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各省人的饮食文化与习惯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4、讲究有利、有理、有节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所认定的社会 交往,是合情合理合法的人际关系中 的礼遇行为,是有利于促进社会、经 济、文化事业发展,有利于促进人民 内部团结。
菜系的形成
周代八珍 楚宫名食
最早的地方菜:北方菜与南方菜 秦汉巴蜀和闽粤开发,菜系增多; 两宋时,繁荣的餐饮业中出现“南食”“北食”“川食”
家常风味菜 以居家常用的调料为主,在巴渝很多家庭都爱制泡辣 椒或家酿豆瓣,用它来烹制菜肴,自然是多微辣,如豆瓣鱼、家 常豆腐、鱼香肉丝、回锅肉、盐煎肉、肉末豌豆等。
民间小吃 汤圆、龙抄手、担担面、查渣面、灯影牛肉、五香豆干 等。
三、粤菜
粤菜:即广东菜,由广府、客家、潮汕三种风味 组成,在国内、海外影响极大,是国内民间第二 大菜系。在国外是中国的代表菜系。 (1) 广府风味:以广州菜为代表,集南海、番禺、 东莞、顺德、中山等地方风味的特色,主要流行 于广东中西部、香港、澳门、广西东部。
粮食产量居全国第三位;蔬菜种类繁多,品质优良,是号 称“世界三大菜园”之一。如胶州大白菜、章邱大葱、苍 山大蒜、莱芜生姜都蜚声海内外。
我国古文化发祥地之一。
鲁菜即山东菜系,由齐鲁、胶辽、孔府三种风 味组成。是宫廷最大菜系。以孔府风味为龙头。鲁 菜对其他菜系的产生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为八大菜 系之首。 (1) 齐鲁风味,以济南菜为代表,在山东北部、天 津、河北盛行。齐鲁菜清香、鲜嫩、味纯,尤重制 汤,用高汤调制是济南菜的一大特色。德州菜也是 齐鲁风味中重要的一支,代表菜有德州脱骨扒鸡。
在初步加工方面:合理成型,并保持原料的 营养成分,保证原料的清洁卫生,合理使用原料, 减的配合,质地的配合和 形状的配合。
在烹调方面:各种菜肴存在着不同的烹调过 程,同一样菜肴在各地又有不同的形状与口感要 求,有多种多样的烹调技术与方法,大体上是八 类(1)氽(tǔn) 、烩; (2) 拌、炝、腌;(3) 煎、贴

第三章饮食文化地域差异

第三章饮食文化地域差异
观看《舌尖上的中国》之《自然的馈赠》 /program/sjsdzg/index.shtml

(1)口味上差异:中餐注重味道,西餐注重营养。 中餐比西餐口味丰富,一热赛三鲜。 西餐标准化、拼盘化,注重营养,忽略其他功能 (2)饮食结构上差异 中餐蔬菜淀粉比重高,西餐蛋白质脂肪高 中餐对食物和时间浪费多

云雾肉
徽菜的形成和发展,是和安徽的地理环境、经济物产、风尚习 俗密切要关联 徽州菜系的形成、发展与徽商的兴起、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徽菜的影响遍及在半个中国,近及江南各省,远至大西北的西 安,徽菜馆四处林立,是雅俗共赏,南北咸宜,独具一格,自 成一体的著名菜系

湘菜 徽菜(链接PPT,安徽 美食与河北美食大PK) 浙菜 闽菜

筷子文化的异同 长度上,中国筷长。 中国筷一端圆形,日本筷一端尖形。 中国筷竖放,日本筷横放。 原因

日本分餐制,不需要很长的筷子去夹远处的菜,只 需在自己旁边夹菜就可以了。中餐需要到远处夹菜, 筷子长并且竖放有利于去夹菜

南米北面
北方产小麦南方产大米 年夜饭北方饺子南方鱼,年糕 南甜北咸,南方湿度大人体蒸发量相当较大,需要补充 盐分 山西爱吃酸味原因


地处黄土高原,气候 干燥、温差较大,水 土含钙量大,吃醋可 以消除体内钙沉积, 克服各种钙结石。
山西家家户户都放有一 瓶或一壶甚至一桶的醋。 因为山西吃面食多,人 们喜欢吃各种花色的面 食,如白面、豆面、荞 面、高粱面作成的拉面、 拨面、抿面、擦面、切 面、削面、河捞面、剔 尖等。那些面食,用醋 来调味,既显得格外可 口,又易于消化;再是 醋可以杀菌对身体有益, 在山西大大小小老老少 少都吃醋,不吃醋的极 少数的。


蒸 、 炒 诸 法 见 称 。

四川人的饮食习俗

四川人的饮食习俗

四川民风绚丽多姿,幽默的方言,独特的茶馆,可口的川菜和小吃.丰富的各种节庆。

腔调优美的川剧;离奇的生活习俗和礼仪活动;以及广泛流传的曲艺、杂耍,和叹为观止的工艺。

四川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的省份,各个民族有其独特的生活习惯和信仰礼仪.汉族精于农耕,手工业、商业发达。

旧习土葬。

有春节、端午节、端午、中秋、重阳等中华传统节日。

此外,生活在巴蜀大地的的四川人民也创造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

在这块土地上的其他民族有藏族、彝族、羌族、土家族、和苗族等,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地域性民族风情。

盖碗茶汉族饮食习俗。

流行于四川各地。

整个茶具由茶盖、茶碗、茶托三件组成。

多为瓷器,茶托也有金属制成的。

茶托下中有一圆形凹坑,茶碗圈足刚好放入其中。

当茶客在茶馆坐定后,喊一声“泡茶”,掺茶的师傅便会应声而至,一手提开水壶,一手夹一摞茶具来到桌前。

只见他一挥手,茶托子满桌开花,放在客人面前。

接着,把装好茶叶的茶碗一一放在茶托上,左手扣住茶盖,右手提壶嘴一翘,卤上滴水不洒。

“吧嗒”一声,茶盖翻过去将碗盖住。

茶盖讲究盖而不严,既可保温,又能透气,并可用来搅动碗中茶水,调匀茶味。

而且隔着茶盖品茶,可免茶叶入口,既科学又艺术。

该习俗现仍十分流行。

九大碗汉族饮食习俗。

流于四川各地。

民间凡遇婚娶、新居落成、小儿诞生、老人寿辰等喜事,都要办一顿丰盛的酒席。

旧时,除猪肉外,或鸡或羊必上满九碗,故称。

后来发展演变为上九道菜,依次顺序为:一、干盘菜;二、凉菜;三、炒菜;四、镶碗;五、墩子;六、膀;七、烧白;八、鸡或钱;九、汤菜。

罐罐肉汉族人饮食习俗。

流行于四川各地。

将猪蹄、猪腿洗净去毛,在微火上烧烤一下,用沙罐盛装,加大半罐水放入黄豆或白豆,加少许米。

滤米饭汉族人饮食习俗。

流行于四川各地。

将米淘洗后放入锅中,加水煮至半熟,连汤舀入筲箕中过滤。

将半熟的米饭倒入铁锅中,加少许水。

以微火慢慢烘熟。

或将半熟的米饭倒入木甑中上盖,放入铁锅中加水蒸熟鸣堂汉族饮食习俗。

饮食文化:中国各地美食文化差异

饮食文化:中国各地美食文化差异

饮食文化:中国各地美食文化差异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饮食文化的国家,不同地区的美食文化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特点。

从北方的粗粮主食到南方的米饭文化,从川菜的麻辣味道到粤菜的清淡口味,中国各地的美食文化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北方美食文化北方地区多以面食为主,大米并不是主要的主食。

由于气候寒冷,北方人喜欢食用热量较高的面食,如面条、馒头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饺子了,每年过年吃饺子已经成为北方人的传统习俗。

此外,还有炸酱面、烤鸭等美味。

南方美食文化南方地区则主要以米饭为主食,因为气候湿暖,适合稻米的种植。

南方人喜欢清淡口味,注重鲜味和原汁原味。

例如,广东人喜欢炖汤,潮汕地区有炖品文化,以煲汤见长,而福建人则擅长海鲜烹饪。

西南美食文化西南地区的美食则以川菜、湘菜、云南菜为代表,火锅、麻辣味道是这些地区的特色。

川菜的麻辣味道让人难以忘怀,湖南菜的辣味也颇具特色。

云南菜则有独特的酸辣口味,以及采用食材丰富多样的特点。

东北美食文化东北地区也有着独特的美食文化,如东北菜以大鱼大肉为主食,烧烤文化盛行,清蒸大闸蟹也是当地的特色之一。

此外,东北也有着丰富的小吃文化,如冰糖葫芦、卤肉饭等备受喜爱。

中国各地美食文化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口味上,更深层次的是反映了当地的气候、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方方面面。

通过品尝不同地域的美食,我们不仅可以享受到不同口味的美食,更能感受到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现代社会,美食文化更成为了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彰显着各地的魅力和个性。

愿我们多了解中国各地的美食文化差异,体验其中的乐趣,感受其中的美妙。

[文化作文]各地的民风民俗

[文化作文]各地的民风民俗

[文化作文]各地的民风民俗各地的民风民俗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这祭月、拜月的风习。

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

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

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

后来,他不幸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

每逢中秋节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

姑娘、媳妇们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

他们都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

老阿妈则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

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来,就点燃冷香,全家大小开始“拜月”。

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

最后,全家老小欢乐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鄂伦春人祭月时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叩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将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后,人们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

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

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蒙古族“追月”。

中秋之夜,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

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

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天西方。

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藏族“寻月”。

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

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赫哲族“祭月”。

在我国东北的赫哲族聚居地,每逢中秋佳节,人们要采葡萄、祭月。

内蕴丰厚的河北饮食文化

内蕴丰厚的河北饮食文化

内蕴丰厚的河北饮食文化闫利军马富强长河河北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内蕴丰厚,历代都有所发明、创新,同时兼收并蓄国内其他地区的饮食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饮食风格。

(一)萌芽期在7800多年以前的武安磁山遗址,挖掘出了许多石器陶盂、陶支架等成组器物,还有固定的大量储粮窑穴。

遗址内农业生产工具和粮食加工工具的使用与堆积的大量食物,证明在当时河北已有了比较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

农业的发展,为饲养家畜提供了物质条件,而遗址中出土的猪、羊等家畜骨骼已证实了这一点。

在发现的骨骼中经科学鉴定还有鸡的骨骼,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家鸡,饮食原料的增多,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另外据考古证明,当时河北先民已掌握了原始酿酒技术,并创造了相应的陶瓷酒器。

这是河北饮食文化历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距今四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河北开始出现烹饪技术。

《古考史》:皇帝始造釜甑,火食之道成矣。

从那时起,河北人民结束了停留在几十万年烘烤、石烹的饮食生活,开始向以水做传导热量的蒸煮法和气蒸法上迈进。

(二)形成期从夏朝到春秋战国时期,是河北饮食文化的形成时期。

在这个时期,河北饮食文化初步定型,烹饪原料范围进一步扩大,烹饪原料得到更广泛的利用,炊具、饮食器具已不再由原来的陶器一统天下,青铜制成的饪食器和饮食器在上层社会中已成主流,烹调手段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夏代,由于统治者的重视,河北已出现了以农业为主的复合型经济形态,农业生产已有了相当大的发展。

到了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我国已经进入了奴隶社会,产生了奴隶主,出现了财富不均。

奴隶主在当时的饮食生活已十分奢侈,就全国来说,河北是当时较为开化的地区之一,市镇已有了相当的规模。

在商代,河北平原一些区域就已经掌握了用人工酒曲酿造谷物酒(类似黄酒)的先进技术,在藁城台西发现的商代酿酒作坊遗址及其遗址中出土的酒曲残骸,是河北造酒文化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和游牧业在河北境内有了较大的发展。

甘肃的饮食文化特色

甘肃的饮食文化特色

甘肃的饮食文化特色甘肃是大西北的一个省份,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甘肃文化中的饮食文化熠熠生辉。

下面就不妨跟着一起来看看甘肃的饮食文化,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甘肃的饮食文化常识甘肃地处我国腹部地带,日照充足,适合于多种粮食、瓜果、蔬菜生长。

甘肃人主食以面粉为主,杂粮为辅,品种有玉米、土豆、荞麦、豆类等,杂粮多粗粮细做。

汤面品种多,具有地方特色。

甘肃人喜食酸辣,一般多采用辣椒、花椒、葱、姜、蒜等。

咸菜、油泼辣子和醋是吃汤面的必备调味品。

不少家庭都喜欢自制“腊八醋”。

夏季喜欢吃凉食,如酿皮子、凉面、凉粉、荞粉等。

这些凉食中,除甜食外,多用盐、醋、辣油、麻酱、蒜水等调味,吃起来香辣、爽口。

除此之外,还爱吃凉拌蔬菜,如菠菜、黄瓜、萝卜等。

冬季喜食牛羊肉和乳制品。

肉食吃法多,常见的有牛羊肉泡馍、手抓羊肉、牛羊杂碎、烤肉串及羊肉涮火锅等。

甘肃人主食的制作方法,除有烙、烤、蒸、炸、煮外,还有沙埋法,如成县的埋沙馍和临挑的石子锅盔便是用炒烫后的沙石烧烤的。

甘肃的饮食习惯甘肃的食物原料不仅包括油料作物,淀粉类作物,酿造类作物等,还包括许多名贵的野生作物,如木耳,发菜等。

除植物资源外,甘肃的动物资源也较丰富。

比较有特色的有藏羊,蕨麻猪,静宁鸡等。

甘肃的饮食特色从地域上来讲可以分成三大块:以敦煌为代表的西部饮食文化;以兰州为代表的中部饮食文化;以陇南为代表的南部饮食文化。

甘肃的西部是古丝绸之路,是两汉时期重要的对外交通要道,所以西部的饮食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很大,有着很浓的“胡风”。

西部的很多食物原料都是从外传入的,如葡萄、苜蓿、胡萝卜、胡蒜、胡椒以及许多带“胡”字的食物及食物原料,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西部饮食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很深。

次外,西部文化的另一个特色是食物种类多。

敦煌作为丝路重镇,其饮食文化是西部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

汉代以后,敦煌极度繁荣,饮食文化也有重大发展,各种外来饮食的流入,使敦煌饮食文化有了很浓的“胡风”。

各地区饮食和气候

各地区饮食和气候

各地区饮食和气候1、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和地域气候生活方式有什么关系–1.地域影响,不同地方的人的饮食习惯及饮食方式不同2.个人喜好,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前提是适合自己的)食物及饮食方式3.传统,在特殊地区会有特殊的饮食行为2、为什么气候和饮食会影响一个地方的人的性格还有体格?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比如说北方人吃面食,个子长得高大一点,性格比较豪爽。

南方人高个子少一点,性格比较随和。

3、各地饮食特点与地理气候关系感谢万分。

从菜系来看,南方菜系优势明显、有广东的粤菜、四川的川菜、湖南的湘菜、江浙的杭帮菜等。

而北方却几乎没有独立的菜系,当然东北的菜还是颇有特色。

总体特点是南方饮食讲究的是精细,而北方体现的是粗犷。

从菜量来看,南方多数是小而精。

北方是多而粗,南方一年四季蔬菜丰富,北方到了冬季就数大白菜最多,要不就是大棚的蔬菜,但是品种相对还是少了些。

尤其在农村可能差别更大。

从喝汤来看南北迥异:南方人喝汤是作为一个菜上桌的,更多的是在夏季天气炎热喝汤,广州、福建一带在饭前、饮酒前喝汤,尤其广州人堡汤是出了名的。

而北方人一年四季都喝汤,但是汤是在饭后喝,一般不是作为一道菜上桌,而且主要在冬季喝汤,觉得热乎、暖和。

从喝酒来看,北方人豪爽,平均酒量大于南方人,特别是山东、东北和内蒙人酒量惊人。

南方生产白酒,有名的贵州茅台、四川五粮液。

夏天可能南北都已啤酒为主,但是冬天北方人更喜饮白酒,但是冬天南方的江浙一带喜喝黄酒,比如绍兴女儿红、上海的和酒、石库门等。

北方人大碗喝酒,大口吃菜,大声说话。

南方人相对精细。

4、各地饮食特点与地理气候关系谢谢喽!从主食结构上看,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我国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

另外中国“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特色,素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它的形成也与地理环境有关。

就拿“南甜北咸”的形成来讲,就与我国南北方的气候差异有关。

我国北方地处暖温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气温年较差大,在过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难以过冬,同时又不舍得一时“挥霍掉”,所以北方人便将大白菜腌制成酸菜,马铃薯制成粉条,慢慢“享用”,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就养成了吃咸的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各省人的饮食文化与习惯我国由于地幅辽阔,地域也不尽相同,从而形成了在不同的地区拥有属于自己的特色饮食文化,再经过历时变迁之后,不断交流融合,最终会聚成了中国饮食文化,同时还能保留各地方的传统饮食。

掌握各地人饮食习惯,更是一种技能,以后去不同地方人家做客,或请不同地方人吃饭,了解其饮食文化和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

来,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全国各省市人饮食习惯各有什么特点。

一. 东北三省饮食习惯东北人主要食杂粮,除大米、白面、小米、玉米、高粱等外,还喜食杂有豆类的二米饭。

五谷杂粮副食品种多,猪肉消耗量大,猪肉炖粉条是农村地区的大众食品。

东北地区民间烹制除多以炖、炒、熬、蒸和火锅外,还喜欢用拌、蘸食法。

概括地说,东北人一般喜欢吃肉食、鱼、虾、野味,重油偏咸。

猪肉炖粉条在哈尔滨一带,俄式等西式菜品也有相当影响,吃面包夹红肠、喝啤酒已为当地一景,不论男士女士均能豪饮。

面包红肠配啤酒有数据表明,东北人均啤酒消费量大大超出其他地区。

大酱、酱制品、酸菜、腌菜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佐餐食品,豆腐、冻豆腐也是不可缺少的副食品。

酸菜东北名吃:酸菜血肠,小鸡蘑菇炖粉皮酸菜血肠小鸡蘑菇炖粉皮二. 华北地区饮食习惯河北省河北省简称“冀”,地处华北平原北部,背山面海,环绕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

河北的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牧草丰盛,有利于多种动植物繁殖生长。

粮食作物有小麦、大麦、玉米、高粱、薯类、豆类、水稻及丰富的猪、牛、羊、鸡、鸭、鹅。

其水产品、海产品也相当丰富,鱼虾贝蟹俱全。

河北的果树栽培面积比较大,野生果树资源也很丰富,板栗、核桃、猕猴桃、口蘑、野蕨菜等均很有名;河北丰富的物产为人民饮食的多样性提供了物质保证。

河北主食以面粉、杂粮为主、副食以猪、牛、羊肉、蛋、禽、菜、鱼为佳品,口味偏咸,重油重色,与京津无太大差异。

但由于河北人口众多,是个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省份,所以河北的饮食习惯也因地理位置、文化背景、自然条件等因素而各式各样,难以一一尽述。

河北莜面“杂”是河北饮食习俗的显著特点。

河北菜主要有三大菜系:冀中南菜:以保定为代表,包括石家庄、邯郸等地方菜,其特点是选料广泛,以山货和白洋淀鱼、虾蟹为主。

保定著名的驴肉火烧是代表菜。

在石家庄周边,历史上正定等地也有著名的“十大名菜”“三八席(八凉、八热、八蒸碗)”等,在技法上也有“甩刀法”等令人叫绝的独特技巧。

驴肉火烧京东沿海菜:以唐山为代表,由于唐山濒临渤海,盛产海鲜,所以以烹饪鲜活水产见长。

原料丰富、并且擅长刀花和柔丝连片,讲究明油亮芡。

主要有皮皮虾。

皮皮虾宫廷塞外菜:以承德为代表,和京城宫庭菜不同的是,承德菜肴主要以山珍野味为主,也有口味香酥鲜咸、讲究造型和器皿的独到特点。

代表性菜平泉冻兔肉、青龙鼋鱼、五香鹿肉、炒山鸡卷、野味火锅、烧鹿肉、狍子肉、野鸡肉等。

五香鹿肉故有人以“南北东西迥异,千姿百态纷呈”来形容河北五花八门的饮食习惯。

山西省山西省简称“晋”,地处黄河流域腹地,历来“专事农耕”。

人民饮食以粮为主。

近年来随着农作物种植比例调整,饮食的花样品种亦逐年增多。

山西人一日三餐,基本上是早饭稠,午饭好,晚饭稀。

重主食,轻副食,农村多以咸菜、酸菜佐餐,不搞一餐数莱,但主食花样之多实,为外地人称奇,有“一面百样吃”和“七十二样家常便饭”的说法。

主食的做法有蒸、煮、烤、烙、炒、拌、炸、煎等。

山西人家招待宾客,一般分荤席、素席,肉类以猪肉为主,上菜的道数常以碗为计量单位,如顺六碗、八八碗、八四碗、十大碗等。

十大碗醋是山西城乡居民口常生活必备的调料,山西陈醋名扬全国。

除菜肴中要放醋以外,吃各种面食也往往用醋做主要调料。

山西老醋花生此外,山西人饮酒之风历来很盛。

北京北京人颇具北方人的共性,他们口味偏重,绝大多数人喜爱爆火炝锅,而且少不了葱、姜、蒜作调料。

“冬季食厚味,百令喜清素”是北京人饮食的季节变化特点。

主食主要有馒头、面条、饺子、米饭、烙饼等。

早餐常为油饼、豆浆、牛奶、炒肝、豆腐脑,午、晚两餐讲究热饭热菜。

习惯吃完面或饺子后喝面汤。

北京名吃:北京烤鸭、卤煮、豆花、炸酱面天津天津人比北京人更爱米饭,普遍爱食海味。

早点多以豆腐脑为主。

喝咸味豆浆,吃煎饼果子等。

此外,天津人对本地的一种面食“狗不理”包子尤为偏爱。

煎饼果子天津狗不理包子三. 华东地区饮食习惯上海上海人饮食较为讲究,口味以清淡为主,一年四季都喜欢吃新鲜、细嫩的蔬菜,尤其偏爱油菜,上海人一日三餐中。

一早餐多爱吃泡饭,午、晚两餐则以.大米饭为主食。

井辅以各种炒菜;吃面条时,也讲究清淡。

油菜泡饭江苏省江苏省是我国东部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之一,北部接连山东,多产小麦和杂粮以苏州为中心,长江三角洲和太湖地区称为苏南,长江以北称为苏北。

苏南地区中晚餐以米饭为主,早餐辅以面食、年糕、汤圆。

江苏水产丰富,太湖流域鱼多且佳。

苏南地区多以鱼类为日常菜肴,而且在烹饪技术和食用方法上也越来越精细讲究,鲢鱼吃头,鲭鱼吃尾,鲱鱼吃肝,鲫鱼烩汤。

苏南人口味清淡,忌食辛辣之物,少用调料、辅料,特别讲究保持食物、菜肴的原色原味。

鲫鱼汤苏北人日常以稻米、面粉、杂粮为主食,喜食鱼类和时鲜蔬菜。

苏北的小吃较多(扬州)苏北的徐州地区饮食习惯已接近山东,如喜食大葱蘸酱、煎饼等。

大葱配酱浙江省浙江省位于祖国东海之滨。

北部河道纵横,平原广阔,素称鱼米之乡;西南丘陵起伏,盛产山珍;沿海渔场密布,水产资源丰富。

浙江人,多以大米为主食,辅以玉米、番薯等杂粮。

部分地区有一日四餐的习惯,即在午餐与晚餐中间加一顿点心。

在副食品方面,浙江各地因自然资源的不同,民间又产生了多种多样具有本地特色的饮食习惯,如湖州、嘉兴一带人,喜食鱼虾黄鳝;海盐一带人喜食”东坡肉”;东阳等地喜食乌龟肉;金华地区喜食火腿和风肉;杭州一带人喜食天目笋;温州沿海地区人有生食鱼鲜的习惯。

东坡肉福建省隔海峡与台湾省相望。

闽南、闽西和闽中北在饮食习惯上还多有差异。

以厦门、泉州为代表的闽南,海产品极为丰富。

家禽饲养业也很发达,有鸡、鸭、鸽、鹤鹑等肉食品种。

此外,行销海内外的药酒及乌龙茶极品“铁观音”。

铁观音闽南盛产稻米,闽南人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

沿海一带多食水产,春季吃鳗、鳝,冬季吃鲷、鲳。

虽不嗜辣,但作为调料,也食用一种微辣稍甜的辣酱和一种微辣甜酸的噫汁,这两种调料在厦门一带很有名。

闽南除有不少驰名海内外的名贵菜肴,如油烟红鲟、菜鸭炖姜丝等外,还有不少特殊的食疗药膳。

油烟红鲟闽中盛产水稻,民间旱餐、晚餐以大米为主,副食比较简单,午餐则比较讲究,四菜两汤,而所谓的汤也常为有鸡有肉有鱼的汤菜。

在调料上,闽中人喜好虾油、红糟、料酒。

配醋与料酒闽西客家人讲究礼貌,尤其尊敬师长,宴请宾客、一般不去酒楼饭庄,通常在家操办,家宴也非常讲究。

客家人嗜好蛇肉-狗肉,捉到蛇后就地剥皮烹制,见者有份,共同分享。

狗肉江西省江西省,简称“赣”,位于长江中下游交接处的南岸,境内绝大部分为汉族。

江西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加之境内河湖众多,仅鄱阳湖(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就有淡水鱼100余种,故也一向被誉为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

江西大部分地区一日三餐,以大米为主,辅以甘薯、米粉。

甘薯的吃法很多,人们多习惯于煮、烤或加工成薯干。

米粉的食法也多有讲究,可做成炒粉、汤粉、凉拌等花样。

南昌人还习惯以牛肉或猪肉炒米粉,肉嫩味鲜,百吃不厌。

发糕、灯芯糕、煨牛肉月饼等饼糕也是江西人喜欢吃的主食。

南昌拌粉在副食品中,江西人喜食各种水产品、鸡、鸭、狗肉和豆制品。

习惯食用味浓油重、稠芡厚汁、鲜咸香辣、主料突出的整鸡、整鸭、整鱼和整块的猪前腿肉。

甲鱼、虾仁、鳝鱼、桂鱼、青鱼等多种水产均为江西人所喜食,南昌人之“无鱼不成席”,反映了江西人对水产的偏爱。

水乡居民则喜食鸭蛋,家庭主妇普遍都会腌制鸭蛋。

干锅甲鱼豆制品在江西人日常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

腐竹江西人爱饮茶,有到茶馆里聚会的习惯。

“庐山云雾”、“宁红”等都是上等的江西名茶,不少地区有饮茶后细嚼茶叶的习俗。

安徽省安徽人普遍喜食辣味。

“冬天爱食牛羊肉,春秋喜食肥猪肉”是安徽人饮食季节变化特点。

主食喜爱米饭,对面食不大感兴趣。

羊排山东省山东人一般口味喜咸鲜。

黄豆芽、绿豆芽是当地人爱吃的菜品,普遍爱吃生葱、豆腐、粉皮等。

主食以面为主,特别偏爱发面馒头、包子、饼和锅饼等。

黄豆芽四. 华中地区饮食习惯湖南,简称”湘”,地处长江中游,湘、资、沅、澧四水纵贯全境注入洞庭湖,土地肥沃,气候温润,物产丰富,有“鱼米之乡”之称。

湖南大部分地区种植水稻,一日三餐多以大米为主食,辅以玉米及薯类,极少食用面食。

湖南人不分男女老幼,普遍嗜辣。

无论是日常三餐,还是酒家宴会,或是朋友小酌,总得有一两样辣椒菜。

究其原因,不外有二:一是辣椒刺激食欲;二是湖南多雨潮湿,辣椒有御寒祛湿功效。

湖南人吃辣椒的花样繁多,按不同的做法,可以制出酸辣、麻辣、咸辣、油辣等多种烹饪配料。

酱椒鱼头湖南人不仅嗜辣,而且喜食苦味食品,豆豉、苦瓜、苦荞麦是湖南人习惯食用的食品。

腌菜也是湖南人喜食的。

苦瓜炒蛋湖南人口味多为辣、苦、酸、咸适中,对川莱、鲁菜也多能接受。

日常副食品中,除鸡、鸭、鱼、肉外,长沙湘潭一带还喜食冰糖湘莲、猪血丸子、油炸臭豆腐等各具特色的风味食品。

此外,还有吃生姜、嚼槟榔、敬苦茶的习惯,往往洒席未散,槟榔就上了桌,还可以作为礼品相互馈赠。

长沙臭豆腐-黑色经典槟榔河南是中原文化的发祥地,是中国农副产品产区之一。

河南人咸味为主,豫西人喜酸辣。

爱吃猪肉,爱用葱、蒜作调味品。

面粉、杂粮为日常主食,一般都喜食鲜米、鲜面。

“麻酱面”、“炸酱面”、“清汤面”是河南人常吃的主食。

河南杂酱面湖北省湖北人日常以大米为主食。

一日三餐,早餐有时以面点作为调剂。

湖南人爱吃辣椒,湖北人也对辣椒感兴趣(他们叫“辣子”)。

湖北人口味咸、甜皆宜,还爱酸苦等。

湖北人爱吃糍粑、热干面、米皮,豆丝人人都喜欢,还爱吃淡水鱼和猪肉。

湖北人吃饭爱用鲜姜,喝汤喜欢放些黑胡椒来调味。

湖北武昌鱼五. 华南地区饮食习惯广东省广东省,简称“粤”,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高温多雨,长年无冰雪。

广东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种类多,其中甘蔗占全国产量五成以上。

广东海域广阔,江河密布,海洋捕捞和淡水养殖业发达。

由于以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资源条件,形成广东饮食习俗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特殊性。

⑴、以大米主食。

广东各地,无论平原、山区还是城市、乡村,几乎全是以大米为上食,只是近儿年来在一些大、中城市早餐兴吃面食。

此外,“一日三餐先茶后饭”是广东食俗一大特色。

⑵、喜食杂食。

广东人不仅吃猪、牛、羊、鸡、鸭、鹅、鱼、虾、蟹,还吃狗、蛇、鼠、龟、猴、蛙、虫等,可谓广东人什么都敢吃。

烧鹅⑶、讲究烹调。

广东人调味以甜味为主,酸辣次之。

粤菜的制作有蒸、炸、焗、炖、煎等三十多种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