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能力研究
巴林特小组活动提升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的效果研究

护理的本质是人文关怀,其中共情能力和沟通能力是护士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1]。
随着进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新时代,医务人员不仅要有娴熟的专业技术,还应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护士在创造良好医疗环境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2]。
如何提升共情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护士的人文素养是时代赋予的重要命题,也是当前护理研究的热点。
巴林特小组活动[3]是匈牙利著名精神分析学家迈克尔·巴林特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强调医患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医患关系作为一种治疗性工具[4]。
它所应用的原理是使医护人员以案例的形式,讨论人文关怀能力在医患沟通中发挥的作用,以一种代入体验的方式,提高参与者的沟通能力和共情能力,缓解职业压力,培养人文关怀能力,目前在临床上的应用逐渐广泛。
本研究采用巴林特小组活动进行培训,探究其在提升护士人文关怀能力中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我院通过院内自主报名方式招募91名护士参加人文关怀能力培训,纳入标准:年龄<40岁;本院在职护士;知情同意且自愿参加本研究。
排除标准:辅助岗位或行政岗位护士。
剔除标准:培训期间由于各种原因累计休假时间>1个月。
采用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36名和对照组55名。
DOI :10.3761/j.issn.1672⁃9234.2021.03.010基金项目:2018年皖南医学院中青年科研基金项目(WKS2018F07)作者单位:241000芜湖市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胡新宇:女,硕士,护师,E ⁃mail :182****************2020⁃05⁃13收稿巴林特小组活动提升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的效果研究胡新宇刘秀红邢彩霞方芳熊玫陈锡珊胡甘露[摘要]目的探究巴林特小组活动提升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的效果。
方法通过自主报名方式招募91名护士参加人文关怀能力培训,采用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55名和试验组36名。
对照组参加6次医院组织的人文关怀主题讲座,持续1年时间;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每季度增加1次巴林特小组活动。
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培养分析

2023-10-27contents •研究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研究结果与分析•结论与建议•参考文献目录01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背景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重要性01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是指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对患者的关心、理解和支持,是医疗服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和患者需求的提高,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现有研究的不足02虽然已有一些研究关注了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但是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探讨和经验总结,缺乏对实际现状的调查和分析,以及针对性的培养策略。
研究问题的提出03为了解决现有研究的不足,本研究旨在通过现状调查,明确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现状水平,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培养策略,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供参考。
本研究将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实际调查,深入探讨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丰富和完善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培养的理论体系。
理论意义通过本研究,我们将提出针对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培养的策略和方法,为实际医疗服务机构提供参考,提高医疗服务中的人文关怀水平,满足患者的更高需求。
实践意义本研究将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护生人文关怀能力进行多维度的调查和分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方法学借鉴。
方法学意义研究意义02文献综述人文关怀能力是指个体在尊重、理解、关爱和接纳他人的基础上,运用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满足其合理需求,促进其福祉和成长的能力。
定义在现代医学模式中,人文关怀能力在医疗服务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是医学伦理的要求,也是医护人员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需要。
重要性人文关怀能力定义与重要性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对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
研究结果调查显示,大部分护生具备一定的人文关怀能力,但在沟通技巧、情感表达、文化素养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现状研究提高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包括提高其情感表达、沟通技巧、文化素养等方面的能力。
本科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现状调查研究

本科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现状调查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本科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是指护理学生在进行护理工作时,能够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和人情关怀,以人为本,将患者视为独立的个体,帮助患者维持和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
在当今医疗环境中,护士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需要具备临床技能,更需要具备人文关怀的能力,以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患者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需要专业的医疗服务,更需要关爱和理解。
本科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护理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目前关于本科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研究相对较少,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和评价体系。
有必要对本科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进行现状调查研究,以便更好地指导护理教育的实践,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水平。
1.2 研究意义本文旨在探讨本科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现状,并分析其重要性及影响因素,为提升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提供参考。
本研究意义在于对于护理教育和临床实践的推进具有指导性价值,有助于护理教育机构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通过对本科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调查研究,可以帮助了解目前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改进护理教育培养模式提供实证支持。
本研究还有助于加深人们对护理专业人士的认识和尊重,提升护理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声誉。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可以为促进护理教育和护理实践的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推动护理领域的进步与创新。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本科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其重要性与影响因素,为提升本科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本科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定义和重要性进行深入探讨,了解本科护生在这方面的现状,分析导致差异的原因,从而为提升本科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制定相应的培养策略。
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推动本科护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培养具有人文关怀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优秀护士,并为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做出贡献。
临床护理中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

临床护理中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疾病多发的趋势愈加明显,临床护理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除了具备强大的医学理论和技术能力外,护理人员还需要注重病人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这些因素对于病人的康复和心理健康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在临床护理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作用。
人文关怀的重要性人文关怀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对病人进行的高度关注和照顾,这是一种以站在患者的角度出发的、关心患者身体、心理、社会、家庭等方面的综合性护理。
在临床护理中,人文关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病人往往处于一种焦虑和无助的状态,陌生的医院环境和医生的治疗计划都会让他们感到不安。
同时,他们可能会面临着身体疼痛、心理负担和家庭困扰等问题。
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护士扮演着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为病人提供必要的关怀和照顾以确保他们全面的健康和康复。
首先,护士应该通过积极的沟通与病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应是基于尊重和信任。
通过从病人的角度出发,了解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和需求,护士可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更满意的服务。
同时,护士应该尊重病人的意愿,给予他们自主选择的权利,帮助他们摆脱焦虑和无助的情绪。
其次,护士还应该注重细节,在服务病人时关注病人的各个方面,如饮食、环境、安全等方面。
在医院的陌生环境中,病人往往感到孤独和无助,但通过一些小细节的关心,如较为温暖的床品、定期清洗和消毒、更环保的医用物品等,护士可以更好地让病人感受到家的温馨。
心理疏导的重要性在临床护理中,心理疏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病人在身体和情绪上都会经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可能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负担,甚至会使他们的康复受到很大的影响。
而护理人员扮演了力不可挡的角色,让病人重返积极向上的状态。
首先,护士应该通过把握心理变化,了解病人所面临的心理状况。
在这一阶段,护士应该倾听病人抒发心理上的困扰,并通过语言或身体语言来激励病人,推出他们的情绪。
护理人文关怀概念的研究现状与分析

护理人文关怀概念的研究现状与分析引言护理人文关怀是护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概念,它强调了护理工作者对患者的整体关注和关怀。
在医疗实践中,不仅需要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还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社会和精神需求。
护理人文关怀的理论概念在护理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护理人文关怀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护理人文关怀的概念护理人文关怀的概念最早由美国护理学家吉娜·瓦特森(Jean Watson)提出,她将其定义为“一种关心与关爱的态度,是一种能够使患者感到关怀、理解和接纳的精神氛围。
”这种关怀与治疗的关系,强调了护理工作者对患者的整体关注和关怀,而不仅仅是对疾病的治疗。
护理人文关怀概念包括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促进患者对疾病的理解和接纳,帮助患者调整情绪和应对压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等方面。
1. 理论探讨对护理人文关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该理论概念的进一步探讨和完善上。
研究者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等方法,深入探讨了护理人文关怀的内涵和实践意义,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模型和框架,丰富了该理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 实践应用护理人文关怀的研究也集中在该理论概念在实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研究者通过实地调研和观察,探讨了护理人文关怀在不同临床环境下的应用效果,总结和推广了一些有效的护理实践经验,为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治疗效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3. 评价指标当前,对护理人文关怀的研究也逐渐关注其评价指标。
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和定性分析等方法,构建了一些评价护理人文关怀的指标体系,用于评价护理人文关怀在实际工作中的实施效果,为护理人员的培训和素质提升提供了参考依据。
护理人文关怀在护理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需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以便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疾病状况和需求,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服务。
护理人员需要理解患者的病情和其心理、社会和精神需求,以便更好地协助患者应对疾病的影响,调整情绪和促进康复。
浅析护理中人文关怀能力培养

浅析护理中人文关怀能力培养摘要:人文关怀主要护理内容是护理人员对患者生命健康负责,尊重患者的要求,充分满足患者的需求,并给予患者实施权利机会。
近年来我国医疗护理行业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逐渐由传统型向新型模式转换,在工作中更突显了人文关怀的作用。
在护理人员中提高人文关怀能力,可以保证护理人员有健康的身心素质和心理状态,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态度,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
同时有利于建立和谐健康的护患关系。
本文主要分析了人文关怀的概念,在护理中实施的必要性以及具体的能力培养措施。
关键词:护理;人文关怀;能力;培养1 人文关怀概念护理工作主要是将人文关怀、社会自然科学以及护理对象进行综合,对护理对象进行评估健康情况以及需求,在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护理人员应对整个生命过程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以此来减轻患者的痛苦,并以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为主要护理目的,在护理服务中将人道精神对患者提供护理服务,主要体现对患者生命以及人格的尊重,并使患者能够感受到精神被关怀,从而能够完成人文关怀护理目的。
2 护理行业培养人文关怀的必要性护理行业面对的人群是患有严重或慢性疾病的患者,这样的人群往往身心疲惫,心情抑郁,对生命和未来充满恐慌,对周围的人和事也充满了不满与排斥,这样就很容易造成护患之间的不良沟通和误解,影响治疗效果。
另外,护理人员长时间处于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心理上也难免产生困惑或焦虑,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和心理压力,需要得到舒缓和排解。
人文关怀的教育和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2.1 人文关怀思想的存在保证社会环境的和谐稳定整个社会氛围和思想对个人和集体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全社会倡导人文关怀的思想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建设公平稳定、和谐良好的社会氛围,维护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使社会成员间感觉到生活环境的舒适,体会到社会的温暖,有利于养成平和的心态和社会认同感,提升参与社会活动的信心,为开展各项活动积蓄充足的正能量。
2.2 人文素质的培养帮助护理人员保持心理健康由于护理职业的特殊性,护理人员面对不同程度的病例和不同性格的患者,工作的内容和工作对象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长期工作会造成护理人员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甚至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护理人文关怀能力研究进展

护理人文关怀能力研究进展[关键词]护理;人文关怀;关怀能力;影响因素;综述人文关怀是护理情感中的一部分,是护理的精髓。
目前,护理界普遍认为人文关怀在护理上有三层涵义[1]。
第一层涵义为照顾,即护理行为。
一个护士要照顾患者,必须采取适当的护理活动来满足患者的需要。
第二层涵义为关心和爱护,即对待患者的态度及情感支出。
第三层涵义为小心谨慎,即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一种责任心。
而人文关怀能力是护理者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
护理学生(护生)作为未来的护理工作人员,其人文关怀的能力对自身素质、护理质量等起着特殊而又重要的作用,当前对于护理人文关怀能力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护理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就护理人文关怀能力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1人文关怀能力相关概念1.1关怀照顾关怀照顾又名关爱、关怀,它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诞生。
关怀伦理学的代表人物内尔·诺丁斯认为关怀是人的基本需要,关怀体现为一种关系,即关怀者与被关怀者关系[2]。
Leininger[3]是第一位研究关爱的护理学家,她曾经指出关爱是人的一种天性,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特性,是人类文明社会形成、生存、发展壮大的基础。
1.2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从国外学术界植入的一个概念,具有科学、道德、价值原则、人本和终极5个层面的涵义。
人文关怀实质上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指的是一种态度,确切地讲就是对于人和人类社会相关的一切事物表示关注的一种精神,包含着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4]。
1.3护理人文关怀能力人文关怀能力是护士秉承人性、德行,融体力、智力、知识、观念、情感、态度、意志为一体的内在修养,外化为自觉地、创造性地服务于患者的实际本领与才能,是综合护理能力的核心能力之一。
护理人文关怀能力构成的基本要素,即形成人道、利他价值观,灌输信念和希望的能力,促进情感交流的能力,帮助寻求精神力量的能力,提供良好环境的能力,协助满足人类需要的能力,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健康教育的能力[5]。
探析临床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培养开题报告

学院护理专业开题报告论文名称探析临床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培养作者姓名所在单位联系方式指导老师提交时间一、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近年来,开展“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性化护理越来越得到关注,护理人员仅有美好的愿望和善良的心是不够的,需要具备具备一定的知识,包括认识服务对象、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掌握促进服务对象成长和发展因素等相关知识,这些知识包括专业的,也包括公共的,即广泛的人文关怀知识。
而这些正是以往的护理教育和临床工作所缺少的部分。
因此,如何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开展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成为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课题。
二、本研究的目的和目标(1)了解患者的精神心理需求,提供高品质人性化护理。
(2)通过人文关怀理论体系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为临床护理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提供较为科学有效的培训方法和管理模式。
(3)解决现阶段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能力不足的现状,提高住院患者的关怀护理工作满意度,构建和谐护患关系。
(4)为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的深入开展奠定基础。
三、关键词及定义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一种主动关怀人的意愿、意识或责任,并在具体的关怀行动中体现的价值观和态度。
护理人文关怀能力:护理人文关怀能力是护士秉承人性、德行,融体力、智力、知识、观念、情感、态度、意志为一体的内在修养,外化为自觉地、创造性地服务于患者的实际本领与才能,是综合护理能力的核心能力之一。
四、文献回顾[1]郭瑜洁.护理人文关怀教学模式的理论构建与实验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5,6.[2]黄弋冰,许乐.刍议当代护理人才人文关怀能力的建构[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2(4):70-72.[3]计惠民,蒋鹤生.护理人文关怀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进展[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4,8(8):281-282.[4]张秀伟,姜安丽.护理人文关怀概念的研究现状与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5,43(6):540-543.五、研究设计类型本论文研究设计类型为理论结合实际,偏重理论分析六、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某医院(二级甲等医院)临床护理人员60 名,其中产一科护士24 人,产二科护士10 人,妇一科护士10 人,妇二科护士10 人,外科护士6 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能力研究【摘要】:介绍了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的内涵、意义、国内外研究进展、测量工具的研制情况,分析了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能力的相关影响因素。
【关键词】: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能力影响因素测评量表关怀是人性的本质[1]。
护理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一项医学服务活动[2]。
关怀是护理的本质,是护理的核心思想,是护士必须具备的执业能力[3]。
当今医疗越来越依赖先进技术,使得部分医务人员缺乏人文关怀精神。
护理工作的基本职能是关怀和照顾病人[2],护理人文关怀能力则是护理人员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4],可以被视为临床护理人员的一种特殊能力[2]。
将人文关怀运用于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过程中,与技术操作本身相比更能表达对病人的关怀,使其感受医院的温馨,体现护理服务质量,促进疾病的康复[5]。
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能力的研究已经成为目前护理研究的重点,因此有必要将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状况作一综述,为研究者提供参考。
Caring is the essence of human nature. Nursing development today, has become to maintain and promote human health a medical service activities. Is the essence of nursing care, is the core of nursing ideas, is a nurse must have the ability of practice. Today's health care increasingly relies on advanced technology, make some medical personnel lack of humanism spirit. Nursing is the basic function of concern and care of patients, nursing care abil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umanities nursing staff, can be seen as a special ability of clinical nursing staff. Apply humanistic care to clinical nursing technical operation process, compared with the technical operation itself more able to care for the patient, make it feel the warmth of hospital, nursing service quality,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disease. Clinical nursing staff has become the research of humanistic care ability is the key point of nursing research, so it is necessary to this review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ers.1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能力的内涵护理人文关怀是护理人员应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病人恢复或保持健康的一个过程[6]。
人文关怀能力包含于护士人文关怀品质[7]。
具体地讲,人文关怀能力是护士秉承人性、德行,融体力、智力、知识、观念、情感、态度、意志为一体的内在修养,外化为自觉地、创造性地服务于病人的实际本领与才能,是综合护理能力的核心能力之一[8、9]。
这种能力涉及护士的专业知识结构、工作经历和价值观[10]。
优质护理服务在我国提出并被不断深化,因此提高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能力已成为医院尤其是护理管理者迫切需要解决的实践问题[7。
张丽华等[11]认为,提高护理人员人文关怀能力应着重做到切实的尊重他人,及时提供护理服务,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掌握有效的心理支持方法,培养共情能力。
2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能力研究的意义2.1体现护理本质的需要护士人文关怀能力是优质护理服务的必要条件[12]。
医院护理管理者应重视影响人文关怀能力的因素,并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护士的人文关怀能力,全面提升护理质量和护理服务水平,保证优质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2对于护士自身的发展至关重要护士的人文关怀能力是护士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7],是护士内在修养外化的表现。
具备与否直接影响到护士今后能否成为一名优秀护士[13、14]。
2.3具有现实意义在临床实践中实施人文关怀,可以减少不和谐因素,利于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提高病人的满意度[14-16]。
曹剑虹[16]对儿科护理中实施人文关怀的意义进行了研究,认为人文关怀能力可以有效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患儿及家长的满意度,并降低护患纠纷发生率,建议在儿科病人的临床护理中推广使用。
3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能力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陈芬荣等[17]认为,国内护理人员的关怀能力总体呈一般状态,略低于国外。
阮满真等[6、14]对综合性ICU护士的人际沟通与合作能力、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与学习创新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认为综合性ICU护士的以上能力均需要进一步提高,并分析了可能与ICU封闭的环境、紧张的工作氛围和繁重的抢救治疗任务有关,这样的环境使得护士将自己的工作重点放在完成抢救和治疗任务上而忽略了以上能力的提高。
褚梁梁等[18]研究了无陪护模式病房与普通病房护士的人文关怀能力,结果显示两者的人文关怀能力并没有差异。
相关研究认为,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在后天环境中不断养成[7,9,14]。
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的提高,首先得对关怀,尤其是人文关怀这一概念具有清晰的认识。
有了清晰的认识,才能采取相应的关怀措施,从而真正落实优质护理服务。
为使临床护士具备清晰的认识和相关的理论、实践知识,必要的学习和培训是需要的。
通过培训可以提高护士的人文关怀能力,目前,我国对护理人员人文关怀能力尚缺乏系统的培训。
部分护士尤其是新护士对人文关怀的理论学习很少,不明白人文关怀的内涵及其价值。
可喜的是,护士已经意识到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对于提升人文关怀内涵及价值的认识很有帮助。
由于我国开展护理人文关怀的时间较国外晚,尚未建立适合我国文化背景下的相关关怀理论,甚至国内绝大部分专科院校尚未开设相关的课程,医院缺乏有关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的培训。
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的措施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有护士表示不懂倾听技巧,沟通交流过程中会出现用词不当的现象。
尽管如此,我国的护理研究人员还是做了很多努力。
张金华等从人文关怀能力的系统培训角度出发,重点阐明了护理管理者需要与时俱进,需要重新审视当前的医院护理管理制度,着重进行护士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
为完善系统培训,相关的人文关怀课程及培训策略的制定应得到加强,医院应该营造出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鼓励护理人员践行人文关怀,并可尝试将人文关怀能力纳入护士绩效考核,作为晋升职称、聘任职务、评选优秀护士的重要考核内容和依据,最终促使护士将人文关怀内化为自觉行为。
高青等通过举办讲座、组织集体学习,采用多种授课模式对临床护士进行了为期半年的人文关怀理念规范化培训,结果表明护士的人文关怀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但具体的策略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高青等对不同年资的护士培训做了较为详细的研究,认为低年资护士要重点强化人文关怀相关基本知识,使其树立人文关怀理念,而高年资护士的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专科护理和个案护理服务中。
吴香花等组织了人文关怀经验分享会,这一形式明显提高了护士的人文关怀能力,有利于护患关系的和谐。
陈芬荣等认为,护士人文关怀能力与年龄、工龄、职称呈正相关,即随着年龄增长、工龄增加和职称晋升,护士的人文关怀能力随之增强。
国外学者对学生和医生进行了人文关怀有关的沟通交流培训,发现训练后这些人员具有更好的关怀态度,可以使病人出现好的结局。
Rivero等从护士、病人和研究者的角度着手,发现病人希望被具有人文关怀能力的护士照顾,所以具备较强的人文关怀能力的临床护士可以更好地满足病人的需要。
此外,作者也认为护理人文关怀必须建立在当今科学技术基础上。
Rivero等也研究了护士、病人和研究者对人文关怀的理解,发现三者的理解不尽相同,提醒后续研究者可以从不同角度展开研究。
Miller等的研究认为:人文交流、人文决策和人文行为是人文关怀的核心要点;培养人文精神已成为医学人群和整个社会的优先发展目标;如果没有养成人文主义习惯,那么对于医学文化来讲人文主义精神仅仅停留在表面;践行人文主义习惯需要掌握社会科学、心理学、文化理念知识,需要具备灵活的应变能力和清晰的自我意识,以及要有利他主义精神;培养人文精神的最终目的是使人文主义习惯成为一个人的无意识行动。
4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能力的相关影响因素4.1学历因素研究显示,护理人员的学历越高,其人文关怀能力越强。
这与柏晓玲等的研究结论不同。
柏晓玲等[22]的研究结果显示,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能力与学历尚不能认为存在相关关系,还分析了造成研究结果不同的原因,认为可能与研究者所在省份的护理高等教育开展较晚,护士主要以中专和专科学历为主有关。
4.2年龄、工作年限因素研究显示,护理人员人文关怀能力随着年龄和工作年限的增加而增强。
其中,工作2年~3年的护士要比工作1年的护士具有较强的人文关怀能力。
但是,年龄到达一定程度以后护士的人文关怀能力反而呈现下降趋势。
柏晓玲等对50岁以上至退休期间的护士进行了研究,发现他们在与病人及家属的沟通中会出现不冷静、不和谐的现象,可能是因为生理原因出现了职业倦怠和情绪波动。
高年资护士或许因为长期从事临床基础护理工作,成就感下降,职业期望偏低,久而久之就忽视了人文关怀护理。
4.3职称和职务因素护士人文关怀能力随着职称晋升和职务提升而增长。
承担过临床护理教学任务和护士长职务的护理人员人文关怀能力要比没承担过的护理人员高。
4.4婚姻、生育因素已婚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能力强于未婚护理人员。
可能与结婚后生活较为稳定使之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与病人的沟通交流上有关。
有子女的护理人员其人文关怀能力高于没有子女的护理人员,可能与生育后母性所具有的自然关爱天性得到释放有关。
4.5父母、同事、领导等外界关怀程度研究显示,外界关怀程度越高,护士的人文关怀能力就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