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高效课堂8辛弃疾主题研究

合集下载

2021辛弃疾词两首人教版语文高二下册教案

2021辛弃疾词两首人教版语文高二下册教案

2021辛弃疾词两首人教版语文高二下册教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辛弃疾词两首人教版语文高二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教学目标鉴赏词意:从意象入手,把握词作空阔苍凉的意境,孤独悲愤的词人形象,描述词作的画面;了解辛弃疾的生平,揣摩典故,理解诗人报国无门的愤懑。

2.鉴赏艺术手法:景物烘托,动作暗示,用典传达。

3.梳理古诗词鉴赏的一般方法:咬文嚼字,想象画面,词眼提挈,知人论世,意象解词,以诗解诗,揣摩典故,朗诵传情等等。

教学重点鉴赏词作“登临意”及其表现方法。

教学思路学生试读和质疑——鉴赏意象——鉴赏典故——归结全词,入情朗诵主要教学方法诵读和鉴赏相结合。

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

教学资源教科书,自制课件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课时环节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一课时一、诵读领起聆听,稍作引导。

教师“无为”而始,尊重学生宝贵的原初体验,据此调整教学行为。

【活动一】学生诵读,初谈体会,质疑。

引导学生质疑,进入对诗歌主旨的探究。

二、鉴赏诗歌意象,解读“登临意”。

老师根据学生的初步感知,或顺水推舟,或投石激浪。

(一)细细品味词句(景物烘托登临意,动作暗示登临意)点拨要点如下,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取舍。

1.第一句要点:诗中描绘的景象及其感受空阔清远。

悲凉感,孤独短暂感。

2.第二句要点:倒装、移情的写法。

或解词,或翻译,或诵读,让学生有所发现。

解词入手:解释“玉簪螺髻”。

揣摩倒装的作用:强调愁恨。

提问引起思考:谁在献愁供恨?愁恨何来?3.第三句要点:意象的暗示义,及“游子”身份的内涵落日,时光流逝感和国运衰微感。

断鸿,孤苦无依感。

江南游子含义:北国南来; 南来投闲置散,并无归属感。

(引入相关背景资料。

)4.第四句要点:吴钩和词人动作的意象的内涵1)以诗解诗细说吴钩:——理解吴钩意象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高二语文 辛弃疾的英雄才情主题单元设计 教案

高二语文 辛弃疾的英雄才情主题单元设计 教案

某某省某某高中2012-2013学年高二语文辛弃疾的英雄才情主题单
元设计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学生自由交流:谈谈你所知道的辛弃疾。

2.多媒体展示:辛弃疾的生平经历以及各方面的成就。

3.自由朗读:扫清《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字词障碍,并初步体会辛弃疾表达的情感。

4.小组研讨:(1)这首词中出现了哪些典型意象?
引导学生将重点意象圈画出来,品味意象,要求抓住意象的意义。

(2)分析下片所用典故的作用,深入把握文章的内容。

小组内交流,班内交流,教师引导。

5.朗读比赛:小组推举代表进行朗读比赛,深入体会辛弃疾的情感。

第二课时:
1.小组探究:
(1)为什么说辛弃疾是英雄呢?根据你所搜集的材料予以证明。

(2)辛弃疾又为什么流着眼泪呢?词中有一句话高度概括了他流泪的原因,是哪一句?
(3)如果你是一位画家,你将怎样充分运用本词内容为辛弃疾画像。

2.背诵比赛:
采取计时赛、小组接龙赛、随机抽取比赛等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背诵的热情,把古诗文的教学落到实处。

第三课时:
1.初读《青玉案元夕》,体会词人的情怀。

2.小组研讨:从情和景的角度来解读本词。

3.小组展示:小组推选代表进行讲解,教师只做适当地补充说明。

4.问题探究:
(1)上片词人写了元宵节的哪些意象,给我们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doc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doc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一】【课前准备】1.结合注释明确两首词的内容,背诵两首词。

2.查找资料,了解辛弃疾及其生活的时代。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引领和自主赏析,体会词作的思想感情;2.探讨用典在表达中的作用,并能就诗词用典发表自己的见解;3.能有感情地朗诵。

【教学重点】1.词作的风格和情感;2.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词中的用典。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学环节】一、检查课前准备情况1.提问背诵。

2.了解学生对作者及其时代的认知情况。

教师做适当补充。

附:辛弃疾生活的时代1127年,靖康之变后,偏安一隅的南宋只保留着长江中下游的部分土地。

宋金开始了长期对峙。

靖康之变时,辛弃疾的祖父,因为家族庞大,没有跟着朝廷南渡。

1140年,辛弃疾出生时,他的家乡正受着金人的统治。

这一年,绍兴的陆游正是15岁的翩翩少年,著名词人李清照已56岁,按照现在女性的工作年龄,已经退休一年了。

一年之后的1141年,抗金名将岳飞被害死在风波亭上。

到了1161年,金主完颜亮死,金统治区的义军突起,辛弃疾投身抗金队伍,几年之后,23岁的辛弃疾,带领一万军队投奔朝廷。

可是,朝廷的主和势力很强大,安于暂时的太平,不想与敌人争锋,即使有主战势力占上风的时候,因为辛弃疾是北方人,对他又有所猜忌,所以,辛弃疾历任建康、镇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官员,一生力主抗金,但一生抱负始终不能施展。

因此,他的许多作品中常流露出一种渴望收复失地又报国无门的感慨,《宋史》说他“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

二、深入领会诗人情意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片赏析:这首词写在1174年,词人34岁,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

一说作于1168到1170年间,词人处而立之年,在建康通判任上。

题为《登建康赏心亭》,登高赏景,抒发情志,是应有之义。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登临纵目,江天辽阔)(览江山,书愁绪)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作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作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5、深入探究:引导学生思考两首词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辛弃疾作为一个 爱国诗人的心路历程。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6、布置作业:背诵两首词作;阅读其他辛弃疾的作品;写一篇关于辛弃疾诗 词的心得体会。
五、结论
通过群文阅读教学实践,学生对辛弃疾的词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不仅 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还培养了爱国情怀和人文精神。在未来的教学中,应该 进一步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也 应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教学需求。
3、强化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辛弃疾词作中所蕴含的深沉的爱国情感 和人生感慨,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4、拓展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以及相关的历史文献,拓 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四、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以《青玉案·元夕》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两首词作为例,说明群文阅 读教学的实施过程:
三、结语
通过辛弃疾词群文阅读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我们旨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 欣赏辛弃疾的词作。通过深入思考、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等环节,学生可以全 面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这一活动也可以增强学生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
谢谢观看
二、活动设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选取辛弃疾代表性词作
首先,我们从辛弃疾的众多词作中选取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青玉案·元 夕》《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等。这些词作语言优美、情感丰富,能够充分 展现辛弃疾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
2、设计群文阅读教学活动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将选取的辛弃疾代表性词作进行组合,形成一组阅读 材料。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比较分析这些词作的主题、 情感、语言等方面的异同。同时,我们还将提供相关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等 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作。

高二语文教案:辛弃疾词两首

高二语文教案:辛弃疾词两首

高二语文教案:辛弃疾词两首
【摘要】欢迎来到高二语文学习栏目,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更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有着奠定基础的重要作用。

所以小编在此为您编辑了此文:“高二语文教案:辛弃疾词两首”以为您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不解带来帮助。

本文题目:高二语文教案:辛弃疾词两首
★★学习方法
诵读与感悟、合作与探究、点拨与评说相结合。

★★学习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

3、继续学习欣赏词的艺术手法、品味语言。

4、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体会并理解词人的情感。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2篇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2篇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2篇Teaching plan of "two poems of Xin Qiji" in the second volumeof senior two Chinese of PEP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2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2、篇章2: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篇章1: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课前准备】1.结合注释明确两首词的内容,背诵两首词。

2.查找资料,了解辛弃疾及其生活的时代。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引领和自主赏析,体会词作的思想感情;2.探讨用典在表达中的作用,并能就诗词用典发表自己的见解;3.能有感情地朗诵。

【教学重点】1.词作的风格和情感;2.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词中的用典。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学环节】一、检查课前准备情况1.提问背诵。

2.了解学生对作者及其时代的认知情况。

教师做适当补充。

附:辛弃疾生活的时代1127年,靖康之变后,偏安一隅的南宋只保留着长江中下游的部分土地。

宋金开始了长期对峙。

靖康之变时,辛弃疾的祖父,因为家族庞大,没有跟着朝廷南渡。

1140年,辛弃疾出生时,他的家乡正受着金人的统治。

这一年,绍兴的陆游正是15岁的翩翩少年,著名词人李清照已56岁,按照现在女性的工作年龄,已经退休一年了。

辛弃疾的爱国情怀研究性学习

辛弃疾的爱国情怀研究性学习
1.通过设计问题,激发自主探究的热情,讨论研讨,深入分析文章内涵,利用“知人论世”等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
2.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等学习活动,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词人爱国情感,能够把握诗词中形象特点。
4.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团队合作学习的自觉意识。。
【情境】
诗有诗魂,,词有词魂。辛弃疾,这个曾被誉为豪放派中最佳代表的南宋词人,他的词之所以会在历史上占有较重的份量,这大概就要归功于他词的精魂━━那隐藏于字里行间永远说不尽、道不完的爱国情怀。
【资源列表】
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和必修四教材。
2.多媒体、网络环境的教室。
3.《浅论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4.辛弃疾诗词全集。
C、渴望重上战场,消灭敌人的英雄(自己):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活动五:诵读并讨论
辛弃疾的爱国情感与他得人生经历有何联系?
活动六:
(课下)提供文学评论的范例,介绍撰写文学评论的基本原则与写作格式。指导学生撰写评论文章:走进辛弃疾的爱国情怀。放到班级博客上进行交流。
研究性学习设计
作者姓名
王玉梅
任职单位
嘉祥县第一中学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
单元标题
豪放沉郁——辛弃疾
研究性学习名称
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小组成员
50人
所需时间
课内2课时+课外4课时
【学习目标】(或概述)
本次活动是通过学习辛弃疾的作品,引领学生通过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来解读作品。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爱国情感以及作品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在研究中,完成如下的学习目标
第二课时
活动一:
1.全班分八个组课下交流博文,每组推选两篇优秀作品,参加全班评选。

高二语文教案辛弃疾词三首 课文解读

高二语文教案辛弃疾词三首 课文解读

辛弃疾词三首课文解读辛弃疾词三首课文解读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东风仿佛吹开了盛开鲜花的千棵树,又如将空中的繁星吹落,像阵阵星雨。

花千树:形容灯火之多如千树花开。

星如雨:形容满天的烟花。

]作者把灯彩写成“火树”,把烟火喻为“星雨”。

若说好,就好在想象: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

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华丽的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醉人香气弥漫着大街。

悦耳的音乐之声四处回荡,精美的彩灯在空中流光飞舞,热闹的夜晚鱼龙形的彩灯在翻腾。

凤箫:箫的美称。

]这四句写人们欢度良宵的种种活动。

词中没有直接描写人物,而是通过车马、道路、乐声和舞灯等等画面,烘托出游人繁盛、气氛热烈、场景壮观。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晶莹多彩的装扮在人群中晃动。

她们面容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

] 这两句用特写镜头描绘一群妇女结伴上街观灯的生动情景。

这两句既是对上片倾城欢庆元宵的补叙,作为两片之间的过渡,也是为下文作铺垫。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寻找她千百次,都见不到,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深处。

蓦然:忽然。

阑珊:稀疏,零落。

]这四句是全词的核心,寄托了一种不同流俗的情怀。

名家赏评上片用夸张的笔法,极力描绘灯月交辉、上元盛况。

过片说到观灯的女郎们。

“众里寻他”句,写在热闹场中,罗绮如云,找来找去,总找不着,偶一回头,忽然在清冷处看见了,亦似平常事情。

结尾只用“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语,即把多少不易说出的悲感和盘托出了。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临安帝都,元夕的灯火犹似星海,吸引了满城仕女。

可是就有人不慕繁华,独立于喧哗热闹之外的“灯火阑珊处”。

这并不是自伤幽独,而是写出了一种高洁的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

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

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

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像石缝里的一棵小树,虽然被扭曲、挤压,成不了旗杆,却也可成一条遒劲的龙头拐杖,别是一种价值。

但这前提,你必须是一棵树,而不是一棵草。

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掰开嚼碎,识得辛字含义,再到自号“稼轩”,同盟鸥鹭,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

诗,是随便什么人就可以写的吗?诗人,能在历史上留下名的诗人,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当的吗?“一将成名万骨枯”,一员武将的故事,还要多少持刀舞剑者的鲜血才能写成。

那么,有思想光芒而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

所以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