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供求理论

合集下载

第二章市场供求理论

第二章市场供求理论

第二章 市场供求理论微观经济学将市场分为产品与服务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本章和第三章均以产品或服务市场为例介绍市场供求机制的运行规律。

一、消费者的市场需求(demand )一、什么是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情愿购买而且有能力购买的产品与服务的数量,它与欲望、需要(needs,necessity)不同。

(经济学所说的“需求”与需要全然的区别在于:需求把人们想要取得某东西的数量与人们为了取得它们而必需付出的代价联系在一路。

什么缘故经济学要这么做?)消费者是指产品或服务的最终购买者。

二、阻碍消费者需求的因素:(1)所购商品自身的价钱。

(2)其他相关商品的价钱:替代商品的价钱(如替代品价钱上升则人们会增加所购商品的购买量);互补商品的价钱(如互补商品价钱上升则人们会减少所购商品的购买量)。

(3)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关于正常商品(normal goods ),消费者的购买量随着消费者的收入上升而上升,而低档商品(inferior goods)正好相反。

(4)消费者的癖好或偏好。

(5)消费者的预期。

3、需求函数:(,,)d d x x x y Q Q P P I ,其中,x y 代表两种不同的商品,x P y P 代表,x y 的价钱,I 代表收入。

这是最经常使用的需求函数的一样形式。

4、需求法则:假定阻碍需求的所有其他因素维持不变,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是该商品价钱的减函数。

(想一想:微观经济学所说的商品价钱是指商品的货币价钱吗?提示:曾经有人如此反对需求法则,假设所有商品的货币价钱均上涨了10%,现在,某商品价钱上涨10%显然可不能致使消费者对该商品需求量的下降)五、需求曲线:以数量为横轴,以价钱为纵轴,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固然也会有例外,如吉芬商品、收藏品、夸耀品(什么缘故?),又例如,当商品质量信息不对称,价钱具有质量信号作历时,也会显现反常现象。

六、两种移动——这是超级重要的东西,必然要把握(1)沿着同一条曲线上下移动:这是由该商品自身价钱转变引发的。

经济学中的供需理论解析

经济学中的供需理论解析

经济学中的供需理论解析供需理论作为经济学中的基础理论之一,旨在解释市场价格和数量的变动。

供需关系是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它影响着商品和服务的生产、交易和分配。

本文将围绕供需理论展开讨论,探讨其核心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实际应用。

一、供需理论的核心概念1. 供给供给是指在特定时期内,供应者愿意以一定价格向市场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给受到生产成本、生产技术、资源供给以及供应者预期等因素的影响。

供给曲线通常是正斜率的,表现出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的趋势。

2. 需求需求是指在特定时期内,消费者愿意以一定价格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受到收入水平、价格水平、相关产品价格、消费者偏好以及未来预期等因素的影响。

需求曲线通常是负斜率的,表现出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的趋势。

3. 市场均衡市场均衡是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状态的情况,此时市场上的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完全匹配。

市场均衡价格是供需双方在市场上自愿交易的价格,市场均衡数量是供需双方在该价格下进行的交易数量。

二、供需理论的基本原理1. 供求关系决定价格供给和需求的变动直接影响市场价格的变动。

当供给增加或需求减少时,市场价格下降;相反,当供给减少或需求增加时,市场价格上升。

供求关系的变动导致价格的波动,市场通过价格的调整来实现供需的平衡。

2. 供需关系决定数量供给和需求的变动也影响市场数量的变动。

当供给增加或需求减少时,市场数量增加;相反,当供给减少或需求增加时,市场数量减少。

供需关系的变动决定着市场交易的数量,进而影响着市场的总体供给和需求。

三、供需理论的实际应用1. 价格决策供需理论为企业和政府提供了制定价格决策的理论基础。

企业可以根据市场上供给与需求的关系,确定产品的最佳价格,以获得利润最大化。

政府也可以利用供需理论来指导价格管制和市场调节,以维护市场的平稳运行。

2. 政治经济分析供需理论也可以用于政治经济学的分析中,揭示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对经济的影响。

供求理论与分析

供求理论与分析

供求理论与分析供求理论是现代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通过对市场上商品的供给和需求的分析,揭示了市场价格和数量的决定因素。

本文将对供求理论进行深入剖析,并通过案例分析来进一步说明其应用和意义。

一、供求理论的基本原理供求理论基于如下三个基本假设:一是市场是竞争性的,即供需双方都是价格接受者,无力通过自身行为改变市场价格;二是市场是完全信息的,即供方和需方都能准确获得市场上所有商品的价格和质量信息;三是市场是稳定的,即需求和供给关系在短期内基本保持不变。

根据这些假设,供求理论得出了以下结论:一是需求与价格成反比,即价格上涨时需求下降,反之亦然;二是供给与价格成正比,即价格上涨时供给增加,反之亦然;三是市场平衡时,供给量等于需求量,此时的价格即为平衡价格。

二、供求理论的应用案例以房地产市场为例,假设市场上有100套房屋供应,需求方共有200人。

根据供求理论,决定房价的因素是供给和需求的平衡情况。

如果市场上房屋供应增加到200套,但需求依然是200人,那么房价将下降;反之,如果房屋供应减少到50套,需求依然是200人,那么房价将上涨。

此外,供求理论还可以解释市场上价格波动的原因。

比如,当某种商品需求增加,而供给量没有相应增加时,供需失衡将会导致商品价格上涨;反之,如果供给量增加过多,而需求没有相应增加时,供需失衡将导致商品价格下跌。

三、供求理论的局限性和不足尽管供求理论对市场价格和数量的分析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首先,供给和需求的决定因素并不仅限于价格,在现实中还受到诸多影响因素的制约,如税收政策、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等。

其次,供求理论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但实际上市场存在垄断和寡头垄断等非完全竞争的情况,这也会对供求关系产生影响。

最后,供求理论在短期内较为适用,但对于长期的价格和数量变动却没有明确的解释。

四、供求理论的意义和应用供求理论作为一种市场经济分析工具,对于政府决策和企业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供求理论的主要内容

供求理论的主要内容

供求理论的主要内容首先,我们来看供给的理论。

供给是指市场上生产者愿意出售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供给的大小取决于生产者的生产成本、市场价格和生产技术等因素。

通常来说,当市场价格上升时,生产者愿意提供更多的商品或劳务;而当市场价格下降时,生产者则会减少供给。

供给曲线是一个向右倾斜的曲线,表示价格上升时供给增加,价格下降时供给减少。

供给曲线的形状取决于市场的竞争程度和生产成本等因素。

其次,我们来看需求的理论。

需求是指市场上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需求的大小取决于消费者的收入、市场价格和个人偏好等因素。

通常来说,当市场价格上升时,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减少;而当市场价格下降时,消费者则会增加购买数量。

需求曲线是一个向左倾斜的曲线,表示价格上升时需求减少,价格下降时需求增加。

需求曲线的形状取决于市场的竞争程度和消费者收入水平等因素。

供给和需求的均衡是供求理论的核心概念。

在市场上,供给和需求达到均衡时,市场价格和商品数量会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

当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供给超过需求,市场会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价格会下降直至达到均衡状态;反之,当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需求超过供给,市场会出现需求过于供给的情况,价格会上升直至达到均衡状态。

供求均衡的价格和数量被称为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除了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供求理论还涉及到市场的弹性和效率等概念。

市场的弹性是指市场价格对供给和需求变动的敏感程度,市场的效率是指市场资源的最优配置状态。

供求理论通过对供给和需求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市场价格的形成机制,指导政府和企业进行经济决策,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

总之,供求理论是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它通过对供给和需求的分析,揭示了市场价格和商品数量的形成规律,对于指导市场经济的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根据供求理论的指导,合理调整政策和经济行为,以促进市场的均衡和效率,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市场供求关系的理论解析

市场供求关系的理论解析

市场供求关系的理论解析市场供求关系是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涉及到各种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并对价格的形成有着较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对市场供求关系进行理论解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原理。

1.供给理论供给是指在市场上各个经济主体愿意出售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供给的理论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1)供给曲线:供给曲线是描述供给关系的图形表现,在图表中横坐标表示商品或劳务的数量,纵坐标表示价格。

一般来说,供给曲线呈现正斜率,即当价格上升时,供给数量也会增加。

供给曲线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生产成本、技术进步、税收政策等。

(2)供给弹性:供给弹性度量了供给数量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

供给弹性分为完全弹性、完全不弹性和一般弹性三种情况。

完全弹性表示供给数量对价格变化非常敏感,一般发生在生产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完全不弹性表示供给数量对价格变化不敏感,通常发生在生产成本无法调整的情况下;一般弹性表示供给数量对价格变化有一定的敏感性,多数商品属于这一类。

(3)供给决策:供给决策是指生产者或供应商选择供给数量的过程。

生产者会考虑到市场需求、价格趋势以及自身的生产成本等因素,以此来决定自己的供给数量。

供给决策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对市场的准确判断和科学的决策方法。

2.需求理论需求是指在市场上各个经济主体愿意购买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需求的理论也是市场供求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需求理论的相关内容:(1)需求曲线:需求曲线是描述需求关系的图形表现,在图表中横坐标表示商品或劳务的数量,纵坐标表示价格。

需求曲线通常呈现负斜率,即当价格上升时,需求数量会下降。

需求曲线受到消费者收入、价格水平、替代品和相关商品的价格等因素的影响。

(2)需求弹性:需求弹性度量了需求数量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

需求弹性也分为完全弹性、完全不弹性和一般弹性三种情况。

完全弹性表示需求数量对价格变化非常敏感,一般发生在商品没有替代品的情况下;完全不弹性表示需求数量对价格变化不敏感,通常发生在商品是必需品的情况下;一般弹性表示需求数量对价格变化有一定的敏感性,多数商品属于这一类。

经济学市场供求教案

经济学市场供求教案

经济学市场供求教案本教案旨在介绍经济学中的市场供求理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供求关系对市场经济的影响。

一、引言经济学中的市场供求理论是理解市场运行机制的基础。

供求关系是市场经济中商品价格形成和供给量与需求量调节的重要因素。

了解供求关系的规律将有助于我们预测市场变化和做出理性的决策。

二、供求曲线1. 供给曲线供给曲线表示不同价格水平下,卖方愿意提供的商品量。

以价格为横轴,数量为纵轴,供给曲线呈正斜率。

2. 需求曲线需求曲线表示不同价格水平下,购买者愿意购买的商品量。

以价格为横轴,数量为纵轴,需求曲线呈负斜率。

三、市场均衡1. 市场均衡价格市场均衡价格是指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时的价格。

在均衡价格下,市场供求达到平衡,不存在供给过剩或需求不足的情况。

2. 市场均衡数量市场均衡数量是指在均衡价格下,供给量和需求量达到平衡。

四、供需变动分析1. 供给增加当供给增加时,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导致市场均衡价格下降,市场均衡数量增加。

2. 需求增加当需求增加时,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导致市场均衡价格上升,市场均衡数量增加。

3. 供给减少当供给减少时,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导致市场均衡价格上升,市场均衡数量减少。

4. 需求减少当需求减少时,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导致市场均衡价格下降,市场均衡数量减少。

五、实例分析以汽车市场为例,当汽车制造商发起降价促销活动时,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导致市场均衡价格下降,同时市场均衡数量增加。

这会促使更多消费者购买汽车,进而提升汽车市场的需求。

六、经济政策与供求关系供求关系对经济政策制定有重要影响。

当价格上涨时,政府可以通过减少相关税收或增加补贴来促进供给增加,以平衡市场。

同样,政府也可以通过调整税收或补贴来影响需求,以实现供求的平衡。

七、总结市场供求关系对于经济体系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了解供求关系的运作规律有助于我们预测市场变化、制定合理决策和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

通过以上教案的讲解,相信学生们对经济学中的市场供求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经济学供求理论重点

经济学供求理论重点

经济学供求理论重点供求理论是经济学的基础,它主要研究的是市场上的供应和需求如何相互作用,以及这种相互作用如何决定价格。

供求理论是理解市场经济运行的关键,也是政策制定者用来调整经济活动的重要工具。

我们要理解供应和需求的定义。

供应是指在一定价格下,生产者愿意并能够出售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则是指在一定价格下,消费者愿意并能够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应曲线和需求曲线是供求理论的两个核心概念。

供应曲线表示的是价格与供应量之间的关系,随着价格的上升,生产者愿意供应更多的商品或服务。

而需求曲线则表示的是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随着价格的下降,消费者会购买更多的商品或服务。

供求理论的另一个关键概念是市场均衡。

市场均衡是指在某一特定价格下,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与生产者愿意出售的数量相等。

当市场均衡时,价格将不再变动,市场上的供应和需求达到平衡。

供求理论还涉及到弹性概念。

弹性是指价格变动时,供应或需求的数量如何变化。

弹性有两种类型:供应弹性和需求弹性。

供应弹性是指供应数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而需求弹性是指需求数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供求理论对于理解经济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供求理论,我们可以看到价格是如何在市场中决定的,以及价格变动对市场供求的影响。

我们也可以看到政策如何通过影响供求关系来影响市场价格和经济的运行。

供求理论是经济学的基础,它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市场经济运行的关键工具。

通过掌握供求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价格如何在市场中决定,以及政策如何通过影响供求关系来影响经济活动。

西方经济学重点1、西方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无限或有限需求之间的合理配置以实现经济效率目标的科学。

2、稀缺性是指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拥有的所有物品与劳务。

3、选择即消费者按自己的偏好,从可利用的物品与劳务的集合中挑选出某一量的物品与劳务,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

4、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的其他东西。

2-市场供求理论

2-市场供求理论
▪ 作图分析办学成本提高和考生求学愿望的 增加而对学费的影响。
40
第40页,共57页。
解释:为什么农业处于不利地位
41 第41页,共57页。
十、政府与市场均衡
▪ 1、支持价格(Support-price)
– 商品过剩
– 向消费者提供过多的服务
P1
– 过度投资
P0
– 积压商品的处理成了重要问题
S E
税负,即:
PePs=P0Pe+P0Ps
征税后市场出清的四个条件:
Qd=Qd (Pe) Qs=Qs(Ps) Qd =Qs Ps= Pe-t
44
第44页,共57页。
练习
▪ 某种商品的 需求和供给函数分别为 Qd=34-P,Qs=-2+2P。政府对每单位该 产品征收3元的税。请计算:
▪ (1)征税前和征税后的均衡价格和均衡
20
第20页,共57页。
影响供给的因素
未来预期
生产者的目标
总产量 平均产量 利润
商品本身的价格Price
P↑→ Q ↑ P↓→ Q ↓
供给
产品成本Cost
C↑→ Q ↓
C↓→ Q ↑
相关商品的价格
Px↑→Qy ↓ PX ↓ →Qy ↑
技术水平
生产力=(劳动+劳动 资料+劳动对象)×技 术
21 第21页,共57页。
第12页,共57页。
Q (图c)
练习
▪ 如果市场上有1000个相同的个人,每个人 对商品X的需求函数为Qd=9-P,其他条 件不变,问:
▪ (1)商品X的市场需求函数是怎样的? ▪ (2)列出商品X的市场需求表。
13
第13页,共57页。
四、其他因素对需求的影响——以收入为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市场供求理论
微观经济学将市场分为产品与服务市场以及生产要素市场,本章以及第三章均以产品或服务市场为例介绍市场供求机制的运行规律。

一、消费者的市场需求(demand )
1、什么是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愿意购买而且有能力购买的产品与服务的数量,它与欲望、需要(needs,necessity)不同。

(经济学所说的“需求”与需要根本的区别在于:需求把人们想要获得某东西的数量与人们为了获得它们而必须付出的代价联系在一起。

为什么经济学要这么做?)
消费者是指产品或服务的最终购买者。

2、影响消费者需求的因素:
(1)所购商品自身的价格。

(2)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替代商品的价格(如替代品价格上升则人们会增加所购商品的购买量);互补商品的价格(如互补商品价格上升则人们会减少所购商品的购买量)。

(3)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对于正常商品(normal goods ),消费者的购买量随着消费者的收入上升而上升,而低档商品(inferior goods)正好相反。

(4)消费者的嗜好或偏好。

(5)消费者的预期。

3、需求函数:(,,)d d x x x y Q Q P P I ,其中,x y 代表两种不同的商品,x P y P 代表,x y 的价格,
I 代表收入。

这是最常用的需求函数的一般形式。

4、需求法则:假定影响需求的所有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是该商品价格的减函数。

(想一想:微观经济学所说的商品价格是指商品的货币价格吗?提示:曾经有人这样反驳需求法则,假设所有商品的货币价格均上涨了10%,此时,某商品价格上涨10%显然不会导致消费者对该商品需求量的下降)
5、需求曲线:以数量为横轴,以价格为纵轴,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当然也会有例外,如吉芬商品、珍藏品、炫耀品(为什么?),又例如,当商品质量信息不对称,价格具有质量信号作用时,也会出现反常现象。

6、两种移动——这是非常重要的东西,一定要掌握
(1)沿着同一条曲线上下移动:这是由该商品自身价格变化引起的。

(2)整条曲线左右移动:这是由影响商品需求的其他因素的变化引起的。

注:部分国内外教材以“需求量的变化”与“需求的变化”来区分二者,但笔者认为这种区分会制造不必要的混乱。

理解需求法则一定要注意“时间长短问题”。

某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会导致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变化多少,取决于我们观察的调整时间有多长。

许多人经常把短期内的需求变化等同于长时间段内的需求变化,这通常导致我们做出诸多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7、从消费者的个体需求到市场需求
(1)市场需求是个体需求的加总,在图形上是个体需求曲线的水平加总
(2)提醒:画图一定要准确,尤其要注意标坐标、准确画出曲线的形状。

(3)微观经济学所说的“市场”是以产品或服务的种类为基础进行区分的。

二、厂商的供给
1、厂商的供给:企业或厂商愿意提供而且有能力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数量。

2、影响产品与服务供给的因素:
(1)该商品的市场价格
(2)相关商品的价格
(3)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
(4)生产要素的价格
(5)企业的预期
3、供给函数:(,,)S S x x x Q Q P w r ,其中x P 代表x 商品的价格,,w r 分别代表劳动要素与资本要素的价格。

4、供给法则:假定影响供给的所有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商品的供给量是其自身价格的增函数。

5、供给曲线:以数量为横轴,以价格为纵轴,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当然也会有例外。

6、两种移动——这是非常重要的东西,一定要掌握
(1)沿着同一条曲线上下移动:这是由商品自身价格变化引起的。

(2)整条曲线左右移动:这是由影响商品供给的其他因素的变化引起的
注:部分国内外教材以“供给量的变化”与“供给的变化”来区分二者,但笔者认为这种区分会制造不必要的混乱。

7、从个体供给到市场供给
(1)市场供给是个体供给的加总,在图形上是个体供给曲线的水平加总
(2)提醒:画图一定要准确,尤其要注意标坐标、准确画出曲线的形状。

三、市场均衡
1、市场均衡:当市场需求与市场供给相等时,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此时的市场价格就是市场均衡价格,又称市场出清价格;此时的需求量及供给量就是均衡数量。

(自己写出市场均衡的数学条件,记住:微观经济学所说的“市场均衡”是基于单个市场的)
2、市场均衡的形成:当市场偏离均衡状态(或过剩或短缺)时,通过市场价格的自发调整(过剩会导致市场价格下跌;短缺会导致市场价格上升),市场能够自动回到均衡状态。

不过,前提条件是市场均衡要具有稳定性,否则就无法从偏离均衡状态回到均衡状态。

想一想:市场过剩是否意味着资源稀缺性的消失?
3、市场均衡的启示
(1)启示之一:市场出现短缺或过剩的直接原因就在于价格偏离了均衡状态。

在均衡状态是不会存在什么缺水、缺电之类的短缺现象,许多短缺现象恰恰是人类破坏均衡价格导致的恶果;也不会存在东西卖不出去之类的过剩现象,没有卖不出去的东西,只有卖不出去的价格。

(2)启示之二:竞争性市场均衡价格反映了众多企业与消费者对商品价值的共识,故具有某种公正性。

(3)启示之三:市场均衡决非出于政府的规划以及经济学家的英明计算,它是消费者之间、厂商之间以及消费者与厂商之间互动的结果,是市场自发调节的结果,它意味着在消费者与厂商均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实现了各自计划的协调。

因此,政府干预经济不要轻易对市场价格进行限制,因为市场价格具有自发调节功能。

价格的自由波动是市场经济的心脏,是市场经济的命脉所在。

(4)市场价格偏离均衡但又会最终回到均衡价格,为投机套利提供了机会。

提醒:市场究竟是如何回到均衡状态的,其实具体的过程、路线并不清楚,不一定就是围绕某个均衡价格上下波动。

四、市场均衡的移动
1、市场均衡的移动是因为该商品自身价格以外的因素发生了变化。

2、需求曲线的移动会导致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化(需求扩大会使均衡价格上升,需求缩小会使均衡价格下降)。

3、供给曲线的移动会导致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的反方向变化(供给扩大会使均衡价格下降,供给缩小会使均衡价格上升)。

4、一定要注意:分析问题时一般每次只能移动一条曲线,而不能两条曲线均移动。

5、一定不要混淆两种价格运动:从一个均衡价格到另一个均衡价格;由非均衡价格到均衡价格(前者是水平曲线的移动,后者是属于围绕水平曲线的运动)。

要想不发生这种混淆,就必须准确知道究竟是属于哪一种移动:沿着曲线的移动与整条曲线的移动(思
考:什么情形下是沿着曲线的移动?什么情形下是整条曲线移动?)。

想一想:2009年来,我国不少城市的住房价格快速上涨,与此同时,住房的销售量也在迅速增长。

有人认为,房地产行业出现的“量价齐升”现象表明在房地产行业需求法则是不成立的。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特别提示:国内许多教材的“蛛网摸型”图其实是错误的。

五、政府对市场价格进行干预的两种主要形式及其分析
1、最低限价与最高限价
(1)最低限价:如农产品保护价格、最低工资制度;最低限价一定高于市场均衡价格;最低限价会导致物品供应过剩;替代做法可以是物品交易价格市场化,同时对农民或非熟练劳动力提供适当的直接补贴。

(2)最高限价:如生活必需品最高限价,住房租金最高限价,春运火车票不涨价;最高限价一定低于市场均衡价格;最高限价导致物品供应短缺;替代做法可以是物品交易价格市场化,同时对低收入消费者提供适当的直接补贴。

2、对(政府)管理者的启示: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公共政策目标,不应该经常采用人为制造非均衡价格的手法,而是要尽量通过移动曲线改变均衡价格,以促进政府公共目标,即政府的公共管理不但不应该违背竞争性市场均衡,反而应该充分利用竞争性市场均衡来实现管理目标,政府的管理一旦破坏了竞争性市场均衡,其管理效果通常是事与愿违。

但由于这种管理方式通常需要的时间会更长,急功近利的政府管理者更喜欢直接干预和破坏市场均衡价格。

可以这么说,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事与愿违是何以发生的、如何避免。

一个有些不同的发人深省的案例:20世纪80年代后期苏丹建立起了一个稳固的奴隶交易市场,售价约为15美元一人(苏丹当时年人均收入大约500美元)。

20世纪90年代消息被报道出来后,一些西方人道主义组织决定筹集基金为奴隶们赎身,但这件事导致的结果却是奴隶价格由15美元上升为50美元,甚至100美元一人,这又使得更多的人成为了奴隶。

六、市场均衡的计算
1、以d x Q 表示x 商品的市场需求;以s x Q 表示x 商品的市场供给,计算的基本公式是d x Q =s x Q 。

2、计算要注意的要点
(1)计算要点之一是将个人需求加总为市场需求;将单个厂商的供给加总为市场供给。

(2)计算要点之二是只能商品数量相加,绝对不能是价格相加。

即d x Q 要表示成
()d x x Q f p =的形式,s x Q 也是如此。

以d x q 表示个体需求,它要表示成()d x
x q f p =的形式。

以s x q 表示个体的供给,它要表示成()s x
x q f p 的形式。

思考题1:当巨大的自然灾害来临,灾区各种物资的价格通常会猛涨,这是无良商家在发“国难财”、敲竹竿、昧着良心赚钱吗?市场供求机制是否只能让它在平时或正常情况下发挥作用,而不能让它在面临巨大的自然灾害时发挥作用?
思考题2:如果你看到市场价格及其变化,你会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