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六十年成就辉煌宣讲材料

新中国六十年成就辉煌宣讲材料
新中国六十年成就辉煌宣讲材料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辉煌成就宣讲材料

从1949年10月1日起,我国进入了一个历史新时期。6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国民经济跃上大台阶,综合国力由弱到强;城乡协调共同发展,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取得伟大成就;外交、国防事业扎实推进;卫生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事业成果累累;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真可谓天翻地覆,沧桑巨变。上海,也从昔日满目疮痍的“冒险家的乐园”,跨越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之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窗口。同样,60年沧海桑田,闵行区的区域定位在不断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也随着城市的建设发展而迅速提高,闵行巨变也是新中国60年发展成就的缩影与聚焦。

60年,我们每个人都能切身感受到巨变辐射的热力,我们每个人都能滔滔不绝地说出巨变的现实例证。从政治到经济,从城市到乡村,从物质到文化,千言万语也说不完道不尽。那么,我今天就仅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老百姓生活的变化切入来为大家做个宣讲吧。可能挂一漏万,权作引玉之砖。

先讲国民经济跃上大台阶,综合国力由弱到强宏观变化。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国力与财富。所以看经济必看国内生产总值,也就是GDP。

1952年新中国开始有GDP准确统计,当年为679亿元(人民币),人均119元,位居全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行列。随着社会主义事业尤其是改革开放的推进,不断为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我国经济迅速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这60年,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由弱变强。1952-1978年期间,世界GDP年均增长率为4.52%。同一时期,中国经济增速开始回升,GDP 年均增长率为4.4%。改革开放30年GDP年均增长率将近10%,大大领先于世界平均3.2%、发达国家2.7%以及发展中国家5.2%的速度。2008年我国全年GDP达到30万670亿元,在美日德之后居世界第4位,人均2.264万元。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提高到6.0%。

上海2008年GDP 1.37万亿元,人均7.3万元。1992年,闵行区国民生产总值为25亿元,财政总收入4.2亿元。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截至2008

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1120.4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319.3亿元,分别为1992年的44.8倍和76.0倍,实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大跨越。实施国有企业改革,1996年闵行区完成对全部国有资产的授权经营,1997年开始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以现代农艺、种子工程、农牧结合为重点,以乡镇企业和工业园区的高科技项目的探索为突破口,推动全区加快发展。采取各种措施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开放型经济发展走在全市前列,1993年全区仅有三资企业300家,2008年全区私营企业总户数达到43657户,全球500强在区内投资92个项目,吸纳全国各地来沪投资企业1731家,对内对外开放度进一步提高。从2007年的投资结构看,外商及港澳台商企业投资66.74亿元,占全部投资的23.8%。2008年,在闵行区税收收入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税收128.6亿元,占50.3%;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达70.1%。而出口的机电、纺织品、光学仪器、金属制品、塑料制品等商品,则远销欧洲、北美洲、亚洲、大洋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等140多个国家的地区。

2007年9月6日,世界顶级经济论坛年会首次在中国大连举行,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界、商界、学术界代表如期而至。中国经济以远超过世界经济平均增速而增长了近30年,对全球经济的贡献率超过了15%,创造了全球经济发展的奇迹,这不能不让全世界瞪大吃惊而羡慕的眼睛。

好,我们再具体从几个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看中国经济的发展。

钢铁工业。它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没有强大的钢铁工业,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和国防的巩固。我国钢铁工业60年的发展历程可谓芝麻开花节节高。

1949年,我国钢产量只有15.8万吨,1957年超过500万吨,1986年超过5000万吨,1996年超过1亿吨,2003年超过2亿吨,2005年超过3亿吨,2006年超过4亿吨,2008年突破了5亿吨。60年间,我国钢产量增长了3169.3倍,钢材从14万吨增加到5.84亿吨,增长了4176.7倍。同时,企业规模不断扩大。1952年,我国没有一家企业年钢产量超过100万吨,产量最高的鞍钢也只有78.9万吨:1978年,钢产量超过100万吨的钢铁企业已有了鞍钢、武钢、首钢等3家企业,其中产量最大的鞍钢年产钢686万吨。到2008年,钢产量超过1000万吨的钢铁企业已有了宝钢、河北钢铁集团、武钢、沙钢、鞍钢、山东钢铁集团、首钢、马钢、华菱集团等9家企业,其中宝钢和河北钢铁集团年产量超过了3000万吨。

1949年,我国钢产量占世界钢铁总产量的比重还不到0.1%,居世界第26位。而到1996年,我国钢产量已超过日本上升至世界第一位,占世界的比重也上升至13.4%。此后12年来,我国不仅一直稳居世界第一产钢大国的宝座。到2008年,我国钢产量占世界的比重已经达到了37.6%。顺便说一句,我国的原煤、水泥、化肥、发电量都居第二位,原油产量居第五位。

宝钢是上海的骄傲。宝钢集团特大型企业是中国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企业,年产钢能力3000万吨左右,赢利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宝钢实施钢铁精品战略,将建成中国汽车用钢,油、气开采和输送用钢,不锈钢,家电用钢,交通运输器材用钢,电工器材用钢,锅炉和压力容器用钢,食品、饮料等包装用钢,金属制品用钢,特种材料用钢以及高等级建筑用钢等钢铁精品基地,建成中国钢铁工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研发基地。宝钢实施适度相关多元化战略,除钢铁主业外,还涉足贸易、金融、工程技术、信息、煤化工、钢材深加工、综合利用等多元产业。

2006年12月,世界权威金融分析机构标准普尔宣布将宝钢集团和宝钢股份长期信用等级从“BBB+”提升至“A-”。这是目前全球钢铁企业中的最高长期信用等级,也是中国制造业中的最高等级。在全球钢铁企业中,能够取得“A-”的企业仅有宝钢和韩国浦项。宝钢集团公司以2006年销售收入226.634亿美元居307位,2008年355亿美元的营业总收入和23.14亿美元的总利润,名列第220位。这也是宝钢连续第六年进入世界500强。

再说铁路。在过去的60年里,中国铁路里程翻了近3翻,而且向快捷、方便、舒适的方向发展。2008年底,中国铁路营运里程达到7.9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三,年运输旅客14.6亿人次。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铁路能够维持通车的仅有1.1万公里。1965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增加到3.8万公里, 1950至1981年的32年内,中国共修建了38条新干线和67条新支线。到1981年底止,中国大陆铁路营业里程达到了5.0万公里。1996达到了6.49万公里。看看新中国铁路史上值得纪念的几个第一。1958年中国内地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路开通。1983年第一条双线电气化铁路京秦路通车。1994年,第一条准高速铁路广深路建成。2006年7月1日,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提前一年建成通车。

现今,中国进入发展高铁时代。1994年,中国第一条准高速铁路广深铁路(广州到深圳)建设成并投入运营,其旅客列车速度为160到200公里每小

时,广深铁路的建设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质的飞跃,更主要的是通过科研与试验、引进和开发,为中国建设高速铁路做好了前期的准备,称为中国高速铁路化的起点。1997年4月1日,中国铁路实施第一次大面积提速。京广、京沪、京哈三大干线全面提速,以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武汉等大城市为中心,开行了最高时速达140公里、平均旅行时速90公里的40对快速列车和64列夕发朝至列车。全国旅客列车平均速度由时速48公里提高到了55公里。到2007年4月1日,中国共进行了6次大提速,一批时速超过200公里的旅客列车投入运营,而且货运列车时速也超过了120公里,时速比上世纪90年代初提高了3倍。

2008年4月18日,京沪高铁正式开工建设,总投资2209.4亿元,预计在2012年完成,到时候、人们乘坐京沪高速列车,从北京到上海只要5小时。京沪高速铁路我国第一条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铁路。正线全长约1318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最高车速度可达380公里。共设置21个客运车站。计划2011年年底投入运营,争取2011年6月建成通车。建设中的上海虹桥站位于虹桥机场西侧,将建成高速、城际普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4条地铁线)、磁悬浮交通、道路交通以及航空港紧密衔接的现代化客运中心(立体5层)。车站总建筑面积约23万平方米。( 城市交通详述,因跟闵行关系很大)。

三看公路。1949年建国时,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仅有8.1万km的公路,5.1万辆民用汽车。经过20年建设公路通车里程增加了55.6万km。进了70年代,又把全国公路延长了25.2万km。1977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国公路交通事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和效益,日益为各方面所认识和所接受。公路里程增加,公路等级提高;公路科学技术取得巨大进步;公路养护管理有了新的进展。截至2007年底,全国通车里程达358万km,实现了全国县县通公路,乡镇通公路的达到98.5%,行政村通机动车的达85.8%。2008年全国营业性客车公路客运总量达268.21亿人次。

1988年10月31日,上海市区至郊区嘉定(祁连山路--嘉定南门)的沪嘉20.5公里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使中国大陆有了第一条高速公路。此后,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突飞猛进:1999年突破1万公里,跃居世界第四;2000年达到1.6万公里,跃居世界第三;2001年达到1.9万公里,跃居世界第二;2004年8月底突破了3万公里。中国去年新修通高速公路6433公里,现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6.03万公里,继续居世界第二位。

四看粮食及农产品等。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全中国人吃饭是天大的事。1949年我国的粮食产量仅为1.13亿吨,从1962到1966年我国的粮食生产出现了连续五年增产。1973—1975年又连续三年粮食增产。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改革统购统销的体制,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减少定购数量,使粮食生产实现高速增长。1978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3亿吨,达到3.47亿吨。1979年粮食产量又增长8.9%。1982到1984年这三年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率为7.83%。尤其是1984年,中国粮食产量历史性得到达了4.07亿吨。1996年总产达5.04亿吨,首次跨上5亿吨的大台阶。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连续5年增产,200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28亿吨,而且预计2009年会成为连续第6个丰产年。(粮食产量我国为世界第一,第二美国3.63亿吨)。与国际粮食“吃紧”形成对比,粮食自给率十年保持在95%的中国显得十分从容。我国现有1.5亿吨至2亿吨储备粮,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一倍。“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依靠自己解决吃饭问题,就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如此评价。我国肉类年总产量7269万吨,牛奶3651万吨,禽蛋2638万吨。水产品4895万吨。我国棉花、油菜籽、水果、蔬菜、肉类、蛋类、鱼类、花生、茶叶等产量列世界第1位;甘蔗产量居世界第2位;麻类产量居世界第3位;大豆产量居世界第4位。曾经困扰我们多年的商品和服务的短缺问题大大缓解,商品和服务由短缺转向总体基本平衡或略有结余。

原上海县历来是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为发展重点,在保证县内农民口粮自己自足的基础上,建国后,原上海县继续承担向上海市区提供粮棉蔬菜的任务,成为上海市蔬菜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常年农业播种面积保持在

30-40万亩的水平,至70年代形成纯蔬菜区、粮棉蔬菜夹种区和稻棉地区3个种植区,其中虹桥乡作为蔬菜主要产区被人誉为“菜乡虹桥”,梅陇的花卉苗木栽培成为地区重要经济支柱,因而有“花乡梅陇”的美誉。全县粮棉油种植始终保持较高水平,马桥、颛桥、诸翟、七宝、莘庄等农村地区农业生产有相当发展,蔬菜品种300余种,有本次特色的20余种。60年代以来,原上海县大力推行先进生产技术,推行工厂化育苗,引进优良品种,利用杂交优势,培育新品种。同时进一步加强蔬菜生产领导,1961年设立县蔬菜局,负责管理全县蔬菜种植工作。1949年,上海县农业总产值3043万元,其中种植业2587万元,占农业总产值85%;至1978年,全县农业产值提高到15847万元,种植业产值达到10922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8.9%。

上海县的畜牧业发展以养猪为主,1958年后,开始发展集体养殖业,自60年代以来,猪、禽、蛋生产始终在全市占据相当比重,成为上海市主要的副食品生产基地之一。1949年上海县、新泾区、龙华区畜牧业产值15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4.9%;1978年为4015万元,占农业总产值25.3%,较1949年生产总值增长26.7倍,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例显著提高。同时,林、副、渔业共同发展:一是副业生产稳中有升,1949年全县副业产值293万元,1978年全县副业产值达到699万元,产值增长2.4倍;二是渔业生产增长快速,1949年渔业产值3万元,至1978年渔业产值提升至171万元,29年间产值增长57倍;三是林业生产速度加快,1949年全县林业产值10万元,1978年提高到40亿元,29年增长4倍。

好,下面讲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变化。

解放之初,全国人民生活水平尚处在贫困状态,经过多年的恢复有了改善,但城乡居民生活基本上还处在温饱不足状态,农村还有 2.5亿贫困人口。又经过改革开放,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明显改善,居民拥有的财富迅速增加,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实现了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小康过渡的历史性跨越。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富裕程度显著提高。1952年,我国职工年均工资仅为445元,1987年是1459元,2003年达14040元。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为15781元,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为4761元。城乡居民全年储蓄余额从1978年的211亿元到2008年达22万亿元,增长了一千倍。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居民拥有的财产性收入占全部收入比重的2.3%。2008年上海达到了26690元,为全国第一,(北京、浙江为24725元和22727元),是31个省份中收入超过2万元的。上海农民年人均年纯收入为1.4万元。闵行全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22803元,农村人均收入14496元。

消费结构变化。有钱便要消费,伴随着新中国60年经济发展,消费结构也不断升级。通俗为"三大件"的财富象征,从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到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再到住房、汽车、保险,由具象产品到抽象服务,从百元等级向千元等级再到万元、十万元等级的演变,投射出百姓生活方式的变迁。现在城镇居民每百户的彩电、洗衣机、冰箱、空调、电脑、汽车拥有量为138、96、95、53和6.1。前三件农村为94、46和26,摩托车为49。在此基础上,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娱乐文化教育、居住等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显著上升。不动产、金融和保险类投资也成为时尚,中等收入阶层的储蓄性

支出正向投资性支出转变,股票、教育、保险等成为他们的消费热点,风险较低的保障类工具如子女教育基金、保险、国债等增幅最大。

吃的变化。反映居民家庭富裕程度的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是一个国际通用的极为重要的指标。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划分: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贫困,在50%-59%为温饱,在40%-49%为小康,在30%-39%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

1978年,我国农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67.7%,城市家庭为57.5%,而2003年,这一比例已经降低至45.6%和37.1%。而目前又降为43.1%和36.3%。这说明我国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中国人食品消费由过去简单的吃饱吃好,转变为品种更加丰富,营养更加全面。粮食消费比重减小,牛羊肉、家禽、蛋类、鲜奶、干鲜瓜果大幅增长;2008年人均在外餐饮消费达1158元。中国的居民消费,特别是城镇居民消费,已经从温饱型向享受型、发展型转变。富裕起来的老百姓,越来越注重生活的质量和品位。

穿的变化。衣食是两项基本生存资料之一,最能反映人们的生活水平。在物质生活极为匮乏的年代,有这样的顺口溜:“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60年代人人爱“武装”无论大人小孩,几乎人人都有一套红卫兵装。鲜艳夺目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人人都湮没在黑、深蓝、军装黄服装之中。70年代的确良被称为“料子”,十分时髦,主要用于制作衬衫。到了1978年,人们看到大喇叭裤、蝙蝠衫,还有健美裤和连衣裙,西方文化和港台时尚迅速进入中国。90年代,中国服装至少在高端人群中已经实现了与世界的同步。奢侈、豪华、昂贵不再是用来批判西方生活方式的专用词,而成为人们理直气壮地追求的生活目标,对名牌的崇拜成为高尚品位的表现。21世纪,中国人对服装诉求的最高境界就是穿出个性——最好是独一无二。服装的主要作用已经不在是御寒,而是一种个性魅力的体现。衣着消费向时装化、名牌化、个性化发展的倾向更加明显,成衣化倾向成为主流。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开始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体现,唐装走俏全球、旗袍热遍世界,中国服装作为一种文化潮流和商业主流在全世界受到注目和尊重。

住的变化。在计划经济时代,住房一直作为国家或单位提供给职工的福利之一,居民住宅投资严重不足。1978年,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仅7平方米,约47.5%的城镇居民家庭缺房或无房,住房问题是当时最为严重的城市社会问题之一。80年代改革城镇住房制度,90年代末期以来,通过向私人出售

公有住房和启动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以及不断建立和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廉租住房制度、个人购房信贷业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城镇住房保障制度。中国居民购买商品住宅的比例超过93%,成为住房投资

和消费的主体。现在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28平方米,住宅产品跨入了产品更新换代的时代,百姓正由“居者有其屋”向“居者优其屋”的方向迈进。

上海曾以遍布“鸽子笼”式住宅而“闻名于世,市区人均居住面积1990年还只有6.6平方米。但居民居住条件逐年改善。比如去年竣工新建居住区配套公建设施就达265.6万平方米。旧区改造加快。全年拆除住宅建筑面积753.7万平方米,动迁居民5.13万户;完成旧住房综合改造1220万平方米。至去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3.4平方米,人均住房居住面积16.9平方米。居民住房成套率达到95.2%。闵行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从1997年的12.3平方米,增加到2008年的23平方米。同时,上海居民居住环境也大大改善。建国初期,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仅为0.132平方米,相当于“一双鞋”,到1991年,增长到1.07平方米,相当于“一张报纸”,到1996 年底,为1.9平方米,相当于“一张床”,再到2003年的9.16平方米,成为“一间房”。“天蓝、地绿、水清、居佳”正从梦想成为现实。

城市交通。从解放初期的木炭车、汽油车、柴油车,再到现在的天然气车,我国城市公共交通风雨兼程,迎来一个又一个的大发展。如今,性能良好、配置完善、环境舒适的天然气空调公交车已成为市民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出行工具。初步构筑了由普通车、空调车、双层车、敞篷车等多种车型相配套,普通线、专车线、观光旅游线、通宵线等相结合,基本能满足不同层次出行需求的公共交通服务网络体系。市民出行公交、地铁、城铁、出租车极为方便。每百户家庭还拥有家用汽车6.1辆。

我要特别说说轨道交通。以前听说外国有“地铁”,羡慕得不得了。1969年,北京通地铁23公里,中国内地也有了地铁,而且发展越来越快。目前全国已开通运营轨道交通的城市有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长春、大连、武汉、深圳、重庆、南京等,运营车辆3500辆,运营线路长度813公里,客运总量22亿人次/年。上海轨道交通建设始于1990年初。现运营线路总长250km,车站170座,覆盖13个行政区域,线网规模位列全国之首,世界第七;2008年上海轨道交通共运送乘客11亿人次,单日最高客流量达436.2万人次(2008年12月31日),最高换乘客流达116.7万人次。上海轨

道交通在未来十年将有一个大发展:2010-2020年期间将开工13项,包括5条延伸线和8条新建线,线路总长合计约310km,车站189座,2020年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总规模将达到约877km,那时,上海将超过伦敦、纽约,居世界第一。

现在说说虹桥大交通。虹桥综合交通枢纽预计年底竣工,世博会前投入使用。它将建成高速铁路、城际和城市轨道交通、公共汽车、出租车及航空港紧密衔接的国际一流的现代化大型综合交通枢纽。这是城市交通建设上的一大创新,它包括将航空、高速铁路、磁浮、地铁等多种交通方式结合在一起,不管是汇集的交通方式的数量还是规模,在国际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它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交通本身,更体现在上海和长三角区域经济的需要;可持续发展、适应现代化交通发展战略、为世博服务和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需要。

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具有高速铁路、磁悬浮、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客运、城市轨道交通、公共交通、民用航空等各种运输方式的集中换乘功能,整个交通枢纽集散客流量为48万人次/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2020年机场的旅客吞吐量规模约日均12万人次。高速铁路客运日均16万人次。长途汽车客站发车能力为800班次/日,远客发送量日均2.5万人次。磁悬浮客站。轨道交通规划引入4条轨道交通:即2号线、5号线、10号线、13号线及低速磁浮线和机场快速线,形成“4+2”的六线汇聚布局。

虹桥枢纽建成后,预计客流主要来自上海及长三角地区、京沪高速铁路沿线,一是吸引大量的商务客流,二是快速、舒适的高速铁路也将吸引大量的旅游客流。这既是上海通往长三角的重要门户,也是上海城市东西发展黄金走廊的西延伸。这对虹桥交通枢纽为核心的周边地区的交通、商务、旅游、通讯、物流、信息网络、房地产等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

回顾60年变迁,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和(谐)起来,中国从蛰卧的东方病龙变为腾飞东方巨龙,中国人民从羸弱的“东亚病夫”变为强大的东方巨人,令国人自豪,令世界瞩目。这其中有哪些历史经验必须牢记而且应当坚持的呢?

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的

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祖国的繁荣富强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二、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结束了旧中国国家四分五裂、民族蒙受屈辱、人民灾难深重的局面,

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具有强大的生机活力。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决策,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不渝地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胜利推向前进。四、要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它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这样,我们就能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总而言之一句话:欢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回顾60年辉煌成就的时候,我们要坚定地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这样,我们就能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正确认识国际经济环境的新变化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情况,看到我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着美好前景,看到未来的幸福生活,进一步增强变挑战为机遇的信心和勇气,增强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的意志和决心,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上来,更加坚定自觉地推进改革发展,更加坚定自觉地维护社会稳定。

我们相信,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一定会在前进道路上克服一个个困难,扫除一座座障碍,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新中国数学60年

新中国数学的六十年 一、60年来中国数学的发展史 1949年11月即成立中国科学院。 1951年3月《中国数学学报》复刊(1952年改为《数学学报》。 《数学学报》(1954年)第三卷第一期1951年8月中国数学会召开建国后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了数学发展方向和各类学校数学教学改革问题。建国后的数学研究取现代数学开始于清末民初的留学活动。较早出国学习数学的有:190得长足进步。 1951年10月《中国数学杂志》复刊(1953年改为《数学通报》 《数学通报》(1954年) 50年代初期就出版了华罗庚的《堆栈素数论》(1953)、苏步青的《射影曲线概论》(1954)、陈建功的《直角函数级数的和》(1954)和李俨的《中算史论丛》(5辑,1954-1955)等专着,到1966年,共发表各种数学论文约2万余篇。除了在数论、代数、几何、拓扑、函数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史等学科继续取得新成果外,还在微分方程、计算技术、运筹学、数理逻辑与数学基础等分支有所突破,有许多论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同时培养和成长起一大批优秀数学家。

60年代后期,中国的数学研究基本停止,教育瘫痪、人员丧失、对外交流中断,后经多方努力状况略有改变。1970年《数学学报》恢复出版,并创刊《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1973年陈景润在《中国科学》上发表《大偶数表示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的论文,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取得突出成就。此外中国数学家在函数论、马尔可夫过程、概率应用、运筹学、优选法等方面也有一定创见。 1978年11月中国数学会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标志着中国数学的复苏。 1978年恢复全国数学竞赛。 1985年中国开始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数学竞赛。 1981年陈景润等数学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励。 1983年国家首批授于18名中青年学者以博士学位,其中数学工作者占2/3。 1986年中国第一次派代表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加入国际数学联合会,吴文俊应邀作了关于中国古代数学史的45分钟演讲。近十几年来数学研究硕果累累,发表论文专著的数量成倍增长,质量不断上升。 1985年庆祝中国数学会成立50周年年会上,已确定中国数学发展的长远目标。代表们立志要不懈地努力,争取使中国在世界上早日成为新的数学大国。 二、60年来,数学家们的发现与发明 (1)华罗庚(1910~1985)--数论与函数论 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金坛,1985 年6月12日卒于日本东京。 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 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授工作并取得 突出成就。40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 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此结果在数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G.H.哈 代与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至今仍是最佳纪录。 在代数方面,证明了历史长久遗留的一维射影几何的基本定理;给出了体的正规子体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这个结果的一个简单而直接的证明,被称为嘉当-布饶尔-华定理。其专著《堆垒素数论》系统地总结、发展与改进了哈代与李特尔伍德圆法、维诺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计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发表40余年来其主要结果仍居世界领先地位,先后被译为俄、匈、日、德、英文出版,成为20世纪经典数论著作之一。其专著《多个复变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以精密的分析和矩阵技巧,结合群表示论,具体给出了典型域的完整正交系,从而给出了柯西与泊松核的表达式。这项工作在调和分析、复分析、微分方程等研究中有着广泛深入的影响,曾获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的研制,曾出版《统筹方法平话》、《优选学》等多部著作并在中国推广应用。与王元教授合作在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方面获重要成果,被称为“华-王方法”。在发展数学教育和科学普及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研究论文200多篇,并有专著和科普性著作数十。 (2)陈景润(1933—1996)--哥德巴赫猜想 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1996年3月19日,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因病住院,经抢救无效逝世,享年62岁。 主要从事解析数论方面的研究,并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国际领先的成

新中国材料训练题

新中国材料解析训练题 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1949年底国营工业在全国工业中的比例 (二)1949年全国私营工商业在全国工商业中的比例 (三)另外,国营经济还包括全国铁路、大部分现代交通运输业和绝大部分银行。 ————《中国近代现代史》材料二建国之初,战争还在进行,军费开支庞大;国家还要供应900万脱产的军政公教人员和救济数百万城市失业者及4000万农村灾民;重点企业和庞大,不得不多发纸币,这就是势必刺激物价上涨。这时投资本家乘机兴风作浪,一方面拒绝使用人民币,从事金银特别是银元投机买卖;另一方面大量囤积居奇,导致物价上涨,上海的粮食,棉纱等产品有时每天以20%-30%的幅度猛涨。物价的疯涨导致人民生活迅速恶化,人心浮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纲》材料三中央人民政府首先以发布了取缔金、银外币投机,禁止金银外币自由流通的命令,并自6月10日先查封了上海“证券大楼”,各地的公开和地下的首要分子,同时紧缩通货和银根,并从全国各地调一丐行动,低价抛售,这物价迅速回落,导致大批投机资本家破产,接着,中央人民政府发行折实公债(群众用实物购买),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包括严格控制粮食征调、统一收支、统一现金管理等)。至1950年5月,物趋于稳定。以后又裁减军队、精简机构、节约开支。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纲》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建国初期出现严峻经济形势的原因。 2、人民政府为什么能够控制物价,使经济形势趋于稳定? 3、结合材料及史实说明人民政府这次平抑物价行动的主要特点及实质。 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土改的几组高枝材料:1952年对山西49村农民调查,有10780亩土地被出卖;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农村的调查,有12.5%的农户出租土地;1952年对山西忻县的调查,在被调查的2486户农民中,放高利贷的有20户。 ————《中国近代现代历史讲座》教学参考书 材料二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中指出;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要在现在基础上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两个问题(1)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主要是牲畜、农具、肥料、种了等困难。(2)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如水灾、旱灾、虫灾等。…..用什么办法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这些困难呢?当然,国家要大力帮助…..另一条道路是新道路,是领导农民组织起来,靠大家互相合作的力量……. 材料三 1951年9月全国第一次互相合作会议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想合作的决议(草案)》,指出….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的蔻互助的积极性。1953年到1955年,农业互相合作组织继续稳定发展。这时期建立起来的合作社,80%以上增收,15%持平,5%减产减收。 材料四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一部分干部滋长了急于求成的情绪,在合作社的发展上盲目求多求快,强

新中国60年的辉煌历程与启示

新中国60年的辉煌历程与启示 1949年10月1日,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毛主席站在雄伟的天安门城楼上,在隆隆的礼炮声中,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从夏朝到清朝,从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到今天,我们迎来了建国六十周年的欢庆的日子!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日子,这也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日子,这更是一个让我们回首历史、展望未来的日子! 中国是有一个凝聚力的国家,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尤其是2008年汶川的大地震,震动了全世界,震动他们的,不只是地震,更多的是对中国伟大的凝聚力的敬仰与尊重,在仅仅一天的时间里,大批志愿者和国家领导人奔赴现场,献血车前排起了“长龙”,各界人士的捐款达到百万元,一个又一个的感人的故事与人物,向世界证明了:中国是强大的,中国是坚不可摧的!正因为这种凝聚力,六十年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刘长春一人参加奥运会,到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2000年悉尼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收获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奖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绩,2004年雅典,中国军团更是将金牌总数扩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到今天,奥运大幕在中华大地上拉开,我们成为奥运的主人!51枚金牌,稳居金牌榜第一位,更是我们实力的见证;从不敢有上天的想法,到“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神舟七号的太空漫步;从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到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这一切都在说明,中国正在逐渐走向强大,中国将成为最强大、最坚不可摧的国家! 60年中,我们走过弯路、绕过远路,有过“大跃进”的急于求成,有过“十年内乱”的惨痛教训,但最终我们党依靠自己的力量,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勇敢地纠正错误,郑重地总结教训,在实践中摸索出正确的航线。60年的艰辛奋斗,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展现了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一步步走向成熟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看,新中国60年风雨兼程所铸就的辉煌,不仅反映在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成就”,更体现为凝聚着亿万人民心血和智慧的“精神结晶”——我们用几代人的艰辛探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一条通往民族复兴的伟大道路,它将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强国富民的现代化梦想,演化为现实的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也让一个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古老国度,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这是新中国60年最伟大的成就。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只以一个时段的失误,去否定60年的发展,或渲染探索中的错误,无疑是割裂历史、片面孤立的形而上学,没有看到我们党和国家发展的主流。这样的观点,既无助于我们全面客观地把握已经过去的60年,从而汲取历史的智慧和力量;也无益于我们在新的时代机遇中凝聚共识,从而更好地走向未来。 新中国60年的辉煌历程,是一段上下探索、自我革新的历史。既看到成就的辉煌,也看到探索的艰辛,才能真正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来之不易,

简述中国数学发展史

中国数学发展史 【摘要】数学发展史就是数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历程。人们的思想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数学中的很多思想也是人类不断发展的体现。该论文就围绕中国数学的发展历程和思想进行了简单的概括和论述。介绍了从古至今中国数学的发展历程,讲述了中国数学思想的特点及中国数学对世界的影响以及中外数学文化的交流影响,总结了从数学发展史中得到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数学;数学发展史;数学思想 一、中国数学的发展历程 1.1中国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据《易·系辞》记载:“伏羲作结绳”,“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其中有十进制制的记数法,出现最大的数字为三万。这是位值制的最早使用。算筹是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这种方法称为筹算。筹算在春秋时代已很普遍。 在几何学方面《史记·夏本记》中说夏禹治水时已使用了规、矩、准、绳等作图和测量工具,并早已发现“勾三股四弦五”这个勾股定理﹝西方称勾股定理﹞的特例。在公元前2500年,我国已有圆、方、平、直的概念。对几何工具也有深刻认识。 算术四则运算在春秋时期已经确立,乘法运算已广为流行。“九九表”一直流行了约1600年。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促进了数学的发展,一些学派还总结和概括出与数学有关的许多抽象概念。著名的有《墨经》中关于某些几何名词的定义和命题。《庄子》中则强调抽象的数学思想。其中几何概念的定义、极限思想和其它数学命题是相当可贵的数学思想。此外,讲述阴阳八卦,预言吉凶的《易经》已有了组合数学的萌芽,并反映出二进制的思想。 1.2 中国数学体系的形成与奠基 这一时期包括从秦汉、魏晋、南北朝,共400年间的数学发展历史。秦汉是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时期。在这一时期,数学知识系统化、理论化,数学方面的专书陆续出现。 现传中国历史最早的数学专著是1984年在湖北江陵张家山出土的成书于西汉初的汉简《算数书》。 西汉末年﹝公元前一世纪﹞编纂的《周髀算经》,尽管是谈论盖天说宇宙论的天文学著作,但包含许多数学内容,在数学方面主要有两项成就:(1)分数、等差数列、勾股定理于测量术;(2)测太阳高、远的陈子测日法,为后来重差术(勾股测量法)的先驱。此外,还有比例知识。 《九章算术》是一部经几代人整理、删减补充和修订而成的古代数学经典著作,约成书于东汉初年。全书编排方法是:先举出例子,然后给出答案,通过对一类问题解法的考察和研究,最后给出“术”。它的成书标志着我国传统数学理论体系——初等数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比欧洲早了1400多年。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事记

新中国成立以来十件大事 1、抗美援朝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随即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公然出兵干涉,并将战火烧到了中国鸭绿江边。为援助朝鲜,保卫祖国的安全,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1953年7月,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从此抗美援朝胜利结束。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中国。10月25日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2、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 1964年10月16日,在人迹罕见的罗布泊,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在中国西部地区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两弹”爆炸成功标志着我国的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中国发射首枚人造卫星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的发射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卫星轨道的近地点高度是436KM,远地点高度为2384km。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的平面夹角为68.5°,绕地球一圈需要114min。卫星质量为173kg,用20.009MHz的频率播放“东方红”乐曲。

4、唐山大地震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中国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东经118.2°,北纬39.6°)发生了强度里氏7.8级(矩震级7.5级)地震,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2千米,地震持续约23秒。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164851人重伤,位列20世纪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数第二,仅次于海原地震。 5、改革开放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1992年南方谈话发布中国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6、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中国政府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7、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部长级

超详细的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

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巩固时期:1949—1953年 1.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2.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通过《共同纲领》。 3.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在筹建新中国之时,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新中国成立前夕,成立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新中国成立前夕,空军成立;在建国的第一年里(1949.10—1950.10)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4.1950年10月—1953年7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司令员:彭德怀。 5.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 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6.1950—1952年底: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 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农村生产力大大解放,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7.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二、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3—1956年 1.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 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 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公私合营,实行赎买政 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写入宪法,成为我国的基本制度 4.1954年4—7月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关于解决朝鲜问题和印 度支那问题的国际会议。 5.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 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6.1955年: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 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掀起高潮。 7.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 1.1956年:中共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使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崭新的局 面。 2.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分析我国形势新变化)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 端。 3.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开始组建战略导 弹部队” 4.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大跃 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这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5.1959年:大庆油田建成,石油自给。 6.1959—1961:中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7.20世纪60年代初:西藏地区完成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翻身当家

新中国第一次高考数学卷

1952年试题 数学试题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 注意:第一部分共二十题,均答在题纸上,每题的中间印着一道横线,将正确的答案就填写在横线上. 例题:若2x-1=x+3,则x= 4 .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4,所以在横线上填写4. 1.分解因式:x4-y4= . 2.若log102x=2log10x,问x= . 5. 6.两个圆的半径都是4寸,并且一个圆通过另一圆的圆心,则这两个圆的公共弦之长是寸. 7.三角形△ABC的面积是60平方寸,M是AB的中点,N是AC的中点,则△AMN 的面积是平方寸. 8.正十边形的一内角是度. 9.祖冲之的圆周率π= . 10.球的面积等于大圆面积的倍.

11.直圆锥之底之半径为3尺,斜高为5尺,则其体积为立方尺. 12.正多面体有种,其名称为 . 14.方程式tan2x=1的通解为x= . 15.太阳仰角为30°时塔影长5丈,求塔高= . 16.三角形△ABC之b边为3寸,c边为4寸,A角为30°,则△ABC的面积为平方寸. 17.已知一直线经过点(2,-3),其斜率为-1,则此直线之方程式 为 . 18.若原点在一圆上,而此圆的圆心为点(3,4),则此圆的方程式 为 . 19.原点至3x+4y+1=0之距离= . 20.抛物线y2-8x+6y+17=0之顶点之坐标为 . 第二部分 注意:第二部分共四题,均答在后面白纸上. 1.解方程式x4+5x3-7x2-8x-12=0. 2.△ABC中,∠A的外分角线与此三角形的外接圆相交于D,求证:BD=CD. 3.设三角形的边长为a=4,b=5,c=6,其对角依次为A,B,C.(1)求cosC.(2)求sinC,sinB,sinA.(3)问A,B,C三个角各为锐角或钝角? 4.一椭圆通过(2,3)及(-1,4)两点,中心为原点,长短轴重合于坐标轴,试求其长短轴及焦点.

新中国60周年成就演讲稿

新中国60周年成就演讲稿 我们在星光灿烂下倾听时代的钟声,我们在漫漫长夜中等待黎明的曙光,多少次,我们心潮难平,多少次,我们辗转难眠,多少次,我们都是为了这不同寻常的一天——祖国母亲五十年华诞! 仰望长空,历史的星光依然闪烁!我们的中国古老而伟大,我们的中国壮丽而永生!蔡伦纸上书写着她的智慧,指南针上旋转着她的方向,刀光剑影下她一次次回归和平,精神劫难中又一次次积薪自焚,重获新生。为了祖国的成长,无数人前仆后继,呕心沥血,为了祖国的富强又有多少人燃尽了自己的生命和青春!即使在那封建主义的绞杀下,即使在那帝国主义的炮火中,中国人依然用自己的脊梁挺起了中华古老的长城。五十年前的十月一日,我们的祖国振翅一飞,再度冲上云霄,向全世界发出了最为雄健豪壮的声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巨人的呐喊,震荡环宇,

让群山响应,大海回波! 从那以后,一代新的天之骄子站立起来,他们用自己的灵魂之火温暖了祖国一度冰冷的身躯,用青春的热血点燃了祖国曾经暗淡的灵魂,用激越的歌声纺织了祖国的一身彩霞。 置身历史,我们溶于其中,分享着那过去的兴奋与悲痛;放眼未来,我们会发现,面前的道路更遥远更艰难。新的学习生活已经开始,实验中学又迎来它的又一批骄子,让我们在新世纪到来之际把科学、理性、民主,进步作为自己的伟大目标,让我们用高尚的品德,优异的成绩献给祖国。迎接澳门,将中华儿女的豪气与龙的传人的胆魄融于自己青春,献出自己的智慧和爱,让我们在五星红旗下庄严宣誓:我们将努力奋斗,为了美丽的祖国我们将竭尽全力,为了祖国美丽的永生!闪光的足迹60年,光辉岁月弹指挥间,60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2009年,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她的60岁生日。

新中国成立60年人才工作综述:凝聚富民强国的八方英才

新中国成立60年人才工作综述:凝聚富民强国的八方英才 2009年09月28日16:11:26 来源:新华网 凝聚富民强国的八方英才——新中国成立60年来人才工作综述 新华网北京9月28日电(记者谭浩)从“任人唯贤”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到“科学的人才观”,从“党管干部”到“党管人才”……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新中国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程-- 这60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举世公认辉煌成就的60年,也是人才工作蓬勃发展、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的60年。 60年来,党和国家爱才、识才、用才、聚才,造就了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谱写出“两弹一星”、杂交水稻、三峡工程、载人航天等一曲曲恢弘乐章。 党的人才观在实践中逐步成熟,人才政策紧扣时代发展日趋丰富--新中国成立60年来人才工作不断创新发展 1949年9月19日,全国政协会议召开之前,毛泽东邀请国民党起义将领程潜、民主人士张元济等一同游览天坛,谈笑风生的共产党领袖,通过这种方式告诉世人-- 初生的新中国政权,欢迎愿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的各类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培养和吸引大批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人才投身祖国建设,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广泛的人才支持。 当年年底,中共中央下发《关于保护与争取技术人员的指示》,中央政府对旧有的200多万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安排了适当的工作和职位。为了适应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国家还制定从工人、农民骨干中培养亟需人才和关于军队转业干部、留学生回国和派遣留学人员等一系列人才政策措施。 党的人才政策极大激发了人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工人、农民比学成才,神州大地迅速涌现出王崇伦、孟泰等22.3万余名劳动模范,成为新中国建设骨干人才。从1949年到1966年,共有近87万军队干部转业地方工作。大批转业干部成为新中国各条战线上的管理者。 上世纪50年代,国家派出1.6万名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到苏联和东欧国家留学、进修、培训实习,培养出一批批优秀学子,成为我国党政军领导干部、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和科学技术领域领军人物。从1950年开始,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实行统筹分配,保证国家重点建设。围绕“一五”计划和其他重大工程,全国的专门技术人才不断被统一调配到建设一线,第一汽车制造厂、大庆油田、人民大会堂等一批国家重大项目建设成功,成为新中国的骄傲;“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更是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60年的风雨砥砺,新中国无法忘却那一个令人难忘的“科学的春天”--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奏响了改革开放的先声。

新中国60年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新中国60年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继续教育学院党总支讨论稿) [摘要]巨大成就:成立头29年,在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迈进的同时,成立后31年,通过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由此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综合国力的增强使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加强,国际影响日益显著。 根本原因: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的根本原则,探索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保持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执掌全国政权的60年,是社会主义制度成功建立并不断巩固和发展的60年,是党和人民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团结奋斗的60年。全面认识60年来党和人民走过的道路,科学总结和运用获得伟大成就的主要经验,能够启迪我们更加自觉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新的胜利。 一、新中国60年的主要成就 (一)新中国从落后农业国起步,达到比较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并逐步成为发展中的经济大国。从1949年到1978年,中国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逐步改变了历史遗留下来的技术落后、畸形发展的工业状况,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布局走向合理的格局,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大增加,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较好的物质技术基础。先后成功爆炸了原子弹、氢弹,发射了人造卫星,奠定了我国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和作为世界大国地位的基础。同时,中国石油全部自给,电子工业、石油化工等一批新兴工业建设起来,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成十倍、上百倍地增长。与此同时,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粮食棉花等各类农产品成倍增产。农业机械化有了初步基础。 成立后31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1978年国民生产总值中国处于世界第10位,2008年提升到第3位,中国从位居全世界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行列,逐步向世界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迈进。30年来最突出的变化是解决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短缺经济商品和服务,实现由短缺向总体基本平衡或略有结余的重大转变,工农业产品长时期内稳定地增产高产,满足了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二)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围绕着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党中央从对外开放总方针出发,从80年代中期起为入世进行了长达15年的谈判,

浅析中国数学发展史

浅析中国数学发展史 摘要:数学发展史就是数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历程。人们的思想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数学中的很多思想也是人类不断发展的体现。本文围绕中国数学的发展历程和思想进行了简单的概括和论述。介绍了从古至今中国数学的发展历程,讲述了中国数学思想的特点及中国数学对世界的影响以及中外数学文化的交流影响,总结了从数学发展史中得到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数学史、数学思想、数学历史 一、中国古代数学 数学在中国历史久矣。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一些是记录数字的文字,包括从一至十,以及百、千、万,最大的数字为三万;司马迁的史记提到大禹治水使用了规、矩、准、绳等作图和测量工具,而且知道“勾三股四弦五”;据说《易经》还包含组合数学与二进制思想。2002年在湖南发掘的秦代古墓中,考古人员发现了距今大约2200多年的九九乘法表,与现代小学生使用的乘法口诀“小九九”十分相似。 算筹是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它在春秋时期已经很普遍;使用算筹进行计算称为筹算。中国古代数学的最大特点是建立在筹算基础之上,这与西方及阿拉伯数学是明显不同的。 大约在3000年以前中国已经知道自然数的四则运算,这些运算只是一些结果,被保存在古代的文字和典籍中。乘除的运算规则在后来的"孙子算经"(公元三世纪)内有了详细的记载。中国古代是用筹来计数的,在我们古代人民的计数中,己利用了和我们现在相同的位率,用筹记数的方法是以纵的筹表示单位数、百位数、万位数等;用横的筹表示十位数、千位数等,在运算过程中也很明显的表现出来。"孙子算经"用十六字来表明它,"一从十横,百立千僵,千十相望,万百相当。"和其他古代国家一样,乘法表的产生在中国也很早。乘法表中国古代叫九九,估计在2500年以前中国已有这个表,在那个时候人们便以九九来代表数学。现在我们还能看到汉代遗留下来的木简(公元前一世纪)上面写有九九的乘法口诀。 现有的史料指出,中国古代数学书"九章算术"(约公元一世纪前后)的分数运算法则是世界上最早的文献,"九章算术"的分数四则运算和现在我们所用的几乎完全一样。 中国数学发展繁荣时期大约在西汉末期至隋朝中叶。这是中国数学理论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个高峰的标志就是数学专著<九章算术>的诞生。至少有1800年的《九章算术》,其作者是谁?由谁编纂?至今无从考证。史学家们只知道,它是中国秦汉时期一二百年的数学知识结晶,到公元1世纪时开始流传使用。中国数学的全盛时期是隋中叶至元后期。在

新中国科技发展大事件.doc

----新中国科技发展大事件 1、制定新中国第一个长期科技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1956年1月,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随后,国务院制订了新中国第一个长期科技发展规划——《1956至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规划》从13个方面提出了57项重大科学技术任务、616个中心问题,从中进一步综合提出了12个重点任务,对全国科研工作的体制、现有人才的使用方针、培养干部的大体计划和分配比例、科学研究机构设置的原则等作了一般性的规定。《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对中国整个计划经济时代乃至后来的科学技术发展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中国第一座原子反应堆 1958年8月30日,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回旋加速器开始运转。 3、“两弹一星”研制成功 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了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中国成功地爆炸了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氢弹。1970年4月24日,中国又成功地把一颗名为“东方红”的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中国“两弹一星”计划的实现,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4、新中国第一辆轿车出厂 1958年5月21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中南海观看一汽试制的第一辆东风牌 轿车 5、中国成功试制新型喷气式飞机月,中国自行试制的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飞机飞上蓝天。同时,歼5的试飞成功,更让中

国成了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成批生产喷气式飞机的国家之一,从而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歼击机的历史。 6、首次人工合成胰岛素 1965年8月3日,我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合成的胰岛素变成结晶方面,中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7、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袁隆平领军的中国科学家就一直潜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勇于创新,成功研究培育出“两系杂交水稻”、“三系杂交水稻”和“超级杂交稻”,并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发展的技术路线,培育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累计达60多亿亩,增产粮食6000多亿公斤。袁隆平领军培育出的杂交水稻,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大成就,是水稻育种史上继矮化育种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育种突破,为解决中国和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 8、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建成使用 中央于1958年年中作出中国也要研制核潜艇的决定。1970年7月30日,我国第一座潜艇核动力装置陆上模式堆达到满功率,1971年8月,核潜艇建成并开始试航,1974年8月交付海军正式使用,从而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9、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0、成功发现并开发大庆油田 1959年9月,成功发现并开发大庆油田,证实了我国学者提出的“陆相地层生油”理论。 11、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

2019新中国60年光辉历程篇章征文 范文

新中国60年光辉历程篇章征文 2006年5月,三峡大坝全线建成,这是三峡大坝全景(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为全面展示新中国60年来的辉煌成就,新华社从7日起根据国家统计局连续发布的新中国60周年系列报告,开设“数据见证60年辉煌”专栏,以统计数据梳理、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社会、人民生活、科技教育等方方面面取得的伟大进步。 经济总量实际增加77倍,城乡居民储蓄增加2.5万倍,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翻番,贫困发生率降至1.6%,文盲率降至6.67%…… 国家统计局7日发布新中国60周年系列报告首篇。一连串的数据见证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旧中国满目疮痍的废墟上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gdp年均增长8.1%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中等偏下收

入国家. 图表:2008年我国民族地区gdp总量突破3万亿元。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国经济核心指标。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1952年至2008年,扣除价格因素,我国gdp以年均8.1%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增加77倍,位次跃升至世界第3位。 折合成美元,我国2008年gdp为3.86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7.2%、日本的78.6%。当年人均国民总收入已达2770美元,按世界银行标准,我国已经由长期以来的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 城乡居民储蓄增加2.5万倍人民生活由贫困迈上总体小康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惠及人民群众。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挣扎在贫困线上,到1978年仍处在温饱不足状态,2000年总体上实现了小康。 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不足10

60年来初中数学教材编写的历史沿革与启示——以人教版为例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60年来初中数学教材编写的历史沿革与启示——以人教版为 例 作者:杨慧娟, 裴昌根, YANG Hui-juan, PEI Chang-gen 作者单位:杨慧娟,YANG Hui-juan(青岛大学师范学院数学系,山东青岛266071;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重庆400715), 裴昌根,PEI Chang-gen(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重庆,400715)刊名: 数学教育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年,卷(期):2011,20(2) 参考文献(9条) 1.李润泉;陈宏伯;蔡上鹤中小学数学教材五十年 2008 2.曾天山教材论 1997 3.李善良论中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期刊论文]-数学教育学报 2007(01) 4.田载今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简介 2004(06) 5.杨慧娟数学教育价值的重新审视--姜伯驹先生谈数学课程改革[期刊论文]-数学教育学报 2010(04) 6.郑毓信数学课程改革与教材编写-简论教材编写的恰当定位 2003(10) 7.曲铁华;于桂霞中国近代中小学教材改革[期刊论文]-教育研究 2006(04) 8.曹飞羽;李润泉四十年来小学数学通用教材的改革 1989(10) 9.魏佳清末小学数学教科书编写:史实与借鉴[期刊论文]-课程·教材·教法 2009(11) 引证文献(3条) 1.陈铤以苏教版教材为载体,论高中数学的理论研究[期刊论文]-数字化用户 2013(24) 2.赖弋新.杨慧娟.朱黎生新中国成立以来高中数学教科书的历史沿革与启示[期刊论文]-数学教育学报 2013(2) 3.杨慧娟.刘云.孟梦高中数学新教科书中“拓展性课程资源”使用情况调查研究[期刊论文]-数学教育学报 2013(5)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2816218172.html,/Periodical_sxjyxb201102004.aspx

新中国科技发展大事件

----新中国科技发展大事件 1、制定新中国第一个长期科技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1956年1月,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随后,国务院制订了新中国第一个长期科技发展规划——《1956至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规划》从13个方面提出了57项重大科学技术任务、616个中心问题,从中进一步综合提出了12个重点任务,对全国科研工作的体制、现有人才的使用方针、培养干部的大体计划和分配比例、科学研究机构设置的原则等作了一般性的规定。《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对中国整个计划经济时代乃至后来的科学技术发展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中国第一座原子反应堆 1958年8月30日,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回旋加速器开始运转。 3、“两弹一星”研制成功 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了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中国成功地爆炸了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氢弹。1970年4月24日,中国又成功地把一颗名为“东方红”的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中国“两弹一星”计划的实现,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4、新中国第一辆轿车出厂 1958年5月21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中南海观看一汽试制的第一辆东风牌 轿车 5、中国成功试制新型喷气式飞机月,中国自行试制的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飞机飞上蓝天。同时,歼5的试飞成功,更让中

国成了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成批生产喷气式飞机的国家之一,从而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歼击机的历史。 6、首次人工合成胰岛素?1965年8月3日,我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合成的胰岛素变成结晶方面,中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7、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袁隆平领军的中国科学家就一直潜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勇于创新,成功研究培育出“两系杂交水稻”、“三系杂交水稻”和“超级杂交稻”,并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发展的技术路线,培育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累计达60多亿亩,增产粮食6000多亿公斤。袁隆平领军培育出的杂交水稻,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大成就,是水稻育种史上继矮化育种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育种突破,为解决中国和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 8、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建成使用 中央于1958年年中作出中国也要研制核潜艇的决定。1970年7月30日,我国第一座潜艇核动力装置陆上模式堆达到满功率,1971年8月,核潜艇建成并开始试航,1974年8月交付海军正式使用,从而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9、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0、成功发现并开发大庆油田 1959年9月,成功发现并开发大庆油田,证实了我国学者提出的“陆相地层生油”理论。 11、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 1978年3月18日至31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这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邓小平同志在大会上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

新中国60年的发展成就

新中国60年的发展成就 一、回首看历史 解放前夕,旧中国的经济已处于崩溃边缘,连年战争留下满目疮痍,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市场萧条,物价飞涨,失业现象严重,广大劳动人民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 1949年,中国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当时大部分人的生活仍维持在最低的生存水平上。面对这样的局面,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生产,稳定物价,安排就业,以安定人民生活。广大人民以主人翁的精神和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去,为新中国的发展奠定了最初的物质基础。这在发展生产稳定民心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人们对救民于水火的共产党充满了热爱和感激,对自己当家做主充满了自豪和热情。“一五”时期被称为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建设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但是,由于已知的诸多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们没有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扎扎实实的经济建设中去,人民生活几起几落,在温饱线上徘徊20年之久。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不会忘记,人民生活虽有改善,由于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市场供应匮乏,消费品供应不足,绝大多数商品都需要凭票证购买。正是在这个时期,整个世界经济突飞猛进,相比之下,中国经济以及人民生活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35倍 如今,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改革开放已30年,我省也同全国一样,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跨越和大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主体分配向个人倾斜,使城镇居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到2008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829.45元,是改革开放以来最高水平,与1981年相比,增长了35倍,26年间平均增速14.1%。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不断增加的,经历了“快速增长、高速增长、平稳增长”的过程,收入渠道实现多元化。 一是工资性收入仍是可支配收入主要来源,非工资性收入明显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虽然不断下降,但仍占60%以上,是家庭总收入的主要来源。2008年达到8677.27元,比1981年增加了8313.56元,增长了23倍。非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2008年达到36.2%。工资性收入和非工资性收入增长及比例变化可划分以下几个阶段: 非工资性收入发展时期。1981年至1985年,由于经济体制尚处在起步阶段,城镇居民非工资性收入减少,收入仍以工资为主,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一直保持在90%—94%之间,变化甚微。随着其他收入渠道的拓展,家庭收入的多元化渐渐表现出来,非工资性收入比重逐年上升。

新中国60周年科技发展巨变感想心得

---------------------------------------------------------------范文最新推荐------------------------------------------------------ 新中国60周年科技发展巨变感想心得 科技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打地基、铺好路,科技部的任务就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正在接受共和国部长访谈的科技部部长**面带微笑,随手端起身边的咖啡。 “这种支撑和引领包括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科技无处不在。比如这杯咖啡,是海南产的咖啡豆经过科学研究、测试,最终烧制出来的具有蓝山风味的咖啡,就是我们自主创新的成果。” “走出危机,需要依靠科技引领” “纵观人类历史,每次经济危机都促进了科技革命,每次人们走出经济危机,都是依靠科技引领。”**说。 “金融危机中,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反思,反思的结果就是转型。各国都意识到,经济转型的供给来源于科学技术,来源于科技的突破。”**表示,对于我国而言,要从容面对经济危机,走出低谷,需要在新能源、生物技术、信息领域和先进制造领域重点做好科技支撑,争取突破。 “百姓身边的科技,是衣食住行” 科技服务经济,科技同样惠及民生。 **在向爱弹钢琴的女儿解释科技到底能为普通人的生活带来什么时,他这样说:“学钢琴需要使用节奏器,原始的节奏器功能单一,只能 1 / 14

起到合拍的效果;而现在的微电脑控制节拍器具有录音、调音等功能,更有助于学习和使用。” “这都是科技带来的。百姓身边的科技,是衣食住行。”以“食”为例,中国用占世界8%的耕地,养活25%左右的人口,同时还能给其他国家以支持,没有科技的支撑是不可想象的。 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的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中,科技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卫星遥感、无人驾驶飞机、北斗导航定位、网络通信等一批先进技术手段,在灾区道路不通、气候恶劣的情况下,为及时了解灾情,果断决策,有效救灾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科学精神激励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人才” “1964年10月16日,我正在理发馆剪头发,听到单管收音机中传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消息。当时我对原子弹还没有深入认识,只知道不得了,有了原子弹就没人敢欺负我们国家了。”**深情地回忆当时的情景,“对科学的憧憬和为科学发展贡献力量的朦胧理想,正是从那时树立了起来。” 从“两弹一星”成功带来的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到科教兴国战略对科技人才培养、全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重视,再到建设科技创新型国家理念的深入人心,**认为,科学精神激励和造就了一代代人才。 “老一代科学家留下了默默奉献的精神,留下了勇于牺牲的勇气,留下了把知识和命运结合在一起的文化。”**说,多年所积累的精神财富和人才资源正是国家核心竞争力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