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与管理技巧

合集下载

四大名著中的管理学

四大名著中的管理学

四大名著中的管理学管理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

是艺术与科学的统一。

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处处体现着管理的思想。

对于管理不仅需要在表面和制度层次进行分析探讨,同样需要在更深层的文化领域进行分析。

对于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名著,除了造就其在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在管理的领域也占据一席之地。

当我们仔细地品味名著时,再结合管理的实际,发现管理是如此简单又是如此复杂。

下面就分析一下四大名著我所能总结出的管理思想。

一、《三国演义》与管理《三国演义》中,魏、蜀、吴三大领军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以不同的经营思路,创建了它们显赫的霸业。

期中刘备是白手起家,在当今鼓励创业的时代,无疑最值得研究和推崇。

东汉王朝因管理不善而破产,刘备以其刘后主的身份,将发展战略放在“人力资本”上,通过“桃园结义”、“三顾茅庐”两大战略,形成了以自己为董事长,孔明为 CEO。

关羽、张飞为执行经理的优秀人力资本结构,建立了他的创业团队,成立了“皇叔有限责任公司”,挂靠国有,实质是合伙私营。

这个团队的能力配比组合几乎天衣无缝:刘备基本不干预管理层,CEO 孔明说了算,换成曹操或孙权肯定做不到;孔明是当时最优秀的CEO,关、张等五虎将是优秀的职业经理,他们的能力不存在重叠竞争,同时谁也离不开谁,在未组合在一起时,他们之间谁都成不了气候。

可以说,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起家,互补型的创业团队是刘备成功的最根本和最主要原因。

这一点,极具现代参考意义。

后来刘备终于准确而迅速的抓住“赤壁之战”的危机,击败了曹操,又向孙权借的荆州,实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他放权充分,才尽其用,吸引了当时最优秀的赵云加盟,横扫千军。

构造“聚-守-攻”人力资本格局,刘备是一个典型的“聚”的角色,主持战略开拓、关系打造:聚天下之才,聚天下之气,聚天下之势。

孔明是一个攻守兼备的角色,作为创业团队的成员,必然要他能攻能守,实际上这样的综合型人才是很少的,在《三国演义》中由于他是统帅,更多扮演一个“攻”的角色,但作为丞相,以及相对于关羽等人来说,他是一个“守”的角色:守业增值、经营管理。

《三国演义》读后感(通用15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通用15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通用15篇)《三国演义》读后感1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书名是《三国演义》。

其中,曹操的印象令我最为深刻。

谈起曹操这个人,有人会纷纷摇头。

他阴险狡猾,还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些都会让大家对他的印象不佳。

可我却不这么认为,他不是一个嫉贤妒能的人。

因为一个嫉贤妒能的人是不可能称霸于各诸侯的。

他也是一个能接受失败的人,不像袁绍一样,输都输不起。

曹操每次出征的时候,都是武装齐全,从来不丢三落四。

他善于吸取教训,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士兵。

比如上次讨伐袁术的时候粮食紧迫,他便把食物全部拿出来,这说明他有打胜仗的坚定决心,他的军令也颇为严厉。

就从刚刚那件事,他规定:如果攻不下来全部人斩首,使得军队的士气大增。

因为他有名望,所以他敢挟天子令诸侯。

同时,他这一举动也是深谋远虑的,他一眼就看中了中原地区的富裕,于是,他认真地经营中原这块根据地,为他以后的发展壮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就像万丈高楼平地起一样。

从中我懂得我们平时生活中可以像曹操一样,心胸宽广,目标明确,学习他的长处,为我们长大做一些铺垫。

让我们值得肯定的是,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军事家,政治家,谁说不是一个阴谋家呢?成大事者要有原则,违反原则的即使是小节也要拘。

有人把“不拘小节”当成自身开脱的“万金油”,只要做了有损他人利益的事,就把错误归咎于“不拘小节”。

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在一些公共场所有人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乱丢垃圾、购物插队等等,这种不拘小节的行为,已经影响和破坏了他人的生活环境,侵犯了别人的合法权益。

这样的“小节”还是多“拘”一点的好。

《三国演义》读后感2“哎呀,终于写完作业啦!”我拿起身旁的《三国演义》趴在床上看了起来。

慢慢地眼前的宇迹模糊起来,我的眼也合上……恍惚间,一座简陋的草庐出现在我面前,这是哪?正当我疑感之时,几声交谈吸引了我的注意。

走进草庐,看到一人身长八尺,面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髦。

他对另三人说:吾受三顾之恩,不容不出。

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

《三国演义》中的团队建设与协同合作

《三国演义》中的团队建设与协同合作

《三国演义》中的团队建设与协同合作引言1.1 概述团队建设和协同合作是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对于一个组织或团队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三国演义》这部经典巨著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关于团队建设和协同合作的精彩案例。

本文将通过分析《三国演义》中的实例,总结出其中的经验与教训,并探讨如何将这些经验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引言部分即为本节内容,接下来将依次阐述“团队建设与协同合作的重要性”、“三国演义中的团队建设和协同合作实例分析”、“借鉴三国演义中的团队建设和协同合作经验方法论”以及“结论”。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三国演义》这部文学巨著中展现出来的团队建设和协同合作对于一个群体取得成就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并从中汲取灵感,我们可以更好地应用这些经验教训于我们日常生活和职业领域中的团队合作中,进而取得更好的成果。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些激动人心的例子吧!2. 团队建设与协同合作的重要性2.1 团队建设的定义和意义团队建设是指通过组织和培养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关系和有效的沟通,以达到共同目标并提升整体绩效的过程。

团队建设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首先,团队建设能够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

通过加强沟通和交流,团队成员能够更好地理解彼此的需求、优势和工作方式,从而增加彼此之间的信任感。

这样,团队成员可以更加愿意相互支持、合作和共享信息资源。

其次,团队建设有助于形成共同目标和价值观。

一个高效的团队需要明确统一的目标,并在实现这些目标上保持一致性。

通过发展共同的价值观、使命感和愿景等核心价值观,可以激发每个团队成员对于任务完成的责任感,并增强整个团队的凝聚力。

最后,团队建设可以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优势,形成整体力量。

不同的个体拥有各自独特的技能、知识和经验,团队建设应该利用每个成员的优势,将其转化为整体性能的增长。

通过协同合作和相互支持,团队成员能够互补彼此的不足,并将各自的专长发挥到极致。

赵玉平-跟司马懿学管理

赵玉平-跟司马懿学管理

赵玉平-跟司马懿学管理向司马懿学管理——无悔的是好选择画外音:(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我们的生活和事业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关键的时候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然而在当下,很多人在为不知道如何做选择而焦虑甚至痛苦。

那么,选择有规律可循吗?当人生出现重大选项时,我们究竟该如何去决断去把握?在这方面,司马懿就是一个厉害的主儿,在朝不保夕、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司马懿的每一次重大选择都是那样的惊心动魄。

)女士逛商场,越看越不甘心,这叫选择带来的踌躇与焦虑,生活中许多痛苦是因为选项太多造成的。

诸葛亮前出祁山时遇到司马懿,这是司马懿在《三国演义》国第一次出场。

时间是在赤壁之战后的二十年。

两人在祁山相会,此时,祁山西城特别安静,诸葛亮安排2500蜀兵埋伏在店铺里,司马懿当时有15万大军,而亮身边都是文官,他们都指望诸葛亮找出活命的办法。

诸葛亮吩咐隐起旗帜,在楼上焚香抚琴,司马懿没有想到,只能选择进与不进。

司马懿思前想后,这是在重大选择前表现出的焦虑,诸葛亮大开四门,无奈无兵无将,只能出此险招,诸葛亮也有信心,面对异常局面,司马懿不会贸然进城,想不出其中的奥妙。

形势不明,绝不会贸然进攻,司马懿传令往北山而退。

司马昭不理解,司马懿说,诸葛亮平生谨慎,必有埋伏,诸葛亮的反常行为,背后必有意想不到的秘密。

画外音:(《三国演义》中讲述的空城计的故事就是关于司马懿做选择智慧的经典故事,面对诸葛亮的空城计,司马懿没有冒险进城,那么,他的这个选择究竟是对还是错呢?)司马懿没败,他的选择体现出四个特点:一是不求最好,但求满意。

形势危急下领命,被动时逼退了诸葛亮,这就不错了。

但进城就有风险。

像今天存在的剩女现象,都想追求一百分,等到遇到一百分,人家儿子上中学了,得一百分得靠运气。

司马懿没必要百得要一百分。

最好是好的敌人,追求最好会走到反面去。

没有100%的完美只有100%的错误。

二是无悔的选择是好的选择。

司马懿事后后悔,人生后悔时是最痛苦的。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5篇)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5篇)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5篇)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曹操是三国的主角之一。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忘不了他的细眼白脸的奸诈形象,包括罗贯中、司马光在内的古代夫子们,总是戴着封建正统观念的有色眼镜来审视这个人,以至被骂得体无完肤,遗臭了1700多年。

但在当代历史学家眼中,曹操则没有那么坏,是一位功大于过的历史人物。

我们想,功大也好,过大也好,至少大家都承认曹操是一位能人,是一位智慧和胆略非同时代人可及的大腕。

曹操字孟德。

小名阿瞒,本姓夏侯,老家在沛国谯县,他父亲年轻时被太监曹腾收为养子,就跟着姓了曹。

初任洛阳北部尉,率兵镇压黄巾起义,后在何进手下任典军校尉,董卓乱朝,他行刺未遂,潜逃出洛阳,发矫诏讨董卓,并加入讨董联军,盟散后,曹操以兖州为根据地,招贤纳士,积蓄力量,先后击败黄巾军和吕布、张邈的进攻。

公元196年,他率部迎汉献帝驾幸许都,狭天子以号今天下.从此汉室大政归他一人掌握,此后他利用这种政治优势先后除袁术、灭昌布、驱刘备、降张绣,大破袁绍,完成北方的统一。

公元208年南击刘备、刘表,乘乱袭入荆州,因胜利冲昏头脑,战略战术上一误再误,致遭赤壁大败,统一·中国之宏业因此付诸东流,三国鼎立局面初步形成,又西击韩遂、马超、张鲁,平定关中,占领汉中,内政上选贤任能,为政得宜,境内安定,又排除异己,使汉献帝进一步傀儡化,权势日益煊赫,自晋魏王,公元220年病逝,年66岁,曹丕继位后,追封为魏武帝。

曹操之所以能开创统一北方的基业,首先得益于他超人的战略洞察力和纵横捭阖的政治手段。

在《三国》中,曹操的谋略可以说无人可敌,至少不比诸葛亮差。

在军阀混战中,他为了保护自己,对付敌人,常常采用挑拨离间、借刀杀人、隔岸观火的手段,他以计挑起了袁术与刘备的矛盾,使两方杀得难解难分,自己却冷眼旁观,坐待敌人削弱。

他看到吕布与刘备过分亲密,便设法离间他们的关系。

尤其是迎天子驾幸许都,透露他极为远大的战略目光,汉献帝自被董卓劫到长安后,司徒王允和吕布合谋杀死董卓,汉献帝又落到李催、郭汜的手里,后来杨奉、董承又将汉献挟持到洛阳,这些人把汉献帝抢来夺去,无非是以为奇货可居,汉献帝返回洛阳后,曹操敏锐地意识到,如果抢先把汉献帝抢到手,就可以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在政治上取得有利地位。

《三国演义》深度解读

《三国演义》深度解读

《三国演义》深度解读Overview1.引言2.作者与创作背景3.主要人物分析4.战争策略与智谋5.文化内涵与价值观6.结语引言《三国演义》的历史地位与影响•文学经典: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以其丰富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刻画,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文化传承:作品中蕴含的忠义、智谋、勇武等价值观念,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和行为准则。

•国际影响: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三国演义》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也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知名度,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桥梁。

作者与创作背景罗贯中简介•生平概述:罗贯中,明代著名小说家,生活于约1330年至1400年之间,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作者。

•文学贡献:以其独特的叙事技巧和深刻的历史见解,塑造了《三国演义》中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宏大的历史画卷。

•社会影响:作品反映了明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文化交融,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的创作历程•素材来源:融合史书《三国志》与民间传说,奠定故事基石,展现历史脉络。

•艺术加工:通过文学夸张与人物塑造,增强戏剧张力,如赤壁之战的艺术渲染。

•流传过程:历经明代罗贯中编纂,后世多次修订,形成现今广泛传颂的版本。

主要人物分析曹操:权谋与雄才•政治手腕:曹操以其高超的政治手腕,巧妙平衡各方势力,巩固中央集权,展现了其卓越的政治智慧。

•军事才能:曹操在多次战役中展现出的军事才能,如官渡之战以少胜多,体现了其战略眼光和战术布局的精湛。

•性格复杂性:曹操的性格具有两面性,既有豪迈果断的一面,也有猜疑多变的一面,这种复杂性是其人格魅力的体现。

刘备:仁德与王道•以德服人:刘备以其仁德之心,赢得了民心和部下的忠诚,展现了不同于武力的领导魅力。

•忠贞兄弟情:桃园结义象征着刘备与关羽、张飞的深厚兄弟情谊,共同经历了蜀汉建立的艰难历程。

•蜀汉建国的挑战:刘备在建立蜀汉政权的过程中,面对了诸多内外挑战,体现了其坚韧不拔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

《三国》中展示的商务谈判过程与技巧

《三国》中展示的商务谈判过程与技巧

《三国》中展示的商务谈判过程与技巧《三国》中展示的商务谈判过程与技巧在商务谈判中,谈判的双方虽然是合作关系而不是敌对的关系,但是也还存在着利益的冲突和矛盾。

因此,在确定了谈判原则而没有采用任何谈判技巧,谈判会常常陷入僵局,甚至谈判破裂,导致双输的局面出现。

成功的商务谈判是一种商业利益的平衡,在相对平衡的情况下使双方的利益得到最大化。

谈判者除了必须熟练掌握商务谈判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遵循一定的科学方法与步骤来控制谈判的进程,并以适当的谈判技巧来促使谈判成功。

商务谈判的进程大致为:利益的判断、双方利益的提出、利益的平衡、障碍的克服与利益的达成几个阶段。

商业谈判的技巧五花八门,几乎所有的生活中的技巧都可以使上(诸如三十六计之类的),主要看谈判者的综合素质,常见的有侦察法、激将法、误导法、感情法、迂回法、示错法、折服法等等不一而足。

《三国演义》中有不少谈判成功和失败的第 1 页《三国》中展示的商务谈判过程与技巧例子可以借鉴到商务谈判中来,其中清晰的谈判进程、思路和技巧一样能应用到现代商务谈判之中,笔者就从这些例子当中获益匪浅。

一、 诸葛亮舌战群儒《三国》中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脍炙人口,但做为企业管理人员或商业人士,就不能仅限于看看故事而已,这是一次《三国》最全面谈判的展示。

1、利益的判断曹操的判断:《三国》在第四十二回曹操取得荆州时描写道,曹操恐怕刘备“结连东吴”,问计于众将,谋士荀攸说:“我今大振兵威,遣使驰檄江东,请孙权会猎于江夏,共擒刘备,分荆州之地,永结盟好。

孙权必惊疑而来降,吾事济矣”,操从其计。

也就是说,曹操同意荀攸的利益判断。

诸葛亮的判断:刘备也是与诸葛亮、刘琦第 2 页《三国》中展示的商务谈判过程与技巧“共议良策”,诸葛亮道:“曹操势大,急难抵敌,不如往投东吴孙权,以为应援。

使南北相持,吾等于中取利,有何不可?”,刘备认为“此论甚高”。

鲁肃的判断:对于这么重大的事件孙权一样很重视,召集众谋士商量对策,鲁肃曰:“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士民殷富。

赵玉平向历史人物借管理智慧

赵玉平向历史人物借管理智慧

赵玉平教授莅昌做精彩演讲,现根据录音整理并摘刊如下,供参考。

向历史人物借管理智慧有一个大师曾经说过,所有的历史都是思考的,在历史所有发生的事,背后都有一种东西叫思想,我们看历史从思想角度去分析这些人和事,能够发现规律。

历史不会重复它的事实,但历史会重复它的规律。

我们看历史能够改善今天的生活。

在《孙子兵法》里曾经谈到一个小问题,如何让一块石头在水上飘起来其实特别简单。

小的时候大家都玩过打水漂,打水漂找一个石头,我们找一个角度,用一定的力度一出手,石头自然会在水上飘起来。

如何飘起来我们借助角度、力度、高度、速度。

所以我们认为智慧就是把握度的技巧,把握度的技巧主要有四个方面:力度、角度、高度、速度。

既然向历史人物借智慧,那中国的历史人物是什么样的中国历史上有三类英雄:第一类英雄叫武的英雄。

比如说看《三国》,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我们上小学就会认识到。

第二类英雄叫文的英雄。

诸葛亮、刘伯温、张良、陈平、徐懋功,眉头一皱、计上心头、满脑子都是智慧,这个上中学我们才能了解。

第三类叫管理英雄。

只有你知识达到一定层次,你才发现这种英雄了不起。

我给大家讲两个管理英雄:第一个刘备。

文不如诸葛亮庞统,武不如关张。

也不用写文章,也不用上马打仗,但是人家得天下。

因为什么呢因为人家能调动这些文武的英雄。

第二个管理英雄宋江。

你想想,宋江是什么人山东省郓城县县衙的押司。

文也不能文,武也不能武,说面貌又黑,五短身材。

凭什么人家一定有特殊的才能,特殊的技巧,所以我们把刘邦、刘备、宋江这种人称为领导英雄。

他能调动这些文的英雄和武的英雄给自己去打天下,这种人叫领导英雄。

管理的本质是通过别人完成任务。

你都干了,你叫劳模;你不干让别人干,你就是领导;让十个人干,你是小领导;让一万人干,你是大领导;让一百万人干,你就是领袖。

你能调动山川大地、飞禽走兽都给咱们干,那您就是佛祖。

我们怎么看管理水平很简单,作为一把手,你跟我讲一讲你手下的四梁八柱都是谁你手下有什么人才没有这些人你怎么发现的怎么使用的怎么培养的你把人这事给说清楚,才算你有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