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电光效应
液晶电光效应实验报告

液晶电光效应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观察液晶电光效应现象,并了解其基本原理;2.掌握液晶显示屏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3.了解液晶材料的应用领域。
二、实验仪器与材料1.液晶显示器2.外接电源3.实验电路连接线4.直流电压源三、实验原理四、实验步骤1.将液晶显示器与外接电源连接,确保电源正常工作;2.调节电源输出电压,使液晶显示器正常显示;3.逐渐调节电压,观察液晶显示器的显示变化;4.记录电压与显示效果之间的关系。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记录,我们可得到以下实验结果:1.在无外电场作用下,液晶显示器显示正常;2.当外加电压逐渐增加时,液晶显示器出现逐渐变暗的现象;3.当外加电压达到一定值时,液晶显示器完全变暗。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分析:1.无外电场作用时,液晶分子自由排列,光线可以正常透过;2.外加电压会改变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向,导致光线透过程度变化;3.随着电压的增加,液晶分子排列更趋于垂直方向,使得光线几乎无法透过,导致显示变暗。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到了以下结论:1.外加电场可以改变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向,从而改变液晶显示器的显示效果;2.液晶显示器可以通过改变电压来控制光的透过程度,实现显示效果;3.液晶电光效应在液晶显示器等设备中有广泛的应用。
七、实验心得通过这次实验,我深入了解了液晶电光效应的原理和应用。
液晶电光效应是现代光电技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广泛应用在液晶显示器、液晶电视等设备上。
了解和掌握液晶电光效应的基本原理对于学习液晶显示器等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非常有帮助。
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正确连接电路和使用电压源,同时也注意到了实验过程中的细节和注意事项。
通过实际操作,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液晶电光效应的原理和应用。
通过实验报告的撰写,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实验结果的理解和分析,提高了实验报告的写作能力。
总的来说,本次实验使我受益匪浅,对液晶电光效应有了更为具体的认识。
液晶的电光效应

液晶的电光效应摘要:本实验中我们主要研究液晶的物理性质如旋光性电光效应等。
我们在实验中分别测量液晶盒的扭曲角及显示对比度、电光响应曲线及响应时间,观察分析液晶光栅。
我们通过这些来了解液晶在外电场作用下的变化及其引起的液晶光学性质的变化,并掌握对液晶电光效应测量的方法,最后还用白光光源观察了衍射特性。
关键词:液晶电光效应、响应时间、液晶光栅 1、引言19世纪末奥地利植物学家莱尼兹尔在测定有机化合物熔点时发现了液晶。
到了20世纪20年代随着更多液晶材料的发现及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液晶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将液晶分类。
30年代到50年代人们对液晶的各向异性、液晶材料的电光效应等进行深入的研究。
到了60年代液晶步入了使用研究阶段。
自1968年海尔曼等人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液晶显示器以来,在四十年的时间里,液晶显示器以由最初在手表、计算器等“小、中型”显示器发展到各种办公自动化设备、高清晰的大容量平板显示器领域。
本次实验主要就是研究一些液晶的基本物理特性,包括各向异性旋光性等。
通过实验得到液晶盒的扭曲角、电光响应曲线及响应时间,观察分析液晶光栅和白光的衍射现象,知道液晶在外场作用下光学性质的改变并掌握相关的实验方法。
2、 理论 (1)、液晶的定义及分类1、一些物体在中介相中具有强烈的各向异性,同时又有类似于液体的流动性。
2、液晶根据分子排列和平移的取向有序性分为3类:近晶相、向列相、胆甾相。
(2)、液晶的基本物理性质:1、液晶的介电各项异性——这是电场对液晶分子的取向作用产生的。
当外电场平行于或者垂直于分子长轴时,分子极化率不同表示为 、 。
当一个任意取向的分子被外电场极化时,由于 与 的区别,造成分子感生电极矩的方向和外电场的方向不同,从而使分子发生转动。
对于自由分子,如果 > 则分子旋转至长轴与E 重合;如果 < 则长轴与E 垂直。
2、液晶的光学各向异性——双折射效应。
光在液晶中传播会产生寻常光与非寻常光,表现出光学的各项异性。
液晶电光效应

液晶电光效应液晶电光效应是一种将电信号转换为光信号的现象。
它是由于液晶分子在电场作用下发生取向改变,从而改变了光的传播方向和偏振状态,导致光的透过性和反射性发生变化。
液晶电光效应广泛应用于电子显示器、光学通信、激光技术等领域。
液晶分子是一种具有长形分子结构的有机化合物,其分子具有两个端基团和一个中心环状结构。
当液晶分子处于无外界作用力下时,它们呈现出无序排列状态。
但是,当外加电场时,由于电场力的作用,液晶分子会发生取向改变,并且沿着电场方向排列。
这种取向改变会导致液晶材料对入射光线的偏振状态产生影响。
根据不同的取向方式,可以将液晶材料分为两类:向列型和扭曲型。
在向列型液晶中,分子沿着同一个方向排列,并且与相邻层之间保持平行关系。
在扭曲型液晶中,相邻层之间呈现出扭曲的排列方式,形成了一种螺旋状的结构。
液晶电光效应的基本原理是偏振光的旋转。
当偏振光通过液晶材料时,由于液晶分子的取向改变,偏振方向也会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通过旋转角度来描述。
当电场强度增加时,液晶分子的取向也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偏振光旋转角度的增加。
除了偏振光旋转外,液晶电光效应还会影响到光线透过性和反射性。
在没有电场作用下,液晶材料对入射光线几乎没有影响。
但是,在有电场作用下,由于分子取向的改变,液晶材料对入射光线的透过性和反射性都会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通过调节电场强度来实现。
液晶电光效应在现代科技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最为常见的应用就是在各类显示器中。
例如,在液晶显示器中,通过控制不同区域之间的电场强度差异来控制像素点亮灭和颜色变化。
此外,液晶电光效应还可以用于光学通信中的调制和解调、激光技术中的偏振器件等领域。
总之,液晶电光效应是一种重要的物理现象,它将电信号转换为光信号,为现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液晶电光效应在更多领域中将会得到广泛应用。
液晶的电光效应实验报告

液晶的电光效应实验报告液晶的电光效应实验报告引言液晶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具有晶体和液体的特性。
它在电场的作用下会发生电光效应,这一现象在现代科技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实验旨在研究液晶的电光效应,并探究其在液晶显示器等设备中的应用。
实验材料与仪器本实验所需材料包括液晶样品、电源、电极板、电压调节器等。
实验仪器包括显微镜、光源、示波器等。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液晶样品放置在显微镜下,调节显微镜的焦距,使样品清晰可见。
2. 搭建电路:将电源与电极板连接,通过电压调节器调节电压大小。
3. 观察现象:逐渐增加电压,观察液晶样品的变化。
记录不同电压下的观察结果。
4. 测量光强:使用光源照射液晶样品,通过示波器测量光强的变化。
记录不同电压下的光强数值。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了液晶样品的电光效应。
随着电压的增加,液晶样品的透明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当电压较小时,液晶样品呈现出较高的透明度;而当电压较大时,液晶样品的透明度明显降低。
这种变化是由于电场的作用导致液晶分子的排列发生改变,进而影响了光的传播。
通过测量光强的变化,我们发现随着电压的增加,光强逐渐减小。
这是因为在电场的作用下,液晶分子的排列发生了改变,使得光的传播受到阻碍,从而导致光强减小。
这一现象在液晶显示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调节电压,可以控制液晶的透明度,从而实现图像的显示和隐藏。
液晶的电光效应是基于液晶分子的特殊排列结构。
液晶分子具有长而细长的形状,可以自由旋转和移动。
在无电场作用下,液晶分子呈现出无序排列的液态状态;而在电场作用下,液晶分子会被电场所约束,呈现出有序排列的晶态状态。
这种有序排列会导致光的传播路径发生改变,从而产生电光效应。
液晶的电光效应在现代科技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最典型的应用就是液晶显示器。
液晶显示器利用液晶的电光效应,通过控制电场的大小和方向,实现图像的显示和隐藏。
液晶显示器具有体积小、能耗低、分辨率高等优点,已经成为了电子产品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液晶电光效应实验报告

液晶电光效应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液晶的特性和电光效应的基本原理。
2、测量液晶样品的电光特性曲线,包括阈值电压、饱和电压等。
3、掌握液晶显示器件的工作原理和驱动方法。
二、实验原理液晶是一种介于液体和晶体之间的物质状态,具有独特的光学和电学性质。
在电场作用下,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向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其光学性质的变化,这就是液晶的电光效应。
液晶电光效应分为扭曲向列型(TN 型)、超扭曲向列型(STN 型)和薄膜晶体管型(TFT 型)等。
本实验主要研究 TN 型液晶的电光效应。
TN 型液晶盒由两片涂有透明导电膜的玻璃基板组成,中间夹有一层厚度约为几微米的液晶层。
液晶分子在未加电场时,沿基板表面平行排列,且上下基板处的液晶分子排列方向相互扭曲 90°。
当在液晶盒两端施加电场时,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向会逐渐与电场方向一致,从而改变液晶的透光特性。
通过测量液晶盒在不同电压下的透光强度,可以得到液晶的电光特性曲线。
该曲线通常包括阈值电压、饱和电压和对比度等重要参数。
三、实验仪器1、液晶电光效应实验仪:包括电源、信号发生器、光功率计等。
2、液晶样品盒。
四、实验步骤1、打开实验仪器电源,预热一段时间,使仪器稳定工作。
2、将液晶样品盒插入实验仪的插槽中,确保接触良好。
3、调节信号发生器,输出一定频率和幅度的方波信号,加到液晶盒两端。
4、使用光功率计测量液晶盒在不同电压下的透光强度,并记录数据。
5、逐步改变电压,测量多个数据点,直到达到饱和状态。
6、绘制电光特性曲线,分析实验结果。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实验中测量得到的电压和透光强度数据如下表所示:|电压(V)|透光强度(mW)||::|::|| 0 | 005 || 1 | 008 || 2 | 012 || 3 | 020 || 4 | 035 || 5 | 050 || 6 | 070 || 7 | 085 || 8 | 095 || 9 | 100 |以电压为横坐标,透光强度为纵坐标,绘制电光特性曲线,如下图所示:插入电光特性曲线图从曲线中可以看出,当电压低于阈值电压(约为 25V)时,透光强度变化较小;当电压超过阈值电压后,透光强度随电压的增加而迅速增大,直到达到饱和电压(约为 7V),此时透光强度基本不再变化。
实验4.6液晶电光效应

液晶电光效应【实验简介】液晶是介于液体与晶体之间的一种物质状态,即具有液体的流动性,又具有晶体各向异性的特性。
当光通过液晶时,会产生像晶体那样的偏振面旋转及双折射等效应。
液晶分子是含有极性基团的棒状极性分子,在外电场作用下,偶极子会按电场方向取向,使分子原有的排列方式发生变化,从而液晶的光学性质也随之发生改变,这种因外电场引起的液晶光学性质的改变称为液晶电光效应。
液晶电光效应的应用很广,利用液晶电光效应可以做成各种液晶显示器件、光导液晶光阀、光调制器、光路转换开关等,尤其是利用液晶电光效应制成的液晶显示器件,由于具有驱动压低(一般为几伏),功耗小,体积小,寿命长,环保无辐射等优点,在当今各种显示器件的竞争中有独领风骚之势,因此,研究液晶电光效应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常用的液晶显示器件类型有:TFT型(有源矩阵液晶显示)、STN型(超扭曲液晶显示)、TN型(扭曲向列相液晶显示),其中TN型液晶显示器件原理比较简单,是TFT型、STN型液晶显示的基础,因此本实验研究TN型液晶材料,希望通过一些基本现象的观察和研究,对液晶有一个基本了解。
【实验目的】1.了解液晶的结构特点和物理性质。
2.了解液晶电光效应、液晶光开关的工作原理及简单液晶显示器件的显示原理。
3.通过液晶电光特性和时间响应特性曲线的观测,测量液晶的一些性能参数。
【预习思考题】1.扭曲向列相液晶具有那些物理特性,如何利用其电光效应制成液晶光开关?如何利用液晶光开关进行数字、图形显示?2.如何在示波器上显示驱动信号波形和时间响应曲线,如何测量响应曲线的上升时间和下降时间?【实验仪器】液晶盒及液晶驱动电源、二维可调半导体激光器、偏振片(两个)、光功率计、光电二极管探头、双踪示波器、白屏、光学实验导轨及元件底座、钢板尺【实验原理】1.液晶分类大多数液晶材料都是由有机化合物构成的。
这些有机化合物分子多为细长的棒状结构,长度为数nm,粗细约为0.1nm量级,并按一定规律排列。
实验3 液晶的电光效应

• 液晶的分类
根据排列的方式不同,液晶一般被分为三大类:
图1 近晶相液晶 图2 向列相液晶 图3 胆甾相液晶 1、近晶相液晶(如图1):分子分层排列,每一层内的分子长轴相互平行且 垂直或倾斜于层面。 2、向列相液晶(如图2):分子的位置比较杂乱,不再分层排列,但各分子 的长轴方向仍大致相同,光学性质上有点像单轴晶体。 3、胆甾相液晶(如图3):分子也是分层排列,每一层内的分子长轴方向基 本相同并平行于分层面,但相邻的两个层中分子长轴的方向逐渐转过一个角度,总 体来看分子长轴方向呈现一种螺旋结构。
1888年,奥地利植物学家Reinitzer在做有机物溶解实验时,在一 定的温度范围内观察到液晶。 1961年美国RCA公司的Heimeier发现了液 晶的一系列电光效应,并制成了显示器件。从70年代开始,日本公司将 液晶与集成电路技术结合,制成了一系列的液晶显示器件,并至今在这 一领域保持领先地位。液晶显示器件由于具有驱动电压低(一般为几伏), 功耗极小,体积小,寿命长,环保无辐射等优点,在当今各种显示器件 的竞争中有独领风骚之势。
• 扭曲向列型液晶显示(TN-LCD)
结构
将液晶材料夹在两个玻璃基片之间, 并对四周进行密封(如上图)。将基片 的内表面进行适当的处理,紧靠玻璃基 片的液晶分子平行于基片并特定方向排 列。如果我们使上下两个基片的取向成 一定角度,则两个基片间的液晶分子就 会形成许多层。
• 扭曲向列型液晶显示(TN-LCD)
1. 工作原理
正显示和负显示
• 扭曲向列型液晶显示(TN-LCD)
2. TN-LCD的电光特性
阈值电压 饱和电压 陡度 陡-LCD)
3. TN-LCD的时间特性
• 扭曲向列型液晶显示(TN-LCD)
液晶电光效应

液晶电光效应液晶电光效应是指液晶材料在电场作用下发生光学效应的现象。
液晶材料是一种特殊的有机化合物,具有特殊的结构和性质,可以通过调节电场来改变光的传播状态。
在液晶显示技术中,液晶电光效应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液晶电光效应最早在1888年由奥地利物理学家弗雷德里希·雷茨勒(Friedrich Reinitzer)发现。
他观察到某些胆固醇类化合物在加热时会从固态变为液态,而在某个温度下又会形成胆固醇晶体。
这个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会发生颜色的变化,这就是液晶电光效应的最早发现。
液晶电光效应的原理是基于液晶分子的有序排列和电场的作用。
液晶分子具有长形结构,可以在特定条件下排列成有序的结构,形成液晶相。
在无电场作用下,液晶分子的排列呈现为无序状态,光无法通过。
但是,当外加电场时,液晶分子会沿着电场方向重新排列,形成有序的结构,使光通过。
液晶电光效应的光学特性使其在各种显示设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最常见的液晶显示器就是电视、计算机显示器和手机屏幕。
这些设备中的液晶分子通过调节电场的强弱来控制光的透过程度,从而实现图像的显示。
当电场强度较弱时,液晶分子呈现较为有序的状态,光透过的程度较大,显示器呈现出较亮的图像。
而当电场强度较强时,液晶分子呈现较为无序的状态,光透过的程度较小,显示器呈现出较暗的图像。
液晶电光效应的应用不仅局限于显示设备领域,还涉及到光学仪器、光学调制器等领域。
例如,在光学调制器中,液晶电光效应可以用来调节光的偏振方向。
通过调节电场的强弱,可以改变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式,进而改变光的偏振方向,实现光的调制。
液晶电光效应的研究和应用在科学和技术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推动了液晶显示技术的发展,还为光学器件的设计和制造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深入研究液晶电光效应的机理,科学家们可以进一步优化液晶材料的性能,提高液晶显示器的分辨率和色彩表现力。
液晶电光效应是液晶显示技术的基础原理之一,通过调节电场来改变液晶分子的排列状态,进而控制光的透过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液晶电光效应实验液晶是介于液体与晶体之间的一种物质状态。
一般的液体内部分子排列是无序的,而液晶既具有液体的流动性,其分子又按一定规律有序排列,使它呈现晶体的各向异性,当光通过液晶时,会产生偏振面旋转,双折射等效应。
液晶分子是含有极性基团的极性分子,在电场作用下,偶极子会按电场方向取向,导致分子原有的排列方式发生变化,从而液晶的光学性质也随之发生改变,这种因外电场引起的液晶光学性质的改变称为液晶的电光效应。
一、实验目的(1)在掌握液晶光开关的基本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测量液晶光开关的电光特性,由光开关的特性曲线,得到液晶的阈值电压和关断电压,上升时间和下降时间。
(2)测量液由液晶光开关矩阵所构成的液晶显示器的视角特性以及在不同视角下的对比度,了解液晶的工作条件。
(3)了解液晶光开关构成图像矩阵的方法,学习和掌握这种矩阵所组成的液晶显示器构文字和图形的的显示模式,从而了解液晶显示器件的工作原理。
二、实验仪器简介本实验所用仪器为液晶电光效应综合实验仪,其外部结构如图1所示,下面简单介绍仪器各个按钮的功能。
模式转换开关:切换液晶的静态和动态(图像显示)两种工作模式。
在静态时,所有的液晶单元所加电压相同,在动态图像显示时,每个单元所加的电压由开关矩阵控制。
同时,当开关处于静态时打开发射器,当开关处于动态时关闭发射器;静态闪烁/动态清屏切换开关:当仪器工作在静态的时候,此开关可以切换到闪烁和静止两种方式;当仪器工作在动态的时候,此开关可以清除液晶屏幕因按动开关矩阵而产生的斑点;供电电压显示:显示加在液晶板上的电压,范围在0.00V-7.60V之间;供电电压调节按键:改变加在液晶板上的电压,调节范围在0V-7.6V之间。
其中单击“+”按键或“-”按键可以增大或减小0.01V。
一直按住“+”按键或“-”按键2秒以上可以快速增大或减小供电电压,但当电压大于或小于一定范围时需要单击按键才可以改变电压;透过率显示:显示光透过液晶板后光强的相对百分比;透过率校准按键:在接收器处于最大接收状态的时候(即供电电压为0V时),如果显示值大于“250”,则按住该键3秒可以将透过率校准为100%;如果供电电压不为0,或显示小于“250”,则该按键无效,不能校准透过率;液晶驱动输出:接存储示波器,显示液晶的驱动电压;光功率输出:接存储示波器,显示液晶的时间响应曲线,可以根据此曲线来得到液晶响应时间的上升时间和下降时间;扩展接口:连接LCDEO信号适配器的接口,通过信号适配器可以使用普通示波器观测液晶光开关特性的响应时间曲线,此时用信号适配器的液晶驱动输出和光功率输出接双踪示波器;发射器:为仪器提供较强的光源;液晶板:本实验仪器的测量样品;接收器:将透过液晶板的光强信号转换为电压输入到透过率显示表;开关矩阵:此为16×16的按键矩阵,用于液晶的显示功能实验;液晶转盘:承载液晶板一起转动,用于液晶的视角特性实验;电源开关:仪器的总电源开关。
1.液晶光开关的工作原理液晶的种类很多,仅以常用的TN (扭曲向列)型液晶为例,说明其工作原理。
TN 型光开关的结构如图2所示。
在两块玻璃板之间夹有正性向列相液晶,液晶分子的形状如同火柴一样,为棍状。
棍的长度在十几埃,直径为4-6埃,液晶层厚度一般为5-8微米。
玻璃板的内表面涂有透明电极,电极的表面预先作了定向处理(可用软绒布朝一个方向摩擦,也可在电极表面涂取向剂),这样,液晶分子在透明电极表面就会躺倒在摩擦所形成的微沟槽里;电极表面的液晶分子按一定方向排列,且上下电极上的定向方向相互垂直。
上下电极之间的那些液晶分子因范德瓦尔斯力的作用,趋向于平行排列。
然而由于上下电极上液晶的定向方向相互垂直,所以从俯视方向看,液晶分子的排列从上电极的沿-45度方向排列逐步地、均匀地扭曲到下电极的沿+45度方向排列,整个扭曲了90度。
如图2左图所示。
理论和实验都证明,上述均匀扭曲排列起来的结构具有光波导的性质,即偏振光从上电极表面透过扭曲排列起来的液晶传播到下电极表面时,偏振方向会旋转90度。
取两张偏振片贴在玻璃的两面,1P 的透光轴与上电极的定向方向相同,2P 的透光轴与下电极的定向方向相同,于是1P 和2P 的透光轴相互正交。
入射的自然光 偏振片1P 偏振片2P出射光扭曲排列的液晶分子具有光波导效应光波导已被电场拉伸图2 液晶光开关的工作原理在未加驱动电压的情况下,来自光源的自然光经过偏振片1P 后只剩下平行于透光轴的线偏振光,该线偏振光到达输出面时,其偏振面旋转了90°。
这时光的偏振面与2P 的透光轴平行,因而有光通过。
在施加足够电压情况下(一般为1~2伏),在静电场的作用下,除了基片附近的液晶分子被基片“锚定”以外,其他液晶分子趋于平行于电场方向排列。
于是原来的扭曲结构被破坏,成了均匀结构,如图4-117右图所示。
从1P 透射出来的偏振光的偏振方向在液晶中传播时不再旋转,保持原来的偏振方向到达下电极。
这时光的偏振方向与2P 正交,因而光被关断。
由于上述光开关在没有电场的情况下让光透过,加上电场的时候光被关断,因此叫做常通型光开关,又叫做常白模式。
若1P 和2P 的透光轴相互平行,则构成常黑模式。
2.液晶光开关的电光特性图4-118为光线垂直液晶面入射时本实验所用液晶相对透射率(以不加电场时的透射率为100%)与外加电压的关系。
由图4-118可见,对于常白模式的液晶,其透射率随外加电压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在一定电压下达到最低点,此后略有变化。
可以根据此电光特性曲线图得出液晶的阈值电压和关断电压。
阈值电压:透过率为90%时的驱动电压;关断电压:透过率为10%时的驱动电压。
液晶的电光特性曲线越陡,即阈值电压与关断电压的差值越小,由液晶开关单元构成的显示器件允许的驱动路数就越多。
TN 型液晶最多允许16路驱动,故常用于数码显示。
在电脑,电视等需要高分辨率的显示器件中,常采用STN (超扭曲向列)型液晶,以改善电光特性曲线的陡度,增加驱动路数。
3.液晶光开关的时间响应特性 加上或去掉驱动电压能使液晶的开关状态发生改变,是因为液晶的分子排序发生了改变,这种重新排序需要一定时间,反映在时间响应曲线上,用上升时间r τ和下降时间d τ描述。
给液晶开关加上一个如图4-119上图所示的周期性变化的电压,就可以得到液晶的时间响应曲线,上升时间和下降时间。
如图4-119下图所示。
上升时间:透过率由10%升到90%所需时间;下降时间:透过率由90%降到10%所需时间。
液晶的响应时间越短,显示动态图像的效果越好,这是液晶显示器的重要指标。
早期的液晶显示器在这方面逊色于其它显示器,现在通过结构方面的技术改进,已达到很好的效果。
4.液晶光开关的视角特性液晶光开关的视角特性表示对比度与视角的关系。
对比度定义为光开关打开和关断时透射光强度之比,当对比度大于5时,可以获得满意的图像;当对比度小于2时,图像就模糊不清了。
液晶的对比度与垂直、水平视角都有关,而且具有非对称性。
而实际当中对于由多个显示开关组成液晶显示屏,适当调整显示屏使液晶显示屏的左右视角特性对称,在左、右和俯视3个方向,垂直视角接近60度时对比度为5,观看效果较好。
在仰视方向对比度随着垂直视角的加大迅速降低,观看图6118-液晶光开关的电光特性曲线 图4-119 液晶驱动电压和时间响应图效果差。
5.液晶光开关构成图像显示矩阵的方法液晶显示器通过对外界光线的开关控制来完成信息显示任务,为非主动发光型显示,其最大的优点在于能耗极低。
下面我们来看看如何利用液晶光开关来实现图形和图像显示任务。
矩阵显示方式,是把图4-120(a )所示的横条形状的透明电极做在一块玻璃片上,叫做行驱动电极,简称行电极,而把竖条形状的电极制在另一块玻璃片上,叫做列驱动电极,简称列电极。
把这两块玻璃片面对面组合起来,把液晶灌注在这两片玻璃之间构成液晶盒。
为简单起见,通常用横线和竖线表示行电极和列电极并分别代表扫描电极和信号电极,如图4-120(b )所示。
矩阵型显示器的工作方式为扫描方式。
显示原理可依以下的简化说明作一介绍。
欲显示图4-120(b )的那些有方块的像素,首先在第A 行加上高电平,其余行加上低电平,同时在列电极的对应电极c 、d 上加上低电平,于是A 行的那些带有方块的像素就被显示出来了。
然后第B 行加上高电平,其余行加上低电平,同时在列电极的对应电极b 、e 上加上低电平,因而B 行的那些带有方块的像素被显示出来了。
然后是第C 行、第D 行 …… ,余此类推,最后显示出一整场的图像。
这种工作方式称为扫描方式。
这种分时间扫描每一行的方式是平板显示器的共同的寻址方式,依这种方式,可以让每一个液晶光开关按照其上的电压的幅值让外界光关断或通过,从而显示出任意文字、图形和图像。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1.准备工作(1)将液晶板插入转盘上的插槽,凸起面正对光源发射方向。
打开电源,点亮光源,让光源预热10分钟左右。
(2)检查仪器初始状态:发射器光线必须垂直入射到接收器(当没有安装液晶板时,透过率显示为“999”的情况下,我们就认为光线垂直入射到了接收器上);在静态、0度、0V 供电电压条件下,透过率显示大于“250”时,按住透过率校准按键3秒以上,透过率可校准为100%。
(若供电电压不为0,或显示小于“250”,则该按键无效,不能校准透过率)若不为此状态,需增加光源预热时间,再重新调整仪器光路,直到达到上述条件为止。
2.液晶光开关电光特性测量(1)将模式转换开关置于静态模式,液晶转盘的转角置于0度,保持当前转盘状态。
在供电电压为0V ,透过率显示大(a ) (b )图4-120液晶光开关组成的矩阵式图形显示器A B D Eabcdef于250时,按住“透过率校准”按键3秒以上,将透过率校准为100%。
(2)调节“供电电压调节”按键,按照表4中的数据逐步增大供电电压,记录下每个电压值下对应的透过率值。
(3)将供电电压重新调回0V (此时若透过率不为100%,则需重新校准)。
重复步骤2,完成3次测量。
电光特性曲线图 3.液晶的时间响应测量(1)实验仪的扩展输出接口和信号适配器的扩展接口用专线连接好。
将信号适配器上的“液晶驱动输出”和“光功率输出”与数字示波器的通道1和通道2用9Q 线连接起来。
“同步输出”接示波器的同步输入端,同时将示波器的触发源选择为外部触发。
(2)打开实验仪和示波器。
将实验仪“模式转换开关”置于静态模式,液晶盘转角置于0度,透过率显示校准到100,供电电压调到2.00V 。
(3)按动“静态闪烁/动态清屏”按键,使液晶处于静态闪烁状态。
(4)调节示波器,使通道1和通道2均以直流方式耦合;调节电压和周期按钮,直到出现合适的波形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