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原理课程设计
激光原理课程设计

激光原理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激光原理的基本概念、产生机制、传播特性及其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描述激光的基本特性,如单色性、相干性和方向性。
2.解释激光产生的物理原理,包括激发态、稳态和放大过程。
3.分析激光的传播规律,如波动方程、干涉和衍射现象。
4.探讨激光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通信、医疗、加工等。
在技能目标方面,学生将能够:1.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激光相关问题,如波动方程的求解。
2.进行简单的激光实验,如激光器的搭建和特性测量。
3.分析实际应用中的激光问题,如激光通信的原理和系统设计。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学生将能够:1.认识到激光技术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培养对激光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创新精神。
3.理解激光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伦理和安全性问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激光的基本概念:激光的定义、发展历程及特点。
2.激光的产生原理:激发态、稳态和放大过程,激光器的类型及工作原理。
3.激光的传播特性:波动方程、干涉、衍射和偏振现象。
4.激光的调制与检测:调制方式、检测原理及设备。
5.激光应用领域:通信、医疗、加工、科研等。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1-2课时:激光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第3-4课时:激光的产生原理和激光器类型。
第5-6课时:激光的传播特性及其数学描述。
第7-8课时:激光的调制与检测技术。
第9-10课时:激光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用于传授激光基本原理和知识,引导学生掌握核心概念。
2.讨论法:鼓励学生就激光技术的热点问题和实际应用展开讨论,培养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激光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激光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4.实验法:进行激光器搭建和特性测量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激光原理技术及应用课程设计

激光原理技术及应用课程设计课程设计背景激光技术是一种高科技领域,在光学、电子和物理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对于工程和科学领域的学生来说,学习激光原理技术及应用课程是非常重要的。
这一门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激光原理和技术,并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现实问题中。
课程设计目的本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激光原理,掌握激光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培养学生运用激光技术进行实验和研究的能力;•让学生了解激光在工业、医学、通信等领域的应用。
课程设计内容第一章激光器的构造和原理本章主要介绍激光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包括:•激光器组成结构;•激光器的产生过程;•激光器中的元器件和控制系统;•激光系统的稳定性和调节;第二章激光器的性能和参数本章主要介绍激光器的一些基本性能和参数。
包括:•激光器的输出功率、波长和频率;•激光器的相干性和椭偏率;•激光器的束流性、脉冲宽度、重复频率和功率密度;•激光器的渐变折射率和损耗。
第三章激光在医学、工业和通讯领域的应用本章主要介绍激光在医学、工业和通讯领域的应用。
包括:•激光在医学中的应用,如激光手术、激光切割和激光治疗等;•激光在工业中的应用,如激光加工、激光打标和激光切割等;•激光在通讯领域中的应用,如激光通讯和激光雷达等。
课程设计要求1.学生需要深入研究所分配的主题,并且在规定时间内提交课程设计报告;2.学生需要使用实验室中的激光器进行实验,并且完成实验报告;3.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当的实验方案。
参考文献1.《激光技术与应用》(第四版)著者:陈世清、徐兆礼;2.《激光物理与技术》著者:刘永杰;3.《激光科学与技术》著者:黄山明、杨卫亚。
激光原理专题教案:引领学生探究激光科学的奥秘

激光原理专题教案:引领学生探究激光科学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激光的基本原理。
2.理解激光与常见的光的区别。
3.了解激光的应用领域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
二、课程设计
1.激光基本原理
(1)什么是激光?
(2)激光的特点
(3)激光工作原理
2.激光与常见光的区别
(1)光线的传播方式
(2)光的色散
(3)光的相干性
3.激光的应用
(1)激光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2)激光在通讯领域的应用
(3)激光在加工领域的应用
4.激光科技创新
(1)探究激光科技怎样带来发展变化
(2)了解当前激光科技所涉及的最前沿话题
三、教学时长
2-3课时
四、教学方法
1.布置作业,让家长与孩子进行科技创新的探究交流。
2.编写激光科普小册子,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究激光应用。
3.课堂游戏,让学生更理解激光与常见光的区别。
五、教学重点
1.学生通过激光科普小册子与家长进行探究交流。
2.学生掌握激光基本原理以及激光与常见光的区别。
3.学生了解激光的科技创新以及最前沿话题。
六、教学评价
1.设计学生思维导图,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开展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激光应用领域的了解程度。
3.组织激光科技创新展览,评估学生的探究能力。
七、预期效果与实现方案
通过本课程的开展,学生可以掌握激光的基本原理,理解激光与常见光的区别,在科技创新领域内打开视野。
本教案采用了让家长参与科普探究等方法,可以推动学生的亲子关系教育,促进家庭教育的整体提升。
激光原理课程设计题目

激光原理课程设计题目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激光原理的基本知识,包括激光的产生、传播、应用等方面。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1.描述激光的产生原理和特性。
2.解释激光在传播过程中的各种现象。
3.了解激光在现代科技领域中的应用。
4.掌握基本的激光实验操作技能。
在技能目标方面,学生应能: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激光相关问题。
2.熟练操作激光实验设备,进行实验操作。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学生应能:1.认识激光技术在现代科技领域的重要性,增强对激光技术的兴趣。
2.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激光的产生原理:介绍激光的激发、振荡和放大过程。
2.激光的传播特性:讲解激光在空气、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3.激光的应用:介绍激光在通信、医疗、工业等领域中的应用。
4.激光实验:进行激光器组装、调试和实验操作。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1.第1-2课时:激光的产生原理2.第3-4课时:激光的传播特性3.第5-6课时:激光的应用4.第7-8课时:激光实验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包括:1.讲授法:讲解激光原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2.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激光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激光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激光技术的实际应用。
4.实验法:进行激光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激光原理与应用》2.参考书:相关领域的学术论文和专著3.多媒体资料:激光原理动画演示、实验操作视频等4.实验设备:激光器、光具、测量仪器等以上教学资源将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估方式包括:1.平时表现: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占总评的20%。
激光原理课程设计matlab

激光原理课程设计matlab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激光原理,使学生掌握激光的基本概念、产生原理、特性以及应用。
在知识目标方面,要求学生了解激光的发展历史,掌握激光的产生、传输和发射机制,了解激光的应用领域。
在技能目标方面,通过Matlab仿真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激光技术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和敬仰。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激光的基本概念、产生原理、特性以及应用。
首先,介绍激光的发展历程,使学生了解激光的起源和发展。
其次,讲解激光的产生原理,包括激光的激发、放大和发射过程。
然后,分析激光的特性,如单色性、相干性、方向性等。
最后,介绍激光在各领域的应用,如通信、医疗、工业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首先,运用讲授法,系统地传授激光原理的相关知识。
其次,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激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此外,通过案例分析法,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最后,利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Matlab仿真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丰富的教学资源。
教材方面,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如《激光原理》等。
参考书方面,推荐学生阅读《激光技术》、《激光原理与应用》等书籍。
多媒体资料方面,收集与激光原理相关的视频、动画等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实验设备方面,确保实验室具备激光器、光束分析仪等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采取多元化方式进行,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实验操作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作业:布置适量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激光原理课程设计

激光原理课程设计用MATLAB实现平行平面腔模的迭代法一、设计目的为了加深对激光原理中Fox-Li平行平面腔的迭代解法的理解,学习matlab 的使用,锻炼运用数值方法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内容2.1 Fox-Li平行平面腔的迭代解法谐振腔是激光器必备条件之一,它使激光反复通过增益物质,从而实现光的自激振荡。
在激光的发展史上最早提出的是平行平面腔,又称为F—P腔,它由两块平行平面反射镜组成,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的谐振腔就是用它来做成的。
对于开放式光腔,镜面上稳态场分布的形成可以看成是光在两个界面间往返传播的结果。
因此,两个界面上的场必然是互相关联的:一个镜面上的场可以视为由另一个镜面上的场所产生,于是求解镜面上稳态场的分布问题就归结为求解一个积分方程。
考虑在开腔中往返传播的一列波。
设初始时刻在镜I上有某一个场分布1u,则当波在腔中经第一次渡越而到达镜II时,将在镜II上形成一个新的场分布2u,场2u经第二次渡越后又将在镜I上形成一个新的场分布3u。
每次渡越时,波都将因为衍射损失一部分能量,并引起能量分布变化,如此重复下去……由于衍射主要是发生在镜的边缘附近,因此在传播过程中,镜边缘附近的场将衰落得更快,经多次衍射后所形成的场分布,其边缘振幅往往都很小(与中心处比较),具有这种特征的场分布受衍射的影响也将比较小。
可以预期:在经过足够多次渡越之后,能形成这样一种稳态场:分布不再受衍射的影响,在腔内往返一次后能够“再现”出发时的场分布,即实现了模的“自再现”,具体过程图1所示:2.2 matlab算法实现2.2.1 迭代解法的过程本文采用Fox—Li数值迭代法得到了了镜面上自再现模在x方向的分布并推广到整个镜面,最终动态显示每次渡越镜面上光场分布。
虽然是复数积分,但其和实数积分实现方法相同,即取一定步长,用矩形面积的和代替函数的定积分。
2.2.2程序实现源程序:主程序global steps L k alamda=input('²¨³¤lamda=');L=input('Ç»³¤L=');a=input('¾µ³¤a=');N=input('¶ÉÔ½´ÎÊýN=');k=2*pi/lamda;steps=500; %步长(加和次数)x=linspace(-a,a,steps);u_=ones(1,steps);for m=1:N %循环迭代for mm=1:stepsu0(mm)=QU(x(mm),u_);end;u_=u0/max(abs(u0));endamplitude=abs(u0)/abs(u0(steps/2)); %振幅归一化处理subplot(2,1,1)plot(x,amplitude)xlabel('x');ylabel('相对振幅');angle_u0=angle(u0)/pi*180;angle_u0=angle_u0-angle_u0(steps/2);subplot(2,1,2)plot(x,angle_u0)xlabel('x');ylabel('相对相位');调用程序function y=QU(x,u)global steps L k ax_=linspace(-a,a,steps);%产生x个step值模拟激光在平面腔中的度越过程b=2*a/(steps-1);y=sqrt(1i/L*exp(-1i*k*L))*sum(exp(-1i*k/2/L*(-x_+x).^2).*u)*b; %条状腔的模式迭代方程。
幼儿园科学教育——激光原理教案

幼儿园科学教育——激光原理教案幼儿园科学教育——激光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学习激光的一些基本概念。
2. 学生能够理解激光的工作原理。
3. 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激光实验。
二、教学过程1. 激光的定义和特点(10分钟)老师先讲解激光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激光是一种光源,它具有单色性、相干性、高亮度和定向性等特征。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老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实物等教具让学生感受激光的特点。
2. 激光的工作原理(20分钟)老师可以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展示激光的工作原理。
让学生理解:激光是由一束高能粒子不断地跳动而产生的电磁波,这个电磁波被放置在两个工作介质之间的光波反射镜上,就会不断地反射,产生激光。
3. 激光实验(30分钟)老师可以准备一些激光的实验,如反射激光、折射激光等。
通过这些实验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激光的特点和工作原理。
4. 总结和提问(10分钟)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总结,回答老师提出的一些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再次巩固学生的概念。
三、教学评价为了更加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使用以下评价方法:1. 问答评价法。
通过问题的提问和答案的回答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
2. 实验评价法。
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激光实验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
3. 观察评价法。
通过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是否专注、是否有条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激光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但是,本课程的难度较高,对学生来说是一个相对新的知识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讲解方法、教具的使用以及对学生的引导,确保学生能够理解掌握相关的概念。
激光原理课程设计

激光原理课程设计一、项目背景激光科技在现代化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激光在通讯、医疗、制造业等领域中都有广泛应用。
因此,对于理解和掌握激光的原理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设计目标该课程的设计旨在让学生了解激光的基本原理、种类与特点,以及激光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与优势。
三、设计要点1. 激光的基本原理1.1 激光的定义激光的定义是什么?激光与普通光的区别吗?如何产生激光?1.2 激光的工作原理介绍激光器的组成、如何形成激光,以及激光的特点和参数等。
2. 激光的种类与特点2.1 激光器的种类根据不同的激光器工作介质(如气体、液体、半导体、固体等)及其工作方式(激光脉冲还是连续输出等),分类介绍激光器种类。
2.2 激光器的特点通过介绍不同种类的激光器各自的特点,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激光器的应用场景。
3. 激光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与优势3.1 激光的应用领域激光在不同工业及医疗领域的应用。
3.2 激光的优势介绍激光在加工精度、速度、柔性、环保和节能方面的优势。
四、课程安排第一周•激光的定义•激光器的组成•激光如何产生第二周•激光的工作原理•激光的参数•激光的特点第三周•气体激光器、液体激光器、固体激光器和半导体激光器的种类和特点介绍第四周•激光应用领域介绍•激光的优势和不足分析第五周•课程总结•学生讨论与交流五、课程评估•参与度(20%)•课堂表现(30%)•期末论文(50%)六、总结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学生能够了解激光的基本原理、种类与特点,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与优势,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了解激光的平台,并有助于学生对激光科技的研究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激光原理与技术课程设计--谐振腔自再现模式特性分析XXX uestcLD课程设计任务与要求)编程计算图示谐振腔的稳的关系。
可取R1=∞, R2=∞, l1=250mm, l2=200mm。
(2)计算输出镜M2和透镜上的模式半径与光焦度1/F的关系。
(3)取使谐振腔稳定的F值,计算腔内模式半径与z的关系。
(4)取不同的l1值和R1值,计算谐振腔的稳定性,输出镜M2和透镜上的模式半径与光焦度1/F的关系。
(r0, 0)2.实验原理分析1)光焦度与谐振腔稳定性的关系光学谐振腔的稳定性可以用光线往返一周后的【A B C D】矩阵来描述,根据谐振腔稳定性条件可以判断,当2A+D()<14时为稳定腔,当2A+D()>1时为非4稳腔,当2A+D()=1时为临界腔。
4再用matlab方法作图就可以画出光焦度D与谐振腔稳定性的关系2)光焦度与透镜和输出镜作图原理设腔内五个部分的【A B C D】矩阵分别为 Tr1 Tl1 TF Tl2Tr2,透镜和输出镜上的传播矩阵分别为T1=Tl1*Tr1*Tl1*TF*Tl2*Tr2 *Tl2*TF和T2=Tl2*TF*Tl1*Tr1*Tl1*TF *Tl2*Tr2;利用matlab编程得到传播矩阵T1 T2,根据公式,用matlab方法作图就可以画出光焦度D与透镜和输出镜上光斑半径的关系。
3)z=w()z w算输出镜M2和透镜上的模式半的关系,根据公式 只要求得光腰半径w0的大小,就可以求出任意处z 的光斑半径大小,而光腰半径w0的大小可以用上述公式逆用求得,根据某一参考面【A B C D 】矩阵,可以求出该处光斑半径,和等相位面的大小,以及相对光腰的位w()z w =置z,根据公式作图就可以得到z和光斑半径的关系。
4)光线追迹原理设从R1上射出的光线位置参数为【r ;θ】,则传播到透镜上的位置参数为【r F;θF】则二者存在关系式:【r F;θF】=TF*Tl1*【r ;θ】,在左腔镜中,X=0:l1;Y= r F+XθF 根据X,Y的关系就可以做出光线在左腔镜中的传播轨迹,经过透镜和被R2反射的光线也可以利用相同方法求出,重复上述过程,可以得到从某一范围发出的光线在谐振腔内的轨迹图。
3,仿真图像3.1谐振腔的稳定性与透镜光焦度关系:R1=inf;R2=inf;l1=200mm;l2=200mm; R1=1000mm;R2=inf;l1=200mm;l2=200mm; 4源程序R1= inf;R2=inf;l1=100mm;l2=200mm;R1=700mm;R2=inf;l1=200mm;l2=200mm;3.2透镜光焦度与透镜,输出镜上光斑半径的关系(波长取lamda=1064e-6mm)R1=inf;R2=inf;l1=200mm;l2=200mm; R1=1000;R2=inf;l1=100mm;l2=200mm;R1=inf;R2=inf;l1=100mm;l2=200mm; R1=inf;R2=inf;l1=100mm;l2=200mm; 3.3不同位置z与光斑半径的关系(波长取lamda=1064e-6mm)R1=inf;R2=inf;l1=200;l2=200;F=190 R1=inf;R2=inf;l1=100;l2=200;F=90R1=inf;R2=inf;l1=200;l2=100;F=85 R1=1000;R2=inf;l1=300;l2=100;F=130 3.4 光线追迹R1=inf;R2=inf;l1=200;l2=2 00;F=200 R1=inf;R2=inf;l1=200;l2=2 00;F=90R1=inf;R2=inf;l1=300;l2=2 00;F=300 R1=100;R2=inf;l1=200;l2= 200;F=160R1=inf;R2=inf;l1=200;l2=2 00;F=1205 matlab代码5.1谐振腔的稳定性与透镜光焦度关系clearclcR1=inf;R2=i nf;l1=200;l2 =200;i=0;forD=0:0.0002 :0.012i=i+1;Tr1=[1 0;-2/R1 1]; Tr2=[1 0;-2/R2 1]; Tl1=[1 l1; 01]; %l 1距离Tl2=[1 l2; 01]; %L 2距离TF=[1 0; -D 1]; %透镜T=Tr1*Tl1* TF*Tl2*Tr2* Tl2*TF*Tl1;y(i)=(T(1,1)+T(2,2)).^2 /4;x(i)=D; endplot(x,y) xlabel('透镜光焦度D(mm^-^1)')ylabel('(A+ D)^2/4') axis([00.012 0 1.5]) grid on5.2透镜光焦度与透镜,输出镜上光斑半径的关系clearclcR1=inf;R2=i nf;l1=300;l2 =200; lamda=106 4e-6;i=0;forD=0:0.0000 2:0.02i=i+1;Tr1=[1 0;-2/R1 1]; Tr2=[1 0;-2/R2 1]; Tl1=[1 l1; 0 1]; %l1距离Tl2=[1 l2; 01]; %L 2距离TF=[1 0; -D 1]; %透镜T1=Tl1*Tr1 *Tl1*TF*Tl2 *Tr2*Tl2*TF;T2=Tl2*TF* Tl1*Tr1*Tl1 *TF*Tl2*Tr2;A1=T1(1,1); B1=T1(1,2); C1=T1(2,1); D1=T1(2,2); A2=T2(1,1); B2=T2(1,2);C2=T2(2,1);D2=T2(2,2);g1=((A1+D 1)/2)^2;g2=((A2+D 2)/2)^2; w1=sqrt(la mda*abs(B 1)/pi/sqrt(1 -((A1+D1)/2 )^2));w2=sqrt(la mda*abs(B2)/pi/sqrt(1 -((A2+D2)/2 )^2));if g1>1y1(i)=nan; elsey1(i)=w1; endif g2>1y2(i)=nan; elsey2(i)=w2; end x(i)=D;endplot(x,y1,'r.' ,x,y2) legend('透镜','输出镜') xlabel('透镜光焦度D(mm^-^1)') ylabel('光束半径(mm)')axis([00.012 0 1]) grid on5.3 不同位置z与光斑半径作图clearclcR1=inf;R2=i nf;l1=300;l2 =200;F=130; lamda=106 4e-6;temp=l1+l2; temp2=l1-0.1; i=0;Tr1=[1 0;-2/R1 1]; Tr2=[1 0;-2/R2 1]; Tl1=[1 l1; 01]; %l 1距离Tl2=[1 l2; 01]; % L2距离TF=[1 0; -1/F1]; %透镜T1=Tl1*Tr1*Tl1*TF*Tl2 *Tr2*Tl2*TF;T2=Tl2*TF* Tl1*Tr1*Tl1 *TF*Tl2*Tr2;A1=T1(1,1);B1=T1(1,2);C1=T1(2,1); D1=T1(2,2); A2=T2(1,1); B2=T2(1,2); C2=T2(2,1); D2=T2(2,2);Rz=2*B1/(D 1-A1) %参考面等相位面w0=sqrt(la mda*abs(B1)/pi/sqrt(1 -((A1+D1)/2 )^2)) %参考面光斑半径w01=w0/(s qrt(1+(pi*w 0*w0/lamd a/Rz)^2)) %腰斑半径Z01=Rz/(1+ (lamda*Rz/ pi/w0/w0)^ 2) %腰斑位置w02=F*w0 1/sqrt((F-Z01)^2+(pi *w01*w01/l amda)^2) %透镜右方的光腰半径Z02=F+(Z0 1-F)*F^2/((Z0 1-F)^2+(pi*w 01*w01/la mda)^2) %透镜右方的光腰参数forz=0:0.1:tem pi=i+1; ifz<temp2g1=((A1+D 1)/2)^2;wz=w01*sq rt(1+(lamda *z/pi/w01/ w01)^2); ifg1>1 y1(i)=nan; elsey1(i)=wz; end elsewz=w02*sq rt(1+(lamda*(temp-z)/pi/w02/ w02)^2); ifg1>1y1(i)=nan; elsey1(i)=wz; end endx(i)=z;y1(i)=wz; endplot(x,y1) legend('输出镜')xlabel('Z(m m)') ylabel('光束半径(mm)')grid on5.4 光线追迹clcclearF=90,l1=20 0; l2=200;R1= 1000;R2=in f;% input parameters66.7mm-114mm%stable analysisTl1=[1,l1; 0, 1];Tf=[1 0;-1/F,1];Tl2=[ 1 l2;0 1];Tr1=[1 0;-2/R1 1]; Tr2=[1 0;-2/R2 1];T=Tr1*Tl1* Tf*Tl2*Tr2* Tl2*Tf*Tl1% matrix of round trip S=(T(1,1)+T (2,2))/2 %( A+D)/2%one round trip; r0=0fortheta0=0.0 05*pi/180:0 .005*pi/180 line0=[r0;th eta0];m=200; forn=1:1:mx0=0:1:l1; y0=line0(1, 1)+x0*line0 (2,1);plot(x0,y0,' b');hold online1=Tl1*li ne0;line2=Tf*lin e1;x2=l1:1:l1+l 2;y2=line2(1, 1)+(x2-l1)*line2(2, 1); plot(x2,y2,' c');line3=Tl2*li ne2;line4=Tr2*li ne3;x4=(l1+l2):-1:l1;y4=line4(1, 1)-(x4-l1-l2)*line4(2, 1);plot(x4,y4,' r')line5=Tl2*li ne4;line6=Tf*lin e5;x6=l1:-1:0; y6=line6(1, 1)-(x6-l1)*line6(2, 1);plot(x6,y6,' y');line7=Tl1*li ne6;line0=line7; endend xlabel('Z(m m)') ylabel('光束位置')参考文献:[1] 周炳琨, 高以智, 陈倜嵘, 陈家骅, 激光原理,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