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炉的水质要求要点

合集下载

锅炉用水水质标准

锅炉用水水质标准

锅炉用水水质标准锅炉用水水质标准是指用于工业锅炉的水质要求,它直接关系到锅炉的安全运行和使用寿命。

合格的锅炉用水水质标准能够有效预防锅炉结垢、腐蚀、泄漏等问题,保证锅炉的高效、稳定运行。

因此,严格遵守锅炉用水水质标准,对于保障生产安全、节约能源、延长设备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锅炉用水水质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pH值,pH值是衡量水溶液酸碱度的指标。

对于工业锅炉来说,水的pH值应保持在8.5-12之间,过低或过高的pH值都会对锅炉造成腐蚀和结垢的危害。

2. 溶解氧,水中的溶解氧含量直接影响金属材料的腐蚀情况。

在锅炉用水中,溶解氧含量一般要求控制在0.1mg/L以下,以减少金属材料的腐蚀速度。

3. 硬度,水中的硬度主要由钙、镁等金属离子组成,硬度过高容易导致结垢,影响热交换效果。

因此,锅炉用水的硬度一般要求控制在100mg/L以下。

4. 渣沉积物含量,锅炉用水中的渣沉积物含量过高会导致锅炉管道堵塞、热效率降低等问题。

因此,渣沉积物含量一般要求控制在25mg/L以下。

5. 硅酸盐含量,水中的硅酸盐含量过高容易导致管道结垢、影响热交换效果。

因此,硅酸盐含量一般要求控制在150mg/L以下。

综上所述,锅炉用水水质标准是确保锅炉安全、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

只有严格遵守水质标准,定期对水质进行监测和处理,才能有效预防锅炉结垢、腐蚀等问题,延长锅炉的使用寿命,保障生产安全。

因此,对于锅炉使用单位来说,建立健全的水质管理制度,加强对水质的监测和处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锅炉使用单位还应加强对锅炉操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水质管理的重视和处理能力,共同保障锅炉的安全、稳定运行。

锅炉进水水质标准

锅炉进水水质标准

锅炉进水水质标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的繁荣,锅炉的使用日益广泛,设计到各行各业的生产和生活。

在锅炉生产过程中,合适的水质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为了确保锅炉能正常运转,进水水质标准必须符合一定的要求。

本文将讨论锅炉进水的水质标准,介绍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1. pH值锅炉进水的pH值必须在6.5-9之间,否则会影响水和金属摩擦的化学反应,导致金属腐蚀或结垢。

2. 溶解固体量进水固体杂质的溶解度必须控制在1500ppm以下,否则会生成尺寸不规则的结垢,形成硬度沉积物,从而影响锅炉的正常运行。

3. 氧含量氧含量必须控制在每升37.5ppb以下,否则氧化物会与金属反应,导致腐蚀,并影响锅炉的寿命。

4. 硬度水的硬度是指水中含有的钙和镁离子的量,硬度越大,反应越快,生成的垢也会越多。

锅炉进水水质标准中硬度的控制为300ppm左右。

5. 温度进水温度不宜超过105℃,否则会加速腐蚀和结垢的生成,对锅炉造成损害。

二、影响锅炉进水水质的因素1. 水源地下水和河水等水源中均含有的离子浓度不同,因此水源的水质不同,对锅炉进水水质也会有不同的影响。

2. 进水管道进水管道从水源到锅炉的过程中包含许多环节,如输水压力、输水距离和管道材质等问题。

如果管道材质不好,或输水过程中放缓速度造成淤积和堵塞,也会影响水质。

3. 措施不当如缺乏足够的水处理,或处理方法不恰当所导致的水质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使用不洁净的水源或没有采用足够的预处理方法也会对水质产生不利影响。

三、解决方案1. 选择适当的水源在选择水源时,应选择水质好的水源,并在采集水样后进行检测,以保证水源的质量符合要求。

2. 优化进水管道可以通过输水压力控制,加装过滤器和水处理器等设备来保证管道的畅通和水的质量。

采取合适的管道材质和加强对管道的检测和维护也能有助于保障进水水质。

3. 加强水质控制对于进水中的各种离子,应采取合适方法加以控制和调整。

一些水稳定剂和硬度调节剂,可以对水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

锅炉水质标准

锅炉水质标准

锅炉水质标准锅炉水质是指锅炉内水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合理的锅炉水质是保证锅炉安全运行和延长锅炉使用寿命的重要条件之一。

因此,严格控制锅炉水质,符合相关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锅炉水质标准的相关内容。

根据国家标准《锅炉水质标准》(GB1576-2001),锅炉水质应符合以下要求:1. 总硬度,应小于0.03mol/L;2. PH值,应在10-12之间;3. 溶解氧,应小于0.1mg/L;4. 总碱度,应小于0.02mol/L;5. 游离氨,应小于20mg/L;6. 总铁,应小于0.2mg/L;7. 总硅酸盐,应小于120mg/L。

以上是国家标准中对于锅炉水质的基本要求,但在实际应用中,不同类型的锅炉、不同的工况要求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具体使用中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其次,我们来谈一谈锅炉水质标准的重要性。

首先,合格的锅炉水质可以有效地减少锅炉的腐蚀和垢积,延长锅炉的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

其次,合格的锅炉水质可以保证锅炉的热效率,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

最后,合格的锅炉水质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因此,对于锅炉水质的管理非常重要。

在日常使用中,需要定期对锅炉水质进行监测,一旦发现不符合标准的情况,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保证锅炉水质符合要求。

同时,对于新建锅炉和改造锅炉,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的水质标准,并严格执行。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保证锅炉水质符合标准,首先,加强对水质的监测,定期进行水质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其次,加强对水质处理设备的维护和管理,保证其正常运行;最后,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水质管理的重视和能力。

总之,锅炉水质标准是保证锅炉安全运行和延长使用寿命的重要条件,合格的锅炉水质可以有效地减少锅炉的腐蚀和垢积,提高能源利用率,保护环境。

因此,我们必须严格执行相关标准,加强对锅炉水质的管理和监测,确保锅炉水质符合要求,为锅炉的安全运行和节能降耗做出贡献。

锅炉的水质要求要点

锅炉的水质要求要点

锅炉的水质要求要点锅炉是一个用于将水加热成为蒸汽,并输出热量的设备。

在进行锅炉的设计、制造和运行时,水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锅炉的安全运行、能源消耗和使用寿命。

在本文档中,我们将介绍锅炉的水质要求要点。

锅炉的水质要求1. pH值pH值是衡量水质酸碱程度的指标,对于锅炉而言,水质的pH值应该介于7.0和12.0之间,通常应该维持在8.0-10.5的范围内。

如果水质的pH值过低或过高,都会对锅炉产生不良影响。

2. 溶解氧浓度溶解氧浓度是衡量水中含氧气的指标,对于锅炉而言,溶解氧浓度应该尽可能地降低,因为氧气会导致腐蚀和机械损坏。

一般来说,水质的溶解氧浓度应该低于0.1mg/L。

3. 总硬度锅炉水中的硬度主要来自于水中的钙、镁和铝等金属元素,硬度会对锅炉和锅炉管道产生不利影响,这是因为硬度会在锅炉内部形成水垢,降低热交换效率,增加燃料消耗。

一般锅炉的水质总硬度应该小于60mg/L。

4. 氯离子浓度氯离子是一种常见的阴离子,它会对锅炉产生腐蚀性影响。

因此,锅炉的水质中的氯离子浓度应该尽可能地降低,通常应该维持在低于50mg/L。

锅炉水质处理方法为了保持锅炉的安全运行和有效利用,需要对锅炉的水质进行处理。

处理水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化学处理化学处理是用化学反应来处理锅炉水质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去除水中的杂质、溶解氧和硅砂等物质。

化学处理通常包括表面活性剂、消泡剂、清洁剂、除垢剂等,不同的处理方法会根据不同的水质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2. 热处理热处理是一种将水加热至一定温度,并将溶解物质溶解出来的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清除水中的氧气、二氧化碳和有机物等。

通过热处理可以较好地保证锅炉的安全运行和使用寿命。

3. 离子交换离子交换是一种用于去除水中硬度离子的方法,工作原理是用一种具有离子选择性的树脂,通过交换作用去除水中的钙、镁等离子。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去除水垢,保证锅炉的热交换效率。

锅炉水质管理制度

锅炉水质管理制度

锅炉水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锅炉水质管理,保证锅炉水质符合标准,确保锅炉安全、经济、高效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特种设备锅炉(以下简称锅炉)的水质管理,包括锅炉原水、锅炉给水、锅炉排水、锅炉软化水、锅炉补给水等。

第三条锅炉水质管理应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节能减排、科学管理的原则。

第四条锅炉使用单位应建立健全锅炉水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加强培训,提高水质管理水平。

第二章水质要求第五条锅炉原水应符合国家有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原水水质不符合标准的,应进行处理直至符合标准。

第六条锅炉给水水质应符合下列要求:(一)硬度、碱度、PH值、溶解氧、悬浮物、氨氮等指标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二)水中不应含有腐蚀性物质、污染物质和有害物质;(三)水中微生物含量应符合国家有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第七条锅炉排水水质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环保部门的规定。

第八条锅炉软化水应满足下列要求:(一)硬度、碱度、PH值等指标应符合锅炉使用要求;(二)水中不应含有腐蚀性物质、污染物质和有害物质;(三)水中微生物含量应符合国家有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第九条锅炉补给水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水质应满足锅炉蒸发量、压力、温度等参数的要求;(二)水中不应含有腐蚀性物质、污染物质和有害物质;(三)水中微生物含量应符合国家有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第三章水质管理第十条锅炉使用单位应配备专职水处理人员,负责锅炉水质的日常管理和检测工作。

第十一条锅炉水处理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一)具备初中及以上学历;(二)经过专业培训并取得相应资格证书;(三)熟悉锅炉水处理设备、工艺及操作规程。

第十二条锅炉使用单位应定期对锅炉水质进行检测,并做好检测记录。

检测项目包括:(一)原水水质指标:硬度、碱度、PH值、氨氮、溶解氧、悬浮物等;(二)锅炉给水水质指标:硬度、碱度、PH值、溶解氧、悬浮物、微生物含量等;(三)锅炉排水水质指标:硬度、碱度、PH值、悬浮物、微生物含量等;(四)锅炉软化水水质指标:硬度、碱度、PH值等;(五)锅炉补给水水质指标:水质硬度、碱度、PH 值、微生物含量等。

[免费]锅炉对水质的要求

[免费]锅炉对水质的要求

锅炉对水质的要求额定蒸汽压力,MPa P≤1.0 1.0 < P≤1.6 1.6< P≤2.5补给水类型软化水除盐水软化水除盐水软化水除盐水给水浊度,FTU ≤5.0≤2.0≤5.0≤2.0≤5.0≤2.0硬度,mmol/L1)≤0.030pH(25℃) 7.0~9.5溶解氧,mg/L2)≤0.10≤0.10≤0.050含油量,mg/L ≤2.0总铁,mg/L ≤0.30≤0.30≤0.10≤0.30≤0.10电导率(25℃),μS/cm ————≤5.0×102——锅水全碱度(pH4.2) 3)mmol/L 无过热器 6.0~26.0 ≤10.0 6.0~24.0 ≤8.0 6.0~16.0 ≤6.0有过热器——≤14.0≤5.0≤12.0≤3.0酚酞碱度(pH8.3)mmol/L 无过热器 4.0~18.0 ≤6.0 4.0~16.0 ≤5.0 4.0~12.0 ≤4.0有过热器——≤10.0≤4.0≤8.0≤2.0pH(25℃) 10.0~12.0溶解固形物,mg/L4)无过热器≤4.0×103≤3.5×103≤3.0×103有过热器——≤3.0×103≤2.5×103磷酸根,mg/L5)—— 10.0~50.0 5.0~30.0 10.0~50.0 5.0~30.0亚硫酸根,mg/L6)—— 10.0~50.0 10.0~30.0相对碱度7) <0.201)硬度mmol/L为一价基本单元物质的量浓度(1/2Ca2+、l/2Mg2+),下同。

2)额定蒸发量大于等于6t/h的锅炉,给水应当除氧。

额定蒸发量小于6t/h的锅炉如果发现局部氧腐蚀,也应当采取除氧措施。

对于供汽轮机用汽的锅炉给水含氧量应该小于等于0.05mg/L。

3)碱度mmol/L为一价基本单元物质的量浓度,下同。

对蒸汽质量要求不高,并且不带过热器的锅炉,锅水碱度上限值可适当放宽,但放宽后锅水的pH值不得超过上限。

锅炉用水标准

锅炉用水标准

锅炉用水标准
锅炉用水是指用于供热锅炉系统的水,其质量直接关系到锅炉
运行的安全性和效率。

因此,制定和执行锅炉用水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就锅炉用水标准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和分析。

首先,锅炉用水标准应包括水质要求和水处理方法两个方面。

对于水质要求,首先应保证水中无杂质和有害物质,如铁、铜、氧、二氧化碳等。

其次,水中的硬度和碱度也需要符合规定的范围,以
防止在锅炉内部产生水垢和腐蚀。

对于水处理方法,应根据水质情
况选择合适的处理工艺,如软化、膜分离、离子交换等,以保证供
给锅炉的水质符合标准要求。

其次,锅炉用水标准还应包括水质监测和控制方法。

水质监测
是指定期对供给锅炉的水进行化验分析,以确定水质是否符合标准
要求。

水质控制是指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调整水处理
工艺、更换处理设备等,以保证水质符合标准要求。

另外,锅炉用水标准还应包括水质管理和应急处理措施。

水质
管理是指建立健全的水质管理制度,包括责任部门、管理程序、记
录和档案等,以保证水质长期稳定。

应急处理措施是指在水质突然
变坏或出现异常情况时,能够迅速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证锅炉安全运行。

总之,锅炉用水标准是保证锅炉安全运行和提高能效的重要保障。

只有严格执行锅炉用水标准,才能有效预防因水质问题而引起的锅炉事故,保证供热系统的正常运行。

因此,各相关部门和企业应高度重视锅炉用水标准的制定和执行,以保证供热系统的安全、稳定和高效运行。

锅炉水质处理要点

锅炉水质处理要点

锅炉水质处理一、锅炉用水基本知识:(一)天然水的种类天然水主要有三种:雨水、地表水、地下水1、雨水:在降雨过程中吸收氧、氮、二氧化碳、尘埃等。

雨水由于是水蒸汽凝结而成,故含盐量低,但雨水收集困难,不宜作锅炉用水。

2、地表水:江、河、湖、海洋中的水。

地表水的来源,主要是雨水、雪水、泉水、地表水含有大量泥沙、腐殖质、矿物盐等,地表水可做锅炉用水。

3、地下水:地表水渗入地下的水。

地下水含泥沙等杂质很少,水清澈,透明度高,但地下水穿过地下岩石时,溶解了大量的矿物盐,水的硬度高,锅炉用水主要是地下水。

(二)天然水中的杂质及危害天然水中的杂质主要分三类:悬浮物、胶体物、溶解物。

1、悬浮物(1)组成:极细的泥沙、动植物尸体腐烂物等杂质,这些杂质悬浮在水中,使水变混浊,存放后大部分悬浮物可沉降在水底。

(2)危害:易在水处理交换器内沉淀,污染离子交换树脂。

在锅炉中易沉积在锅内底部形成沉积物,影响锅炉的传热、增加排污量,严重时可破坏水循环,造成锅炉烧坏事故。

.2、胶体物(1)组成:硅、铁、铝等矿物质,动植物的腐植物等。

胶体物颗粒极小,在水中长期悬浮不沉淀。

只有用化学方法处理才能出去。

(2)危害:可结成坚硬的水垢,不易清除,使锅水品质变坏,易发生汽水共腾。

3、溶解物:(1)组成:钙、镁、钾、钠等矿物盐类。

从土壤和岩石中溶解而来。

(2)危害:在锅炉中遇热后在金属表面结成水垢,影响传热、降低锅炉热效率,严重时破坏水循环,造成锅炉鼓包变形裂纹等烧坏事故。

(三)锅炉用水的分类1、原水:未经处理的地表水、地下水。

2、给水:经过水处理后供锅炉使用的软水。

3、回水:蒸汽做功后形成的凝结水和热水换热后的低温水回收利用的水。

4、软化水:经水质处理,使水的硬度达到一定标准的水。

5、锅水:锅炉内的水。

二、锅炉用水水质指标(一)悬浮物.2--Mg、、CO等)和阳粒子(如Ca(二)含盐量:水中阴粒子(OH3等金属粒子)的总合。

(三)溶解固形物:经过滤后仍留在水中的各种无机盐、有机物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供暖与供热方式简述我国是供暖大国,按我国现行政策,集中供热为城镇最主要的供热方式,而建筑物采暖的最主要方式仍为热媒为热水的散热器供暖。

由于城市集中供热的出现,集中供热的外网和建筑物内的供暖系统逐步分为两个技术范畴。

所以,就建筑物内采暖系统而言,由于热源的不同,出现一户一炉、一楼一炉、一区一炉及城市集中供热的供暖系统等四种情况。

其供热方式可归结为锅炉直供和换热器供热两类供热方式。

前者热媒水通过锅炉及散热器实现循环;后者是换热后的二次热媒水通过散热器与换热器实现循环,而不与锅炉直接相通。

换热器的热源侧与锅炉实现一次热媒水循环,或由蒸汽加热。

由于锅炉和换热器对热媒水质的要求不同,所以处于以上两种供热方式下的散热器,分别承受着不同水质的热媒。

锅炉直供的供暖系统,水质按锅炉水质控制;换热器供热的供暖系统,水质按换热器控制,按密闭式循环冷却水水质采用。

至于那些水质特别恶劣的水(如一些地下水,某些工业废水等),因其腐蚀性太强而不应作为供暖系统的热媒用水。

2、我国现行标准中有关供暖水质的内容除个别地方法规外,我国目前尚无明确的采暖系统热媒的水质要求。

现将现行标准中有关供暖水质的内容简述于后。

2.1工业锅炉水质标准(GB1576-2001)本标准中除了悬浮物、总硬度、含油量指标之外(从略),与供暖直接相关的水质要求为:炉外化学处理时:给水PH(25℃)≥7、溶解氧≤0.1mg/L;锅水PH(25℃)为10~12,并规定额定功率<4.2MW的承压锅炉和常压热水锅炉应尽量除氧;额定功率≥4.2MW的承压热水锅炉应除氧。

2.2射频式物理场水处理设备技术条件(HG/T3729-2004)密闭式循环水(空调、供暖)应符合如下水质要求:酸碱度PH=7.5~9.5;总硬度(以CaCO3计)≤700mg/L;总碱度(以CaCO3计)≤500mg/L;铁细菌≤100个/ml;含铁Fe2+≤1.0mg/L.同时要求当系统中C1-、SO42-含量分别大于100mg/L或C1-+SO42->300mg/L时,特别是系统材质为不锈钢、铜合金时应采取措施,控制其含量。

处理后的水质,对缓蚀型(SF型)设备,碳钢的年腐蚀速率应小于0.125mm/a,不锈钢、铜合金的年腐蚀速率应小于0.005mm/a.2.3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GB50050-95)换热设备的冷却水侧管壁的腐蚀率,当工艺无要求时宜符合下列规定:碳钢管壁的腐蚀率宜小于0.125mm/a,铜、铜合金和不锈钢管壁的腐蚀率宜小于0.005mm/a.对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的水质要求如下:悬浮物(板式换热器)≤10mg/L;PH=7~9.2;甲基橙碱度≤500mg/L;Ca2+=30~200mg/L;Fe2+<0.5mg/L;碳钢换热设备C1-≤1000mg/L;不锈钢热热设备C1-≤300mg/L;C1-+SO42-≤1500mg/L;游离氧(在回水总管处)=0.5~1.0mg/L.密闭式循环系统的水质标准应根据生产工艺条件确定。

2.4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CJJ34-2002)规定了以热电厂和区域锅炉房为热源的热水热力网,补给水水质应符合,悬浮物≤5mg/L,总硬度≤0.6mmal/L,溶解氧≤0.1mg/L,PH=7~12.如为开式热网,其补水水质除符合以上要求外,还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规定。

按以上四个标准的条文,结合供暖系统热源情况的不同,大致可划分为:(1)锅炉直供的供暖系统,水质可按2.1和2.4控制;(2)换热器供热的供暖系统,水质可按2.2和2.4控制,两者差别为2.4中有除氧要求(O2≤0.1mg/L),2.2中没有除氧要求。

对钢制散热器而言,只能按2.4要求的水质控制,方能控制氧腐蚀问题。

铜、铝及铸铁散热器并不强调除氧,但除氧会更有利于减少腐蚀。

3、钢制及铜管散热器的均匀腐蚀分析散热器在热水介质中的腐蚀,有均匀腐蚀和局部穿孔腐蚀两种形态。

对钢制散热器而言,工程中出现问题最严重的是局部穿孔腐蚀,这与材料、制造及水的含氧量等多种因素有关。

本文先重点探讨钢、铜散热器的均匀腐蚀问题。

后面的分析,引用了暖通空调2004年第9期发表的“集中供暖主管道腐蚀速率测定及防腐蚀方法”的研究成果及北京科技大学的相关试验数据。

3.1钢制散热器的均匀腐蚀分析图1为上述文献中提供的钢管在不同PH值的热水介质中的相对腐蚀速率曲线图。

可以反映其腐蚀速率的变化。

上述结果是运行情况的水质检测,水温为80±10℃,工作压力为0.35±0.5Mpa,硬度0.075mmol/L,热网补水PH=6.7~7.3,碱度0.7mmol/L,C1-为110±10mg/L,补水未除氧。

如果我们把图1作为钢在水中均匀腐蚀速率变化的趋势分析图,而按HG/T3729-2004所述在密闭循环水质条件下的年腐蚀率在PH=7.5~9.5时,为0.125mm/a.可以看出这一数值应当是针对PH=7.5而言,因为PH=7.5时的腐蚀速率约为PH=9时的两倍以上。

分析图1,可得出以下的认识:(1)在符合GB1576-2001的水质中,PH=10~12,O2≤0.1mg/L,这也正是钢的钝化区,钢的年腐蚀率最低,应视为钢制散热器的适用区。

(2)在PH=7.5~9.5的区域,钢的年腐蚀率变比较大,随着PH值的减小而升高,PH=7.5时的年腐蚀率约为PH=10时的四倍,此时,如执行工业循环冷却水相应标准(HG/T3729-2004、或GB50050-95)则无除氧的要求,这样的水质对钢制散热器而言,只能视为可用区,要慎重的区别情况对待。

显然,薄壁(δ≤1.5mm)钢制散热器不适用于这一区域;厚壁(δ=2.5mm上下)钢管散热器尚可使用,按年腐蚀率0.125mm/a考虑,尚能达到与采暖系统所用钢管等寿命的基本要求。

我国散热器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已明确提出散热器应努力实现十五年使用寿命的要求。

但是,如果执行CJJ34-2002标准,其在PH=7~12的范围内都要求除氧(O2≤0.1mg/L),这就满足了钢制散热器(包括薄壁及厚壁)的使用条件,而成为钢制散热器的适用区。

问题是PH=7.5~9.5是用于换热器供热系统的水质要求,而在此系统中极难实施除氧,很难保证O2≤0.1mg/L的要求,这就限制了钢制散热器的使用范围,迫使一些生产厂家采用各种内防腐措施,这又面对着如何才能做到全效防护的工艺技术问题。

(3)对钢制散热器而言,比较关键的问题是控制水的溶解氧含量及保持较高的PH值两大问题。

按相关资料介绍,钢的钝化区为PH=9~12,北欧国家供暖水质的PH=9.5~10,而PH=8.2为德国工程师协会认为的极端下限。

而从我国的调查情况看来,很大部分的供暖系统是在PH<9.0的状态下运行,又加水的含氧量未予控制,这对钢制散热器是很不利的。

水的溶解氧控制问题是极为严重的问题,我国相关标准中要求的O2≤0.1mg/L,尽管这已比北欧国家的标准低了很多,但目前在供暖系统中能达到的不多,有的高达5.3mg/L.所以需要采取补水除氧、系统密闭、控制PH值及满水养护等措施。

3.2铜管散热器均匀腐蚀分析3.2.1铜管散热器的年腐蚀速本文所指的铜管散热器,包括现有的容水部件均为铜管的各式散热器。

如铜铝复合柱翼型、铜管铝片对流型、铜管柱型、铜管卫浴专用型散热器等等。

由于铜在水中的抗腐能力较强,所以这些散热器也有很好的耐用性。

图2是前述文献提供的铜合金在90℃热水中其腐蚀与水的PH值的关系图。

它反映了铜在水中腐蚀速率的变化趋势。

从图2可以看出铜在热水中腐蚀速率随水的PH值的变化,大致为下凹形抛物线,其最低点出现在PH=8.5附近,其后在两翼都会升高。

由于图2未给出铜在水中的年腐蚀率数值和PH>11时的腐蚀速率值,特由北京科技大学对PH=12、水温=85℃、不除氧时钢及铜的年腐蚀率进行了试验。

本项试验按正常要求应作90天以上,但由于时间的限制,本次只作了19天,其测试结果为初始阶段的腐蚀情况,会高于90天测试的数值。

测试结果为:钢管的年腐蚀率为0.3874mm/a;紫铜管为0.0178mm/a,黄铜管为0.0212mm/a.钢的腐蚀率高达紫铜的21倍。

但如果供暖水质是按锅炉要求的PH=10~12、O2≤0.1mg/L,则不仅是钢制散热器的适用条件,也会是铜质散热器更为有利的使用条件,可更好的延长钢、铜散热器使用寿命。

按HG/T3724-2004中所述在密闭式供暖循环水质条件下铜的年腐蚀率不高于0.005mm/a,结合图2所示的铜的年腐蚀率变化趋势,铜在PH=7.5~9.5的水质中,会有很长的耐蚀年限。

3.2.2铜管散热器的使用寿命散热器采用的铜管,为TP2、TU2挤压轧制拉伸紫铜管,不能用上引法生产的紫铜管,更不能用黄铜管。

散热器的使用年限等于壁厚计算中的腐蚀余量除以年腐蚀率。

也就是在有效使用期内,尽管因均匀腐蚀会使管壁减薄,但所余壁厚仍能保证散热器的承压能力,保证安全可靠的使用。

对于φ20紫铜管、工作压力1.0MPa时承压所需的壁厚数值,按强度计算为0.246mm.在此基础上,加上铜管的壁厚偏差≤0.04mm(铜管标准规定)、机械胀管时壁厚减薄量约为0.03mm(实测值为壁厚的5%上下),该项值总和为0.316mm.也就是说,只要保证这一壁厚,就可保证散热器在压力1.0MPa的条件下安全使用。

我国现在推广生产的铜铝复合柱翼型散热器,其立柱铜管的最小壁厚定为0.6mm,减去上述的承压所需壁厚0.316mm,尚余0.284mm,这就是计算公式中的附加余量数值。

根据北科大试验所得数据,PH=12时的年腐蚀率为0.0178mm/a,两者相除,约等于15年。

这就说明,现有的铜铝复合柱翼型散热器,在高碱度水质,且未除氧的条件下仍可有15年的安全使用寿命。

参照图2,在PH7.5~9.5的中碱度水质条件下,如果年腐蚀率按0.005mm/a 分析,可有50年的耐蚀年限,在此条件下留有充分的余地,也可保证散热器的使用寿命30年以上。

4、不同材质的散热器对供暖水质的适应性分析我国目前的散热器年需量约4.0亿片(每片标准散热量128W),铁、钢、铜、其他等四类散热器的市场比率约为58:22:11:9.“十一五”后有可能逐步调整到37:37:17:9的市场比率,总产量将达5.0亿片以上。

随着轻型散热器,特别是钢制散热器的扩大,会更注重水质的保证。

从工程使用的安全可靠角度出发,应当是多方面采取措施,共同创造和提供散热器安全工作的良好条件。

取其所长,合理选用,减少损失和浪费,保证散热器有一定的使用寿命。

根据以往的使用经验及本文以上的论述,我国现有的各类散热器在不同水质条件下的使用情况及对水质的适应情况分析如下:4.1铸铁散热器可适应PH=7~12、不除氧的供暖水质,其腐蚀较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