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12

合集下载

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附答案解析)

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附答案解析)

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附答案解析)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深厚、内容丰富,但在进行短视频创作和传播时,往往因为晦涩难懂、缺乏新颖角度而曲高和寡。

如何让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跨越历史的时空阻隔,引发普遍共鸣?这是诸多短视频创作者面对的共同难题。

有些传统文化短视频作品,注重“以古观今”,致力于把中华文化长河的人和物带入当下生活,构建跨越历史、古今互通的共情空间。

这些短视频往往从当下人们普遍困惑、广泛关注的问题中寻找选题,如“情绪来了怎么办”“当你无可奈何时怎么办”“我们为什么会感到不幸福”等。

再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切合的人、事、物,例如苏东坡的故事、李白的诗歌、庄子的言行等来探讨这些问题。

于是,这些短视频就能切中当下人们的普遍困惑和人生的根本问题,使其创作直击现代人的灵魂,具备最大公约数,广泛吸引受众。

当历史和现实进行对接,古人和今人展开对话,传统文化中的器物、故事、人物变得鲜活,并借助根植于受众心中的文化记忆产生了深刻的情感共鸣。

优秀传统文化饱含着与当代人共通的精神内核,要注重情感的共通性和凝聚性。

而传统文化中的不少故事、诗文、理念等,更是通过学校教育、家庭传承、媒体传播等深刻地烙印在大众的记忆中,成为人们知识体系和集体记忆的重要部分。

短视频创作可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在大众心中具有的超越性的情感动力和扎实深刻的认知基础,善于挖掘其中所蕴含的认知认同、情感情绪、集体记忆等,与当下大众的生存状态、生活境遇和思想观念等建立连接。

人教版高一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人教版高一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人教版高一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一、单项选择(14分)1、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 阻遏.è船舸.kě颓圮.pǐ漫溯.sùB 长篙.gāo 河畔.bàn虱.子shī叱.骂chìC 忸.怩niǔ淬.火cuì倚.柱yǐ濡.湿rú C忤.视wǔ犒.劳hào 满载.zài 隽.永juà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碾转惆怅彷徨沧桑色彩斑斓B 寥廓挑衅张皇碣石一愁莫展C 刀俎玉玦凄婉箫瑟峥嵘岁月D 苔藓辉煌逶迤树阴瞠目结舌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从学生公寓到图书馆只有二三里,从图书馆到教学楼只有三四里,这段距离并不远。

B、考古学家对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新出土的两千多年前的文物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对墓主所处的时代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C、为了防止这次大检查不走过场,中央要求各级领导机关在财务检查中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

D、出现别里科夫这类人的主要原因,是沙皇反动专制的统治所造成的。

4、下列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生日宴会上,老人的子女、亲戚和朋友欢聚一堂,天伦叙乐....,这是老人的八十岁的生日宴会。

B、在这次研讨会上,代表们纷纷表示,一定要牢记胡书记倡导的“八荣八耻”,激浊扬清....,在全社会树立起道德新标杆。

C、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他表面是说书中人,实际针对的是我。

D、《雨巷》是戴望舒的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

5、下面句子横线上依次所填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冰天雪地的日子刚刚过去不久,几阵_______吹过之后,春姑娘________ 爬上了枝头,用她那嫩绿的羽服,把山川扮得满目生机,_________ 的种子在萌发,炽热的激情在萌动,-----------春天真的回到了人间。

A、轻风轻轻期望 B 清风轻轻希望C、轻风悄悄希望 D 清风悄悄期望6、依次填入下面两句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连贯的是()○1有时,外面下着雨心却晴着;又有时,外面晴着心却下着雨。

吉林省吉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文含解析

吉林省吉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文含解析

吉林省吉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答案在最后)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

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

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

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东汉无名氏文人假托李陵所作的三首抒情诗,及假托苏武所作的四首诗,被人们合称为苏李诗——编者按),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

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

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

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

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

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

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

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

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

2021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检测 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

2021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检测 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

2021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检测·语文试卷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A“许多爱国主义歌曲迅速成为‘网红’〞错误,成为“网红〞的是?我和我的祖国?。

B“其歌词深情和旋律好听〞是原因之一,不是“首要原因〞。

D王菲演绎?我和我的祖国?引发了争议,但不阻碍这一文化形象维持高的品质和热度,而不是“助推了歌曲?我和我的祖国?的流行〞。

2.【答案】C【解析】根据第三局部的“节目播出〞可知,第二局部不可能是“节目效果〞,还没有播出,就没有“节目效果〞;再根据“利用镜头组构建实时互动场景〞可知,标题只能是“节目设置:构建实时互动场景〞。

3.【答案】A【解析】近年来一些主旋律电影主角身份下沉,只是“一些〞,选项以偏概全。

4.【答案】①首段以问句收尾,引发关注。

②用分论点的结构,按逻辑顺序推进。

③先讲道理后摆事实,论证有力。

〔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4分〕5.【答案】①找准这一文化符号与广阔民众的契合点,多途径传播。

②将这一文化符号制作成群众喜爱的模式,吸引民众参与,提升群众的获得感。

③创新叙事方式,将这一文化符号与个人、集体、时代融合,增强普通人的精神体验。

〔每点2分〕6.【答案】D【解析】“献出自己生命的决心〞错,这里表现的是“战斗者〞因土地的复活而产生的情感谢荡、热血沸腾的高昂情绪。

7.【答案】A【解析】“虽然没有用到形容词〞错,本诗虽不像一般的诗歌那样大量运用形容词以描述景物、抒发情感,但也运用到了“高亢〞“辛勤〞“明朗〞“温热〞等少量形容词。

8.【答案】诗人勉励自己要从受伤中苏醒,不再忧郁,〔2分〕要像大地孕育种子一样,积蓄力量,投身即将到来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去。

〔2分〕9.【答案】①“土地〞贯穿全诗,使诗歌浑然一体。

②“复活的〞指万物复苏,诗人联想到苦难即将过去,发现了曙光似的预兆。

③诗人借土地复活象征中国的觉醒和新生,号召人们奋起抗战。

〔每点2分〕10.【答案】D【解析】原文标点:时佗小儿戏于门中,逆见,自相谓曰:“客车边有物,必是逢我翁也。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启声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启声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潮阳启声学校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年级语文科试题总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那些很容易被铭记的诗作,大都是有韵律的。

以现当代诗为例,那些广为流传的“名句”,其实大都在使用重复、对称这些最基本的韵律原则,比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还有一些名句的韵律方式则近似于古典诗歌的韵律原则,比如海子那句广为人知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仅有叠韵,而且讲究平仄,诗句读起来抑扬顿挫,与传统的律诗的声律非常相似,无怪乎这个诗句甚至成了很多房地产广告的标语。

但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种讲究重复、对称等韵律原则的写法在当代中国诗歌创作中并不受欢迎,很多诗人避之唯恐不及,当代诗歌的可铭记性因此而不强。

从社会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韵律原则的兴起与流行往往与一个文化共同体的集体认知密切相关,或者说,它们本身就是集体记忆的化身。

古典诗歌的创作与阅读群体——“士”,即知识者与官僚群体——天然就是这样一个同质性的文化群体,所以在他们之中逐渐形成一些公共的韵律规则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但是,现代中国的社会机构和教育制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知识分子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而且诗歌本身也被边缘化,过去诗人与读者之间那种同质性的文化群体已不复存在,诗歌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公共性的诗歌成规的消失。

在不同文化中,韵律都有两个基本作用:一是便于沟通,二是便于记忆。

而“沟通”不仅仅是一个“雅俗共赏”的问题,也涉及诗人与诗人、诗人与读者之间如何建立一个公共的渠道,以便于在这个渠道中磨练某些精妙的技艺,传达种种微妙的体验的问题。

韵律的重心与其说是关于“如何写/评价一首好诗”,不如说是关于诗人与读者、诗人与诗人之间是如何“交流”的。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参考答案1.(3分)B(A项“不存在有共性的人类文化”偷换概念,原文谈的是“具体的文化”与“一般的文化”的关系。

C项“不能相互吸取、借鉴”错。

从材料二第5段“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各个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鉴”句中可以看出各文化体系是可以相互吸收、借鉴的。

D项“应顺其自然,无需刻意避免”错,强加因果)2.(3分)D(“是对待文化差异性的最合理、最正确的态度”错。

“文化相对主义”与前两种态度相比显得宽容合理,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面对和回答)3.(3分)D(材料一第一段中核心观点是“人类文化一定要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

A项强调的是开放、包容,吸收、接纳:B项强调“人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也是文化服务的对象”:C项强调的是借鉴古人经验,推陈出新:D项阐明了文化的民族性特点以及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4 ①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应当承认文化差异的客观性。

②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应当尊重文化的多元化共存。

③相互吸取、借鉴不同的文化,并在相互参照中进一步发现自己,从不同的文化角度看到自己内部无法看到的东西。

④深入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加强文化交流,尽量减少文化误读。

(6分。

每点2分,答出三点且意思对即可)5.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价格也比其他超市便宜很多”错误。

原文信息是“不跟别人硬拼价格”,说明价格适当。

另外根据“小区里的人,渐渐地都愿意来这里买东西,因为旺旺妈乐观,看着喜气,总是笑吟吟的,嗓音甜,说话柔,做事利索。

别看店面小,货却备得很全”“她开始做些加工好的净菜,回家下锅炒炒就能吃,生意愈发红火”,可见超市生意红火是因为主人乐观、办事利索、勤劳肯干、加工净菜、超市货全等。

故选C。

6.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运用了心理描写”错误。

文中“她还是满脸羞怯、白白净净的模样,现在已成为面颊黑红的干练店嫂”是外貌描写,“旺旺妈就在旁边穿手链、剪线头、缝玩具,总也不闲”是动作描写,并没有运用心理描写。

高一语文上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

高一语文上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

高一语文上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高一语文上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古代社会就开始它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史。

秦王朝的国运不长,而且秦王朝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所以在家庭教育方面没有什么建树。

但是,随着汉王朝的建立和封建社会的持久安定,加上长期推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采取科举取士和以经术取士,注重以三纲五常之教统治人们思想和以孝道之教稳定家庭与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所以家庭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并且日渐形成了它的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汉代形成的以经学作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继续推行之外,由于统治阶级和一些知识分子的提倡,玄学、佛学、史学以及一些自然科学技艺及生产技艺等,也进入了不同阶层的家庭教育范围。

总体说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家庭的生产与生活也缺乏稳定性,所以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与汉代相比,相差甚远,尤其是统治阶层受“九品中正”制取士制度的影响,豪门士族的子孙天生就是“上三品”的高官世袭者,而寒门士族的子孙即使学富五车也难以入上品,至于平民百姓的子孙就更不在话下,由此所造成的“读书无用”的观念也渗透到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家庭教育实践中,造成诗书教育日渐衰落的局面。

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尽管有由盛转衰的趋向,但是由于封建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所以家庭教育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也日益明显起来。

形成了以皇家宗室为主体的贵族家庭教育,以及在职文官为代表的官宦家庭教育和广大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民家庭教育的家教制度。

这三类家庭教育,一直沿续和发展到清末,在客观上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道德、家庭乃至社会秩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皇家的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储君,所以皇太子及诸王子的教育受到特别的重视,乃至成为国家政治的一件大事。

皇家的家教具有特权性,在措施上一是尽一切努力把全国图书在皇家图书馆,垄断文化以作为皇家宗室的教材;二是收买天下第一流的学者充任宫廷教师;三是建立一整套宫廷教师制度和完备的教学制度。

辽宁省凤城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辽宁省凤城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辽宁省凤城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必修上册第1~8课。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双减”后,尽管学科类课外班已经有效整改关停,但一些家长将孩子的课外时间外包给培训机构的思维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只不过是以体育、美育、科技类等非学科机构取而代之。

亲子之间高质量陪伴不足,家长积极承担育儿责任动力不够,仍是当前大城市育儿的普遍状况。

如何让家长摆脱对学校和机构的过度依赖,更用心地参与到儿童成长过程中当前家长参与育儿的动力不足,有着诸多因素的影响。

在考试指挥棒下,重结果、重外在的教育评价体系使家长自认为“专业性不足”而让位于学校或机构。

与此同时,为吸引顾客,培训机构又结合升学压力不断制造焦虑,为父母探寻、践行适合自己家庭和孩子情况的教养方式带来了极大的外部压力。

两相叠加之下,家长常被机构“带节奏”,认为替孩子安排好密密麻麻的课表才是尽心尽责,对“家庭教育应该在孩子成长中扮演什么角色”这一问题缺少反思。

一些家长对“以儿童为中心”的理解也较为片面,常将其等同于“一切为了孩子”,全家人围着孩子转,亲子之间缺少共同成长的结合点。

"爸爸赚钱。

妈妈统筹,孩子上课,爷爷奶奶接送成为大城市“鸡娃”的典型家内分工合作模式。

家庭更多地作为一个以效率为轴心运转的理性功能单元,而非情感共同体:将全部资源向孩子集中,取代对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尊重;以牺牲家长的生活换取孩子的威就,取代适当地放手、为孩子的自主成长“留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满分10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15分)
1、找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遒劲遏制颓圮追朔斑斓
B、踌躇忸怩不安嘉言懿行拜谒执拗
C、杀戳骨髓偏袒拊掌惊愕
D、相濡以沫瞠目结舌契约晕眩绿草如荫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意气风发
....地走在追梦的大路上,如果说处处碧波将成为她地理的新脉象,那么自主创新则是她正在全力培育的城市之魂。

B.网络具有便捷、迅速的特点,尤为年轻一代喜爱,如何有效利用这个平台,
因地制宜
....地为建设中国梦所用,是每个有责任心的人都在考虑的问题。

C.专家认为,日本政界右翼人士一直努力淡化“二战”战败的概念,其否认侵
略历史的观念可谓盘根错节
....,必须予以法理上的分析和针锋相对的批驳。

D.如果对方应酬非常得体,礼貌而又周到,自己却连句感谢的话也不会说,站
无站相,坐无坐相,甚至跷足而
...待.,就很容易被人认为有些欠缺修养了。

3、选出能与文中句意衔接的一句:( )
国务院早就要求沿淮企业必须限期停止向淮河排放污水,可这个工厂的领导却一直置若罔闻,拖延推倭,
A.既不传达上级指示,也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以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环保工作没人管。

B.既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也不传达上级指示,以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环保工作没人管。

C.既不传达上级指示,也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以致环保工作没人管,污染
问题越来越严重。

D.既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也不传达上级指示,以致环保工作没人管,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共10分)
我爱这土地
艾青1938年11月17日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鸟歌唱的“土地”“河流”“风”“黎明”的形象包含的
意义。

2、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
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
三、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1一4题。

(共25分)
运斤成风①
庄子送葬,过惠子墓。

顾谓从者曰:“郢②人垩③慢④其鼻端,若蝇翼。

使匠石斫之,匠石⑤运斤⑥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⑦。

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

’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

虽然,臣之质
⑧死久矣。

’自夫子⑨之死也,吾无以为质也,吾无与言之矣。


【注释】①选自《庄子》。

《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先秦诸予散文的董要著作,这部书是庄周和他的弟子、后学的著作汇编。

《庄子》文章已经脱离语录体形式,标志着散文这一文学样式发展到成熟阶段。

②郢:楚国的都城。

③垩:白色的土。

④慢:同“墁”,涂抹。

⑤匠石:名叫石的匠人。

⑥斤:斧头。

⑦失容:改变颜色。

⑧质:箭靶,引申为配手,即“郢人”。

⑨夫子:那人。

指惠子。

1.解释下面加点的“为”的含义(共4分)
①尝试为.寡人为之______②吾无以为.质也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共10分)
①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
②臣则尝能斫之。

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3.成语“运斤成风”出自于此,根据本文,你以为“运斤成风”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
4.做成一件事,都是内因和外因相配合的结果,你能结合实例,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句默写:(共10分)
1、,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想当年,到中流击水,。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

(徐志摩《再别
康桥》)
4、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揉碎在浮藻间,。

(徐志摩《再别康桥》) 五、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共40分)
狮王想给自己的儿子选一位老师,为此他伤透了脑筋。

选狐狸吧,狐狸聪明伶俐,但太爱说谎,豹子呢?豹子勇敢顽强,但头脑简单,选来选去,狮王也选不出一个合适的老师。

百鸟之王山鹰听说了这件事,自告奋勇帮助狮王,教导幼狮,狮王非常高兴。

一年之后,幼狮王回来了,狮王召集百兽迎接幼狮,狮王说:“我老了,百兽之王该你当了。

”幼狮说:“父王放心,你把王位传给我之后,我马上教大家怎样筑巢。


狮王和百兽听了,都惊得说不出话来。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一、1、B
解析:A中追溯C中杀戮D中绿草如茵
2、A 【解析】试题分析:A“意气风发”形容精神振奋,气概豪迈,这里把城市比喻
人可以。

B,“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不合语境。

C“盘根错节”比喻事情纷难复杂,用于修饰观念不可。

D“跷足而待”形容短时间内便能见到事情的结果,形容站姿不好,不可以,不可望文生义。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C
二、1、“土地”就是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代表了中国人民不屈
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预示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2、答:“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
面对千难万险,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

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
对土地执着的爱,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三、1、①替,给②作为
2、①(楚国的京城)郢都有一个人自己的鼻尖上沾了一点像苍蝇翅膀大小的一块白灰。

②我确实曾经砍过,但是能够让我施展技术的那个人如今已经死去很久了。

3、运斤成风,比喻手法纯熟,技术高超。

(译文) (楚国的京城)郢都有一个人自己的鼻尖上沾了一点像苍蝇翅膀大小的一块白灰,让一个叫石的匠人用斧头把它砍下来。

匠石抡起带着呼呼风声的斧头砍下去。

结果白灰完全除掉了,而鼻子却一点儿也没有受伤。

郢人不仅脸色未变,连眼睛都没有眨一下。

宋元君听说这事后,让匠石给自己再表演一次。

匠石回答说:“我确实曾经砍过,但是能够让我施展技术的那个人如今已经死去很久了。


四、1、怅寥廓2、浪遏飞舟3、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4、是天上虹
5、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五、智慧与寓意:学习一定要有自己明确的目的,选择那些适合自己的内容和方法。

如果不顾自
身条件,不结合实际,就会误入歧途,劳而无功,白白浪费大好时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