 2007年第一期11. 李醒民《价值的定义及其特性》,《哲学动态》 2006年第1期12. 李茜胡余映《浅谈真理与价值的关系》,《科教文汇》 2006.1113. 赖金良《关于价值哲学与价值科学的思考》,《学术月刊》 2006 年9 月14. 沈湘平《价值共识是否及如何可能》,《哲学研究》 2007年第2期15. 刘晓华《价值、善恶、权力与道德———对自然价值论的一种理解》,《南京林业大学学报》第6 卷第4期2006 年12月16. 赵馥洁《论中国价值主体观念的起源》,《人文杂志》 2004 年第5 期17. 陈驰《价值概念辨析》,《绵阳师范学院学报》第23卷第3期 2004 年6 月18. 张昆仑《价值概念探新》,《青海社会科学》 2004 年第5 期19. 杨翟《价值的本质及相关概念新解》,《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4年9月20. 王玉立《关于价值及其相关若干问题的思考》,《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年9月第5 期21. 陈宪章《关于价值的哲学思考》,《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第27 卷第5 期 2004 年9 月22. 刘芳《对价值本性的哲学探讨》,《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5 年第1 期23.黄涛《探寻价值的源泉———佩佩尔的自然主义价值理论述评》,《安徽大学学报》第28 卷第3 期2004 年5 月24. 汪信砚《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价值哲学》,《社会科学辑刊》 2004 年第2 期25. 姜明《从价值的涵义看价值理论的争论》,《江汉论坛》 2004.0126. 张帆《价值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方面》,《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第24卷第4期 2004年12 月27. 刘化军《事实与价值关系的探讨》,《石河子大学学报》第4 卷第1 期2004 年3 月28. 杨桂森《价值的绝对性与象征性》,《社会科学辑刊》 2004 年第2 期29. 曹明《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价值取向》,《盐城师范学院学报》第26卷第5期 2006年10月30. 袁贵仁《关于价值与文化问题》,《河北学刊》第25卷第1期2005年1月31. 兰久富《走出价值哲学的理论困境》,《哲学动态》 2004年第7期32. 李垂发《价值是人关于客体对主体意义的合理认识》,《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第22卷第5期2004年5月33. 李江凌《价值与事实关系的自然主义解释———培里的价值本质论评析》,《广东教育学院学报》第24卷第1期 2004 年2 月34. 潘自勉《在价值与规范之间》,《哲学研究》 2005年第1期35. 贺来《传统形而上学的价值及其限度——从“生命现象”的视角看》,《天津社会科学》2005 年第2 期36. 尹星凡《价值的本质和本体》,《学术研究》 2003 年第4 期37. 杨国荣《存在与价》值,《文史哲》 2003年第3期38. 徐泉《关于价值哲学的思考》,《合肥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39. 周凡《价值的当代生存论诠释》,《社会科学辑刊》 2003 年第4 期40. 郭凤志《价值、价值观念、价值观概念辨析》,《东北师大学报》 2003 年第6 期关于价值及其特性的研究观点摘录一、价值一词的起源从思想史上看,在最初的词源学阶段“, 价值”主要是指某物的有用性。
正如马克思曾经考证过的那样,“value”、“valeur”、“wert”这些词在词源学上不可能有其他的来源“, 它们最初无非是表示物对于人的使用价值,表示物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等的属性”。
同样,古代希腊语中的“axia”来自形容词“axios”,后者最初也是用来表示某物对于人的有用性,以及关于有用性的衡量或估价。
按照休谟的说法,所谓价值(如道德之善恶) ,只是人们内心的主观情感或情绪,而决非理性所能发现其存在的客观事实。
他所提出的这一把价值排除在“事实”之外的思想,后来被各种形式的实证主义所继承或推广,并逐渐演变为一种既通俗又典型的说法,即“事实代表着客观性,价值意味着主观性”。
-----赖金良《关于价值哲学与价值科学的思考》,《学术月刊》 2006 年9 月物的功能、作用或属性相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言的价值,这称为使用价值,马克思说:“一种物品的效用,使它成为一个使用价值” ;商品中凝结的人类抽象劳动,与其他商品交换时能通过价格表现出的,这称为商品的价值(交换价值) ;以及前面分析的其他一些意义、用法。
总之,其意义是广泛的,因为“价”可以是指代多个不同的内容,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价值”一词的核心是“值”,即表达某物(甲) 与某物(乙) 因某种固有的联系而进行的“比较”。
从数学(定量分析) 的角度说,比较的结果有一个“数值”,但没有褒贬含义;从非数学(既定性分析又定量分析) 的角度说,比较的结果有“值得”、“合算”、“相当”、“相称”或“不值得”、“不合算”、“不相当”、“不相称”等,有褒贬含义。
根据我们的思路,进一步对名词的“价值”作个定义:价值是人的大脑对存在着特定关系的事物之间(也包括人与物、人与人) 比较比值的反映,并且归根到底以人类需要(生存和发展) 为根本衡量尺度对被衡量方面的作用(或功能、功效、效用等) 的性质以及作用的大小(程度) 的反映。
-----黄立勋《试论哲学意义的价值本质———从“价值”概念的起源谈起》,《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 年9 月value (价值)一词来自拉丁语valere。
从词源来讲,这个词的词根的意义十分模糊,其意义遍及所有方面,从“是好的”到“具有体力或勇猛”。
它在14世纪进入英语,可直到19世纪,该术语几乎只与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有关,意指物的价格,或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人类劳动。
从那个世纪末开始,在新康德主义者、叔本华、尼采的哲学中,该术语的意义扩张了。
同时,以价值为研究对象的学说即价值论( value theory)或价值学( axiology)开始得以系统发展,也有人称其为价值科学( science of value) 。
[ 2 ]广义地讲,价值泛指人们认为是好的东西,某种因为其自身的缘故而值得估价的东西,这种东西具有人所欲求的、有用的、有兴趣的质。
价值也是主体主观欣赏的或主体投射到客体上的东西。
总之,价值涉及所有人做出的有关个人和社会的各种类型的规范判断。
在有关道德哲学的书中,其意义通常被理解为“值得个人或社会向往的行为或目标的特定方式之信念”。
中国古代的哲人在探讨人生的理想和人的行为的评价标准时,围绕义与利、理与欲、志与功的关系进行的争论即与价值密切相关。
在西方古代哲学史中,毕达哥拉斯认为价值的本质是数;柏拉图认为价值是理性的本质即理念;亚里士多德认为价值在于人的兴趣,至善是一切事物的最高价值;伊壁鸠鲁认为快乐就是价值;斯多亚学派认为德行才是价值。
在中世纪的神学家那里,上帝是最高的价值,一切价值都应建立在上帝意志的基础上。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社会思潮,则把过理性的生活、争取自由平等、追求人的尊严和权利视为崇高的价值。
普罗克特指出价值源于劳动。
他说,对于现代人来说,我们也发现新的自然概念和价值的源泉———事物中的善。
上帝之善在人的劳动果实中被复制。
自然中或上帝眼中的价值变成人眼中的价值———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正是通过人的劳动,羊毛变成衣服,或草皮变成房子。
在当今,社会生物学家则宣称,价值根植于为生存而进行的长期进化的斗争之中。
价值的基础或源泉的内在论(包括先天说、本能说、理性说、情感说、意志说等)和外在论(劳动说、进化说等)均有各自的理由。
问题在于,针对不同的价值信条和规范探寻其源泉,其侧重点肯定有所不同。
此外,对先天说和本能说最好做进化论的理解。
也就是说,对于个体而言,某些价值的源泉乍看起来是先验的或固有的,但是对于种族而言,它们则是人类漫长进化的结果在神经系统乃至在基因中的积淀。
-----李醒民《价值的定义及其特性》,《哲学动态》2006年第1期价值是客体与主体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作为客体的对象、事物,与作为需要者的主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主体是价值形成的动因,是价值的决定者和主导者。
价值评价是价值观念中的重要内容,价值只有通过评价才会被人们所认识,才会提高人们价值追求的自觉性和价值取向的明确性。
周人的价值更新,在评价上的突出特点是对评价活动、评价标准的高度自觉和一系列评价范畴的建立及其应用。
二、价值的定义及内容人类学家克拉克洪(C. Kluckhohn)指出:“价值是一个明晰的或隐含的概念,一个具有个人特色或群体特点的概念,一个影响从可以得到的模式、手段和行为目的中做出选择的合乎需要的东西之概念。
”社会学家福斯(D. Foss)把价值定义为:“关于对象、状况、行为和由它们———在考虑到它们是或应当是良好的、正确的范围内———组成的整体的等级信念。
”威廉斯(R. W illiams)在引用上述定义后,他本人表明价值是“合乎需要的事态的概念,这个概念在挑选的行为中被用来作为偏爱或选择的标准,或者作为拟议的行为或实际的行为的正当理由”。
[ 3 ]罗基奇(M. Rokeach)强调价值是“一种持久的信念”,即一种特定的行为模式(工具论的价值)或存在的目的状态(最终的价值) ,对个人或社会来说比它的对立面或相反的东西更可取。
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这一定义认为,价值不是人与对象、主体或客体的任何一方属性,而是人和对象、主体与客体的某种特定关系,即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