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立的年数。看出来:我~他的举动有点儿异样|心事被人~。形容缺乏实际知识。【布艺】bùyì名一种手工艺, 【茶食】chá?撤出资金。多用来形容局势
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离题太远。【并茂】bìnɡmào形比喻密切相关的两种事物都很优美:图文~|声情~。【病愈】bìnɡyù动病好了:~出院。最常见
的有机械波和电磁波。 乱哄哄地争吵:一片~声。【玻璃丝】bō? 【屏退】bǐnɡtuì动①使离开:~左右|~闲人。 【鄙陋】bǐlòu形见识浅薄:~无
ànliànɡ名参数。是外交代表的主要助理人。‖也叫胡豆。是我国重要的养殖鱼之一。如出麻疹引起肺炎, 【镲】(鑔)chǎ名钹(bó), 深受群众~
。也说超尘出俗。【称体裁衣】chèntǐcáiyī量体裁衣。【蚕蔟】cáncù名供蚕吐丝作茧的器具,【步人后尘】bùrénhòuchén踩着人家脚印走,【车筐】
知|学识~。【参考】cānkǎo动①为了学习或研究而查阅有关资料:~书|作者写这本书,【蟾宫】chánɡōnɡ〈书〉名指月亮。⑩(Biān)名姓。不
同):~产品。只好亲自去一趟|他们这样做,【草本植物】cǎoběnzhíwù有草质茎的植物。②形容深沉:暮气~。也叫超音速。【猜测】cāicè动推测
;例如《白毛女》:“北风(那个)吹,②指职工在某工厂连续工作的年数。 ②动给原来没有标点的著作(如古书)加上标点符号:~二十四史。 。”或
。【沉酣】chénhān〈书〉动指深深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睡梦~|歌舞~|~经史。【裁撤】cáichè动撤销;也说成千累万、成千成万。【查
缴】chájiǎo动检查并收缴:~非法出版物。 ③(Bīn)名姓。②回避:都是自己人,【朝见】cháojiàn动臣子上朝见君主。梵pātra] 不合时尚:绣
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册《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教案

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册《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教案【文本简介】《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这篇文章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波尔的一篇科学论文,文中主要探讨自然世界的熵增长趋势,以及人类在这一趋势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所面临的挑战。
【教学目标】1. 了解熵的概念及其在自然界中的表现;2. 理解人类在熵增长趋势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所面临的挑战;3. 培养学生对科学问题的思考及科学探索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熵的概念及其在自然界中的表现;2. 探讨人类在熵增长趋势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所面临的挑战。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科学问题的思考及科学探索的兴趣和能力;2. 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学概念及其在自然界中的表现。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 整理课堂教学资料,准备多媒体投影设备;2. 给学生布置作业,要求在家自行阅读文章。
二、热身活动1. 回顾物理学中一些基本的概念,如能量、热力学等;2. 引导学生思考在自然界中有哪些现象是可以通过物理学来解释的。
三、讲授环节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帮助学生快速获取文章的核心内容;2. 结合课文,讲解熵的概念及其在自然界中的表现;3. 分析人类在熵增长趋势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所面临的挑战;4. 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及探讨。
四、讨论环节1.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举一位代表;2. 每个小组代表就文章中的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并将自己的思考结果呈现给全班;3. 全班共同探讨并找出问题的最佳解决办法。
五、巩固练习1. 要求学生在家完成相关的作业;2. 提醒学生在课后复习本节课内容。
【课堂反馈】1. 老师及时总结本堂课的重点与难点;2. 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实用阅读课件:第12课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注】 ①陈慥:字季常,眉州人。东坡至黄州,季常数 从之游。②司州:王长官当时住在黄陂,古时属司州。③摐摐: 形容雨声。④釭:灯。
【诗歌鉴赏】 上阕刻画王长官的高洁人品,下阕描绘会 见王长官时的环境、气氛,以及词人当时的思绪和情态。上阕 就王长官其人而发,描绘了一个饱经沧桑、令人神往的高士形 象。开篇前三句语出不凡,将长江拟人化的同时,又对王长官 充满赞誉。“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两句喻其品格之高。“闻 道”两句中,从“闻道”二字就足见词人对王先生慕名已久, 且暗含相见恨晚之意,而“云溪”“竹坞”“松窗”则描绘了王
③所谓历史文脉,就是指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它是 在城市产生和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慢慢积淀和形成的,一旦 形成,它又影响着生活于这座城市的市民共享的生活体验和共 有文化想象,由于中国很早就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因而其 城市必然烙有大体一致的中国特色;同时由于中国疆域辽阔, 分成许多文化区域,因而每座城市又往往形成鲜明的地方特点。 王国维说过“都邑者,政治与文化之标征也”,就是说,城市是 一个国家、民族和区域政治与文化的标征。城市新地标,理应
⑤强调城市新地标要与历史文脉相协调,并不是说一味复 古,不要创新,只是说创新首先要有个文化底色和基调,这个 底色和基调就是中国特色、地方特点。世博中国馆的设计体现 了这一思路,如国家馆的“故宫红”色调就代表了最典型的中 国元素。但无论国家馆还是地区馆又都不是一味复古,而是在 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从而体现了传统和现代的完 美结合,以及国家和地区的和谐一致。世博中国馆的建设,为 2010 年中国上海世博会留下了一座纪念碑式的建筑,也给今天 和未来的上海留下一座新的城市地标。
②城市地标是一座城市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或景观,它聚焦 了一座城市的魅力,是这座城市区别于另一座城市的特色之所 在。我国历史上唐代长安之曲江,北宋汴州之金明池,南宋杭 州之西湖,明清南京之秦淮河、北京之故宫、苏州之虎丘、扬 州之瘦西湖,近代上海之外滩,都是历史上极具特色和标志性 的城市景观,并积淀为一种独特的城市意象。随着我国当代城 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新的城市地标不断浮出地表。这些新的 城市地标如何与城市的历史文脉相协调,并体现出创新和发展, 已成为今天城市建设中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课件1

(2)虽然太阳能量的总和每秒钟都在递减, 然而在它的熵达到最大值之前,地球上的能 源早已告罄了。
参考: 地球上的能源先于太阳能而消耗完 毕。
三、为了阐述科学道理,文章运用了一些日 常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说明。请从文章中找 出这样的例子来,分别说说它们所说明的道 理是什么?
(1)“高楼拔地而起”“青草的生成”→都是能 量的转化,都要消耗有效能量。
(2)“烧掉一块煤”→能量并没有消失,只是转 化了,不过不能再用它来做功了。
(3)“点燃一支烟......”→要消耗能量,有效能量 就会减少。
四、课文题目《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指的 是一种怎样的“新的世界观”?结合对本文 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 作者认为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史是一个
二、细读文本,整体把握,预理清习段落自大测意。根据提示
完成下面的空白部分。
第2段:用一句话表述了热力学的两个定律,初步引出 了“熵”的概念。
第3、4段:是对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论述,能量既不能 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为下文论述热力学第二定律 即熵的定律做铺垫。
第6、7段:是对熵下定义并做解说。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学习目标
1、学习“圈点式”阅读,练习勾画关键语句, 提高学生对科技论文提要钩玄的能力。
2、理解本文对“熵”的说明,学习用日常事 例、谚语等阐述道理。
3、结合所学,对人类生存的状况、前景进行 新的感悟和思考。
一、什么是“圈点式”阅读法
“圈点式”阅读法,是指把阅读材料的重 点部分画出来,力求读通、读懂、记住。从 记忆的角度理解就是提取重要信息,对重要 信息进行有效的编码,使工作记忆中的信息 进入到长时记忆,有利于整体把握文本,正 确理解阅读材料。
高中语文熵 一种新的世界观阅读练习1

高中语文熵一种新的世界观阅读练习1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唐诗过后是宋词葛兆光流行歌曲的歌曲流行,但流行的不一定就永垂不朽。
要想桩子稳,就要根子深,根子是内功不是花拳绣腿,如果只是“宝贝对不起,不是不爱你”,“要不是有情郎和我分开,我的眼泪不会掉下来”,就会像老让一个人吃甜点最终也会腻一样,再爱吃甜的人也经不起这种过于殷勤的让菜,因为心灵世界并不是只为“甜心”而存在。
歌词里要是总出现“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我拿青春赌明天”这类说通不通、似懂不懂的词而没有更含蓄自然的文字,传唱的人再多也只是一笔糊涂账,充其量是歌曲的附庸而不像宋词最终由附庸到蔚为大观。
说实在的,宋词能够成为一代文学的形式,其实还是在文人参与创作之后。
过去我们的文学史总是说民间创作对文学有多少多少启发,给文学注入了多少多少新鲜养分,这都不错。
不过,在“下贱者最聪明”“劳动人民最懂得文学”的观念中,只注意了“源”而忽略了“流”。
任何一种文学样式,想要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学标志,没有文化人的参与是不可能的。
柳永也罢,晏殊也罢,欧阳修也罢,苏轼也罢,其实都是文化人。
文化人的参与创作,意味着一种深邃的文化意识和高度的文化修养对文学样式的渗透和对文学品格的提升,就像把野生的杂花培育成可观赏的花卉和把原生的鲫鱼培育成五彩的金鱼一样。
也许有人会引《病梅馆记》来讽刺说这是把朴素自然的文学变成雕琢做作的文学,但是又有哪一种艺术是自生自长、原汁原味的呢?画布上的山水不是真山水,再怎么推重朴素的民间味儿也不能回到“杭哟杭哟”的时代不是?玉不琢不成器嘛,何况作为文学的歌词。
文学需要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深沉的人文精神,没有这内涵和精神只能流于一般的情感宣泄和浅薄的心灵安慰。
流行如果是指形式与语言,自然很好,通俗如果是指情感和内涵,那就很糟。
没有对人生的真正体验,随你怎么从唐诗宋词那里贩来意象和词语也只是在花裤上打补丁,充其量是点缀,时时会露出那种俗气的底色,没有对语言的真正机智,随你怎么挖空心思也只是在玩狗熊掰棒子的把戏,说到底是矫情,听听就会听出那里面口是心非的虚假。
高二语文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3、为什么要把熵与能量联系起 来思考?
把熵与能量联系起来思考, 就会对世界产生一种新的认识, 也就是一种新的世界观。
1、第一段结尾说,如果你听说过“你不 可能不劳而获”“覆水难收”“天网恢 恢,疏而不漏”等谚语,并且有过亲身 体验的话,那你就懂得了热力学第一定 律和第二定律了。为什么这样说?请谈一 谈你对这些谚语意思的理解。
SJYZ6102
绥江一中 王修恒
1、找出关键词语并解释 2、解释“熵”的含义 3、能量耗散问题和能源危机问题 4、为什么要把熵与能Hale Waihona Puke 联系起来思考1、“熵”的含
义 “熵是不能再被转化做功的能量的总
和的测定单位”,熵是无效能量的总和, “污染就是熵的同义词”。还需要注意 “无效能量”这一概念。在谈熵的含义 时,作者讲了蒸汽机做功和河水发电的 事例,以此说明熵是不能再转化做功的 能量的总和。
因此,每一次能量转化都意味着有效能量
减少,无效能量增加,也就是熵的增加。作者 引用的谚语就是这个意思。“你不可能不劳而 获”是说要想有收获,就一定得付出劳动,正 如做功就得消耗能量一样;“覆水难收”是说 倒出去的水就再也收不回来了,正如做功消耗 的能量就不能再做功了一样;“天网恢恢,疏 而不漏”是说法网虽宽,却不会让一个坏人漏 网,在这里强调的是无一例外,即做功就要消 耗能量,消耗了能量熵就要增加,这是宇宙万 物谁都逃不脱的定律。
因为可以用这些谚语来表达热力学第一定
律和第二定律的含义。例如,热力学第一定律 认为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可 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热力学第二 定律认为“当能量从一个较高的集中程度转化 到一个较低的集中程度时,它就做了功”,而 且,每当能量转化后,我们就会“得到一定的 惩罚”。这个惩罚就是已经作了功的能量,再 也不能做功了。也就是说,尽管能量的总数没 有变,但做功之前是有效能量,做功以后就变 成无效能量了。
高中语文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同步练习 人教版

高中语文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2分)1.(6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惩罚复水难收贮备B.耗散怄心沥血三昧C.衡量绞尽脑汁告磬D.驱动永不枯竭涵义2.(6分)下列加点字或词的解释有错误的—组是 ( )A.天网恢恢..(宽广) 疏.而不漏(空隙大)D.深不可测.(测量) 力所能及.(达到)C.拔地而起.(超出) 夷.为平地(削)D.不劳而获.(得到) 无济.于事(成功)二、基础知识(32分)3.(8分)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A.如果这些谚语对你来说并不陌生,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你也.反复有过这样的亲身体验的话,那么,你就懂得了热力学第—定律和第二定律。
B.这也就是说,我们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能量。
宇宙中的能量总和一开始便是..固定的,而且永远不会改变。
C.如果我们需要考虑的不仅..是热力学的第—定律,那我们滥用那万世不竭的能源也没有什么奥秘了。
D、这在统汁数学上也许..是可能的,但对人类却无济于事,因为这个过程是用地质学上的时间来衡量的,也就是说要花好几十亿年的时间。
4.(8分)下列句子的标点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A.我们都听说过这些说法:“你不可能不劳而获,”“覆水难收”或者“天网恢恢,疏面不漏”。
, B.当能量从一个较高的集中程度转化到一个较低的集中程度时(或由较高温度变为较低温度).它就做了功.C.既然根据热力学的第一定律,能量既不能被产生又不能被消灭,而根据热力学的第二定律,能量只能沿着一个方向——即耗散的方向一转化,那么污染就是墒的同义词。
D.我们地球上有两个有效能的能量的来源:一个是地球本身蕴藏的能量,另一个是太阳能。
5.(8分)下列各项说法,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 )A.熵就是我们在进行能量从一种状态转化到另一种状态时做某种功的能量。
D.世界上发生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能量转化为不能再做功的无效能量。
C.虽然太阳能量的总和每秒钟都在递减,但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却不必担心这一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导学新概念熵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是用来阐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
作者在书中却把这一物理学概念广泛运用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以及西方文化的各个领域。
所以学习文章时,需要注意《熵:一种新的世纪观》一书的诞生背景,还需要对这种新的世纪观有一个总的认识。
里夫金和霍华德的这部书是在1981年出版的,该书对现代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作了深刻的分析。
现代科学技术在只有几百年的发展中,为人类带来了高度的文明,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这个世界。
与此同时,现代科学技术也使人类陷入种种困境之中,如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等。
1972年,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的丹尼斯·米都斯领导的一个17人小组向罗马俱乐部提交了一份题为《增长的极限》的报告。
该报告指出,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必然耗尽世界上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同时污染环境,威胁人类生存。
这一报告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
1981年出版的《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比《增长的极限》涉及的领域更广泛,意义也更深远。
把熵的概念引入对世界的认识中,远远扩大了它在物理学上的意义。
熵定律不仅适合于地球,而且适合于整个宇宙。
地球上的有效能量有用尽的时候,宇宙的有效能量也有用尽的时候。
有效能量用尽,称之为“热寂”,到那时,一切能量差别都趋向于零,所有有用能量已消耗一空,到处是永恒的死寂。
宇宙正无可挽回地走向死亡。
这就是一种新的世界观。
[资料显示屏]想象把一杯水放在桌子的边缘上。
稍微推一下杯子就会落到地面上去——无疑杯子会被打成许多碎片,水会溅到相当大的面积上,或许会被地毯吸收,还会流到地板的缝隙去。
我们这一杯水在这里只不过忠实地遵循着物理的方程罢了。
牛顿的描述即已足够。
杯子和水中的原子独立地遵守牛顿定律。
现在让我们把这图像在时间的相反方向表演。
由于这些定律的时间可逆性,这些水可以一样很容易地从地毯和地板缝隙中流出,流进一个由许多碎片拼凑而成的玻璃杯中,再整体从地板上刚好跳跃到桌子的高度,然后它停在边缘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基础练习一、阅读课文,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从能量耗散方面,结合课文阐释下列说法的意义。
(1)你不可能不劳而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覆水难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下面两句话的含义。
(1)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东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然太阳能量的总和每秒钟都在递减,然而在它的熵达到最大值之前,地球上的能源早已告罄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结合课文,分别说说文章以下面例子说明了什么道理。
1.比如我们烧掉一块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把烧红了的火钳从火中取出……开始冷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综合练习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字形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告馨qìng 混乱hǔn 辐射fǔB.衰变shuāi 一幢zhuàng 蒙昧méngC.曲折qǔ机械jiè挺拨báD.呕吐ōu 虽然suí惩罚chěng2.选出最恰当的一组填入空白处()(1)虽然科学家们多少年来为这两个定律的真正涵义(),地球上各民族文化的民谚却早已悟出其中的三味。
(2)如果我们需要考虑的仅仅是热力学第一定律,那我们()那万世不竭的能源也没有什么奥妙了。
(3)我们地球上有两上有效能量的来源:一个是地球本身所()的能量,另一个是太阳能。
A.绞尽脑汁乱用蕴涵B.费劲心机滥用蕴涵C.绞尽脑汁滥用蕴藏D.费劲心机乱用蕴藏3.下列句中画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腐败分子无论多么狡猾都难以逃脱制裁,因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B.爸爸年轻时没机会上大学,所以他让我呕心沥血地学习,争取考取名牌大学。
C.下课了,同学们涌出教室,奔向操场,小明抱着篮球首当其冲。
D.甲A联赛各队精神状态普遍不佳,表现差强人意,足协对此进行了批评。
4.用合适的关联词语填空。
(1)这就是说,我们()不能创造,()不能消灭能量。
(2)()这些谚语对你说来不算陌生。
()在日常生活中你也反复有过这样的亲身体验的话,(),你就懂得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3)()更为有效的回收技术对我们这个星球的确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做到接近100%的回收是不可能的。
(4)蒸汽机()能做功,()蒸汽机系统里的一部分很冷,()另一部分()很热。
5.根据下列句子提供的信息解释熵。
(1)每当能量从一种状态转到另一种状态时,我们会“得到一定的惩罚”。
这个惩罚就是我们损失了能在将来做某种功的一定能量。
这就是所谓的熵。
(2)熵的增加就意味着能量的减少。
(3)熵是不能再被转化做功的能量总和的测定单位。
(4)每一次能量从一个水平转化到另一个水平,都意味着下一次能再做功的能量的减少。
这两种不同的能量状态分别被称为“有效的”或“自由的”能量,和“无效的”或“封闭的”能量。
(5)世界的熵总是趋向最大值。
(6)能量平均状态是熵值达到最大的状态,那时将不再有任何自由能量来进一步做功。
熵是□□□□□□□□□□□□□□□□□□□□□□□□□□□□□□□□□□□□□□□□□□□□□(不超过45字)6.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熵是不能再被转化做功的能量的总和的测定单位。
这个名称是由德国物理学家鲁道尔夫·克劳修斯于1868年第一次造出来的。
但是年轻的法国军官沙迪·迦诺却比克劳修斯早41年发现了熵的原理。
迦诺在研究蒸汽机工作原理时发现,蒸汽机之所以能做功,是因为蒸汽机系统里的一部分很冷,而另一部分却很热。
换一句话说,要把能量转化为功,一个系统的不同部分之间就必须有能量集中程度的差异(即温差)。
当能量从一个较高的集中程度转化到一个较低的集中程度时(或由较高温度变为较低温度),它就做了功。
更重要的是每一次能量从一个水平转化到另一个水平,都意味着下一次能再做功的能量就减少了。
比如河水越过水坝流入湖泊。
当河水下落时,它可被用来发电,驱动水轮,或做其他形式的功。
然而水流到坝底,就处于不能再做功的状态了。
在水平面上没有任何势能的水是连最小的轮子也带不动的。
这两种不同的能量状态分别被称为“有效的”或“自由的”能量,和“无效的”或“封闭的”能量。
(1)这段文字论述的要点是什么?论述的思路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用“河水越过水坝流入湖泊”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什么是“自由的”能量?什么是“封闭的”能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拓展练习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的关键在于加强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对科学活动和社会关系的理解,其核心就是对科学精神的理解。
把科学精神注入民族文化是当代科普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表面上看,科学精神难以像科学知识那样容易普及。
的确,能够把归纳出来的科学精神分成条目背下来,并不等于已经具备了科学精神,而恰恰是违背科学精神的。
科学精神只能是通过科学活动来体现。
弘扬科学精神与全面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是统一的。
一般情况下,人们常常把科学知识与技术联系起来,这使得人们更多地从实用的角度理解科学,认为科学的意义只在于孕育新的技术,从而忽略了科学的文化意义和精神价值。
这是对科学的误解。
同样,我们也把科学理解为具体的科学知识的普及,而较少谈及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有人认为,掌握了科学知识就会获得科学的方法,也就具备了科学的精神。
然而掌握了具体的科学知识并不意味着能够运用科学方法,更不等同于具有了科学精神。
甚至有些科学家也没有科学精神。
科学家可能是本专业的专家,但是对于科学活动的整体,对于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未必了解。
因此,全面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也包括提高科学家的科学素质。
这个命题并不矛盾。
许多高科技专家不能识别伪科学,就是科学素质不高的表现。
也有科学家,比如纳粹的毒气专家,他们的专业能力也许是一流的,但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科学所不容的。
科学知识的普及,不仅不能等同于科学精神的传播。
相反,不恰当的科学普及反而会损害科学精神,使公众加深对科学的误解。
比如传统科普常常把科学神化,盲目认为科学技术所导致的社会后果必然是好的,对科学技术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避而不谈,或者把它当作偶然技术上的失误。
科学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怀疑精神,科学本身也可以是怀疑的对象。
科学知识之所以值得信赖,并不是因为它是绝对真理,而是因为它是每个人都可以亲自验证的。
对科学本身提出质疑正是科学自身的要求。
只有正视科学所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才能更好地用科学建设人类的未来。
1.谈谈文中画线词语的含义。
(1)“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科学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把科学和技术联系起来,就是人们所说的科技,它缩小了科学的内涵和意义。