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赠从弟·凤皇集南岳翻译赏析
《赠从弟》的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赠从弟》的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赠从弟》的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赠从弟三首》确实当得起这样的赞美。
作为咏物诗,这三首对苹藻、松柏、凤凰虽然着笔不多,却都是画龙点睛,使它们个个风骨棱然。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赠从弟》的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参考!赠从弟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注:从弟,堂弟。
【试题】⑴三、四两句诗中的两个“一何”,表达上各有什么不同?⑵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诗是怎样表现松树不畏“凝寒”而“有本性”的品质的?(4分)(4)诗人如此描绘松树的形象,结合诗题,说说作者写作的用意。
(3分)(5)这是一首咏物诗,诗歌标题是《赠从弟》而内容却写“松”,请你简要分析作者的用意何在。
(3分)【参考答案】⑴第一个“一何”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第二个“一何”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意近即可)⑵象征手法全诗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自喻高洁、坚贞的情怀,在自勉中也勉励从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
(意近即可)(3)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又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2分)诗人采用反衬的手法,(1分)把松柏放在恶劣的环境,通过描画它与狂风、冰雹的搏斗,突出了松树的经寒不衰、凛然正气的品质、形象。
(1分)(4)诗人以松柏托物言志,(1分)勉励他的堂弟要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即使处于乱世也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
(2分)(5)(1)本诗以松柏为喻(使用象征手法),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表达了作者自己坚守的品格及对从弟的劝勉之意。
(1)三、四两句诗用了什么手法?“风声”“松枝”各有什么含义?(4分)答案:三四句用了衬托手法(或者是对比),用谷中风的迅疾凶猛衬托出青松的雄健挺拔。
《赠从弟》原文翻译及赏析

刘祯《赠从弟》原文翻译及赏析【原文】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本有性。
【注释】1.从弟:堂弟。
亭亭:高貌。
2.瑟瑟:风声。
一何:多么。
3.盛:大,凶猛。
罹(lí):遭受。
4.凝寒:严寒。
【翻译】山上高一耸挺拔的松柏树,在山谷中吹来的瑟瑟寒风中挺一立。
风刮得是多么强大,松枝又是多么的劲挺!当冰霜一片悲惨凄凉景象之时,而松柏却依然终年端正挺拔。
难道松柏就不怕严寒吗?那是因为松柏原本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赏析】“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开篇描写出上松柏树的整体形象:高一耸挺拔,立于高山之上,笑迎“瑟瑟”寒风,不向严寒低头,不在恶势力下弯腰,高俊雄伟,傲骨铮铮。
三、四两句“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的意思是说,风声是多么的凶猛,可松枝在风中又是多么的刚劲。
诗人对风声与松树都予以展开描写,描写松柏与寒风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突出了松柏树的高贵品格。
五、六两句“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的意思是说,正当严寒、冰霜带来一片悲惨凄凉景象之时,松柏树却仍然总是那么挺拔壮美。
通过冰霜的残酷再一次反衬松树的不畏严寒的精神与高尚纯洁的傲骨。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两句的'意思是说,难道松柏就不怕遭受寒冷吗?但是松柏原本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
直接写松柏的品格,点明主题。
如果说前面四句主要写松树的外在形象,那么后面四句则主要写松树的内在品格。
它雄伟挺拔,不惧怕任何恶劣严酷的环境。
这样,松树的形象才得到完整的表现。
全诗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松柏树刚正坚贞、不屈不挠的鲜明形象和不向严寒低头,不向残暴弯腰的高贵气节,诗作融入了对松树赞颂的深厚感情,其用意是以比兴手法象征诗人自己的性格与抱负,同时也是为了勉励他的从弟。
八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赏析

一《赠从弟》[评析]文中以松柏迎雪傲立、坚韧无比、不畏严寒的品性来劝告作者的从弟要像松柏一样为人正直,面对强权不折腰。
作者写诗勉励他的堂弟要有松柏一样的品质。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这是古代的一句格言,这首诗就是由这句格言构思出来的。
诗人想象着那亭亭耸立在高山上的青松,在瑟瑟凄凉的谷风中显得那样刚劲和顽强。
山风愈是迅猛激热,松枝也愈显苍劲有力。
到严冬季节,那凛烈的风霜冰雪一齐向青松袭来,它也一样巍然挺立,毫不动摇。
最后,诗人强调指出:那不是因为青松不怕遭受严寒的袭击,而是因为它有足以抗拒冰霜的坚贞的品质。
这首诗,尽管在艺术形象的塑造上修饰润色的功夫还嫌少了点,但却显得很有骨气,把诗人不屈不挠的顽强性格表现得异常充分。
【诗文回放】赠从弟(其二)魏晋●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文注释】①刘桢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
②从弟:堂弟。
③亭亭:高貌。
④瑟瑟:风声。
⑤罹:遭受。
⑥凝寒:严寒。
【作者点击】刘桢(?-217),字公干,存诗二十馀首。
他同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扬并称“建安七子”。
他在当时甚有诗名,曹丕即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他性格豪迈,狂放不羁。
钟嵘说他:“仗气爱奇,动多振绝。
贞骨凌霜,高风跨俗。
”【作品品析】刘桢的赠答诗中,最著名的是《赠人弟》三首。
这三首诗分别用蘋藻、松树、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既是对其从弟的赞美,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其中第二首最佳,写得豪迈凌厉,颇有“挺立自持”、“高风跨俗” 的气概。
面对动乱的社会,遭遇坎坷的人生,刘桢更多地是表现个人愤慨不平的情感,因此他的作品中总是充盈着慷慨磊落之气。
正如他自己所说,风霜逼迫愈严,愈能体现松柏坚贞挺拔的本性。
这种精神和气骨造就了刘桢诗歌俊逸而奇丽的风格。
【名句研读】1、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这两句继承了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的这种思想,勉励他的弟弟要学习松柏,越是风声凄惨,那么越是要挺立风中。
赠从弟的原文及翻译

赠从弟的原文及翻译第1篇:赠从弟的原文及翻译文言翻译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语文技能,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赠从弟的原文及翻译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赠从弟朝代:魏晋作者:刘桢原文: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
译文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注释①亭亭:高耸的样子。
②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
③一何:多么。
④惨凄:凛冽、严酷。
⑤罹(lí)凝寒:遭受严寒。
罹,遭受。
⑥"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二句是说,难道松柏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但是它依然青翠如故,)这是它的本*决定的。
作品鉴赏松柏自古以来为人们所称颂,成为秉*坚贞,不向恶势力屈服的象征。
孔子当年就曾满怀敬意地赞美它:“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一首写法,与咏苹藻又稍有不同,不是先写背景,后写主体,而是开笔便让山上亭亭之松拔耸而起,展现出一种“突兀撑青穹”的雄伟气象。
然后再用“瑟瑟”谷风加以烘托,写得极有声势。
后面两句为表现松柏的苍劲,进一步渲染谷风之凛烈:“风声一何盛,松技一何劲!”前“一何”慨叹谷风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赠从弟原文及翻译《赠从弟》是汉代刘祯所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赠从弟原文及翻译,欢迎参考阅读!【原文】赠从弟(其二)——[汉]刘桢刘桢《赠从弟(其二)》赏析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本有**。
【注释】从弟:堂弟。
亭亭:高貌。
瑟瑟(s&egra一ve;):风声。
一何:多么。
盛:大,凶猛。
罹(lí):遭受。
凝寒:严寒。
【翻译】山上高一耸挺拔的松柏树,在山谷中吹来的瑟瑟寒风中挺一立。
赠从弟翻译及原文赏析

赠从弟翻译及原文赏析诗人运笔也摇曳多姿、富于变化:咏苹藻,则映衬抑扬、着色清淡,正适宜表现它的淡泊高洁之性;赞松柏,则辞气壮盛、笔力遒劲,正可与它的抗风傲霜之节并驱;歌凤凰,则笔势宕跌,飘逸多姿,正显现了凤凰奋翅高举的远大志向和潇洒身影。
赠从弟·其二魏晋: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译文高山上松树挺拔耸立,山谷间狂风瑟瑟呼啸。
风声是多么的猛烈,松枝又是多么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赏析松柏自古以来为人们所称颂,成为秉性坚贞,不向恶势力屈服的象征。
孔子当年就曾满怀敬意地赞美它:“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一首写法,与咏苹藻又稍有不同,不是先写背景,后写主体,而是开笔便让山上亭亭之松拔耸而起,展现出一种“突兀撑青穹”的雄伟气象。
然后再用“瑟瑟”谷风加以烘托,写得极有声势。
后面两句为表现松柏的苍劲,进一步渲染谷风之凛烈:“风声一何盛,松技一何劲!”前“一何”慨叹谷风之盛,简直就要横扫万木;后“一何”叙写松枝之劲,更显出松柏那“其奈我何”的刚挺难摧。
诗人也许觉得,与谷风相抗,还不足以表现松柏的志节,所以接着又加以“冰霜”的进袭:“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前一个“正”字告诉人们,此刻正是滴水成冰、万木凋零的凄寒严冬;后一个“正”字又告诉人们,再看松柏,它却依旧端然挺立、正气凛然,不减春日青苍之色。
《礼记》说:“其在人也,如松柏之有心也,故贯四时不改柯易叶。
”正可拿来作“端正”的注脚。
这两句描摹冰霜,辞色峻冷;展示松柏,意态从容。
松柏的坚贞志节,正显现于这一鲜明的对照之中。
此诗结尾也是冷然一问:“岂不罹凝寒?”意谓:难道它不怕遭受酷寒的侵逼?然后归结到诗人主意之所在:“松柏有本性。
”吐语沉着,戛然收笔。
读者于涵咏之际,恍可见到,那雄伟苍劲的松柏,还久久矗立在眼前。
《赠从弟》原文及翻译

《赠从弟》原文及翻译(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小学资料、初中资料、高中资料、大学资料、文言文、中考资料、高考资料、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imary school materials, ju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se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university materials, classical Chinese, senior high school examination materials,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aterials, synonyms, antonym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赠从弟》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的内容之一,因此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刘桢《赠从弟》原文译文赏析

刘桢《赠从弟》原文|译文|赏析《赠从弟》是魏晋诗人刘桢的作品,诗人运笔摇曳多姿、富于变化,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古诗吧。
《赠从弟》原文魏晋: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译文及注释译文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注释①亭亭:高耸的样子。
②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
③一何:多么。
④惨凄:凛冽、严酷。
⑤罹( lí )凝寒:遭受严寒。
罹,遭受。
⑥"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二句是说,难道松柏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但是它依然青翠如故,)这是它的本性决定的。
本文选自《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三。
刘桢(?--217),东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
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的修辞手法。
这是第二首。
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
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从弟:堂弟。
赏析刘桢的诗刚劲挺拔,卓荦不凡。
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赠从弟》共三首,为其代表作,尤以第二首著称于世。
《赠从弟》(其二)貌似咏物,实为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
全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寓意高远,气壮脱俗。
起首二句,即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
用“亭亭”标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
绘影绘声,简洁生动。
又以“谷中”映衬“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诗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起首二句以客观描写为主,三四两句则加强了抒情的氛围。
而且在似乎不相关的松和风之间冲突顿起,令听者心惊,观者颜开。
两个“一何”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一“盛”一“劲”表现冲突的激烈和诗人的感情倾向。
刘祯《赠从弟》原文译文鉴赏

刘祯《赠从弟》原文|译文|鉴赏《赠从弟》中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
并且全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寓意高远,气壮脱俗。
而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首诗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赠从弟》原文魏晋: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译文及注释译文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注释亭亭:高耸的样子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
一何:多么。
惨凄:凛冽、严酷。
罹( lí )凝寒:遭受严寒。
罹,遭受。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二句是说,难道松柏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但是它依然青翠如故,)这是它的本性决定的。
从弟:堂弟。
鉴赏刘桢的诗刚劲挺拔,卓荦不凡。
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赠从弟》共三首,为其代表作,尤以第二首著称于世。
起首二句,即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
用“亭亭”标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
绘影绘声,简洁生动。
又以“谷中”映衬“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诗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起首二句以客观描写为主,三四两句则加强了抒情的氛围。
而且在似乎不相关的松和风之间冲突顿起,令听者心惊,观者颜开。
两个“一何”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一“盛”一“劲”表现冲突的激烈和诗人的感情倾向。
第三句诗顺接第二句,第四句呼应首句,章法绵密,展开有序。
五六两句,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
诗的意境格外高远,格调更显得悲壮崇高。
松树和环境的对比也更分明,而松树品性的价值也更加突现出来。
最后两句变换句式,以有力的一问一答作结。
诗人由外而内,由表层到深层,把读者眼光从“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视到松树内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赠从弟·凤皇集南岳翻译赏析
《赠从弟·凤皇集南岳》作者为汉朝诗人刘桢。
其古诗全文如下:凤皇集南岳,徘徊孤竹根。
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
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
何时当来仪?将须圣明君。
【前言】《赠从弟三首》是三国时期诗人刘桢的组诗作品。
这三首诗运用比兴之法,分咏苹藻、松柏、凤凰三物,以其高洁、坚贞的品性、远大的怀抱,激励堂弟,亦以自勉。
全诗文字平实,风格古朴。
【注释】①无。
【翻译】凤凰在南岳集结,他们在枯败的竹林处徘徊不前。
我的心不气馁,奋力的展翅凌驾于高空之上。
我岂能不常常刻苦学习努力练习,我把和黄雀为伍当作耻辱。
什么时候才有杰出人物的降临,就要等到我面见君主!【赏析】第三首咏的是“凤凰”。
凤凰是传说中的“神鸟”(《说文》),生长在南方“丹穴山”中。
《大戴礼记》说它是“羽虫”之“长”,所以栖、食也与凡鸟不同:“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诗经·大雅·卷阿》郑玄笺)。
这就是此诗开头所说的“凤凰集南岳,徘徊孤竹根”之意。
诗人之歌咏凤凰,不仅因为它有此神奇的习性,更瞩意于它那绝世高蹈的怀抱:“于心有不厌(足),奋翅凌紫氛。
”——它根本鄙弃“鸟为食亡”之俗,不满足于“竹实”之食,而要奋展巨翼,掠过九霄的紫霞,高远地飞翔。
后一句以凤凰凌空“奋翅”的动态形象,表现它绝世超俗的高远之志,运笔劲健,富于阳刚之美。
读过庄子《逍遥游》和宋玉《对楚王问》的人都记得,当鹍鹏、凤凰“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之际,“学
鸠”、鷃鸟之辈曾以其井蛙之见,对它们加以无知的嘲问。
宋玉因此有“凤皇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翱翔乎杳冥之上。
夫蕃篱之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之语,将这类斗筲之辈一笔骂倒。
诗人大约正有感于此,所以接着两句便借凤凰之口,对无知之辈的嘲问,作出了声震云天的回答:“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意思是说:正是为了不与世俗之辈同流合污,我才不避勤苦、投入搏击风云的斗争生涯的呵!诗人仰望云空、激动不已,不禁又悠然神往地追问一句:“那么,你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归来?”凤凰的回答干脆利落:“将须圣明君”——到了明君临世的时候,我就将万里来归!这四句抒写凤凰之志,诗人将其置于“奋翅凌紫氛”之后,便造出了一种高天传音的雄奇境界。
绝世高蹈的凤鸟,正凌空远去,万里云天却还隆隆地回荡着它那高傲的鸣叫,这壮怀是书写在高天白云之上的。
陈祚明评论刘桢的诗,用了“翠峰插空,高云曳壁”的精妙比喻(《采菽堂古诗选》)。
《赠从弟三首》确实当得起这样的赞美。
作为咏物诗,这三首对苹藻、松柏、凤凰虽然着笔不多,却都是画龙点睛,使它们个个风骨棱然。
这正是诗人自身高洁之性、坚贞之节、远大怀抱的写照。
倘若他自身没有这种“挺挺自持”的气骨,又何能将这类无情之物铸造得如此“高风跨俗”、富有生气!诗人运笔也摇曳多姿、富于变化:咏苹藻,则映衬抑扬、着色清淡,正适宜表现它的淡泊高洁之性;赞松柏,则辞气壮盛、笔力遒劲,正可与它的抗风傲霜之节并驱;歌凤凰,则笔势宕跌,飘逸多姿,正显现了凤凰奋翅高举的远大志向和潇洒身影。
仅从咏物这一点看,它们继承了屈原《橘颂》的创作经验,
又表现了张戒所说“咏物之工,卓然天成”(《岁寒堂诗话》)的妙处。
但从诗人之本意来说,作此三诗,“本不期于咏物”,而在于“赠”人。
赠人之作,自汉末蔚然成风,但大多抒写朋友往还之事、夫妇离聚之情。
刘桢之赠从弟,其勖勉、赞美之思,全借“咏物”发之,实在是破了常格。
一诗一咏,诗面上看似处处咏物,其精光射处,却在在都与从弟相关:从弟出身寒门,诗人即以苹藻之出于幽涧为喻,赞其不坠高洁之性;从弟身罹乱世,诗人即以松柏之抗凝寒为喻,勉其常怀坚贞之节;从弟无意于仕进,诗人又以凤鸟之高翥为喻,赞美他不与世俗同流之志。
三首咏物诗,正是这样,在“赠从弟”这总题目下融汇成一片,寄托了诗人对从弟的深情勉励和殷殷期望。
“其情真,其味长,其气胜”,在建安诗人众多赠人之作中,真可卓然独立、难与并能了。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